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9.64K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獲得識別陰晴雨雪天氣的知識;

2、體會本文寓準確於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培養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作生動説明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用語準確,反覆誦讀中體會生動説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作者大量修辭手法,通過細緻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積極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分析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

2、感受文章説明語言的特點。

教學難點:

區分雲彩繁多複雜的形狀、種類。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 31—32 課時(連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代劉禹錫有詩“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因其用諧聲雙關表情達意而顯新穎、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氣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嗎?除了天氣預報,人們還根據什麼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雲彩,那麼到底怎樣通過雲彩預知天氣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從中學習解讀天氣變化的知識。

二、預習檢查: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峯巒luán 一霎間shà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瀰漫mí 暈頭轉向yūn

月暈yùn 崩塌bēng tā

2、理解下列各詞的意義:

峯巒:山峯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捲雲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瀰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徵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研讀課文

(一)聽課文朗讀錄音,整體把握:雲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二 )精讀,討論探究:

自讀課文,認識各種雲的特點及其和天氣的關係,並任選一種雲,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雲彩的語言材料;

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示例:“大家好,我叫捲雲,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着,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當積雲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雲山時就變成了我,我是積雨雲,然後我越長越高,慢慢變黑,最後我整個倒下了,這是烏雲瀰漫、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下起了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或者龍捲風。

我是卷層雲,是在連綿的雨雪來臨之前出現在天空的一層薄雲,看到我,請大家出門前帶上雨具。

我的綽號叫“毛玻璃”,是由卷層雲積聚而來的,透過我看天就會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實我的真名叫“高層雲”。雨雪都是我的好夥伴,常常和我形影不離。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練掌握文中生字詞的字音、字義。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分析文中重點語句,掌握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以及側面描寫的寫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體會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對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讚美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夠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發現生活的美。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側面描寫等寫作手法並運用。

2、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對童真童趣的讚美之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1、檢查、矯正課前預習。

2、交流作家作品情況。

二、朗讀課文,梳理文章內容

1、本文是一篇寫景散文。請逐段朗讀課文,想一想:各段都寫了哪些景物?

第1段:樹林全貌;

第2段:垂柳、楊葉、蘆葦;

第3段:斷繩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蒼蠅;

第5段:鳥巢、鳥兒;

第6段:廢紙、貓、瓦;

第7段:浮萍、魚兒;

第8段:老頭、孩子。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風的?寫出了風怎樣的特點?

文章先從樹林子開始着手,呈現給我們一幅恣意的狂風圖。接下來,從形狀、聲狀方面對被風吹得亂了的垂柳、楊葉、蘆葦進行了生動的描寫,繼續展現狂風大作的畫面。寫了幾組自然物,作者的筆鋒陡轉,寫到了動物,寫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進行景物描寫來具體表現風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讀課文,學習寫作技巧

1、課文寫“風”,看不見一個“風”字,卻寫出了狂風的肆虐;寫“雨”,不着一個“雨”字,卻為我們展現出了風雨夾擊的情景。作者採用的是一種什麼寫法

側面烘托。

2、“樹林子像一塊麪團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這句話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比喻,將樹林子比喻為一塊麪團,並用一個“鼓”字、一個“陷”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林地狂風中飄搖的情景。

3、“一頭羊從柵欄裏跑出來,四蹄在撐着,忽地撞在一棵樹上,又直撐了四蹄滑行,末了還是跌倒在一個糞堆旁,失去了白的顏色。”你認為句中哪些動詞用得好?為什麼?

“跑”、“撐”、“撞”、“跌”、“失去”,幾個動詞形象地寫出了“斷了繩的羊”的一連串表現,從側面烘托了風之狂。

4、“一個穿紅衫子的女孩衝出門去牽羊,又立即要返回,卻不可能了,在院子裏旋轉,鋭聲叫喚,離台階只有兩步遠,長時間走不上去。”這句話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麼?

誇張。只有“兩步遠”卻“長時間走不上去”,讓人如同身臨其境,浮想聯翩,可見風之大。

5、“槐樹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鬆了一下蜷曲的手腳,一下子像一條死蛇,嘩嘩啦啦脱落下來,軟成一堆。”這裏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將葡萄蔓比作“一條死蛇”,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葡萄蔓被風吹落的情狀。

6、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動詞的使用及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還能從課文中找出其它句子,並説説它們的作用嗎?

四、合作探究,體會行文妙處

1、有人説結尾寫到大雨了,你贊同這種看法嗎?為什麼?

同意這種説法。文章結尾,寫孩子們“全趴在門縫,驚喜地疊着紙船,一隻一隻放出去……”由此看來,孩子們的腳下、門外,已是積水漫漫,否則又怎麼可以放紙船呢?

2、讀課文最後一段,説説文章結尾的場景和情調與前面相比有什麼不同?你認為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結尾處,與前面風雨中無法自主的植物、驚恐萬狀的鳥畜不同,孩子們天性活潑,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風驟雨也阻擋不了快樂的遊戲。至此,揪着讀者心的這場風雨總算有了温暖的畫面,可以鬆口氣合上書閉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兒童天真純潔性情的謳歌和讚美之情,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佈置作業

學了本文,你一定收穫不少。請選擇某一熟悉的景物寫一篇片段作文,不少於200字,儘量用上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和側面烘托的表現手法。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和交流的形式賞析文中寫景的妙處。

2、通過反覆誦讀體會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

3、藉助背景資料深入理解本文中藴含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狀物抒情的哲理散文,作者從眼前實景寫起,融情於景,由情入理,在寫花中抒發了積極的人生情懷,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設計了以下重難點

教學重點:以誦讀和交流的形式賞析作者狀物之妙。

教學難點:藉助背景資料深入理解文中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因為本文是本單元最後一篇散文,學生對寫景的方法都有所掌握。所以本環節的教學以學生交流的形式為主,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本文的難點是文中的藴含着的象徵義,關於這點的教學教師要藉助相關的創作背景和引導,讓學生真正的懂並從而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思考。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各個角度拍攝的紫藤蘿圖片,音樂

教學流程

預習階段

1、字詞自學。

2、讀順課文。

3、劃出文中作者行蹤的詞語或句子。

一、導入

同學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大自然的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總能牽動人們的情思,引發人們的聯想,從而生髮出人生的哲理來。茅盾先生看到了白楊樹就想到了西北的農民和敵後土地上的哨兵以及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那麼,當女作家宗璞站在一大串紫藤蘿面前,她會聯想到什麼呢?(聽老師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劃出文中作者行蹤的詞語或句子。

——不由得停住了腳步——佇立凝望——加快了腳步

三、欣賞作者筆下景

1、作者為何“不由得停下了腳步”?

——紫藤蘿的美吸引了作者。

2、紫藤蘿美在何處?請同學們在文中劃出“藤蘿美”的語句,前後桌間交流一下,並讀出藤蘿的美感。

3、教師指導學生如何鑑賞散文中的景物描寫,即注意作者寫景時的順序、角度、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景物的特點。

4、請學生按照提示再次品讀剛剛劃出來的美景,並在老師的指引下理清寫景的順序並完成板書。

整體(遠) 一條瀑布

(近) 一樹藤蘿

一穗花

(特寫)

局部 一朵花

5、請學生按照提示再次品讀剛剛劃出來的美景,並在老師的指引下賞析寫景的方法。

七年級語文課文教案 篇四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裏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7、餘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範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瞭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説説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麼意思?

明確:哀傷,歎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歎方仲永什麼呢?請同學們帶着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註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註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 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於)天”:從上天那裏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 5、環謁於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 7、賢於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 8、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後,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麼要“哀歎”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敍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麼,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背誦最後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後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裏?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麼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後一段作者講了什麼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後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説,原因是“其受於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敍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着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傑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瞭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敍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後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説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敍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説説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麼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説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説明“受之人”即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係,即“人的天資”與“後天教育”的關係?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後,有什麼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後,又有什麼感受和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於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説明了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係。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後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後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後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1、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在此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句。

2、揣摩文中的對比描寫,瞭解對比描寫的作用,並學會運用。

3、瞭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對比的寫法。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1、閲讀課文,初知大意,並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2、閲讀註釋,查閲資料,瞭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個學生準備書法作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展示書法作品:學生用小篆和隸書寫的“馬”及教師用楷書在黑板上寫的“馬”。

要求學生説出三個“馬”字分別屬於哪種字體。

學生回答後,教師語:時代不同,“馬”的寫法也不同,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結果;同樣,隨着社會的發展,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運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布封的文章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馬。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請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詞語:馬馬

2、請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並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説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

3、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麼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討

圍繞上述問題,請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學生回答後,教師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歸結。

文章寫了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等),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分別是“馴良”、“自由奔放”。

能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捨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遊蕩、蹦跳……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點研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讀二、三段

1、自讀讀二、三段,發現問題。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力求在小組內解決問題。3、班上交流,重點研討以下幾句:

1)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2)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4)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媚妍而已。

(二)深層探究

1、請同學介紹布封情況,明確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要求點到為止)

2、小組內討論: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作者實際是借對兩種馬的描述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態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兩個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師小結: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説明文,也是一篇禮讚自由的優美散文,它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懷,實為文質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體展示樑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學生齊讀。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麼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麼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業

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語句(段),作點評(完成在資料卡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聯繫實際展開討論,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布封的馬為我們展示了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是馴良與自由。下面我們來欣賞這兩種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2、請同學談自己欣賞哪一種馬,並陳述理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説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響)。

3、討論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下例問題:

1)家馬的馴良的天性嗎?請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觀後感,並就目前的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2)人類對馬的馴化,如果給馬帶來了痛苦,那麼請聯繫人類發展的歷史談談人類該不該馴化動物?

3)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面對日益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究竟該怎樣對待動物?

討論結果略。

三、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導入語: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説明書,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不僅讓我們受到諸多啟發,而且在語言上、行文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摘錄在資料卡的語句,並陳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要注意參與到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人格化的描寫。

2、再讀課文,瞭解對比的運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對比描寫的相關內容,並思考其作用。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並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

3)教師對學生的交流結果進行概述: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將家馬與野馬作比,以家馬的馴良來襯托野馬的自由奔放,就最後一段來看,是以其它動物來襯托馬的美貌。

3、用對比方法寫一段話,描繪自己喜歡的動物,要求重點刻畫其外貌,字數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寫作片段。

四、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並任選五個詞語造句。

2、課外閲讀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寫動物的文章,作讀書札記(一週內完成)。

[附]板書:

家馬:馴良——同情作比較,

野馬:自由——欣賞突出事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