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02W

八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識記字詞,感知人物形象。

2、展開想象,體驗人物心理。

3、體味景物描寫的作用,提高描寫的能力。

4、認識到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3

教學方法:探究,體驗

教學媒體:投影儀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鐵道游擊隊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發生在齊魯大地上,充滿了傳奇色彩。其實,在抗日戰爭時期,類似的傳奇故事數也數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麗的白洋澱上,就有這麼一個老頭子,年齡將近六十歲了,可他仍像年輕人一樣,毅然投入到抗日戰爭的洪流中去。並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訓了敵人。今天,我們來學習著名作家孫犁的一篇小説——《蘆花蕩》。

結合註釋簡介作家作品。

二、整體感知:

(一)明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生字詞情況。

(三)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1、本文體裁?這種體裁的三要素是什麼?

2、本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試用幾句話進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誰?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刻畫人物的?試各舉一例。

4、故事主要表現老頭子的什麼性格?哪些內容表現出來的?

5、你認為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四人小組討論,完成上述題目

提問,教師總結明確:

1、小説。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2、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隊伍駐紮在葦塘裏,裏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被鬼子發現,其中一個女孩受了傷,他發誓要為女孩報仇。他引誘鬼子進入他的埋伏圈,用鋒利的鈎子把鬼子鈎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確即可)

3、主人公:老頭子。刻畫手法:外貌,語言,行動,心理,神態。舉例見課文。

4、(1)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現在他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上,年齡將近六十歲了,可是他像青壯年一樣,充滿了活力,無所畏懼,為葦塘裏的部隊輸送糧食等。(2)還表現在他具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上,他對同胞姐妹充滿了摯愛,對日本鬼子滿懷仇恨,大菱受了傷,他説:“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並且付諸實際行動。(3)還表現在他的過於自信自尊上,他對葦塘裏的負責同志説:“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他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在過封鎖線時,認為萬無一失,女孩子受了傷,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這些都體現了他的過於自信和自尊。(插入解決“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答: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髮出來的。)(4)還表現在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他為了給大菱報仇,預先在水中設好埋伏。然後在船頭放一大捆新鮮的蓮蓬,引誘鬼子上當,把他們引入埋伏圈,然後痛打鬼子。

5、主題: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總結:

這篇小説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老頭子。他有鮮明、倔強的個性,智勇雙全,決不認輸,決不退縮。他的身上展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為證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作者用了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封鎖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乾瘦,不帶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自信,業績突出。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這種寫法在同學們的作文中也可應用。

四、佈置作業:

1、識記字詞。

2、思考課後練習三。

五、課後記: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字詞

二、品味賞析:(完成課後練習三)

景物描寫: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裏的人和事,但是我們讀後並沒有感到非常的悽慘,沒有讓人感到壓抑,而是感到寫得非常優美,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其中一個原因,是得宜於作者對白洋澱美麗風光的描繪。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關於環境描寫的句子,揣摩這些景物描寫的句子的作用。

1、畫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四人一組討論,明確答案。(答案見教參)

2、體味這些景物描寫的句子。教師示例:講解第一處景物描寫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體味:“敵人”“炮樓”,點明瞭環境氣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寫出了澱水的晶瑩清澈和白洋澱自然環境的優美。可是,在這美麗的周圍,敵人的炮樓林立,封鎖和監視着這片革命根據地。白天,這裏一片死寂,連水鳥也“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愛和憎。“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把白洋澱人民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裏頑強的生存姿態烘托了出來。

3、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四人一組,討論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

5、動筆仿寫幾句,寫寫你家鄉的景物。

三、重點研讀文章的1——54段,問題如下:

1、“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裏去了。”從這句話裏,你能感受到當時蘆花蕩處於一種什麼環境中?

2、“葦子還是那麼狠狠的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請你結合上下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並説説“狠狠”一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請你説説炮樓裏的敵人監視着蘆花蕩,有什麼罪惡用意?

4、請你指出第四段中從“老頭子……特別明亮”一段文字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5、透過“每到夜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亮,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裏飄出來。敵人發了愁。”這句話,你看到了怎樣的事實?反映了什麼問題?

6、課文中有一段話精彩地描寫了老頭子因沒有圓滿的完成任務而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請找出這段話並細細體味,然後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動補寫出來。

7、“老頭子”執行任務從不帶槍,為大女孩復仇仍不帶槍,你認為他這是不是魯莽?請結合文段內容説明你的理由。

8、敵人嚴密監視着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你還能想起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嗎?

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後回答,教師明確答案:

1、説明當時蘆花蕩一帶處於日寇佔領、嚴密的封鎖中。

2、這句話的意思是,面對兇暴的敵人,白洋澱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長高的葦子正好為澱裏的抗日軍民提供掩護,葦子儼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詞形象的表達了抗日軍民對日寇的仇恨。

3、敵人企圖用這種卑劣手段困死蕩中的軍民。

4、肖像描寫。刻畫了一個精明強幹、敏鋭、機智、特別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員的形象。

5、寫敵人為封鎖毒計的失敗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軍民的頑強和智慧。

6、心理描寫的語句:課文47段中從“一聲一聲像連珠箭……這老臉呀!”

補寫的心理活動合理即可。

7、不是魯莽。因他心中有着對人民的愛和對敵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藝,擁有獨特的對敵鬥爭的利器——船槳和魚鈎使他在對敵鬥爭中游刃有餘,是處於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聲想象戰士的情緒,想象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的説,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聯想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結:

本文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起到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藝術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懷。希望大家能認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寫,以便在今後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運用這一描寫手法。

五、作業:

1、課外閲讀《蘆花蕩》的姊妹篇《荷花澱》,比較兩篇文章有何異同。

2、預習第三課,熟讀課文,掌握字詞。

六、課後記:

板書設計: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徵:1、愛國抗日

2、愛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雙全

(二)景物描寫的作用:1、渲染故事氣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強抒情韻味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句。

3、培養學生勇於質疑、善於質疑的能力。

4、學習抓住景物的特徵來描寫景物的方法。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愛護自然環境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勇於質疑、善於質疑的能力。

2、欣賞優美文章,積累寫作經驗

[教學設想]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A、對於作家與作品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上互聯網查找。

B、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採用合作、討論方式來學習。

2、採用多媒體教學,師生互動,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

[學法指導]

1、“文言文四步誦讀法”

第一步:朗讀——讀準字音,朗讀指導;

第二步:解讀——準確翻譯,理解內容;

第三步:研讀——質疑探究,提煉主題;

第四步:品讀——品味語言,賞析亮點。

2、“文言文固定程序閲讀法”

(1)標題;(2)作者;(3)出處;(4)基本內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實;(6)文章特點及有爭論之處;(7)文中的觀點及可取之處。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

A、導入;B、朗讀;C、學生展示所查資料;D、準確翻譯、理解內容。

第二課時主要內容:

A、質疑探究,提煉主題;B、品味語言,賞析亮點。C、聯想想象,拓展思維。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略)

二、學生展示所查資料。(利用多媒體展示)

1、關於作者。2、關於《水經注》。3、關於三峽。

三、朗讀課文。(略)(教師説明朗讀方法)

四、解讀課文——準確翻譯、理解內容。(略)

要求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詞,先由各組學生討論解決,再由老師於疑難處點撥。

第 二 課 時

一、研讀——質疑探究,提煉主題。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想象文章所描繪的畫面,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友情提示:

A、文章寫了三峽的什麼景物?

B、這些景物有什麼主要特點?(請根據原文語句回答)

C、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歸納成板書,大致內容如下。)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2、品味細節描寫,體會作者多角度表現文章主題的寫作特點。

3、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體味並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讀為主,通讀、選讀、品讀、析讀、誦讀貫穿課堂,分不同階段理解父子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作者在特定環境下感受到的父愛,感受文中的人性美。

2.體會自己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會關愛他人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二課時

一、父親的背影一點都不美,不夠瀟灑。為什麼不捕捉生活中父親美的一面、美的事物去寫?會有很多素材啊,為什麼要選不美的背影?

老境的父親頹唐、憂傷、給人壓抑、沉重的感覺。但大家想想如果是個健壯靈活的父親,健步如飛、乾脆利落,還能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那種關愛的深刻性嗎?作者寫的是真實的再現,那個背影已經深深地長在每個中國人心中。

啟示:單有獨闢蹊徑的精神、角度還不夠,還必須有真實的、感人至深的內容支撐,否則會華而不美。

那回答作者為什麼用背影做標題?

視角新穎獨特

是文章的線索。

是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印記,凝聚着父親對兒子的愛,是父子依依惜別時留給兒子最深的印象,體現了父親的愛子深情。

二、買橘子的背影令作者念念不忘,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情?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説的幾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3、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5、進去吧,裏邊沒人。

① 安慰兒子,也表現自己的堅強。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善良而又堅強的父親!

② 擔心照顧不周。兒子已二十歲,可是在父親心目中仍是一個小孩,最後還是決定親自去送。“不要緊”,是對兒子的寬慰;“他們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實想法。這句話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深切地體現出了他對兒子的關懷。

③ 擔心兒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車,替兒子揀定了椅子,鋪好了座位,既關照兒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要做的幾乎都做了,要説的幾乎都説了,但又忽然想到兒子路上口喝怎麼辦,他怕買橘子回來找不到兒子,又怕車上東西丟失,可看到這位慈父對於兒子的照顧是多麼周到、多麼細心!

④當父親與我告別時,他説:“我走了,到那邊來信!”他走了幾步,又回頭看見我,説“進去吧,裏邊沒人。”

關注安危,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北京。分別在即,今後就是關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經常來信吧,好讓老父減輕對你的刻骨思念!這一句話所表現的,就是這位父親對於兒子的這樣的真摯而深切的期待!

父親的話語是最樸實無華的了。可正是這樸實無華的的話語,燃燒着火熱的情感,請從文中畫出父親説過的每一句話,體會其中潛在的情感。父親的語言都很簡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5、事事為兒子着想。依依惜別,不勝留戀,擔心兒子在車外久立受寒,所以還是叫兒子“進去吧”。可看到這位父親對於兒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這五句話都很簡短,然而飽含感情,有豐富的潛台詞,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充分地表達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語言樸實,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是偉大的父愛!

三、兒子感受到父親的愛了嗎?表現在哪裏?父親的背影,是否讓作者有所觸動?表現在哪裏?

四次流淚。兒子總共流了幾次淚,為什麼流淚?

1、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2、感動之淚:望父買橘,父子離別。

3、感傷之淚:背影遠去,依依惜別。

4、傷心之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第一次的“淚”:祖母亡故,老父解職,家境慘淡,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淚來”,為“背影”渲染了悲涼的氣氛。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淚”是父親為買幾個橘子,不顧年紀大、手腳笨,攀上爬下,被其深厚、真摯的愛激動得“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第三次的“淚”,是在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的時候,離情別緒,悲傷惆悵,惜別,感激、同情父親不容易。哀傷、悲愁的眼淚。

第四次的“淚”,是接讀父親來信時,父親信上説到了“大去之期”,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不禁淚如泉湧。

寫此文時作者28歲,在清華教書,已為人父。8年前和父親車站分別的一幕展現在眼前,思念在腦海瞬間打開。

四、看到父愛子,子愛父。但子愛父是有過程的。

.文中第五節一連用了兩個“聰明”。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聰明”的?

當父親忙着和腳伕討價還價的時候,“我”總覺他説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親實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澀。作者自嘲並稱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父親囑託茶房好好照應兒子,“我”暗笑父親的迂,自以為看破世情,其實是不理解父親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還是自嘲稱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這是告別了少年輕狂的歲月之後才意識到的。感情是層層推進的!

“父慈子孝”。對父愛是經過背影的發酵後才理解的。瑣事消磨,那封信勾起回憶。 不能忘懷的是背影。不管是自己的學業事業、孩子多煩事多、代溝啊等。都不能消磨對父親的愛以及他對父親的理解,最不能忘懷的就在這裏。

五、我們該怎麼做?關愛父母。

上課了 。老教授讓同學們做一項問卷調查,兩道題。

1、他很愛她。她美麗動人。可因一場車禍,她臉上留下幾道大大的醜陋疤痕。你覺得,他會一如既往地愛她嗎?

A、他一定會 B、他一定不會 C、他可能會

2、她很愛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忽然他破產了。你覺得,她還會像以前一樣愛他嗎?

A、她一定會 B、她一定不會 C、她可能會

統計,發現:第一題有10%的同學選A,10%的同學選B,80%的同學選C。第二題呢,30%的同學選A,30%的同學選B,40%的同學選C。

“看來,美女毀容比男人破產,更讓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這兩題時,你們是不是把他和她當成了戀人關係?”

“是啊。”同學們答得很整齊。

“現在,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第一題中的‘他’是‘她’的父親,第二題中的‘她’是‘他’的母親。讓你把這兩道題重新做一遍,你還會堅持原來的選擇嗎?”

教室裏變得非常寧靜,一張張年青的面龐變得凝重而深沉。幾分鐘後,再統計,兩道題,同學們都100%地選了A。

教授的語調深沉而動情:“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沉,這就是父母的愛啊!”

請同學們關愛父母。

六、小結。

七、作業;熟讀課文。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古文,體會用獨特悼念方式表達深厚的兄弟情誼

2、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與虛詞,品味簡潔傳神的語言

3、重點: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與虛詞。

4、難點:體會用獨特悼念方式表達深厚的兄弟情誼,感受悽美的愛的感情薰陶。

課前學習查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能正確拼讀,並瞭解詞的大意。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1.導入,組織學生默讀課文

了(liǎo)不悲篤(dǔ)

輿(yú)奔(bēn)喪

慟(tòng)亦卒(zú)

不調(tiáo)

2.組織學生多種方式朗讀按要求讀課文

第二塊: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學步驟

1.讓學生看註釋翻譯課文看註釋疏通文意

實詞:

篤:(病)重;索:要;輿:轎子;

徑:直往;素:向來,一向;卒:死

虛詞:

而:表承接,不譯;了:完全;

既:已經;俱:全,都。因:於是

譯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人:“為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説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轎子來去奔喪事,一路上都沒哭。

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牀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説:“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一個月,(子猷)也死了。

2.探究

(1)、子猷以自己獨特的不同尋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獨特在哪?

(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獨特的悼念方式?

3.組織交流

小組推薦交流,小組互評

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個不老的話題,生活中你有沒有真切的體會?

第三塊:佈置作業

將本文擴寫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對子猷悼念弟弟前後的神態、心理、動作進行合理想象。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構想:

一、激趣

以“走近五嶽”“走近泰山”“走近杜甫”為題,在介紹某作家及其寫作的時代背景的同時,解説本詩的含義,從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讀

按照“聽——讀——品——評”的模式讓學生在情境中反覆誦讀,品味語言,把握感情,激發想象。

三、領悟

這裏的領悟是帶領學生悟讀詩質。着重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訓練學生理解古詩能力,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從重點字詞到整首詩意的理解以及詩文的寫作技法賞析等都讓學生在“自助、互動”中訓練,在交流中質疑研討,並在討論的基礎上做出結論,教師只起“適時點撥,相機誘導”的作用。

四、立志

“詩言志”是歷代詩人的共識,“志”不僅反映在詩人的言談中,更體現在他們的詩作裏,作何一首詩歌,或對某事物表示一種態度,或抒發一種情感,或揭示某種哲理;無不表現為人之“志”,教學古詩,就要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深刻體會詩的本質所在。本首詩,引導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瞭解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樹立“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

教學模式:

查——釋——品——探——悟 五步教學法

教學流程:

導入設計:

走進五嶽

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山河秀麗、美不勝收,名勝古蹟、文化遺產數不勝數。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單就名山大川來説,就有“五嶽歸來不看山”之説。大家都喜歡旅遊登山嗎?到過泰山嗎?那麼我們就通過視頻來神遊一下泰山

視頻文件欣賞

大家看了之後,對泰山有什麼感覺?

想象一下,你如果站在泰山腳下,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一、查——資料查詢識詩人

(課前佈置學生從圖書館、網絡、資料查詢所要學習的古詩的作者生平事蹟、主要作品、寫作背景、社會環境、文化常識,然後整理到自己的資料本上)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望嶽》教案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係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簡單點評後轉入杜甫的《望嶽》)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範讀《望嶽》。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説説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

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後,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説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沒有抽象地説,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繫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嶽”想到了將來的“登嶽”。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繫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麼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並説明理由。

(示例:1、煉字。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八)練習

1、《望嶽》的頸聯是:

2、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3、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7、明全詩主旨並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8、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七

目標:

1、熟讀成誦;

2、品析蓮的形象美;

3、感悟詩人的品德

設想:讀析品分四塊推進

課時:一課時

程序:

一、課前預習:熟讀課文,並閲讀課文註釋及練習

二、導入:教師檢查對詞義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虛詞和若干實詞

三、分四塊推進

(一)朗讀

1、備讀:要求暢讀五分鐘,每個人都必須講出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個原因。

2、學生盡情朗讀

3、課堂發言:如:散句與駢句的交錯運用,長句短語的錯落有致,敍述、描寫、議句的熔為一爐、疑問句、感歎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簡意豐,文筆搖曳多姿,誦讀起來格外舒暢。

(二)析讀

1、學生帶着問題繼續誦讀課文

2、教師出思考題:

①全文的主體形象和陪襯形象。(蓮——菊和牡丹)

②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了蓮的形象。(作者從生長環境方面描繪了蓮的高潔和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了蓮的正直和芳香;從風度方面,寫了蓮的清高。)

③文章怎樣表現了蓮的品質。(文章表現蓮的高潔品質,從三個方面入手:直接描寫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議論。)

(三)講讀

對課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主要內容有:

1、直接寫蓮花的句子,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贊蓮花,又是句句贊君子,既是描寫,又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狀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狀物意在讚頌君子的品德,言志則表達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讀和背讀

課末留幾分鐘時間,學生自行完成。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有關知識。

體味本文生動的語言,弄明白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學生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屏”的有關知識,體味語言,弄清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1、用古詩詞中有描寫屏風的詩句和屏風的圖片導人。

2、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教師正音。

二、配古箏樂曲朗讀課文。學生聽讀並思考:

1、請用原文給屏下一個定義。

2、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介紹了有關屏的知識?

聽讀完後,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1、屏者,障也,可以緩衝一下視線。

2、作者從下列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

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

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三、研讀與賞析。

(一)過渡:屏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可是讀了文章,或許你也喜歡上屏風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詩,使説明語言生動有趣,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説説為什麼喜歡?然後有感情地讀一讀。全班討論明確:

⑴引用《秋夕》詩句,表達了作者幼時對屏風無限地嚮往與喜愛之情,放在開篇,易引起讀者的閲讀興趣。《牡丹亭》中“銀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放在屏風的定義後既補充了屏風的含義,又使語言生動有趣。結尾兩處引用古詩佳句,點出“屏”這種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達了作者希望人們更好地開發和使用屏風的願望。

⑵ “…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這一句中的“置”是佈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換上“放”字,則無此表達效果;“點綴”是加以襯托和裝飾,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準確地説明了屏風在居室中的作用。(學生還可以再舉出一些。)

小結: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傢俱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永遠散發着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着,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煥發出青春,重新大放異彩。

(二)1、文中運用哪些説明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明確:舉例子、分類別、引用等

2、體味語言,把握寫作特色。

明確:本文是一篇輕鬆、隨意的小品式的説明文。

⑴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相關知識,使讀者在欣賞文章的同時瞭解屏風,不覺文章枯燥。

⑵多處引用古詩詞,文白相雜,不僅很好地為説明對象服務,且使説明語言更生動。

四、拓展延伸

在古詩詞中,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説到屏,你還找到了哪些圖畫描繪了屏,全班交流,請你引詩配畫作解説。

比如:李商隱的《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詞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想像一下,屏風將會有怎樣的用途?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和傢俱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永遠散發着不朽的 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着,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

六、作業

把課堂上所説的“想像屏風的用途”整理好,寫在作業本上,學着用上古詩詞佳句,要用得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