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體味文化教學設計 體味文化説課稿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01W

體味文化教學設計 體味文化説課稿

《體味文化》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體味文化》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一課第一框題內容。文化生活作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是學生十分熟悉但還沒有正確認識的一個領域。本框內容作為整本書的開篇,着重讓學生去感受、體味、理解文化。本框內容共有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大量的圖片及文字説明展示人類社會多姿多彩的文化現象,讓學生體味到文化現象無處不在,但又各具特色。第二部分介紹文化的概念、內涵,讓學生領悟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並且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第三部分通過展現一些材料和觀點讓學生去感受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它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本框教學的重難點是文化是什麼,文化與物質的關係。

2. 學情分析

1、高二學生對生活有一定認識,對文化有一定感悟。但文化理論知識卻少之又少。

2、學習本課前應當引導學生的主體參與、探究,使他們學會提出問題(針對本課的主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學會合作交流 (多角度地認識事物本質)。

3、〔課前準備〕學生蒐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

3. 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知識目標:

1、識記:文化的內涵;文化與社會實踐的關係。

2、理解:文化現象無時無處不在,人們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內容,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活動和物質載體;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探究,使他們學會提出問題(針對本課的主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學會合作交流 (多角度地認識事物本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積極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4.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學生蒐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

1、問題導入,激發興趣

師:暑假剛剛過去,同學們放假在家都會幹點什麼呢?)學生自由發言*如:看電視、上網、旅遊、温習功課、打球等。

師:我們就舉其中的一例。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看電視”是人的一種什麼活動。(文化活動)

2、展現文化、體驗文化

(多媒體)多姿多彩的文化現象。 (刺繡、書法、戲劇、電影海報、超女比賽等)

師:這些都是我們平時能夠看到或感受到的文化現象。同學們還能不能談談自己親身參與的或自己家鄉的其他一些文化現象呢?

(將學生的生活引入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興趣,又使他們感受到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學生自由發言〕

師:從我們剛才看到的文化現象以及列舉的大量文化現象的事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現象的豐富多彩及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品嚐不同文化生活的韻味,我們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義,更加關注“文化到底是什麼”。

3、認識文化

〔學生活動〕説説看,你所理解的文化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言〕可以從創造、享用文化的主體、過程等角度來講,也可以從文化與政治、經濟的區別的角度來講。

(啟發學生充分調動思維,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定義〕“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總而言之,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第7頁上的相關鏈接認識“文化”一詞的由來。

4、理解文化內涵

〔學生思考〕“鳥鳴山更幽”是文化現象嗎?(不是)

〔歸納〕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素養是人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使學生深刻理解文化的內涵)

〔學生思考〕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活動和產品,是不是一種“純”精神產品?

〔學生討論後回答〕

〔歸納〕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也離不開物質載體。我們閲讀書籍,欣賞藝術品,參觀歷史文物,觀察人們的社會行為,都可以從中透視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歷史和現實中的文化,認識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探究活動〕閲讀教材第7頁“專家點評”,談談“文化”與“文明”是否相同。

〔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文化”是與“自然”相對,重點強調“化”的過程,它既包含積極的方面,也包含消極的方面。而“文明”是與“野蠻”相對,主要指“明”的結果。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成果就是文明。

(教師適當補充內容:廣義的文化、狹義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後面知識的學習作鋪墊)

5、感受文化的力量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第8頁《共產黨宣言》的影響並思考問題:

(1)我們的生活是否離得開文化?

(2)文化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學生自由發言〕

師: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每個人的生活來説,文化同經濟、政治一樣重要,都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對於每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來説,文化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識,是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今天,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離不開經濟、政治建設,也離不開文化建設。

〔小結〕我們的生活總是離不開文化的,我們總是在感受着文化的力量,我們的成才呼喚文化,讓文化引領着我們走向成功。

《體味文化》説課稿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課《文化與社會》的第一框《體味文化》。本次説課分為五個內容: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情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

首先是説教材。包括三個內容:本框題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難點。

1.本框題的地位和作用

説課內容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一框《體味生活》。

第一單元主要引導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感受文化的力量,認識文化對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自覺參與積極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養,學會用文化的眼光觀察生活。本單元作為全書的起點,在《文化生活》中起着探究引導作用,後面三個單元的知識都是在此基礎上開展並深入的,因此本單元在本書中處於基礎性地位。而《體味文化》作為第一課第一框則是基礎中的基礎。

本課內容從文化“萬花筒”入手,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剖析文化的內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形成對文化的基本認識,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激發學生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熱情。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內涵,理解文化的力量;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日常生活環境,如校園、社區、網絡等,體察生活環境中的文化價值;通過全面、準確理解文化的內涵,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起學生對文化的興趣;認同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認同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增強提高文化素養的意識和自覺性。

3.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是文化的內涵即“文化是什麼”。之所以文化的內涵是重點是因為學生身處一定文化氛圍、具備一定文化素養、身體力行着文化活動,但並未覺這就是文化;其次,通過《經濟生活》與《政治生活》的學習,學生了解了經濟現象和政治現象,有助於瞭解文化現象,但要從本質上把握文化還有很大難度。

教學的另外一個難點是文化的作用即“文化的力量”。把握文化的作用難點在於讓學生理解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

接着説説教法。

在啟發式教學法思想的指導下,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提出“文化是什麼”的問題,讓學生從最常見的文化現象去發現、思考,激發學生對文化生活的興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感悟具體事例,歸納新理念;運用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引導學生聯繫身邊實際和自己的生活體驗,加深對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3)綜合探究法: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強互動,提高學生求知慾。

第三部分是説學情學法。

在國中階段,學生對文化就有了初步的瞭解,但是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的意義、作用還不瞭解。因此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經歷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讓他們去發現,去感悟,再提煉,從而理解文化的內涵和作用。

在此學情的前提下,主要有以下幾種學法:

(1)自主探究法: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要以學生髮展為本,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因此,鼓勵發現生活中與文化有關的現象,切身感受文化。

(2)分析歸納法:學生通過對圖片感受和材料以及對生活中有關文化現象的分析歸納材料所體現出的要點,有利於提高學生們的分析歸納能力通過發現現象。

其次是本次授課的重點:説教學過程

採用情景導入的方式。將播放一段“福娃”的宣傳片,用時大概為3分鐘。同時簡單介紹福娃的所藴含的文化元素。並讓同學們思考“福娃”的設計反映了什麼樣的理念?

介紹福娃:魚(貝貝)、熊貓(晶晶)、奧運聖火(歡歡)、藏羚羊(迎迎)、京燕(妮妮)以擬人化的形象出現,被暱稱為“五福娃”。五個“福娃”中,頭頂波濤文樣的魚娃“貝貝”是繁榮與收穫的象徵,“因為水在中國傳統中象徵着積聚”,傳遞的祝福是盛世繁榮;熊貓“晶晶”來自廣袤的森林,象徵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火娃“歡歡”象徵着奧林匹克聖火,洋溢着北京2008對世界的熱情;藏羚羊“迎迎”是中國青藏高原特有的保護動物,它身手敏捷,表現了奧運的運動特質和體育的靈動;燕子“妮妮”代表燕京以及大陸海洋和天空的統一體,把歡聚盛會的喜悦帶給人們。它們以“北京歡迎您”的諧音命名,將北京的祝福帶給世界。

中國文化裏有五行之説,又有很多用“五”象徵的吉祥意義,“福娃”的原型和頭飾藴含着其與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聯繫,應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展現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五環是奧運會的象徵,“五福娃”的色彩與奧林匹克五環一一對應,在全世界也具有極強的可視性和親和力,充分體現了奧運文化。

同學欣賞完視頻後,討論得出:“福娃”的設計以最富有中國特色的福文化作為整組吉祥物的闡釋背景、以可愛的兒童作為標準化造型的基型、以外來的奧運聖火作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個形象組合成一組吉祥物,這都體現出高貴典雅的東方文化與活力四射的現代奧運的完美融合。其設計既體現了奧運文化的精神,又濃聚了中華文化的風格。

過渡:從奧運吉祥物“福娃”設計所體現的文化理念,可以看出,“文化”是一個我們十分熟悉、非常親近的詞彙,但我們卻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內涵。有人認為文化是知識,有人認為文化是藝術。錢鍾書也曾經説過“你不問我什麼是文化的時候,我還知道文化是什麼;你問我什麼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麼了。”那麼,究竟什麼是“文化”? 在本節課中我們將細細體味什麼是“文化”。

經過五分鐘的導入後,將進入本節課的新課教學。用時為35分鐘。

問題情景1

課件展示三組圖片。

引導學生分為從時間、空間、地域上來思考文化有什麼特點。

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從時間上看,文化現象無處不有;從空間上看,文化現象無處不在;從地域上看,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問題情境2

給出幾個情境,請學生判斷下列活動屬於文化現象的有:1、工人、農民從事生產活動; 2參加學校運動會;3、參加演講會、辯論會;4、購買水果蔬菜;5、參加文學社、讀書俱樂部;6、合唱團、舞蹈隊、時裝表演隊;7、某國議員競選。

學生根據對文化的理解可以判斷出,2、3、5、6四個選項屬於文化現象。

根據學生的選擇,教師可以總結歸納出:文化活動是相對於政治活動和經濟活動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接着引導學生閲讀課本第6頁第二段,瞭解文化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並讓同學舉出相對應的例子,加深理解。

問題情境2:

同樣給出幾個情境,讓學生判斷下列屬於文化現象的是:1、西雙版納的植物王國;2、張家界、九寨溝的自然風光;3、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4、大汶口文化遺址;5、蒙古大草原;6、蒙古包。

學生根據對文化的理解可以判斷出,3、4、6三個選項屬於文化現象。

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得出:文化活動是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

案例探究1:

課件展示:“發生在公交車上的鏡頭”(學生結合教材第7頁兩組鏡頭分析)。

提出問題:西裝革履的男青年與稚氣未脱的國小生誰更有文化?

學生很容易就是得出國小生更有文化的結論。根據學生的選擇,歸納得出: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

問題情境3:

給出兩幅藝術品和歷史文物的圖片。並引導學生:文物、藝術品、書籍、光盤、互聯網中承載着大量的歷史和現實中的文化,除此以外,還衍生出了文化產業、文化產品。

學生結合課本得出:人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引導學生閲讀課本第7頁專家點評的內容。理解文化的內涵。

案例探究2:

文化的力量不是抽象和虛無縹緲的,而是看得見,摸得着的。當汶川地震、舉國神傷之時,文化成為災區軍民賴以生存、鬥爭的精神食糧:一首小詩《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通過網絡和手機短信,喚起多少人對生命的敬畏;一曲短歌《生死不離》不脛而走,催下多少愛憐的淚水;一台晚會《愛的奉獻》,49個國家和地區爭相播放,創造了5.5億的國內收視紀錄,現場募得15.1億元的善款?

提問:案例説明文化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學生討論得出: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案例探究3:

請學生舉例,對自己產生過影響的書籍、電影等等。

教師歸納:文化對人們的影響表現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

案例探究4:

猶太民族亡國近2000年,1948年才立國,2000年的亡國曆程中她的民族分散在世界各地。一般而言,一個民族如果亡國2000年,這個民族早就被別的民族同化了,但是猶太民族為什麼在亡國2000年後還能復國,還能成立以色列國呢?因為猶太民族雖然國家亡了,但她的什麼沒有消亡?她的文化、她的信仰沒有消亡,他們民族的文化被保留了下來,於是他們就有了凝聚力,有了復國的基礎。

提問:猶太民族亡國近2000年仍能復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學生討論得出:文化的影響還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最後教師歸納小結,用時約3分鐘。

在一個文化落實的社會裏,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

我們都生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樣浸潤着我們的心田,我們的生活需要文化,我們的成長呼喚文化,讓文化引領我們走向成功。

佈置課後實踐,用時2分鐘。

主題: 校園周邊的文化

要求:自己去調查,蒐集、整理校園周邊存在的積極和消極的文化現象,並寫出宣傳積極文化,改革消極文化的方案。

説課的最後一個內容是説板書設計。

採用提綱式板書,提綱挈領,要點分明,即利於教師講解知識點又利於學生理清課文脈絡,更好的掌握知識要點。

各位老師,今天的説課到此結束,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