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83W

國中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物理教案 篇一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説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於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於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於一個八年級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它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採取了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於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並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範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後由教師利用複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繫,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三個內容的實驗全部完成以後、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點以裏的過程、凸透鏡成像由小到大、由實到虛、從倒立變為正立、在透鏡另一側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觀看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於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中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並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説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採用作圖法,利用凸透鏡三條特殊光線中的任意兩條,作出凸透鏡在三種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並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幻燈機、放大鏡的實際有機聯繫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分兩個階段完成)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分兩個階段完成)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後,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製作的或工作的、

(二)結合上節照相機的知識分析、研究在三種情況下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五、教學過程設計方案

1、引入課題

方案一:教師採用幻燈機和投影儀在屏幕上展示各種有關幻燈機和放大鏡的圖片,向學生介紹這些儀器的主要工作元件都是凸透鏡,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結合上節課講到的照相機,指出照相機的工作原理,提出問題:如果物體放在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物體成像特點是什麼;若物體放在焦點以內,能成像嗎?像的特點是什麼?從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研究物體位於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畫出板圖)、位於焦點以裏(畫出板圖),兩個位置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我們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教師介紹儀器及使用方法,並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同學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於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物體分別設兩個位置,進行兩個實驗,分兩次完成、每完成一個實驗,做一次小結,再進行下一個實驗、對每個位置成像情況的研究都要通過三個途徑進行

(1)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麼變化、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3)研究、分析在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三種儀器中,哪種儀器利用了凸透鏡在這一位置的成像原理、

教師講完後,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後宣佈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並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教師利用作圖法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透鏡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

物體從大於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點處移近的過程中,像成在透鏡另一側,像離透鏡越來越遠,像越來越大、2倍焦距處是一個變化點,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成縮小實像,進入2倍焦距內(大於焦距)成放大實像、焦點處是又一個變化點,而且使像發生了質的變化,物距大於焦距成倒立實像,物距小於焦距成正立放大虛像、應使學生們頭腦中對整個成像情況形成一個動態的模型、

教師結合實驗講述幻燈機、放大鏡的構造及應用、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講了幻燈機後簡要介紹一些投影儀的構造和原理、講放大鏡之後可介紹一下顯微鏡的知識,有助於學科間的聯繫、

3、總結

分析了幻燈機、放大鏡的工作原理,結合前面學過的照相機,總結凸透鏡成像規律和特點、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學習過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的三種情況、這裏有三個成實像的情況,兩個成虛像的情況、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的,虛像是由反射光線(平面鏡成像)或者折射光線(物體位於焦點以裏的凸透鏡成像)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的、從岸邊觀察水中的魚、石子,看到的也是水中物體的虛像、它們的相同之處是:不論實像、虛像都是由光線形成的、從這點看影又與它們有本質的不同,影是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

國中物理教案大全 篇二

教學目標:

l 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l 過程與方法

1、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用“運動有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的公式 。

難點: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教學資源: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什麼是機械運動?

2、什麼是參照物?

(設計意圖:回顧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以參照物作為標準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增加前後內容的聯繫,引出詳細學習運動的相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

模塊一:引入新課,建構速度的概念。

【環節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過程中,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出遊時,人們希望最快到達目的地;劉翔比賽時,第一個衝到終點;草原上,獵豹追捕鹿。

此時,運動的快慢決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榮耀,而關係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實驗:

將兩個等大的圓紙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後粘貼成兩個錐角不等的紙錐。比較這兩張紙錐從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後彙報觀察到的現象,

問題:如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設計意圖:國中學生思維活躍,用學生熟悉的身邊事例來讓學生了解運動的快慢很重要從而提出問題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引出新課)

【環節二】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1、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前面三個事例,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比較物體快慢的方法;

2、交流總結;

3、展示各組討論成果。

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並總結: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況下,所用時間的長短;(用時短的就快) ②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總結規律,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環節三】創設情境,建構速度概念

教師提出新問題: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1、創設情境

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 min,怎樣比

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教師啟發:時間和路程都不一樣,我們可不可以把他們其中一個量設置成一樣呢?

學生思考討論:可以計算兩位冠軍每1s內運動的路程,每一個相等時間內運動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的就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情況下進行比較。

2、速度

我們平時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稱作速度,用符號v表示。它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時間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單位,那麼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什麼呢?

學生數學中學過路程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時間的國際制單位是秒,所以會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

教師補充在交通運輸中我們還常用到千米每小時做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1m/s=3.6km/h。並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並強調常用的幾個。

【環節四】速度應用(多媒體展示)

例題1: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物理計算,規範計算步驟: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説明寫出來。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單位不同,要統一單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時,數字後面要寫上正確的單位。

例題2:火車提速後,在北京和上海之間的運行速度約為104 km/h,兩地之間的鐵路線長1453 km,火車從北京到上海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強調公式變形,用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例題3:一位百米賽跑運動員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輛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40km/h,哪一個的速度比較快?

學生自主解答。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聯繫生活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題展示規範學生解決物理題的步驟並學會速度公式的變式,同時注意將物理知識應用於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模塊二: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一】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多媒體展示兩個網球運動時頻閃照片,提出問題:①哪個球運動的時間比較長?

②哪個小球運動的速度(即運動快慢)基本保持不變?③哪個小球的運動越來越快?(提示可以用兩種比較快慢的方法)

第一個網球任何相等時間通過的路程相等也就是運動快慢不變,並且一直沿着直線運動,並且運動方向不變,我們成這樣的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設計意圖:用頻閃攝影形象直觀的向學生展示物體的運動情況,加深學生記憶;提出問題,學生自主討論思考,引出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二】勻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沿着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注意:運動路線是直線,運動快慢不變即速度不變)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2、平均速度

物體沿着直線快慢改變即速度改變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運動基本上都是變速運動。物體做變速運動時速度時快時慢,怎樣描述它的運動情況呢?

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複雜,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來計算,這樣算出來的就是用以描述變速運動物體的運動情況的平均速度。此時s是某段的總路程,t是某段的總時間,v表示的就是某段時間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題:火車從北京行駛1小時到天津,通過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車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教師給予總結提升,構建本節知識網絡。

一、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計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單位是米/秒(m/s)、千米/時(km/h)。

1 m/s=3.6 km/h

二、在變速運動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國中物理教案 篇三

1學習目標

1、通過閲讀教材,小組合作實驗認識磁體有吸引鐵(鈷、鎳)的性質和指向性。

2、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歸納總結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3、通過動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認識磁化現象。

2教學準備:

條形磁體、蹄形磁體,訂書針,鐵粉,銅線,鋁線,塑料,小磁針,細線,鐵架台等。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4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觀看影片

觀看“鄭和下西洋”片段説明過去的中國人靠自己的'智慧開闢航道向世界傳遞文明,現在的中學生更應該努力學習、勇於創新使我們國家較快的建成小康社會,儘早的實現中國夢。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司南是如何工作的,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磁現

活動2【活動】學習活動一

學習活動一:

學生小組合作用磁體靠近訂書針,銅線,鋁線,塑料以及身邊的其他物品,觀察現象然後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 觀察什麼現象?

(2)觀察到的現象説明了什麼?

活動3【活動】學習活動二

(問題:磁體上各部分吸引鐵的能力一樣嗎?)

學生小組合作把一些鐵粉撒放在一張白紙上,然後分別將條形磁體、蹄形磁體平放在鐵粉上,然後用手輕輕將磁體拿起並輕輕抖動後觀察現象,然後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麼現象?

(2)實驗現象可得出什麼結論?

(3)什麼叫磁極?

(4)磁極位於磁體的什麼位置?

學生板書:磁體上各部分磁性強弱不同,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它位於磁體的兩端,磁體有兩個磁極。

活動4【練習】當堂訓練

甲乙是兩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鋼棒,按如圖所示的位置放置,發現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間,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B、甲、乙一定都沒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沒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沒有磁性。

活動5【活動】學習活動三

(問題:磁體有兩個磁極,如何表示這兩個磁極?)

學生小組合作用細線將條形磁體拴好正中間懸掛起來,讓它自由轉動。支起小磁針,讓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轉動,靜止後觀察現象,然後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麼現象?

(2)什麼叫南極?

(3)什麼叫北極?

學生板書:磁體有兩個磁極,一個叫南極(S極),一個叫北極(N極)。磁體自由轉動後,靜止時指南的一端叫南極(S極)指北的一端叫北極(N極)

活動6【活動】學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別方向的工具是什麼?它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

活動7【活動】學習活動四

(問題:磁體兩端的磁性最強,如果把兩磁極相互靠近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學生小組合作用細線將條形磁體拴好正中間懸掛起來,讓它自由轉動,用另外一根條形磁鐵的N極先慢慢靠近懸掛起來的條形磁體的N極,然後再慢慢靠近懸掛起來的條形磁體的S極。觀察現象,然後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麼現象?

(2)實驗現象可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板書: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活動8【練習】當堂訓練

1、用條形磁鐵的N極去靠近某物體的A端,發現

能把A端吸引過來,則物體的A端( )

A、一定的S極 B、可能是N極

C、可能是S極 D、一定是N極

2、某物體的一端靠近靜止的一根小磁針,當靠近

小磁針的N極和S極時都能吸引,則這物體的這端( )

A、可能是無磁性的 B、可能是N極

C、可能是S極 D、一定有磁性

我們已經研究了磁體的磁現象,磁體分為天然磁體和人造磁體,我們剛才使用的是人造磁體,它們的磁性能夠長期保持,成為永磁體。它們是如何製作的呢?請同學們繼續完成實驗。

活動9【活動】學習活動五

學生小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訂書針,觀察現象,然後用磁體慢慢從上部接觸起子,又觀察現象,最後拿走磁體,最後又觀察現象,後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麼現象?

(2)什麼叫磁化現象?

(3)哪些物質可以被磁化?

學生板書:使沒有磁性的物體活動磁性叫磁化。鐵、鋼都能被磁化。

活動10【講授】課堂小結:

1、學到了什麼?

2、評價一下你們小組的學習情況併為你們小組提點建議或希望

國中物理課教案參考模板 篇四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槓桿,能畫出槓桿的五要素。

2、能用槓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結構。

2、通過探究、瞭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生活中的槓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突破首先認識槓桿,能抽象出槓桿的定義,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時創造一種探究氣氛,通過用桿秤稱物體,提出猜想,激發興趣。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人們在生活中、勞動中經常使用各種機械,同學們想一想你使用過哪些機械?或你看到別人使用過哪些機械?

同學們想起很多人們常用的機械,這説明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在同學們説出的機械中有的比較複雜,有的比較簡單。例如:鑷子、鉗子、錘子、剪刀、瓶蓋起子等都屬於簡單機械,播種機、縫紉機等是複雜機械。複雜機械也是由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這一章我們學習幾種簡單機械。

同學們在你們的桌上放着鉗子、錘子、瓶蓋起子分別試着用一用,看會有什麼發現?

(各小組同學分別進行操作,有的用鉗子剪斷鐵絲,有的用錘子起木板上的釘子,有的用瓶蓋起子起瓶蓋,有三個小組用鉗子分別把鐵絲彎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約2分鐘後平靜下來。)

國中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台,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麼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託的力.這個“向上託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麼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2)然後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裏,説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託的力.

(3)最後把石塊放在酒精裏,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託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説出什麼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裏有沒有受到向上託的力?氫氣球脱手後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裏同樣受到向上託的力,所以氫氣球脱手後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繫着體積相同的規則的鐵塊,不規則的石塊,幹木塊等,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的示數減小;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託力等感性認識出發,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則鐵塊和不規則的石塊隨着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後,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説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繫,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

第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繫,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於“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繫,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繫,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於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於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説明氣體對浸沒在它裏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於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並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