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9W

國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運用地圖説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分析其優越性。

2、記住我國領土四至點、領土面積,能夠估算我國經度差、時區差、緯度差。

3、在地圖上指出我國鄰國、瀕臨海洋,提高讀圖、析圖的能力。

4、學會分析和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優越性,四至點,瀕臨的海洋。

難點:分析評價地理位置的方法,地理名稱的空間分佈。

【知識鏈接】

1、世界政治地圖、温度帶分佈圖,時區劃分分佈圖。

2、地理位置: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帶位置)。

【預習安排】

1、仔細閲讀教材第1節課正文、圖片及閲讀活動部分,標記重要知識點;

2、通過閲讀教材,課前必須獨立完成教學案。

【前置作業】

部分

【學法指導

1、提前預習法(閲讀、識圖)

2、自主學習法(獨立完成)

3、合作、討論法(共同探究疑點、難點)

【前置作業】

1.在右圖標出各緯度、温度帶、南北半球

東西半球分界線。

2、中國的地理位置:(東、西、南、北)半球(打√);()洲的'()部,()洋的()岸,是個()的國家;大部分位於()帶,少部分在(

)帶,沒有()帶;

3、中國陸地總面積約()平方千米,僅次於()、(),位居世界第()位。

4、我國領土的四至點:最東()最西()

最南()最北()

我國瀕臨的海洋自北向男依次是(),()直接面臨太平洋,我國領海寬度為()海里。

我國陸上鄰國以朝鮮為起點,按逆時針方向14個陸上鄰國為()。

7、6個臨海相望的國家()。

2個與我國海岸相鄰的國家()。

國中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並説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説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説明五帶的界限,並舉例説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當遇到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時,我們通常説:“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麼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出來嗎?(太陽東昇西落)那麼真的是太陽在升落嗎?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演示]地球繞着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律的項目。

(表1)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週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説明]太陽東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麼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麼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週的時間裏出現什麼現象,説明什麼?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閲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説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一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1、日本東京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台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後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的廣州處於什麼季節?你最喜歡什麼季節?為什麼會有季節的變化?

[地動儀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學生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規律,將結論填在表1

[設問]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有什麼關係?

[學生演示]用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陽光直射和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陽光直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多,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少)

[分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逐一討論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的最厲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厲害)這一現象説明什麼規律?(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麼規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廣州什麼季節的中午太陽照射的最厲害?什麼季節最温和?為什麼?(夏季中午太陽升得最高,冬季較低)

(4)一年之中,廣州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麼季節較長?什麼季節較短?(不一樣,夏季白晝較長,冬季較短)

[教師引導]綜上所述,由於地球表面在不同季節得到的太陽光熱

有多有少,而產生了季節變化。這一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什麼關係?

[演示觀察](1)假設地球直立着(地軸不傾斜)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在那裏?(赤道)

(2)假設地球傾斜着自轉,但沒有公轉,太陽直射點有變化嗎?(直射在某一緯度不變)

(3)當地球傾斜者自轉的同時又公轉,太陽直射點會有變化嗎?

[CAI演示]地球的公轉,顯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學生觀察思考]觀察二分二至日時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位置,總結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完成下表(斜體字為填寫內容)

(表2)

節氣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北半球白晝時間季節(月份)

夏至

6、22前後北迴歸線接受光熱多,氣温高最長夏季(6、7、8)

秋分

9、23前後赤道過渡,温和晝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後南迴歸線接受光熱少,氣温低最短冬季(12、1、2)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要求

1.通過閲讀等温線、等降水量線分佈圖,瞭解我國冬、夏氣温分佈特點以及降水分佈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温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瞭解我國温度帶及乾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瞭解我國的氣候特徵,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徵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結構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各節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特徵可以通過其基本要素──氣温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徵首先應瞭解氣温和降水,而且氣温和降水的分佈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有利於理解各區域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上的差異。基於以上考慮,本節教材在結構上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我國南北氣温的差異,以及結合這種差異和農業生產實際劃分的温度帶。對於氣温和温度帶這兩部分知識,教材通過閲讀等温線圖和温度帶分佈圖,並配以閲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呈現。教材正文部分給出的結論比較簡單,而在分析冬季氣温分佈時,卻詳細描述了等温線分佈特點,以引導學生閲讀1月等温線分佈圖。教材的這種編排體現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也體現了教材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分析夏季氣温分佈特點,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在活動教材中給出思考題,引導學生讀圖,從而總結我國夏季氣温分佈的特點。對於温度帶的學習,教材是通過讀圖指導和活動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的。

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我國東西部乾濕狀況的差異以及我國乾濕地區的劃分。這部分內容延續第一部分教材的編寫特點,用等降水量線和乾濕地區分佈圖,配以閲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表現出來,並用正文簡單描述結論。與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乾濕地區的差異可以通過植被的特點,甚至建築形式的不同反映出來,因此教材在乾濕地區分佈圖和活動題中配有我國不同地區植被和民居的景觀圖片,反映不同的乾濕地區特點,旨在給學生感性的認識和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知識。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徵。教材首先安排“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知識點,這部分知識是難點最為集中的,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採用以不同形式呈現的方式來分散難點,力求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逐步完成學習過程。關於季風的成因及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等知識,教材以圖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現;關於鋒面雨的形成及鋒面雨帶的推移,教材以閲讀材料的形式出現,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進行學習;關於季風氣候的特點以及給我國帶來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教材則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前面學習冬、夏季季風特點的基礎上,通過閲讀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這樣可以達到學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教材將“氣候複雜多樣”安排在本節教材的最後,這樣的編排有利於前面知識的遷移、總結、運用和提高。

從整節教材的編排看,前兩部分重在對單一要素──氣温和降水特點的介紹,第三部分是使學生通過分析總結,綜合瞭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徵。本節教材在知識結構上聯繫緊密,邏輯嚴謹,知識的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都以遞進的形式呈現,在不增加難度的前提下,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繫,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教材編寫的理念。

內容點析

1、關於我國氣温的特點,教材從季節變化和空間分佈特點兩個方面介紹,特別突出了空間分佈上的南北差異,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

(1)南北氣温差異產生的原因。教材在開始對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國南北氣温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如果籠統説明我國氣温南北差異,可以從緯度因素入手,但要單獨分析冬季氣温南北差異大的因素,還要考慮冬季風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教材安排在季風氣候中講述。

(2)冬季氣温特點。教材詳細描述瞭如何從1月等温線圖上閲讀“0 °C等温線、氣温分佈特點、我國最北和最南地區的氣温分佈差異”等。0 °C等温線的分佈位置應該是重點,明確這條線的意義在於,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河流水文特徵有較大差異,特別是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會有結冰現象,而且界線南北的植被、耕地類型、農作物種類等都有較大差異。明確了0 °C等温線的位置,對了解冬季氣温分佈有較大幫助。

(3)夏季氣温特點。教材對此敍述比較簡單,但其中的內涵仍然比較豐富,特別是夏季我國大多數地區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區氣温相對較低,這一結論教師不能忽視,這可以為後面活動題中分析地勢對我國冬夏氣温的影響奠定基礎。

這部分教材有兩幅圖像,它們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閲讀等值線地圖的技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閲讀1月等温線分佈圖時,教師應詳細指導學生了解閲讀等温線圖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等温線圖中獲取有用信息,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掌握了等温線圖的判讀,可以遷移到等降水量圖的判讀以及其他等值線圖的判讀過程中。閲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

(1)根據圖例,讀數值,瞭解氣温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温的空間分佈規律;

(2)觀察等温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温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

(3)根據等温線的疏密瞭解氣温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

(4)閲讀南北氣温極端數值,瞭解氣温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1月等温線圖閲讀熟練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閲讀7月等温線圖,總結7月氣温分佈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

為配合這部分教材,活動教材中的第一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除緯度因素外,影響氣温分佈的因素還有地形。從1月和7月等温線圖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總是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氣温低,特別是7月等温線圖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區是全國的低温區,通過閲讀地圖學生很容易解答本題。

閲讀材料一方面對正文進行補充,同時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關於温度帶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温度帶的劃分依據,即氣温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狀況。農業生產實際包括哪些內容,教材正文沒有進一步描述,而是在圖上的補充資料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劃分温度帶的主要農業指標。這樣編排的目的是降低難度,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針對自己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層次靈活掌握。第二,温度帶的分佈,這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應該通過讀圖使學生掌握我國温度帶的地區分佈。

閲讀我國温度帶分佈圖,需要指導學生根據圖例,瞭解六個温度帶的主要分佈地區。可以結合省級行政區、地形區、1月0 °C等温線分佈等地理要素進行了解和記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熱帶地區與北迴歸線的關係、暖温帶在西北地區的分佈範圍等比較特殊的地方。

活動教材的第二題,強調了温度帶與我們生產和生活的關係,這是對教材正文很好的補充。從題目設計的表層看,解答此題非常容易,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瞭解温度帶與水果生長的關係,與農作物熟制的關係,與民居的關係等。但題目並沒有停留在對資料的簡單瞭解這一層面,而是進一步提出發散性的要求,讓學生補充更多資料。從表面看,似乎是讓學生做資料的收集者,其實引申理解,這正是編者設計此題的巧妙之處,如果學生對前面三個資料表示的內容理解了,那麼進行知識的遷移應該很容易。例如,能夠由不同温度帶水果的不同,遷移到不同温度帶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帶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聯想到農作物的差異等。

3.關於我國降水的特點,教材正文部分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總規律,以及降水豐富和稀少的地區,並通過閲讀材料補充了我國降水極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區,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正文敍述中有一點應該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時主要強調東西差異,對於南北的差異多側重在時間上,而這部分教材不僅強調了空間上的東西差異,同時也強調了南北差異。

閲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時,應該延續等温線分佈圖的判讀方法,對學生進行閲讀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訓練。另外針對此圖,應該引導學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穿過的地區,並與1月0 °C等温線、温度帶等的分佈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三條等降水量線所穿過地區的印象。

活動教材的第一題,主要體現降水特點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加強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解答此題,需要學生將景觀圖與年降水量、乾濕地區分佈圖聯繫起來,在年降水量和乾濕地區分佈圖上找出活動題中提到的四個地區,對應年降水量的多少和乾濕狀況,説明民居的不同風格。甘肅年降水量較少,蒸發大於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很大,晾房通風效果較好,通風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於水果的晾曬;紹興年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於排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乾旱,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修建窯洞,窯洞冬暖夏涼,較為乾燥。

4.關於我國乾濕地區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明確提出了乾濕地區劃分的標準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教師對此應該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劃分乾濕地區不能單純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應該同時分析這一地區的蒸發狀況。

閲讀我國乾濕地區分佈圖時,應該疊加年降水量分佈圖,特別是對應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的關係。同時對應地形區、温度帶分佈等,以加深印象,此圖中還有一個特別應該注意的地方,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屬於濕潤區,其原因是由於氣温相對較低,蒸發量小,因此較為濕潤,這是乾濕地區劃分標準的最好佐證。由於乾濕狀況可以通過植被的分佈反映出來,因此配合乾濕地區分佈圖,教材編排了相對應的植被景觀圖,其目的是給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對乾濕地區地表狀況的理解,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繫性。

活動教材第二題,延續“温度帶”部分活動題編排的特點,解答此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例如題目中給出乾濕狀況影響植被,由此可聯想到與水果的關係,與經濟作物的關係等。

5.季風氣候顯著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對於國中學生來説,涉及成因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對這部分教材的處理要把握難易程度,不應該盲目地加深和擴充內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季風氣候及成因。教材對於成因的描述較為簡單,其目的是降低難度,並且將海陸位置的影響安排在冬、夏季風的形成部分進行敍述,這裏重點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季風。第二,冬、夏季風的特點以及對其他氣候要素的影響。“冬季風”部分,教材既介紹其特點,又着重説明冬季風是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補充了本節教材開始部分的內容;“夏季風”主要強調其到來對降水的影響。第三,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及降水的差異性。劃分的界線應該知道,劃分的標準也必須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以夏季風能夠影響的地區為標準,我國西部地區距海較遠,又有地形的阻擋,夏季風很難到達,因此屬於非季風區。只有明確了劃分標準,學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差異。

冬、夏季風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過圖像教材體現的。從冬、夏季風的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節亞歐大陸氣壓分佈狀況以及冬、夏季風的風向指示箭頭,對應文字説明,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風的性質和特點。瞭解了冬、夏季風的源地及特點,對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降水差異有一定的幫助。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圖,應該與温度帶的分佈、乾濕地區的分佈及地形的分佈等疊加,有助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不同氣候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界線,藉助山脈、城市的分佈來學習。

閲讀材料通過圖像和文字部分介紹了夏季風到來形成的鋒面雨及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等知識。將這部分知識安排在閲讀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節教材的難度,同時給教師和學生最大的自主權,不同層次的學生或學校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有些學生只要閲讀了解鋒面雨帶的到來會帶來降水即可,而有些學生可能更願意瞭解夏季風的形成與鋒面雨帶推移的關係。教師可以有選擇的安排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於季風氣候的特徵及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教材正文部分並未敍述,而是將這一內容安排在活動教材部分。這種編排既分散了難點和重點,同時對學生讀圖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有較大的幫助。

活動題1:選擇了我國由北到南三個城市的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讓學生分析降水和氣温在時間上的配合特點。第1項,學生應該按緯向比較,總結出季風區降水量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廣州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較多的月份則是七八月份,三個城市氣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過回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季風區內氣温最高的時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時候,因此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第2項分析季風氣候特徵對農業生產的好處: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温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活動題2:設計此題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建立知識的橫向聯繫,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為避免遺忘世界地理所學知識,教材以對話的形式將阿拉伯半島的氣候特徵表述出來,同時提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的緯度位置大體相同,説明影響二者氣候差異的因素不是緯度位置。根據本節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東部地區地處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降水較為豐富。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導因素應該是海陸位置。

活動題3:本題是對教材正文部分的補充、加深和拓展。關於季風影響下的災害性天氣,教材正文部分沒有涉及,而是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並配有景觀圖片和文字,再現災害發生時的情景。解答災害發生的原因時,可以與前面鋒面的形成、鋒面雨帶的推移等知識聯繫起來,強調冬季風的勢力特別強大,形成的鋒面移動速度很快,就會造成大風降温天氣,嚴重時會爆發寒潮;夏季,鋒面雨帶登陸時間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會造成各地降水時間分配不均,嚴重時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將災害性天氣這部分知識,進一步拓展,教材補充了有關台風的知識,對於颱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緩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風、洪水災害。

6.氣候複雜多樣,教材正文部分介紹了我國主要的氣候類型,並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劇了氣候的複雜多樣性。為了説明青藏高原地區氣候的變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閲讀材料,以藏民的服飾特點説明這一變化,安排這樣一段閲讀材料,可以提示學生注意氣候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氣候類型分佈圖和不同地區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形象直觀地説明我國氣候複雜多樣的特徵以及不同氣候類型的分佈地區。閲讀四幅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説明氣温和降水的特點,將教材中文字説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補充完整,同時對照氣候類型圖中四地的分佈,瞭解四個地區所屬氣候類型。

活動題1:通過解答此題使學生明確農業的發展與氣候的關係極為密切,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地積温較高,生長期較長,可以種植各種果菜,成為我國主要的果菜生產基地,而北方地區冬季不適宜果菜的生長,過去冬季蔬菜品種非常單調,隨着鐵路運輸的發展,南方地區的果菜可以運到北方,豐富了北方地區冬季的“菜籃子”,使人們生活得以改善。

活動題2:此題延續氣温和降水部分的活動題特點,既是對知識的複習鞏固,又帶有知識的拓展,通過學生的發散性思考,起到落實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及農作物的影響,可以請學生列舉出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和農作物種類。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旅遊資源,例如黃山的雲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霧凇,哈爾濱的冰雕等。不同的氣候條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房屋建築朝向與採光問題,人們的服裝與當地氣候的關係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南北氣温的差異】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內容是閲讀等值線地圖,知識的獲取應該通過讀圖得來,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圖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習冬季氣温分佈特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閲讀1月等温線圖中的圖例和氣温數值,瞭解氣温遞變規律,概括總結冬季氣温的空間分佈規律即由南向北遞減。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温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温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例如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 °C等温線,用彩色筆描下來,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區發生突然變化,為什麼發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因為地形的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温線的疏密,瞭解氣温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如果等温線分佈密集,説明氣温的差異較大。第四步,引導學生查找最南、最北氣温極端數值,瞭解氣温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進一步明確我國冬季氣温南北差異大的特點。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閲讀相關的材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生播放錄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國冰天雪地,那裏的人們在觀賞冰燈,海南的人們正在大海中嬉戲,廣州的花市鮮花盛開等內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冬季南北氣温的巨大差異。

當學生對1月等温線圖閲讀的方法較為熟練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與1月氣温分佈特點相比,7月等温線分佈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線在何處出現明顯彎曲?為什麼?南北氣温的極值是多少?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閲讀7月等温線圖,並總結7月氣温分佈特點。從圖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線分佈比1月等温線分佈稀疏,説明氣温的南北差值較小;等温線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現向南的彎曲,並且青藏高原的氣温明顯低於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解答活動題1的問題:夏季最北的氣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氣温在28 °C以上,通過數據説明南北氣温有差異,但與冬季南北氣温的差異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較小。

學習温度帶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閲讀我國温度帶的分佈圖,並將温度帶的分佈與地形區、行政區相對應,特別應該指導學生觀察亞熱帶與暖温帶的分界線,並將其與0 °C等温線的分佈相對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同時使學生明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活動題2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温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之間的關係,教師在引導學生解答此題時,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或錄像等,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助於學生對此題的理解。

【東西乾濕的差異】

關於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温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後,可以閲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閲讀材料,瞭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後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特點。

學習乾濕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乾濕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嘗試説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閲讀年降水量分佈圖,驗證自己的想象與圖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閲讀乾濕地區分佈圖,將植被與乾濕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與乾濕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濕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乾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關於活動題中瞭解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係,教師最好能夠多提供一些圖片。如果學校條件允許,能夠提供動態的錄像內容更好,特別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陽光照耀下的甘肅、吐魯番和黃土高原地區等畫面。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對解答此題會有較大的幫助。

【季風氣候顯著】

對於這部分教材,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進行教學。第一步,説明冬、夏季風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8頁圖2.19和圖2.20,亞歐大陸內部,冬、夏季氣壓分佈有什麼不同?風向有什麼不同?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源地分別是什麼地方?冬、夏季風各有什麼特點?由此説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麼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閲讀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徵。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並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於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乾旱,沙漠廣佈。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説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結合教材第39頁閲讀材料的內容,説明夏季風到來早晚、持續時間長短以及勢力強弱,可能造成水旱災害的發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製作活動投影片或計算機動畫,演示鋒面雨帶推移的過程,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理解。關於颱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可以事前佈置學生收聽天氣預報,或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台風的天氣預報,並播放颱風發生地區當時的錄像,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或內陸地區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手段尤為重要。

【氣候複雜多樣】

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和氣候類型分佈圖的閲讀上,教師引導學生閲讀四幅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説明四個地區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在氣候類型圖中找出這四個地區,瞭解其氣候類型。除這四種氣候類型外,我國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分佈在什麼地區,使學生通過讀圖瞭解我國氣候類型的複雜多樣。可以選擇不同地區的農作物、蔬菜、動植物以及一些旅遊景區的錄像或圖片、幻燈片等給學生播放,使其從感性認識入手,瞭解氣候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繫。

國中地理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慾,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於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並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複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佈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瞭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閲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課內容。並説明作業任務:自然環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着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裏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麼不同?你有什麼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第七章 第一節: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二、地形特點

1. 島國——四大島為主體

2.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3. 山地地形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與弊

國中地理教案 篇五

本課時學習目標或學習任務

1、運用地圖説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2、瞭解我國領土範圍,記住我國的面積;

3、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説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4、通過在圖上量算我國東西兩端的經度差、時區差,南北兩端的緯度差,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5、通過多我國遼闊的國土、優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保衞祖國、建設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本課時重點難點或學習建議

重點:讓學生掌握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並進一步是學生學會分析與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難點:本節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間觀念的建立。

學習要求或學法指導

學習過程

自學準備與知識導學:

1、半球分界線;

2、經緯度的判讀。

一、課件打出謎面,讓學生大聲朗讀兩遍,朗讀時注意紅色的字,然後猜出謎底

(過渡)説明八年級學習中國地理

二、聽歌曲、觀祖國自然風光和祖國發展成就等圖片。老師同時帶有感情色彩朗讀課本序言,從而導入新課

(過渡)瞭解了我國的海陸位置、緯度位置,讓我們在看看其他幾個國家的位置,教師展示課件

(過渡)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中國,瞭解中國的位置。

(一)偉大的祖國

活動1:學生分組討論總結中國的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展示討論結果,教師總結。

活動2:對比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緯度位置的優越性。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迴做適當提示。讓小組代表發言總結。

(二)遼闊的疆域

活動3:通過找出我國四至點及量算東西南北跨度,説明我國疆域遼闊。教師展示課件,師生共同完成。

活動4:完成課本P3活動題②、④並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國南北跨度大還可能會出現什麼現象?東西跨度大還可能會出現什麼現象?教師對學生討論後的結果儘可能的給與充分評價並進行總結。

(過渡)我國南北季節的差異、東西晨昏的差異有如此之大,是因為我疆域十分遼闊展示各國領土面積比較表,説明我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過渡)我國不僅陸域廣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國之一。

活動5.讀課本P4第二段,完成課本活動題①、②並填空白圖。教師適當補充領海、內海內容,説明我國海域遼闊,是世界海洋大國。

(三)眾多的鄰國

(過渡)我國不但有遼闊的疆域,而且也有眾多的鄰國

活動6. 讀課本1-5圖完成下列問題

1、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找出我國陸上鄰國。

2、從北向南找出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3、在下圖上填出我國的鄰國。

師生共同完成,説明我國鄰國眾多。

三、課堂小結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緯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緯度地區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二、遼闊的疆域

1、領土四至點

最北——漠河以北何龍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爾高原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

2、疆域遼闊

1)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遼闊,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嶼眾多,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三、眾多的鄰國

評價中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由教師分析總結並説明對地理位置評價的一般方法。

猜謎語是為了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產生了解中國地理位置的熱情;聽歌曲、看圖片使讓學生感受祖國的日益強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小組討論代表上台交流展示,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參與意識。學習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對地理事物的分析評價能力。

培養學生從地圖中善於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加深學生對我國領土的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

培養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並檢測效果。

強化學生識圖記圖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概念。

複習鞏固,再現知識點,也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為以後教學提供參考。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和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特點的分析評價方法 。

練習檢測與拓展延伸:

做《練習冊》相關練習。

*通過與小組夥伴交流測試題/或教師核對答案。給自己打分: 分。

*本節課,在學習興趣、學習狀態方面,你給自己的評價等級是: (優/良/一般/差) 學生當堂獨立完成。

課後反思或經驗總結:

1、本節課注重引導生抓本節課的重點來教學:1、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2、遼闊的疆域(分別從巳至點、陸地面積、海洋麪積、陸上鄰國和海上鄰國等方面來分析);

2、注重突破難點:採用引導生看圖識別的方式來學習,既培養生掌握看圖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篇六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範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説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3、使用兩極地區氣温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並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並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看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為後面氣温的變化與分佈、降水的變化與分佈、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七年級學生位於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於具體事物或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着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國小階段通過其他學科瞭解到一些天氣諺語。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七年級學生來説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繫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衞星雲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國中地理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

第三節 地圖(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學會繪製等高線圖的方法;能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山峯、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學會繪製地形剖面圖。

過程與方法:通過閲讀等高線圖,學生識別常見的地形名稱;通過動手製作地形模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等高線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係。

【教學難點】

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中國地形圖

課時安排

三課時(第2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觀的畫面。

同學們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們畫的地圖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學生討論,得出對這一問題的初步判斷

二、地形圖的判讀(板書)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線地形圖,學生觀察,教師説明:“地圖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繪製等高線來表示的。”那麼,等高線是怎樣繪製出來的呢?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圖1.27,同學們觀察圖中甲點的高度有哪兩個數據?單位?有什麼區別?

總結:甲點以海平面為標準計算為1500米,這叫海拔。甲點以乙點為標準計算為1000米,這叫相對高度。

提問:那麼,什麼是海拔和相對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海拔和相對高度(板書)

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1.28“等高線示意圖”及等高線的模型,討論總結等高線的繪製方法。

講述:以海平面為起點,測出地面上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填注在地圖上,然後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線,這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上都標有高度,單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麼是等深線?(學生讀書作答)

2.等高線 (板書)

在等高線地圖上,如何判讀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學生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説出:只要填出地面各點海拔,就可比較各點的高低。

總結:在等高線圖上,不僅可以判斷各地點的高低,還可以根據等高線的分佈情況判斷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學生觀察圖1.28等高線示意圖,看看左右兩個山坡的陡與緩?並判斷坡度的陡緩與等高線的分佈有何關係?

確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從圖可見,不同部位,等高線和形態的差別很大,怎樣在等高線圖上判讀這些地形呢?

學生總結教師補充:等高線彎向海拔低處為山脊,反之為山谷:兩個相鄰山頂之間是鞍部;等高線重疊處為陡崖。

指導學生讀圖1.30,觀察分析設色地形圖的着色規律,從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線之間着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圖即為分層設色地形圖。

3.分層設色地形圖(板書)

出示“中國地形圖”指導學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綠色代表平原,褐色為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完成課本P17活動。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分析能判讀出各地的高低狀況。而如何能夠一目瞭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狀況呢?這就需要觀察地形剖面圖。

4.地形剖面圖(板書)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課本P18活動3。先了解繪製方法,再觀察繪完部分,然後自己動手繪製完整。

總結:地形剖面圖能直觀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三、小結

指導學生先組內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獲得了哪些知識?

學生小結所學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動為主線,以練習為輔助,圖文並茂,化 抽象為形象,直觀生動地解決難點問題。

不足之處:由於本課內容多,難度大,在環節設計上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