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物理教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5W

高中物理教資教案【精品多篇】

關於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篇一

【學習目標】

1、會用描點法作出 v-t 圖象。

2、能從 v-t 圖象分析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學習難點】

1、各點瞬時速度的計算。

2、對實驗數據的處理、規律的探究。

【自主學習】 (A級)

一。實驗目的 探究小車速度隨 變化的規律。

二。實驗原理 利用 打出的紙帶上記錄的數據,以尋找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三。實驗器材 打點計時器、低壓 電源、紙帶、帶滑輪的長木板、小車、、細線、複寫紙片、。

四。實驗步驟

1、如課本34頁圖所示,把附有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實驗桌上,並使滑輪伸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連接好電路。

2、把一條細線拴在小車上,使細線跨過滑輪,下邊掛上合適的 。把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並把紙帶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後面。

3、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 後,放開 ,讓小車拖着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行小點,隨後立即關閉電源。換上新紙帶,重複實驗三次。

4、從三條紙帶中選擇一條比較理想的,舍掉開頭比較密集的點跡,在後邊便於測量的地方找一個點做計時起點。為了測量方便和減少誤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點的時間作為時間的單位,而用每打五次點的時間作為時間的單位,就是T=0.02 s ×5=0.1 s 。在選好的計時起點下面表明A,在第6點下面表明B,在第11點下面表明C……,點A、B、C……叫做計數點,兩個相鄰計數點間的距離分別是x1、x2、x3……

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計數點的瞬時速度填入下表:

位置 A B C D E F G

時間(s) 0 0.1 0.2 0.3 0.4 0.5 0.6

v(m/s)

6、以速度v為 軸,時間t為 軸建立直角座標系,根據表中的數據,在直角座標系中描點。

7、通過觀察思考,找出這些點的分佈規律。

五。注意事項

1、開始釋放小車時,應使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

2、先接通電源,計時器工作後,再放開小車,當小車停止運動時及時斷開電源。

3、要防止鈎碼落地和小車跟滑輪相撞,當小車到達滑輪前及時用手按住它。

4、牽引小車的鈎碼個數要適當。

5、加速度的大小以能在60cm長的紙帶上清楚地取得六七個計數點為宜。

6、要區別計時器打出的點和人為選取的計數點。一般在紙帶上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間隔為0.1 s 。

2-1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探究案)

實驗紙帶

1、

2、

3、

數據處理(完成表格)

小車在幾個時刻的瞬時速度

位置編號 0 1 2 3 4 5 6 7 8

t/s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V1(m/s)

V2(m/s)

V3(m/s)

做出速度-時間圖像

學習反思:

2-1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訓練案)

1、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中,按照實驗進行的先後順序,將下述步驟地代號填在橫線上 。

A.把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固定在小車後面

B.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木板的沒有滑輪的一端,並連好電路

C.換上新的紙帶,再重做兩次

D.把長木板平放在實驗桌上,並使滑輪伸出桌面

E.使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電源,放開小車,讓小車運動

F.把一條細線拴在小車上,細線跨過定滑輪,下邊吊着合適的鈎碼

G.斷開電源,取出紙帶

2、在下列給出的器材中,選出“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中所需的器材並填在橫線上(填序號)。

①打點計時器 ②天平③低壓交流電源 ④低壓直流電源 ⑤細線和紙帶 ⑥鈎碼和小車 ⑦秒錶 ⑧一端有滑輪的長木板 ⑨刻度尺

選出的器材是

3、為了計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

A. 根據任意兩計數點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

B.根據實驗數據畫出v-t圖,量出其傾角,由公式a=tana求出加速度

C.根據實驗數據畫出v-t圖,由圖線上相距較遠的兩點所對應的速度、時間,用公式

a=△v/△t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過連續兩計數點間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為小車的加速度

4、汽車沿平直的公路行駛,小明坐在汽車駕駛員旁,注視着速度計,並記下間隔相等的各時刻的速度值,如下表所示。

從表中數據得到汽車在各段時間內的運動特點:在o~15 s內,汽車的速度在變化,每5s速度增大______km/h;在15~30 s內汽車速度不變,速度大小為_______km/h;在35~45s內汽車速度在變化,每5 s速度減小_________km/h.

5、某同學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中,算出小車經過各計數點的瞬時速度如表格中所示:

計數點序號 1 2 3 4 5 6

計數點對應時刻(s) 0.1 0.2 0.3 0.4 0.5 0.6

通過計數點的速度(m/s) 44.0 62.0 81.0 100.0 110.0 138.0

請作出小車的v-t圖象,並分析運動特點。

6、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中,如圖給出了從0點開始,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的紙帶,其中0、1、2、3、4、5、6都為計數點。測得:s1=1.40 cm,s2=1.90 cm,s3=2.38 cm, s4= 2.88 cm,s5=3.39 cm,s6=3.87 cm。那麼:

(1)在計時器打出點1、2、3、4、5時,小車的速度分別為:v1= cm/s ,v2= cm/s ,v3= cm/s ,v4= cm/s ,v5= cm/s 。

(2)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作出速度—時間圖象。

(3)分析小車運動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關於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在上一節實驗的基礎上,分析v-t圖像時一條傾斜直線的意義——加速度不變,由此定義了勻變速直線運動。而後利用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的是傾斜直線,進一步分析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係:無論時間間隔∆t大小, 的值都不變,由此導出v = v0 + at,最後通過例題以加深理解,並用“説一説”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做變速運動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圖象。

2、知道勻變速直線運動的 圖象,概念和特點。

3、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係的公式v = v0 + at,並會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 圖象,概念和特點。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係的公式v = v0 + at,並進行計算。

三、教學難點

會用 圖象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係的公式v = v0 + at。

四、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達式 a=

導入新課:

上節課,同學們通過實驗研究了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小車運動的υ-t圖象。

設問:小車運動的 υ-t圖象是怎樣的圖線?(讓學生畫一下)

學生座標軸畫反的要更正,並強調調,縱座標取速度,橫座標取時間。

υ-t圖象是一條直線,速度和時間的這種關係稱為線性關係。

設問:在小車運動的υ-t圖象上的一個點P(t1,v1)表示什麼?

學生畫出小車運動的υ-t圖象,並能表達出小車運動的υ-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學生回答:t1時刻,小車的速度為v1 。

學生回答不準確,教師補充、修正。

預習檢查

情境導入

精講點撥:

1、勻速直線運動圖像

向學生展示一個υ-t圖象:

提問:這個υ-t圖象有什麼特點?它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有什麼特點?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又有什麼特點?

在各小組陳述的基礎上教師請一位同學總結。

2、勻變速直線運動圖像

提問:在上節的實驗中,小車在重物牽引下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物體的加速度有什麼特點?直線的傾斜程度與加速度有什麼關係?它表示小車在做什麼樣的運動?

從圖可以看出,由於v-t圖象是一 條傾斜的直線,速度隨着時間逐漸變大,在時間軸上取取兩點t1,t2,則t1,t2間的距離表示時間間隔∆t= t2—t1,t1時刻的速度為 v1, t2 時刻的速度為v2,則v2—v1= ∆v,∆v即為間間隔∆t內的速度的變化量。

提問:∆v與∆t是什麼關係?

知識總結:沿着一條直線,且加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提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線的斜率表示什麼?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線與縱座標的交點表示什麼?

展示以下兩個v-t圖象,請同學們觀察,並比較這兩個v-t圖象。

知識總結: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如果物體的速度隨着時間均勻增加,這個運 動叫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如果物體的速度隨着時間均勻減小,這個運動叫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分小組討論

每一小組由一位同學陳述小組討論的結 果。

學生回答:是一條平行於時間軸的直線。表示物體的速度不隨時間變化,即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v = 0, = 0,所以加速度為零。

分小組討論

每一小組由一位同學陳述小組討論的結果。

由於v-t圖象是一條直線,無論∆t選在什麼區間,對應 的速度v的變化量∆v與時間t的變化量∆t之比 都是一樣的, 表示速度 的變化量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的運動,是加速度不變的運動。

學生回答:v-t圖線的斜率在數值上等於速度v的變化量∆v與時間t的變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變化量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圖線與縱座標的交點表示t = 0 時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學生回答:甲乙兩個v-t圖象表示的運動都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但甲圖的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乙圖的速度隨着時間均勻減小。

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發現勻加速直線運動與勻減速直線運動 的不同之處,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

3、勻變速直線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式

提問:除用圖象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外,是否還可以用公式表達物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係?

教師引導,取t=0時為初狀態,速度為初速度V0,取t時刻為末狀態,速度為末速度V,從初態到末態,時間的變化量為∆t,則∆t = t—0,速度的變化量為∆V,則∆V = V—V0

提問:能否直接從圖線結合數學知識得到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式?

知識總結:勻變速直線 運動中,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式是V= V0 + a t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係的公式:V= V0 + a t可以這樣理解:由於加速度a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所以at就是整個運動過程中速度的變化量;再加上運動開始時物體的速度V0,就得到t時刻物體的速度V。

4、例題

例題1、汽車以40 km/h的速度勻速行駛,現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後速度能達到多少?加速後經過多長汽車的速度達到80 km/h?

例題2、某汽車在某路面緊急剎車時,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須在2s內停下來,汽車的行駛速度不能超過多少?如果汽車以允許速度行駛,必須在1.5s內停下來, 汽車剎車勻減速運動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們研究的是汽車從開始剎車到停止運動這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汽車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於是減速運動,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設汽車運動的方向為正,則汽車的加速度方向為負,我們把它記為a = 一6 m/s2。這個過程的t時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們所求的允許速度,記為V0,它是這題所求的“速度”。過程的持續時間為t=2s

學生回答:因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學生回答:因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所以v與t是線性關係,或者説v是t的一次函數,應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圖線的斜率,在數值上等於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b是縱軸上的截距,在數值上等於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學們思考3-5分鐘,

讓一位同學説説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學糾正,補充。

讓同學計算。

展示某同學的解題,讓其他同學點評。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0.6 m/s2,時間t=10 s。

10s後的速度為V= V0 + a t

= 11 m/s + 0.6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學們思考3-5分鐘,

讓一位同學説説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學糾正,補充。

讓同學計算。

展示某同學的解題,讓其他同學點評。

解:根據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0 — (—6m/s2)×2s

= 43 km/h

汽車的速度不能超過43 km/h

根據V= V0 + a t,有

汽車剎車勻減速運動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運算,要先規定正方向,然後確定各物理量的正負(凡與規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為正,凡與規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為負。)然後代入V-t的關係式運算。

五、課堂小結

六、利用V-t圖 象得出勻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

七、並進一步利用V-t圖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時間的關係式。

佈置作業

(1)請學生課後探討課本第3 9頁,“説一説”

(2)請學生課後探討課本第39頁“問題與練習”中的1~4題。

關於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篇三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點電荷的概念,理解並掌握庫侖定律的含義及其表達式;

2、會用庫侖定律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庫侖扭稱的原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庫侖定律得出的過程,體驗從猜想到驗證、從定性到定量的科學探究過程,學會通過間接手段測量微小力的方法;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結果及結合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點電荷的研究,讓學生感受物理學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義;

2、通過靜電力和萬有引力的類比,讓學生體會到自然規律有其統一性和多樣性。

【教學重點】

1、建立庫侖定律的過程;

2、庫侖定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

庫侖定律的實驗驗證過程。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交流討論法。

【教學過程和內容】

<引入新課>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這讓我們對電荷間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把電荷間的作用力叫做靜電力,那麼靜電力的大小滿足什麼規律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本章第二節《庫侖定律》的學習。

<庫侖定律的發現>

活動一:思考與猜想

同學們,電荷間的作用力是通過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來表現的,

因此,我們應該研究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帶電體的大小和形狀是多種多樣的,這就給我們尋找靜電力的規律帶來了麻煩。

早在300多年以前,偉大的牛頓在研究萬有引力的同時,就曾對帶電紙片的運動進行研究,可是由於帶電紙片太不規則,牛頓對靜電力的研究並未成功。

(問題1)大家對研究對象的選擇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在靜電學的研究中,我們經常使用的帶電體是球體。

(問題2)帶電體間的作用力(靜電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猜想。

<定性探究>電荷間)本站○(的作用力與影響因素的關係

實驗表明:電荷間的作用力F隨電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隨距離r的增大而減小。

(提示)我們的研究到這裏是否可以結束了?為什麼?

這只是定性研究,應該進一步深入得到更準確的定量關係。

(問題3)靜電力F與r,q之間可能存在什麼樣的定量關係?

你覺得哪種可能更大?為什麼?(引導學生與萬有引力類比)

活動二:設計與驗證

<實驗方法>

(問題4)研究F與r、q的定量關係應該採用什麼方法?

控制變量法——(1)保持q不變,驗證F與r2的反比關係;

(2)保持r不變,驗證F與q的正比關係。

<實驗可行性討論>。

困難一:F的測量(在這裏F是一個很小的力,不能用彈簧測力計直接測量,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實現對F大小的間接測量嗎?)

困難二:q的測量(我們現在並不知道準確測定帶電小球所帶的電量的方法,要研究F與q的定量關係,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嗎?)

(思維啟發)有這樣一個事實:兩個相同的金屬小球,一個帶電、一個不帶電,互相接觸後,它們對相隔同樣距離的第三個帶電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這説明了什麼?(説明球接觸後等分了電荷)

(追問)現在,你有什麼想法了嗎?

<實驗具體操作>定量驗證

實驗結論:兩個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庫侖定律>同學們,我們一起用了大約20分鐘得到的這個結論,其實在物理學發展,數位偉大的科學家用了近30年的時間得到的並以法國物理學家庫侖的名字來命名的庫侖定律。

啟示一:類比猜想的價值

讀過牛頓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想到:凡是表現這種特性的相互作用都應服從平方反比定律。這似乎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電荷間作用力的規律。正是這樣的類比,讓電磁學少走了許多彎路,形成了嚴密的定量規律。馬克·吐温曾説“科學真是迷人,根據零星的事實,增添一點猜想,竟能贏得那麼多的收穫!”。科學家以廣博的知識和深刻的洞察力為基礎進行的猜想,才是有創造力的思維活動。

然而,英國物理史學家丹皮爾也説“自然如不能被目證那就不能被征服!”

啟示二:實驗的精妙

1785年庫侖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用自己設計的扭稱精確驗證得到了庫侖定律。(庫侖扭稱實驗的介紹:這個實驗的設計相當巧妙。把微小力放大為力矩,將直接測量轉換為間接測量,從而得到靜電力的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講解庫侖定律>

1、內容: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2、數學表達式:

(説明),叫做靜電力常量。

3、適用條件:(1)真空中(一般情況下,在空氣中也近似適用);

(2)靜止的;(3)點電荷。

(強調)庫侖定律的公式與萬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儘管很相似,但仍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力。我們來看下面的題目

<達標訓練>

例題1:(通過定量計算,讓學生明確對於微觀帶電粒子,因為靜電力遠遠大於萬有引力,所以我們往往忽略萬有引力。)

(過渡)兩個點電荷的靜電力我們會求解了,可如果存在三個電荷呢?

(承前啟後)兩個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不因第三個點電荷的存在而有所改變。因此,多個點電荷對同一個點電荷的作用力等於各點電荷單獨對這個點電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題2:(多個點電荷對同一點電荷作用力的疊加問題。一方面鞏固庫侖定律,另一方面,也為下一節電場強度的疊加做鋪墊。)

(拓展説明)庫侖定律是電磁學的基本定律之一。雖然給出的是點電荷間的靜電力,但是任何一個帶電體都可以看成是由許多點電荷組成的。所以,如果知道了帶電體的電荷分佈,就可以根據庫侖定律和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帶電體間靜電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而這正是庫侖定律的普遍意義。

<本堂小結>(略)

<課外拓展>

1、課本第8頁的“科學漫步”欄目,介紹的是靜電力的應用。你還能瞭解更多的應用嗎?

2、萬有引力與庫侖定律有相似的數學表達式,這似乎在預示着自然界的和諧統一。課後請同學查閲資料,瞭解自然界中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及統一場理論。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四

20xx屆高三很快進入全面複習,經過一段的複習,學生中暴露出很多的問題,反思近一段的教學,自我認為今後的複習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的複習

在複習中發現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基礎知識不過關是造成學生題不會做的主要方面,例如在進行浮力計算時由於公式不記得,看到浮力題感到無從下手,在分析力的有關知識時,由於對於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析不清楚,分析不清物體受到幾個力,造成許多的力學問題無從下手。基礎知識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前提,也是會考中的重點內容,因此搞好基礎知識的複習應是物理複習的重中之重。

二、搞好試卷講評,提高應試能力;

試卷講評是下階段的主要課型之一,通過試卷講評一是鞏固深化所學知識;二是及時反饋信息,發現、解決教學疑難,查漏補缺;三是總結吸收教與學的經驗和教訓,改進教學。四是可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只講評不練習,只練習不講評,或雖講評但卻不及時,都會影響教學效果。

①獨立審題,獨立地弄清物理情景、獨立地提取信息,這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的解題能力,也是近幾年會考命題所看重的熱點問題。近幾年出現“信息給題”、“聯繫生活、生產、社會和科技的題目”,意圖之一就是考查學生是否具備獨立審題能力、是否能夠通過自己的閲讀理解,從中篩選出有用信息,進行求解。為何這類題得分率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獨審題獨立解題的能力差。因此,在複習中,在分析例題或者講評試題的時候,教師要把審題的機會還給學生,從讀題開始,獨立完成解題全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審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通過例題、習題,養成對具體物理過程作具體分析的好習慣,學會分析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維方法

②規範解題

語言規範:特別是目前比較注重探究題、論述題,要求學生能清晰的理解物理概念並能準確的表達,敍述應有較強的邏輯性、條理性,要簡明、扼要,直奔主題,要寫出主要的步驟。尤其是實驗填空題,最後結果表述不規範,就可能把解答過程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浪費掉。書寫規範:對作圖題更要特別注意認真規範。

關於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案例 篇五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等温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3)理解等温變化的P—V圖象與P—1/V圖象的含義,增強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的能力;

1.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温變化規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採集數據、處理數據的方法。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

2、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索未知規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温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係,理解 p-V 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國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於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温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然後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着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據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並深入討論,最後簡單應用等温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流程:(略)

6、教學過程

6.l課題引入

演示實驗:變形的乒乓球在熱水裏恢復原狀

乒乓球裏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温度升高,氣體的壓強就隨着增大,同時體積增大而恢復原狀。由此知道氣體的温度、體積、壓強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係。本章我們研究氣體各狀態參量之間的關係。

對於氣體來説,壓強、體積、温度與質量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關係。高中階段通常就用壓強、體積、温度描述氣體的狀態,叫做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對於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三個狀態參量都不變時,我們就説氣體處於某一確定的狀態;當一個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時,就會引起其他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我們就説氣體發生了狀態變化。這一章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氣體狀態變化的規律。

出示課題: 第八章 氣體

師問:同時研究三個及三個以上物理量的關係,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呢?請舉例説明。

生:控制變量法

比如要研究壓強與體積之間的關係,需要保持質量和温度不變,再如要研究氣體壓強與温度之間的關係,需要保持質量和體積不變。

師:我們這節課首先研究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變化關係。

我們把温度和質量不變時氣體的壓強隨體積的變化關係叫做等温變化。出示本節課題:

第一節 氣體的等温變化

6.2 新課進行

一、實驗探究

1、學生體驗壓強與體積的關係得出定性結論

全體同學體驗: 每個同學用力在口腔中摒住一口氣,然後用手去壓臉頰,你會怎麼樣,思考為什麼?

小組體驗:每桌同學用一隻小的注射器體驗:一個同學用手指頭封閉一定質量的氣體,另一個同學緩慢壓縮氣體,體積減小時第一個同學的手指有什麼感覺,説明什麼呢?反之當我們拉動活塞增大氣體體積時,手指有什麼感覺,説明什麼呢?要求學生體驗並説出自己的感覺和結論(即壓縮氣體,體積減小,壓強增大;反之,體積增大壓強減小)

2、猜想

引導學生猜想:我們猜想:在一般情況下,一定質量的氣體當温度不變時,氣體的壓強和體積之間可能有什麼定量關係呢?

學生:壓強與體積成反比例關係(從最簡單的定量關係做起)

師: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發生等温變化時壓強與體積是否是成反比例的關係,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這節課我們用實驗探究這一課題。

3、實驗驗證:

(1)實驗設計:

首先,要求學生完整的複述我們的實驗目的:探究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温度不變情況下壓強與體積之間的定量關係。

要求學生根據放在桌上的器材,思考試驗方案,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本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如何取一定質量的氣體?實驗條件是什麼?如何實現這一條件?

學生討論回答:研究對象是一定質量的氣體,用活塞封閉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注射器內以獲取, 實驗條件是氣體質量不變, 氣體温度不變;活塞加油增加密閉性,推拉活塞改變體積和壓強;不用手握注射器;緩慢推拉活塞,穩定後再讀數。

(或者有其他的實驗方案)

問題2: 數據收集 本實驗中應該要收集哪些數據? 用什麼方法測量?

學生:要收集氣體的不同壓強和體積,用氣壓計可以測量壓強,注射器上面的讀數可以得到體積。

問題3:數據處理 怎樣處理上述數據才能得到等温條件下壓強與體積之間的正確關係呢?(學生討論並回答)

學生:常用數據處理辦法有計算法,圖象法等。

老師:能不能説得更具體一點呢?

學生:就是先把V和P乘起來,看看各組的乘積是否相等(或者近似相等),從而得到結論;圖像法就是以V為橫座標,P為縱座標,在用描點作圖法,把得到的數據作到座標系中,再連線,看圖像的特點,從而得到兩者的定量關係。

再讓一個學生把我們剛才分析得到的比較好的實驗方法再複述一次,然後師生互助完成實驗。

2、實驗過程:

師生共同完成實驗: 老師推、拉活塞,一名學生讀取數據,另一名學生設計記錄表格並記錄數據。

數據處理:①簡單計算 找壓強和體積之間的關係

②學生描繪圖象(提示作P-V圖像)能否得出結論?

總結提問:各小組是如何處理數據的,結論如何?(實物投影展示)

問題4:若P—V圖象為雙曲線的一支,則能説明P與V成反比。但能否確定我們做出就一定是是雙曲線的一支呢?(還是猜測)我們怎樣進一步P和V之間的關係呢?

教師:有一種思想叫做轉化的思想。若P—V圖象為一雙曲線,那麼P—1/V圖象是什麼樣子?(過原點的一條直線)那我們就再作一條P—1/V圖象看看吧!

(師)計算機擬合:把P—V圖象轉化為P—1/V圖象。我們看到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情況下,P—1/V圖象是一條(幾乎)過原點的直線,表明壓強與體積成反比。

(三)實驗結論: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與體積成反比。(學生敍述)

師:大家看到我們作出來的這條直線,還不是很準確,大家可以分析在實驗過程中有哪些地方可能引起實驗誤差?

學生討論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

早在17世紀,英國科學家玻意耳和法國科學家馬略特分別通過更嚴謹的實驗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被稱為玻意耳定律。

二、玻意耳定律

1、內容:一定質量的某種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P與體積V成反比。

2、公式:PV=C(常量)或P1V1=P2V2(其中P1V1和 P2V2分別為氣體在兩個狀態下的壓強和體積)

3、圖象:P—1/V圖象:過原點的直線——等温線

P—V圖象:雙曲線的一支——等温線

三、拓展思考

問題5:在同一温度下,取不同質量的同種氣體為研究對象, PV乘積C一樣嗎?即對不同的氣體,C是一個普適常量嗎?(學生思考不能求解或回答不一樣)

師問:怎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呢?(猜想—實驗驗證)

學生:改變氣體的質量用同樣的方法重新測量,測量數據記錄在同一表格中,通過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到結果。

結論:不一樣。質量越大,PV乘積越大。P—V圖象離座標軸越遠,P—1/V圖象斜率越大。

問題6:取相同質量的同種氣體,在不同温度下,作出的P—V圖象是否一樣?(學生猜想——驗證)

結論:不一樣。温度較高時,PV乘積較大,P—V圖象離座標軸越遠,P—1/V圖象斜率較大。

四、玻意耳定律的應用之定性解釋:

問題一:氣球漲大視頻。學生分析。

問題二:小實驗。裝水的瓶子下有小洞,當蓋子打開時水會噴出,然後合上蓋子則水就不會持續地流出了。

解釋:蓋子打開時,小孔上方的壓強始終大於外面的壓強,所以水會噴出,當蓋子蓋上時,水的上方被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有水流出後,瓶中空氣的體積變大,根據波意耳定律壓強變小,當孔上方壓強小於外部大氣壓時,水就流不出去了。

五。課堂小結

1、方法 ①研究多變量問題時用控制變量法

②實驗探究方法:猜想——驗證——進一步猜想——再驗證——得到結論

2、知識 玻意耳定律:一定質量的某種氣體,在温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P與體積V成反比。

六。教學後記:

1、課堂上讓學生從自身體驗開始,充分參與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熟悉科學探究未知世界的一般流程,並堅持滲透實事求是和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

2、教學中對應用數學方法處理物理數據,從而得出簡潔的物理學規律的過程,讓學生多練習多體驗,以使學生真正掌握,並且多給時間讓學生從圖像中找出規律,以提高學生認識圖像與應用圖像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學中學生參與小實驗及視頻材料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4、物理來源於社會生活實踐,反之也能解釋自然界及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有效杜絕物理和生活相脱節的現象發生。也有利於學生正確物理觀的形成。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六

高三物理總複習的目的是通過總複習,使學生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關係,熟練掌握物理規律、公式及應用,總結解題方法與技巧,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達成以上目的,我們在高三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抓住考綱、迴歸課本

1、“考綱”即“考試説明”,它是考試出題的依據,因此在大學聯考複習過程中應緊緊抓住考綱逐一落實考點,用考綱來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才能做到全面無遺漏;要對照考綱一個一個知識點落實,從考綱對知識點的要求的程度對照學生掌握的情況看是否達標。

2、在複習備考時,應以課本為本,充分發揮課本的主導作用,在複習過程中,應指導學生帶着問題看書,研讀教材內容,使其看書有一定的目的性,便於彌補自已基礎知識弱點,融會貫通教材的基礎知識結構,使其迴歸課本目的性強,才能充分利用時間,真正達到查缺補漏的目的。

3、正確處理好“熱點”與“冷點”。最後階段複習中,不僅要注意考綱中的熱點問題,在看書時要重視考綱中的重點內容,同時更要關心所謂的“冷點”。因為前一輪複習中在綜合試卷裏所謂的重點知識、熱點知識出現的機會較多,通常都進行了反覆的強化,恰恰在所謂的“冷點”的地方出題較少,重複的機會少,有的甚至沒有考查過,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必要的給以加強。如:今年大學聯考實驗題對示波器的考查。以後應注意在“冷點”上的複習,以防止在大學聯考當中出現一些知識上的死角。

二、夯實基礎,培養能力

在大學聯考複習備考時,要處理好“基礎”與“能力”的關係,特別是在第一階段的複習過程中,重點是複習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及其應用,基本解題方法與技巧等基礎知識。但在夯實基礎的同時還應當有目的的加強以下幾種能力的培養。

1、加強信息遷移問題的訓練,提高閲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信息遷移問題一般都是給出一段文字或圖片信息,要求通過閲讀該信息去回答或解決一些物理問題,信息遷移問題着重考查學生臨場閲讀,提取信息和進行信息加工、處理,以及靈活運動基本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給出有關磁懸浮列車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要求學生通過閲讀資料,去回答和分析有關磁懸浮列車的問題。

2、加強科技應用問題的訓練,提高運用物理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縱觀近年的大學聯考卷,生活、生產、科學研究中的物理問題已成為大學聯考中的熱點。平常的物理教學強調理論的完整性,系統性,缺少與科學技術和生活實際的聯繫,在物理教學及有關問題訓練時,往往是簡化後的物理對象、場景,把所有物理問題變成了理想化、模型化,而實際生活問題則往往不同,它並不明顯給出簡化或理想化的對象及物理場景,因而需要培養學生學會抽取物理對象和物理場景的環節。

3、加強實驗技能訓練,提高實驗能力。建議在高三複習階段重做高中階段已做過的重要實驗,開放實驗室,但不要簡單重複。要求學生用新視角重新觀察已做過的實驗,要有新的發現和收穫,同時要求在實驗中做到“一個瞭解、五個會”。即瞭解實驗目的、步驟和原理;會控制條件(控制變量)、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會解釋結果得出相應結論,並會根據原理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以實驗帶複習,設計新的實驗。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明確認識結論、過程和質疑三要素,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打下基礎。學會正確、簡練地表述實驗現象、實驗過程和結論,特別是書面的表述。

4、加強創新思維訓練,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題是近幾年大學聯考物理試題或理科綜合能力測試題會考查學生能否尋求獨特而新穎的,並具備社會價值的思維方法解決尚無先例的問題的能力,這些題大多數屬於開放性的實際應用題,創新思維的主要成份是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所謂發散性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儘可能多種多樣的答案的思維,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的特點;而集中性思維則是依據已有的信息和各種設想,朝着問題解決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結果的思維操作過程,發散性思維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為主,而集中性思維則在這些可能的途徑中選擇和比較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兩者相互聯繫,缺一不可。

三、做好歸納,注重綜合

1、要善於歸納總結,不僅要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對物理習題最好能形成自己熟悉的解題體系,從而在大學聯考中面對陌生的試題能把握主動。

2、注重學科內知識的綜合,重點應放在力學、電磁學的綜合,加強訓練、歸納、總結,反思、提高分析綜合及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四、重視訓練,注意答題的規範化

1、平時訓練中要讓學生抓住自己有困難的問題認真分析,針對性的訓練。最後的階段應避開難題、做少量的練習。要選擇難度適中,自己“跳一跳夠得着”的題目和一些基礎題目來做,要保證質量和做題的效率及情緒和信心,通過做題保持良好的解題能力。

2、規範答題。物理試題的解答比較重視物理過程和步驟,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在解答物理題時要規範。解答計算題時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有必要的圖示,要有必要的文字説明,要有方程式和必要的演算步驟,計算結果要考慮有效數字和單位。讓學生在練習時尤其在做大學聯考題時要仔細看一看計算題應該怎麼樣表述,答案的評分標準如何,力爭做到能做對的題目就一定不丟分。

總之,在大學聯考物理複習過程中,一定要有周密的計劃、科學的方法、得力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大學聯考的勝利。

高中物理學科教學設計案例 篇七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三相交變電流是如何產生的。瞭解三相交變電流是三個相同的交流電組成的。

2、瞭解三相交變電流的圖象,知道在圖象中三個交變電流在時間上依次落後1/3週期。

3、知道產生三相交變電流的三個線圈中的電動勢的值和週期都相同,但它們不是同時達到值(或為零)。

4、瞭解三相四線制中相線(火線)、中性線、零線、相電壓、線電壓等概念。

5、知道什麼是星形連接、三角形連接、零線、火線、線電壓及相電壓。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將知識進行類比、遷移的能力。

2、使學生理解如何用數學工具將物理規律建立成新模型

3、訓練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演繹思維能力。

4、努力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我國的電力事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2、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三相交流電的對稱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三相電流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學生應對它有一定的瞭解。但這裏只對學生可能接觸較多的知識做些介紹,而不涉及太多實際應用中的具體問題。三相交變電流在生產生活實際中應用廣泛,所以其基本常識應讓每個學生了解。

教法建議

1、在介紹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時,除課本中提供的插圖外,教師可以再找一些圖片或模型,使學生明白,三個相同的線圈同時在同一磁場中轉動,產生三相交變電流,它們依次落後1/3週期。三相交變電流就是三個相同的交變電流,它們具有相同的值、週期、頻率。每一個交變電流是一個單相電。

2、要讓學生知道,三個線圈相互獨立,每一個都可以相當於一個獨立的電源單獨供電。由於三個線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它們達到值(或零)的時間就依次相差1/3週期。用掛圖配合三相電機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

讓三個線圈通過星形連接或三角形連接後對外供電,一方面比用三個交變電流單獨供電大大節省了線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時提供兩種不同電壓值的交變電流。教師應組織學生觀察生活實際中的交變電流的連接方式,理解課本中所介紹的三相電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