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上冊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4.24K

八年級上冊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案(精品多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背誦課文,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複雜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學會查找並利用資料多角度解讀文本,感受學習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了作者微妙複雜的心情。話中有詩,意藴深遠,適合學生的誦讀學習。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閲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講解本文時,要注意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並努力創設情景,以誦讀為主,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

重點難點

1、誦讀課文、積累字詞,學習寫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記承天寺夜遊

一、導入新課。

有一種畫軸,且細且長,靜靜垂於廳堂之側。她不與那些巨幅大作比氣勢,爭地位,卻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使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着這樣兩軸精品,這就是宋代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和明代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其中的一軸精品《記承天寺夜遊》。

二、預習展示,把握文章內容。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從字音、節奏等方面來進行點評。

2、請一位同學大致通譯課文內容。

3、交流填寫好的表格,瞭解文章基本內容。

夜遊的時間

十月十二日夜

夜遊的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樂

夜遊的對象

貶官之人張懷民

夜遊的地點

黃州承天寺

夜遊的內容

庭院賞月

三、自主學篇。

2、學生結合導學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師巡視並給予適當的指導

自主學習要求:

找出文中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語速,放低語調。讀出夜遊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

2)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步於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3、交流提升:

假設①:當學生想象和描述的畫面出現偏離。

比如,學生把藻荇當成真的,這樣描繪“步於中庭,目光所及,皎潔的月光灑滿整個庭院,庭院中水池裏的水草交錯縱橫。”

歸納方法:翻譯入手,扣詞展開。如扣緊“如”“空明”、“交橫”等詞。同時提示這裏用到層層比喻的修辭手法。

假設②:學生的想象單薄。

例如,僅從字面翻譯。

歸納方法: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心中的感覺等感官來描繪文字繪成的“畫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懷。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

探究: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談談你的感受。

方法指導:

1)抓關鍵詞。如:欣然、念、亦、蓋、但、閒人……

2)聯繫背景。如:念無與樂者,蓋竹柏影也,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3)感同身受。關鍵是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寫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師引導提升,突破難點:

其實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還是比較複雜的,你能從文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複雜情感的一個詞來嗎?(閒人)如何理解“閒人”?

師出示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閒人的含義:

資料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0歲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瀾。

43歲(元豐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誹謗嘲諷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獄。

44歲(元豐三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資料二:

蘇軾的一生屢遭貶謫,歷經八州,身行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蘇軾因反對王安石,主動自請外任,被貶職,任杭州通判,遷知密州、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台詩案”罪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衞隊副隊長),有名無實。

提示:①生活清閒。蘇軾當時因烏台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閒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閒。

②閒情雅緻。有閒情雅緻的:並不是所有清閒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閒人,他們寧願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遊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悦地賞月的。可見,這裏的閒還是“閒適”的閒、“閒情雅緻”的閒。

2、結合上面的學習收穫,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情味。

朗讀指導:

1)拉長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有一點感慨。

2)放慢語速,放低語調。

讀出夜遊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如讀月下寫景段。

3)節奏輕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見月則喜,月色如水,慶幸喜悦。)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見到好友,竟也沒睡,興致大增。)蓋竹柏影也。(融進自然,心情閒適,恍然大悟,心情暢和。)

五、課堂小結——悟曠達胸襟。

師出示相關資料:

1)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於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2000年法國《世界報》對蘇軾的評論)

2)這是一種飽經憂患仍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的豪邁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是一種“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捲雲舒”的曠達情懷;這是一顆即使在艱難歲月中也始終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時時刻刻發現美、欣賞美、體會美的敏感心靈……

師:大家靜靜地看,靜靜地想,面對着在順境中不浮不驕,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面對着一生始終擁有一顆閒心領略江山風月的蘇軾,你有什麼感悟呢?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穫。

師:同學們,《記承天寺夜遊》不僅是一幅清閒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顆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顆恬淡的心靈去欣賞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靈,更是一種飽經憂患仍然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寵辱不驚,閒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去舒”的曠達情懷……儘管千年的時空相隔,使我們無法與蘇軾握手相擁,但人性中豁達、樂觀等美好的心態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長路,我們也許會遭遇逆境,身處低谷,那時,請你記住承天寺夜遊,記住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讓我們帶着對蘇軾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全篇!下課!

六、作業設計

課外閲讀:

1、閲讀散文《蘇東坡突圍》,選自秋雨散文《山居筆記》。

2、閲讀林語堂著《蘇東坡傳》,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板書: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事: 尋友賞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寧靜空明澄澈

情: 閒人 複雜情愫曠達胸懷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在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記承天寺夜遊〉〉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給人帶來心靈的寧靜與明澈,淡定與安詳。《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敍、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啊?只有“閒”着的蘇軾才能讀懂它,只有達觀灑脱的人才能讀懂它,只有閒情逸致的人才能讀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麗淡雅,人因月又倍增瀟灑而達觀,二者交相輝映。因此,我覺得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兩個詞:一個是“月”,另一個就是“閒”。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淨悠閒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實詞和重點句子的意思。

2、能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體味其意境,並能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

1、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實詞和重點句子的意思。

2、能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體味其意境。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七年級時學過蘇軾的兩首詞,還記得嗎?(《浣溪沙》、《水調歌頭》)。我們一起來背誦裏邊的名句並複習它們的表達作用。(《浣溪沙》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勸告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歎,可見其熱愛生活,曠達樂觀。《水調歌頭》中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否定離愁別緒,以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發出對人生的美好祝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元豐六年,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他寫了《記承天寺夜遊》,他還會有這種曠達樂觀嗎?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記承天寺夜遊》。

二、誦讀課文

1、自由誦讀。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頁下注釋解決,並利用老師教過的方法來斷句。

2、聽範讀。要求:注意生字的讀音,注意範讀的語調、節奏和重音,用筆劃出朗讀節奏。

3、齊讀。要求:讀準生字讀音,讀出課文的節奏、語調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學生藉助頁下注釋和資料,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要求:翻譯時必須字字句句落實,為即將到來的比賽作好準備。

四、“我和月亮有個約會”小組競賽

競賽規則:全班分為甲、乙、丙、丁四個小組,競答各關的題目。題目分為搶答題和必答題。搶答競賽時,搶先展示本組答案的小組視為搶到了答題的權利。注意:每次闖關都必須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關相約蘇軾

1、出示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二)第二關尋賞月人

1、出示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三)第三關攜手懷民

1、每組選擇一個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四)第四關庭中步月

1、每組選擇一個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比賽結束,老師總結,表揚優勝小組)

五、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並體會其意境

1、找出描寫月色的句子。

2、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1)你的圖中出現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腦當做電視機,讓畫面更細緻、逼真,使畫面動起來,在大腦中放映特寫鏡頭。

(3)讓畫面連貫起來,同桌之間把大腦電視機中的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給對方聽。

3、出示一張圖畫,要求學生結合剛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處,並體會畫面的意境。

明確:“積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一池春水的靜謐感;“藻荇交橫”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4、這段景物描寫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搖曳,我們應該用什麼語氣來朗讀呢?(欣賞、欣悦)請大家用自己的聲音把月光之美表現出來。

過渡語:王國維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段景物描寫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冰清玉潔、寧靜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呢?

六、體會作者的心境

在最後一段,作者因景抒懷,惋惜無人賞月,在結尾連發兩問:“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意思很明確: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過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閒人”卻不多啊!我們眼中的“閒人”指的是哪種人?

教師引導:

1、聯繫寫作背景理解。

寫作背景: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説他以詩誹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台詩案”。十二月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説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

2、聯繫最後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來理解。

由此可知,“閒人”有兩層意思:

①、被閒置的人。(貶謫的悲涼,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閒情雅緻的人(有閒賞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達觀)。

2、老師小結。

七、背誦

1、按提示背誦。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誦的文章,我們背誦時可按什麼思路進行背誦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記承天寺夜遊

(時間)解衣欲睡,(起因)念無與樂者,遂至(地點),尋(人物)

(經過)

庭下,水中,蓋。(經過)

何夜?何處?但少。(經過)

2、背誦全文。

八、作業

板書:

積水空明貶謫的悲涼

寫景抒情自我排遣的達觀

藻荇交橫有閒賞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搖曳)

景語情語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並背誦課文。

2、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學設想:

(1)預習要求:

1、自讀課文,看註釋,查工具書,正音正字,順暢誦讀。

2、查閲有關資料,瞭解作者寫作次文時的處境。

(2)教法學法:

1、注重誦讀教學。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逐漸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學間展開討論、解釋疑難,教師作必要的點撥和適當的講解,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時安排:一課時

(4)準備教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走近蘇軾。

宋代有個大詩人叫蘇軾,你們可曾讀過他的詩文?我們在七年級上學期曾學過他的一首詞,叫《浣溪沙》。哪位同學還能背誦?(指名背誦這首詞)這位大文豪才華橫溢,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他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於自我解脱,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遊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澈透明,如詩如畫。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遊承天寺吧!(板書課題作者)

二、展示學習目標(投影)

三、整體感知課文,疏通文章內容

(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學生自讀課文,看註釋,查工具書,互相解決疑難。

2、聽錄音:聽清生字讀音及難讀句的節奏,標註在書上。

3、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文章。

4、組織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

(二)掌握重點實詞的意義,讀懂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理解並口頭翻譯課文。

2、劃出疑難字詞,準備交流。

3、組織交流:先小組交流,共同討論,後全班交流解疑。

4、學生當堂筆譯。

四、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後一句説:“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你認為這句話寫出

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哪些詞語可以表現出來?

a.學生思考、討論,解決疑難。(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師結合進行板書。

c.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散文。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文章通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並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三、預習要求: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流程

1、導入:

結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蹟(惠州東坡亭、東坡國小等)導入。

學生自由發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歷、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

念:思考、想到

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

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4)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3、研習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敍述、描寫、抒情

2)敍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比喻生動形象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板書設計

5、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6、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7、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8、作業

1)背誦《寄承天寺夜遊》。

2)閲讀古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結合作者的身世和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自行查閲作者的身世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詞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讀成誦。2、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瞭解作者的有關環境,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點難點]:1、重點:聯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課時數]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聞名的思想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記式的散文,大都選取材料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味,或表現一片情懷。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純真寫景,實則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尋味。

2、導語:是記敍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前猜測,本文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如何的?

二、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擱淺。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

三、傳譯理解:通過傳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補充解釋:欣然:高興地遂:於是蓋:原來是

相與:一起但:只是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人

參考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準備安睡,看見月色射進門來,很高興地想出去逛逛。思量到周圍沒有什麼人能夠一起領略月夜樂趣。於是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落裏溜達。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積滿清澈透明的水,水裏面各種水草交錯縱橫,那是竹子和柏樹影子啊!哪天晚上沒有月亮?哪一個處所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沒能清閒的人像我們倆罷了。

四、賞析:

思考問題:1、作者為什麼會想着夜間去寺廟遊玩?(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闡揚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潔,空靈。)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無月?那邊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5、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緒?("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作者最後這一句慨歎,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情懷,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效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懷。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著名的散文家文學評論家樑衡有一篇文章叫做〈〈秋月冬雪兩軸畫〉〉這其中一軸畫就是〈〈記承天寺夜遊〉〉的確,在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它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給人帶來心靈的寧靜與明澈,淡定與安詳。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啊?只有“閒”着的蘇軾才能讀懂它,只有達觀灑脱的人才能讀懂它,只有閒情逸致的人才能讀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麗淡雅,人因月又倍增瀟灑而達觀,二者交相輝映。因此,我覺得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兩個詞:一個是“月”,另一個就是“閒”。

知識能力目標:

1、讀準字音,讀懂文意,掌握重點實詞及重點句子的意思。

2、品讀文字,領悟意境。

3、朗讀揣摩,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過程方法目標: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近美麗的月夜,並能描繪月夜美景。

2、朗讀,讀出月夜的恬淡,讀出作者的欣喜孤獨曠達。

3、知人論詩。提供相關資料,輔助學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蘇軾。

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對蘇軾的背景介紹,和對“閒”的領悟,學習作者曠達樂觀從容的心態。

教學重點:文字的揣摩與品味。

教學難點:“閒”字的多重含義。

教學設想:抓住兩個關鍵詞:“月”和“閒”。賞“月”,悟“閒”。

教學過程:

一、在鋼琴曲中導入新課:

月亮,是人們心中聖潔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多情的月亮承載着鄉思,傳遞着祝福,也撫慰着一顆顆落寞的心靈。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輪明月,你可曾聽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語呢?讓我們追隨古人的腳步,相約於皓月當空的承天寺,共賞一輪明月,共話坎坷人生。

二、初讀文本

生讀課文,檢查拼音、重點實詞的意思,疏通文意。

三、賞美景,品意境

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曾寫過一篇文章叫作《秋月冬雪兩軸畫》,這一輪秋月曾讓無數人陶醉。那麼今天我們也不要辜負這一輪明月,和蘇軾、張懷民一起去賞月吧。文章描寫月光的句子是(課件展示):學生齊答“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A、有人對這個句子作了這樣的一個評價: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大家仔細地讀這個寫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詞裏。

B、學生品析後老師小結:全句沒有一字寫月,可又是字字得月!這句話先寫“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濃。

C、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這個意境。(點擊背景音樂。)同學們閉上你的眼睛,聽老師讀,你在腦海中想像:(老師提示):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是一幅皎潔空靈的畫面,明亮的月光灑下來,整個院子就像是一個透明的水潭;是一幅搖曳多姿的畫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錯縱橫,彷彿觸手可及,是一幅清幽寧靜的畫面;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畫面……同學們,把剛才浮現在你腦海中的那幅畫用你靈動的筆描繪出來。

三、話“閒人”,悟主題。

A、讀題目:從題目可知本文主要講什麼?作者在夜晚與朋友到承天寺遊玩。

B、在一個深秋的夜晚,應該是露深霧重,寒意不淺。蘇軾為什麼跑到承天寺去遊玩呢?因為它是一個“閒人” 本文中的“閒”可以有哪些解讀?

(閒)對,閒,可以組哪些詞?悠閒,有閒情逸致,有清閒。

悠閒:月色入户,相與步於中庭。閒雅:月光之美。

清閒:體悟最後一句話,並補充相關資料:(背景介紹,蘇軾的相關介紹)

C、兩個閒人在清明澄澈的月光下散步,兩人相顧無言又心照不宣,或許只有那一輪明月能理解他們吧。同學們,你們理解了蘇軾嗎?結合學生回答出示相關資料。

(孤獨,鬱悶,淡泊,寧靜,達觀灑脱)

D、是的,明月懂他們,他們也懂明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只有有閒情逸致的蘇軾他們才能賞它,只有處在人生的低谷仍然保持那樣一顆閒適恬淡的心情的蘇軾他們才能賞它。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輪明月,因為蘇軾的欣賞而永恆,而那塊傷心地黃州也造就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才子蘇軾。

四、與蘇軾同行

同學們,《記承天寺夜遊》不僅是一幅清閒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顆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顆恬淡的心靈去欣賞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靈,更是一種飽經憂患仍然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寵辱不驚,閒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去舒”的曠達情懷……儘管千年的時空相隔,使我們無法與蘇軾握手相擁,但人性中豁達、樂觀等美好的心態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長路,我們也許會遭遇逆境,身處低谷,那時,請你記住承天寺夜遊,記住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遊》閲讀練習

【一】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念無與為樂者念:

②相與步於中庭步: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懷“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發李太白思鄉之苦;“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似鈎彎月,觸動李後主亡國之痛;此文中,蘇東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

【二】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1、將文章中空缺的語句填寫在下面橫線上。

2、用“/”標示下列語句朗讀的語意停頓。

蓋竹柏影也。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4、作者在文中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怎樣的世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①作者描繪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三】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明懷明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2)念無與為樂者( )

(3)庭下如積水空明( )

2、翻譯句子

(1)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閒人”一詞,滄桑凝重,它隱含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附答案】:

【一】1、念:考慮、想到步:散步、漫步2、月光照在院中,如積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3、文中蘇東坡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又將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即可給分);表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情:既有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又有讚賞自己與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

【二】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2、蓋/竹柏影也3、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窗户(十分優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4、①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曠達(或雖遭貶謫依然曠達

【三】1.高興地。想。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們倆這樣的清閒的人罷了3.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

《記承天寺夜遊》古文練習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1、填空,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遊》)

(5)庭下如積水空明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 ⑵蓋竹柏影也( )

(3)念無與為樂者( ) (4)相與步於中庭( )

(5)懷民亦未寢( ) (6)欣然起行(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用“/”為文中畫線句子標出停頓。(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5、。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分別是什麼?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寫月色?

⑴寫月語句

⑵描寫方法

6、記承天詩夜遊》中以高度凝練的筆墨對月夜進行了描寫,請用自己的語言將這種美麗景色描繪出來。(2分)

7、。篇末的議論分別表露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或感情?(2分)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全文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通過正解蘇軾,把握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

2、培養豁達的人生觀。

三、課前準備:ppt、歌曲。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兩分鐘,聽歌曲《我想去桂林》

師生交流歌詞,小結:

看來人生無奈啊。當我們有錢又有時間的時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個現代人的一生)

一個普通現代人的一生據説是這樣度過的: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攢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當子女長大成人的時候,這個現代人已經怎麼樣了?

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是否很無趣?

(二)、瞭解蘇軾生平,導入新課:

(出示引號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們一樣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雲志”。讀書非常努力。然後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誰能説説這句話的意思。

可憐啊,是不是?我們接着看,他也買了房,“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裏?

飄零江湖。好不容易買了房了,他又“驚魂未定,夢遊縲紲之中”。縲紲,是捆人的繩索,象徵着牢房。這個人好象連住在家裏都不得安寧啊。他當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歲的時候,他妻子就過逝了,多年以後,他寫下這樣的句子紀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大家説這個人的一生怎麼樣?

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活的怎麼樣?

(出示文字,念):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説: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説:“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後,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後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出示蘇軾圖片)

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説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説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為什麼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裏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出示圖片,課文)

(三)、推薦的學生讀課文

讀完評價並注意頓號功能。

頓號前後什麼關係?(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讀準停頓,讀出節奏感。我們全班齊讀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

(四)、讀完感知(樂在何處?):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裏不能看麼?

為什麼找朋友?

能不能從文章裏面找一個字回答?

同學來完整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我們知道東坡“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

東坡深夜起行為的是與朋友分享“樂”,那他為何找一個被貶的人?兩個人同病相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

來看一段資料。(出示文字)

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現在我們知道了,東坡找張懷民真是找對了,現在我們來齊讀一遍課文,仔細看看他們的樂是什麼?

學生齊讀課文。

説到樂,人們總是想到“吃、喝、玩、樂”,東坡他們的快樂是什麼呢?

我們具體來找一下,東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體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閒”的含義。

現在我們搞清楚了東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與竹柏影”,東坡看着這美景開始發感慨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但他説的這句話我不大明白,請這個同學來幫我解釋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沒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麼?“哪裏沒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們這個校園裏就沒有竹子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邏輯問題?它是一個病句?

這句話中的月光、松柏並不是月光,竹柏,它們只是一個象徵——美景的象徵。(出示文字)原句=哪裏沒有美?只是缺少閒人罷了。這我就明白了。不過我還有點困惑:書上註釋“閒人”是“清閒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沒什麼事做的人”。我找了一點資料

(出示資料)

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薪俸,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大家看,蘇東坡要養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開荒種地,要種黃麻桑樹,還要造房子,為餬口奔忙。他是閒人?

東坡不是閒得無聊之人,他是富有閒情雅緻之人。讓我們再來讀一下這篇短文。不過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讀的更好一點,在讀出節奏之外,我們還需要讀出什麼呢?

讀這篇文章要有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齊讀課文。

(六)、拓展延伸,培養豁達的心境:

現在讓我們再來聽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邊聽邊思考一下,老師為什麼要在這節課裏反覆給大家聽這首歌曲?這首歌與課文有什麼關係?

來填兩個空吧(出示題目:“桂林”=課文中的=。)

讓我們再回到開頭。什麼時候我們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幾個條件?用一下這個句式:只要……,就……。

為什麼“只要你有閒心,就什麼時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有閒心,就什麼時候都能去桂林!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現代人去得了桂林麼?

(出示資料)

現代人的旅遊

他們穿着為出去玩而特製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陽鏡,提着野餐水壺以至於急救用的藥品箱等等,鄭重其事地出發。但是。他們一路只是馬不停蹄地跟着大隊的人們,象競走一樣,又象要趕着去參加什麼非去不可的重要會議一樣,目不斜視地匆匆趕路,並不停下來留神一下週圍的景色。他們在做什麼呢?難道他們這樣裝扮了出來一趟,只是為趕路嗎?

現代人去得了“桂林”麼?

去“桂林”的條件是“閒”。現代人呢?給他們找一個“閒”的反義詞。

“忙”,他們忙得傻到在“桂林”競走。我們真應該好好勸勸他們。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公路,兩旁景物極美,可惜人們只是匆匆而過。後來有有心人在路邊插了一個標語牌,上寫大字:“慢慢走,欣賞啊!”看來在“桂林”,我們也應該做一些這樣的牌子,大家一起把這六個字念一下吧。

學生齊讀。

“閒”,看來很難做到啊。怎樣才能“閒”?東坡有沒有在文章裏告訴我們?

有人説“有”啊。(出示文字)這個人叫王國維,他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説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比如李白的“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讀出李白當時的心境嗎?

蘇東坡呢?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我們先把他的景語念一下。哪幾句啊?

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呢?現在大家思考1分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東坡了呢?讓東坡自己來告訴我們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

這裏有一句話,跟課本里一句話意思幾乎一樣。誰能找到。

“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等於“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乾淨,就好象心非常乾淨一樣。現在東坡自己告訴我們了,要欣賞山水,就是要心胸開闊,心無雜念。那麼我想問一下大家:常人有什麼雜念呢?或者説心裏忙什麼呢?

司馬遷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往往利慾薰心,心被錢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無珠看不到美景。蘇軾正是因為不汲汲於名利,所以才能“閒”啊。我們來看看外國人對蘇軾的評論吧,大家一起念。

20xx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於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七)、總結全文。

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師羅丹説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出示文字)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賞到無處不在的美呢?蘇軾告訴我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閒呢?還是東坡告訴我們,要“胸中廓然無一物”。(出示文字,這句出現在最上方)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八)、積累詩句。

看着屏幕上這三句話,把課文最後這四句話背一下,看誰第一個背出。

(屏幕上從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無一物”,“美,是到處都有的”,“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三句話。)

學生齊背最後四句。

德國有位大詩人荷爾德林説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處都有詩意,到處都有美。我希望同學們能好好的去領略生活。最後送給大家一段話。

(齊讀):“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把這句話也放在杭州的路標上,讓我們都像蘇軾一樣淡薄名利,有一個詩意人生。

(九)、推薦閲讀。

最後讓我們來較為詳細的看看東坡。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東坡小傳,是寫東坡黃州時期的,現在發下來給大家看。

(發資料)

向大家推薦幾本書,想更詳細的瞭解東坡的同學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寫的《蘇軾傳》,這書相當詳細的介紹了東坡的人生與創作。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書比較薄,網上能找得到。三,東方龍吟的文俠小説《萬古風流蘇東坡》,此書有點像武俠,應該很合大家的口味。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瞭解蘇軾生平以及他的文學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能背誦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積累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悠揚的古琴曲就像時光機一樣,把我們帶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皓月當空,引發了古人無限情思,我們似乎聽到有兩個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誰呢?他們又在談論什麼呢?今天我們就藉着這琴聲和蘇軾的這篇文章,帶着我們的疑問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看誰瞭解蘇軾的有關資料最多。

(請學生髮言彙報瞭解的資料,然後展示課件,補充文章的寫作背景)

二、朗讀,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由朗讀,儘量大聲的讀,然後請學生説説自己讀的怎麼樣?(讀的不大好,或者讀的不錯……引到錄音朗讀)

2、聽錄音朗讀,對照自己的朗讀找距離(引到翻譯理解文章內容上來)

3、藉助手頭的工具、註釋和自己的文言積累,合作譯讀文章(請學生提出討論過程中的疑問,課堂討論,教師提出文言積累要求)

4、出示課件,提供參考譯文

三、背誦

1、展示課件中,圖文結合,請學生配樂朗讀(四個不同的圖文)

2、聽錄音朗讀,自己試着背誦或者跟讀

3、背誦

四、品味

出示課件問題:

1、文中寫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裏的詞、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樣的景物特徵,怎樣描寫的?

3、揣摩文字所寄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裏哪些語句是作者感歎的句子,這些句子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4、教師總結:

蘇軾在自己的政治觀點不被人認同,出獄被貶後,還能以這種豁達的心胸寫下如此優美的文章,試問我們也有如此心境麼?那麼讓我們藉着音樂和美麗的景色,也來學學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賞月夜圖,傾聽古曲,可以學着古人,激發情思也寫一個短文或者寫一兩句自己想對蘇軾説的話。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九

教學案例:

景福德

為了提升教研能力,營造教研氛圍,我執教了蘇軾名傳千古的美文《記承天寺夜遊》。用這篇課文上公開課的老師數不勝數,其中不乏許多大家,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執教了這篇課文,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那怎樣才能上出自己獨特的味道呢?批註式閲讀,這種教學方式在現代文的教學中取得不錯的效果,決定採用批註式這種傳統而不乏創新的教學方式來執教這篇課文。我把課堂的着力點放在“學生自主批註——學生合作交流——學生展示批註”上,讓學生解讀批註文本內外所藴含的一切內容。

教學流程;師生互相問好後,進入簡單的導入環節。

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採用批註式閲讀的方式,來學習蘇東坡的這篇僅有84個字的美文。經過七年級階段對現代文的學習,我想同學們對批註式閲讀應該有所瞭解,哪位同學來給我們總結一下現代文的批註式有哪些方法?

學生:語句和修辭的角度。

學生:我覺得可以分為四種,一種是感想式的,一種是重點字詞的批註,還有一種是質疑式,還有一種是關於課文內容的。

教師:我們來總結一下兩位同學的方法。關於批註式閲讀,若是現代文可以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批註,對重點字詞從寫法的角度批註,還有從情感的角度批註,這是最基本的批註方法,當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做質疑式的批註,學貴質疑嘛,最後一種即感悟式批註。文言文的批註和現代文批註相差無幾,但文言文有自己很重要的一條,叫做對重點字詞含義的批註,這也是疏通文義的第一步。

(課件投影批註重點詞的含義(區別於現代文)批註文章的內容;批註字詞的寫法;批註文章的情感;質疑式批註;感悟式批註;)

教師:下面我們根據這幾種方法來批註蘇東坡名傳千古的美文《記承天寺夜遊》,請大家自己靜靜地讀文章,把你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批註在課文旁。

簡單的一番話導入卻點明瞭本節課的教法、學法和學習內容,進而讓學生根據已掌握的現代文閲讀的批註方法過渡到文言文批註的方法,並點明文言文只有一項方法即對文言字詞的解釋是不同於現代文閲讀的批註方法的,這化解了學生對文言文批註方法的疑惑。

學生自主批註10分鐘,我在巡視查看學生的批註時,發現基礎較差的學生很難批註除了重點字詞含義以外的內容,部分學生在課前預習時也只是照搬參考資料書中的內容,而缺少個性解讀質疑,造成這結果的部分原因是我沒有在導入環節之後讓學生自由朗讀幾遍課文和課文下的註釋,於是在此過程中我提醒學生細讀文本,做到字字可品,句句可賞,並對文本做質疑式批註進行了適當引導,此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啟發,這也為後來的合作交流做了鋪墊。

教師:自主學習時間到此結束,我想集體的智慧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交流合作討論出你所發現的美點。

學生合作交流接近10分鐘,此時我參與傾聽了各個小組的交流,並對學生的疑問進行了引導,發現集體交流後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碰撞,思路逐步拓展了,每個小組都對文章的不同之處進行了個性化的批註,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

師:同學們,停下來,我剛剛發現很多小組賞析的點很好,也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問題,下面我們進入第一段的批註,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師:對這一段哪位同學來給我們第一個批註。

生:我想問個問題,“月色入户”可以改成“月色敲門”嗎?

生:當時作者被貶官了,所以他得心情應該是有一點憂愁、悲傷,“月色入户”的“入”字可以體現出淡淡地寧靜的氣氛,如果改成“敲門”那太過於歡快了,這和文章的內容情感不相符合。

師:這也就是説和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符。關於作者貶官,大家請看這則資料。

生齊讀助讀資料:元豐二年,蘇軾因“烏台詩案”獲罪入獄,隨後被流放至黃州。(課件投影)

師:這則資料能更好地幫助大家瞭解蘇軾,解讀課文,下面請同學們接着展示批註。

生:我的問題是文章僅有84個字卻用了10個字來寫時間。

師:的確哦,古人應該是惜字如金,但作者卻耗費10個字來寫時間,這説明這個時間對作者來説意味着什麼呢?

生:這時間交代了事情發生在夜晚,營造了悽清寧靜的氛圍,時間接近十五日,説明月亮比較圓,為下文美麗的月色做鋪墊。

師:你是解答了交代時間在文中的作用,還沒有回答出為什麼用10個字來寫時間。

生:我覺得應該是作者對這件事情非常的重視,因為她覺得這是他人生的一個折點,他從被貶黃州的那種人生的低潮,經過這一夜欣賞月色,把所有的事情都看開了,對人生有了感慨。

師:回答的太好了。(師生鼓掌)還有同學對第一段批註賞析了其它句子嗎?

生:第一句話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夜遊的起因,“欣然”看出了作者心中的興奮和喜悦,“欣然”這個重點字詞翻譯為“高興地樣子”。

師:作者在這樣的夜晚,是否最開始就很高興呢?

生:不是,“解衣欲睡”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憂愁,因為作者被貶官了。

生:我覺得“月色入户”和後面“欣然起行”有點聯繫,月色淡淡的,有寂寞的氛圍,這把作者空虛寂寞的心情引出來了,看到月色很美所以他的心情變得高興,就想出去走一走來平息下自己的心情。

師:也就是説他想通過欣賞月色來解除心中的孤獨寂寞之情。

生:其實我覺得“解衣欲睡”更加直白地體現作者的孤單,因為此時的家家户户都一起進入夢鄉了,而作者一個人卻孤孤單單的只好睡覺。

生:我有補充,我重點賞析的是“月色入户”,月亮什麼時候才會把屋子裏面照的非常明亮呢?説明當時的月亮真的是非常的亮,沒有云層遮擋,作者用的是“入”,而不用其它的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照進來的動態美,然後,一般來説,那些達官貴人的屋子都是遮蓋的嚴實,月亮不會那麼輕易地照進來,這就説明當時蘇軾的房子並不是那麼好。

師:也就是説他得房子比較簡陋,那麼我就想問大家“户”指的是“窗户”嗎?

生齊答:不是,指的是“門”。

對於文章第一部分的批註,同學們既有對文言字詞的批註,如“欣然”、“户”,又有對情感波瀾的批註,既有對文句內容的批註,也有對字詞從寫法角度的批註,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能站在全篇的高度,提出深刻的問題如“為什麼用十個字來寫時間”,而同學能妙語解讀出“這是蘇軾人生的折點”來説明強調這個時間的重要性,他們還能通過想象從“月色入户”讀出蘇軾屋子簡陋的狀況,這其中有些問題是我在備課時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的問題,可見之前的個性化自主批註和小組交流是非常成功的,也説明學生的閲讀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師:同學們批註地非常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請大家齊讀一遍。

生齊讀: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課件投影)

師:這一段緊承上文,哪位同學來展示批註?

生:我想問個問題,為什麼作者馬上就會想到張懷民而不去找其他的人?

生:因為當時的張懷民和作者一樣,也是被貶到黃州了,兩個人都抑鬱寡歡,所以兩個人的心是相同的。

師:我們用一句詩歌來形容就是

生齊答:同是天涯淪落人

師:關於張懷民,老師這裏也有一則資料來幫助大家理解,大家請看。生齊讀:張懷民,元豐六年被貶黃州,居住在承天寺,張懷民雖擔任小官,但心胸坦然,公務之餘,以山水怡情悦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課件投影)

師:關於這一段,還有同學賞析其它的字句嗎?

生:古代的人,不是都喜歡在坐在一起賞月嘛,當時的月亮也非常的圓而明亮,那為什麼作者要和張懷民一起走在中庭,而不與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師:作者和張懷民走在中庭是去幹嘛呀?生齊答:賞月。

師:那老師有個問題,他們是怎樣去賞月的?

生:散步,“步”字體現出來了。“步”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清靜的,沒有被貶黃州的時的憂鬱。

生:我想提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為什麼作者不一個人孤行而要去找張懷民呢?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張懷民睡着了,後文會怎樣發展?

生:因為作者本來就覺得很寂寞,他想找個人來聊天散步,這樣可以抒發自己的被貶黃州的抑鬱寡歡之情。

師:也就是説把一個人的痛苦分擔給另外一個人,那麼痛苦則減少一半。

生:因為此時的月色是非常美麗的,作者突然興起,想找人與他分享這美景。

師:也就是説把一個人的快樂同另外一個人分享,則變成了兩個人的快樂。第二個問題誰有見解呢?

生:我想他還會去找其他的人。

生:我覺得可能會像上個問題一樣,蘇軾會一個人在那散步賞月。

生:我覺得他會坐在椅子上,喝着酒,靜靜地抒發心情。

師:你認為他會把酒問青天。看來後文的發展是無可預料的。

學生的質疑式批註可以説是這部分批註的亮點,由這一兩個問題而把內容和情感都解讀出來了,不足的是對於重點字詞“遂”和“相與”沒有提醒學生注意,處理最不好的一環是關於學生提出“張懷民睡着了後文該如何發展”的問題時,我有點措手不及,只是純粹地順着學生的思路走,而沒有逆向引導學生,反問一句“張懷民會睡着嗎,如果張懷民不是和作者有共同遭遇的人,蘇軾會馬上就想到他嗎?”,以此來證明蘇軾是找對了人的,進而説明兩個人志同道合。

師:作者在這中庭見到了怎樣美麗的月色,請大家齊讀原文。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課件投影)

生:這句話用了比喻的手法,“積水空明”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出了竹柏的清麗淡雅,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也與前文蘇軾要欣然起行相照應。

師:空明是什麼意思?

生:水的清澈,這裏形容月光的澄澈。

生:我覺得這一句寫出了他們真的是無事可做,也説明了他們被貶心情的憂鬱和淡淡的哀愁,體現了下文的“閒”字。

生:我覺得這一段最好的地方就在於無一字寫月,但它所有的比喻都寫出了月光的美麗、澄澈、空明。他省略了本體“月光”。

師:作者這時發現了月光了嗎?

生:應該還沒有,可能是他低着頭走着走着,後來看到竹柏的影子,才發現是月光。

師:如果我把這句改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那也是在寫月光啊,可不可以呢?

生:它有一個“蓋”字,説明作者是恍然大悟才發現是月光的,可能開始作者低着頭走以為踩到了水,結果發現不是,所以才抬頭髮現是月光照耀下呈現出竹柏的影子。

生:承天寺應該是有很多植物的,為什麼作者只寫竹柏這兩種植物呢?

生:我覺得竹子光禿禿的,可以體現作者的空虛寂寞之情。

師:這似乎沒有理解到位,想想竹柏象徵着什麼?

生:我覺得這裏作者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因為竹柏是非常的堅強,有一句話説“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作者想拿松柏來比喻自己不慕名利,追求悠閒淡雅的生活。

在這部分,學生對重點字詞“空明”進行了批註,並從寫法的角度賞析出了比喻的妙處,在我的引導下,讀出了“蓋”字的意味,還通過想象猜測作者由低頭散步到抬頭望月這一微妙動作的轉換。學生通過引用《論語》裏寫松柏的句子,感悟出作者選竹柏二景的深刻含義。不足的是對於基礎稍差的學生來説,應該讓他們準確地把這句話翻譯出來,那樣理解起來可能更容易一點。

師:看到這美麗的月色,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請大家齊讀最後一部分。生齊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課件投影)

師:這一句可謂筆力千鈞,哪位同學對此進行賞析了呢?

生:每一個夜晚都會有着美麗的月色,竹柏也是隨處可見的,但是像作者和張懷民這樣被貶官,但心境依然高雅、淡泊名利的閒人卻很少見,他們本來都處於不好的環境之下,但他們一直都有良好的心態,對未來都抱有希望,所以這句話中的“閒”字能體現他們的豁達。

生:我想賞析“但少閒人”四個字,如此美好的夜晚卻很少有像作者這樣的閒人去賞月,側面看出大多貶謫的人都是熱衷名利,被世俗之事所困,所以很少有人出來賞月。

師:作者有發現美的眼睛和心情。

生:這句話表現了作者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閒。

師:也就是説一個“閒”字包含着複雜的感情。

生:我想問個問題,那時是晚上,很少人會去工作了,都是閒在家裏,為什麼作者還説很少人閒着呢?

師:也就是説怎樣理解“閒”,字?

生:清閒。

師:那是不是所有清閒的人都可以看到這美麗的月色呢?

生:應該有不追逐名利的性情,他會拋開雜事去賞月,而那些熱衷功名的人都去處理繁忙的公務了,所以作者被貶了還有會閒情雅緻去賞月去發現美。

師:也就是説不僅僅要有閒的時間,還要有閒的心境去賞月。總結一下這篇文章,同學們從語言、情感、寫法來對文章進行了批註式閲讀。

這一部分的難點為對“閒”字的理解,也就是學生問到的問題,“明明大家在晚上都不用工作,閒下來了,為什麼作者還説少閒人”。可見閒不僅僅指政治上的清閒,還指的是閒情雅緻。“閒”字不僅包含悠閒、欣喜,還有被貶的淡淡悲涼,但更多的是作者面對挫折的豁達樂觀。學生能理解到這樣的深度,那整篇文章的難點也突破解決了。如果我此時強調一下重點字詞“但”為“只是”的含義,可能學生更能理解那種歎息的意味。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用批註式閲讀的方式讀了一篇美文,解讀了蘇軾這個人,而且瞭解了蘇軾的豁達、樂觀以及他被貶的悲涼和排遣悲涼的自我方式,最後請同學大聲地朗讀課文。生朗讀課文,下課。

課後反思:

《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批註式閲讀是一種以問題研究為載體,以主動探究為核心的傳統的但非常有效閲讀教學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處於動態之中,他主動地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設身處地與文本進行廣泛深入和全方位的解讀,從各個層面對文本進行理解、感悟、闡釋、發現和點評,並直接在課本上圈點勾畫,註明自己的思維軌跡,打上自己的認識烙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而獲得自我發展的過程

在這篇文言文的教學中,我第一次嘗試運用批註式閲讀方式進行教學實踐,在課前的3分鐘內,讓學生根據現代文批註的感悟總結出批註式閲讀的方法,並指出文言文和現代文閲讀不同的一處,即對文言字詞含義的批註來疏通文義,這打消了學生心中對文言文批註的疑慮,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這些方法的提示來自主批註。接着用了整整十分鐘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質疑、賞析,這是批註式閲讀的基礎。接着又用了將近十分鐘讓學生小組交流談論,這是批註式閲讀的展示環節做進一步的鋪墊。這樣一來,一方面以學生的自讀自主批註為基礎,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一方面注重學生間的互動,充分開展合作、交流與分享的討論活動,從而在理解認同文本的基礎上能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從而提升文本的價值,使文本解讀能更深刻,以期達到超越文本的目的。

整堂課用了二十分鐘讓學生展示批註。我把課文分成了四個部分,邊朗讀邊展示批註。學生有對重點字詞的批註,這樣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也有發言權,對文章內容的批註讓學生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課文所寫的內容,對“解衣欲睡”、“欣然”、“步”等字解讀出了作者情感的變化,對“入”、“蓋”以及寫景之句,學生從寫法的角度進行了更深入的批註,能解讀出文本以外的信息,初步超越了文本,最精彩的是學生的質疑式批註,可謂驚喜連連。從“為什麼用十個字來寫時間”解讀出這個時間為蘇軾人生的折點,到“月色入户可否改成月色敲門”解讀出文章以淡淡哀愁為感情基調,再到“蘇軾為什麼馬上就會想到張懷民”解讀出兩人有相同的遭遇。從“可否去掉蓋字”解讀出作者賞月時由低頭到抬頭這一恍然大悟的情景,到“為什麼只選擇竹柏這兩種植物”解讀出蘇軾的堅強和淡雅心境,再到“為什麼大家晚上都閒下來了,但蘇軾卻還説閒人很少”解讀出閒字不僅指政治上的清閒,還指心中的閒情雅興。儘管作者被貶官卻還有這種閒情雅興,説明作者的樂觀豁達。學生的種種批註可以説是源於文本但又超越了文本,讀出了文本沒寫出來的眾多信息,對文章的精美之處、對蘇軾的閒情豁達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整堂課也符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精神,讓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在這節課上,我也留下了許多遺憾,首先是面臨學生提出我沒有預料到的問題時,缺少應有的教學機智,如學生拋出“如果張懷民睡着了,後文該如何發展時”,我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不會以此反向證明蘇軾是找對了人,説明蘇軾和張懷民是志同道合之人。這提醒自己以後開展批註式閲讀教學時,解讀文本要更細緻更全面,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是這堂課缺少學生自由讀書背書環節,如果在自主批註前,給三分鐘讓學生自由讀,那更多基礎較差的學生能收穫更多,在課文批註展示完後,節省出兩到三分鐘,讓學生自由背誦這短小精煉的文字,那全班同學的收穫會更大。

總之,在文言文中開展批註式閲讀教學方式,能讓課堂更生動,能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能讓文本的解讀更深刻,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