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及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16K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及賞析【多篇】

賞析 篇一

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第四冊有一篇古文,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80餘字: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讀後,仔細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過卵石,彈出一支清新的曲調,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漸漸領悟。

這“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於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

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敍來。雖然沒有奇警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户”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彷彿觸手可及。接着,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藴豐富。“閒人”一詞切合當時的情境,蘇軾其時遭排擠打擊,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無事可做的閒職,張懷民也正謫居黃州,豈不是兩個閒人?但作者是懷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憤之情也不難想見。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靜物畫中,平添兩個人物的剪影,這是多麼有意境,這樣的結尾,稱的上“如撞金鐘”了。

總之,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作者心境 篇二

雖然自己有欣賞美景的樂趣,但是並不得意。將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間,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體現二人友情的句子: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唯張懷民可與同樂);懷民亦未寢(兩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與步於中庭(兩人親密無間);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兩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橫”説明了當時月色之濃、清、亮。

閒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有名無實,所以自稱“閒人”。

寫月突出其明,寫境突出其靜,寫影突出其形,寫人突出其閒,寫情突出其空。

參考譯文 篇三

調任徐州知州。黃河在曹村決口,在梁山泊氾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城牆將要被浸壞,富裕的百姓爭着出城躲避水災。蘇軾説:“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動不安,我和誰守城?我在這裏,洪水決不會浸壞城牆。”又把富人重新趕進城去。蘇軾到武衞營,喊來卒長,説:“河水將要衝壞城牆,事情緊急,你們雖是禁軍,姑且替我出力。”卒長説:“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應當效命。”就率領兵卒拿着畚箕鐵鍬出去,築起東南長堤,從戲馬台開始,一直連接到城牆。蘇軾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過家門也不進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座城。他又請求調發第二年的役人來增築舊城牆,用樹木築起防護堤,以防水再來。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賞析 篇四

仔細想一想,才發現現在的人都活在緊張的工作情緒和沉重的壓力之中,從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輕鬆,回想起古人當年是怎樣懷着“閒敲棋子落燈花”的閒適心情是如何的快樂!如何的逍遙自在啊!而在這現代生活中,也難尋覓到這份詩意!“偷得浮生半日閒”這是我讀完《記承天寺夜遊》後的感受,也許,我是這樣想的吧!

被貶官——這對每個人來説肯定都不好受,而詩人卻懷着別樣的心情來看待這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樣是同病相憐,同樣是滿腹才華,同樣是凌雲壯志——張懷民,他們兩個結識了。感慨世事萬變,他們心裏懂得,他們心知肚明,他們心裏知曉。

喧譁終會消隱,月光依舊會照射大地,落在每個人的心坎裏。

在那個淡淡輕盈的月光下,詩人解了衣,卻難以入睡,也許是突如其來的傷感吧!月色,在這個充滿倦意的小鎮中沉睡,而它,也似乎也落進了詩人的心窩裏,久久,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因為這事,久久才不能入睡。既然如此,何必想太多,於是,為了這不必要的煩惱,它決定——前往承天寺尋張懷民。

月,似乎有靈性,它懂得世界萬物,懂得世界萬物的心。

同是傷心人,懷民如何睡得着?

踏遍紅塵路,寄情水雲間。

月光漫漫,如水,如霧。兩人步於中庭,傾聽小城沉睡聲。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如此的感慨!只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

月光之明澈,投影下了竹柏,仔細一看,才知是影子而已?“空”如何的一種色調?水,它本無色?詩人賦予了它崇高般的感情,如何的一種觸人心絃?只因,它,本無色!

夜間賞月,別有一番景緻,但是,那並不是完全的愉悦,也許,它建立在作者被貶官的悲涼之感上。不知如何去描述作者情感的交織,只知——憤怒的情感,卻隱含在作者這僅83個字的“閒情”文中。

也許,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別有一番景緻!

註釋: 篇五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台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3)户:一説指堂屋的門,又一説指窗户,這裏指門。

(4)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

(5)行:散步。

(6)念:考慮,想到。

(7)者:……的人。

(8)遂:於是,就。

(9)至:到。

(10)尋:尋找。

(11)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天寺。

(12)寢:睡,卧。

(13)相與: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裏。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裏形容月色如水般澄淨明亮的。樣子。

(16)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裏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17)蓋:句首語氣詞,這裏可以譯為“原來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閒人:這裏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裏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閒,自稱“閒人”。

(21)耳:語氣詞,相當於“而已”,意思是“罷了”。

文章寫作特點 篇六

1、信筆疏意,隨物賦形。

2、描寫月色,如詩如畫。

3、語言凝練含蓄,饒有餘味。

翻譯 篇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脱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户照進來,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裏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裏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