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6.24K

高一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語文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認識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養文言語感。

2、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覆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寫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並培養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並再現山市。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採用多種方式朗讀)

討論法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設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進行字﹑詞﹑句解釋大比賽;小記者採訪的形式體味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海市蜃樓圖片,然後請同學們説説圖片中最神奇的是什麼,並適時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

二。整體感知(檢查預習)

1、學生介紹作者及《聊齋志異》,課件出示資料助讀。

2、師生競讀

①抽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評價。(字音﹑停頓﹑斷句)

②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體會停頓﹑語調﹑情感。

學生髮表觀點,教師總結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準確斷句﹑讀出情味。

③選派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學生評論並説明理由。

④集體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比賽)

注:在比賽中,老師提出重點字﹑詞﹑句。

(一切烏有數年恆不一見居然城郭塵氣莽莽然

危樓一座往來屑屑或憑或立高插青冥歷歷在目

碧瓦飛甍高垣睥睨風定天清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居然城郭矣。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狀。)

3、品讀

(1)體會山市之“變”。

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②隨着時間推移,山市呈現怎樣的景象?(學生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③山市變化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請簡練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組討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採訪。

參照採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景色?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裏?

教師以記者採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小記者所瞭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體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欣賞)

②師生評説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體現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闇然縹緲)

三。討論研究

為什麼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議論、自由發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所以才歸結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代科學已經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蒐集相應資料或故事,討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欣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後用筆有順序、抓特徵、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作業設計

1、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2、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説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一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學習、把握詩中的節奏和旋律,培養學生閲讀詩歌的能力。

2、通過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詩人情感發展的脈絡,體驗詩人對勞動人民真摯、熱烈的感情以及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提高審美能力。

3、認識本詩通過記事寫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點,學習對比、反覆、排比等表現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⑴通過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詩人情感發展的脈絡,體驗詩人對勞動人民真摯、熱烈的感情以及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

⑵學習排比、反覆、對比等修辭手法在詩中的運用和作用。

2、難點:

使學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詩歌中的真情實感,體會作者用情作詩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學方法】

誦讀──鑑賞──討論分析──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清詩的抒情結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我國現代詩人。代表性詩篇除課文外,還有《光的讚歌》、《我愛這土地》、《給烏蘭諾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7月因為參加進步的美術活動而被捕,國民黨政府以“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_政府”罪判處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後,獄中生活使他由繪畫轉向了新詩寫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這樣誕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陰冷,鐵窗臨風,窗外曉雪飛舞,望着漫天飛舞的雪花,這位只有二十三歲的詩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養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衝擊着詩人的心。這是詩人第一次用“艾青”這個名字呈現給中國勞苦大眾的一首讚美詩。它在《春光》雜誌一卷三期上發表之後,立即轟動了全國,並受到了茅盾、胡風等文學前輩的好評。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詩朗讀錄音帶,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

2、學生試讀,除要求準確、清楚之外,還要注意表達出本詩的節奏和旋律。

3、理出本詩的抒情結構,初步説出大堰河形象特徵:

第一部分(1~3節)懷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節)眷念感激──勤勞善良無私。

第三部分(9~11節)同情控訴──命運悲慘。

第四部分(12~13節)謳歌讚美──靈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體會構思特點

詩人在構思本詩時,把自己起伏的思緒,奔騰的激情作為最主要的依據,時而記人寫事,時而直抒胸臆;時而回憶歷史,進而直面現實;時而寫保姆,時而寫詩人自己;時而詳寫,時而略寫,任意揮灑,無拘無束。請學生舉例説明。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可作如下的歸納:

第一部分,詩人告訴我們,由於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這是寫本詩的導火線。在具體安排上,卻一開始交代大堰河與我的關係,她沒有姓,沒有名,缺少獨立的人格。這樣的安排是為了突出詩人強烈的感情,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動下,回憶大堰河對我的撫愛。為了充分地表現這種愛,詩人不惜筆墨進行鋪排,又寫他在自己家裏的陌生、忸怩之感襯托大堰河的可親可敬。

第三部分,用敍述方法,寫大堰河死後的淒涼和一家人的悲慘遭遇。這是詩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緩的筆調,邊敍述,邊歎息,更顯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詩中的感情推向。詩人的感情到了極致,往往要拋棄具體的敍述或描寫,藉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噴發似的激情,第12、13節便是明證。第13節,感情烈,語句卻最少。詩人的選擇是正確的,語言羅嗦,就難以充分表現自己心中的強烈的激情。

四、分段朗讀,揣摩體會詩的節奏和旋律

朗讀提示:

第一部分:第1、2節充滿懷念和同情,語調舒緩。第3節,感情沉痛、悲哀,語調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寫回憶,感情上時喜時悲,變化不定。朗讀時也要隨之節奏多變,構成變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寫大堰河死的淒涼,節奏應放慢。

第四部分,是獻給大堰河的讚美詩,感情熾熱,因而要節奏強烈,旋律加快。最後一節,詩人的感情已走向_,朗讀時也應熱情奔放,把火山噴發似的感情傳達出來。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對作者艾青做了大致瞭解,初步體會了詩歌的韻律節奏,初涉了詩歌所表達的感情。通過反覆朗讀,對詩歌的層次及層意有了基本瞭解,理清了詩歌的結構。

六、佈置作業

課外反覆朗讀課文,注意思考作者從哪些角度對大堰河進行塑造這一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詩歌的表現特點。

〖教學過程〗

一、討論分析大堰河形象

1、佈置預習思考題:

⑴從哪些地方表現出大堰河對詩人有慈母般的愛?

⑵大堰河的勤勞純樸、寬厚善良、只求奉獻的精神品質在哪些地方表現出來?

⑶為什麼説大堰河的形象意義決不僅僅是對大堰河個人的謳歌與讚美?

⑷本詩除了通過對大堰河形象的塑造進行抒情外,還採用直抒胸臆的方法進行抒情。這具體表現在何處?

2、根據預習提綱,學生自學,再分小組討論。討論後,每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題,經師生評議、補充,統一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參考答案〗

第1題:主要表現在第4、5、8節裏。在第4節,用八個排比句集中寫大堰河對乳兒的愛。這八句實在是八個出色的細節,把她的愛心寫得非常具體、充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裏,撫摸我”兩句首尾反覆,起了點化、強調感情的作用。在第5節,敍寫“我被生我的父母領回到自己的家裏”之後,發問道:“啊,大堰河,你為什麼要哭?”顯而易見,從哭聲中傳達出來的是對乳兒的愛。這種間接表現的方法是十分有力的。在第8節,進一步寫大堰河對乳兒之愛,其細節有切糖、誇畫、贊兒、夢做“婆婆”等。特別是那個夢,表現她具有美麗、豐富的內心世界,寫得浪漫,富有幻想、激情。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愛至極致,不禁做起夢來。她的夢可以看作對乳兒的祝福,當然也表現出她個人的精神要求。不過,她很本分,知道自己地位低下,不配享受這幸福,所以她不敢把夢對人説。

第2題:在第4節,描寫她在家整天做家務,帶孩子,忙得不可開交,在第7節,用6個排比句集中寫她在乳兒家勞動,年復一年,始終“含着笑”,顯得那樣勤勞純樸,寬厚善良。為了乳兒,為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餵豬、熬湯、收麥曬豆……什麼都肯幹,表現出無私的奉獻精神。

第3題:大堰河的性格特徵和不幸遭遇,在舊社會頗有典型性。詩人在第12節裏明確寫道:這首詩是“呈給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們的兒子。”由此可見,“大堰河”是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化身,是人類的保姆。詩人對她的謳歌和讚美,實質上是對廣大勞動婦女的謳歌和讚美。

第4題:第1、2、12、13節都是詩人直抒胸臆。

3、討論小結:

這首詩選擇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細節,多側面地展示了她豐富的個性。大堰河勤勞純樸、善良無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萬勞動婦女的共同品質,她的悲劇命運很有典型性。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深切同情,也表達了對舊社會的憤怒控訴。

二、賞析詩歌藝術特點

1、是借敍事抒情。這首詩幾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選擇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大量細節構成一幅幅畫面,由詩人飽含深情的筆墨把它們化成敍事性的詩句,給人強烈的畫面感和情感衝擊力。例如詩的第4節,詩人連續用8個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個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這個勤勞、善良、樸實、貧苦的農村婦女形象,在敍事中抒發強烈的懷念、讚美、愛戴之情。

2、是對比、反覆、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

提問:本詩哪些地方運用了上述手法?舉出例子後,請談談它們所起的作用。

明確:學生可從重點語段如第4節中的八個排比句,第7節中六個排比句,第4、6、7、8、9、11節開頭和結尾詩句的反覆,第4、6節的對比等來回答。

妙用對比:兩個家庭生活對比,體現社會制度不合理;兩家的不同待遇對比,顯示詩人的愛憎;生前的操勞和死後的悽慘;美麗夢境和悽慘死亡對比,深刻表現了文章主題。

大量反覆:表現特有的感情,使詩句一唱三歎,增強表達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內容凝鍊,形式整齊,也有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

三、激活思維,探究閲讀

(學生自由發言,答案不盡一致,但只要有閃光點,教師都給予肯定和讚許)

探究課題:

關於“紫色的靈魂”的理解:

觀點一:紫色是悲哀、不幸或傷痛、死亡的象徵。

觀點二:紫色應是高貴的象徵。

觀點三:特級教師韓軍則認為:“痛苦”和“高貴”不矛盾,靈魂因“承受太多苦難”而“尊貴、偉大”!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通過對重點問題的探討進一步瞭解了人物形象和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並分析了該詩的藝術特色。這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但並不排斥敍事,甚至是細節描寫,因此一定要讓學生反覆閲讀,充分體會詩人滿懷的激情。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此詩一大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反覆閲讀中體會並學習這些修辭手法。

五、佈置作業(二選一)

1、複習課文所學,聯繫生活現實,給母親寫首頌歌。

2、課外閲讀艾青詩作《我愛這土地》、《礁石》、《給烏蘭諾娃》等,寫一篇評論談談你對艾青詩的認識。

高一語文教案 篇三

〔設計説明〕

文言文教學是高一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學習興趣受到影響。而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恰恰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和保證。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更是文言文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設計就是想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設計提要〕

本設計根據各段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畫圖法第二段:導遊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講解法

〔實施步驟〕

一、預習

1、通讀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

2、在課文疑難處打上記號。

3、初步理清作者的遊覽路線。

二、學習第一段

每大組推舉一名代表上台,根據第一段內容在黑板上畫出詳圖。

畫完後比一比,哪一組的代表畫得最好。

各組的學生都可以為本組上台的代表幫助和意見。

〖説明本段有“陰”“陽”“東”“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詞,有“汶水”“濟水”“谷”“古長城”“日觀峯”等表示地點的詞,如果能準確畫出詳細示意圖,就説明這一段讀懂了,示意圖上出現的問題也正是閲讀中存在的問題,多個示意圖一比較,孰好孰差,誰對誰錯,也就清楚了,教師再適時點撥,問題也就解決了,學習興趣也激發起來了。

三、學習第二段

每兩人一小組,分好工:一人根據第二段內容畫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圖,另一人根據登山路線圖寫出遊覽導遊詞,二人必須緊密配合。

完成後,每大組抽一個小組上台演示:一人畫一人講(邊畫邊講)。教師根據情況作些提示或指導,最後講評。

〖説明此段是重點段,有敍述有描寫,難點較多。畫登山路線圖着重熟悉作者所經過的地方:京師(起點)、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泰山巔、東谷、天門(終點);導遊詞着重解決登山時間、行走距離、登山情況、途中所見,以及適當的聯想和想象。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讀懂、讀通,而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消除學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四、學習第三段

要求學生根據第三段的描寫,聯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日出的情景,分別描述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景象。抽2-3人發言,其他同學對發言同學的發言作出評論,教師作。

〖説明此段是寫得最好、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但作為文言文,今人讀來稍嫌簡略,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經驗不夠,所以學生難以真正領會作者筆法的高超,通過聯想和想象,調動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積累,既能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又有利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

五、學習第四、五段

要求學生從第四段中摘錄出表現泰山人文景觀的詞語;從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

〖説明這兩段沒什麼難點,不難讀懂,但關係到遊人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不能忽視,用法做一個。,能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留下較深的印象,。

六、學習第六段

教師介紹“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學成就及其藝術特徵和風格,重點介紹作者姚鼐。

〖説明有關作家生平創作及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是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

七、朗讀並背誦課文,體會抓住特徵巧妙烘托和語言簡潔生動的特色。

〖説明的藝術特色非常突出,在反覆朗讀和背誦中,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即可體會得到,不需過多講解。

八、完成課後練習第二題。

〖説明可適當補充一些文言詞彙和文言句式的練習。

高一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鑑賞文章語淺情深的細節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標:借鑑細節描寫進行寫作訓練。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細節描寫這一手法的分析與運用。

難點:在“不太感傷的斷片”中,理解作者對亡人的愧疚與自責及深摯的、極度的思念之情。

教學方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討論細節描寫及其妙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導語:

吟詠“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何等豪放灑脱,但“無情未必真豪傑”,蘇軾也有其婉約的一面,譬如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鬆崗。”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對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從這首詞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作者那彷彿要穿越時光找回從前的雙眼,蒼老的目光裏滿是歲月積澱的深情。這種深情,我們的現代作家孫犁也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投影教學目標及作者簡介]

三、快速閲讀課文,瞭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內容,並用4——6個字給每部分加一個小標題。

明確:天作之合:從“天作之合”的婚姻説起,回憶了作者與妻子是怎麼結婚的。

初次見面:着重寫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

勤勞持家:寫妻子如何從一個嬌慣女兒變成一個吃苦耐勞的妻子與母親。

臨終痛別:寫了作者對妻子的愧疚並回憶妻子臨終前的情景。

四、討論分析。

1、請用一個詞語概括“亡人”給你的總體印象。

明確:賢妻良母

2、作者用那些“逸事”體現了亡妻的這一美德?

明確:細節1:她點頭笑着説:“真不假,什麼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裏來!”——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內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對婚姻的滿意。

細節2:“盯”“跳”“走”“鑽”——靦腆害羞

細節3:她嚴肅地説:“你明天叫車來接我吧,我不能這樣跟着你走。”——禮教觀念很重,又非常質樸。

細節4:我從外面回來,看到她兩個大拇指,都因為推機杼,頂得變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勞

細節5:每逢孩子發燒,她總是整夜抱着,來回在炕下走。——關愛孩子

細節6: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易於滿足

3、這些細節描寫體現了作者對亡妻怎樣的情感?

明確:懷念、感激、自責、歉疚

五、能力遷移

閲讀文後“活動體驗”的細節描寫,説説什麼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有什麼好處。

1.明確: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緻的描繪。用於刻畫人物,或點化肖像,或描摹神態,或描寫動作,細緻描寫人物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某個細小環節或舉動,具有傳神寫照的藝術效果。

2、如何寫好細節:

(1)真實,符合生活的邏輯

(2)符合人物的個性

(3)精心錘鍊詞語。

(4)巧妙運用修辭。

3、佈置作業:運用細節描寫手法,寫一個片段,表現出你所熟悉的一個人曾帶給你的真情與感動。

附:板書

亡人逸事

孫犁

亡人:賢妻良母

(細節)↑(真情)

“我”:懷念、感激、自責、歉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