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8W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語文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西地平線上》安排在專題“像山那樣思考”的第一板塊“諦聽天籟”中,選自散文集《西地平線》。整個專題的內涵是體現人與自然的關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審美韻味的把握中欣賞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本專題所選課文另有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唯美”特性。這種“唯美”使得“人文”目標得到完美的體現。高中教學重點應該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轉變,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便應該把對學生細膩的情感和審美體驗的表達的培養作為重點。《西地平線上》因為“日落”所引出的許多歷史人文內容的表現以及“大西北”本身所承載的早已沉澱在人們心中的特殊美感,更為我們的審美活動提供了一份優美的依託。

另外,文本中多次用典,不應該單純地認為只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歷史內涵(這樣認為,“日落”仍是重點),實際情況應該是,作者以“日落”的描寫為載體,主要要表達的是對“大西北”積蓄的人文歷史的思考,這才是作者幾番強調的“世間有大美!”要實現對“大美”的理解由自然風光到人文內涵的轉變,自然應該把對典故的分析當做教學的重點。各典故本身的美感、外延的擴展和寓意的提升是理解本文思想的契機所在。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學習散文的結構特點,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學習作者從不同角度抒寫同一對象的寫作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文本研習,培養學生熱愛自然,提升審美品位,加強生態保護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難點:學習作者從不同角度抒寫同一對象的寫作方法

四、學情分析

要學生重視預習:由於本篇文章脈絡較為清晰,但內容和深層挖掘的東西較多,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做好較充分的預習工作,並給他們提出具體的預習內容,這樣,上課時就可細可深,上出語文味。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預習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學案,通讀課文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3教學環境的設計與佈置:分小組,合作討論和探究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作者介紹:

高建羣,創作多以西部生活為題材,是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説家。代表作有《最後一個匈奴》、《西地平線上》、《胡馬北風大漠傳》等。其中,長篇小説《最後一個匈奴》,被稱為陝北史詩,是新時期長篇小説創作的重要收穫。批評家認為,高建羣的創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作家。

《過秦論》高一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一) 知識教學點:

1、瞭解課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觀點:賈誼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這種觀點同西漢初期提倡與民休息政策的關係,瞭解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侷限。

2、掌握課文中常用實詞、虛詞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識。

3、誦讀全文,把握語氣,正確傳達課文主旨,與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誦讀的基礎上順暢地背誦最後三段。

二) 能力訓練點

1、學習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第五自然段對比分析處應認真理解。其幾項力量的'對比是:陳勝<九國<秦國<秦朝。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強秦亡於陳涉,其結論推出中心論點。這種順理成章,極有説服力的寫法應仔細體檜。

2、理解課文中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並結合單元知識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譯中恰當處理修辭格的知識。

3、體會本課敍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

4、重點理解文言文翻譯的要領並培養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三) 德育滲透點

1、瞭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2、教育學生不應只着眼於秦之興衰,而應學習作者把研究歷史與指導現實相結合的可貴精神,從而明白以史為鑑古為今用的意義,達到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目的。

四) 美育滲透點

瞭解課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觀點

教學重點

1、瞭解秦王朝興亡過程,分析導致其迅速滅亡的原因。

2、學習課文先敍史實後分析歸納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線(時間的縱線)點(某一時間段的鋪陳拓展)結合的安排結構的方法。

3、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以敍史來對比論證。

學法指津

讀。本文始終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層次先後的,氣勢充沛,一氣呵成。初讀時不要中斷,不要旁及其餘,以形成整體感。

理。在讀的基礎上劃分結構,理出頭緒。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興亡過程。如:

(1)孝公:崛起

(2)五王:強大 興(攻)

(3)始皇:統一

(4)二世:滅亡 亡(守)

(5)亡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分析,即是對內部層次的理解。

第一段,要抓住客觀條件、主觀因素、施政方針三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段,要注意領會作者極寫諸侯約從反秦的強大陣容和不可抗衡的聲勢的意圖(用以反襯秦之強大,為下段寫秦統一全國已成定局蓄勢);

第三段,分析秦創建大帝國之後怎樣轉入守勢,從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

第四段,要明確作者寫陳涉亡秦而採用寓褒於貶的寫法的用意(秦民心喪盡,自取其禍);

第五段,分析內部層次以及與全篇的關係(①從不同的角度將陳涉之眾與九國之師進行對比,提出問題。②歸納中心論點,解決問題。在第二層次中,均有與上文相照應的句子:前4句照應一、二段,中間5句照應三、四段,最後照應成敗異變二句,順勢回答了第一層留待解決的問題)。

背誦,即是深入領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驟。誦讀時一定要注意語氣。文中的鋪排,要讀出氣勢,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對比,要讀出情感,抑揚有別,褒貶分明;深責時,要義正詞嚴;惋惜處,要讓人警醒。本文雖為史論,但語言上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誦讀時要細加品味。

教學設想

1、通過預習指導,使學生藉助課文的註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瞭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講授課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張的歷史侷限時,不必在什麼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徵博引,同時對文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及史實,也不要過多介紹。可在課外指導學生讀點通史或歷史故事(如《東周列國志》,雖是小説,但基本事件多見諸其書)。

3、文言文翻譯,是本單元主要知識點。在研習新課中要有意識設計必要的討論題,引導學生用單元知識短文所講的道理來解決疑難問題,獲取新知識。

4、本文邏輯嚴密,文辭優美,可利用錄音等手段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體會文章氣勢之磅礴,説理之透徹。在熟讀基礎上背誦課文的後三段。

課時安排:三課時(1、讀課文並落實字詞;2、指導翻譯;3、背誦。)

高一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瞭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

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説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教學設想:

魯迅先生的文章,從來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我們要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要學習他“鍼砭時弊”,“揭示病根”的務實文風,學習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骨氣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這應該是可以貫穿和落實到魯迅先生所有文章的教學中。

具體到本文而言,我們認為,應將重點放在魯迅先生為何要創作《吶喊》這一問題的探討上,在引導學生閲讀本文時,深入思考,探討分析,最終解決這一問題,則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教學方法:

點撥、討論、講授。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本文的主要目的及所要領會

的中心。

二、自讀全文,劃出敍述個人生活經歷中列舉的典型事例,勾畫出説明寫作《吶喊》的緣由的句子。

三、完成課後“練習”。

閲讀指導內容與步驟

基本思想:《吶喊》是魯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説集,共收集短篇小説14篇。《吶喊》體現了作者徹底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國現代文學具有劃時代意義。

本文是這部小説集的序言,寫於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顧自己從19世紀末至“五四”時期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及探索救國之路的過程,説明了寫作《吶喊》的緣由和自己的創作態度,表現了魯迅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閲讀練習

一、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結構。

提示:全文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敍述自己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思想發展過程。

兩層:1.總寫(第1自然段);

2、分敍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及思想發展過程。

第二部分(從“S會館裏有三間屋”到結尾):介紹寫作《吶喊》的緣由和他為革命而創作的文藝觀、創作態度。

兩層:1.寫自己創作小説的動機;

2、説明創作《吶喊》的指導思想、小説成集時的心情和小説的命名

二、按拼音完成詞語,並解釋所填的字詞義。

(zhì)鋪(zú)業久(wéi)

不(míng)一錢不(dàn)於前驅

憤(mèn)反(xǐng)

三、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説的“我在年輕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這裏的“夢”指的是什麼?

提示:“夢”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線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敍事線索可列為“好夢”——“寂寞”——“吶喊”。應着重弄清它們的含義。“夢”是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於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後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段。

高一語文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課選入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個專題(專題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個板塊--湖山沉思。這個專題意在讓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無限風光,感受她的深長意味,而板塊“湖山沉思”意味着學習本文,不能僅僅停留在欣賞大自然的層面,還要通過自主閲讀,鑽研文本,進行多角度的交流對話,對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進入理性思辨的境界。樑豐中學的學生有較高的起點,引導他們實現教材編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本文內容似淺而實深,需要涵詠品味,文本研習應該是主要學習方式。本課涉及生態保護問題,但畢竟我們上的是語文課,故只能從語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關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用詩性語言表達理性思考的寫法。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來領悟情感、解讀文本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作者有關生態倫理的思考,確立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正確認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味關鍵詞句中的細膩深沉的情感。

[教學難點]

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達理性的內涵,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過語言感悟作者的生態倫理觀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課文《像山那樣思考》。預習課文之後大家已經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種動物--狼--引起的。在你一貫的印象中,“狼”是怎樣的一種動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與“狼”有關的成語俗語?你還讀過什麼以狼為主角的寓言、童話?這些詞語和文學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麼共同特徵?

在同學自由交流之後小結:人們一貫敵視憎惡着狼,把狼視為競爭者和獵物,隨着近現代槍械的產生,狼遭到了滅頂之災。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沒有狼的世界是否會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今天就讓我們“像山那樣思考”一下,換一個角度去認識大自然中的狼,或許我們會有一種全新的感悟。

設計這樣的導入,主要意圖是凸顯人類的習慣思維中對狼的認識與文本作者的認識之間巨大反差,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索。

二、質疑問難

要求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產生而自己沒能解決的各種疑問。

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是這堂課的出發點和切入點。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對文本有更深、更到位的領悟,另一方面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讀懂一篇文章則是這堂課的主要目的。

三、文本研習

這個環節不作固定不變的預設,擬根據上一環節學生提出的問題,臨場梳理出一個合理的步驟。預計要重點探討如下內容(按文本先後順序,不一定是課堂教學的實際順序):

1、題目

標題可以引發三個具體問題:誰像山一樣思考?山是怎樣思考的?思考什麼問題?

第一和第三個問題,可以通過指導同學尋找點題句--第九節的“他(按:指獵殺狼以保護牛羣的牧牛人)不知道像山那樣去思考”和全文末句“這也許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羣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解決,明確題意是作者希望人類用山那樣的思考方式思考狼嗥中隱藏的內涵。第二個問題則可以和對文本開頭三節的研讀結合起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放在開始解決,不必求深,某些含義可以在後面涉及相關內容時加深理解)

2、嗥叫

第一至三節重點寫了狼的一聲嗥叫。這幾節在全文中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這裏寫到的那一聲“嗥叫”是本文的文眼,是題目中“思考”的對象,同時,山的“思考”方式也隱含其中。吃透這幾節,也就掌握了理解文本的鑰匙。而作者採用了詩性的語言來表達深廣的內涵,其中微妙之處學生往往難以領悟,因此值得在課堂上重點加以突破。文本的語言富有情感和美感,有感情的朗讀有助於體會作者內心的憂憤,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學生的理解不能到位,可考慮分解為若干小問題來各個突破:

A.這一聲嗥叫有什麼特徵?“驕傲”“不馴服”“對抗性”“蔑視”如何理解?

B.嗥叫引起了怎樣的反應?山的反應與其他的反應有什麼根本的不同?(這是關鍵問題,題目“山那樣”中“那樣”的內涵可以通過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如果學生理解有障礙,可以讓他們放眼全文,從人原來如何思考這個反面角度了認識山如何思考)

C.“山對狼懷有一種祕密”,“祕密”具體指什麼?

小結:在作者筆下,狼和荒原、山崖、松林、鹿……組成了一個共同體,每一個成員在這個共同體中都是平等的一員,它們之間有競爭,更有合作,巧妙地維持着一種平衡。但是,人類以萬物的主人自居,從短暫的眼前利益出發把萬物區分為好的和壞的、有用的和無用的,破壞了原有的平衡。一聲嗥叫,是對自己的生存權利的宣示,也是對人類愚蠢行為的抗議。

3、作者對狼的態度的變化

理解這一點,也就理解了文本的四至六節。這部分內容,寫了作者怎樣從一個資源保護運動(把大自然作為人類的資源庫,確信資源分為“有用”“無用”,“有利”“無利”)的追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的心路歷程。施教時應在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尋找能表明作者對狼的態度認識前後變化的關鍵語句,重點揣摩以下句子:

①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在一秒鐘之內,我們就把槍彈上了膛(“沒有人”“一秒鐘之內”説明了什麼?)

②當時我很年輕,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候。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説明了什麼?“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是這樣?後一問題帶起對第七節的理解)

③在這雙眼睛裏,有某種對我來説是新的東西。(“新的東西”指什麼?)

4、結尾

結尾幾段文字飽含激情,只是這種激情是以一種有節制的文辭表達的,表面看起來相當地平靜。這裏作者含蓄地表明瞭他的“土地倫理學”的重要觀念,即便是形象化的句子也藴含着哲理性的思考,需要細心的咀嚼品讀方能會意。領會隱性內涵是學生現代文閲讀中的一個難點,故有必要在方法指導上下功夫。

重點研讀以下文句:

①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了。

②所有這一切帶來的都是同一樣東西: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和平”前的定語必要嗎?)

③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

④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指導學生從什麼是與“荒野”相對的概念入手,再思考“荒野”的特徵,進而理解“啟示”內涵,最後理解與文題的聯繫)

四、簡要總結

1、作者寫本文,意在弘揚一種新的倫理觀念,一種對土地、對萬物的應有態度。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把你對這種觀念、態度的理解説出來。

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中國傳統思想中藴含着積極的生態觀的句子,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再如: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2、保護生態是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有關的專著、文章汗牛充棟,你覺得本文在形式上有什麼特色?

要點:大多數同類文章用的是一種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為一位生態倫理學家,卻有很高的文學素養。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強,是一種詩化的語言,讀來詩意盎然。這就使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與優美的形式溶為一體,使他的著作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於一爐。

五、課外拓展

介紹作者利奧波德,並推薦閲讀他的《沙鄉年鑑》。

利奧波德介紹:奧爾多·利奧波德是一名大地的觀察者與思考者,他的《沙鄉年鑑》被美國人視作是與《瓦爾登湖》同樣具有偉大影響力的經典。1887年,梭羅去世二十年後,利奧波德出生於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小鎮。由於受喜歡打獵的父親的影響,童年的利奧波德就培養起了對大自然的興趣。1935年4月,利奧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購買了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沙鄉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十三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個几子,還有兩個女兒都各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在我們自己的土地土通過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發現了某一種或另一種深刻的滿足感。”正如梭羅把他在瓦爾登湖畔的躬耕與沉思寫進了《瓦爾登湖》一樣,利奧波德在沙鄉的觀察與思考結晶為《沙鄉年鑑》一書。1948年4月,利奧波往因心臟病突發猝死於撲救鄰居農場大火的途中,他沒有能夠看見《沙鄉年鑑》的問世。

設計這一步是因為,利奧波德是一位可敬的生態保護先行者,誕生於60年前的《沙鄉年鑑》早已成為生態保護運動的“聖經”。身處當今世界,生態意識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有的。閲讀這本文質兼美的著作可以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益處。

[板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美]奧爾多·利奧波德

人的思考狹隘主觀主宰

山的思考全面客觀共同體

[教學反思]

借班上課是很容易上成一節遺憾的`課的。因為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瞭解你所面對的“材”的學習情況。在備課的時候,我只籠統地、想當然地知道樑豐中學的學生相當優秀,但優秀到什麼程度,特別是剛進高一的同學語文學科優秀到什麼程度,是完全不瞭解的。因此,我把這節課定位為一節家常的課,儘量摒棄公開課中比較容易見到的有作秀之嫌的某些做法。從結果來看,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預期。

樑豐的同學確實是比較優秀的。這樣一篇看起來並不艱深的文章理應、事實上也的確能大體讀懂。但同時必須看到,我們手頭的文本又是有深刻內涵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的文章,“土地倫理學”這樣的思想對同學們來説可能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相信,正如我自己的學生一樣,他們中至少相當一部分人會停留在比較膚淺的表層,“沒有疑問”未必是真正的沒有疑問。由此我設定本節課以同學們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以及上課過程中生成的問題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果然,課前和幾個同學個別交流時,他們紛紛表示這篇文章容易看懂。經過鼓勵之後,“新的東西”指什麼東西,“像山那樣思考”究竟是怎樣的思考,諸如此類有不同程度的思維含量的問題便紛紛提出來了。

學習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發現了問題之後,我們的同學還未必都能調動各種手段予以解決。我並不奢望一節課教會學生所有的方法,考慮到文本有許多富有意藴的關鍵詞句的特性,我選擇了從關鍵詞句入手解決問題,深入理解的路子。試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給具體的方法,比如,通過點題句和與結尾處的聯繫來準確把握題目的含義,思考與“荒野”對應的概念來理解“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這樣含蓄的語句。從施教結果看,有一定效果。

當然,這節課也留下諸多遺憾。在評課的時候,黃厚江老師等指出張力不夠等問題都是非常客觀的,這些問題便是今後教學實踐中應該解決的目標。

高一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強化誦讀,加強積累,背誦精彩章節。

⑵理解鋪陳、排比、起興手法及其藝術性。

⑶欣賞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欣賞人物對話和人物形象。

2、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鑑賞,熟讀成誦。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詩作體察漢代貴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禮教毀滅恩愛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現實,感受焦劉二人忠貞不渝的愛情。

【重點、難點】

理解字詞,疏通詩句,理清本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把握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其典型意義。

【解決辦法】

1、誦讀理解,疏通詩句。

2、理清情節發展的線索。

3、通過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詩的主旨。

4、按要求背誦7節詩。

【學生活動】

1、第一課時,讓學生誦讀理解,疏通詩句,把握情節發展的線索。

2、第二課時,設置討論題,分析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其典型意義,把握詩的主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有一首與《木蘭詩》並稱樂府雙璧的詩歌,題目叫《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敍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敍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台新詠》。全詩357句,1785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

二、誦讀感知

誦讀: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節奏按意羣劃分。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藉助註釋、字典等疏通詩句。

必須掌握的實詞及其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擊)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虛名)

3、可憐:可愛。(楚楚可憐)

4、紛紜:凌亂。(頭緒紛紜,眾説紛紜)

5、葳蕤(wēi ruí):繁盛的樣子。(樹木葳蕤)

6、纖纖(xiān):形容細長。(十指纖纖)

7、念:記掛。(念念不忘)

8、卻:退出來。(望而卻步)

9、區區:愚拙(何乃太區區);真情摯意(感君區區懷)。現在多指數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10、依依:戀戀不捨。(依依惜別)

11、窈窕(yǎo 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辭。(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謝:A辭別;B告訴;C道歉;D感謝;E推辭,F衰亡,凋落(阿母謝媒人,多謝後世人,謝家事夫婿)

14、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及時相遣歸,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15、見:A看見,會見,拜見;B同“現”;C表示被動,被,受;D副詞,放在動詞前指動作對象。(相見常日稀,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府吏見叮嚀)。

16、悵( 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悵然若失,悵然而返)

17、否(pǐ )泰:壞運氣,好運氣。(否極泰來)

18、要(yāo):邀。(要功,要買)

19、絡繹:接連不斷。(絡繹不絕)

20、齎(jī):贈送。(齎賞)

21、躑躅(zhí zhú):緩緩地走或徘徊。(躑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別人的心意)。(還必相迎取。明日來迎汝。不足迎後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淚應聲落,泣涕零如雨)(枯葉凋零)

訂正文中註釋: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應讀(pián),不讀(biàn)。

四、把握情節發展與結構

全詩除“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外,按情節發展,可分為5個部分:

1、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是蘭芝對仲卿的訴述,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蘭芝和仲卿愛情深厚,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

2、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誓要再接蘭芝回來。這部分寫三項內容。

⑴從“府吏得聞之”到“慎勿違吾語”,寫仲卿向母親求情,遭到訓斥,只好説服蘭芝回孃家,還抱着重新團聚的幻想。

⑵從“新婦謂府吏”到“涕落百餘行”,寫蘭芝的個性、神態和動作,顯出她堅決、鎮靜,忍住內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別。

⑶從“府吏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捨。

3、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鬱郁登郡門”),寫蘭芝回家後的遭遇。這部分情節比較複雜,寫三項內容。

⑴母親開始不諒解女兒,經過女兒敍述,終於體諒女兒的處境。

⑴但是,哥哥堅決不答應。他完全以勢利眼光看問題,毫無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⑴寫府君家為婚事的鋪張。

4、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寫蘭芝、仲卿雙雙殉情,為全詩的高潮。

5、結尾(從“兩家求合葬”到結尾),表達了詩人強烈的願望。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説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敍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五、總結、擴展

《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可見它又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樂府詩起於漢武帝時,屬古體詩的一種,除要求配樂歌唱外,其形式和古體詩沒有區別。後世將魏晉至唐可以人樂的詩歌和後人襲用樂府題名仿作的不合樂的作品,統稱樂府。如白居易的《賣炭翁》。

由於樂府詩是來源於各地的歌謠,而這些歌謠又都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所以,內容的社會性和形式的敍事性就成了樂府詩的顯著特點。如《孔雀東南飛》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父母不應干涉兒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寫羅敷嚴辭拒絕太守的調戲,就反映了官佔民女為妾的事實。可見,漢樂府反映了廣大人民的生活和愛情,是從民間產生或受民間文學影響而產生的藝術碩果,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也繼承和發展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如本詩取自真人真事,敍述描寫具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詩尾以鴛鴦雙飛作結,通過美麗的幻想形式,表現了仲卿夫婦爭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戰勝的意志,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情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鑑賞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其典型意義。

2、賞析鋪陳排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內容〗

一、導入

《孔雀東南飛》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劉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這得力於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

結合人物語言(主要是對話),分析人物性格──

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為威迫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她明白婆婆要驅逐她,就主動要求“遣歸”,對仲卿説“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對婆婆説“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亢不卑,很有教養。阿兄逼婚,她説“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外柔內剛,自有主意。劉蘭芝還是個善良温順的婦女。她對仲卿體貼諒解,一方面忠於愛情,“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一方面設身處地,“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焦仲卿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於愛情,而不敢直接抗爭,只能消極反抗,忍辱負重。他深愛蘭芝,揚言“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無怪乎“阿母得聞之”,要“槌牀便大怒”了。後來,不得已與蘭芝暫別,他又鄭重聲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負”。他還説“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諱,態度明朗。而從回家辭母的那段話裏,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這番話,無異晴天霹靂,可是封建家長焦母,並不回心轉意,收回成命,最後仲卿不顧焦母的勸告,自縊於庭樹。顯而易見,這位忠於愛情的人物,跟蘭芝一樣,是充滿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個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個極端蠻橫無理的女性,對於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婦的愛情,毫無認識和同情,一意獨斷專行。對仲卿,她一會兒惡語威脅:“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一會兒又是好言誘哄:“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軟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蘭芝,除去眼中釘,以維護她的家長權威。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醜惡本質。

對於另一反面形象劉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趨炎附勢,醜態畢露。他對蘭芝説:“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作計何不量!”粗暴訓斥,盛氣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榮汝身。”趨炎附勢,見利忘義。沈德潛對這幾句詩的評語説:“小人但慕富貴,不顧禮義,實有此口吻。”“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弦外之音是:“難道要我養你一輩子嗎?”下逐客令,可見其尖酸刻薄、冷酷無情,是一副典型的市儈面孔。

三、欣賞鋪陳排比的藝術手法

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羅列數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橫的鋪陳如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本詩的鋪陳排比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導學生比較《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的鋪陳排比手法。“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四、欣賞起興和尾聲

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這種由禽鳥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的藝術手法,是民歌的特點。

詩歌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給全詩籠罩上悲劇氣氛,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像。構思上,也有統攝全詩、引起故事的作用。結尾處合葬化鳥,“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卻能“相向鳴”,而且“夜夜達五更”。寄託人們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詩最後説“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達了激憤之情和美好心願。

五、背誦精彩詩段,並鑑賞詩作內容

“雞鳴外慾曙……二情同依依。”

這一段始寫蘭芝的美麗,“要若流紈素”,“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中敍告別阿母、小姑,又那樣謙遜,通情達理;終寫夫妻的戀情和誓言,語深情切。夫妻恩愛。品格高尚,卻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憤慨。

“府吏聞此變……千萬不復全。”

府吏聞變,夫妻重逢,只能“嗟歎使心傷”。仲卿埋怨,誓“向黃泉”。蘭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只得相約“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一對恩愛夫妻在高壓下無法反抗,戀情濃烈,又異常冷靜,決然相約“黃泉下相見”,表現了相知的忠貞和無奈的抗爭,實是令人血氣俱動的人生悲劇。

六、總結、擴展

本詩是敍事詩,不但有人物,作者還以白描手法極其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內性格。從現在的內容看來,這首長詩在它出世以後似乎經過一個時期的傳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傳唱中逐漸地豐富起來的,因而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滲透着勞動人民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僅表現為愛憎分明,而且顯示了銖兩悉際。作者否定了一切該否定的東西,也肯定了一切應該肯定的東西,然後無淪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個簡單的公式,而是通過複雜和具體的描寫,暗示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特點,給予他們以恰如其分的評價。從作者聽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論,不能不説,這是現實主義藝術創造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一個傑出的範例。

課後閲讀樂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蘭辭》,比較體會鋪陳排比手法的運用。

高一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品味本詩形象、抒情的語言,把握這首詩的情感美和藝術美!

2、體會詩作藴含的深刻思想內容及詩人對愛情真誠無私的奉獻精神,領會作者追求美好愛情的執着而純潔的感情。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感受詩中藴含的美好情感,把握詩中的意象和對比手法以及詩歌每節的關係;

2、教學難點:畫面感與抒情性的結合;正確理解詩人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西方一般在什麼地方舉行婚禮?——教堂

由誰來主持婚禮呢?——神父、牧師

新郎新娘站在神父面前,讓眾人見證他們愛的誓言,有誰知道這段誓言是怎麼説的?(神父會問他們什麼?)

“你是否願意娶這為小姐為妻,按照聖經的教訓與她同住,在神面前和她結為一體,愛她,安慰她,尊重她,保護她,像愛自己一樣,不論她生病或健康,富有或貧窮,始終忠於她,直到她離開世界?”

這時新娘會怎麼回答?——“我願意。”

我相信無論是誰在那神聖而莊嚴的時刻都會毫不猶豫地説出那三個字。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我願意是急流》是一封熱戀中的男子寫給未婚妻的告白情書。

這封情書的作者還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小詩《自由與愛情》,大家能背給老師聽聽嗎?“生命曾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大家知道這位作者是誰了嗎?對了,他就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

(板書:我願意是急流裴多菲——獻給未婚妻森德萊·尤麗婭)

二、作者簡介

裴多菲(1823——1849)19世紀匈牙利最偉大的詩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他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屠户家庭,從小過着困苦的生活,做過演員,當過兵。最後在與沙俄戰鬥的戰場上為國犧牲,年僅26歲。身後留下22歲的妻子和1歲半的幼子。他短暫的一生共寫了800多首抒情詩和9首長篇敍事詩,被譽為匈牙利“抒情”。

在匈牙利文學發展,裴多菲佔有獨特的地位。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學的基石,繼承和發展了啟蒙運動文學的戰鬥傳統,被譽為“是在被奴隸的鮮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裏生長出來的‘一朵帶刺的玫瑰’”。

三、寫作背景

那他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這首詩呢?這裏面有一個關於衝破世俗束縛的愛情故事。

1846年9月,23歲的裴多菲在舞會上結識了伊爾諾茨伯爵的女兒森德萊·尤麗婭,這位身材修長,有淺藍色眼睛的美麗姑娘的清純和率真,使年輕詩人一見傾心,而擁有大量土地莊園的伯爵卻不肯把女兒嫁給裴多菲這樣的窮詩人。面對阻力,裴多菲對尤麗婭的感情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時間裏寫下了一首又一首情詩,如《致尤麗婭》《你愛的是春天》《我是一個懷有愛情的人》《淒涼的秋風在樹林中低語》等,這些抒情詩中的珍品鼓動尤麗婭衝破父親和家庭的阻攔,在一年後同裴多菲走進了婚禮的殿堂。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我願意是急流》,就可以看出他對自己愛情的深情表達。

四、分析詩歌

給大家2分鐘時間自己默讀(學生自讀,並帶着問題思考)

品讀第1節

1、學生朗讀第1節,要求讀出感情。(用舒緩、深沉、愉悦的語調朗讀。)

點評:“我願意是”部分要讀得堅定、激昂;“只要我的愛人”部分要讀得輕柔、歡快。

2、為什麼作者説:我願意是崎嶇路上的“急流”,而不是平坦路上的河流?

崎嶇路上的“急流”有什麼特點呢?

彎彎曲曲、千迴百轉,所以這個過程是艱辛痛楚的。

那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又是什麼感覺?

悠閒、快樂、活潑、活蹦亂跳、自由自在的。

那平坦路上的河流是怎樣的呢?

緩緩的流,沒有遭遇任何困難。

剛才我們説背景的時候説過,作者與愛人在一起時,家人是什麼態度呀?不贊成的對不對?也就是説,他們的愛情是有阻力的,不是一帆風順的。

所以“崎嶇”和“快樂”形成對照,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是悠閒歡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嶇的小路上跋涉是艱辛痛楚的。這寫出了為使愛人安逸,而不畏風雨,説明作者為了愛人的快樂,甘願面對崎嶇,經歷艱難險阻,承受痛楚。

板書:急流、小河(坎坷)——小魚(快樂)

品讀第2節

1、指名朗讀,要求用舒緩、深沉、愉悦的語調朗讀。

2、“我願意是荒林”,把“荒林”改成“森林”如何?

不行。為什麼呢?

“荒林”有什麼特點?

樹木稀少,葉子凋落。

那這時如果一陣狂風吹來,小鳥會怎樣?

小鳥的鳥巢可能會被吹落,小鳥可能會受傷。

那這個時候,荒林對狂風的作戰則充滿了危險,荒林需要什麼?勇氣對不對,所以“荒林”要保護小鳥(愛人)就更困難。

小鳥在樹上“做窠”“鳴叫”,這種生活充滿了什麼?

愉快、安逸。

那森林又有什麼特點呢?

樹木茂盛,枝葉繁多,如果小鳥在這麼茂密的樹林生活,體現不出愛的決心和勇氣。

所以“勇敢地作戰”和“做窠”“鳴叫”形成對照。小鳥“做窠”“鳴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對狂風的作戰則充滿了危險。但只要愛人生活的幸福,詩人甘願冒着危險挑戰狂風。顯示出“我”的勇氣和決心。

3、“對一陣陣的狂風,勇敢地作戰……”改為“一陣陣的狂風,被我擋在外邊……”,所表達的感情深度與原句是否相同?

不同。狂風來了,“我”勇敢的作戰,這是什麼句?主動句還是被動句?

主動句。那改後的句子“狂風來了,被我擋在外邊”是什麼句式呢?

被動的。原句表達了“我”主動、勇敢的一面,顯示出直面鬥爭、保護愛人的決心和勇氣。改後的句子是被動的。就比如説:你主動去愛一個人,和一個人追求你,你才去愛他,這兩種感情,哪一個程度更深?

板書:荒林(艱辛)——小鳥(幸福)

品讀第3節

1、指名朗讀,要求用舒緩、深沉、愉悦的語調朗讀。

2、“我願意是廢墟,在峻峭的山巖上”,作者為什麼這樣比喻自己?

大家都見過藤吧?藤是一種什麼植物?——攀附類植物

它能靠自己的力量站立嗎?——不能、很難。

一般我們在什麼地方可以看見藤?——樹上、牆上

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滿了什麼?——生命的活力。

廢墟是它上升成長的依靠,而廢墟自身卻要一步一步走向衰亡,但只要愛人的生命之

“藤”常青,詩人甘願“荒涼”甚至“毀滅”。

所以“毀滅”“荒涼”和“攀援上升”形成對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廢墟是它上升成長的依靠,而廢墟自身卻要一步步走向衰亡。這裏寫出了為使愛人青春永駐,而甘願犧牲自己。這樣表達出“我”對愛人毫無保留的付出,毫無保留的愛。

板書:廢墟(荒涼)——常春藤(美麗)

品讀第4節

1、指名朗讀,要求用舒緩、深沉、愉悦的語調朗讀。

2、作者把自己看成是飽受風雨打擊的草屋,把愛人看作是可愛的火焰,透露出了“我”對愛人怎樣的態度和感情?

燃燒的火焰遇到風、遇到雨會怎樣?——熄滅。

那草屋起到的是什麼作用呢?——可以遮風擋雨。

所以説安身於草屋內火爐裏的火焰,他可以這麼“愉快地緩緩閃現”着,而不被熄滅,它的這種安全感來自於什麼?

這一份安逸和滿足來自於草屋的庇護。

所以“飽受風雨的打擊”和“愉快”形成對照。安身於草屋內火爐裏的火焰避開了户外風雨的危險,“愉快地緩緩閃現”,這一份安逸和滿足來自於草屋的庇護。而草屋自身卻要“飽受風雨的打擊”。這透露出了“我”對愛人小心呵護和倍加珍視的態度和感情。

板書:草屋(打擊)——火焰(愉快)

品讀第5節

1、指名朗讀,要求用舒緩、深沉、愉悦的語調朗讀。

2、作者為什麼用“破旗”來比喻自己?

在你的印象中,一面新旗是怎樣的?——鮮豔、漂亮

那“破旗”呢?——褪色、破破爛爛的、有洞、有流蘇(鬚鬚)

破旗的形象這麼不好,你認為“破旗”意味着什麼?——醜陋、失敗。

為了襯托出愛人的美麗,表現一種悲壯感人的愛情。

3、“只要我的愛人,是珊瑚似的夕陽……”———將“夕陽”改為“朝陽”好不好?為什麼?大家可以聯繫詩中比喻“愛人”的“小魚”、“小鳥”、“常春藤”、“火焰”這些形象,説説你的看法。

文中説“珊瑚似的夕陽”顯示出的是什麼?

有句話叫“夕陽無限好”,大家認為夕陽美不美?

顯出了“鮮豔的輝煌”。

天上的雲朵有什麼特點?——飄忽不定

那雲朵、破旗在廣漠的空中飄來飄去給人什麼感覺?

一種居無定所的漂泊和蒼涼。

那“朝陽”給人的感覺又是什麼形象?

大家想想夏天的太陽,早上X點的時候,是不是就已經很熱了?

夕陽比較柔和,朝陽火辣辣的,過於壯麗,這樣與詩中前面提到的的“小魚”、“小鳥”等形象就不協調。

所以“飄來飄去”和“鮮豔的輝煌”形成對照。“珊瑚似的夕陽”顯出了“鮮豔的輝煌”,這是生命的輝煌,而云朵、破旗在廣漠的空中飄來飄去卻是一種居無定所的漂泊和蒼涼。這裏寫詩人只要能襯托出夕陽的輝煌,詩人甘願漂泊。

板書:雲朵、破旗(孤獨)——夕陽(柔和)

五、朗讀全文,並總結。

這首詩以樸素明朗而又雋永清新的語言,唱出了一個詩人的真誠與善良,所以我們在朗讀的時候,語速應該舒緩些,要注意詩句的節奏,讀得抑揚頓挫,要注意讀出舒緩、深沉、愉悦的語調,讀出詩中積極、昂揚、熱烈的情感。

1、剛才大家帶着自己的感情讀過了,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詩中比喻自己用了哪些事物?

“急流”、“小河”的百折千回,“荒林”的艱辛作戰,“廢墟”的付出、犧牲,“草屋”的孤獨處境,“雲朵”、“破旗”的浪跡天涯。這一切都含蓄地體現出主人公剛毅不屈的性格和對愛情堅貞不渝的追求。

2、詩中比喻愛人的事物也值得回味,都有哪些?

“小魚”的活潑自由,“小鳥”的歡樂天真,“常春藤”的永不枯衰,“爐火”的温暖,而珊瑚似的夕陽“不但美麗迷人,還能給人帶來光明和憧憬。”

3、詩人是用哪些詞語將這幾組意象聯繫在一起的?

詩中用“我願意是……”和“只要我的愛人”將兩類意象聯繫在一起。這樣寫表現了詩人對愛情的忠貞和獻身精神。

板書:我願意是……只要我的愛人

4、通過分析,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是什麼樣的愛情觀?

自己願意承受艱辛,承受痛苦,承受毀滅,只要愛人因此獲得快樂、幸福、美麗、安寧。

作者選擇了五組富於深意又相互對立的意象來表現主題,比喻“我”和愛人之間的那種依靠與被依靠、撫慰與被撫慰的如膠似漆的關係,形象而深刻的體現了詩人純潔、熱烈而執着的愛情觀,不管自己的命運多麼坎坷、險惡,只要是為了愛人,就會感到幸福,從而表達了詩人甘為陪襯,甘願為愛人的幸福奉獻一切,無怨無悔,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熾熱情感。

板書:愛情觀:無私奉獻、執着熱烈、無怨無悔。

5、一組意象就已能表達詩人對愛情的態度了,詩人為什麼還要選擇這麼多意象呢?

一組意象雖然能表達詩人對愛情的態度,但不夠強烈。五處對照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其作為比喻的自然現象包羅萬象,豐富多彩:上至廣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廢墟,小至一鳥一魚,意境開闊,畫面舒展。這不僅展現出詩人自由,開朗,奔放的襟懷,也將詩人的愛情表白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

而且,這五組意象層層遞進,相互對照交融,既表現了詩人為了“至愛之人”甘願冒着危險挑戰狂風的精神,又使得那男子漢的氣魄和寬廣的胸襟在無私無悔的愛的傾吐中得以昇華,產生崇高悲壯的人格魅力。

六、結束語

每一份美麗的背後都有萬分苦澀,愛情也是如此,但只要有愛,再苦再難也可以換回欣慰的容顏和幸福的淚水!

同學們,你們覺得被愛與付出愛哪個幸福?

其實,去愛別人是美妙的,被人愛也是幸福的。“哪個少年不善鍾情,哪個少女不善懷春?”只是我們青春年少,思想尚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經濟尚未獨立,事業尚未確定方向,所以我們還不能輕言愛情。我們應意識到,追求愛情的前提是要不斷完善自己,那就需要先學習知識、技術,使自己成為一個值得依靠的人,這樣才能熱愛生活、擁有生活,將來才會真正懂得並且收穫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美好的愛情。

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除了愛情,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畢生追求的愛,父母之愛、兄妹之愛、朋友之愛、師長之愛,對理想、生活、社會甚至對未來的愛。我相信,同學們沐浴在愛的陽光裏,必定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七、作業佈置

1、背誦這首詩。

2、背誦裴多菲的短詩《自由與愛情》。

高一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迴動人的意境。

教學設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徵,是什麼?

生答:“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濕漉漉的,地是濕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濕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鬱、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戴望舒生於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説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温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於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説法,屬於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三,詩歌賞析:

1、有這樣温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師配樂朗誦。

2、欣賞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麼,你們覺得這首詩美在何處?

有好幾個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美!”(生笑)

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生安靜)

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

3、從文本中,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板書:丁香)丁香是什麼樣的呢,有同學見過嗎(展示丁香圖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開花,花紫色,密集成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因為它的高潔與冷豔,文人墨客把它作為哀婉、愁怨、惆悵的象徵反覆吟詠,古來已久。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徵物。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會是個什麼樣子的姑娘呢?

生1:應該是一個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

生2:應該是憂鬱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學的描述很形象生動,這樣一個動人的姑娘,我們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麗的臉龐,看一看她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我們看不到,就連詩中的我也看不到。因為,姑娘打着一把油紙傘。我想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板書:油紙傘)大家最早聽説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裏?

生齊答:《白蛇傳》。

油紙傘出現在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説裏,出現在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現在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現在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現在,這把油紙傘出現在丁香姑娘的肩頭,我們單隻看到傘,已經覺得它很美,那麼它點綴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樣描繪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細細的、密密的。

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閒愁幾許的經典意象。(板書:春雨)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髮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裊裊走來,攜着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着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歎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悽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經成為抒情主人公和我們讀者共同的期盼和嚮往,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説,這個美好的令人嚮往的姑娘就是詩人愛情嚮往的象徵?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詩人渴望而終未能得的愛情,可能是青年時未酬的壯志,可能是年少時青澀的一個願望,也可能只是對曾經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懷戀,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徵,美好回憶的寄託。

詩人只是通過她來表達這種對於美好事物的飄忽短暫、轉瞬即逝的痛惜和追憶,念念不忘卻又無從把握,只剩下淅瀝春雨中的深深追憶,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後的無可奈何。儘管全詩沒有一句直白的情語,但情語卻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語之中了。同學們總結一下,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對丁香姑娘的期盼,對眼前現狀的迷茫和對往昔之美的深深追憶。

四、延伸拓展:

其實,對美的追憶和留戀是人類共同的情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學們能否聯繫一下自己的閲讀和欣賞的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學生踴躍發言:

生1:李商隱的《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教師點撥)這段感情早已經逝去了,只剩下當事人面對着多少年後的物是人非來深深的懷戀,然而無論心裏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卻也無可挽回了。當初怎麼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滄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詞特別動人,“給我一剎那,對你寵愛;給我一輩子,送你離開。”(教師點撥)兩個人的交會只有一剎那,於是兩個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剎那。短暫的寵愛過後,用漫長漫長的一生來回味這一剎那,珍藏這一剎那,於是,剎那即永恆。

五、佈置作業:

1、熟讀成誦,在反覆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聯繫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寫下自己對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憶。

【相關閲讀】

1、《雨巷》在藝術上有何特色?

《雨巷》運用了象徵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婉轉悦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讚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2、《雨巷》在意象選用上的特點及好處是什麼?

《雨巷》中應該説有三個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這三個表面上看似並不特別的意象事實上深藏着一種極為特殊的時空關係,不僅使整首詩所營造的情境顯得模糊、虛幻、迷離,更使得對詩的意義的理解也有了含混複雜的多義性,三個意象具有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它們統一於一個空間畫面內,而且有着同樣的情感底色:“獨自”、“彷徨”的“我”、“悠長”、“寂寥”、“頹圮”的“雨巷”和“哀怨”、“悽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構成了一個黯淡、低沉,迷離而幽長的空間,給人們帶來一種孤獨、冷寂又帶迷茫的情緒。這三個意象的空間關係又是動態的,三個意象在移動中彼此襯托相互呈現:移動是隨着“姑娘”的“飄過”展開的,在這種輕緩的“飄過”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顏色、眼光、氣味和姿態,“雨巷”也逐漸因為不斷綿延的“悠長”、“雨的哀曲”和“頹圮的籬牆”變得更為具體,而“我”的期待和夢想、失望和迷茫隨着“姑娘”的身影隱隱顯顯。這使“雨巷”內的空間關係同樣也構成了一種回覆,開始“姑娘”離我像夢一樣遙遠,然後她近了,“我”甚至聞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悵,接着她又遠了散了,這種回覆的審美功能和音韻及語法上的完全一樣,正是這種意象之間多重複雜的關係,以及由這些複雜關係帶來的虛幻迷離的色彩,使得詩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體形象和實際意旨,而具有了某種象徵性。人們完全可以從不同角度生髮出完全不同的對詩意的理解,如果從“我”的角度來看這首詩,這似乎是一個朦朧夢境的再現;如果從“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詩歌的意義,這又可理解為“一種人生體驗或感悟,一種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況味;如從“姑娘”的視角探索,也是對一段逝去的愛的夢中回憶與追訴,總之,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定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從中領會的東西才更多了。

高一語文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理解作品,體會詩人“痛苦的吟哦只為追問光明”之情懷

②進一步通過誦讀,領會詩歌的形象

③領會詩歌意藴深刻的意象,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把握情感的基礎上來朗讀。

【教學步驟】

一、作者與本詩背景

但凡喜歡或讀過中國當代詩歌的人,無一不知道詩人食指。有人説,食指是中國當代新詩第一人;有人説,食指是中國朦朧體詩歌的創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詩人食指稱為一代詩魂,他的詩歌曾經那麼深地影響、鼓勵、陶冶過整整一代人。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山東朝城,生長在一個正統的革命幹部家庭裏,母親在行軍途中分娩了他,起名路生。國小時就熱愛詩歌,20歲時寫的名作《相信未來》、《海洋三部曲》、《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阿城插隊內蒙古時託人抄錄了食指的全部詩作;陳凱歌考電影學院時曾朗誦食指的《寫在朋友結婚的時候》。1973年食指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醫三院就醫。出院後繼續寫作,1978年再次煥發創造力,並首次使用食指筆名(意為別人背後的指點損傷不了詩人的健全人格)。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療。20xx年4月28日與已故詩人海子共同獲得第三屆人民文學獎詩歌獎。著有詩集《相信未來》、《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詩探索金庫·食指卷》、《食指的詩》。

詩人在人生之途中受到過一個又一個打擊,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個社會都在被一種政治所扭曲,因而他在詩中強烈抒發着不滿,但他對國家仍不改初衷,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情。他的詩歌:痛苦的吟哦只為追問光明。食指的作品基本上遵從了四行一節、在輕重音不斷變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傳統方式,以語言的時間藝術,與中國畫式的空間藝術相結合,實現了他的藝術追求。通覽他的詩作,雖然我們感受更多的不是輕鬆而是壓抑,不是快樂而是痛苦,但在那壓抑和痛苦中,我們也看到他無時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為理想和光明而奮鬥、而掙扎的身影。

K《相信未來》以其深刻的思想、優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詩風在中國大地不脛而走,迅速傳頌於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幾乎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運。江青讀到了《相信未來》,為詩歌獨立不羈的個性所震驚、惱怒。她一定要找到“相信未來,相信生命”的“反動”詩人。詩人自己回憶:“1969年,我下鄉第二年回來,‘四三派’的人回來聚會,要我去。我給他們背了幾首詩。那些詩他們要走了一些,作為一個動態寫進報告裏,給了上邊。江青説,這是一個灰色的詩人。江青又説‘相信未來就是否定現在’。於是,一頂反動詩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僅十九歲的郭路生頭上。厄運降臨了。詩人曾被嚴格審查、批判。但在陰雲密佈的時代,這首詩給人們心靈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食指曾經説:“‘文革’前我就捱整,我已經看到這代人的命運了。魚兒跳出水面,落在冰塊上,它的前途是死,和這個冰塊一起消亡。相信我們會戰勝死亡,這已經進了一步了。我年輕,我能看到冰塊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這種信念,詩人才能在20歲的時候就寫下了至今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樸實平易的文字,將冷靜的思考與熾熱的感情融人字裏行間。

二、整體感知

⑴在把握作者的思路基礎上一讀詩歌。

①1、2節結構類似,作者用幾乎相同的句式對現實進行了象徵式描繪,同時表達了自己的信念。仔細閲讀,找一找所用的意象,體會意象所表達的意思

“蜘蛛網查封爐台”——陳舊貧窮;

“餘煙歎息悲哀”——生活貧困;生活上貧困,

“鋪平失望的灰燼”——拋棄失望;但保持樂觀

“美麗的雪花”——純潔美好

“葡萄化為露水”——青春逝去;

“鮮花依偎在別人情懷”——情感失落;內心的失落,

“凝露的枯藤”——直面絕望;但一往情深

“淒涼的大地”——執着自信

惡勢力橫行,希望破滅,果實被竅——痛斥現實

②分析第3節前三句比喻的精妙所在

手指——湧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指撥動筆桿,

手掌——托起太陽的大海用孩子的筆體寫下:

筆桿——海上現出的曙光“相信未來”

面對困難,信念更強,豪情更濃——表明信念

③第4節起詩人的視角有什麼變化?“腐爛的皮肉”、“脊骨”兩個意象表達什麼意思?

作品由“我”轉向了“她”——未來,從未來看現在,現在就變成了歷史,詩人期待的是後人的“睫毛”與“瞳孔”能撥去歷史的塵埃,不在乎“腐爛的皮肉”而要挺直“我們的脊骨”,等待歷史“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這三節闡述了“相信未來”的理由,同時想告訴人們,儘管有“迷途的惆悵”,有“失敗的苦痛”,但歷史不可抹去,未來一定光明。

未來的人一定能看清歷史,辨明是非

創傷是表層的,困難是暫時的相信未來

脊樑不斷,歷史自有公正評價

④最後一節,詩人放棄了意象的轉換,直抒胸臆,以異乎尋常的堅毅和剛強、執着和熱烈告訴人們,不管人生多麼艱辛,無論命運多麼坎坷,都應該堅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來,熱愛生命。這一節句式短促有力,節奏也明顯加快了,它是作品內在情緒的必然發展,也是其理想與信念的昇華。

發出呼喚,為未來戰鬥——決心奮發

三、討論:詩中反覆手法的運用,有何藝術作用?

四、誦讀、背誦

五、課外拓展

比較閲讀:《熱愛生命》(食指)

這首詩寫於**結束後不久的1979年,堪稱是《相信未來》的姊妹篇。

它們影響了整個一代人,當年的許多知青,在生活極其艱難和理想接近破滅時,正是《相信未來》和《熱愛生命》鼓勵他們頑強地活下去。詩人以異乎尋常的堅毅和剛強、執着和熱烈,以一種近於悲壯的口吻告訴我們,不管人生多麼艱辛,不論命運多麼坎坷,都必須愈挫愈奮,堅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負重,向命運挑戰,實現生命的價值。這一切都昭示了詩人那崇高而嚴正的命題:“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詩人在另一首《書簡》中就曾這樣寫道:“我們應當永遠牢記一條真理/無論在歡樂還是辛酸的日子裏/我們的心啊,要永遠向前憧憬/這樣,才不會喪失生活的勇氣……”這首詩在意象的擷取上,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多選取那些帶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觀物象,如“攀附的葛藤”“悽風苦雨”“荒草野徑”“頑石稜角的堅硬”“攔路的荊棘”“冬天風雪”“夏天毒日”等等,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來,實際上是詩人的真力彌滿,萬象歸懷;這些意象,借物載情,寓理於形,極具內質和張力,充分構築了全詩的沉鬱悲慨、深沉豐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內藴和獨特的詩美空間。本詩一襲食指詩的一貫的藝術風格,悲壯而不悲慼,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傷,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吶喊,是滴血的呼喚,是含淚的微笑,是一曲頑強奮進的生命之歌!

高一語文教案 篇九

一、導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卷首詞)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夠經得起歷史的千淘萬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應該是三國時代留下了濃重一筆的人物,請同學説説自己所瞭解的曹操:

老師總結,並啟發他們去聯繫:我們學過他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還有《龜雖壽》“神龜雖壽,猷有竟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個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殺禰衡楊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所以後人覺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京劇中曹操的白臉形象(在戲劇中白臉代表壞人),其實小説戲劇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歷史上真實的曹操也許不像小説戲劇當中所描寫的那樣奸詐、陰險、嫉妒。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曹操,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作為政治家:曹操二十歲被舉為孝廉,參加鎮壓黃巾起義,起兵討伐董卓,先“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並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於赤壁。曾幾次下《求賢令》,打破當時以德行和家世為用人標準的慣例,實行任人唯賢,唯才是舉政策,採取抑制豪強,限制兼併,廣興屯田等一些有利於人民的措施、他兒子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作為軍事家:實踐方面,指揮了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理論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作為文學家:曹操精音律,善詩歌,即使在鞍馬勞頓中,也常常橫槊賦詩,隨章命題。他的詩歌內容較為豐富,風格蒼勁悲涼。有反映戰亂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個人政治抱負的《短歌行》;有寫景的《觀滄海》和抒情的《龜雖壽》等。

三、鑑賞

“文如其人”,通過一個人的作品去分析一個人的形象,才是比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體現曹操詩歌思想藝術風格的代表作之一,這節課我們就試着通過《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平調曲》。這就是説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這種樂曲怎麼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豔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我們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裏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佈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