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4.94K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精品多篇】

選修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徵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採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徵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後,唐太宗非常讚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麼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後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徵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徵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徵(580—643),字玄成,鉅鹿曲城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後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後,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後,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敢於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羣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徵先後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採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註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並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和比喻,後引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 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説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説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藴涵着豐富的民族傳統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性都極有啟發,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幷蓄,背出意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悦和精神的滿足。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 載舟覆舟 擇善而從(之)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 垂拱而治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二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後據事發揮,最後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於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徵。

魏徵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後,唐太宗親寫碑文,並對侍臣説:“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徵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徵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閲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註解或查閲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藉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聖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

謙沖:謙虛。

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着,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後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後的鼎盛時期,魏徵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於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聖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徵尖鋭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着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係比作水與舟的關係,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遊”、“憂懈怠”指外出遊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着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並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説:“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慾,分明賞罰,善於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鬆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遊、打獵。魏徵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鑑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説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於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宂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於誦讀。

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心論點)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體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二、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2.語言特點:駢散結合。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説理有力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説,《戰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麼,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為一面明鏡,並以其策治國,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學完這篇課文,你自然就會得到答案

二、簡介

這篇奏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後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徵在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這些奏疏後猛醒,感到很慚愧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讚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並説“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几案,事等弦韋”,表示從諫改過(弦、韋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並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説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説文

三、初讀課文

通讀全文,初步預習,完成下列要求

1、結合自學助學材料、註釋讀準字音

2、找出對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別用單線、小括號和波浪線標註

3、掌握註釋中重要的字詞,畫出下列句式,並解釋:

(1)斯亦……也

(2)雖……而況……乎

(3)豈……乎

(4)何必……哉

4、讀準語調、停頓

四、講讀分析第一段

1、補充註釋:

2、學生齊讀本段,然後自譯成通順的現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麼觀點?

明確: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

(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確: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採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麼作用?

明確:前兩個分句説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説明的作用

(4)魏徵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説明這樣的特點嗎?

明確: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悦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麼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確: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後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6)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而況於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第二層,指出人君“必積其德義”的途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板書內容,做背誦指導

五、講讀分析第二段

1、補充註釋:

2、齊讀本段,然後自由翻譯全段

3、分析內容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麼歷史教訓?

明確: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認為他們這樣的歷史教訓原因在“取易守難”嗎?

明確:不是在於統治者得天下之後“縱情”“傲物”

(3)作者魏徵對以嚴法治國持什麼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明確:魏徵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於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徵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闡述的主要看法是什麼?

明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採用的是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從本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侷限性,這表現在於何處?

明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

(7)全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前一層至“守之難乎”,概括歷史教訓,提出取易守難的問題,應讀出惋惜的語氣後一層則連用兩個問句來解釋原因,承前啟後,照應“居安思危”,又為下文的“十思”張本讀起來應慷慨激昂,末兩句應兼含深沉

4、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六、分析第三段

1、補充註釋:

2、分析內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

明確:十思:略;境界:智者盡其謀……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內容是什麼?這十思各從哪些角度去談論治國之道?

明確: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驕躁;

五六思—戒放縱;

七八思—戒矇蔽;

九十思—戒賞罰不公

(3)“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

明確: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太宗,講明瞭十思的現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4)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無以怒而濫刑”,闡述了“十思”的主要內容後一層,“總此十思”,指出積德義的好處:天下大治

3、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誠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時也總攬“十思”誦讀時要注意預期的懇切

“總此十思”兩句,要讀得頓挫鮮明,作總結

“則”,有延長音,開啟後文下面則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説明善於用思而後達于思,境界極高要讀得緩緩悠長,回味無窮

4、“十思”與第一段的觀點有何聯繫?

(1)“十思”是“積德義”的具體內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提出問題,

為什麼思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問題,

思些什麼

誠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決問題

(2)本文現實意義以及拓展

通過誦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哪些?

七、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明確: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2、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駢散結合,極富氣勢,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寫這篇奏疏雖然也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駢散結合,華美流暢,易於誦讀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闡釋“十思”內涵及現實意義;

2、援引內容的理解;

3、設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學重難點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字詞及文言現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確目標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學生闡釋對“十思”的理解。

2、教師歸納如下

這“十思”是:為人君者,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戒自己;在將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的時候,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寧;考慮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險,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以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襟懷廣闊應像能容納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遊獵,要想到網開一面,不要趕盡殺絕;擔心懈怠情緒的滋長,就要想到做事情應善始善終;不願自己耳目蔽塞就應想到虛心採納下邊的意見;畏懼邪惡奸佞之人干預朝政,就想到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對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個人的喜好而謬加獎賞;進行懲罰,要想到不因個人的恩怨而濫施刑法。

3、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4、請學生回答對文章援引內容的理解。

5、教師總結

①“載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鑑戒之意,緊扣文章起段。

②“謙沖而自牧”活用《易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語。“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語,作為比方。這兩句,是兩兩相對的對偶句,都指出了培養自己謙虛德性的重要。

6、教師講解設喻的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引導學生回憶第一冊教材中《拿來主義》一文中比喻論證的運用),結合本文一例解釋。文章開頭三句,形成排比。一、二兩句先設比喻,然後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點出“思國之安”的“思”,與“積其德義”的“德義”,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觀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擺事實講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總結、擴展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

作業佈置

1、歸納各部分的論述內容及論證方法。

2、理解“十思”的內涵。

3、掌握文言字詞。

《諫太宗十思疏》賞析 篇五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4],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5],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8],則思三驅以為度[9];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此九德[10]。簡能而任之[11],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註釋】

[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佔據天地間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間。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責,監督。

[6]作:興作,建築。指興建宮室之類。

[7]謙沖:謙虛。自牧:自我修養。

[8]盤遊:打獵遊樂。

[9]三驅:一年打獵三次。《禮•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獵)。”

[10]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鑑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着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説”,“不悦逆耳之言”。魏徵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於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並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説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