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7K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精品多篇)

高一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一

一、通假字

1、距①關,毋②內③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無”,不要。

③內,通“納”,接納,進入。

2、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3、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

6、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內通“納”)

7、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將軍與臣有卻。卻,通“隙”,隔閡,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氣……成五采。採,通“彩”,顏色。

1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擊沛公於坐

13、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通“驂”,古時乘車。

高二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一詞多義

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肆其西封(疆界,名詞)

若: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似乎)

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歎(海神名)

以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説:

秦伯説,與鄭人盟(通“悦”)

故為之説,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説”,文體的一種)

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陳述)

辭: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

停數日,辭去告辭,(辭別)

鄙: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邊遠的地方(“以……為鄙”)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我皆有禮,夫猶鄙我(看不起,輕視)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見其發矢十中。,但微頷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輕(地位地下,卑賤)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損害,衰敗)

曹操之眾,遠來疲敝(疲憊)

許:

公曰:“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答應,聽從)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表處所)

雜然相許(贊同)

潭中魚可百許頭(約數)

《遊褒禪山記》 篇二

褒禪山也稱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裏築舍定居,死後又葬在這裏;因此後人稱它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説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墳墓。距離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説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座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字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由於讀音錯誤。

由此向下的山洞平坦寬闊,有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裏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是“前洞”。由山路向上五六裏,有個洞穴,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聽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玩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這就是“後洞”。我與四個人舉着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想退出的夥伴説:“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了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遊玩的人來説,大概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從洞裏退出的時候,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責怪那個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不能極盡遊洞的樂趣。

對於這件事我有所感歎: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收穫,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平坦而近的地方,遊覽的人便多;地勢險阻、遙遠的地方,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壯麗奇異、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險阻、遙遠的地方,因此少有人至,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氣,也不跟隨別人而中途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隨着別人而怠惰,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外力幫助,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卻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對自己來説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努力卻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誰難道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的一個收穫。

我對於那座倒下的石碑,由此感歎古代文獻未能存留,後世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而沒人能説明白的事情,哪能説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而慎重採用資料的緣故。

同遊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 篇三

㈠、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⑥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課本中有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説》)師,以……為老師。

2、侶魚蝦而友麋鹿。(《前赤壁賦》)

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

3、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説》)

師,以……為老師。

㈡、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⑦是主觀上認為後面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柬》)

美,認為……美麗。

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認為……少;輕,認為……輕。

3、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師説》)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説》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説》)

恥,以……為恥。

5、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傳》)

羞,以……為羞恥。

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意動用法則是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

《鴻門宴》 篇四

劉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説:“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全都被劉邦佔有。”項羽大怒,説:“明天早晨犒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這時候,項羽的軍隊40萬,駐在新豐鴻門;劉邦的軍隊10萬,駐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説:“沛公在崤山的東邊的時候,對錢財貨物貪戀,喜愛美女。現在進了關,不掠取財物,不迷戀女色,這説明他的志向不在小處。我叫人觀望他那裏的雲氣,都是龍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雲氣呀!趕快攻打,不要失去機會。”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着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全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説:“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死了。”張良説:“我是韓王派給沛公的人,現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

於是張良進去,全部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説:“這件事怎麼辦?”張良説:“是誰給大王出這條計策的?”劉邦説:“一個見識短淺的小子勸我説:‘守住函谷關,不要放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可以全部佔領而稱王。’所以就聽了他的話。”張良説:“估計大王的軍隊足以抵擋項王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説:“當然不如啊。這將怎麼辦呢?”張良説:“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説劉邦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説:“你怎麼和項伯有交情?”張良説:“秦朝時,他和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事情危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説:“跟你比,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説:“比我大。”劉邦説:“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就進去見劉邦。劉邦捧上一杯酒祝項伯長壽,和項伯約定結為兒女親家,説:“我進入關中,一點東西都不敢據為己有,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等待將軍到來。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訴項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項伯答應了,告訴劉邦説:“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劉邦説:“好。”於是項伯又連夜離去,回到軍營裏,把劉邦的話報告了項羽,趁機説:“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怎麼敢進關來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這是不講信義。不如趁此好好對待他。”項羽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早晨帶着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王,到了鴻門,向項王謝罪説:“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我自己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能夠在這裏又見到將軍。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我發生誤會。”項王説:“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説的,不如此,我怎麼會這樣?”項王當天就留下劉邦,和他飲酒。項王、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劉邦朝北坐,張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着沒有反應。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説:“君王為人心地不狠。你進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項莊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説:“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裏沒有什麼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請讓我舞劍。”項王説:“好。”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張開雙臂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用身體掩護劉邦,項莊無法刺殺。

於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麼樣?”張良説:“很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説:“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於是樊噲拿着劍,持着盾牌,衝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衞軍門的衞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着盾牌撞去,衞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項王,頭髮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王握着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幹什麼的?”張良説:“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王説:“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後,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項王又説:“賞他一條豬的前腿。”左右就給了他一條未煮熟的豬的前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劍來切着吃。項王説:“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説:“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麼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出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罷了。我以為大王不應該採取這種做法。”項王沒有話回答,説:“坐。”樊噲挨着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叫了出來。

劉邦出去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説:“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麼辦?”樊噲説:“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幹什麼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劉邦説:“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説:“好。”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脱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拿着劍和盾牌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説:“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裏,你再進去。”

劉邦離去後,從小路回到軍營裏。張良進去道歉,説:“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説:“沛公在哪裏?”張良説:“聽説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脱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説:“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刻殺掉了曹無傷。

高一語文必背知識點必修 篇五

第二單元(《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

一。通假字(解釋加點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説(説,通“悦”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8.。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9、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1、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2.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13、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

二。古今異義(解釋加點字)

1、行李之往來((古義:出行的人)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人)4.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

5、持千金之資幣物(古義:禮品)6.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古義:袒露一隻臂膀)8.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的侍衞)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義:投擊)10.斷其左股(古義:大腿)

11、沛公居山東時(古義:崤山以東)12.約為婚姻(古義:結為兒女親家)

1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意外的變故)14.將軍戰河北(古義:黃河以南,黃河以北)

三。詞類活用(解釋加點字)

1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同下文“秦軍”)2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3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方的土地)

5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7函封之(函:名詞當狀語,用匣子)8又前而為歌曰(前:名詞當動詞,上前)

9乃朝服,設九賓(朝服:名詞當動詞,穿起上朝的衣服)

10頃之未發,太子遲之(遲:意動用法,認為……遲緩)

11使使以聞大王(聞:使動用法,使……聽到)12箕踞以罵曰(箕踞:名詞當狀語,像簸箕一樣)

13其人居遠(遠:形容詞當名詞,遠方)14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詞當動詞,穿衣戴帽)

15進兵北略地(北:名詞當狀語,向北)16羣臣怪之(怪:意動用法,認為……奇怪)

17籍吏民(造户籍冊或登記)18范增數目項王((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9刑人如恐不勝(刑:名詞作動詞,用刀割刺)20道芷陽間行(道:名詞作動詞,取道)

21沛公欲王關中(王:名詞作動詞,稱王)22於是項伯復夜去(夜:名詞作狀語)

23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24日夜望將軍至(日夜:名詞作狀語,每日每夜)

2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26頭髮上指(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27項伯殺人,臣活之(活:使動,使……活)28從百餘騎(從:使動,使……跟從)

29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交好)

四、一詞多義:

1、鄙:①越國以鄙遠(邊邑,邊遠的地方)②蜀之鄙有二僧(邊遠的村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鄙陋鄙俗)④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輕賤)

⑤孔子鄙其小器(鄙薄輕視)⑥敢竭鄙誠,恭疏短引(自謙之詞)

⑦北蠻夷之鄙人(鄙陋鄙俗)

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損害,衰敗)②敝人(謙詞)

③曹操之眾,遠來疲敝(疲憊)④敝帚自珍(壞,破舊)

3、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器)②不及召下兵(士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軍隊)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兵器,武器)

⑤棄甲曳兵而走(兵器,武器)⑥故上兵伐謀(用兵的策略)

4、辭:①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②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告辭)

③王粲長於辭賦(文體的一種)④辭樓下殿,輦來於秦(辭別,告別,離開)

⑤單于使衞律召蘇武受辭(審訊,審問)⑥一言半辭(言詞、話)

5、顧:①顧計不知所出耳(但,只是,不過)②荊軻顧笑武陽(回頭)

③三顧臣與草廬之中(探望,拜訪)④大行不顧細謹(考慮)

⑤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卻)⑥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念)

⑦終已不顧(回頭)

6、見:①秦王必喜而見臣(召見)②而燕見陵之恥除矣(表被動)

③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會見)④圖窮而匕首見(現,露)

⑤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引見,使……見)⑥而其見愈奇(看見的東西)

⑦汝真女子之見(見識,見解)⑧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表被動)

⑨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偏指動作一方,我)

7、舉:①願舉國為內臣(全)②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舉起)

③殺人如不能舉(盡)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舉行,發動)

⑤是以眾議舉寵為督促(推薦,推舉)⑥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攻下,佔領)

⑦舉以予人,如棄草芥(拿)⑧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舉起,抬起)

⑨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8、窮:①圖窮而匕首見(盡,完)②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窮盡,完結)

③窮則獨善其身(困窘,處境困難)④復前行,欲窮其林(窮盡)

⑤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盡頭)

9、若:①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如果)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③彷彿若有光(好像)④若入前為壽(你)

⑤若屬皆且為所虜(你們)⑥彼與彼年相若也(相似)

⑦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形容詞詞尾,……的樣子)⑧以若所為,求若所欲(這,這樣)

10、勝:①沛公不勝杯杓(禁得起,受得住)②刑人如恐不勝(盡、完)

③何可勝道也哉(盡、完)④此時無聲勝有聲(勝過、超過)

⑤餘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美好)

11、説:①説盡心中無限事(講述,談説)②而聽細説,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説法,主張)

③范增説項羽曰(勸説,説服)④秦王必説見臣(喜歡,高興)

⑤《師説》(古代一種文體)⑥詣太守,説如此(陳述)

12、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②猥以微賤,當侍東宮(身份低微)

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④味苦而微辛(略微)

⑤其文約,其詞微(微妙,深奧)⑥微服私訪(隱蔽,不顯露)

⑦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偷偷地,暗暗地)

13、許:①許之(答應)②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處所、地方)

③時人莫之許也(贊成、同意)④潭中與可百許頭(表示約數)

⑤問渠那得清如許(這樣、這麼)

五。重點實詞、虛詞(解釋加點字)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還)2.鄭既知亡矣(已經)3.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

4、朝濟而夕設版焉(渡河)5.唯君圖之(希望)6.進兵北略地(奪取)

7、願足下更慮之(改變)8.以試人,血濡縷(沾濕)9.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贈送)10.比諸侯之列(並排)11.願大王少假借之(稍微)12.乃其匕首提(扔、擲)秦王

13、旦日饗(犒勞)士卒14.料大王士卒足以當(抵擋)項王乎15.君安(怎麼)與項伯有故

16、然不自意(料想)能先入關破秦17.披(分開)帷西向立18.卮酒安足(值得)辭

19、竊(私下)為大王不取也20.會(正趕上,恰巧)其怒,不敢獻

六、文言虛詞

而夜縋而出(而,修飾連詞)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而、順承連詞)

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順承),朝濟而夕設版焉(而,錶轉折,連詞)

以敢以(之)煩執事(以、介詞、用、拿)越國以鄙遠(以、表順承連詞)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把…作為)

之鄰之厚,君之薄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夫晉,何厭之有(提賓標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結構助詞,的)將焉取之(代詞,指代土地)

焉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不譯)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麼)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為什麼)

為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介詞,表被動)為之奈何(對,介詞)

乃為裝譴荊軻(整理,動詞)乃令秦武陽為副(做,擔任)

為變徵之聲(發出,動詞)又前而為歌曰(作,動詞)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替)願舉國為內臣(做,動詞)

使子嬰為相(動詞,任,做)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介詞,被)

軍中無以為樂(動詞,作為)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表判斷,是)

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呢)

因蒙故業,因遺策(動詞,繼承、沿襲)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副詞,就、於是)

因擊沛公於坐,殺之(副詞,趁勢,趁機)

者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呢,也可不譯,助詞)今者項莊拔劍舞(用在時間名詞之後表示停頓,助詞)

亞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詞之後表示提頓,並判斷作用,助詞)

七。特殊句式(請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一)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

2、以亂易整,不武。(用散亂來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覆命的,那是沒有用的小子!)

4、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5、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卻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義的。)

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他)是沛公的護衞樊噲。)

7、此亡秦之續耳。(這是走秦朝滅亡的老路啊。)

8、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

9、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之所以派遣將士把守函谷關,是為的防備其他盜賊竄入和意外的變故。)

(二)倒裝句

1、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那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呢?)

2、其無禮於晉。(介詞結構後置句)(因為鄭伯(曾經)對待晉侯沒有禮貌)

3、亡鄭而有益於君。(介詞結構後置句)(倘使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

4、王拜送於庭。(狀語後置)(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禮送出來)

5、及賓客知其事者。(“者”,定語後置的標誌)(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

6、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介詞結構後置)(把沛公的話一一報告了項王。)

7、得復見將軍於此。(介詞結構後置)(能夠在這裏又見到您。)

8、籍何以至此?(疑問代詞作賓詞前置)(我怎麼會這樣!)

9、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大王來的時候帶什麼?)

10、沛公安在?(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沛公在哪裏?)

(三)省略句

1、晉軍函陵。(晉國軍隊駐紮(在)函陵。)2、敢以煩執事?(我怎麼敢用(這件事)來煩勞您。)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放棄進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4、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現在的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户人口的封地作賞格來購取他的頭顱。)

5、人不敢與忤視。(人們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6、荊軻有所待,欲與俱。(荊軻等待着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

7、嘉為先言於秦王曰。(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進言。)

8、為擊破沛公軍。(為我打敗沛公的部隊!)9、加彘肩上。(把豬肘放在(盾的)上面。)

(四)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父親、母親和同族的人都被殺死或沒收入官為奴。)

2、而燕見陵之恥除矣。(而且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去了。)

3、若屬皆且為所虜。(我們這些人都要被他俘虜了!)

八、找出課文中的成語典故

(1)切齒拊心:語出本文,又作“切齒腐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2)一去不復返:語出本文。一去之後就不再回來。後亦稱人或者已成陳跡。唐崔顥《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3)髮上指冠:語出《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毛髮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發盡上指冠”暗引此語。

(4)圖窮匕首見:語出本文。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出來。

(5)無可奈何:語出本文。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6)悲歌擊築: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7)勞苦功高:勞苦而功高如此

(8)秋毫無犯:秋毫不敢有所近

(9)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10)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九、重點翻譯句:

1、越國以鄙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

2、共其乏困: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

3、焉用亡鄭以倍鄰:為什麼要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指晉國)增加土地呢?

4、唯君圖之:希望您考慮這件事;圖,考慮,圖謀

5、朝濟而夕設版焉: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設版,修築防禦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以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是到不了這個地步的

8、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他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

9、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麼能滿足的呢?

10、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説是刻毒的

11、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過易水了。旦暮,早晚,形容時間極短

12、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麼辦法罷了。顧,不過,表示輕微的轉折

13、荊軻有所待,欲與俱:荊軻等待另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

14、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覆命的,是沒用的小子

15、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也: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而傷害了有德行的人的心意。

16、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供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廟:願意全國上下做秦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賦税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先王的宗廟。

17、終已不顧:始終不回頭18、唯大王命之:一切聽從大王的吩咐

19、少假借之:稍微原諒他些20、使畢使於前: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1、今得而聞教: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21、乃為裝譴荊軻:於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23、與之同命:與他同生共死24、沛公安在:沛公在哪裏?25、按劍而跽:握着劍,跪着身子

26、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殺人惟恐不能殺光,對人用刑惟恐不能用盡酷刑

27、竊以為大王不取也:私意認為大王不採取這種做法(為好)

28、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幹大事不必拘泥小節,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29、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項伯於是連夜騎馬到沛公的軍營裏

30、沛公奉為壽,約為婚姻:沛公舉起酒杯祝項伯健康,(又)跟他約定結為兒女親家

31、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沛公想在關中稱王,讓子嬰擔任宰相,佔有全部珍寶

32、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軍營裏沒有用來助興的,請讓我來舞劍助興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 篇六

《鴻門宴知識點》

一、通假字

1、距①關,毋②內③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無”,不要。

③內,通“納”,接納,進入。

2、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

6、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內通“納”)

7、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將軍與臣有卻。

卻,通“隙”,隔閡,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氣……成五采。

採,通“彩”,顏色。

1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擊沛公於坐

13、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參,通“驂”,古時乘車。

二、虛詞實詞

(一)實詞:?

饗土卒(饗;犒勞)

夜馳之(之:到,往)

無所取(所取:所字結構,掠奪的東西)

從沛公(從:跟從)

亡去不義(亡:逃跑;義:符合道義)

料大王土卒足以當項王乎(料:估量:當:抵擋)

與臣遊(遊:交往)

籍吏民(籍:登記)

他盜之出入(出入:偏義夏詞,進入)

具言(具:詳細,完備)

若入前為壽(若:你;為壽:祝健康)

殺人如不能舉(舉;盡)

竊為大王不敗也(竊;私下裏)

坐須臾(須臾:片刻)

相去(去,距離)置車騎(置;放棄)

督過之(督過:責備)

留謝(謝:辭謝)

(二)虛詞

固不如也(固:當然)

君安與項伯有故(安:怎麼)

孰與君少長(孰與:與……相比,哪一個更……)

人有大功而擊之(而:卻)

因言曰(因:趁機)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詞,不譯)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這樣)

因留沛公與飲(因:於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擊沛公於坐(因,趁機)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人)

三、詞類活用

1、沛公軍霸上。軍,名詞作動詞,駐紮。

2、王,名詞作動詞,稱王。①沛公欲王關中。②秦地可盡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友善、交好。

4、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②於是項伯復夜去。

5、義,名詞作動詞,恪守信義。①亡去不義。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6、項伯殺人,臣活之。活,使動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兄長一樣。

8、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從,使動用法,使……跟從,率領。

9、范增數目項王。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0、若入前為壽。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2、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止,使動用法,使……停止。

13、頭髮上指。上,名詞作狀語,向上。14.刑人如恐不勝。刑,名詞作動詞,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①下,名詞作動詞,下來。②道,名詞作動詞,取道。③間,動詞作狀語,小道,表示動作的處所。

16、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間,動詞作狀語,從小路。

17、拔劍撞而破之。破,使動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詞,登記。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續耳。續,動詞作名詞,後續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詞用如名詞,小的方面

22、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續耳

(二)被動句:

1、若屑皆且為所虜

2、晉屬今為之虜矣

(三)賓語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為者

4、大王來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辭為?

(四)介賓短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1、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2、沛公欲王於關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長於臣。”

5、得復見將軍於此。

五、古今異義: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副詞,很。

3、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4、而聽細説。

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説來。

5、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今義:山東省。

6、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詞多義

(一)為

人為刀姐,我為魚肉動詞,是,

使子嬰為相動詞,做,擔當,

竊為大王不取也動詞,認為,

誰為大王為此計動詞,出,制定,

且為之奈何動詞,對付,

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呢,為擊破沛公軍介詞,替,給,

(二)故

故聽之連詞,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形容詞,舊時,此指交情)

故遣將守關者副詞,特意)

(三)辭

卮酒安足辭(推辭,不接受)

未辭也(告辭,辭別)

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四)幸

婦女無所幸(寵幸)

故幸來告良(幸而)

高三語文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篇七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衞風·湛奧》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楚辭·離騷》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輔車相依,脣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

武伕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戰國策·楚策》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易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衞靈公》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論語·述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衞靈公》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

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移居》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飲酒》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陶淵明《雜詩》

及時當勉強,歲月不侍人。

陶淵明《雜詩》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枚乘《上書諫吳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孫權勸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丑》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 篇八

荊軻刺秦王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説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樊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 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秦武陽 一作:秦舞陽)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wèi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羣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篇九

定語後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高一語文實虛詞

1、發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打開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出發

發盡上指冠頭髮

2、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回頭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

為之奈何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準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做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發出

4、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並且,表遞進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卻,錶轉折

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相當於“地”或不譯,表修飾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2、然則將軍之仇報(既然這樣,那麼)

3、荊軻有所待(有……的)

4、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複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以故荊軻逐秦王(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