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送行教學設計 送行説課稿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63W

送行教學設計 送行説課稿

《送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文意。

2、通過對細節描寫的分析,理解文中勒羅受僱送別的感情問題。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學會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取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通過兩種送行場面的對比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學難點:

討論理解文中勒羅受僱送別的感情問題,體會散文所藴含的對生活深刻思考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畫面導入,激發興趣】

自古多情傷離別,然而送別也是不盡相同的。

請同學們來欣賞幾幅送別的畫面。

1.第一幅畫面:

當太子丹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一種悲壯的送別。

2.第二幅畫面:

當一對有情人“君向瀟湘我向秦”時,他們“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是一種充滿哀傷的送別。

3.第三幅畫面:

當唐代大詩人王勃在路口為好友送別時,沒有眼淚,只有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一種充滿豪情的送別。

這就是中國文人筆下的送行。雖然送行的對象不同,離情不同,但都十分感人。今天,讓我們走進英國著名作家比爾博姆的《送行》,讓我們看看在一個非常講究禮儀的國度,他們的送行如何?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九課《送行》。

二、展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ppt投影字詞積累

三、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ppt展示問題:

1、全文圍繞題目,主要寫了哪兩種送行?

2、這兩種送行在送行目的、送行場面、送行效果等方面有什麼不同?

3、你從兩種不同的送行中體會到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主旨?(結合課後探究練習四)

四、閲讀品味。

請同學們快速從文章中找到集中描寫兩個送行場面特點的語段。圈畫出文中最能體現兩種送行特點的詞語,並説説作者是怎樣突出這兩個場面特點的?(板書歸納)

明確:藉助語言、心理、神態、動作等細節描寫充分展現了我們送別友人的尷尬與滑稽,以及勒羅送別陌生小姐的熱情與感人。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説過:“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告訴我們細節決定成敗,要想成功就必須注意細節,而本文的作者也正是抓住了細節描寫才把兩個場面描寫的如此成功。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也能成功運用細節描寫。

五、把握主旨。

職業送行人勒羅送別陌生的美國小姐,顯得情真意切,他的表現恰與我們送別朋友的尷尬侷促形成鮮明對比。作者以幽默的筆法調侃生活中的囧事,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尷尬,職業的送行者卻能動真情,從而巧妙表現文章主旨——反對繁文縟節,主張真情實感 。

六、援疑質理。

觥籌交錯間我們看到了真情,懸想傾訴間我們聽到了真情;強顏歡笑、故意做作、巴望討好、哀哀求助、笨拙可笑亦是朋友間友情的體現。

朋友渴望真情,“我”擁有真情,可是送行的場面卻如此尷尬,因為我不能像勒羅那樣用多種方式來表達情感。而勒羅是在為一位素不相識的美國小姐送行,是為了工作需要才來送的,那麼勒落在送行中有沒有真情呢?

1、勒羅送行美國小姐的過程中的眼淚是不是他真實感情的流露?請説説自己的看法,並説明理由。

2、文章主要表現的是勒羅的真情送行,為什麼花了較多的筆墨寫人們虛以應付式的送行?

七、情感驛站。

一次送行,讓我們看到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冷漠,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人們對於真實情感的渴望。其實,仔細觀察我們的生活,你會發現,我們生活中並不是沒有真情。

播放視頻《火車站送行》,體會短片中男女主人公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

八、拓展延伸,課堂演練

閲讀《送行》詩,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崇高的父愛,離別的不捨)。並將其改寫成《送行》的片段。要求:300字左右,用第一人稱寫,注意運用恰當的細節描寫,要着重刻畫父親的形象,表現父愛的偉大。

送 行

父親站成一輪彎彎的月亮/目視着即將遠行的兒子/書/鑰匙/行李袋

父親沒有洗淚為我餞行/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送了一程/又一程

車啟動了/父親吐出了兩句話/注意身體/與人和氣

車走了/父親依舊立着/凝視道路/默默無言

九、小結並佈置課後作業

這篇散文藴含着對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生活中,人們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達,所以常常是事與願違,會在一些場合出現尷尬,而勒羅受僱表演“送行者”卻表現出令人感動的真情。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故事,傳達了人與人交流渴望真情實感的願望。

《送行》説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主備的是英國作家比爾博姆的《送行》,在這裏我向各位彙報一下我備課時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

我首先説一下我的教學設想和教學理念:為了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我最先做了這樣一件事——

研讀教材,找尋九年級閲讀教學與會考閲讀考查的結點

《送行》是一篇散文,表現的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真情的渴望,可挖掘的育人因素很多,但如今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九年級年級時間緊、任務重,我想,我們不能和以往那樣停留在對文本的精細解讀上,應設法把會考閲讀考查的知識點糅合進來,邊“磨刀”邊試着“砍柴”,方知“磨刀”的功夫是否到家。

這個單元教學的總目標是“疑為學之始”,意在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而《送行》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正是承載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教學任務的鮮活文本。所以教學這篇課文首先要與單元教學的總目標聯繫起來,把設疑法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細讀教材,點點疑問聚心頭。本應情真意切的送行怎麼寫成了尷尬的滑稽場面?為什麼這樣的送行是一場滑稽戲?……稍加歸納,發現這些疑問其實就是有關主題、結構、情節、語言、標題等方面的一些問題。仔細一想,現在會考記敍文閲讀考查不也就是圍繞這些點去設題的麼?

每年會考,總有不少學生驚呼曾經讀過原文,但看其成績似乎也沒有沾什麼光,究其原因,可能就是當初讀到那篇美文時,他們淺嘗輒止,並沒有學會設疑。掩卷而思,覺得何不借助這篇文章,藉助這個單元培養學生自我質疑、釋疑的東風,指導學生如何去閲讀時文、美文呢!何況新課標就要求中學生要具有獨立的閲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找到了這一結點,如何設計這節課,似乎就豁然開朗了。

接下來,我又研究了一下教法、學法。

這節課,我打算分兩個版塊進行,先通過“‘勒羅的車站送行’是真情嗎?”這一主問題,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接着再以“我們閲讀時文、美文時可從哪些角度質疑”的問題,串起這一節課的後一部分內容,引導他們在合作、交流、探究中解決這一問題並結合會考真題進行課堂演練。

通過這兩個環節,不僅讓學生理解了文本,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掌握質疑問難的方法,學會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這篇課文計劃用兩課時,第一課時解讀文本、掌握方法,第二課時提供“親情”美文,進行鍼對性訓練。

這篇課文我擬定了這樣三個教學目標:

1、透過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內涵,發現作者滲透在文中的思想。

2、引導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能運用設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

3、瞭解世間百態,瞭解普通人的生活,從世間百態中發現美好趣事。

重難點:引導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能運用設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

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一、對比激疑,導入新課

我的導課是這樣設計的:由朱自清《背影》中父子分別時感人至深,但英國作家比爾博姆筆下的送行卻是一種職業,那樣的送行是真誠的嗎?

【這樣導入的設計意圖:通過設疑,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興趣盎然,讓他們帶着疑問進入本課學習,可謂“疑為學之始”,然後就進入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

二、定向設疑,走進文本

為了能讓學生學會運用設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我先引領學生從標題、結構、主旨等方面定向設疑,第一個角度——

【聚焦文題】

文題是文章的眼睛,備受會考命題者的關注,我研究過的40多套2012年會考語文試卷中,就有20幾篇閲讀直接或間接從標題來擬題。其實注重對文章標題的分析,也是一種提高閲讀效率的良好方法。

我引導學生圍繞“標題”多思考幾個為什麼?緊扣這篇課文的標題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1. 全文都寫了誰的送行?送行對象分別是誰?

2.文中寫的兩種送行,在送別目的、送別場面、效果等方面有什麼不同?

(這兩個問題,只要學生深入文本,仔細閲讀,能較為快速的解決,而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其實也就整體感知了文章的內容——

由於學生整體瞭解了文章大意,我迅速帶領他們從第二個角度設疑,那就是從結構設疑,或是從情節設疑——

【聚焦結構(情節)】

會考試題中,對結構的考查一般是考查“為什麼這樣安排結構”“某個情節能否去掉”“這樣的情節安排有什麼作用”。

因此我引導學生從這個角度思考,讓他們自己提出疑問,我相信絕大多數學生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文章前一部分寫送行活動中虛應故事的尷尬,後一部分寫勒羅送行的精彩演出,這兩部分的關係是什麼?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刪去?

(這一問題的提出,能使學生探究出結構中兩部分的鋪墊關係,以及這種鋪墊產生的好處。)

理解了內容,把握了結構,扣住了重點,那理解文章的主旨應該水到渠成,我接着指導學生從文章主旨的角度來設疑——

【聚焦主旨】

《送行》一文離我們學生的生活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我直接給出了兩個疑問讓他們思考:

1.勒羅車站送行時,其眼淚是不是他真實感情的流露?請同學們説説你們的看法,並説明理由。

(這是開放性的問題,只要學生的意見、觀點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據,都要加以肯定。當學生思路堵塞時,老師可從聯繫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中引導學生。)

2.這篇課文的主旨,至少有四種理解:

(1)旨在反對繁文縟節,主張真情實感。

(2)旨在説明“假作真時真亦假”的人生哲理,假戲可以真做,真戲可以假做。真正送行者反而尷尬,扮演的送行者卻能動真情。真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假的東西不一定沒有價值。真與假是相對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3)旨在表現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虛偽。

(4)旨在通過側面描寫勒羅從“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説明只要根據市場需求,找到合適的崗位,並在崗位上要付出真情,就能獲得成功,就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以上四種理解,你贊成哪一種?請結合文章內容説出理由。

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

以上四種理解,有沒有共同點?(人與人的溝通,需要真情實感。)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探究,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評價作品的思想傾向,獲得對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突出教學重點,力求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以上三個方面的質疑,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定向質疑,其實學生閲讀文本後還有很多疑問,應該給他們一個展示的機會,更主要的是在其展示後,幫他們歸納出所提問題的角度。因此我設置了下一個環節,那就是——

三、自由質疑,以“漁”捕“魚”

我在學生亮疑後藉助大屏幕告訴學生質疑的常見角度——

標題、結構、情節、主旨、人物形象、語言、開頭、結尾等

然後讓學生把同學提出的問題分類,老師啟發、點撥,引導學生從聯繫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中尋找依據,解決問題,有些題目則由學生課後解決。

四、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這是一篇含有喜劇成分的散文,文中真正送別朋友的人尷尬、侷促不安,而扮演的送行者卻真情流露;其實有時候人們有真情卻不懂得如何去表達而無話可説,而這是一個渴望理解與溝通的社會,必要的時候,我們得學會去表達感情,學習去流露真情。

在你會考的征程中,這樣的美文還有很多很多,你閲讀時不妨運用這節課所學的方法,多角度質疑,或許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