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蠟燭教學設計 蠟燭説課稿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96W

蠟燭教學設計 蠟燭説課稿

《蠟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把握記敍的要素,概括並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婦人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細節描寫,品味其豐富意藴及表達作用。

【教學重點】品析老婦人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揣摩細節描寫,品味其豐富意藴及表達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由蠟燭我們可以聯想到哪些詩句、成語或歌曲呢?蠟燭各有什麼寓意?

2.學生思考,老師點撥: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常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温馨。)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

《燭光裏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

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麼這篇課文中的“蠟燭”有什麼深意呢?這是一支怎麼樣的蠟燭呢?今天讓一同走近前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

二、整體感知

1. 檢查預習情況

燒灼(zhuó)橋頭堡(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拂(fú)曉 瓦礫(lì)顫巍巍(wēi)西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竭:盡。

永垂不朽:永遠流傳,不磨滅。垂,流傳。朽,腐爛。

2. 快速閲讀文章,概括故事大意。

(點撥,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原因、經過、結果等要素概括)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經過),最後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結果)。

三、品讀語句,感悟人物。

1.老婦人的行為有哪些感動我們的地方?默讀文章,勾畫語句,並簡要概括感受。

2. 用“我被 所感動,原因是 ”的句式説話。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

2)年老體弱,掩埋吃力

3)視若親人,沉痛哀悼

4)燭光閃爍,真情祭悼

3. 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交代和描寫。作者對老婦人動作的反覆描寫,描寫了三次“跪”、三次“爬”、三次“休息”。

三次寫“爬”

①她從地窖裏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裏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

②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

③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裏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揣在懷裏,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寫“跪”

①老婦人跪在那坑裏,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夠了,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

③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引導思考:作者為什麼反覆描寫老婦人動作?

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4. 內心體驗:老婦人始終沒有説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如老婦人為什麼深深一鞠躬?她心裏又是怎麼想的?如果她説話,會説些什麼呢?

5.總結:説説你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

1)老婦人飽受戰爭之苦,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在戰火中,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四、感悟細節的魅力

1.同學們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剛才找到的這些感動點都能讓我們進入到文章中,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對蘇聯紅軍烈士崇高而深厚愛。可是老師還有一個疑問,難道作者僅僅是為了表現這一個主題嗎?請大家再讀讀那些作者反覆強調的細節: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及對蠟燭的七次描寫,思考其作用。

⒉思考:從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中,你讀出了什麼?

①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五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後,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着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

②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幾次間歇。

③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

④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

⑤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⑥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⑦天氣很冷,四下裏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⑧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⑨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⑩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⑾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了。

明確: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戰爭的殘酷,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也表現了戰爭中的人性美。

3.思考:朗讀對蠟燭的七次描寫,説説,蠟燭有什麼特殊含義?

對蠟燭的七次描寫:

①她又在衣袋裏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蜡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

②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

③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④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杆附近,聳立着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鏽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着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⑤他們圍着墳堆,靜默地站着,看着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思考含義: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怎樣理解結尾這兩句話?

“這一點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燭光,“不會熄滅”、“永遠燃着”是有象徵意義的。象徵着老婦人對烈士的敬意,象徵着紅軍戰士為了和平而獻出了生命;也象徵着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徵着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

討論明確:在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覆描寫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燭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五、感悟文章主旨

1)人物形象——老婦人——動作描寫

2)環境描寫——炮聲 蠟燭——襯托人物。

3)主題——蠟燭————讚美與哀痛—— 表達了老婦人的深沉的愛,還表現了作者對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的讚美。

《蠟燭》説課稿

我今天要説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敍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瞭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鬥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新課標中提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説,他們通過國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敍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敍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閲讀記敍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説明:

總體理念;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説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昇華(滲透我校五步教學法:讀標-預習-初檢-精講-測評進行)

三.教學流程:

(一)課前熱身

學生交流1)通訊的相關知識;2)課前蒐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瞭解。

(設計説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

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着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

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

(設計説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敍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設計説明:遵循閲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閲讀記敍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

學生:援助—安葬—悼念

(設計説明:這一環節在於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瞭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

(設計説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

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

(設計説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

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

(設計説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後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繫)

(六)拓展昇華

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

(設計説明:此項設計在於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並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迴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七)學生心得

結末,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再讀課文,並把自己最深刻而真切的感悟以圈點評註的形式寫出來,然後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