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生物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2W

高二生物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高二生物上冊教案 篇一

一、教材內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細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中第三節的內容。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點講述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三大部分內容,為學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酶、ATP等內容緊密聯繫,也為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細胞呼吸是一個微觀的化學反應過程,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等手段把細胞呼吸的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提出並解決疑惑,敏鋭地發現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輕鬆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本節課所揭示的細胞呼吸的本質,使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化,並能在一定範圍內遷移應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説明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説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探討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能力目標通過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培養歸納、分析、比較的能力;通過資料和圖片閲讀。

思考討論,問題探究等活動,培養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樹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係,滲透生命活動不斷髮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通過聯繫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生命科學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

教學難點:細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質。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減數_的概念;能説明精子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能模擬出精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

2、通過觀察圖片、動畫,提高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減數_過程中染色體形態數目發生一系列規律性變化,瞭解生命是運動的、有規律的。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減數_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難點:模擬減數_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導入新課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回憶有絲_各時期的特點並播放有絲_多媒體課件,教師總結出有絲_重要的特點是遺傳物質複製後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_的結果是子細胞中染色體數與親代細胞一樣。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圖片,圖示有性生殖的過程。設疑:正常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有46條(23對),由學生嘗試把圖中受精卵、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情況標出。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歸納:生物體是保證前後代染色體數目的恆定,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必須減少一半,即通過減數_而非有絲_。

(二)動畫演示,共同探究

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初步瞭解減數_的相關信息(以精子的生成為例)。

問題:減數_的概念,場所和結果;產生精子的原始細胞即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之後繼續設疑:精原細胞在減數_過程中,染色體是怎樣減少一半的?又是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根據有絲_的知識發表自己的猜想。

教師肯定學生的猜想,動畫演示精子形成的全過程。

設疑:減數_是怎樣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是如何減少的呢?減數_過程中,染色體發生了哪些行為變化呢?

1、動畫演示: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過程。

學生觀察分析減數次_間期精原細胞變為初級精母細胞時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瞭解染色體數量和DNA含量變化情況。

2、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聯會時的動態變化和四分體形成過程。

提問:減數次_前期初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麼?配對的是怎樣的染色體,圖中有幾個四分體?點拔學生總結出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的特點。

3、動畫演示:減中期四分體排列在赤道板上,減後期同源體分離。

提問:減中期和後期染色體發生了怎樣的行為變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分離情況?學生總結歸納表述。

4、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教師點拔:一個精原細胞_只能發生其中的一種形成二種類型的精子,多個精原細胞_,各種情形都能發生因而產生的精子具有多樣性

5、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形成過程。

提問: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分析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染色體特點(無同源染色體,有染色單體)。

提問:次級精細胞會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減數第二次_?染色體數還會再減半嗎?學生預測減數第二次_。

6、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到精子的過程。

提問:精細胞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染色體特徵與精原細胞相比有什麼變化?為什麼精子壽命很短?精子還能再_嗎?

總結:精子形成需要經過變形,丟棄大量細胞質,僅保留了細胞核和極少量細胞質,所以精子壽命短,精子不再_,因此減數_無細胞週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減數_全過程,引導學生總結減數_過程:提問:減數兩次_各時期細胞名稱是什麼?染色體有哪些行為變化?

(三)動手體驗,形成概念

引導學生用橡皮泥模擬減數_全過程,加深對減數_過程的理解。

之後提問:什麼是減數_?學生分析進行減數_的生物、細胞、時期、過程、結果,從而總結出減數_的概念。

(四)小結作業,課外延伸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課下請學生歸納形成配子的細胞_(減數_)的過程與特點。

高二生物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瞭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係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繫和區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5、使學生了解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

二、能力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係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在教學中介紹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講述了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無土栽培的基礎知識。

1、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經學習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基礎上講述了:

(1)什麼是礦質元素

將植物烘乾後充分燃燒,植物體中的C、H、O、N元素會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態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氣體形式散失,而礦質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於灰分中,所以礦質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們主要是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氮元素雖在燃燒過程中散失,不存在於灰分中,但是氮與其它礦質元素一樣,也是植物從土壤中以無機鹽的形式吸收來的,因此,也將氮歸於礦質元素一類。

(2)什麼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目前,科學家確定的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N、P、S、K、Ca、Mg等6種屬於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種屬於微量元素。

(3)簡要地講述了確定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製的培養液中,除去某一種礦質元素後,植物的生長髮育不正常了,而補充這種礦質元素後,植物的生長髮育又恢復正常的狀態,就説明這種礦質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2、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從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主要部位、礦質元素的存在形式、礦質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幾個方面介紹了植物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過程教材概括為兩步:首先礦質元素離子通過交換吸附到根細胞表面;然後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內。

教材特別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與根細胞呼吸作用的密切關係。

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1)礦質元素的運輸

教材簡要講述了礦質元素進入根毛以後如何最終進入導管和礦質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識。教材還通過列舉科學家所做的實驗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與根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即植物運輸水分和運輸礦質元素是一個同一過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礦質元素離子不是同一過程,因此蒸騰作用能促進水的吸收和運輸,也能促進礦質元素的運輸的道理,但不能促進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還提到了植物體除了根以外、葉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及其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的重要意義。

(2)礦質元素離子的利用

教材介紹了礦質元素離子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與其能否被重複利用之間的關係。

4、教材注意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概括地講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礎知識,並且簡要講述了無土栽培這一新技術的基本原理、特點以及優點。此外,本節還在“課外生物科技活動”欄目,鼓勵學生利用無土栽培技術培養植物。

教法建議

1、引言

課前指導生物小組的同學用完全培養液和缺素培養液培養出一些植物體,以便課上展示給學生,引發他們對礦質元素對植物生活的作用的思考,以此引入本節內容。

也可以從分析植物體內化學物質的元素組成入手引入課題。例如,植物體內的物質中,蛋白質通常含有N,S、葉綠素含有Mg,核酸含有P,但植物體通過光合作用可從二氧化碳獲得C和O,通過根的吸水中獲得H和O。以此引導學生分析出植物體內含有的元素種類與植物吸收的元素種類之間的矛盾,從而很自然地引入植物還可從土壤吸收礦質元素這一事實。

也可以從根的滲透吸水直接引入,因為學生都知道土壤溶液中還溶解有各種礦質元素離子,這時可引發學生思考:溶於水的這些礦質元素離子是否是和水一起被吸收的?從而引入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2、礦質元素的概念

和根對水分的吸收情況一樣,學生在國中已學過有關無機鹽吸收有關的初步知識,因此,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以瞭解學生對礦質代謝的理解程度,找出學生對礦質代謝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在討論了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礦質元素的概念、必需元素的概念、植物體內哪些元素是大量元素、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

可把學生討論的重點放在“如何確定某種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設計方案,以便滲透研究方法,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研究問題的思路有重要作用。

3、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1)根細胞對礦質元素的交換吸附

這是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的第一步

可先讓學生做《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離子交換吸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或實驗結束後,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串引發學生對交換吸附的思考和理解。

學生在討論問題時,教師可根據需要適當做一些知識和方法上的提示,最終使學生明白礦質元素離子交換的原理,然後可就上述實驗做進一步討論。

(2)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內

可讓學生回憶主動運輸所需要的條件,即需要ATP和膜上有相應的載體蛋白;進而討論“為什麼礦質元素離子具有選擇性?”等問題

(3)根對礦質元素離子和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是教學的難點。

引導學生討論一些實驗問題的基礎上加深對上述觀點的理解

4、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1)礦質元素的運輸

引導學生討論出植物運輸水分和運輸礦質元素是一個同一過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礦質元素離子不是同一過程,因此蒸騰作用能促進水的吸收和運輸,也能促進礦質元素的運輸的道理,但不能促進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老師可向學生介紹植物體除了根以外、葉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及其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的重要意義。

(2)礦質元素離子的利用

教材介紹了礦質元素離子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與其能否被重複利用之間的關係。

5、教材注意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概括地講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礎知識,並且簡要講述了無土栽培這一新技術的基本原理、特點以及優點。此外,本節還在“課外生物科技活動”欄目,鼓勵學生利用無土栽培技術培養植物。

高二生物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從提高民族素質和提高公民應有的生物學素養的高度,來初步理解學習高中生物課的意義。通過精選的事例,使學生對學習生物課懷有親切的需求感。

2、在國中學習生物課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初步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及這些特徵構成了高中生物課的主線。

3、通過生物科學微觀和宏觀兩方面的迅速發展以及生物科學和現代技術的結合,由此對人類的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有初步的認識。

4、要使學生了解學習過程應主要以探究、討論為主,要重視實驗,通過生物課的學習培養多方面的能力。總之,要以主動的態度來參與學習過程。

重點、難點分析

1、緒論課只是一個開場白,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值,有些教師甚至認為緒論至少要講兩節課,甚或三節課,這是不必要的,對於正確的情意、態度的建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但是,開場白也是重要的,除了要達到前述多方面的教學目標外,還因為師生第一次接觸,是共同學習的開始,要創設共同學習的良好氛圍,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也要適當展示教師自身良好的生物學素養和教育素養,因此仍須精心準備和設計。

2、內容和重點是教學目標的2和3,即生物的基本特徵和學習生物學的意義。對於生物學教師來説,教材所述內容並不難,學生掌握也不會有多大困難。所需注意的是:

(1)生物的基本特徵,所列甚多,但從物質運動形式之一的生命運動的特徵來説,兩點最重要,即由新陳代謝所表達的生命系統的開放性和穩態,以及由繁殖、遺傳、變異所表達的連續性和信息流。前者稱之謂自我更新,後者稱之謂自我複製。教師應以最通俗的語言和事例,予以適當的概括提高。

(2)生物的基本特徵和學習生物學的意義,因為是內容的重點所在,更不可取灌輸的方法,一定要由學生參與討論,由他們舉例、分析和概括。教師要善於營造一種氛圍,善於組織和調動學生參與討論,全班或小組進行都可以,還要善於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創造性的見解應鼓勵,不正確的見解,也要予以引導。如果能有這樣一個好開端,以後的課就好辦了。

(3)學習生物學的意義,教材列舉很多,也不是都要講的,學生可以自學,以後各章節教學時,有的是機會。建議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來舉例闡發即可。例如微觀方面可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重大的實踐意義;例如宏觀方面可介紹全球生態環境面臨的挑戰。也可以結合地區特點舉相關的例子來説明,這可以更方便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4)關於教育目標1和4,並不是可以通過傳統的條分縷析的講解來完成的,甚至不要出現板書的標題。因為,它基本上屬於情意、態度、價值觀的範疇,應該貫徹於教學目標2和3的過程中實現,即在探究討論生物的基本特徵和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的過程中,學生的體會以及對教師的點撥的感受和領悟。對於那些應試教育影響還很深的地區和學校,則需要有針對性地多講幾句。即學習生物課是提高生物學素養的需要,與大學聯考是否開考沒有直接關係,而是現代公民必需具備的科學素養。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和實驗、實踐能力的鍛鍊,則不僅影響學習的成績,更是提高未來社會公民社會適應性的需要。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思路:

鑑於學校、教師、學生的情況不同,教學過程的設計和組織實施也有不同的模式。以下僅舉兩種常用的模式供參考。

1、設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的模式。

例如可設計如下的問題分別由5個小組(每組10人)討論,即每組1題。

(1)把人、蛙、小麥、細菌(或其他生物)都歸屬於生物?説説你的見解?看誰的見解更接近於科學的表述?

(2)一塊巖石和一頭牛,科學地説,兩者有哪些本質的區別?

(3)就我們身邊發生的事來説明學習生物學對解決有關問題的意義。

(4)當代世界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其中和生物學的研究和發展有關的有哪些?

(5)你認為學好生物課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應有怎樣的改進?

代表發言,應限定時間,目的不完全是要有正確的答案,還要學會和人交流。

教師的總結,重在吸取學生髮言中的精華,重在表揚,適當補充和校正,引導學生課後閲讀教科書。

2、教師引導啟發,全班參與探究的模式。這一模式比較傳統,掌握起來,比較容易,提請注意以下各點:

(1)選好切入點。例如可以從教科書的封面相片——青海湖鳥島開始。認識圖中的鳥及介紹圖中沒有表示的鳥,介紹鳥島的自然環境及其變遷,指出生物多樣化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範疇,由此進入什麼是生物學的緒論內容。還可以從身邊發生的與生物學有關的重大事件切入。如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遭受特大的洪災,其原因中哪些和生物學有關?如1999年,取締非法組織研究會,其謬論之一:“不吃藥,就能治病”是怎樣違反了生物科學原理?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包括生物學素養有極端重要性。如當地的城市環境污染、水資源污染、作物病蟲害的大發生、耕作技術改革的重大舉措,都可以作為切入點。乃至比利時的二噁英污染禽畜產品、英國的瘋牛病和人的克—雅氏病等等有國際影響的與生物學有關的大事都是可選用的切入點。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科學和人類的生存發展拉近距離,體會學好生物科學的重要意義。

(2)生物的基本特徵可引導學生逐一列舉,但需要求學生能舉例説明,避免背誦。教師要分析諸特徵的關係,指出生命運動最本質的特徵。

(3)當代生物科學發展的狀況及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關係,也要讓學生充分表達意見,這不僅因為學生有國中學習的基礎,還因為學生通過各種傳媒有廣泛的瞭解,教師也可藉此機會瞭解哪些學生對生物學的愛好較深及知識面較寬。

高二生物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學會區別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2、學習掌握一些安全用藥的常識。

3、説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學重點:

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

教學難點:

説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蒐集藥品的使用説明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提問的方式,小組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上節課學習了免疫,知道人體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個人食五穀雜糧,還是免不了會生病;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危急情況或意外傷害,面對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學習第二章《用藥和急救》。請同學們看兩個有關用藥的資料,我們再下結論。

資料1:據統計,我國每年5000多萬病人中,至少有250萬人入院治療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其中50萬人是嚴重不良反應,因此致死的人數每年約有19.2萬人,比傳染病致死的人數還要高出許多倍。

資料2:據調查,我國現有的180萬聾啞兒童中,有60%以上是由於不合理用藥造成的;我國1000萬聾啞人中,60%-80%也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

教師:當我們遇到一些小病時,如果家長有一定的醫學常識,對輕微病症的診斷和用藥方法正確,這樣做是可以的。同時又起到節省時間,及時治病的效果。但,俗話説得好,“是藥三分毒”,在自己用藥的時候,怎樣選擇藥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發揮藥物的效果,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呢?我們這節課來探討有關“安全用藥”的知識。

二、講授新課

一、安全用藥

教師:安全用藥是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藥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面都要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藥物的效果,儘量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所以瞭解一些安全用藥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們瞭解藥物的分類。

(一)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1、學生分析小活動: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些常用藥:草珊瑚含片、阿司匹林、黃連素、紅藥水……它們都是用來幹什麼用的?

(生分組討論嘗試回答)

這些藥物我們可以在哪些地方買到?

生討論答出:醫院、藥店、醫藥超市等。

2、處方藥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疾病,僅憑我們所掌握的一些醫學常識,不能夠做出病情判斷,也不能決定用何種藥物,這時我會怎麼辦?

需要醫生給我們開出藥方,然後按照藥方去抓藥,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這類藥和我們剛才學的非處方藥不同,我們稱為處方藥,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照醫囑服用藥物。

3、瞭解什麼是非處方藥

上述這些藥我們可以不用醫師開藥方,直接去買到,按照説明書使用即可,這一類藥稱為非處方藥,簡稱OTC,非處方藥用於治療一些消費者容易診斷,自我治療的常見輕微病症。比如,同學們有時覺得自己在發燒、流鼻涕等症狀,就判斷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購買一些感冒藥,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經常發生,也體現了非處方藥的優越性,質量穩定,療效好,使用方便。

(二)藥品的服用

1、教師: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在使用前都要仔細閲讀使用説明書,確保用藥安全。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閲讀自己的那份兒《使用説明書》並進行交換閲讀。解讀説明書中的各項信息,然後對教材88頁的問題進行討論,並選一名記錄員記錄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

(1)哪些是中藥,哪些是西藥,你是怎樣分辨的

(2)藥物的使用説明中有哪些信息對於安全用藥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從使用説明中概括出一些藥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關於安全用藥,你還有哪些希望與大家討論的問題?

教師:請每小組的記錄員根據本小組的情況向大家彙報討論的結果。

學生1:我們小組的中藥有……,西藥有……,我們是根據藥物的主要成分來分辨中藥和西藥的。

學生2:《使用説明書》中的作用與用途或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規格、有效期、批准文號、製造單位和注意事項對於安全用藥都是十分重要的。

學生3:藥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乾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閉保存,避免受潮,藥物受潮後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發生黴變,影響療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給予鼓勵性評價,同時及時糾正某些不正確的觀點,歸納出討論題的參考答案。)

2、對照同學們蒐集的藥品説明書,尋找在藥物説明書上有沒有藥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和用量、藥片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有效期、生產批號等。

教師補充講解:一般來説藥品的有效期為1-5年,沒有規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來算,失效期指藥品在規定的儲存條件下,其質量不符合國家認可的質量標準和要求,不能繼續使用的日期。

舉例:1、“有效期為1999年7月”指該藥可用到1999年7月31日。

2、“失效期為1999年7月”指該藥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們掌握了以上的常識也是安全用藥的必備,我們購買了非處方藥必須嚴格認真閲讀説明書,按照要求進行服用,而處方藥則必須在醫師的具體指導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藥箱的配備

在生活中,有時候會突發性的出現一些小毛病,如感冒、腹泄等,這時候如果家中早已準備好了那就方便多了,因此家中配備一個科學的家庭藥箱或旅行藥箱,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現在請你設計一個家庭藥箱,在設計時,你首先要考慮家庭中常備的藥物有哪些?家庭成員中是否有特殊情況,這些藥物的保存方法你瞭解嗎?如何將這些藥物擺放?

學生進行小組設計,設計完成後小組交流。

三、鞏固練習

看誰選得對

1、下列説法中不正確的是

A.處方藥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的藥物

B.非處方藥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因此這類藥物可以隨意服用,不會對身體引起毒性或副作用

C.中藥和西藥是根據其有效成分的不同來區分的

D.無論何種藥物,在使用之前都應仔細閲讀使用説明書

答案:B

2、當你的家人因腹瀉需要服藥時,你應該選擇下列哪種非處方藥

A.感冒沖劑

B.牛黃解毒片

C.阿司匹林

D.諾氟沙星膠囊

答案:D

3、下列藥物已經過期不能使用的是(假設教學時間為20xx年6月1日)

A.生產日期為20xx年6月,有效期:三年

B.生產批號為020601,有效期:二年

C.有效期至20xx年6月

D.失效期至20xx年6月

答案:D

高二生物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説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舉例説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儘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並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宏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於學生用全局的、系統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塊和其他模塊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在教學上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於以下兩點理由。

(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並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於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繫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瀰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國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並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

關於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徵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免疫作為機體對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種防禦反應,需要淋巴細胞的參與。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補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於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係。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羣和羣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羣,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羣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通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羣和羣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國中接觸過的概念,可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隻草履蟲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關係,以便理解生命系統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1.提示:病毒儘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於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

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二)資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 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樑。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育成胎兒。胚胎髮育通過細胞分 裂、分化等過程實現。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多種系統協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三)思考與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為二心房、二心室;種羣應為同一區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羣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隻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

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但不是生命系統,因為生命系統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高二生物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2。理解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利用哺乳動物紅細胞製備細胞膜的實驗,提高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增加概述和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難點】

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1。老師展示地球與宇宙、中國與外國、生物與外界環境、細胞與外界環境、細胞的結構圖,提問:

(1)地球與宇宙的邊界是什麼?

(2)中國與外國的邊界呢?

(3)生物與外界環境的邊界呢?

(4)細胞與外環境的邊界呢?

(過渡語)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就是細胞膜,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系統的邊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環節二、新課教學

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首先要把細胞膜與細胞的其他組分分開,怎麼樣獲得細胞膜呢

(一)細胞膜的成分

1。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1)學生思考要製備細胞膜,應該選擇什麼細胞作為實驗材料呢?PPT呈現植物葉肉細胞、神經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的圖片?請學生選擇並説明原因,之後PPT呈現人體正常的紅細胞,人的圓漲的的紅細胞和人的漲破的紅細胞圖片

(2)確定了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作為實驗材料,那又該選擇什麼方法制備細胞膜呢?PPT呈現3種方法:①用針扎破,讓細胞的內容物流出?

②用鑷子把細胞膜剝下來?

③細胞內的物質是由一定濃度的,如果把細胞放在清水裏,水會進入細胞,把細胞漲破,細胞內的物質流出來,這樣既可得到細胞膜。

(3)確定了實驗材料和試驗方法,該如何做實驗呢,學生看教材“實驗”這一模塊,思考總結實驗步驟,並在大屏幕呈現人正常紅細胞和光鏡圖片和人部分紅細胞已漲破的光鏡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實驗在試管中進行,細胞破裂後,還需要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較純的細胞膜?

2。細胞膜的組成

(1)PPT呈現材料:①19世紀末,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夠水解蛋白質的物質,用這種物質處理細胞膜,會使細胞膜分解。學生閲讀這兩段材料得出結論: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環節三:總結與收穫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重要知識:製備細胞的材料、方法;細胞膜的成分

作業:細胞膜具有怎樣的作用?學生課下預習並查找資料

高二生物教案 篇八

知識目標:

1.瞭解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

2.掌握構成細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學元素的作用;

4.通過生物體組成元素與非生物的對比,理解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認識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使學生初步學會抓住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技能目標:

通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及這些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2.組成生物體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教學過程:

地球上的生物,現在已知的大約200萬種。不同種類的生物體,在個體大小、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是大體相同的,也就是説,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

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科學家通過研究各種生物體細胞內的生命物質,查明瞭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種類、數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由物質構成的,構成細胞的物質和世界上其他物質一樣都是由元素構成的。那麼組成生物體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生命的物質基礎的第一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找到玉米和人體化學元素含量對比表,對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解讀,找出規律。那麼,如何來發現數據中隱藏的規律呢?或者説通過什麼方法來尋找規律呢?

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找出兩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點外,還要找相同點。

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恰當科學的方法來解讀表格中的數據,歸納結論,然後進行交流。我們通過比較,發現玉米和人的化學元素組成差異較大,除了O和C兩種含量最多的化學元素有較大差異外,一些含量較小的化學元素差異也很大。

我們來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同學們邊看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與非生物是否相同?

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經過同學們的認真觀察,對比分析,回答了上述問題。對學生的答案給予評價,鼓勵學生自己主動思考問題。

分析上表,我們知道組成玉米和人體的基本元素是C、H、O、N,這四種元素在組成生物體的元素中含量最多。從上表還可以看出,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雖然大體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種生物不同生長期體內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種生物體內不同器官各種元素的含量也有差異。

另外,同學們思考一下: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鯨,組成他們的化學元素是否大體相同?各種化學元素在這兩種生物體內的含量有沒有差別?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鯨的化學元素大體相同;各種化學元素在這兩種生物體內的含量有差別。

通過上面的學習,同學們都理解了組成生物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異。根據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大量元素;那麼什麼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佔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與之相對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卻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學們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雖然很少,卻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組成生物體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種元素是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約共佔細胞總量的97%生物體的大部分有機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種元素組成的。例如:糖類多是由C、H、O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組成的,而蛋白質由C、H、O、N等元素組成。

一是: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如糖類、蛋白質、核酸、脂肪等,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學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例如,油菜缺B時,會出現“花而不實”的現象。這是因為微量元素B能夠促進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柱頭和花柱中積累了大量B時,有利於受精作用的順利進行。在缺少B時,花葯和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Mo作為牧草生長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蘭草場鉬礦)。

小孩缺鈣長不高,老年人缺鈣易患骨質疏鬆。人缺鐵會出現貧血症狀,果樹缺鐵會的黃葉病;植物體缺鉀莖稈軟弱易倒伏;人體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兩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組成生物體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機體中,在生物體特定的結構基礎上,在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體現出來,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質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説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3種化學元素在組成人體的化學成分中,質量分數共佔73%左右,而這三種元素在組成巖石圈的化學成分中,質量分數還不到1%。這個事實説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小資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學性質,使它能夠通過化學鍵連結成鏈或環,從而形成各種生物大分子。可以説,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高二生物教案 篇九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氨基酸脱水縮合的過程。

2。通過學習氨基酸脱水縮合的過程,提高有關蛋白質相關計算的能力。

3。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脱水縮合的過程。

難點:氨基酸脱水縮合的過程及相關計算。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複習導入,提問:

之前我們學習過了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話,那麼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兒,成為“珍珠項鍊”蛋白質的呢?如果告訴你氨基是具有鹼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麼大膽猜測一下會發生什麼?(酸鹼中和。)帶着這樣的思考,接下來共同學習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二)新課講授

1。蛋白質的結構層次

過渡:蛋白質是生物大分子,所謂大分子就是相較無機物來説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島素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700,人的血紅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為64500等。

提問:那麼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組成那麼大的蛋白質的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説一説從氨基酸到蛋白質大致有哪些結構層次。(經歷了二肽→三肽→多肽,通過盤曲、摺疊形成了具有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過渡:這種氨基酸和氨基酸的連接方式稱為脱水縮合。

2。脱水縮合過程

組織學生自學課本,説出脱水縮合的含義: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脱去一分子的水,這種結合方式叫做脱水縮合。此時重點強調肽鍵的含義及寫法

活動(角色扮演):請4位同學分別扮演一種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後站成一排,相鄰的同學手牽手,牽手的部分可以稱作什麼?(肽鍵。)

問題:

怎樣才能更高地還原脱水縮合過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個同學和另一個同學左右手相連的時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學觀察,4位同學站成一排,會形成幾個肽鍵?脱去幾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學呢?(4;4)6位同學呢?(5;5。)

繼續提問:那麼n個氨基酸形成一個肽鏈時,脱掉幾個水分子?形成幾個肽鍵?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呢?(n—1;n—1;n—m;n—m。)

(三)鞏固提高

提出啟發性問題:如果4位同學站的不是一排,是一個圈,結果跟之前的有什麼區別?(形成環肽,形成4個肽鍵,脱去4個水。)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其他同學點評,總結結論。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如果同學們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改變站位、人數、人員等等,結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質是一樣的麼?請同學們課下進行活動,並且探究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下節課進行分享。

高二生物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説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討論、分析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課主要採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並通過瀏覽網站資料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瞭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學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於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後,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黴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黴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實例,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後,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並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黴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黴素的分子是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示意圖,並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或不用藥展開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課的探討,學生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隨堂練習】

1。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黴素

B。把劑量加大,好得快

C。根據情況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時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發酵工程,可以是產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關説法正確的是:

A。發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無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質。

C。抗生素能對付所有的病原體。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

A。分解蛋白質,為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

B。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

C。是為了保證細胞的活性

D。為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提供營養物質。

【佈置作業】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藥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達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樣。有些人主張多用多好,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觀點各異。通過一節課的討輪和探究,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個合理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