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5K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精品多篇)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 篇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一則,我覺得把它放在開頭是很好的選擇。一句話,説明了三個道理——複習、以學為樂、為人之道(可改用三個句子來概括)。

複習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對此句理解甚淺,雖然也複習但從未“時”習之,不按時。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時,再一起復習。現在,在爸爸的幫助下,稍微好了點。我看過某心理學家的遺忘曲線圖:剛學完時能記住很多內容,但是在學後的短時間內遺忘的速度很快,經過一段時間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過,此時記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時複習是很重要的。(從心理學理論來證明,有説服力)

“有朋自遠方來”。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條路,一個助手(可改為一位良師、一筆財富等)。但這裏的“朋”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的確很開心。我覺得不但是學習如此,連興趣也是一樣。每當我和一些愛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時、學乒乓球(可改為練球、學球)時,別提多開心了,學得也起勁!

最後一句是説德行、修養的。可我卻不像孔子説的那樣。我最恨的就是別人冤枉我,只要一點説得不對,我便會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看來我得改啊!

這一則對我影響頗深,使我發現了我的兩個缺點。我會竭力改正的。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 篇二

我國春秋時期,有這樣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創建了儒家學派,周遊列國,廣收門徒,不問出身與家境,提出“仁”的學説,並留下了《春秋》一書,他與弟子的言論被整理為《論語》,他就是孔子。在語文課本上,我們學到了來自於《論語十二章》,讓我受益匪淺。

這十二則中,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到做人三個方面教育後人。學習要按時複習;被別人誤解而不生氣;積極向他人學習;思考與學習要共存;珍惜時間……這些都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留給我們的無價財富,每一則都讓我驚歎於先人的智慧,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論語》不僅要讀,更要應用於實際中。

每一天老師教授的東西複習過了嗎?思考了嗎?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了嗎?很多知識總是學過後堆積在腦海裏,每天不斷吸收着新的營養,但是在實際學習生活的面前卻僅僅只是一堆文字,這些知識應該在問題面前能夠及時“跳”出來,進行實際應用,而不只是一堆空洞的文字積累在腦海裏,它們的深層含義以及藴含的知識道理才是更重要的。學習要活,活學活用,讓這樣寶貴的精神財富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仁”是孔子創立的學説,也是社會需要的正能量,制止並反對苛政。“仁”包含了一切的美德,僅是一個字也可以折射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個字應該印在腦海中,時時刻刻能夠想起。

《論語十二章》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中華民族漢字背後藴含着多麼巨大的精神財富。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 篇三

在“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閲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

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説,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説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説話,態度和悦;君子在場時,説話侷促不安。

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説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説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説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前後照應

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 篇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一則,我覺得把它放在開頭是很好的`選擇。一句話,説明了三個道理——複習、以學為樂、為人之道(可改用三個句子來概括)。

複習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對此句理解甚淺,雖然也複習但從未“時”習之,不按時。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時,再一起復習。現在,在爸爸的幫助下,稍微好了點。我看過某心理學家的遺忘曲線圖:剛學完時能記住很多內容,但是在學後的短時間內遺忘的速度很快,經過一段時間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過,此時記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時複習是很重要的。(從心理學理論來證明,有説服力)

“有朋自遠方來”。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條路,一個助手(可改為一位良師、一筆財富等)。但這裏的“朋”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的確很開心。我覺得不但是學習如此,連興趣也是一樣。每當我和一些愛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時、學乒乓球(可改為練球、學球)時,別提多開心了,學得也起勁!

最後一句是説德行、修養的。可我卻不像孔子説的那樣。我最恨的就是別人冤枉我,只要一點説得不對,我便會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看來我得改啊!

這一則對我影響頗深,使我發現了我的兩個缺點。我會竭力改正的。作文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 篇五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論語》。學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雲裏霧裏,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幹嘛要説成這樣,在我眼裏,古人的經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

課間隨意翻閲書本,不覺被裏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麼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着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

為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於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為公;有些人無為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於推卸任務,也許源於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係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偽,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牀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着書櫃里長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裏説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