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9W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教案 篇一

一、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

1、請學生把書本從13頁看到34頁,看看本單元學了哪些內容。

2、在四人小組裏説説自己的想法,互相補充

3、彙報:本單元學了哪些內容?還有什麼問題?

二、練習

1、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下面的問題

⑴這塊草地有一間教室那麼大,它一天產生的氧氣夠3個人用,我們三年級有120人,要多少塊這樣的的草地?

⑵丁曉林家到學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學大約走8分鐘,他每分鐘大約走多少米?

⑶三年級的。225名學生要乘5輛車去春遊,如果每輛車坐的人一樣多,每輛車應該坐多少人?

2、讀題後學生獨立思考,這三道題你選擇什麼方法做,為什麼?

3、小組討論:你選擇什麼方法做,為什麼?

4、彙報:你是怎麼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5、小結: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把題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鞏固。

商的位數估算的結果準確值

四、作業

36頁2、3題。

(一)複習:

1、估算:

2、解決問題:

有62棵樹,三年級5個班去植樹,平均每個班種多少棵樹?還剩幾棵樹?

(二)練習:

1、第4題:是四則運算和四則混合運算練習。第4題採用競賽計時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一種激勵的氛圍種提高計算能力。

2、第5題:提醒學生看清題意,逐以帶小括號算式的運算順序。

3、第6題:

是計算在解決問題種的應用。而這題需要兩步計算才能解決的問題。練習時,要讓學生獨立讀懂題意,會從圖中找出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合理進行解答。

待學生完成後,讓自己對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頭表達解釋,這樣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

4、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裝一箱,楊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賣完了,那麼楊叔叔4天賣了多少錢?平均每天賣了多少根冰棍?

(三)小結:

你覺得這個單元你學到什麼?你對這個單元的那些知識還不是很清楚?你對這個單元還有什麼問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徵。

2、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3、會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具學具準備:

情景圖,人民幣學具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自己買過東西?買過什麼?花了多少錢?(讓學生自由發言)

星期六,淘氣也去超市買文具,卻看不懂標價牌上的價格,想請大家幫幫忙,好嗎?(板書課題)(出示情境圖)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1)説一説。

認真觀察情境圖,你知道每種文具的單價是幾元幾角幾分嗎? 同桌互相説一説,初步感受每個標價牌上小數所表示的意義。

(2)填一填。

讓學生動筆填寫每種文具的價格,然後集體交流。

2、認識小數的特徵。

(1)師介紹小數。

像標價牌上用來表示文具單價的這樣的數叫小數。

觀察一下,小數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有什麼不同?(都有小數點)

小數都有小數點,小數的讀法也和以前的數不同。比如:16.85讀作十六點八五。 (師邊介紹,邊板書)

(2)讓學生試讀標價牌上的單價,再指名讀。

(3)師生共同小結小數的讀法。

小數點左邊的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來讀,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點右邊的部分順次讀出每個數位上的數字。

(只要學生能正確地讀出小數就可以,不要求學生背誦。)

3、試一試。

認真看圖,圖中一共是多少錢?既可以用幾元幾角幾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認真想一想,填一填。

(1)獨立完成,師巡視,及時瞭解情況。

(2)集體交流,説説是怎樣想的。

三、鞏固應用。

1、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重點討論“一張20元的人民幣與一枚5分硬幣”一共是多少錢,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2、統計所有教科書的價格,並填一填,與同伴説一説。 3、思考討論:

售貨員阿姨把一件商品的價格寫錯了,原來是3.50元,她寫成了0.35元,會出現什麼結果?

四、評價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評價一下,你自己和同學。

板書設計:

買文具

小數

16.85 讀作十六點八五

三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3)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繫,發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籃球,秒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今天我們進行一次拍球比賽,一二組叫開心隊,三四組叫幸運隊,每隊選出3名代表比賽,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個隊拍球的總數最多,哪個隊就為勝利隊。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1)每隊各派3名代表參加拍球比賽,每人拍5秒鐘

師把各隊拍球的數量板書在黑板上(開心隊:9、13、14,幸運隊:12、14、16)

2)生計算每隊的結果。師宣佈:“通過比總數,開心隊拍了42個,幸運隊拍了36個,開心隊勝了。”

3)這時老師請求加入乙隊,現場拍球5秒種,使乙隊拍球數增加了12個。老師又一次重新宣佈乙隊為獲勝隊(乙隊抗議)

4)師:看來人數不相等,用比總數的辦法來決定勝負不公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比較這兩隊總體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師肯定其方法,告訴學生:當比總數不公平時可以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比較

2)怎樣計算每個隊拍球的平均數?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計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學生計算結果(有餘數時用近似數表示):幸運隊大約是12,開心隊大約是14———要使人數少的那隊平均數大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開心隊稱甲,幸運隊稱乙)

1)師:求平均數用什麼方法?(除法)用什麼除以什麼?

小結:平均數=總數÷相應的總份數

2)師以乙隊的平均數為例追問:12表示什麼?

生:表示乙隊拍球的平均數

師:你怎麼認識理解12這個數?這個數與乙隊每個選手實際拍的次數相比,你有什麼發現?是xx拍的嗎?是拍得最多的嗎?還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個,怎麼變成了12個?拍得最少的怎麼也變成12個?

生:把多的給少的

師:你們的意思是説,把多的給少的,這樣就——(生接:平均了)

3)師:平均數可能多於14個嗎?或者少於8個呢?(不可能,因為要多的給少的)

4)師總結:平均數並不表示實際每個同學拍的,而是處於最多和最少中間的一個平均水平,只表示這個小組的。平均水平,12這個數是8、13、14、12這一組數的平均數,它比較好地表示了這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5)同樣的方法分析甲隊的平均數,再次鞏固平均數概念

6)師:當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是誰出現在我們的課堂?生:平均數

師:此時此刻,你不想對平均數發自內心地説兩句嗎?

生1:平均數啊平均數,你很公平。生2:平均數,你使不公平的事變公平了

4.溝通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繫

師: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平均數。像這次考試,老師會説我們班的平均分是94分,這個94分是每個人都考的成績嗎?(不是)它是怎麼得到的?(多的給少的)如果用計算應該怎麼列式?(全班的總分÷全班的人數)

師:看來平均數不是一個實際的數,而是多的給少的,這才每個人一樣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於最高分,也不可能低於最低分。

三、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師:學習了平均數能為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嗎?讓我們繼續研究

(一)門票統計問題

1)出示統計圖,學生觀察

廈門五一期間鼓浪嶼售出門票統計圖

師: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師:面對這麼多信息,你還想了解什麼?(讓生提問題)

3)師提問: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門票大約多少張?

a.讓生動筆列式計算

b.集體訂正,説説為什麼這樣列式?(結合平均數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來再除以5

4)師:大家計算得準不準呢?你們有沒有不同的方法驗證?

啟發學生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驗證,結果平均每天售出門票1000張

生:我從1300中拿出300張分給5日,從1100張中拿出100張分給4日,這樣每天售出門票都是1000張了。

5)師讓同學給自己的方法起個名字:“先加後除法”“移多補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電腦出現一則信息:(出示小剛家各季度用水情況統計表)小剛家每季度用水分別是:16噸、24噸、36噸、27噸”

請你幫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應該選擇下面哪個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學們形成不同意見

1)師請代表説明理由:“題目讓我們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噸,一年有12個月”

2)師電腦演示:÷4表示求每個季度;÷12表示求每個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師:此時此刻,你最想説什麼?—小剛家要節約用水

四、總結評價,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1)平均數=總數÷相應的總份數

2)平均數不是一個實際的數,它在最多數和最少數之間,表示總體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過河

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米10釐米,小明身高1米30釐米,小明到河裏玩會有危險嗎?強調:平均水深的意義

三年級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字進行編碼,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字編碼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初步學習數字編碼的簡單辦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教師:同學們,我們班有多少人?你自己的學號是多少?老師點名時,如果不叫名字怎麼來區分班上的學生呢?

揭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數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量和順序,還可以用來編碼。

二、探索新知

1、教師:同學們郵寄過信或收過信嗎?(拿出已經寫好封面的信封)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同桌相互説説,然後得出:每個信封上都有兩個郵政編碼。

教師:信封左上角那排數字代表什麼?(收信人所在地的郵政編碼)

教師:那麼右下角那排數字代表什麼呢?(寄信人所在地的郵政編碼)

2、課件出示郵政人員介紹郵政編碼作用的信息。

郵政編碼是我國的郵政代碼,機器能根據郵政編碼對信件進行分類,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信件郵遞的速度。

3、教師:你想知道這些郵政編碼是怎麼樣編排的嗎?

(1)師生共同學習教材第77頁的郵編448268是怎樣編排的。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郵政編碼是如何編排的,對有疑問的地方,教師適時解答。

(2)學生介紹自己瞭解到的本地的郵政編碼。我們學校的郵政編碼是多少?它們是怎樣組成的?

4、數字編碼——身份證號碼。

(1)課件出示一張身份證,讓學生觀察並説説發現了什麼。

學生討論後,彙報可能説出:身份證上有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發放日期和有效期、編號。

(2)學生自學教材第77頁關於身份證號碼的內容。

教師:從身份證號碼中你能獲得什麼信息?

指名學生説説。

5、數字編碼——學號。

教師:我們來給學校的每一個學生編一個學號。

(1)請你討論一下學號中應該包括 哪些信息?

學生討論後,彙報。彙報時可能説出:年級、班級、性別、入學年份等。

(2)根據以上內容來設計編碼的方法。

(3)分組活動,共同探討如何編號。

(4)以小組為單位來展示本組同學設計的學號的編排方法。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説出每個數字在編碼中的含義。

三、鞏固練習

1、你還知道哪些郵政編碼?它們是怎麼組成的?和同學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編碼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能夠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整理、分析數據,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1、正確地進行兩位數加法的口算。

2、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用兩位數加、減整十或一位數。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裏填上適當的數。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口算方法。

(1)觀察教材第9頁的主題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消息?學生彙報。(一至五年級參加“世博會”的各班人數)

(2)出示問題:一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

(3)提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求一共多少張車票就是求一年級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級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計算,列式:35+34。

(4)這個算是如何計算?互相交流算法。

師:我們學習過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通過觀察我們知道35+34中的兩個加數沒有一個是整十數或一位數,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們轉化成我們學習過的加法然後進行計算呢?如果可以怎麼計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加數拆分成整十數加一位數。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師:除了這種方法以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1:還可以拆分另一個加數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時把這兩個加數拆成整十數加一位數,然後進行計算也很簡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口算方法。

(1)出示問題:二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

(2)列式計算:39+44

(3)學生嘗試計算39+44,並説説算法。經學生自由討論,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較算式,發現規律。

師:對比兩個算式,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點:都是兩位數加兩位數。

不同點:前者個位數相加不進位,後者個位數相加進位。

三、鞏固練習

1、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節小明用壓歲錢買一個玩具汽車39元,買一個天線寶寶75元,問他一共用去多少錢?組織學生分組練習,並在小組內互檢。

四、課堂小結

1、在這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以及它們的計算方法,我們要利用這個計算方法,熟練地進行計算。

2、你還有哪些疑問的地方?

三年級數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

2、會進行簡單的估計,發展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

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教具準備:

卡片、掛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比較下面數的大小,並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4560()54604560()4460

4560()64504560()4520

2、把下面的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1240214012042104

二、練習:

1、老師出示四個數字,請同學先組成大小不同的數,然後兩個兩個進行比較。

8、6、0、5

2、學生先獨立進行組數練習,然後同桌兩人分別拿出一個數進行比較。

3、你能把這些數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

4、做書上“想想做做”的第7題。

你能根據下面的統計回答問題嗎?先説給同桌聽,再在班級裏進行交流。

5、做書上“想想做做”的第8題。

請同學們按照五嶽的`高度從高到低排一排?

西嶽華山1997米北嶽恆山20xx米

中嶽嵩山1440米東嶽泰山1524米

南嶽衡山1290米

6、根據這些天所學的內容,你能也來出幾道題目考考你的同學嗎?

(同學之間相互出題、做題)

三、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四、作業: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8兩題。

五、教學後記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進一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評移,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

2、掌握在放歌紙上畫平移後的圖形的方法。

3、進一步體會平移的特點,培養空間觀念。教學重點:畫出平移後的圖形位置教學難點:正確畫出平移後圖形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誰來説説怎樣判斷物體或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板題:圖形的平移

二出示學習目標

進一步認識物體或圖形平移的特徵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紙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的方法。

二、出示學習指導

三、

1、認真看書例3,弄清題意後,思考怎樣移,注意順序,重點看黃色字體。

2、認真看例4,思考:這四個圖形能一次移到圖(2)嗎?應該怎樣移,有幾種移法?

四、先學

師:看書時比誰看書最認真,坐姿最端正。開始看書自學。

(四)看一看

學生看書自學

師:看完的請舉手,下面老師要來檢測一下你們的自學效果出示檢測題2名學生板演,其他在練習本完成

(五)做一做

練習六第3題

要求:要看清題中黃色字體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獨立完成

五、後教

(一)更正

師:認真觀察黑板上的題,發現和你的答案不一樣的請舉手。(指名上台用紅筆糾錯)

(二)討論

1、認為對的舉手,為什麼?

師:誰能説説怎樣畫平移圖形?師強調:(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平移前,先要確定圖形中某一點的位置,畫新圖形中的每條線段長度與原圖形每條線段長度要相等。

2評正確率、板書

3、師:對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在方格紙上畫評移圖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做作業,比誰的課堂作業做得又對又好。

六、當堂訓練

練習六第4題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

課本第4至5頁例3和相應的“做一做”題;練習一4至6題。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知道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釐米;初步學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2、通過實際測量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識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釐米。

教具準備:

一把米尺、1米長的小棍、一盤捲尺。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寬是1釐米。

2、讓學生在尺子上指出2釐米、4釐米、5釐米、8釐米、10釐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並回答量的結果。

二、導入新課

教師請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麼?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後,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説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釐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釐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釐米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釐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

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板書課題:認識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認識米。

(1)認識1米的實際長度。

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並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把自己的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1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認識米與釐米的進率

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瞭解這根繩子有多少釐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釐米?”“也就是1米等於多少釐米?”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並讓學生齊讀兩遍。

2、用米量。

(1)、教師出示一盤捲尺,告訴學生這是一盤捲尺,用它可以量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或校長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指名兩個學生用捲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長度是幾米幾釐米。

四、鞏固練習

1、做課本練習一第4題第

1、3兩小題。

2、1米=( )釐米100釐米=( )米5米=( )釐米200釐米=( )米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米的認識和用米去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還知道1米等於100釐米。

六、作業設計

1、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 )作單位。

2、1米=( )釐米100釐米=( )米

3、5釐米+30釐米=( )釐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裏填上米或釐米。

(1)電線杆高8( ) (2)教室長8( ) (3)鋼筆長15( ) (4)小紅從家到學校要走100( ) (5)量籃球場的長度用( )作單位(6)一張課桌長1( )

教學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