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在山的那邊》公開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43W

《在山的那邊》公開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一

一、導入

在遙遠偏僻的山區,在巍峨高峻的大山深處,有這樣一位少年,他從小隨父母輾轉了五六個地方,但是一直沒有走出山裏。山外的世界如此精彩,對此他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於是面對無言的羣山,他常常苦思冥想。“山那邊是什麼呢?”想的久了,內心竟流淌出一首詩歌。詩歌的名字就叫《在山的那邊》。這節課,我們一起隨同這位少年去尋找山那邊的世界。

二、讀詩訣竅

師:1、學習詩歌,通常情況下訣竅有三。他們分別是:讀準字詞、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先來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請一位同學讀準詞語,注意加色字的讀音。其他同學注意聽讀,看看有沒有讀錯的地方。(生活動)這些詞語裏面有個多音字:扎。誰知道扎的其他讀音。

從檢查的結果來看,同學們預習得比較充分。只是,老師不知道,同學們對於整首詩歌,是否也能讀準呢?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讀準詩歌。其他同學聽後評價。

2、詩歌的節奏,一般是按音節或意義來劃分的。同學們先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詞,讀出節奏。(學生自由地、熱烈讀)讀是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剛才大家的朗讀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下面檢查讀書效果。

3、詩歌的朗讀除了要做到字音準確、流利富有節奏之外,關鍵還要讀出感情。想要讀出感情,就必須走進讀詩三境界。他們分別是讀懂詩歌、讀懂詩人、讀出自我。

三、讀懂詩歌

師: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呢? 海 (板書:海)

2、這個結論如何得出來的?(PPT )

3、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外,還有深層含義嗎?(山就像困難,海就像理想;山就是艱難險阻,還就是理想境界)(板書:艱難險阻、理想境界)

4、詩人在登山尋海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

四、讀懂詩人

師:詩人往往通過含蓄凝練的語言來表達這種強烈的情感。我們只有品味語言,才能和詩人產生共鳴。下面請同學們精讀詩歌,圈點勾畫,畫出自己喜歡的詩句,並談談理解。可以從關鍵詞、修辭手法等方面入手。

(學生邊默讀邊思考,有所得之後要求小組內部交流)

請同學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回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看誰的眼睛最敏鋭。

穿插: 1、(對比品讀)(PPT)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是的,我曾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比較閲讀,學生談體會)

2、分聲部讀(PPT)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合)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女)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男)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合)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女)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男)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合)

師:同學們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了對理想的渴望,讀出了昂揚,讀出了堅定、喜悦。

理想的實現讓詩人振奮、慷慨,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忘記詩人第一次尋海的失敗。這一節的語言同樣精彩。請同學們繼續談談自己喜歡的詩句。

3、個人品讀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師指導朗讀,重點讓學生談談,然後邊體會邊朗讀。朗讀時語速放慢,聲調延長,體現出挫折感)

3、全體品讀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邊是什麼呢?

媽媽給我説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痴想”原意是發呆的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嚮往外面的世界。

師:説幾個與痴有關的成語或詞句:如痴如醉、痴心不改、情不自禁、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藉着“痴想”, 讓學生梳理詩人在尋海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4、師生合作朗讀

王家新對於詩歌——這片海就是這般痴迷。(出示PPT,生讀:大概在上九年級時吧——我忽然很衝動地對父親講:“爸爸,我要寫詩!”父親不相信似的看着我,並笑了起來:“你要寫詩?詩歌要有意境!”什麼是“意境”,他沒有告訴我,我也不好意思再問… …從此我便經常琢磨什麼是詩的“意境” … …我就這樣默默地琢磨着,直到上高中後,我心裏才被喚起一種真正的詩的覺醒 … …我經常獨自在週末回家(平時住校)的山區公路上大聲讀詩。我並不知道馮至是誰,我只是偷偷地讀着,讀得渾身戰慄,還要去讀!

……

正是這種強烈的、不為人知的愛,伴隨着我的高中時代,伴隨我在“文革”結束後考上了大學,從此告別了家鄉,走上了人生和文學的長途 ——王家新《從前有個少年》

師:“我只是偷偷地讀着,讀得渾身戰慄,還要去讀!”詩人這份執着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想邀請一位同學和我一起朗讀第一節,感受字裏行間這位少年的內心渴望。(師生配樂合作朗讀)同學們也被打動了,是嗎?也想再次走進少年王家新的內心世界?

5、變式朗讀

那麼請同學們進行變式朗讀(PPT)

(旁白)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我) ——山那邊是什麼呢?(全體重複讀)

(旁白)媽媽給我説過:(媽媽)海

(我) 哦,山那邊是海嗎?

(旁白)於是,懷着一種隱祕的想望

(旁白)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

(旁白)可是,我卻幾乎是哭着回來了

(我)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小組內部練習,之後小組展示,全班展示。

六、讀出自我

師:在同學們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我聽出了少年王家新對於海的渴望,體會到了他登山之後未見海的那份沮喪。同學們是否由此想到了自己的生活?(PPT)在成長的歷程中,你一定也遇到過許多山峯,你征服了嗎?如何征服的?請説出自己的體驗。

例如:數學難題對於我來説,就是橫亙於我面前的大山。我愈挫愈勇,毫不放棄,終於攻克了它。回顧所學的知識,我找出和它有關聯的公式,不斷演算,不斷想之前相類似的題型,終於做出來了。(學游泳、跑步、學書法、練鋼琴等)

師小結:是啊,理想就是海,困難就是山,要想看海,必須爬山。

五、結束語

師:詩中的少年早已走出深山,見到了山那邊的世界,成長為中國當代著名詩人。教室裏的你們,也會長大。在以後的生活中,有機遇,有挑戰;有崇山峻嶺,也有激流險灘;有陽光雨露,也有風霜陰霾。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正如王家新所説: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發現大海。這時候,它將(學生齊誦)“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希望同學們堅定信念,勇攀高峯。

教學反思:

市課賽漸行漸遠了,現在的我再來回想當時當境,恍惚一切都在眼前。又看到了自己困頓的模樣,又暖暖的感受到張主任等專家老師的諄諄教導……心裏依然感觸頗深。

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再結合着張主任上傳的“20xx年國中語文優質課評選總結”的文件,真切感覺到自己的課與優質課之間的距離。這種距離裏面包含:

1、教師素質之間的差距

要想讓學生具備較高的語文素養,教師就必須首先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在這方面,我過於遜色。尤其是我的學識過於淺薄、過渡語言過於蒼白、板書設計過於呆板。正是因為個人素質的低下,才使得自己的課沒有深度、新意。這是我成績差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我以後努力的方向。

2、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還存在差距

授課之前,反覆告訴自己一定要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運用。講課的時候,也是這樣做的。可是當面對學生的沉悶現場,當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沒有臨場經驗的自己就慌了。於是為了打破課堂的沉悶,話不自覺地多了起來。於是預設的“自主、合作、探究”漸漸演變成老師的“獨台戲”了。

行文至此,回想箇中細節,更多的卻是感動。又想起了剛剛講完課之後的心聲:磨課領導貌似冰霜,實則如春陽般普照大地。磨課老師眼睛雪亮,實則促你置之死地而後生。

點點滴滴,莫能忘記!現在想來,我是個富足的人,即使成績不佳。

少年王家新痴迷於山外的世界,自己何嘗不想多加歷練?讀書是一種陶醉,歷練也是一種提升。可是沒有經歷何來鍛鍊?沒有鍛鍊何談提升?成功固然皆大歡喜,失敗之後的反思不也是提升的應有之義嗎?穿過歷史的雲煙,我發現許許多多或著名或平凡或大或小的人物,他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即使摔得頭破血流也要匍匐前行!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鑑賞能力。

4、體會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5、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

6、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通過朗讀,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國小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中國。在這個中國上,相信你們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們追求的是一種什麼東西呢?誰來説説你們的理想?就是你們以後希望從事哪一項工作?為什麼?

看來同學們都有理想、有目標啊!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共同的目標。

説實話,其實我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還真沒好好想過以後準備幹什麼。因為我們要走的路基本上都很清晰,那就是讀完國小就考國中,讀完國中考高中,讀完高會考大學。我也沒想過要是考不上要怎麼辦,幸好該考上的都考上了。

但在我讀國中的時候,我看過一篇報道,是一個記者問一個牧童:你為什麼放牛?牧童説,攢錢。記者再問:攢錢幹嘛?牧童説,娶老婆。那,娶老婆幹嘛?牧童説,生娃!生娃幹什麼?牧童想了想,説:生娃,放牛!我那時候就感覺這牧童很可悲,我説不上自己以後要幹嘛,真要問我有什麼理想的話,那就是不要像那個牧童一樣!

幸好,我發現真像那個牧童這麼想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還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篇課文,説的就是一個邊遠山區的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大家翻開課本第2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歌──《在山的那邊》(板書題目、作者)。這首詩呢,是作者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成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山的那一邊是什麼;一起來探討,來自邊遠山區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們能從這當中得到什麼啟發。

二、檢查預習

1、之前已經安排大家回去預習課文了,現在大家先集體朗讀一遍課文,完了我找兩位同學上來給加粗字注音。理解詞義。

痴想 隱祕 凝成 誘惑 海潮 喧騰 攀上 一瞬間

痴想──發呆的想。

隱祕──隱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誘惑──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喧騰──喧鬧沸騰。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2、找同學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讀後感。

三、朗讀訓練

1、老師範讀。

2、各自練習朗讀,用斜線劃出停頓,用圓點標出該讀重音的詞語。

3、分別找兩個同學朗讀兩大部分,大家點評。

4、集體朗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探究關鍵詞藴涵的意義,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象徵意義。

〖教學過程〗

四、課文研討

1、局部品味:

詞句理解,問題探討(學生提問為主,而後補充)。

⑴ “痴想”在文中的意思?

提示: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⑵ 如何理解“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提示: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⑶ “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

提示: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⑷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提示:“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⑸ “哭”藴含怎樣的情感?

提示: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⑹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紮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麼?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麼能紮下深根?

提示:“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裏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説“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⑺ “山頂”的誘惑力在哪裏?

提示: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⑻ 為何隔着崇山峻嶺,作者還能聽到海的“喧騰”?

提示:作者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⑼ 如何理解“枯乾”?

提示:“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在體驗失敗或者挫折以後,要總結出自己如何去面對現實。所以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標前進。

⑽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

提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⑾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提示:先要想為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⑿ 在第二節詩中,“一次次”變換着出現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寫出了“我”對“追尋”的一種怎麼樣的精神?

提示:執着。

2、概括兩節詩的內容:

提問、總結:

⑴ 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

⑵ 第一節詩,寫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

⑶ 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

板書:

第一節:童年時──現實中的“山”,媽媽説的“海”──想望、困惑

第二節:長大後──“山”象徵困難,“海”象徵信念──拼搏、奮鬥

3、整體感知:

揭示詩歌的象徵意義,體現的哲理。

⑴ 標題為《在山的那邊》,那麼,山的那邊究竟是什麼呢?

提示:海。

板書:

山──海

⑵ “山的那邊是海”,這個“海”是怎樣的“海”呢?在詩歌中找答案。

提示:“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板書:

信念、全新

⑶ 為什麼説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課文的導讀提出一個問題──作者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大家想想這個問題。

提示:揭示“海”的象徵意義。

舉例子説明:大家到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沒有?知道這些著名學府是怎麼樣的嗎?這些大學的校園裏你沒有到過,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園。用詩中的句子來説,這些大學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説,“海”是作者主觀想象的海,並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當你一踏進這些校園時,學校裏的一切,就會給你一種特別美的感覺,這種感覺用詩中句子來回答──全新的世界。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所説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或者説奮鬥目標,即理想。

板書:

海──奮鬥目標、理想的象徵

⑷ 既然説“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麼,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呢?

提示:山。

板書:

⑸ “山”又有何特點呢?

提示:“鐵青着臉色”、“無數座山”。

板書:

鐵青、無數

⑹ “鐵青”、“無數”的含義?請舉例説明:為什麼説山是“鐵青”和“無數”的?揭示“山”的象徵意義。

提示:鐵青: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要實現理想,得克服長期性和艱鉅性。人們起初往往對此估計不足,一旦達不到預期目的,就大為失望。這種情況還可能反覆多次。隨着認識不斷深化,才能對長期性和艱苦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詩人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由此可見,“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

板書:

困難、挫折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

〖教學過程〗

五、體驗和反思

作者在寫完這首詩的20多年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山那邊的海──關於》,我們課後第5頁,有這篇文章的摘錄。他在文章中説道:

這裏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

這是作者親自揭示出來的“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板書:

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

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

為什麼作者會寫成這麼一首詩,我們也可以從作者在後來寫的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大家來聽我讀上一段: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於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和上山下鄉,在“**”結束後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為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為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後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於對同代人的這種瞭解,我在這首詩的後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峯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可以説,最後一節詩簡直是人生格言。同學們可以把它抄到資料積累本上,慢慢回味。

作者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也許已經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形式:

1、前後四人分小組討論,各小組推舉一人記錄討論內容,並回答。

2、堂上練筆,題目參照第5頁,研討與練習三。

六、課外作業

1、熟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2、第5頁,研討與練習三。

3、《每日五分鐘》第1課。

七、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山 海

鐵青、無數 信念凝成、全新的世界

奮鬥之路: 漫長、艱鉅

困難、挫折 理想、奮鬥目標

實際生活的世界 想像性的世界

封閉、灰暗、壓抑 開闊、光亮、自由

《在山的那邊》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紮實掌握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2、訓練詩歌的朗讀能力,形成初步的語感。

3、嘗試合作性、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品味詩中重點字詞及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文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並能聯繫生活實際加深理解。

4、從本文的學習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並培養學生面對理想的正確態度。

教學重點: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義。

2、聯繫生活實際,體會文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國小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相信你們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們追求的是一種什麼東西呢?(請4、5位同學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剛才同學們説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共同的目標。(用課件打出這一句話。)

二、朗讀5’

那麼,處在崇山峻嶺當中,幾乎是與外面的世界隔絕的孩子們,他們所追求的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家新的這首詩歌《在山的那一邊》,一起來探討他們的理想,看看從中能得到什麼對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啟發。現在請同學們仔細的聽朗讀,認真地想一想,在這首詩中,有哪些句子、詞語是值得我們三思的,把它們找出來。

播放完後,説明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詞意和句子停頓。然後由學生自己朗讀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詩歌

1、課題

(1)、這首詩歌的題目是《在山的那一邊》,那麼看到這個題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在山的那邊是什麼?

(2)、為什麼作者會這樣想?(也就是是什麼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因為大山擋住了作者的視線。這裏就涉及到了這首詩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經歷。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當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裏,一直沒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環抱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而作為一個充滿着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決不會滿足於這片小小的天地。於是他產生了一種想法,在山的那邊是什麼,併為着這一個理想進行艱苦地探尋,甚至影響了作者的一生。後來,他把在探尋和奮鬥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寫成了一首詩,於是就有了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因此我認為這篇課文對於你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並培養自己為理想不懈努力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就請大家把剛才找到的,你認為最有價值的句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其中藴涵着什麼樣的含義。

(4)、品味重點句子。由學生自己來找並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導,並補充其他沒有找到的。(在課件中打出全文,每一句都使用超連接,以便課堂上靈活運用。)

詳細見書上的筆記。

(5)採用討論的形式,深刻理解“山”和“海”的含義。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四

【內容介紹】

《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4、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通過對“夢”的討論,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複述課文內容,體味人生的哲理。

【對象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國小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教學構思】

1、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

⑴、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⑵、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2、藉助網絡自主學習,掃除字詞障礙

藉助網絡,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3、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文章結構為目標,以欣賞配樂朗誦為引子,通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覆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教學媒體的選擇和設計】

1、欣賞配樂朗誦,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2、利用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百度、搜狐等網站查閲作者王家新及相關資料,欣賞詩歌,開闊視野積累文化,增強學生對文章寫作背景、目的的理解。

3、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根據教材特點,培養學生相信理想可以實現,要為之不懈奮鬥。

【參考網站】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新語文國中資源網站、百度視頻、新浪視頻等

【教學過程】

課題《在山的那邊》總課時2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初步感知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瞭解“山”與“海”的意象。

教學重點難點

1、詩歌朗讀的停頓、節奏、情感。

2、“山”與“海”的象徵意義的初步探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但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在山的那邊》,相信這首詩會對大家有很大的啟示。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瞭解詩歌,瞭解作者情況,解決字詞。

1、簡要了解詩歌及朗讀要求。

提問:同學們,你們瞭解的詩是什麼樣子

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2、關於王家新(多媒體展示)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5年任《詩刊》編輯。詩集有《紀念》(1985)《遊動懸崖》(1997)

3、熟悉詩歌,解決字詞。

a、請學生打開課本,自己試讀兩遍。第一遍解決字詞問題,第二遍嘗試有感情的朗讀,理解詩歌的內容。

b、教師出示課件並請同學朗讀生字詞(多媒體展示)

痴想chī隱祕yǐn鐵青tiě

凝成níng誘惑yòu喧騰xuān

漫濕màn一瞬shǜn間

隱祕:隱蔽,不外露。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誘惑:吸引,招引。

痴想:發呆地想。

喧騰:喧鬧沸騰。

c、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

4、視頻範讀

(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三、整體感知,初步瞭解“山”“海”的象徵意義。

問題:

山的那邊是什麼?請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你認為詩中的山和海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嗎?它們還藴涵着什麼意味?

你怎樣理解“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詩句?

四、再讀詩歌,領會詩人艱難的探索、永恆的追求。

五、自學討論。

(問題:在大家朗讀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給你的感觸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詞你覺得寫得最好?為什麼?請大家思考,並和同學們交流自己的看法。)

詩歌欣賞《鄉愁》余光中

六、作業。

1、字詞練習

2、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寫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回顧自己對詩歌的學習,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做簡要記錄。

讀課文。查字典或與同學合作解決字詞。嘗試理解詩歌感情。

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學生先根據自己理解説出詞的意思,然後再歸結詞的準確意思。

學生聽讀時,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學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課文。

學生獨立朗讀,揣摩詩歌的情感。個別學生做示範朗讀。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思考詩句的內涵,體會用詞的精妙之處,並和小組同學交流。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能把自己和課文聯繫起來,便於學生投入詩歌的意境。

調動學生的學習體驗,對詩歌的學習有準備。

要培養學生做筆記的好習慣。

不要以自己的範讀取左右學生的感情,讓學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間。

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

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學生理解詩句意義。

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詩歌,更容易掌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為下節課深入的學習做準備。

繼續加強詩歌與學生實際的情感鏈接。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困難艱苦奮鬥理想境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藴含的人生哲理。

(二)能力目標:

學生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讀中把握內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藴,培養和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歌的總體形象,感悟詩歌的思想內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層含義。

【學習方法】:誦讀法、引導法、探究法

【教學用具】:投影儀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由提問法引入本課)同學們,你們爬過山嗎?當你歷盡艱難登上山頂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為什麼呢?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當你懷着喜悦的心情登山山頂以為會看到滿目風光時,展現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座更加巍峨更加險峻的高山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你是會繼續攀登高峯,還是打道回府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看看這位多才的詩人是如何抉擇的。

2、走進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於湖北均縣。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出版的詩集有《紀念》、《遊動懸崖》等。《在山的那邊》是王家新在1979年寫的一首詩,當時他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學生。《在山的那邊》起源於作者的童年經驗,與他童年的挫折經驗以及在這種挫折中日見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關。

3、探究學詩的方法。

(1)瞭解詩歌的一般常識。

詩歌,是與散文、小説、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一般分行排列。

(2)方法探究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和品味。

一要讀準字音;二要讀出節奏;三要讀出情感;四要讀懂內容。

4、誦讀詩歌,進行多遍誦讀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解釋詞語。

(3)結合已學會的字音和詞語,自由放聲朗讀課文,熟悉文本,然後齊讀。

5、教師範讀,在聽老師讀的過程中,同學們邊聽邊思考一下,這兩節的詩歌在讀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情感變化?(每次情感變化,都請一個同學起來範讀,然後全班齊讀)

明確:第一節:疑惑、嚮往---半信半疑---充滿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節:堅決、肯定---興奮、驚喜

6、根究探究出的情感齊讀全文。

7、提問:山的那邊,究竟有什麼呢?

明確:小時候:媽媽説是海,我看到的是山

長大後:用信念凝成的海。

8、小時候的“山”和“海”與長大後的“山”和“海”意義一樣嗎?

明確:小時候的“山”和“海”是現實的山和海,長大後的山代表着困難和挫折,海代表理想,而爬山則代表了克服困難和挫折的過程,這裏用了象徵的手法。

9、小結:

詩中的“山”象徵着困難,“海”象徵着理想,而不斷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奮鬥與努力,要實現理想就要堅持不懈地去奮鬥。

10、拓展延伸: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會有無數座山峯等着你征服或已經被你征服,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歌給你的啟示。

11、最後,請同學們合上書本,讓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朗讀視頻,用心聆聽朗讀者的傾情演繹。

12、在聽完李璇璇同學的朗誦之後,你們一定也心情澎湃,那麼讓我們用最飽滿的熱情最後再朗讀一遍這篇文章,為這節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山的那邊》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山”、“海”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朗誦;自主、合作、探究

板書設計

象徵手法

山海

(困難)艱苦奮鬥(理想境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導入

1、導語: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談談詩歌的特點

3、作者介紹、寫作背景介紹: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師範讀課文:

提示:關於詩歌朗讀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1)詩中的“海”和“山”藴含着什麼意思?

(2)作者通過對“山”“海”兩個意象的描寫,向我們傳遞了什麼樣的寫作意圖呢?

(3)本文主旨是什麼?

探究學習: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唯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解説: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説,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3)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説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

(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提示: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

(再次齊聲朗讀課文)

3、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藴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閲讀。圈劃批註。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裏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裏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為什麼説這是一個“幻想”?

*“痴想”“幻想”可以互換嗎?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為什麼?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説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啟示?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5、怎麼理解“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乾的心靈”這句話?

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

這裏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鬥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佈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着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1、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2、比較閲讀《山民》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佈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