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W

孔子的教育思想精品多篇

孔子對我們的影響 篇一

一:誠信做人

孔子曾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話就是告訴人們如果沒有信譽,那麼還能幹什麼呢。孔子在教育的時候注重4面,文行忠信,就是文獻,品行,忠誠與誠信。孔子在教學的時候以身作則,認真教學,從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有教無類

在那個時代,孔子開創私人講學,認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在教育上打破傳統教育,認為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教育無階層,無論貧富貴賤都能接受教育。這種早在千年的教育理念與現世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也被稱為是“萬世師表”。

三:仁愛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政仁德,要學會愛人,人人之間多點愛,那麼整個社會就會更加的和諧,這種愛可以涵蓋到社會中,愛老人愛小孩,為世人樹立一個道德的標杆。在政治上施行仁政,愛百姓,這樣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孔子對我們的影響不僅在於上面三點,他的思想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後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教育思想 篇二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在教育實踐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孔子關於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最大的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必須有強烈的入市精神,講求個人道德的完善只是參與天地之間。提倡通過“民而能濟眾”的途徑,最終能夠達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終極目標,體現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國救民的情懷和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孔子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以完善人格為目標、並能和羣體相和諧一致的個人發展,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偉大之處。

孔子的德育思想 篇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體現做人的標準與準則。孔子非常重視德育,一部《論語》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內容是講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章)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章)

(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第九章)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第4章)

(5)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里仁·第4章)

(6)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第4章)

(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4章)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衞靈公·第十五章)

(10)孔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第十四章)

關於孔子處事方針的基本內容 篇四

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温故而知新:經常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篇五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創辦私學,大量招收學生,打破了當時教育方面的壟斷。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教師只需對學生施以引導。

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無類”,他認為人人都可以追求知識,接受教育。孔子打破了貴族的知識壟斷,授徒不問出身,這促使了人才的向上流動,符合當時底層人民的心聲。孔子還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新穎説法,他認為每個人的性格差異在學習上有其不同的影響,應該按照各人的性情天賦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這是説學到了知識,培養了品德,成為君子之後,就該去做官,為國家政治做貢獻,為平民百姓謀福利。孔子主張教育是為了培養有傑出才能品德的君子去為官,治理天下,所以教育首重德教,道德思想教育應該是最重要的。

孔子在教育勸學方面留下了很多的名句,如“温故而知新”,教育學子要經常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勸導人們讀書學習要並重學習和思考,不能空想也不能死讀書。

孔子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的這種啟發式教學方法主張老師應該啟發學生自己思考知識所得和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採用“填鴨式”的教學將所有知識觀點一股腦灌輸給學生。孔子不但培養了諸多傑出的弟子,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為中國古代的教育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中國古代私塾教育開創了先河。

孔子教育思想的意義 篇六

一、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這個“類”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族類”,即指民族的類別,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類”,即奴隸主貴族森嚴的等級。意思是説在教育對象上,不分民族與國別,不論貴賤與尊卑,

不管智愚與善惡,只要虛心求教,都一視同仁,給予熱心指導,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這裏麪包含了樸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孔子不但提出了這一思想,而且也忠實地實踐了這一思想。孔子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門,只有少數是貴族子弟和商人子弟大多數是平民(如顏回、曾參、子路等),還有家無立錐之地的“賤人” 仲弓;出獄的犯人公也長,做過盜賊的顏涿聚。這表明,孔子是不看學生的出身和等級的,來者不拒。孔子招收學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學生的知識、智能、學習態度都各不相同。

二、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實踐中發現,人與人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異,所以在教育實踐中,他注意分析每個人的特點,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裏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誨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由教師這個人對學生那些人的雙邊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先由教師去認識學生、瞭解學生,進而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各得其所,迅速發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 篇七

孔子身為教育家的名聲與作為思想家的名聲一樣大,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為教育事業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的教育行為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孔子是歷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這個概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個性和能力都會有所差異,在對每個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視同仁”,應該要根據每個人個人的特點以及能力來施行教育,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時他還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對象沒有富貴貧賤之分。孔子還強調在教育學生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還重視啟蒙教育,認為學習應該從小時候就開始。他還強調作為學生就應該保持認真努力的學習態度,虛心向學,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還要經常複習早已學過的知識,畢竟温故而知新。孔子認為學生要學會自我思考,而不是僅靠老師的教導,老師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識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思考,並加以恰到好處的引導。

孔子不僅提出了不少優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還是個教育家。他廣收學生,據説門下弟子有三千。他通過跟學生聊天以及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的方式來判斷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後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施行教育。孔子在作為老師時,還以身作則,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榜樣,供學生學習。也正因為孔子正確合適的教育方法,使他培養出眾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 篇八

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在《史記》、《莊子》、《禮記》中都有記載,《莊子》的相關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這裏記載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隱居地“沛地”去求教學問。老子見到孔子不遠千里前來求教自己,很高興的接待了孔子並與他徹夜長談。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幾日,深覺受益匪淺,臨行歸魯之時。老子相送,告誡孔子“不譏人非,不揚人惡”,孔子恭謹受教。

相送到黃河邊,孔子望着滾滾黃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感歎歲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後去往何方。老子則以道家思想回應“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不要貪婪的追求功名利祿就不會迷失自己,徒生煩惱。

孔子向老子解釋自己是憂慮“國家不行仁義,百姓不能安樂,人生短暫,不能為國家萬民做出貢獻”。老子則説:“天地運行自有規律,這都是自然發展的結果,行仁義安天下,這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情,又何必勞煩人為自然擔憂呢。”爾後又勸誡孔子學習水之德,“上善若水,誰善利萬物而萬物莫與之爭”。

孔子回到魯國之後,他的弟子門人問他是否見到了老子,老子是個有什麼樣賢德的人。孔子感歎説:“老聃,真吾師也。”

老子與孔子亦師亦友,孔子曾數次問學於老子,老子的“道”對孔子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在《論語》中有深刻的體現。猜你喜歡:

春秋孔子資料簡介 篇九

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東曲阜,而原籍則在現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被人們廣為熟知,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隨老子學習,學成後帶領着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晚年時孔子修訂了《詩》《書》等六經。據傳,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備的人有七十二個。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將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語行為和思想記錄下來,並整理成冊,命名為《論語》,此書後來成為了儒家的經典典籍。

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禮”和“仁”,他主張道德上的仁愛思想、政治上的禮治思想,並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不僅是道德與政治方面,孔子還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恥下問的教育思想;重視實事求是的史學思想等。從孔子的各種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並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同時還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無數,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備受世人的讚美和傳頌。後人也利用了建孔廟、建祠堂、拍電影等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偉大的人,使他的事蹟得以一直被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