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2W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一

孔子和米飯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裏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説:“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説:“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説:“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裏,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抱歉地説:“我平常對顏回已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孔子的故事 篇二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吟誦起《論語》我們似乎依稀能看到,在三月春風中,一位老師帶領着 一羣學生換上春服,沐浴、歡歌、遠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春遊活動,我們似乎也從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詩的馥郁。

這個春遊的發起者是這羣學生的老師,他的名字叫孔子。讓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來刻進了國人骨子裏的名字,這個不起眼的人,創立的儒家學説在後 世成為萬世吟誦的經典,甚至對其他民族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孫,畏懼宋大夫華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魯國。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紇,樑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紇 於顏氏女野合生孔子。”於是,公元前551年孔子誕生在魯國陬邑的一個小城鎮,一家人為新生命的到來而興奮不已。那麼孔子,叫孔丘叫仲尼,為 什麼又要叫他孔老二呢?

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鄹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為鄹邑大夫。叔梁紇的元配施氏為孔紇一連添了九個女兒,孔紇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 妾,雖然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孟皮,卻腳有殘疾。渴望生個兒子的孔紇,他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記·孔子世家》中説“( 叔樑)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在《史記正義》解釋為:紇娶顏氏女徵在時,年逾六十四,不合禮法(周禮),故曰野合。傳説在孔子 出世前顏徵在曾夢見山神駕着祥雲,口中喃喃自語:“禱尼丘得貴子,繼衰周而素王,擇空桑為產地。”孔紇與顏氏遵循山神的吩咐,果然得一壯 丁,即為孔子。

孔子的故事 篇三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裏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説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説:“你聽説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裏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麼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説:“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裏。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説:“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 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着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説明孔子是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四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説:“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説:“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説:“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説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孔子的故事 篇五

春秋時期魯國制定了一條法律,如果有本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買回來,可以憑有關證據到魯國國庫領取國家相同甚至更多的補助。這條法律頒佈之後,大大推動了魯國人的救贖行為,產生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

孔子弟子中的子貢是一個很有錢的成功商人,他在當時諸侯國的國際貿易中,在別的諸侯國遇到很多魯國的奴隸,他自己掏錢將這些奴隸一一贖回,並且為了顯示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向國家要補償金,並且頗以此為榮。

但他的這種行為,遭到了孔子的嚴肅批評。

孔子的觀點是這樣的:國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國人,並且願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給實施這一行動的人給予報答和補償,這個報答和補償是為了鼓勵更多的人蔘與到這一行動中來。而子貢的行為一下子給這種行為設定了一個大多數人達不到的道德標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贖回了魯國的奴隸,他將面臨一個兩難選擇:如果他去向國家要求補償的時候,對應於子貢反而成了風格不夠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國家要求補償,他將承受除了贖回奴隸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實實在在的金錢上的損失。

而大多數人並不像子貢這樣富有,他們不願意承擔這種損失,甚至承擔不起這種損失。於是,這大多數人面對自己的國人成為奴隸的時候,所採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做為。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六

雪中送炭,而不要錦上添花

孔子的弟子公西赤被出使齊國,是被魯國公派的,所以就相當於在齊國境內魯國的大使館上班。冉求與公西赤交好,找到孔子説:公西赤在齊國工作,照顧不上家,請求您簽字批點糧食補助給他的母親吧。

孔子説:好吧,就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説,是不是有點少了,拿不出手啊,能不能多給點呀?孔子不情願地説:那就再給二斗四升。冉求心想:老師你也太摳了,於是他説:“按當前社會上CPI考慮的話,起碼要送上八十斛。”

孔子聽了很生氣,對冉求説:公西赤是駐齊國大使,坐的是肥馬駕的豪車,穿的是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工資待遇那麼高!只有生活困難的窮人需要救濟,公西赤不愁吃不愁穿,給那麼多幹什麼?冉求聽了無話可説,乖乖的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