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孔子的觀後心得感想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29K

孔子的觀後心得感想

我是抱着一定期望去看《孔子》的。孔子,萬世之師,多好一題材,再(厚臉皮地)説,孔子是我老鄉,都是齊魯人氏,晚輩我應該去膜拜一下。看之前心想,也不要求導演多超水平發揮,能達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張藝謀對孔子的理解程度就行了。讓孔子那些美麗深邃的詩詞名言,配合古典唯美的電影畫面,再度綻放光芒。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孔子觀後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孔子觀後心得1

在我們的《中華文化名家選講》課中,我們對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較深的瞭解。接着,我們又觀看了商業電影《孔子》,我們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也產生了許多感想。其中,我個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兩點。

首先,我認為,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在孔子的那個年代,屹立了數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直堅持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儘管他被愚民們誤解和嘲諷,他被權貴們妒忌和排擠,他被君王們猜忌和放逐……在電影《孔子》裏,在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這幾個最具有戲劇性的被進行過改編的孔子的重要經歷片段中,可以聽到,他對魯定公説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面對公山狃對他的拉攏而説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與齊國會盟時對齊景公説的“君子無戲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對魯君的勸説“志士仁人,寧殺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孔子對南子説自己的信念“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熟悉孔子的這些名言,這些名言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平時日常的言論、行為和思想。而經過孔子及其弟子學生、歷代儒家的倡導與發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深刻,在過去的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裏,中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因此,孔子一直是我們的精神導師。

我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裏,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我們知道,我們現在的社會又掀起了一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重視繼承和發展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現在並將長期建立中國的思想道德體系和進行誠信和諧社會的構建,這就需要我們從本土的、傳統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現代化、網絡化的社會裏,我們及其後代們仍舊需要仁,需要義,需要禮,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禮儀廉恥……我們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導和發展,在以後的日子裏,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的悲劇形象有着深刻的社會意義。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獨的。我們知道,人是渴望能夠被別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希望能在人羣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都説明知音難覓,被別人理解是很難的。更何況孔子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其理想之高遠,境界之宏大,更不易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別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獨,説:“莫我知也夫!”又説:“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與!”這裏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沒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誰?這是何等的孤獨。在影片《孔子》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於愛自己的生命,他為了那幾捆竹簡而被凍死。顏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他,可見,孔子的知己是多麼的稀少啊!以致於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喪予”!從南子的話語當中,我們清楚地瞭解到,“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就更進一步地説明,孔子要找到一個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的人難啊!這也註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並且,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對孔子的誤解是沒有中斷的。在電影《孔子》的最後,孔子吩咐弟子將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魯公,便面向着夕陽,溘然長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世人理解我,是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還是難尋知己的。孔子給後世的是一個仁者形象,心胸曠達。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是一個極為孤獨的人。可見,在當時的社會裏,千里馬是有的,但缺少伯樂;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難遇知己,這注定了孔子孤獨的悲劇形象。在當今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時代裏,我們更需要伯樂,需要知己,不然,我們同樣會註定生活在孤獨的自我圈圈裏。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統治階級為了本階級的利益和滿足其奢侈私慾,殘酷地壓迫人民,橫徵暴斂,社會極為動盪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理想社會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立”。由於現實的缺憾,孔子萌生了理想,但理想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與現實是矛盾的,現實越是令人失望,理想越是完美,則它們之間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這樣,他的“理想國”在當時戰亂紛爭不已,各國都謀求強權的社會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現實是那樣糟糕,他的理想是那樣高遠,而他又始終堅持理想,不願向現實低頭,因此他到處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處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卻又壯志未酬這便是孔子政治悲劇的主旋律。就例如電影《孔子》中的墮三都,當時孔子為削弱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世卿的勢力,提出了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為種種陰謀阻撓而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又開始迷戀於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魯君反過來勸説孔子:“你應該學學寡人,裝點呆,賣點傻。你的師尊老子不是説過嘛:無為,方能無不為。”從這我們又看到,當整個社會都幾乎沉溺於利益、權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聖人反而會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同樣地,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要再讓我們身邊社會上的聖人再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了。

當然,商業電影《孔子》給我帶來的感想還有很多,這只是我個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於孔子及其儒學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們理性探討、學習和倡導發展孔子及其儒學思想,孔子會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同時,我們也應該吸取由於當時社會的侷限性給孔子帶來悲劇的歷史經驗教訓,使我們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孔子觀後心得2

昨天,我聽媽媽説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麼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衞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説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説:“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説:“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説:“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説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裏,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觀後心得3

孔子,這位公元511年前的大文化人,不知對我們這些中國後輩來講,是有着多大的影響力啊。

通過電影這樣的一種藝術形式來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幾代電影人的夙願,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拍攝《孔子》是中國電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銀幕形象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也體現了我們中國的電影人的一種巨大的責任。要想使孔子的形象真真切切地出現於電影銀幕上,那是談何容易,更別説,要講述關於孔子的一些事例,對於無法親身到孔子那個時代的電影人,要製作拍攝出如此意義的電影,更是不簡單。

《孔子》將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具有長久影響力的作品,不僅是演孔子的周潤發演技超高,眼神、語言、動作,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孔子的“味道”,而且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尊敬、學習的人物。

看完《孔子》的我,真是即感到慚愧,又覺得有些自豪。電影中的孔子,時不時出現一句經典的語言,好多已經出現在了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可想而知,孔子的話,都能體現出他的品格之高尚,偶爾遇到學過的語句,還會情不自禁地跟着孔子一字一頓的小聲念起來,這讓我不禁感到自豪。

但電影中還有我根本沒聽過的名句。在電影院時,周圍的個別中老年人卻能接上孔子的話,讓我又有些慚愧,如此偉大的人物,學習的我們,卻侷限於課本,而沒有廣泛的瞭解更多,看來,當代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放眼望向遠方,而不是課本這狹窄的小小文學世界。

孔子觀後心得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説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説:“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孔子觀後心得5

我是抱着一定期望去看《孔子》的。孔子,萬世之師,多好一題材,再(厚臉皮地)説,孔子是我老鄉,都是齊魯人氏,晚輩我應該去膜拜一下。看之前心想,也不要求導演多超水平發揮,能達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張藝謀對孔子的理解程度就行了。讓孔子那些美麗深邃的詩詞名言,配合古典唯美的電影畫面,再度綻放光芒。

沒想到,沒想到,拍的是如此之差,差的讓人傷心。活脱脱一主旋律片,還不是中規中矩無傷大雅的主旋律片,就是一拍失手了的三流主旋律片。就算有發哥跟那兒苦苦撐着,也是hopeless。看的我巨困無比,就在要昏睡過去的最後一刻,我以殘存的一點意志力逼自己睜開眼睛,扭頭一看旁邊,我娘已經昏睡過去了,我碰她一下,“你還真睡着了啊”,我娘驚醒,不好意思地端正了一下坐姿,作正襟危坐若有所思狀繼續看。後面我沒注意,不知道她有沒有再度睡過去。

連我娘這種一向寬容不怎麼挑剔的人都覺得很差了,出了影廳就發出一連串感慨,“孔子還是個武林高手!能文能武啊。”“孔子一輩子沒幹別的,就到處流浪了。”沒錯,這就是問題所在,編劇太扯了。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在於講學,傳道授業。可惜導演對這一點並不感興趣,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表現孔子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其曾經意氣風發然後悲慘動盪的後半生。影片的前半部分孔子忙着和朝中大臣鬥嘴忙着和敵國國君鬥智鬥勇,後半部分一直帶着幾個弟子on the road,走過一個村又一個店,走過一個國家又一個國家,窮,戰亂,沒飯吃,弟子不是跟錯了主子戰死沙場就是為了撈竹簡溺死冰河(看到這裏老孃怒了,胡導您自己智商不夠,就可以這麼污衊顏回麼!復聖顏回是病死的,不是為了撈那幾個竹簡淹死的!再説了,你家竹子掉水裏會沉啊,科盲到令人髮指),最後好不容易回到魯國了,跟魯國國家領導人説他以後不參與政治了,要安心教書。我心説,好,終於要講一講孔子是怎麼為人師表弟子遍天下了,結果,導演根本沒理這茬兒,給發哥化了個耄耋老粧,一襲白衣,倚在門口,身子一歪,over了,連個臨別遺言都沒來得及説。我特麼太替孔子不甘心了!

南子,周迅演的那位性感美豔心機很重的衞國國王夫人,我完全沒看出她存在的意義。胡導太自作多情了。人孔子對南夫人根本就沒什麼非分之想,南夫人也不見得多了解孔子,這兩人唯一的交集就是孔子流亡到衞國時見過一面,南子做藍色妖姬狀盛裝出現,一見孔子,立馬湊上去,鼻子都快貼孔子臉上了(我還奇了怪了,這還沒到魏晉南北朝那個奔放的年代呢,衞國皇后作風再大膽,也不至於在自己家裏這麼赤裸裸地勾引一個年過花甲的外國流浪者吧,丫圖什麼呀),見孔子沒什麼反應,沒話找話地説了一句(在我看來純屬裝逼的話),“世人也許能夠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永遠無法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孔子默默無語,走了,然後南子莫名其妙地被暗殺了。胡導,YY的天空無限廣闊,您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吧,您要非説南子是孔子的知己,孔子的後人估計也都寬厚包容,不跟您計較,但您敢編個靠譜點的劇情麼。

不是讓演員説幾句古漢語,電影就有品位了的。這平庸又無知的破片,真是糟蹋了孔子,也糟蹋了發哥,還連累了無辜的阿凡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