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傷仲永》文言文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84K

《傷仲永》文言文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傷仲永》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一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二、學生閲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構

1、根據註釋默讀課文:

⑴ 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 扳 謁 稱 泯 耶

⑵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義:

父異焉 書詩 立就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 利其然 環謁 泯然 受於天 固眾人 傷仲永

説明:強調詞性活用的情況。

⑶ 完成練習題三。

2、齊讀課文:

⑴ 完成練習題一:

説明:教師先讀文中需要注意停頓的句子。

⑵ 理清課文的寫作層次和表達方式: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麼傷”,採用記敍的形式。第3段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麼”,採用議論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敍述的?

三個階段:

⑴ 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⑵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⑶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3、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説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並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説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後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後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⑴ 用詞的精當傳神:

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⑵ 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敍,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於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來。(不與作者的觀點雷同)

七、佈置作業

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傷仲永》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二

一、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説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説説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説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台,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衝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説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台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後就不再學習,也會怎麼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着問:為什麼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後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説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於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瞭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揹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國小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後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於王安石大家還有什麼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麼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着問:有什麼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後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註》。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誦讀練習

師: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麼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後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後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説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麼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註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麼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麼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於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説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後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複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於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複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複述一篇。誰?

生上台複述(內容略)

師:你們説他複述得怎麼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複述的同學複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麼?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麼?

生:“即”説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麼意思?

生:消失。

師:這裏指什麼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後“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麼“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説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後,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後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説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後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後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並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後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於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收穫。

後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覆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後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讚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並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説”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執教者簡介:

唐炯武,男,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福建省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骨幹教師,市級教壇新秀。有多篇論文省級獲獎。本課為福鼎市新課標示範課

作者郵箱:

《傷仲永》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三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二、學生閲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構。

1.根據註釋默讀課文。

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 扳 謁 稱 泯 耶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父異焉 書詩 立就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 利其然 環謁 泯然 受於天 固眾人 傷仲永

説明: 強調詞性活用的情況。

完成練習題三。

2.齊讀課文。

①完成練習題一。

説明:教師先讀文中需要注意停頓的句子。

②理清課文的寫作層次和表達方式。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麼傷",採用記敍的形式。第3段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麼",採用議論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敍述的?

三個階段: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3,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説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並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説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後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後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敍,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於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來。(不與作者的觀點雷同。)

七、佈置作業 。

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傷仲永》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四

閲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後問題。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説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1.對下列兩句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⑴或説處殺虎斬蛟 ⑵具以情告a.⑴有人勸説周處去殺虎斬蛟。⑵(周處)把(自己被人看作是禍害的)情形詳細地告訴了(陸雲)。b.⑴有人説周處已經去殺虎斬蛟。⑵周處把自己的心情告訴了(陸雲)。c.⑴有人勸説周處去殺虎斬蛟了。⑵周處把自己的心情告訴了(陸雲)。d.⑴有人説周處已經去殺虎斬蛟了。⑵(周處)把(自己被人看作是禍害的)情形詳細地告訴了(陸雲)。2.結合句意判斷下列句子中“謂”“並”兩字的意思。⑴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⑵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⑶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⑷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兩個“謂”字意思 同,兩個“並”字意思 同。3.促使周處改過自新的原因是什麼?請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4.清河(陸雲)從哪幾個方面説服周處,使他堅定了改過的信心?(請用自己的話分析)5.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也。”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參考答案:⒈a ⒉相 不 ⒊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⒋三個方面。⑴講述“聞道”的重要意義,“古人貴朝聞夕死”。 ⑵對周處進行鼓勵,“君前途尚可”。 ⑶指出周處一定能達到目的,“何憂令名不彰”。 ⒌略 下一頁還有閲讀下面文字,回答後面問題。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混然眾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入,得為眾人而已耶?1.解釋下列字詞。(1)邑人:(2)利其然:(3)扳:(4)環謁:2.解釋下列字詞並給加點字注音:(1)稱(    )_________(2)泯然(    )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a.悄悄地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b.悄悄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錢物求他作詩。c.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d.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物請他作詩。4.下列譯文的意思正確的一句是(    )。a.餘聞之也久:我聽説這件事也很久了。b.從先人還家:從父親那裏回家。c.還自揚州:還自己到了揚州。d.泯然眾人矣:他的才華已經消失,成為一個普通人了。5.文章開頭寫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麼?6.仲永的天賦才能從哪些事情上説明,請列舉出來。7.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具體做法是_____________。8.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_。9.從最後一段的議論看,作者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意在説明什麼道理?參考答案1.(1)同鄉的人(2)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做有利可圖(3)同“攀”,牽、拉(4)四處拜訪2.(1)chèn相當(2)mǐn消失的樣子3.d4.d5.“世隸耕”説明方仲永既非書香門第,又非官宦世家,顯出其絕無詩禮的薰陶。6.三次敍寫仲永才智超常、聰明過人。一是“未嘗識書具”卻“忽啼求之’;二是“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三是“指物作詩立就”。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8.不使學9.説明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係,強調後天的學習更為重要。

《傷仲永》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五

教學設想

1、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方仲永變化的過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組織學生討論現在社會上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讓學生深刻領會後天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3、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引導學生靈活適應《論語》中的有關知識。

教學步驟

一、講故事導入  新課

1、教師講一個“年級死囚犯,在臨刑前咬下母親半邊耳朵”的故事。

2、討論,年輕人的行為如何理解?

3、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

説明:此項練習旨在調動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地進入課堂,集中注意力,進入課文學習,同時開發學生聽話,分析能力,並能準確地把自己的感受口頭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説話能力。教師應以學生的看法為主。教師不作統一要求。

二、學生自讀課文

1、師:這是一個令人遺憾,令人痛心的故事。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筆下也有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你指導是哪篇課文嗎?

説明:此項設計是為了“課題的書寫。加深了印象。

2、朗讀課文,參考注意釋,然後用自己的話説出故事的內容梗概。

説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為下一步訓練作鋪墊。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説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礙。為下步訓練作準備。

三、探究課文內容

1、課題中“傷”是什麼意思?作者因為什麼而“傷”?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變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麼?

説明:此三項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重點在對原文的理解與應用。

4、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

5、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麼樣做?

説明:此二項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時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四、課外延伸

1、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説明:此項練習旨在新舊知識的銜接,因為兩文都涉及到了學習態度的問題。

2、結合課文,説説現實社會中與之類似或相反的現象。

説明:此項練習旨在讓學生深刻靈活今後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五、作業

説説學習《傷仲永》一文的感受。

六、反思:

1、七年級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定的障礙,特別是在朗讀方面、斷句、節奏、語氣語調都有一定的難度。要加強朗讀,力爭在理性的基礎上,多背誦多積累,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和體會,更要加強多種形式的朗讀。

2、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沒有想象的這麼好,特別是後進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遺憾的教學中應重點注意。

3、討課題完成比預料的好,學生討論熱烈,各抒己見,模仿仲永及仲永父親的語氣進行勸説很到位,以後的教學中可加強訓練。

《傷仲永》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六

傷仲永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彙。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4.學習比較閲讀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l)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彙。

(3)翻譯全文。

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2)學習比較閲讀的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三。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

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後,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

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於保守

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諡號“文”。著有《王臨

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良傳的意思,表

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翻譯課文。(可一人一句,要講清重點詞語)

補充課文註釋:

“世隸耕”隸:屬於。

“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即書詩四句”書:動詞,寫。

“並自為其名”自:自己。為:動詞,題上。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是:這。就:完成。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或以錢幣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動員的以動用法,以……為利。然:這樣。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賢手材人遠矣”賢:比……好,優秀。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

“且為眾人”且:況且。

“固眾人”固:本來。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3.提問:訪歸納文章的投意。

討論並歸納:

第一段:寫方仲永才華初露時的情形。

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終於成為普通人。

第三段:議論雖有先天的聰明,但後天的學習更重要。

4.提問:文章第一段介紹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嘗識書具”的

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襯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

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5.提問: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有兩層,試歸納層意。

討論並歸納:

第一層: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

第二層: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作法。

6提問: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終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

麼?

討論並歸納:原因是其父負其利不使學。

7.提問:第三段議論寫作者的觀點。清簡要説説作者的觀點是什

麼?

討論並歸納: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

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8.提問:請把本文與《孫權勸學》相比較,説説你的人才觀。

討論並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後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

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而像目蒙這

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將,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

乾和謀略。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

人恐怕都辦不到。

四、小結

本文寓理於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説

明瞭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係。前兩段敍事,最後一段議論。敍事部

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後的情況,先仰後場,對

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後就事説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

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解釋了列加點的豐。

A世隸耕

B.未嘗識書具

C.即書詩四句

D.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E.或以錢幣乞之

F從先人還家

G賢於材人遠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麼?

A忽啼求之B.借旁近與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錢幣丐之

(三)翻譯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賓客其父。

2.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附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

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着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

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

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全鄉的秀才看了。從此,指定

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

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的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

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

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多多家裏

見到他,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

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説:

“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樣了。”

王先生説: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

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

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

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

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