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傷仲永》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92W

《傷仲永》教案多篇

《傷仲永》教案設計 篇一

第5課 《傷仲永》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説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説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敍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説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並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二、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句中停頓的誦讀能力,但也可以培養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餘聞之也/久。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             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説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後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後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             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敍,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於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後記: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瞭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並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傷仲永教案 篇二

傷仲永

以下為正文:

教材分析:本課在國中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五課。這個單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長為主題的課文。本文通過講述由神童變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簡介《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化成一個普通人的經歷,然後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學本文,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麼方仲永會有這樣的轉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可以讓學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談自己的想法。理解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備課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時,只節選了前兩段,沒有第三段的議論,學後也會有所領悟,但可能體會要膚淺。加上本段,學生學習有難度,但結合學生的成長教育極有意義。

學情分析: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與方仲永年齡相仿,是進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學生喜歡學習古文,尤其對情節有趣的文章更感興趣。教學中注意調動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並給予學法指導

教學/學習目標極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第二部分第十二條中規定: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學習目標:

知識:學習並掌握之於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

能力:能夠順暢朗讀課文,提高準確翻譯課文的能力。

德育: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採用三步入境法。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內容和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階段:1、預習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髮明瞭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麼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傷仲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3、理解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課前準備】

對照課文的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為學生,我們常常為一個問題苦惱,那就是為什麼我不能像別人那樣拿第一,考滿分。於是有人責怪自己天資不夠。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呢?王安石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讀了課文你又有怎樣的想法呢?

(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

二、朗讀課文,翻譯課文

1、聽錄音(或教師範讀),注意朗讀的節奏和語調。

2、學生反覆誦讀課文,要求模仿範讀時的語調、語速來朗讀。

3、圈畫出自認為重要的字詞、句子,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然後説一説。

4、教師準備的重點字詞:

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仲永生五年:生,長到。年,歲。

自為其名:題寫。

其紋理皆有可觀者:值得欣賞的地方。

邑人奇之:對此感到驚奇。

稍稍賓客其父:稍稍,漸漸。

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請求仲永作詩。

父利其然也:利,認為有利可圖。然,這樣。

餘聞之也久:句中助詞,表提示,無實義。

從先人還家:已經去世的。

還自揚州:即自揚州還。

復到舅舅家問焉:此(指仲永之事)。

賢於材人遠矣:於,比。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受,同授。於,被。

卒之為眾人:最終。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為第一課時主要教學活動)

三、理解課文

1、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個什麼故事?

明確:本文寫了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

2、追問: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表現在哪兒?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怎樣看的?

明確:幼年天資過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學。

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作者的話説明了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四、遷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嗎?

(讓學生暢所欲言,並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有關資料,進行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才的關鍵。

反方:後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討論之後,教師要將討論內容進行歸納集中,使學生有一個正確認識。並據討論情況予以評價。

2、同學們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時,你有什麼話要説呢?(三選一)

⑴仲永啊,我想對你説

⑵方父啊,我想對你説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麼話對大家説呢?)各位啊,我想對你們説

傷仲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熟讀、朗誦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理清文章脈絡,瞭解借事説理、詳略得當的寫法。

3、感悟文意,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

2、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法】

合作探究、誦讀品味。

【教法】

引導對話、感悟體驗。

【課前準備】

1、學生:

查工具書,認記字詞,疏通文意,組織辯手、辯詞。

2、教師:

準備歌曲《愛拼才會贏》,指導學生準備課堂辯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引導學生讀句“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教育及自身學習有關”讓學生討論:天資與後天教育對成才哪個重要?,而後發表看法。(根據學生意見把學生分成兩組)

今天我們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讓我們在品學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體味怎樣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諦吧!

簡介作者:請1~2名學生根據積累的知識介紹王安石,教師適時補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課文原文,找一生讀文,其他學生糾錯、正音。

2、學生自讀全文,指出疑難,投影出示重點詞句,師生釋疑。(生問生答、師生對話)

3、學生分小組合作再讀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話講述方仲永的故事。(學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過讀文與聽故事你肯定認識了仲永這個人,那麼你認識到了一個的方仲永呢?

5、請大家再細讀課文,思考仲永的變化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

(學生小組分析)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可觀者。”寫方仲永天資過人、才能出眾;

第二階段:“……不能稱前時之聞”寫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仲永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6、再讀分析仲永變化的原因是什麼?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

(引導分析最後一段)

8、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

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説何以可傷之理,字裏行間流露出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於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態度鮮明。

三、鞏固訓練,交流感悟

1、朗讀全文,深入感悟。

2、學生交流自己讀文所感。

四、課下準備,參與活動

根據課始時的分組情況及學生此時意見將學生分成兩組。要求學生明確辯題,確定辯手,蒐集材料,準備課堂辯論。

《傷仲永》教案 篇五

教學建議

一、深刻的立意

本文借事説理,通過方仲永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説明了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係。文章敍述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後“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學”,是“其受於人者不至”,通過生動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鑑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對方仲永的天資做了不適當的渲染,把他寫成一個“生而知之”、不習而能寫、不學而能詩的“突發”的天才,不盡合乎實際。文中雖然有這一不足之處,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為典型的反面事例,強調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們領悟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係。這一立意無疑是十分深刻的。

二、材料安排上的特點

本文詳寫敍事部分,略寫議論部分。在敍事部分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略寫他才能衰退時期的情形。這樣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來説明“受之人”即後無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為什麼哀傷、哀憐?因為仲永有天才而“受於人者不至”。但這不能怪仲永,他畢竟是個孩子;這全部責任都應當由貪財的父親來承擔,因為他剝奪了仲永的學習機會。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有兩點用意:第一,説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理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為仲永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説明仲永未能受到後天教育。至於仲永長大後才能逐漸衰退(“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至喪失殆盡(“泯然眾人”),則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當然不用多説。敍事部分已經藴含了作者所要説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用不着多説了。

三、先揚後抑、突出主旨的寫法

本文的敍事部分先揚後抑。先鋪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後寫他變得平庸無奇,前後互為反襯,對比鮮明,顯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變為庸人的不幸結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揚後抑的着眼點是“抑”,本文采用這種寫法,表明了對“不使學”、不讓人才“受之人”的錯誤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態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四、見聞錄的敍事方式

半功倍本文的敍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用“聞”“見”“聞”三個片斷,依次分寫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按時間順序把這三個片斷結為一個整體。詳寫第一個片斷,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極簡略地寫後兩個片斷,點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至泯滅。敍事一氣貫通而層次分明,詳略有致而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意旨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敍事方式還使方仲永與“我”發生了聯繫,富有生活氣息,給人真切之感。

五、簡練精當的語言

本文的語言十分簡練,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敍述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全篇行文嚴謹,力求簡潔,其中每一詞、句都有其精當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開篇一句交待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和對方仲永天資過人的有力襯托;“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的父親貪利而自得、可悲可歎的愚昧無知之態;結尾段以“餘聞之也久”開端,以下均承此省略“餘”字,如此等等。這篇短文筆墨極省,以至精簡到難以再刪一字。對本文的這一特點,可以逐字逐句體察、品味。

六、引導學生自讀的教學建議

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並儘量獨立完成練習,以培養自學能力。教師可略做點撥,適當答疑。雖然本課沒有背誦要求,但仍要重視朗讀。課文一定要讀熟,最好能背下來。

教學設計示例

一、初讀課文

學生初讀,勾劃出生字詞。正音。

二、朗讀課文

完成課後練習一。補充練習:

①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②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提問:

①這篇文章寫了一回什麼事?

②仲永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開頭介紹了他哪些方面的情況?

③課文介紹了他才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是哪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各是怎樣的?前後是一種怎樣的變化?

2、點撥重點詞語

①生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時間表示法

②隸、未嘗、意、立就、文理、稍稍、乞、邑人、稱等

3、練習:理解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①父異焉

②邑人奇之

③稍稍賓客其父

④父利其然也

總結:意動用法,活用後可理解為“以…為…”“認為…”“把…當作…”

4、點撥重點語句

其詩以養父母、收放為意

傳一鄉秀才觀之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不能稱前時之聞

四、討論:

方仲永為什麼從“指物作詩立就”而變成了“泯然眾人矣”?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五、研讀最後一段

1、根據文章內容理解以下詞語的含義:

受之天/不受之天/受之於人/不受之人

材人/眾人

2、作者認為方仲永的悲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其受之於人者不至”與上面的哪些句子相呼應?

3、作者認為從方仲永身上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4、再次朗讀課文。

七、討論

你對方仲永這件事怎麼看,你認為造成方仲永的悲劇的原因是什麼?除了其父“不使學”以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