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43K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多篇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篇一

第一輪“達標立標”課,已圓滿的結束,經過三年級數學組老師的共同努力,從選定內容,到一次次備課,修改教案,再到重新上課,在於主任的引領和郭老師的幫助下,我們順利的完成了《積的變化規律》的研討。在一次次的磨課中不斷有新的靈感,而課堂也日趨完善,在整個磨課過程中自己成長並收穫着。

第一次上課是由杜老師執教的,通過呈現課本情景圖,讀信息,由談話導入,通過讀信息提問題,拋出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出了課題,學生通過老師提供的自學指導進行自學,師生交流規律,然後就是規律的應用。整節課符合先學後教的原則,等杜老師上完這節課之後,我們又靜下心來反思,課是上完了,但是是否所有的學生都感受到積的變化規律了?是否每個學生都按照先學後教進行學習了? 在於主任的及時點撥下,我們沒有靈活的運用先學後教,從而使整節課的教學流程及環節顯得有些牽強。本節課是一節找規律的課,學生應該經歷從“猜測→驗證→得出正確結論”,通過這些環節,讓學生充分感知規律的來源和學習數學的嚴謹性。在教研組老師們的質疑與提醒下,我們又對課進行了重新的修改,讓學生真正體驗“猜測→驗證→得出正確結論”。 同時把結論從原來的“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積就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修改為便於學生理解的“一個因數乘幾,積就乘幾”。同時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適當的擴展”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對課進行了調整,第二次上課是有畢老師進行執教。先由一組口算導入,交流解題的好方法,從而引出課題,以以温馨提示出示自學指導,整節課經歷了學生大膽的猜測,驗證,最後得出結論, 整節課充分體現了“找規律”課型的特點。在整個授課過程中,畢老師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如果能夠認真傾聽孩子的問題,對孩子的問題進行跟蹤提問,這樣的課堂還會更緊揍,更有激情一些。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我是三年級組最後一輪上課的老師,在錄播教室上課給了充分學習的機會,不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充分的瞭解,而且能更好的學習到優秀老師的亮點。講完課,沒有感覺到輕鬆,反而多了幾分沉重。通過這節課,認真總結了自己在教學上的一些不足之處。

1、要認真備好課,每個細節落實到位

講課之前聽了同組三個老師的授課,以為自己對整個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都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在備課方面沒有盡全力去認真對待,導致整節課過度環節過渡語不夠完善,顯得課堂不夠緊湊。如,做完口算後,問“有什麼好方法做的這麼快” 應該説設計具有開放性,起到了激活學生思維的作用。可上完課,細細一琢磨,感覺很不好,我的“預設”沒有達到目的,對課堂提問的“度”也沒有把握好,課題出現的有點突然。所以一節課不單單是備好教案,更要備好孩子,考慮好孩子會出現的問題,自己能夠及時的應付。

二、規範自己的課堂語言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自己激勵和表揚孩子的語言用的較少,而孩子則更多的需要老師的鼓勵和評價,而更多時候用的則是命令孩子的語言。另外,課堂上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傾聽孩子的發言,而自己的課堂則是老師説的多,説多了孩子就會用依賴性。課堂真的應該放手多讓孩子説,但是老師的總結要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認真對待每一節家常課,鍛鍊自己

一節課40分鐘,而學生知識的取得正是靠這一節節的家常課。針對這次講課,自己一定要認真反思克服不足,認真準備好每一節課,要運用好課堂40分鐘。

同一教學內容不同教學風格,使我又一次深刻體驗到,磨課的重要性,如果每節課能從研究備課和上課開始,一節課一節課地加以研究和積累,就能增強自己可持續教學的能力,促使自己專業化成長。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自己,儘自己最大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好老師。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篇二

《積的變化規律》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聯繫的,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這堂課我以幾組口算乘法算式為載體。口算環節結束後,我問:“你能根據每組算式的特點接下去再寫2個算式嗎?”通過這一環節,只要學生能寫出算式,那麼他基本上對規律就有了大致的瞭解,雖然説不出,也心領神會了。

但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學生突出的表現是不能準確的找到積的變化規律,學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識的表面,在教完這節課後,留給自己是無盡的思考,為什麼學生開始學習時興趣高漲,到後來的沉默,説明學生沒有正真的掌握,接下來只好培養學生遷移類推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通過學生多説多練來改善了。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篇三

今天教學了積的變化規律,昨天佈置了預習作業:

計算、再觀察比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後面三個算式等號左邊與第一個算式左邊比,什麼發生了什麼變化,算出後三題的積再與第一題的積比一比,你有什麼發現? 30*24=720 (30÷2)*24= (30÷5)*24= 30*(24÷6)= 後面三個算式等號左邊與第一個算式左邊比,什麼發生了什麼變化,算出後三題的積再與第一題的積比一比,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在課始交流計算結果與自己的人發現時,習慣於表述成: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縮小几倍,積也縮小相同的倍數。

為了驗證大家的發現,我們首先讓大家用書中的例題驗證,再讓大家各舉一個例子驗證得出積得變化規律。但遺憾的是在後面的練習中學生還是習慣於直接計算積卻不用所學的積得變化規律去求積,在我的追問下好的學生想到根據記得變化規律直接用原來的積乘幾求到現在的積。

我也反思我的教學中是否有導致學與用剝離的現象,可能在開始的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得出規律的結果反而削弱了學生對規律本身的理解與實際應用,於是在課即將結束前我出示了題目:根據275*46=12650 直接寫出275*92= 的結果並説明解題思路,到此學生才全部理解了記得變化規律的有用性。雖然是後知後覺但畢竟是真正有了“知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