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找規律教學反思(集錦46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2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6篇《找規律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找規律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找規律教學反思(集錦46篇)

篇一:找規律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資料,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主要是學習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並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例1、例2、例3是最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例4是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這兩部分資料比較接近,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用心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貼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導入環節。準備了一些紅花和黃花,告訴他們老師要將這些花擺在黑板上,擺一排。然後,故作神祕地問:“你們猜一猜老師要擺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麼顏色?”這時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説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説紅花,一部分説黃花。然後,我將紅花擺上去,猜對的同學很興奮,猜錯的同學有些掃興,但很快又躍躍欲試。讓他們猜第二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還是有兩個答案,當問第三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逐漸地越往後問答案越統一,以至於不等問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齊聲按着一紅一黃的擺放規律喊出來。我及時地誇他們真聰明猜得真準,學生們各個是樂不可支。我話鋒一轉説:“你們明白老師為什麼在這擺一排花嗎?”課堂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猜測。看到他們疑惑的眼神,我公佈説:“是獎給這節課上得好的同學的,回答問題好的獎紅花,遵守紀律、合作好的獎黃花。你們有信心拿到嗎”此時,學生大聲答道:“能!”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我設定了一個情境,讓聰聰和明明帶着大家穿越時空隧道,來到“六一”那一天,並配熟悉的“快樂的節日”主題歌,讓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透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在教學最後,還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透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資料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倉促而過,並且減少了學生回答的次數。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篇二:找規律教學反思

在教學完《找規律》一課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深深體會到教學中應注意:

1、關注學生的情感

有一句大家都深知的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在參與中獲得進步與發展。

在這節課中,我緊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課前的拍手遊戲,透過動作、音樂節奏滲透規律,讓學生能很快融入其中;佈置教室的主題圖情境也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促使他們主動觀察、自主探究;而動手操作,體驗規律環節更是讓學生在實踐、交流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從而主動應用知識、發展自己的潛力。能夠説,課堂上學生用心主動,興趣盎然。這就告訴我們:當我們重視了“三個維度”中的“情感維度”的建構,學生的用心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

2、關注學生的學習

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學中應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從而進一步轉向關注“人”的發展。為了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層次,並在與同伴交流中獲得進步。在本節課教學時,我試圖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的過程中體驗規律、感悟規律、應用規律,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用心的情感體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設計了“找、塗、擺、聽”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以活動為主線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學生多感官全方位參與。事實證明: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創新思維與實踐潛力獲得了發展。如:在用“○、△、□”三種圖形動手操作、設計它們的排列規律這一環節,有的小組擺出了“○△□○△□○△□○△□○△□○△□”,有的擺出“○○□□△△○○□□△△○○□□△△”,還有的擺出“”,每個小組都擺出了跟老師不同的規律。這就提醒我們:學生確實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教學中我們就應給予他們探究的機會,讓他們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差異,從而能在互動交流中學會自我完善、自主建構新知。

3、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多元的評價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種客觀現實,更是一種教育資源。只有我們關注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恰當評價他們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與發展,才能促使他們向正確的方向或更高的水平發展。在本節課中,我根據問題和練習的難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解答;讓不同層次且有代表性的學生作自我評價;也走進學生,及時瞭解和把握學生在體驗與理解數學方面的個體差異,發現不同層次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閃光點,和他們一齊分享成功的喜悦。結果,學生的用心性、主動性大大提高了,他們在自評、互評與他評中獲得了發展,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可見: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了多元的評價,我們收穫的必將是和諧的課堂,是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

當然,這節課還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情境時我處理得有些倉促,沒能讓學生先進行小組交流,幫忙他們豐富自己的認識,所以交流僅限於部分學生的展示;再有一個就是當學生用學具擺出“”時,我在課堂上是這樣處理的:引導學生説出自己設計的規律,並讓其他學生根據他們設計的規律説出下一行應是什麼。其實,關於這一課堂生成的資源,我還能夠引導學生從豎行找規律,但是課堂上自己過於緊張,竟給遺漏了。更令我遺憾的是:這節課是一節課題研究的彙報課,我採用暗中分層以避免分組區別教學的負面影響,大膽嘗試在常態課下實施課題研究。但是,在借班教學的狀況下,我缺乏對學生知識、潛力層次的深入瞭解,分層輔導難以到位,只能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進行分層評價,教學預設上設置的彈性的的學習目標要求無法讓不同小組和不同層次的孩子完成。此刻想想:如果自己能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一些提示卡和示意卡,當自己所設置的學習任務(不管是同一任務還是不同任務)一出現,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如遇到困難便可透過示意卡示意老師,老師不是便能方便地給予提示或幫忙嗎?這樣,課堂不是也更能體現分層輔導,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思來想去,還是自己的教學素養不夠,今後應加強學習,不斷

完善自己。

篇三: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

反思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其成功之處在於充分體現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理念。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具體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設計遊戲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上課的開始,設計遊戲,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生憑直覺做出決定,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帶給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忙理解知識。

二、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找規律資料具活動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搞笑味性,“找規律”的資料不能用“對或錯”來簡單的決定其正確與否,而是要聽學生介紹“找的規律”有無道理,這樣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充分與同學展開交流活動,注意傾聽同學講的有無道理,聯繫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出決定,不斷地及時地優化自已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獲得了發展。

三、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個案例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學校舉行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先包內含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還有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着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的美和作用,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需要,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數學。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一是我本想讓學生先用學具擺出有規律的圖形,再利用彩筆設計有規律、美麗、有創新意識的圖案,可學生沒有帶彩筆,這一步就沒有得到較好的執行。二是在這節課上我發現自己平時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不夠,體此刻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設計幾組有規律的動作或圖案時,學生大多偏愛用學具而且也沒什麼新意。三是結束時,沒有組織學生有規律的走出教室.

篇四:找規律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資料,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例1、例2、例3是最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例4是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基於這兩部分資料比較接近,固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用心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貼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導入環節。我準備了一些紅花和黃花,告訴他們老師要將這些花擺在花槽中,擺一排。然後,故作神祕地問:“你們猜一猜老師要擺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麼顏色?”這時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説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説紅花,一部分説黃花。然後,我將紅花擺上去,猜對的同學很興奮,猜錯的同學有些掃興,但很快又躍躍欲試。讓他們猜第二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還是有兩個答案,當問第三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逐漸地越往後問答案越統一,以至於不等問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齊聲按着一紅一黃的擺放規律喊出來。我及時地誇他們真聰明猜得真準,學生們各個是樂不可支。我話鋒一轉説:“你們明白老師為什麼在這擺一排花嗎?”課堂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猜測。看到他們疑惑的眼神,我公佈説:“是獎給這節課上得好的同學的,回答問題好的獎紅花,遵守紀律、合作好的獎黃花。你們有信心拿到嗎”此時,學生大聲答道:“能!”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把卡通人物聰聰和明明引入課堂,並貫穿於整個教學全過程。在教學主題圖時,我設定了一個情境,讓聰聰和明明帶着大家穿越時空隧道,來到“六一”那一天,並配熟悉的“快樂的節日”主題歌,讓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資料就具體化、清晰化。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透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在教學最後,我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透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資料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倉促而過,並且減少了學生的回答次數。

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篇五: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本課時讓學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還未抽象到數,所以我在課堂中結合了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這節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悦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1、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思維特點,關注知識的構成過程,用心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2、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喜歡的“猜魔術”為引子,透過“找簡單的規律?D?D畫規律?D?D找生活中的規律?D?D動手創造規律”等活動。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潛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

3、進行數學活動的教學。建構主義學者認為,學習是主體在對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的活動過程的性質作反省抽象而產生,學習數學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找一找、塗一塗、拼一拼、説一説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規律。

4、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再創造。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透過塗色,擺學具、活動,把知識進一步的拓展,從而讓學生再創造出不同規律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潛力,激發創新意識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我把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透過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這節課,我和同學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篇六:找規律教學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本課我設計了讓學生猜表情的遊戲,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同時僅要求猜一猜結果,學生憑直覺做出決定,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帶給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忙理解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資料既具有活動性和探究性,又具有挑戰性,趣味性,“找規律”的資料不能簡單的決定其正確與否,而是要聽學生介紹“找的規律”有無道理,這樣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充分與同學展開交流活動,注意傾聽同學講的有無道理,聯繫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出決定,不斷地及時地優化自已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獲得了發展。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我設計的這一節課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人物?D?D“淘氣”展開。從主題圖------遊樂園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先包內含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還有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着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節課我設計了“智多星”的獎勵卡,聽課認真、發言用心、表達完整、表現好的同學都能及時得到。這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透過小獎勵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整堂課的設計和實施會有許多的不足。例如:在學生動手操作“塗一塗”結束後,應將學生所塗作品展示在實投影上,更直觀,更明瞭;在學生小組合作結束後,應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成員間的互相評價,讓學生的合作更和諧,更有效。

篇七:找規律教學反思

一年級找規律教學反思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的一部分,要求學生能夠“發現給定的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找規律”是根據新課標理念新增加的學習資料,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我這天執教的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這是找規律的起始課,主要讓學生自主學會尋找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為後面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曾理解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啟蒙教育,因此,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資料較為容易。但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神容易分散,語言表達不完整。因此,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數學學習趣味性,強化語言表達訓練,是本節課教學中我較為注重的學習策略。

我的教學意圖有兩個:一是讓孩子透過找規律能夠説出下一個是什麼;二是讓孩子充分感受規律的美。圍繞着這兩個教學意圖,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分別是:1、情境導入2、發現規律3、體驗規律4、延伸規律5、自我評價。

在第一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設計時,我首先透過“猜一猜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情境導入,充分調動小朋友的學習慾望,激發出孩子大腦中“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原有經驗,然後直接揭題:像這樣一個冰淇淋一個漢堡包,一個紅蘋果兩個綠蘋果,兩隻羊、一隻狼;又兩隻羊、又一隻狼;再兩隻羊、再一隻狼,不斷重複出現的現象就叫做“規律”,這天咱們的任務就是一塊兒來找?D?D規律。第二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發現規律”。這一環節,我重在強化訓練孩子用較清楚、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發現的規律,之後的鞏固練習我採用的是“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孩子獨立完成。之後,我在“體驗規律“這一環節設計了“擺一擺、塗一塗、畫一畫”的教學情境。其中,“塗一塗”重在讓學生會按照規律塗色,還要會説出規律。“擺一擺”創設了開放的教學情境,帶給學具給學生,讓學生三人合作,自由設計“規律”,培養創新意識。並透過欣賞他人作品、比較辨析規律,學生進一步明瞭怎樣擺才是有規律的排列、誰擺的規律更有創意。然後,在“延伸規律“環節我設計了“欣賞生活中的規律”和用有規律的動作來表示開心的情緒,以及欣賞規律的美這三個情境,目的`在於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最後,我安排的“自我評價”是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

。課堂上,我比較注重對孩子的及時評價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因為一年級是孩子學習的啟蒙階段,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學好數學的信心都將在這一學段定位。作為一名低年級數學老師,我明白: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好習慣是終身受用的。

本節課我的教學特點是:充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我下載了找規律主題圖和例題,再添加上一些時下孩子們比較興趣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元素,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資料就顯得生動、活潑,孩子們學起來興趣盎然。正所謂:學中樂,樂中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快樂時刻盪漾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透過反思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其成功之處在於充分體現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理念。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本節課,我透過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擺一擺、塗一塗、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態的過程中感悟規律、經歷發現規律過程,並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用心的情感體驗。個性是讓學生小組合作擺一擺、塗一塗這兩環節中,我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思維時間和空間,開放了學生思維,學生設計出了與眾不同、有創意的規律,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獲得了用心的情感體驗。

但是,我覺得也有一些遺憾:受40分鐘時間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踴躍舉手了,應對着一雙雙揮動的小手和一聲聲急切的“老師,請我”,老師我卻無法一一滿足他們渴望被提問的小小願望。另外,在各環節的過度上有些快,有兩張課件中色彩的比較不太明顯,小組討論的習慣還不是太好。這些不足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善。

篇八: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內容有:圖形的變化規律、簡單的的圖形和數字的變化規律、稍複雜的圖形和數字的變化規律和運用規律解決問題。學生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主要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觸摸、實驗和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本單元很多題目的設計都體現很強的開放性,我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自己發現,提高學生的觀察和推理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教師的教學過程必須要注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創造和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學生提供參與課堂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到生活數學的重要性,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例如在例1的教學中,我會讓低視力的學生觀察聯歡會的情境圖,圖中有彩花、燈籠和彩旗,通過讓低視力學生描述情境圖,使全盲的學生參與到聯歡會的設計活動中,讓學生髮現排列規律,進而理解規律的含義。

在教授例2和例3的過程中,主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不拘泥統一答案,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歸納能力,增強相互合作的意識。課後,我也對本單元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一、教學重點把握的不是很透徹。一年級學生對本單元的內容很感興趣,課堂也比較活躍,但是學生沒有耐心,對於規律的學習沒有很好的鞏固,在教學找規律的方法時,我沒有很好地總結和強調規律是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只是在口頭上説了一下,導致學生沒有很好的歸納出找規律的方法。

二、太依賴於教案。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老師應該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具體掌握情況來調整課堂教學,而不是讓學生按照事先預想好的教學過程來參與學習,老師不能完全照搬教案設計好的環節進行,教學要富有彈性,以便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來靈活調整,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多加註意和加強的。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大部分學生都初步學會了如何去探索和發現規律,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最後的練習和作業設計環節,我給學生的練習是設計手鍊活動,學生積極參與,設計出了很多漂亮的手鍊,對於規律的掌握也達到了預想的效果,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多設計相類似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篇九: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找了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圖片,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

這節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悦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的:

1、在教學中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動畫片讓學生來猜一猜為切入點,通過“找簡單的規律——畫規律——找生活中的規律——動手創造規律”等活動。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

2、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發現主題圖中有規律的事物,然後讓學生讀一讀切實感受規律,讓學生圈一圈,理解規律的實質:一組一組重複出現。接下來讓學生説,一個人説,集體説,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理解。

3、在練習的過程中,分別出示了按照不同顏色排列的規律、按照形狀排列的規律以及按照位置不同排列的規律,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習找規律是為了用規律,所以在練習中又讓孩子們猜測根據規律下一個圖形是什麼,不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4、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再創造。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通過塗色創造規律,把知識進一步的拓展,從而讓學生再創造出不同規律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我把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6、課件的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當中的因為規律而產生的優美圖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在發現由小朋友圍成一圈的規律時,孩子們只能發現男生女生的排列,而沒發現還可以按照女生男生這樣的規律排列,而在處理這一過程中比較急,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是因為在準備時,沒有做好充分的預設。在老教師的點撥下,我應該在前面就出示一些以為排頭不一樣而造成的規律不一樣的現象。

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學生描述由四個一組的規律時,學生出現了兩個兩個一組,而且學生在表述時,我也沒有理解他們的意思,一方面是因為我的提問有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還是沒有佔到孩子們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不斷的加強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經常與孩子們交流,及時瞭解他們的想法。

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多給孩子一些表達想法的時間和空間。在讓孩子們舉例説一説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現象時,有的孩子還想表達,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我打斷了孩子的想法,這樣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也不能發現孩子的潛力,以後要改正。

這節課,總的來説孩子們還是在愉快的氛圍中度過的,掌握了找規律的方法,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

篇十: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整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上課時先出示兩幅水果圖:一幅圖是有規律排列的,另一幅圖是雜亂無章放置,讓學生説一説哪一幅圖好記憶,並説明原因。用水果圖片引發學生的興趣,猜圖片製造衝突,讓學生產生質疑,從而引出課題。

例1處理時我採用“引導學生觀察情景主題圖——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主題圖中的各種規律,理解“規律”——展示彙報發現的規律——總結規律”的方法來引導學生了解知識,通過提高對“一組”的認識,引出“重複出現”,對“重複出現”進行理解,也是找規律中的第二個要素。

本環節的教學比較詳細、具體,先讓學生自己去找彩旗、彩花、燈籠、小朋友的排列規律,學會用語言表述規律,同時利用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感受到“一組”的規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並通過對圈出、畫出重複部分的操作活動,突出規律的“核心”,加深學生對於規律的理解,也為學生下一環節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

例2則通過多種方式,如看、聽、讀,對“一組”加深理解,經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找“規律”練習,幫助學生通過對圖形形狀、數量的分析,更全面、深刻地認識規律,掌握到找規律的方法。

練習環節,我主要通過闖關的形式,由易到難,有梯度題型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同時,通過説一説、猜一猜等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此環節重在體現新標準“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以“聽會忘,看能記住,做才能學會”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最後讓學生在生活中找規律、欣賞規律、創造規律在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並感受到有規律的事物能帶來美感。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不但為下一個環節“用數學”做了鋪墊,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體現了“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符合新課程標準和新的教學理念。

不足之處:

1.學生討論彙報後,有一個環節是我問學生找規律的關鍵是什麼,目的是引導學生説出找規律的關鍵是找出重複的部分,這個環節我安排了,但是強調的少,應該讓學生多説一説。

2.學生舉出生活中見過的規律時,也許是學生不理解老師提出的問題,舉出的例子不多,不具有代表性,在這一環節,我浪費了太多時間。課前,我本來準備了一些生活中常見規律的圖案作為展示,在學生舉出例子有困難的時候拿出來先展示收到的效果應該會更好。遺漏展示環節,是本節課的缺憾,同時也是教學組織能力的缺陷。如果能抓住學生的弱點,及時“查缺補漏”,應該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課堂後半段有些趕時間,給學生説的機會較少,存在搶學生的話的現象。

篇十一:找規律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吳老師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吳老師執教“找規律”,通過感受規律――讀規律――找規律――用規律這一過程,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識。

1、感受規律

在導入環節,吳老師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學生的讀一讀已有圖形、猜一猜接下來會是什麼圖形,讓學生對兩組圖形形成“有規律”和“無規律”的直接體驗,體現出規律的優越性,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了學習的願望。

2、找規律

在新授課環節,吳老師不是讓學生直接找規律,而是採取讓學生集體讀一讀物體的排列順序,在自己的讀的過程中感受什麼是重複出現,並讓學生對重複出現的一組用筆圈起來,表示一組規律。在這一過程中,吳老師不是直接給出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自己進行總結,教師及時規範數學語言,並積極鼓勵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每組圖形的規律,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學生練習找規律的環節,教師按顏色、形狀、位置安排了三道練習,在學生找到錯誤的規律時,吳老師沒有直接指出,而是讓學生回想規律的特點是什麼,要重複出現,學生觀察後發現自己找的規律並沒有重複出現,給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機會。最後教師進行總結:如何找規律?師生共同總結出要先找到一組規律,後面重複出現。

3、用規律

學生能找出規律之後,吳老師出示了三道練習,讓學生根據找到的規律填寫空缺處的顏色或數字,學以致用。在這裏,吳老師還是讓學生通過讀一讀,圈規律的方法,學生先找好規律,再根據已有的規律推測空缺處的顏色或數字。吳老師在與學生交流時,第一題既有顏色又有形狀的變化,學生回答的不是很完整,教師可以讓學生説清顏色和形狀。

聽了吳老師的這節課,感覺吳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到了體現。在讀規律時,吳老師也給出了一點提醒:怎麼讀可以很容易聽出有規律,一組一組中間停頓一下。但聽學生讀下來還是不是很清楚,我想吳老師是不是可以提醒學生除了一組一組規律中間要停頓一下,是不是一組規律裏面的幾個物體可以讀的速度再快一些,這樣聽起來會不會更清楚些。

篇十二:找規律教學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場景,引導學生觀察,從而提出問題:你在圖上看到什麼?它們是怎麼擺放的?你是從哪邊看起的?你發現了什麼等等,很自然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較好地激發學生髮現問題、探索規律的願望。

2、教學例1這一環節,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大部分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之後,再組織小組交流。這樣,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機會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既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又有利於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比較、交流的空間,幫助學生體會每一種方法的優劣,促使學生自覺實現方法的優化。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體會觀察、思考、歸納的方法,並靈活運用不同的策略去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研究,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4、教師設計的擺棋子的活動,把鞏固練習巧妙地融入遊戲之中。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愉快地學習,不僅再次體驗了週期現象的規律,實現了鞏固新知的目的,還激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5、通過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簡單週期現象,使學生更充分地體驗週期現象的規律,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現象中常常藴含着有趣的數學問題,從而產生親近數學的情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6、本節課存在的重點問題是時間的把握不夠好,有點前鬆後緊。

篇十三:找規律教學反思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導入環節。我準備了一些紅花和黃花,告訴他們老師要將這些花擺在花槽中,擺一排。然後,故作神祕地問:“你們猜一猜老師要擺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麼顏色?”這時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説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説紅花,一部分説黃花。然後,我將紅花擺上去,猜對的同學很興奮,猜錯的同學有些掃興,但很快又躍躍欲試。

讓他們猜第二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還是有兩個答案,當問第三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逐漸地越往後問答案越統一,以至於不等問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齊聲按着一紅一黃的擺放規律喊出來。我及時地誇他們真聰明猜得真準,學生們各個是樂不可支。我話鋒一轉説:“你們知道老師為什麼在這擺一排花嗎?”課堂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猜測。看到他們疑惑的眼神,我公佈説:“是獎給這節課上得好的同學的,回答問題好的獎紅花,遵守紀律、合作好的獎黃花。你們有信心拿到嗎?”此時,學生大聲答道:“能!”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把卡通人物聰聰和明明引入課堂,並貫穿於整個教學全過程。在教學主題圖時,我設定了一個情境,讓聰聰和明明帶着大家穿越時空隧道,來到“六一”那一天,並配熟悉的“快樂的節日”主題歌,讓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在教學最後,我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倉促而過,並且減少了學生的回答次數

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執教“找規律”第一課時,圖形的規律,以學生喜歡的“聯歡會”為主線進行教學,通過“做遊戲——觀察教室設計——佈置教室”這一過程,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初步的觀察、概況、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識。課後,我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情況進行了思索。

1、遊戲引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兩組圖形形成“有規律”和“無規律”的直接體驗,體現出規律的優越性,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了學習的願望。

2、對於規律的概況總結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是直接的給出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自己進行總結,教師及時規範數學語言,並積極鼓勵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每組圖形的規律,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例題、練習題設計有梯度。在例題教學中,第二組圖形的變化較第一組圖形的變化還多了顏色的規律變化。在練習中,增加了三個圖形為一組有規律變化的圖形。拓展學生的思維。

4、由於本節課上的是25分鐘的片段教學課,所以沒有更多的拓展,在一節完整的數學課中還可繼續拓展聲音、動作等的變化規律,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對於後邊的自己設計規律的活動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在課堂上完成,但是課後孩子們設計的非常好,已經有學生獨立設計了四個、五個圖形為一組重複變化的規律,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這也啟發我以後教學中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想敢問敢質疑的好習慣。

篇十四: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5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涉及的具體內容是讓學生探索並發現一些簡單週期現象中的規律,根據規律確定是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的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

根據本班學生對生活經驗及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和本課知識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發現簡單週期想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2)讓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優化的過程。

(3)讓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的體驗。

這節課,我的備課思路有兩點:

(1)重視讓學生自己發現物體排列的規律。課堂上我激發學生找規律的興趣,讓學生説説盆花、彩燈、彩旗這些物體的規律。學生只有發現給定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或變化趨勢,才能應用規律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自己感悟出計算方法的優越性。解決“第15盆畫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問題,方法很多,可以用畫圖、例舉、計算等方法。但是在解決“第105盞彩燈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問題時,畫圖、一一例舉比較麻煩,只有計算的方法是很簡單的。課上我沒有強調學生非要用計算的方法,但是學生能夠感悟到計算方法的優越性。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分為五個環節組織教學。

一、預習檢測:

二、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用兩組電話號碼,第一組:***,第二組:***。比比誰的記性好!

從而導入,生活當中像這樣有規律的現象是無處不在的,那我們一起去找找這種規律吧!(板書課題:《找規律》)

三、出示“導學內容”學習目標:

在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中,能用畫圖、列舉、計算等方法解決問題。學習要求:

(1)觀察情境圖,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2)從左邊起,盆花是按什麼順序擺放的?彩燈和彩旗呢?(3)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麼顏色的花?

(4)通過小組交流能用畫圖、列舉、計算等方法解決問題學習方法:

看圖——思考——交流——展示

四、展交:

出示教材例1的場景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觀察,找出盆花、彩燈、紅旗的規律。我特別注意語言的規範:每兩盆為一組,第一盆藍花、第二盆紅花;彩燈每三盞一組,第一盞紅色、第二盞紫色、第三盞綠色;彩旗是四面為一組,每組的前兩面色、後兩面黃色。為下面解決問題作一個鋪墊。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平台,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什麼顏色的花?接着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各種策略,即是畫圖、列舉、計算等等,“第105盞彩燈是什麼顏色的”這裏注重幾種策略的比較,通過比較得出計算的策略最通用,也很簡便。逐步優化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最後引導學生歸納出用計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的步驟。這一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訓練(檢測)

為了能讓學生通過適當的練習來鞏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維能力,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1、圖中左起第17盞彩燈是什麼顏色的?

圖中左起第23面彩彩旗是什麼顏色的?

2、我們愛數學我們愛數學第28個字是()

3、ABCCABCCABCC第30個字母是()

4、照樣子擺一擺○○●○○●第21枚是白子還是黑子?

5、聯繫生活,編寫規律(機動)

能利用文字、數字、圖形等編寫出一個有規律的現象

五、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自己小結,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反思

“數學的學習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數學課堂應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

反思今天這節課,除了儘量體現學生為主的情況下,在導入的設計上,有層次,有對比,用兩組電話號碼,第一組:***,第二組:***。有規律與無規律的對比進行導入,)

在學生找規律回答問題時,我注重培養學生規範的數學語言的表述。當第一個學生説出盆花的擺放規律後,我相機板書出來,並要求下面再説的同學要像第一位同學一樣完整準確的表述出來。在學生組織語言上,板書也起到一個規範、引導的'作用。在提問時,我也很注重自身語言的規範、嚴謹。在讓學生探索第15盆花是什麼顏色時,我在提問時用了幾個連續的動詞“想一想,畫一畫,算一算”,這也算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導向。

為了使所有學生都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我改進了以往所用的小組合作學習,採用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同桌或小組交流的形式,並在學生獨立思考時,留給足夠的時間。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也是寶貴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時間的寶貴而剝奪學生該有的時間,一定要讓學生都參與到自主學習中去。

在教學中,也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在分析第15盆花是什麼顏色的計算方法時,我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來思考、回答。這樣做雖然使學生明確了計算策略的使用方法,但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儘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再做適當的補充。因為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要更有效”。

在優化策略時,處理的有些太快了,應將節奏放緩些,讓學生來爭議哪種方法最好,這樣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使學生對問題探討的更深入,記憶更深刻。

總之,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展示的舞台。教學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認識到數學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數學,使他們喜歡數學,樂於學習數學。

篇十五: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單元教材只安排了兩個例題,第一個例題提供了場景圖,包含了abab……,abcabc……,aabbaabb……這樣的排列規律,目的是讓學生在觀察發現後運用找到的規律確定具體位置的物體是什麼,如盆花、彩燈、彩旗;第二個例題讓學生根據找到的規律,分別計算隊伍中白兔與灰兔的只數,即對例一技能的應用。兩個題目給出數據均比較簡單。本學期我教的這個班,學生學習情況存在差距,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活用教材,我做了一些思考和設計。

1、由生活中發現數學,有效激“趣”。

我將學習的課題改為《探索週期》,上課前先開門見山的引出生活中的實例,如:每60分鐘一小時,每24小時一天,每7天一週……引導學生觀察。通過一系列實例幫助學生了解“週期”的概念,再讓學生在實例中迅速的發現週期,使學生在自主思考中理解“週期”的概念,同時初步滲透了無限、循環的知識,為今後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這個環節也有利於讓學生髮現數學的“有趣”,產生“興趣”。

2、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合理擇“法”。

學生學習首先要得到全面發展,在兼顧全體,保證教學任務完成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最終達到可持續性發展。

(1)自主探索是基礎

課標中指出要讓數學學習充滿挑戰性,結合對學生認知能力和已有經驗的瞭解,我調整了教材的順序,在學生理解了“週期”後就設計了具有一定難度的題目,順流而下,採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解決問題:

“觀察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數部分的第100位上是幾嗎?”

學生自己思考,並嘗試獨立解決問題,試想如果此時就讓他們小組交流,勢必使那些已經掌握方法的學生和盤托出,那些能力一般或較弱的學生失去思考的機會。自主思考的時間對於教師來説是很寶貴的,我們需要走近學生,這不是簡單的巡視,擺個樣子,此刻正是瞭解他們的思路和方法的大好時機,同時也是對教師預設的一個補充,讓教師發現學生的方法,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發現學生思路中的精彩,更可以發現自己的遺漏。

(2)適時追問切重點

對於彙報中出現的“100÷6=16……4”,我也是讓學生先解釋、評價,再逐漸引導學生體會要寫成“100÷6=16(組)……4(個)”的重要性,發言中我追問“這裏的4除了表示還剩4個,還表示什麼呢?”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思考,“這剩下的4個,其實是第17組的前4個數字”,而學生也在這層層遞進的思考中更準確的説出了“小數部分的第100位即小數部分的第100個數字是第17組的第4個”,至此為止學生的理解已經完全到位了。

3、在鞏固拓展中提升能力,感受生活。

(1)巧設障礙,建構知識

練習中,為了讓孩子們活用方法,我還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一些圖形如下圖排列△○○□○○□……,你知道第30個圖形是什麼嗎?”與前面的題目不同的是,第一個圖形並不在週期的範圍之內,有的學生髮現了,有的學生卻忽略了,在交流反饋的過程中,孩子們再一次認識到“認真觀察”的重要性,同時對於“週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使學生不斷思考、層層推進中建構數學知識。

(2)豐富算法,溝通知識

在例題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的後續練習:“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數部分100個數字的和是多少嗎?”學生在今天學習的基礎上很快列出了算式(1+4+2+8+5+7)×16+(1+4+2+8),並且清楚説明了自己的想法,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這時有學生舉手了,説出了不同的方法(1+4+2+8+5+7)×17-(5+7),有的學生立刻看明白了,有的學生不太明白,我沒有做出即時的評價,而是讓學生先算一算,比一比兩個算式的答案,孩子們發現結果相同後,再進行了思考,有孩子舉手想發言了:“最後剩下的4個數字是第17組的前4個數字,我們可以先計算完整的17組數字,再去掉多算的兩個,結果不變”,説得真好。其實這種方法中包含着運算律的合理使用,往更深的角度去想,這就是溝通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這是孩子自發的數學思考,很有價值。

(3)融入生活,運用知識

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練習中既有“發展的南京迎青奧,發展的南京迎青奧……,你知道這樣一直寫下去,第2014個字是什麼嗎?”這樣不復雜但親切有趣的練習,也有綜合性比較強的拓展練習“今年的六月一日是星期二,那麼2011年的元旦是星期幾呢?”

解決拓展題的時候難點已經不僅僅是找到週期,而在於合理的'表示週期和計算出從頭到尾的總天數。[二、三、四、五、六、日、一]七天為一週期,合理準確的算出從六月一日到十二月一日共多少天就可以根據餘數解決這個問題,這其實就是知識的綜合運用,也就是課標中要求要求達到的“靈活運用”。

一課上完,在完成教學基礎目標的同時,也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和提升。教師也隨着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精彩生成不斷提升着自己。很有研究的味道的,我想這也就是“教學相長”的意義所在吧。

篇十六:找規律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執教找規律一課時,以學生喜歡的“聯歡會”為主線展開教學。通過“觀察聯歡會場”――“填入場券”――“參加聯歡會節目”(節目是由一些找規律、藏規律等內容組成的遊戲活動)。使學生們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課後,我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索。

1、重點沒有講透。

在教學找規律的方法時,沒有強調規律是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只在口頭上説:“我發現了紅、黃,紅、黃這樣的規律。”結果有些學生認為身邊的事物只要出現了一次,就是有規律的。其實可以在教學時,在有規律的每組之間劃上虛線,讓學生充分理解規律就是這樣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從而正確學會找規律的方法。

2、難點沒有突破。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的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調整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實現預想好的教學過程參與學習。因為“以學論教”的課堂相對於“以教論學”的課堂,有了許多的不確定性,教師不能完全按照實現設計好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靈活調整。在本課中教師還不善於抓住學生的信息反饋,靈活地組織課堂教學。

我並沒有馬上、仔細分析學生錯誤原因,只是讓別的學生進行糾正。若及時追問:“他做得對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進而討論得出:“先要把不完整的規律補充完整,才能接着往下塗。”這樣就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圖形是一組一組有規律出現的,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所以,在課堂中教師的隨堂機智顯德尤為重要,而隱藏在隨堂機智背後的恰恰是教師的觀念和專業素養。教師即使做旁觀者,也應該是積極的旁觀者。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上的各種情況,再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蘇霍姆林斯墓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極深帶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適應並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在《找規律》這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探求新知,促進課堂教育效果顯著提高。而且這節課我充分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理念,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遊戲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讓學生框數的遊戲,並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

2、學習方式改變,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找規律的內容具有活動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規律”的內容不能用“對或錯”來簡單地判斷其正確與否,而是要聽學生介紹“找的規律”有無道理,這樣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充分地展開交流,注意傾聽其他同學講的有無道理,聯繫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出判斷,不斷地、及時地優化自己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獲得發展。

3、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着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篇十七: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事物簡單的搭配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按順序進行全面思考這一數學方法。學生要探索的排列的規律是比較抽象的。於是我設計了三個同學排隊照相的生活環節,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間。如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學生説是9種,有學生説是3種,也有學生説是6種,到底是幾種呢?我並不急於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是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用符號表示的、有用人物來排演探索的等等,再通過全班交流時,引導學生調整不合理的想法,從而體驗錯誤的由來,最後形成共識。這樣教學不斷豐富了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使學生學會探索,學會學習。

今天教學的內容是《找規律(排列問題)》,課前佈置了預習題:1、用1、2、3三個數字能組成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2、小軍、小明、小紅三個小朋友排隊,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上課一開始,學生討論的相當熱鬧,也很有條理,也列出了算式3×2=6(種),可是在表述算式所標示的含義時,絕大部分學生語塞了。當出現了這種情況,作為教師該怎麼辦?我是這樣認為的,當學生説不出來的時候,教師有責任告訴他們。但在後來的的教學中,我儘量讓學生説算式的含義。

在練習的時候,我適當把題目拓展了一下,如“想想做做”第一題時,我又把數字改成8、2、0,8、2、5、1讓他們找規律。“想想做做”第二題我又把4支球隊改成8支球隊、100支球隊,真正體現規律的作用。

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我沒有出示書本的例題,而是讓三名學生排成一排站在講台前,提出問題:“他們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不出意料,果然第一位同學的答案就是9種,他可能是受到昨天上課內容的影響,後來我讓這三名同學交換位置,發現共有6種不同的站法,針對此,我就大家思考:為什麼剛才有同學説9種,到底錯在什麼地方?讓學生在質疑中初步感受要避免重複和遺漏的情況出現。例題解決完後,我又進行了拓展,讓一名同學找出幾名好朋友(共5人),提了兩個問題:一是你們見面後每兩人要握一次手,共握多少次?二是在過節是您們要互相贈送禮物,一共要送掉多少份禮物呢?顯然,學生對於這些現實生活中問題很感興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通過思考,一是得出了要握10次手,二是要送掉20份禮物,我又追問:為什麼會產生兩種結果?感覺有些孩子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其實他們已經能初步感受簡單搭配和排列現象的不同之處,只不過在用數學語言的表達還有些欠缺,需要繼續培養。

本節課的一個不足之處就是沒有來得及完成課堂練習,可能與沒有設計預習作業有關,新授佔用的時間比較多,這方面值得好好研究。

篇十八:找規律教學反思

我的教學意圖有兩個:一是讓孩子通過找規律能夠找出重複排列的;二是讓孩子充分感受規律的美。

圍繞着這兩個教學意圖,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分別是:

1、情境導入

2、發現規律

3、體驗規律

4、展示作品。

在第一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設計時,我首先通過“幸福拍手歌”的情境導入,充分調動小朋友的學習慾望,激發出孩子大腦中“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原有經驗,然後直接揭題:像這樣拍兩下手,跺兩下腳,不斷重複出現的現象就叫做“規律”,今天咱們的任務就是一塊兒來找——規律。第二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發現規律”。這一環節,我重在強化訓練孩子用較清楚、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發現的規律,之後的鞏固練習我採用的是“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孩子獨立完成。接着,我在“體驗規律“這一環節設計了“塗一塗、畫一畫”的教學情境。其中,“塗一塗”重在讓學生會按照規律塗色,還要會説出規律。然後,在“展示作品”環節我設計了“找塗色比較優秀的小組上講台展示給其他同學,目的在於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並能給學生增加信心,為孩子們樹立學習的榜樣。課堂上,我比較注重對孩子的及時評價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因為一年級是孩子學習的啟蒙階段,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學好數學的信心都將在這一學段定位。作為一名低年級數學老師,我知道: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好習慣是終身受用的。

本節課我的教學特點是:充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我下載了找規律主題圖和例題,再添加上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幸福拍手歌”的歌曲元素,製成了動畫,這樣教學內容就顯得生動、活潑,孩子們學起來興趣盎然。正所謂:學中樂,樂中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快樂時刻盪漾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通過反思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其成功之處在於充分體現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理念。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本節課,我通過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找一找、塗一塗、做一做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態的過程中感悟規律、經歷發現規律過程,並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特別是讓學生小組合作找一找、塗一塗這兩環節中,我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思維時間和空間,開放了學生思維,學生設計出了與眾不同、有創意的規律,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是,我覺得也有一些遺憾:在我講課的過程中語速有些快,一年級小組討論的習慣還不是太好。這些不足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篇十九: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從一支《快樂的節日》輕快的歌聲引入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接着圍繞“裝扮我們的.教室,過快樂的六一”這一主題,將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現實場景中,將數學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在這美麗的“節日世界”裏,學生用獨具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去享受,以激發他們愛數學、發現美的情感,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從剛開始出現的幾幅彩旗圖,讓學生選擇哪條看着最舒服,最工整時,學生就對規律的美有所體驗了。最後,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中也處處充滿這美麗的規律。並讓學生舉例子,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一是在這節課上我發現自己平時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不夠,體現在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設計幾組有規律的動作或圖案時,學生大多設計的規律沒什麼新意。二是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髮現規律,而我在顏色的處理上,甚至擺圖形給學生的提示太多,沒有做到循序漸進,對學生的審題或思維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後我將以課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為契機,加強學習研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中反思,反思後再實踐,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篇二十:找規律教學反思

從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一直到實際教學,我對了“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下面我想具體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國小課堂教學中怎樣滲透探究性學習呢?

我覺得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滲透探究性學習。

第一:巧設質疑,營造探究氛圍,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意識。

1、導入精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導”入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慾望。

2、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由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充滿問題的情境,課堂教學的學習內容、呈現方式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然後創設情境,提供必要的學習材料,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主動探究,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促使學生創新能力發展。

3、巧設質疑,創設探究情境。

“質疑”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前提。“質疑”引入課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基礎上,大膽質疑,積極探索。一般來説,“質疑”主要設在教學內容的關鍵處,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明確探究方向即可。

例如:在練習裏探究封閉圖形中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的個數關係時,讓學生來猜猜桃樹的棵數,這樣學生產生矛盾、質疑,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同時教師提供給學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圓片、紙、筆等),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發現規律。

第二、在探究、發現知識過程中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1、自主探索,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自主探索要讓學生根據自己得生活體驗或已有的知識背景去探索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單純在於數學知識的掌握,而在於數學方法的掌握與情感體驗的獲得;通過自主探索獲得“再創造”的體驗,要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地得到發展,就必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新知的過程,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

2、合作探究學習,強化探究效果。

合作探究學習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或全班為單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並相互進行交流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合作能實現知識互補和能力互補,達到共同進步。同時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彌補了傳統教學中課堂發言機會有限的缺陷,也培養了學生聽説交往和組織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本節課中安排了這樣三次探究活動:例題中探究三組排列中兩種物體的數目關係、探究鋸木料中木料的端數與鋸的次數之間的關係、探究封閉圖形中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的個數關係。在這三次探究活動中,可以説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交相輝映。探究三組排列中兩種物體的數目關係主要體現自主探究,探究鋸木料中木料的端數與鋸的次數之間的關係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結合,而探究封閉圖形中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的個數關係更加體現了合作探究。

第三、實踐運用,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實踐運用也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最後都要歸結到實踐運用中去。那在課堂中怎樣滲透其運用,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

1、挖掘教材潛力,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現在的數學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現內容的方式是單一的、靜態的。因此教師要認真鑽研和熟悉教材,把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讓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資源挖掘出來,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開放的探究學習材料,讓學生進入一個自由選擇、自主發現的學習活動平台。

2、綜合實踐課。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門重要課程,而創新思維能力是其中的核心問題,它能使學生在各種探究學習活動中,有效地進行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為創新能力的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在本節課中,鋸木料的問題和沿圓周栽桃數和柳數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練習題,但我把它們設計成兩組的探究性學習環節,這樣既解決了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探究的能力。()又如:我安排的機動練習中,擺放藍花和紅花的問題。學生設計出了三種擺放方法(兩頭藍花、兩頭紅花、頭尾不同),甚至還有學生提出沿教學樓擺放一週的情況,可見學生對規律的掌握、應用的能力非常強,更加看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二、怎樣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呢?

我認為有效的合作學習應該按照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合理組建學習小組,追求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合作。要把學習能力、成績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學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這樣,小組內的學生在能力、個性、性別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補的,便於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

第二: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一是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評價;二是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三是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言。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

第三:提供合作學習的內容,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一是在學生學習遇困難時,教師要善於把問題交給小組,在小組內開展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二是意見不一或答案多樣時也是合作的好時機。

第四:加強合作學習的評價。合作學習中的評價有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傳統的課堂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主,對結果評價為主;新課程下課堂應該採用多元的評價方式,更要注意把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除了評價學生個體的學習過程,還要評價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行為、能力、情感、態度等變化。

對於第一點和第二點,我想應該從平時的課堂中加以重視和培養,而第三點和第四點應該是針對每節課的具體內容和具體情況來定的。

篇二十一:找規律教學反思

秦老師曾經對我説:眼睛看着教材,鑽研知識去備課,課堂才有亮點;儘想着亮點去備課,課上反而沒有亮點。

呵呵,很辨證,很經典!

解讀教材吧!本單元的《找規律》是本冊教材的新增內容,這部分知識原先是奧數課的知識。奧數的知識怎樣讓全體學生都能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呢?

細品教材,我心中就有了分寸——教材用生動的情境圖展現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即所謂“形”。學生容易從中找到間隔排列的事物,通過觀察數數等也容易説出規律。教材注重讓學生完整的體驗規律形成的過程,在驗證規律中建議學生擺一擺,用手指點撥思維。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找找類似現象,完整的傳達了從“形——實”,從“實——形”的規律形成意識。

是不是學生能容易説出規律就是達到了所謂的“實”呢?細想,並非如此。找規律的重點在於找,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解讀教材,不僅僅要看到規律形成的大體過程,更要看到教材背後隱藏着的“一一對應”“用符號數學化”的思想等,這才是真正的實。

再從孩子們的角度去聊聊我的想法——每一個教師都很清楚,學生來到課堂時,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很好的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充分掌握學情,真正創造有生命質感的綠樹課堂?我決定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角度入手。

在家裏,我讓4週歲的女兒擺珠子,一顆紅,一顆黃,女兒很容易就擺出來了。幼小的孩子對於一一間隔的表象並不陌生,那四年級小孩更是有充分的生活經驗了。

於是,在備學中,我讓孩子們通過看教材上間隔排列的事物,去生活中找相關現象,並把這些現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班裏的毛宇傑是個調皮的孩子,他説,老師,我可不可以把每個現象用多種方式表達出來?呵呵,孩子對於生活充滿敏感,數學老師更應該有孩子的這份敏感。估計有部分孩子在找的過程中會有些發現,所以第三個作業是彈性的,讓有發現的孩子寫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有了這些基礎,慢慢的會喜歡在和諧的課堂中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其餘孩子的思維發生碰撞,逐漸產生共鳴。

我期待課堂是孩子樂學、願意交流的天地,把握了學情,我就可以從最大程度去期待、去創造生機盎然的綠樹課堂。

篇二十二:找規律教學反思

著名的特級教師靳家彥曾講過:“順應學情,是教育的生命線。”《找規律》一課的教學,再一次使我深深感受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立足並順應學情的發展,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一、立足學情、以學定教。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作為二年級的小朋友,第一次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和一個完全陌生的老師合作……心中的驚喜與緊張就不用説了。怎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心中的焦慮,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振奮狀態呢?這是我們借班教學常常要面對的一大難題。我在上課之前與學生進行了幾句簡短對話:早就聽説二()班的孩子是最聰明的,上課聽講是最認真的,回答問題是最積極而且聲音是最響亮的,所以今天有許多老師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高興嗎?就是這簡短的幾句話,極大地激勵了他們,學生的情緒頓時格外高昂。

“規律” 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對“我們生活中的規律”很少關注。 “課標”指出“數學知識的學習,要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用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引出學習主題”。一上課,我就以“猜猜看”的遊戲開課,使學生在充滿興趣的猜測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找規律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又在“猜猜看”的過程中,回憶了簡單的規律知識,為新課的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順應學情、依學而導。

本節“找規律”是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已經學習和掌握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基礎上,繼續研究圖形和數列的變化規律(相鄰兩項的差又組成了一個新的等差數列)的。在教學時,我主要採用了開放性的教學策略。利用情境出示了一道具有開放性、創造性的問題:“誰知道聰聰第3、第4、第5次會擺放幾個小正方形呢?”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創造,生成教學所需的材料,進而展開對材料的研究,從而理解並掌握新的規律以及找規律的方法。

教學中,我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整節課的教學,自始至終都貫穿了學生的觀察思考與操作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尤其是 “擺圖形、找規律”這一中心環節的教學,我首先讓學生“想一想:聰聰第3、第4、第5次會擺幾個小正方形?”然後拿出學具與同桌擺一擺、説一説,最後提出“聰聰是怎樣擺的 ?”“聰聰的擺放有規律嗎?”引導學生通過眼看、口説、腦想等多種形式感知聰聰擺放中的規律,體會到圖形變化和數字變化規律的聯繫,悟出找規律的方法。從而很好地實現了從圖形變化規律的認識過渡到數字變化規律的認識上來。

三、人的學習與情緒有關。

單調的學習數學知識是困難與乏味的,但把難學的數學知識放在有效的活動中,複雜的知識就變簡單、可操作了。縱觀《找規律》一課,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方法,在學習中去應用。從學習的實際出發,我精選了合作學習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時的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前,提出了明確的問題和要求(“討論一下:畫中有些什麼?分別隱藏着哪些規律呢?它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讓學生知道合作學習要解決什麼問題。在學生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了指導。合作探究後,能夠及時、正確的給予評價,適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了學中有思,思中有疑,讓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氣氛中,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所得。

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我在本節課中,精選、補充了幾個典型的習題,設計了”找規律,填一填“、”按規律,跳一跳“,”找規律,接着畫“等,既有對數列變化規律的基本鞏固練習,又有讓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既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又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的綜合訓練題,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和多樣性。

篇二十三: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找規律》一課的延伸,與之相比,不同之處是圖形排列規律複雜一些,呈現出形狀和顏色的循環變化。

教學目標設計為: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活動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2. 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能力;

3. 使學生髮現和欣賞數學的美,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教學過程分為“感受規律→認識規律→創編規律→自主總結”四大環節。

其中,認識規律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和重點。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比較合適,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為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首先,小組內交流規律,交流過程中使思維快的學生初步總結、表達規律,思維慢的學生受到啟發,體會規律。

第二,讓學生到前台表演規律,使“靜的規律”變成“動的畫面”,使複雜的規律變的形象、生動,學生喜聞樂見,而形象思維,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個環節有效的突破了關鍵和重點。整節課以“主題情境”活動為主線,以“合作探究”活動為主導,以“培養能力”為目標,讓孩子們在輕鬆自如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的美。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提供積極思索與合作交流的。

教學中,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與交流”,調動學生的多種器官參與學習,引導學生探索和發現圖形排列的規律,從而培養了學生髮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又通過組織學生“拼擺與畫畫”,滲透了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大部分學生從開始擺出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規律到接受新知識一步步在交流中學會一種又一種圖形移動的規律;少數程度好的學生在其他學生學習他們創造出來的機會的同時又嘗試在前面的基礎上遷移性地創造出更多新的規律。

篇二十四: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要求學生能熟練進行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學生計算(理解算理)———觀察發現———總結規律———運用規律。在理解算理這環節,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考慮去計算去表達,關注計算過程。在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規律時,我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不斷説不斷把規律説完整。在最後運用規律環節,基礎紮實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已能熟練得到正確答案,於是我深入學生,對學生個別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對於乘數只有一個整十數的乘法,有小部分學生存在計算困難,如“23乘30”,學生知道先算23乘3,但確不會算。由此可見是上學期的知識沒有掌握或者已經遺忘。針對這一情況,我專門設計了一節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練習課。

口算是一種能力,不是作為筆算的台階,而是另一種不同的訓練。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達到快速、準確的目標。

篇二十五:找規律教學反思

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我沒有出示書本的例題,而是讓三名學生排成一排站在講台前,提出問題:“他們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不出意料,果然第一位同學的答案就是9種,他可能是受到昨天上課內容的影響,後來我讓這三名同學交換位置,發現共有6種不同的站法,針對此,我就大家思考:為什麼剛才有同學説9種,到底錯在什麼地方?讓學生在質疑中初步感受要避免重複和遺漏的情況出現。例題解決完後,我又進行了拓展,讓一名同學找出幾名好朋友(共5人),提了兩個問題:一是你們見面後每兩人要握一次手,共握多少次?二是在過節是您們要互相贈送禮物,一共要送掉多少份禮物呢?顯然,學生對於這些現實生活中問題很感興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通過思考,一是得出了要握10次手,二是要送掉20份禮物,我又追問:為什麼會產生兩種結果?感覺有些孩子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其實他們已經能初步感受簡單搭配和排列現象的不同之處,只不過在用數學語言的表達還有些欠缺,需要繼續培養。

本節課的一個不足之處就是沒有來得及完成課堂練習,可能與沒有設計預習作業有關,新授佔用的時間比較多,這方面值得好好研究。

篇二十六: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找規律的第二課時,着重教學數字間的變化規律。這一課時教學的規律,不再是一組事物間重複出現的規律,而是相鄰兩項等差的規律。在教學時,我將找規律一節的全部內容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漸進的知識體系,便於學生理解、掌握,符合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知規律。我首先出示情景圖,在學生找規律鞏固舊知的同時,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然後,轉入新知的探究過程,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引導學生找出以前規律的共同特點,然後將新規律與之進行比較找出其特點,抽象出數量間的變化規律。接着進一步抽象到數字間的變化規律,並引導學生掌握找規律的方法。最後,設計創造規律的活動,既讓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又與教師形成互動,不僅起到了鞏固新知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能力,特別是最後師生互動的環節,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思維能力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拓展。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加深難度,出示思考性的題目,促使學生動腦,拓展思維。

篇二十七:《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基於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新課標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 創設情景導入,通過做遊戲激發學生興趣,揭示課題,出示學習目標。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

2.引導觀察,進一步認識規律,使學生在感知規律存在的同時,初步感知了規律的價值。

3.聯繫新知回答問題,學生自己在紙上完成,然後集體訂正。

4. 動手操作,?虺鮎泄媛傻耐及福?自己設計有規律的動作和歌曲,小組合作擺出有規律的'圖案,以此來鞏固學生的知識,使學生能力得到提高,在此我設計了一點背景音樂,使課堂不覺得枯燥。

5.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讓學生欣賞一些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和有規律的聲音,以此來再次激發學生興趣,將課堂推向另一個高潮,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

6.總結,教授學生思想知識。

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找規律方法,練習題和活動形式較多,有點繁雜,今後還的認真備課,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地位進行教學。

篇二十八:《找規律》教學反思

1、由生活中發現數學,有效激“趣”。

我將學習的課題改為《探索週期》,上課前先開門見山的引出生活中的實例,如:每60分鐘一小時,每24小時一天,每7天一週……引導學生觀察。通過一系列實例幫助學生了解“週期”的概念,再讓學生在實例中迅速的發現週期,使學生在自主思考中理解“週期”的概念,同時初步滲透了無限、循環的知識,為今後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這個環節也有利於讓學生髮現數學的“有趣”,產生“興趣”。

2、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合理擇“法”。

學生學習首先要得到全面發展,在兼顧全體,保證教學任務完成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最終達到可持續性發展。

(1)自主探索是基礎

課標中指出要讓數學學習充滿挑戰性,結合對學生認知能力和已有經驗的瞭解,我調整了教材的順序,在學生理解了“週期”後就設計了具有一定難度的題目,順流而下,採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解決問題:

“觀察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數部分的第100位上是幾嗎?”

學生自己思考,並嘗試獨立解決問題,試想如果此時就讓他們小組交流,勢必使那些已經掌握方法的學生和盤托出,那些能力一般或較弱的學生失去思考的機會。自主思考的時間對於教師來説是很寶貴的,我們需要走近學生,這不是簡單的巡視,擺個樣子,此刻正是瞭解他們的思路和方法的大好時機,同時也是對教師預設的一個補充,讓教師發現學生的方法,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發現學生思路中的精彩,更可以發現自己的遺漏。

(2)適時追問切重點

對於彙報中出現的“100÷6=16……4”,我也是讓學生先解釋、評價,再逐漸引導學生體會要寫成“100÷6=16(組)……4(個)”的重要性,發言中我追問“這裏的4除了表示還剩4個,還表示什麼呢?”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思考,“這剩下的4個,其實是第17組的前4個數字”,而學生也在這層層遞進的思考中更準確的説出了“小數部分的第100位即小數部分的第100個數字是第17組的第4個”,至此為止學生的理解已經完全到位了。

3、在鞏固拓展中提升能力,感受生活。

(1)巧設障礙,建構知識

練習中,為了讓孩子們活用方法,我還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一些圖形如下圖排列△○○□○○□……,你知道第30個圖形是什麼嗎?”與前面的題目不同的是,第一個圖形並不在週期的範圍之內,有的學生髮現了,有的學生卻忽略了,在交流反饋的過程中,孩子們再一次認識到“認真觀察”的重要性,同時對於“週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使學生不斷思考、層層推進中建構數學知識。

(2)豐富算法,溝通知識

在例題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的後續練習:“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數部分100個數字的和是多少嗎?”學生在今天學習的基礎上很快列出了算式(1+4+2+8+5+7)×16+(1+4+2+8),並且清楚説明了自己的想法,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這時有學生舉手了,説出了不同的方法(1+4+2+8+5+7)×17-(5+7),有的學生立刻看明白了,有的學生不太明白,我沒有做出即時的評價,而是讓學生先算一算,比一比兩個算式的答案,孩子們發現結果相同後,再進行了思考,有孩子舉手想發言了:“最後剩下的4個數字是第17組的前4個數字,我們可以先計算完整的17組數字,再去掉多算的兩個,結果不變”,説得真好。其實這種方法中包含着運算律的合理使用,往更深的角度去想,這就是溝通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這是孩子自發的數學思考,很有價值。

(3)融入生活,運用知識

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練習中既有“發展的南京迎青奧,發展的南京迎青奧……,你知道這樣一直寫下去,第2014個字是什麼嗎?”這樣不復雜但親切有趣的練習,也有綜合性比較強的拓展練習“今年的六月一日是星期二,那麼2011年的元旦是星期幾呢?”

解決拓展題的時候難點已經不僅僅是找到週期,而在於合理的表示週期和計算出從頭到尾的總天數。[二、三、四、五、六、日、一]七天為一週期,合理準確的算出從六月一日到十二月一日共多少天就可以根據餘數解決這個問題,這其實就是知識的綜合運用,也就是課標中要求要求達到的“靈活運用”。

一課上完,在完成教學基礎目標的同時,也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和提升。教師也隨着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精彩生成不斷提升着自己。很有研究的味道的,我想這也就是“教學相長”的意義所在吧。

篇二十九:《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執教找規律一課時,以學生喜歡的“聯歡會”為主線展開教學。通過“觀察聯歡會場”——“填入場券”——“參加聯歡會節目”(節目是由一些找規律、藏規律等內容組成的遊戲活動)。使學生們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課後,我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索。

1、重點沒有講透。在教學找規律的方法時,沒有強調規律是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只在口頭上説:“我發現了紅、黃,紅、黃這樣的規律。”結果有些學生認為身邊的事物只要出現了一次,就是有規律的。其實可以在教學時,在有規律的每組之間劃上虛線,讓學生充分理解規律就是這樣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從而正確學會找規律的方法。

2、難點沒有突破。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的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調整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實現預想好的.教學過程參與學習。因為“以學論教”的課堂相對於“以教論學”的課堂,有了許多的不確定性,教師不能完全按照實現設計好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靈活調整。在本課中教師還不善於抓住學生的信息反饋,靈活地組織課堂教學。如檢查聯歡會入場券時,發現有學生這樣做:

我並沒有馬上、仔細分析學生錯誤原因,只是讓別的學生進行糾正。若及時追問:“他做得對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進而討論得出:“先要把不完整的規律補充完整,才能接着往下塗。”這樣就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圖形是一組一組有規律出現的,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所以,在課堂中教師的隨堂機智顯德尤為重要,而隱藏在隨堂機智背後的恰恰是教師的觀念和專業素養。教師即使做旁觀者,也應該是積極的旁觀者。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上的各種情況,再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篇三十:《找規律》教學反思

“數學的學習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數學課堂應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流層:創設情境,感知規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運用,優化策略——提高練習,加深理解——生活問題,擴展延伸

課後反思自己本課的教學活動,有值得慶幸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方面。

本節課我本着“紮實、有效”的原則,力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數學和生活相結合,且面向全體學生來設計教學。

1、關注新舊知識聯繫,促進知識整理。

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在四年級兩冊教材中分別學習了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關係的規律,以及對幾種物體進行搭配或排列的規律。本課研究的是一些簡單週期現象中的規律,並要求學生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週期現象表現為一種周而復始,循環出現的結構。週期現象的教育價值在於培養學生髮現規律,遵循規律,利用規律,通過眼前預料以後,通過有限想象無限。學生首先要通過觀察發現現象中的規律,初步認識週期現象,然後對現象的後續發展作出判斷。

2、關注數學與生活聯繫,感受數學價值。

本課不管是例題材料的選擇,還是練習設計,均來自學生身邊的.喜聞樂見的事物,如“花盆、彩旗、彩燈、黑白棋子”等,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激發了學習的極大熱情和興趣。

3、關注數學方法的滲透,學會數學思考。

(1)抽象和概括。

“數學學習不應始終在經驗上徘徊,而應是不斷地從生活背景中提煉數學信息、揭示數學規律、優化或重組認知結構的過程,即數學化的過程”。本節課改變了“由一個例題就總結規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引導學生經歷活動的過程,在豐富感性積累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歸納共同點,總結規律。這樣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經歷了抽象概括的過程。

(2)遷移和類推。

數學教學提升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水平,使學生的認知經歷一個思維昇華的過程,把握本質東西,如本節課學生經歷“3個圖形為一組依次排列,推出第17個圖形是什麼;進而按照規律推出第19個、24個圖形各是什麼”後,進一步引導推想:“2個花盆為一組依次排列,左起第15盆是什麼顏色?3個彩燈為一組依次排列,左起第19盆是什麼顏色?……”,由具體例子推想到一般情況,滲透遷移和類推思想。適時提升,有效促進心智發展。

(3)多角度觀察思考。

本節課在學生掌握一組圖形排列規律的基礎上,力圖打破學生思維定勢。如:ABCDBCDBCD……和ABCDEFCDEFCDEF……通過課外延伸,使學生感受“無限”的數學思想。力求讓整節課更協調、有更好的效果。

(4)操作中加深理解。

在圖形的循環排列變化中,為了更顯直觀。在圖形的循環排列中,增加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環節,使規律更加顯現。

本週我上了一節四年級的《找規律》高效課堂展示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在教學中力求引導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理解規律”、“運用規律”的過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通過兒童喜歡的六一兒童節的話題談話導入,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提高興趣。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在本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的過程中體驗規律、感悟規律、應用規律,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設計了“找、塗、擺”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以活動為主線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學生多感官全方位參與。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年齡特點,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利用課件體現生動的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高效參與課堂活動。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這節課中,對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考慮不夠全面,數學學科的課堂同樣也肩負着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責任,培養學生數學語言也是一個重點。數學語言的表達應該嚴謹、完整。可是我卻因為過多的關注活動的組織、調控,而忽略了對學生語言的訓練和培養。在尋找到規律後沒有教給孩子規範性的語言表達規律,以至於在後面的教學和練習中,孩子雖找到了規律,但表達不夠準確。另外一點就是教師本人的能力有待提升,對於課堂生成的資源要及時處理,學會利用資源。今後我將以課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為契機,加強學習研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中反思,反思後再實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篇三十一:《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冊找圖形的規律以循環排列為主。這樣,學生不僅要看清形狀和顏色的組合規律,還要發現圖形排序上的規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綜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對於二年級學生而言,要透徹理解與掌握不是易事。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

眾所周知,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尋找和發現周圍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變化的規律構成了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發現關係和規律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的過程。因此,《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為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置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設計了一個猜圖形的規律情景。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大家知道,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猜圖形引出規律:呈循環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為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説得很全面。另外,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三、創設探究平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具仍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因此,在“找規律”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活動:

1、呈現問題情境,提出思考問題。

2、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祕密”,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

3、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彙報自己的想法,師生共同驗證。

4、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圖中排列規律。這樣教學,把教材中抽象的規律引發為一個過程,一個讓學生參與觀察、猜測、合作、驗證、概括的探究過程。在練習中,再次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自由設計圖案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創造“規律”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篇三十二:《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潘金虹 的工作室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找規律”教學反思。

一、表現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本課中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好了若干水果圖片,白紙,等。學生通過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等過程,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教學反思《“找規律”教學反思》。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國小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務,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下課。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篇三十三:《找規律》教學反思

反思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其成功之處在於充分體現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理念。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設計遊戲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上課的開始,設計遊戲,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生憑直覺做出判斷,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二、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找規律內容具活動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規律”的內容不能用“對或錯”來簡單的判斷其正確與否,而是要聽學生介紹“找的規律”有無道理,這樣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充分與同學展開交流活動,注意傾聽同學講的有無道理,聯繫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出判斷,不斷地及時地優化自已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獲得了發展。

三、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個案例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學校舉行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還有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着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的美和作用,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需要,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數學。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第一,我本想讓學生先用學具擺出有規律的圖形,再利用彩筆設計有規律、美麗、有創新意識的圖案,可學生沒有帶彩筆,這一步就沒有得到較好的執行。

第二,在這節課上我發現自己平時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不夠,體現在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設計幾組有規律的動作或圖案時,學生大多偏愛用學具而且也沒什麼新意。

第三,結束時,沒有組織學生有規律地走出教室。

篇三十四:《找規律》教學反思

教學要求:

1、 經歷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關係,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繫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 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3、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及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靈活運用這一規律。

教具、學具:手帕和夾子,小棒和圓片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

今天的課就從做遊戲開始,看看哪個小朋友先發現遊戲規律。

二、新授

活動一:晾手帕

1、這是一個晾衣架,(上面有兩個夾子),我這裏有一塊手帕,誰能幫老師用夾子晾上去?

2、師再拿出一塊手帕請學生晾。

3、剛才晾一塊手帕時用了幾個夾子,晾兩塊手帕用了幾個夾子。

4、再拿出兩塊手帕,現在一共有幾塊手帕,像這樣夾一共需要幾個夾子?

5、如果老師一共有六塊手帕,一共需要幾個夾子?

6、小兔子樂園也像我們這樣晾手帕,它們一共晾了九塊手帕,你猜它們一共用了多少夾子呢?

活動二:觀察掛圖

1、 讓我們來看看它們到底用了幾個夾子?

2、 繼續觀察這幅圖,你還發現哪兩個事物間有聯繫的,它們之間有什麼規律。

3、 學生觀察彙報,師板書。

4、 師生小結:兩端的事物比中間事物要多一,中間的事物比兩端的事物少一。

活動三、動手操作

1、 拿出身邊的小棒和小圓片,你能擺出這種規律嗎?

2、 學生彙報,再次體驗規律。

三、鞏固練習

1、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事物也具有這樣的規律,你能通過自己的觀察來説一説嗎?

2、老師這兒也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來幫助解決,大家看書本49頁,獨立完成“想想做做”1、3。

3、看第2題,圖中人在幹什麼,是不是也有這種規律?你覺得什麼是“兩端事物”,什麼是“中間事物”?

①獨立思考這兩個問題,可以藉助工具試一試。

②快速搶答:鋸7次能鋸多少段?鋸9次呢?55次?

要鋸成8段,鋸幾次?9段呢?60段?

4、同學們已掌握規律,老師要表揚幾位思考速度極快的同學,(一男一女地上台)

①他們的排列是我們這節課所學的規律嗎?

②如果老師要變成今天我們學習的規律,可以怎麼做?

③如果將他們圍成一個圓,你説他們之間是不是兩個男生夾一個女生或兩個女生夾一個男生?

④男女生人數一樣,像這樣圍成一個圈的時候,結果就有所不同了,男女人數相等了,這種現象生活中也常見。

⑤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四、師生小結

五、課作:《補充習題》30頁

《找規律》教學實錄

活動一:晾手帕

師:這是一個晾衣架,(上面有兩個夾子),老師這裏有一塊手帕,誰能幫老師用夾子把它晾上去?

生搶着要上台夾。師讓一位學生上台夾。

師:老師這裏還有一塊手帕,再給你一個夾子,你能像這樣晾上去嗎?

生思考片刻,馬上積極舉手要求上台夾。

生:用夾子夾在第二塊手帕的中間,其餘學生立刻舉手要求幫忙。生夾對了。

師:剛才我們玩的是有關“手帕”與“夾子”的遊戲(板書並出示小黑板)

(1)塊手帕用了(2)個夾子

(2)塊手帕用了(3)個夾子

師再拿出兩塊手帕

師:老師現在一共有四塊手帕,像這樣夾一共需要多少個夾子?

生齊答7個

師:小兔子樂園也像我們這樣晾了手帕,它們一共晾了9塊手帕,你猜它們用了多少夾子?

生齊答10個

活動二:觀察掛圖

師:你們猜得對不對呢,我們走進兔子樂

園就知道了。

出示掛圖,生驗證是10個夾子。

師:你在這幅圖上還發現哪兩種事物間也有類似的規律?

生1:兔子與蘑菇1個隔1個排列,有7個籬笆8只兔子。

生2:籬笆與木樁也是間隔排列的,有12個籬笆和13個木樁,籬笆的個數比木樁少1。

師:這一組組事物都是間隔排列的那它們還有什麼共同特點呢?

生:我發現它們開頭一個和結尾一個是一樣的。

師:像這樣開頭和結尾一樣的事物我們叫它“兩端事物”,而像手帕、蘑菇、籬笆這樣在中間的叫“中間事物”。你能表述一下“兩端事物”與“中間事物”之間的關係嗎?

生1:“兩端事物”比“中間事物”多1。

生2:“中間事物”比“兩端事物”少1。

生齊説規律。

活動三:擺小棒和圓片

師:請大家拿出準備的小棒和圓片,你能擺出這樣的規律嗎?

生動手操作。

師讓先擺好的同學把擺的圖形畫在小黑板上。

生1:我擺的是 ∣○∣○∣○∣,兩端的是小棒,中間的是圓片,小棒比圓片多1,圓片比小棒少1。

生2:我擺的是 ○ — ○ — ○,兩端的是圓片,中間的是小棒,圓片比小棒多1,小棒比圓片少1。

… …

活動四:尋找事例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規律的事物,你能舉例説一説嗎?

生1:地面鋪的地磚與地磚之間有一條縫隙。

生2:手指上一截一條線。

生3:衣服上的扣子。

師:開頭一粒釦子,結尾是一粒釦子嗎?

生3:不是,這個例子不是。

生4:我的同桌衣服上的條紋是這種規律。

生5:拳頭上有高有低,也是這種規律。

… …

活動五:實際運用

師:老師這兒也有一些例子需要大家幫忙解決。打開書到49頁,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3題。

生獨立思考完成。

生1:廣告牌有24個,因為電線杆是“兩端事物”,廣告牌是“中間事物”,廣告牌比電線杆多1。

生2:桃樹有74個,因為柳樹是“兩端事物”,桃樹是“中間事物”,桃樹比柳樹少1。

師:讓我們再來看看第2題,圖中小男孩在幹什麼?(鋸木頭)這兒有我們所學的規律嗎?(有)

師演示截粉筆。

師:我鋸了( )次,鋸成了( )段,那段數與次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大家可以用剪刀剪小紙片,完成第2題,同時思考段數與次數之間的關係。

生邊剪邊思考問題。

生1:鋸3次能鋸4段,因為我發現段數比次數多1。

生2:段數是“兩端事物”,次數是“中間事物”,所以鋸成6段要鋸5次。

師:大家找到了規律,能不能快速搶答?

鋸7次能鋸多少段?鋸9次呢?55次?

要鋸成8段,鋸幾次?9段呢?60段?

師:同學們已熟練掌握規律了,老師要表揚幾位思考速度極快的同學。(一男一女地上台,三男三女)

師:他們的排列是我們這節課學的規律嗎?(不是)

師:如果要變成今天我們學的規律,可以怎麼做?

生1:去掉一個男生就是了。

生2:去掉一個女生也行。

生3:還可以加上一個男生。

… …

師:如果將他們圍成一個圈,你説他們之間是不是兩個男生夾一個女生或兩個女生夾一個男生。

生觀察後齊答是,並有驚奇的表情。

師:像這樣圍成一個圈的時候,結果就有所不同了,男女人數相等了。這樣的現象生活中也常見。

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師:為什麼排成一直線的時候兩端比中間多1,圍成一個圈的時候兩種事物就相等了?

生互相討論

生:排成一直線兩端的事物只利用了一次,兩端就會比中間多1;圍成圈的時候每個事物都用了兩次,這樣兩種事物就一樣多了。

師:説得真好!你掌握今天學的規律了嗎?

《找規律》教學實錄與反思,本站有更多關於數學教學反思,數學教學反思方面的作文。

【反思】

課上完,我的第一感覺是學生規律認識得不錯。但認真回顧一下,有令人滿意的環節,當然也存在不少問題。

在包場集體備課時主講老師提到如果直觀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找規律,學生的回答肯定不會完全圍繞所講內容,而會發散很遠。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一開始就設計“晾手帕”的遊戲環節,在遊戲中通過數據的顯示,學生很快

找到了規律,然後在觀察圖,學生能立刻找到類似的兩種事物,並能説出他們之間的規律,較好地體現本課所要學的目標。

備課中我還發現“想想做做”第4題與本課例題有所不同,學生在理解分析可能會有困難。針對此我設計了男女上台排列這一環節,先後提出兩個問題,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知識,又可提示如何思考問題。

不足之處在於:1、有些問題切入口太小,限制學生思維。例如一開始晾手帕環節,當要晾第二塊手帕時,我設計為“還有一塊手帕,再給你一個夾子,你能像第一塊那樣夾起來嗎?”這裏我提到再用一個夾子,暗示學生另一個夾子可以利用第一塊手帕的一個夾子,限制學生思維,如果能改成“還有一塊手帕,你能用最少的夾子把它也晾上去嗎?”學生思考空間就更大一些。

2、學生舉例回答沒有認真分析。我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有此規律的現象時,有些學生例舉手指上是一截一條橫線,我沒能指出手指與手掌連接的這條橫線要不看才是此規律;衣服上的條紋也是分不清開頭的條紋在哪,也就無法説明是次規律。這也提醒我看事物不能看大概,要仔細去研究分析。

3、要注重從形象到抽象的引入。本課我設計一系列環節讓學生在形象、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掌握規律,但還缺乏抽象思維的培養。如果在最後把“兩端事物”概括為“點”,“中間事物”概括為“段”,並用抽象的點段圖演示點段關係,學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將得到很好的培養。

評課:1、層次清晰,組織的活動環環緊扣,為解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服務。特別是最後一個遊戲:學生排成一直隊和圍成圓的不同,為學生解決練習中的最後一題作了很好的鋪墊。

2、能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深度,通過學生具體的操作讓學生加深對規律的認識。

3、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一開始由生活情景引入該課所要研究的數學問題,在學生基本認識有關的規律知識後,又回到生活,讓學生再找找生活中類似的規律現象,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

4建議:(1)在揭示規律時,用“兩端事物”、“中間事物”來表示不太確切,應歸納成點、段比較科學。

(2) 在學生的操作活動結束後,學生對規律的認識教師可以藉助線段圖讓學生加深認識,讓學生學會用線段圖來找規律的方法。

篇三十五:《找規律》教學反思

“探索規律”作為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滲透函數思想的主要體現之一,是隸屬於《標準( 20xx)》中“數與代數”領域的正式教學內容,在第一學段和第二學段都有要求。其中第一學段要求學生“探索簡單情境下的變化規律”,並以兩個例子進行了説明,同時結合例子分析了對於學生的具體要求。從例子及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學段的探索規律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模式化”思想,發現“規律”就是發現一個“模式”,並能運用多種方法表達“模式”的特點。不僅強調能夠發現(識別)規律,也強調對於規律的表徵、強調對規律的運用(由前一項得到後一項)。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能夠帶給人以美感的有規律的實物,這些都為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規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材在編排時對這些素材充分加以利用。

這也讓本單元的前兩節課成為學生喜歡學習的知識點。因為感性直觀。然而隨着例3和例4的出現,規律變成了抽象的數字規律。由於學生們自身數感、計算能力等差異,在找規律時學生們也出現了較大地差異。綜合來看還是要繼續挖掘學生100以內數和口算方面知識,結合這一單元的找規律,可以安排多樣的練習。如數數,加減等。既有新知的學習,又有舊知的鞏固。

篇三十六:《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這節課教材讓學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還未抽象到數,所以在課堂我結合了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開始給出了一幅學生舉行聯歡會的情景圖,裝飾的彩花和彩旗都是有規律地排列的,學生男女間隔成圓圈跳舞,讓學生觀察並發現排列的規律。

1、創設情境,讓學生樂於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執教找規律一課時,讓學生猜一猜智慧星的顏色,一組是“紅黃紅黃紅黃……”有規律的出現,另一組是沒有規律的出現,通過對比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嘗試的機會,猜想的機會,成功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悦的數學學習體驗,同時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有關的數學知識。

2、讓學生多角度觀察,找出規律

在教學例題時,引導學生規律可以從左往右看,還可以從右往左看;規律可以從圖形觀察,還可以從顏色,數量觀察。比如,學生説出燈籠有規律後,我不僅讓學生説説接下來應該是什麼顏色,還讓學生説説如果把燈籠往前擺,又是什麼顏色呢?還有,教材中對彩花的出示只是簡單的紅綠紅綠紅綠,將原課本中的規律改為兩綠三紅的排列,讓學生明白數量也是有規律的,同時也為以後數字規律教學做鋪墊。

3、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同桌説説你發現了什麼規律,目的在於讓學生主動學習,互相發現自身的不足;創造規律時,我也是讓學生先同桌商量一下,擺一條什麼樣的規律,哪組擺的'又快又有創意,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同桌合作,才能完成任務,達到要求。

4、聯繫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規律美。

多媒體展示欣賞一張張圖片的出現,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體現了“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理念。本課的最後,希望同學們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規律美,進一步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

5、注重培養學生概括表達能力

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正處於起步階段,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在本節課中,注重培養讓學生把話説規範的習慣,學生在認識顏色變化的規律時,先由老師“扶”着説出,是幾個圖形為一組,每組是按什麼順序一組一組重複排列的,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己説,使學生的語言逐步達到用詞準確,表達完整,思維清晰。

但是,在我的實際操作與我的設想有一定的距離,存在很多的不足。同時,我也產生了很多的困惑,比如: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仍有不足,課堂中還應注意讓生,中等生,後進生的語言表達,要注重讓學生自己説。課堂紀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如何讓學生的課堂紀律與教學質量成正比。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會不斷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時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三十七:《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新增的一個內容,它藴涵着深刻的數學思想,是今後學習生活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我在執教這節課時,在遵循教材的基礎上,力求體現新課程的新理念、新思想,設計以下環節的教學。在教學的開始,我先帶領學生玩“動作接龍”的遊戲,從而很自然地引入課題。接着,我讓學生欣賞六一兒童節小朋友佈置教室的場景,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上的彩旗、彩花、燈籠、小朋友的隊伍的規律,先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後面一個應是什麼,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再説説你是怎麼想的,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找出規律,從而揭示規律的含義。第三,智力闖關,運用規律。在經歷了幾組規律排列的練習,讓學生在思考、敍述的過程中運用了一定的規律,不知不覺中地再一次體驗了規律的含義。接着,我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規律,欣賞生活中規律的美,出生活中有規律事物後,聘請學生來當一回設計師,用不同的規律給三組圓形塗上漂亮的顏色,然後小設計師展示、介紹自己作品並進行比較,這樣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後,為了加強學生對規律的體驗和感知,我設計了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規律,編一組動作或聲音來演一演,學生充分動起來,師生融為一體,興趣盎然。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比較成功是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趣樂學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設置和創設思維情境,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和求知慾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導入新課時,創設了一個六一兒童節小朋友打扮教室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上的彩旗、花朵、燈籠、小朋友的隊伍的規律,不僅使學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大膽猜想激趣樂學

課標中指出“讓每個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促進智力的發展和提高。”數學知識的掌握過程以及學習方法有時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我創設了讓學生“猜”的環節,讓學生意會,積累感興經驗。如猜下一面小旗是什麼顔色,下一個燈籠是什麼顔色,下一個小朋友是男孩還是女孩等,都是讓學生先自我感受再聽別人意見,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嘗試的機會、猜想的機會、成功的機會。

三、動手實踐激趣樂學

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實踐。從中獲得知識,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使他們深刻地理解知識並有效地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讓學生去實踐,去動口數、動口説、動手量、動手畫、動腦想,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並掌握概念實質,變枯燥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激趣樂學。如我聘請學生當小小設計師,用不同的規律給三組圓形塗上漂亮的顏色,又如在最後,我邀請學生創造出一組聲音或動作來演一演,這些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地發散,創設出更多更復雜的規律。培養了他們的大膽創新意識。體現了新標準“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

當然,在這節課中也存在這許多不足之處:如何應對學生課堂上的生成,我顯得有點無所適從,教師個人的課堂機智要提高,如:在用有規律的掌聲表揚學生時,學生説拍手有聲音、手掌一開一合等,學生沒答到要點上,而我也沒能予以機智地引導,因此時間就多花了,假如,我當時能及時引導:那剛才這些聲音有什麼規律嗎?這樣一來,答案的方向性就更明確了。

改進措施:

一、加強理論學習,接受最新的教學信息,並運用到課堂教學。

二、只有在實踐運用中才會發現問題,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夠更好把握課堂。

三、多看多聽其他教師的課,熟話説:“三人行,必有我師”取他人之長,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逐漸提高。

篇三十八:《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

一、合理情境與恰當活動讓學生興趣盎然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年齡特點,教學中我巧妙地引導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塗一塗,找一找、動一動並用聲音、動作或圖形符號來表現規律等活動,努力調動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可以説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興趣盎然。

學生經歷了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切身感受到數學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

二、問題探究與自主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

為了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層次,並在與同伴交流中獲得進步。在本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的過程中體驗規律、感悟規律、應用規律,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因此,我改變了教材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讓學生根據情境中提出的爭議問題,有目的的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緊接着又設計了“找、塗、擺、排、變”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以活動為主線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學生多感官全方位參與。

放手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從而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在這裏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幫助者、點撥者、激勵者。事實證明: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獲得了發展。

三、聯繫生活與運用創造讓學生體會價值

為了讓孩子們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並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中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安排了“認識和研究主題圖中的排列規律――創造有規律的排列――尋找身邊有規律的現象――應用規解決問題”這一系列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活動,力求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有規律排列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

例如教學時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還有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着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欣賞規律,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最後引導學生運用規律為聯歡會做好準備:如先畫出教室的佈置圖稿,或是在才藝展示中畫一幅有規律的圖案,或是自已設計一些有規律的舞蹈動作,或是編一組有規律的聲音等等。

這樣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巨大的應用價值和數學力量,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需要,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數學。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慾望才會越來越強烈。而且還培養了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能主動尋求其實際背景並探索應用價值。這樣數學才顯示出它五彩紛呈的魅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今後我將以課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為契機,加強學習研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中反思,反思後再實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全面落實學校減負增效工作。

篇三十九:《找規律》教學反思

“以學生髮展”為本,是當前教育的共同理念。課堂上教師努力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鼓勵積極發言,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給學生搭建自主的活動空間和交流的平台。

學生親歷計算、觀察、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等數學能力,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主參與,積極交流,讓學生獲取新知,掌握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如:三組算式的處理上,形式單一,創造性不夠。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1.創設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用自己的語言交流;既有獨立思考,又有互相借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2.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學習環境寬鬆、學習興趣濃厚,在課堂上樂學、敢學,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教師為各層次學生創設充分展示自己、發表自己見解的平台,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養學習數學的信心。

3.營造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圍。教師自始至終給學生創設這樣一種氛圍:獨立計算?D?D自由觀察?D?D小組合作交流?D?D集體探究規律,讓學生在一個自由的平台上盡情地發揮,給學生以空間和時間,讓思維得到充分地鍛鍊。

篇四十:《找規律》教學反思

一、課程設計的依據

我的課題實驗課執教的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這是找規律的`起始課,主要讓學生自主學會尋找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為後面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

由於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啟蒙教育,因此,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內容較為容易。但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神容易分散,語言表達不完整。因此,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數學學習趣味性,強化語言表達訓練,是本節課教學中我較為注重的學習策略。

我的教學意圖有兩個:一是讓孩子通過找規律能夠説出下一個是什麼;二是讓孩子充分感受規律的美。圍繞着這兩個教學意圖,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分別是:1、情境導入2、發現規律3、創造規律4、延伸規律5、自我評價。

在第一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設計時,我首先通過“猜顏色”遊戲導入,充分調動小朋友的學習慾望,激發出孩子大腦中“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原有經驗,然後直接揭題:那我們就把不亂的這種變化情況用一個詞來説明,這個詞叫做“規律,今天咱們的任務就是一塊兒來找――規律。

第二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發現規律”。這一環節,我重在強化訓練孩子用較清楚、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發現的規律,之後的鞏固練習我採用的是“到規律小屋暢遊”的方式讓孩子在遊戲中完成。

接着,我在“創造規律“這一環節設計了“塗一塗、擺一擺”的教學情境。其中,“塗一塗”重在讓學生會按照規律塗色,還要會説出規律。“擺一擺” 創設了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學具給學生,讓學生兩人合作,自由設計“規律”,培養創新意識。並通過欣賞他人作品、比較辨析規律,學生進一步明瞭怎樣擺才是有規律的排列、誰擺的規律更有創意。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創設出更多、更復雜的規律。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獲得了愉悦的數學學習體驗。

然後,在“延伸規律“環節我設計了“動一動”用有規律的笑聲或動作來表示開心的心情,以及欣賞規律的美這兩個情境,目的在於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最後,我安排的“課後活動”是讓孩子能在今後繼續發現生活中的規律。

二、課程設計的特點

1、充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我從網絡上下載了許多孩子喜歡的圖片做成幻燈片,這樣教學內容就顯得生動、活潑,孩子們學起來興趣盎然。正所謂:學中樂,樂中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快樂時刻盪漾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2、我讓學生採用“讀”的方法,按組讀規律,讀清楚了,規律也就找到了。我的表情和動作都感染着學生,使學生越讀越起勁,越讀越有節奏,規律自然感悟出來了,學生學得非常有趣。

3、我設計的練習層層遞進,練習題從顏色的規律,到數量變化的規律,再到形狀位置的規律。

4、我在課件裏用豎線把每一組規律都圈起來,使學生清晰的直觀認識規律,建立起數學模型。

三、本節課需要改進的方面

1、駕馭課堂的能力需要加強,如在擺一擺、塗一塗、畫一畫這樣的數學活動中,學生充分動起來了。但在展示交流時,學生還沉浸在擺、?虻男巳ぶ校?我沒有讓學生完全進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活動中,課堂出現散亂的狀況。在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前,教師應該提出具體要求。

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可是因為怕完不成教學任務,教師佔據了主角,搶佔了過多的時間,剝奪了學生更多發言的機會,其實教師停一停等一等,學生可以更出色。

3、對於課堂生成資源沒有抓住機會利用。如在塗顏色環節中,一個學生把圖形用了八種顏色塗完,顏色很漂亮,但是一組顏色沒有重複出現,這是沒有規律的,當時我只是告訴這個學生這樣塗是錯的。如果我把他塗得圖形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讓全班學生進行評價,不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嗎?

4、課堂教學評價缺乏機智和啟發性,不善於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捕捉到其中的觀點、特點,不能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以至於學生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和能力, 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通過這節課我深深地感到: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的成功體驗, 善於發現學生有價值的問題和意見, 並及時給予真誠的鼓勵和指導,才能有效地發揮教師“促進者”的作用。

篇四十一:《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活動對於大班幼兒來説還是比較抽象的,要求孩子思維靈活,需要孩子先感受再發現,才能理解規律,而這些要求單靠老師的講解顯得收效甚微。針對這個情況,在平時的小遊戲中,我讓孩子通過觀察來發現和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規律,激發他們創造簡單規律的興趣,感受規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例如在美術活動中,就可以在運用規律來進行花邊裝飾,還在整理班級用品時也可以運用規律性地來排列,在排列隊伍中也同樣可以運用規律進行,使得幼兒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在活動《找規律》中,我改變了以往教師先詳細、深入講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根據卡片尋找規律,然後講述排列規律,幼兒的興趣很高。然後再出示規律類型卡片,讓幼兒來匹配;果然幼兒在操作材料中運用已有經驗,順利完成,最後展示生活中運用這些規律來排列的圖片,更激發了他們學習和運用規律的興趣,活動延伸中我讓幼兒自己設計規律排列,把活動推向了,更激發了他們學習和運用規律的興趣。

該活動中,我讓幼兒先各個環節緊緊相扣,層層深入,從找規律到講述規律,從排列規律到欣賞規律,最後靈活運用自主排列規律。活動中發現無論是簡單的AB型規律還是ABB型規律或者是ABC型的規律,幼兒運用的都比較自如。活動效果充分説明了幼兒的發展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提升,幼兒的思維也在廣度上有了一定的進步。

嚴謹的數學活動需要將抽象的東西賦予實質,讓幼兒從形象思維提升到邏輯思維。這樣幼兒才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不僅獲得了系統性的知識,更為以後學習比較、歸納等數學的學習打下初步的印象基礎。

篇四十二:《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本着“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產生的興趣,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這一理念來設計、實施教學。我設計了五個環節,分別是:1、引入規律2、發現規律3、應用規律4、欣賞規律5、創造規律。回顧整節課,感覺在教學教程中都能得以體現:

一、合理情境與恰當活動讓學生興趣盎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能否讓學生在整節課中都對學習感到興趣,是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上課伊始,我設計了“大頭兒子生日,小頭爸爸和圍裙媽媽為他開生日Party”的生活情景,引出規律。之前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已經多多少少接觸到了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把它作為專項知識進行學習和研究,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這裏學生對擺放水果以及學生表揚的掌聲初步感知規律的美,掀起了探究規律的慾望。此情景的創設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不但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而且有探究性,學生當然躍躍欲試了。而且我還讓這開生日Party情景貫穿本節課教學的始終――“去參加生日Party的入場?弧⑸?日Party中創編規律動作的展示、送禮物給大頭兒子(教學做一做――塗花片)以及幫大頭兒子完成生日願望等。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年齡特點,教學中我將巧妙地引導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猜一猜,做一做,塗一塗,擺一擺、畫一畫等並用聲音、動作或圖形符號來表現規律等活動,努力調動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可以説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興趣盎然。學生經歷了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切身感受到數學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

二、問題探究與自主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

課改要求教師應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從而進一步轉向關注“人”的發展。為了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層次,並在與同伴交流中獲得進步。在本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應用規律、欣賞規律、創造規律,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在過生日的具體情境中有目的的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緊接着又設計了“猜、做、塗、擺、畫”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以活動為主線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學生多感官全方位參與。放手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從而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在這裏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點撥者、激勵者。事實也證明: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獲得了發展。如:猜出顏色變化有規律的入場卷、創編有規律的動作、塗出有規律漂亮的花片、擺出有規律的卡片、讓學生設計有規律的圍裙。這就提醒我們:學生確實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教學中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探究和動手實踐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差異,從而在互動交流中學會自我完善、自主建構新知,學會學習。

三、聯繫生活與運用創造讓學生體會價值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是現行課標提出的新理念之一,沒有價值的數學,即使人人能夠接受也不應進入課堂。數學的內容應當是源於學生生活的,適應未來社會生活需要和學生進一步發展需要的內容。這就要求數學教學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並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因此,教學中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安排了“認識和研究主題圖中的排列規律――創造有規律的排列――尋找身邊有規律的現象――應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系列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活動,力求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有規律排列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

例如教學時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還有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着手,自已設計一些有規律的動作,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欣賞規律,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最後引導學生運用規律為大頭兒子實現願望――送圍裙給媽媽,在圍裙中設計有規律的圖案。這樣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巨大的應用價值和數學力量,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需要,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數學。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慾望才會越來越強烈。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一是因為還沒有在大班級裏上過課,有點緊張。

二是我覺得受40分鐘時間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踴躍舉手了,面對着一雙雙揮動的小手和一聲聲急切的“老師,請我”,老師我卻無法一一滿足他們渴望被提問的小小願望。

三是在這節課上我發現自己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不夠,體現在讓學生獨立設計有規律的圖案時,學生大多設計的規律沒什麼新意,不敢大膽的放手,每組只限定了三種顏色大概十二個卡片,可以多給出一些有顏色的卡片。

四是我在講“一組”和“重複排列”的時候覺得花去的時間較多,自己都有點懵了。再者在塗色過程中,更是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學生拿出彩筆慢,又花了較多時間去找所需彩筆的顏色,導致設計中的部分環節不能得以充分展示。

今後我將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加強學習研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中反思,反思後再實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這些不足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篇四十三:《找規律》教學反思

《找規律》(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是按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新增加的內容。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本冊教材中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顯得複雜一些。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眾所周知,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尋找和發現周圍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變化的規律構成了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發現關係和規律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的過程。因此,《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為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置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反思與分析: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出課題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解放學生的思想,讓他們敢想;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敢問。根據低年級學生都對小動物比較喜歡的特點,我為本課設計了一條貫穿始終的情感線:小松鼠般加而引出的一系列問題。用這條情感線來支撐知識線和能力線,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在剛一上課,我便問學生:“喜歡小動物嗎?小松鼠剛剛搬了新家,我們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級下學期學習的簡單的排列規律,即複習了舊的知識,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識,揭示了課題,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小東家廚房裝修圖案引出規律:呈循環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為小松鼠家的廚房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説得很全面。另外,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三、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本課中給每個學生髮四張正方形紙板,用來找小松鼠密碼箱的密碼,(也就是教材中的例1);每個小組發已張貼有圓和五角星的殘缺不全的拼圖。學生通過移一移,貼一貼,擺一擺等過程,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另外,在發現規律之後,給學生機會創造規律,每兩名同學發給一張正方形的白紙作為手帕,發給許多可愛的小圖片,用它們來自己設計新的規律。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國小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再有,在最後創作的環節中,學生根據的已有知識起點,用文字、符號、數字或用自己喜歡的圖案創造規律,有的是三宮格、四宮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務,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下課。

第三,加強數學思考。《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特別在例1教學後,讓學生把殘缺不全的拼圖補充完整,每個學生都動起手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思維得到了訓練。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本節課雖然比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個別時候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得不夠,教師的主導作用有些生硬;課堂評價還需要再積極些等等。我會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四十四:《找規律》教學反思

片段:

一、呈現例題情境圖。

師:看看圖上有什麼?你能從圖中找出像手指和空擋這樣排列的事物嗎?(根據學生回答相機貼圖。)

師:你們對哪一組物體最感興趣?它們是怎樣排列的?

(課件依次展示:一個間隔一個地排列,兩端物體相同)

(出示小黑板:間隔排列、兩端物體相同)

師:其他幾組也是這樣嗎?他們又是怎樣排列的呢?

(指名口述排列特點,課件輔助演示。)

(引導學生説清楚排列特點:每兩個相同的物體中間夾着一個不同的`物體,一個間隔着一個的排着,很有規律。)

師:清楚了它的排列特點以後,老師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啦!你知道每組物體各有多少個嗎?(教師補充板書。)

師:請同學們比一比每組中兩種物體的個數,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嗎?

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在小組裏説一説。(也可集體交流。)

師:比較多的物體是排在哪裏?(出示小黑板:兩端)、比較少的呢?(出示小黑板:中間)

師:你能試着總結出我們所發現的規律嗎?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共同小結:兩種物體間隔排列,如果兩端物體相同,那麼排在兩端的那種物體比排在中間的另一種物體多1個。

師:是不是所有像這樣的排列,都有這樣的規律?咱們一起來驗證一下!

二、教學“試一試”。

驗證實驗:(課件出示題目要求)

1、任意拿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兩根小棒中間擺1個圓。數數小棒的根數與圓的個數,看看有什麼關係。

2、實驗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填寫好實驗的數據,再交流各自的發現。(指名讀題)

師:怎麼擺放小棒和圓片?

(小組活動開始,教師參與交流。)

教師組織集體交流:哪一組把你們的實驗過程和發現與大家分享?

(交流中請兩人合作演示實驗過程,一人擺放,一人表述。表述中要引導學生説出擺了幾根小棒,幾個圓,小棒根數和圓的個數有什麼關係,再通過兩組彙報的數據比較,找出集體操作結果的相同點)

師:小棒相當於例題中的哪些物體?圓呢?與前面發現的規律一致嗎?

展示錯例:十根小棒、十個圓片。(如果從學生中發現更好。)

師:這樣的擺放怎麼不符合我們所發現的規律了呢?

(學生交流,突出:兩端物體相同。)

反思:

間隔問題是比較常見的生活現象中隱含的規律。學生對實際生活裏的原型比較熟悉,容易發現相應的規律,因而也有利於學生積累學習數學的經驗,有利於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學生經歷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關係,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繫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篇四十五:《找規律》教學反思

背景分析: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是依照《數學課程標準》新增加的內容。關於“規律”學生在一年級時已經初步學習了些簡單圖形的排列規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初步認識並理解圖形的循環排列規律。 “找規律”這部分知識學生平時接觸比較少,理解比較難,我根據其探索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置了豐富、現實、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探索活動中發現循環排列規律並欣賞到數學美,讓學生體驗數學規律美的同時,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創新意識;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充分感受數學的價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着數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髮現和欣賞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髮現圖形的簡單排列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圖形“循環排列”規律。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各種圖形、圖片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遊戲切入,感知規律

1、師生談話,引入卡通人物藍貓和他的夥伴們來到我們的課堂。

2、請3位同學扮演藍貓他們玩“青蛙跳”的遊戲。引導觀察、思考:他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位置發生了什麼變化?(第一次——藍貓、菲菲、淘氣;第二次——菲菲、淘氣、藍貓;第三次——淘氣、藍貓、菲菲)

3、小組合作:用圖片表示他們玩遊戲時的位置變化。

4、彙報,交流:他們的位置是怎麼變化的?你怎麼觀察的?

5、師小結並揭題:在我們生活中象這樣有規律的排列圖形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找規律。

二、引導觀察,探究規律

1、創境導入(你們看,藍貓的房子可漂亮呢),出示牆面圖案(把五角星圖案改成學過的圖形---長方形)。

2、出示藍貓聲音與文字並一的提示——小朋友們,我家的牆面上圖案,你可以從上往下橫着看,也可以從下往上橫着看,還可以從左往右豎着看,還可以從別的方向仔細觀察,你能找到什麼規律呢?

3、師:同學們聽清了,請你們從不同方向仔細觀察,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再把你所發現的規律告訴你們組的同學,比一比哪一組找到的規律最多?

4、師生合作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往下橫着看,從下往上橫着看,從左往右豎着看,從右往左豎着看,……)觀察,尋找規律,感知數學美。

5、小組同學交流所發現的規律。

6、小組彙報,全班交流。(師藉助多媒體課件演示)

生一:我們是從上往下橫着看的,它們每次都是第一個圖形往後移,其它三個圖形往前移一格。

生二:我們是從下往上橫着看的,它們每次都是第4個圖形移到最前面,其它圖形往後移一格。

生三:我們是從左往右豎着看的,它們每次都是第一個圖形移到最後面,其它圖形往後移一格。

生四:我們是從右往左看的,它們每次都是最後的圖形往前移,其它的圖形往後一移。

生五:我是斜着看的,它中間那一斜行有4個同樣的長方形,接下來則每次減少一個圖形,分別是三個、二個、一個同樣的圖形。

…… ……

7、師:那如果按着從上到下這樣的規律,接下去的第五排應怎麼排呢?這時,你又發現了什麼?(第五排與第一排的圖形完全一樣)

師:那第六排呢?第九排呢?(課件輔以演示)

8、師:可見,象這樣有規律的排幾排後又會回到原來的排列?(每四排一個循環)

9、小結:像這樣幾個圖形按照一定的規律不斷地重複地排列,就叫循環排列規律。

10、延伸。師:如果是從左往右呢?第五列應怎樣排?接下去第幾列會和第一列一樣?

11、是啊,循環排列規律就是這樣。

三、實踐活動,深化規律

(一)擺一擺

1、 師:藍貓很喜歡今天學習的這種規律,用圖形擺了這樣一個圖案。(師貼出藍貓擺的圖案)

師:按照這個規律,接下去要怎麼擺呢?請你們同桌合作擺一擺。

2、彙報交流,請生板演彙報。

3、師:如果接着往下排,應怎麼排?為什麼?

4、評價:你們想的跟他一樣嗎?這是為什麼呢?

(二)畫一畫

1、師:飛飛也不甘示弱,畫出了這樣一個圖案。(出示飛飛畫的圖案)師:他畫的有規律嗎?

2、學生可藉助學具先擺一擺,然後在練習卡上畫一畫。

3、個別彙報,評價。

(三)師:淘氣很頑皮,把飛飛的圖形排列畫成了這樣。(師可試學情逐個貼出圖案)

接下來要怎麼畫呢?

5、學生小組合作在練習卡上完成。

6、師生評價,小結。

四、自由設計,運用規律

1、 師生欣賞藍貓的手帕,説一説,它的手帕漂亮嗎,有什麼規律嗎?

2、 師:同學們,請你們運用所學的知識為藍貓帶來的手帕設計漂亮的花邊和中心圖案,要求設計的花邊和中心圖案要有規律。

2、小組合作設計手帕,創造美。

3、全班互動,交流評價:你們組設計的手帕圖案有什麼規律?

五、課堂總結,昇華規律

1、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有哪些收穫呢?你們學得高興嗎?

2、師生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有規律的事物在美化我們的生活,我們要用智慧的眼光去發現它、運用它,創造它,將來把我們周圍的環境打扮得更加美麗,更加生動!

教學反思:

一、 遊戲——巧借遷移,降低學習起點

“遊戲是學生的最愛”,實踐證明,二年級的國小生年齡小,開展富有童趣的藍貓參與的“青蛙跳”遊戲,將使他們很快轉入有效學習。我先讓他們3人遊戲。之後讓學生用圖片擺出3人玩遊戲時的位置關係,並觀察説出他們的位置變化,使學生初步感知圖形循環排列規律,為自主探究四種圖形的排列規律作了鋪墊。這樣很好地為新知作了鋪墊,不僅在學生的知識最近發展區入手,而且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

二、情境——融入卡通,激發參與熱情

根據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卡通人物的這一心理。課伊始,我以藍貓和它的夥伴們來到我們的課堂為切入點,一下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在探究和深化規律知識的環節,又創設了藍貓的家、藍貓擺的圖案和飛飛、淘氣畫的圖案等趣味性情境,這樣生動、有趣的卡通形象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真正促使學生有效思維。

三、教材——創造使用,遵循認知規律

“教材只是一個學習的藍本”。為了突破探索圖形循環排列規律這一難點,我把教科書上的主題圖中牆面的圖形改為每行有圓、正方形、三角形和長方形四種常見的圖形和每行有綠、紅、黃、藍四種鮮明的顏色,畫面簡潔、清晰。然後,我讓學生按一定的觀察順序(上——下,左——右)觀察,這對於學生髮現和表達圖形的循環排列規律是很有幫助的。在例題的教學處理上,我以開展“猜一猜”和“擺一擺”的活動取代“畫一畫”的活動,顯然地,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更進一步地理解圖形的循環排列規律。

四、活動——尊重主體,實現探究本位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動手操作應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本着這一基本理念,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數學活動。首先,在探索圖形規律環節中,設計有序觀察、小組交流,發現牆面圖形循環排列規律的活動。我們看到了學生有話可説,有話想説,他們不同發現的交流,大大刺激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充分發揮了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在深化規律環節中,以藍貓和他的夥伴們排隊來到課堂、藍貓擺的圖案、飛飛畫的圖案和淘氣的所作所為取代了例題和做一做的教學,讓學生在猜一猜,擺一擺、畫一畫等環節中鞏固新發現的圖形排列規律,逐步加深學生對圖形循環排列規律的認識。最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手帕圖案,則達到了“運用美,創造美”,體現數學的生活化。一系列的活動,選材不同,方式不同,豐富多彩,學生能在活動當中認真思考,動口説,動手做,動腦想,學生實實在在地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美育——把準切點,體現價值數學

在數學課的的教學中,應及時準確地對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中,我不僅把準目標,突破難點,還準確把握其切入點,及時滲透數學美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體現數學美的欣賞價值。如展示藍貓家裏圖形顏色豐富的地板,採用顏色各異的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和圓形等圖形組成的圖案;如運用五顏六色的貼畫去創造設計手帕圖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運用數學知識可以創造美”,感受體驗數學的價值。

六、評價——實施多元,重視情感體驗。

《課標》明確告訴我們,應把握好學生的過程評價,應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多元評價,應讓學生在評價中成長、發展。本課教學中,我有機融入自評、他評、師評、小組評,給學生帶來積極向上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學會正確地欣賞他人,評價自己,形成健康的心態,並從別人的評價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從評價別人中學會發現美,欣賞美,促使自己更好的發展。

總之,整堂課的學習活動豐富。給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也給學生提供了嘗試成功和欣賞數學美的機會。真正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和情感體驗,力求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當然,在教學中我亦有些困惑,比如如何很好地把握小組合作與教學時間的分配,使學生既能有效充分地探究、交流,又能在短短的40分鐘裏很好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比如如何在實施評價時,能使學生樂於評價、善於評價?……這,有待於大家的共同研究、共同探索。

篇四十六:《找規律》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執教找規律一課時,以學生喜歡的“聯歡會”為主線展開教學。通過“觀察聯歡會場”——“填入場券”——“參加聯歡會節目”(節目是由一些找規律、藏規律等內容組成的遊戲活動)。使學生們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課後,我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索。

1、重點沒有講透。在教學找規律的方法時,沒有強調規律是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只在口頭上説:“我發現了紅、黃,紅、黃這樣的規律。”結果有些學生認為身邊的事物只要出現了一次,就是有規律的。其實可以在教學時,在有規律的每組之間劃上虛線,讓學生充分理解規律就是這樣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從而正確學會找規律的方法。

2、難點沒有突破。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的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調整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實現預想好的教學過程參與學習。因為“以學論教”的課堂相對於“以教論學”的課堂,有了許多的不確定性,教師不能完全按照實現設計好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靈活調整。在本課中教師還不善於抓住學生的信息反饋,靈活地組織課堂教學。如檢查聯歡會入場券時,發現有學生這樣做:

●○○●○○●○(●○○●○○●○○)

我並沒有馬上、仔細分析學生錯誤原因,只是讓別的學生進行糾正。若及時追問:“他做得對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進而討論得出:“先要把不完整的規律補充完整,才能接着往下塗。”這樣就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圖形是一組一組有規律出現的,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所以,在課堂中教師的隨堂機智顯德尤為重要,而隱藏在隨堂機智背後的恰恰是教師的觀念和專業素養。教師即使做旁觀者,也應該是積極的旁觀者。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上的各種情況,再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蘇霍姆林斯墓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極深帶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適應並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在《找規律》這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探求新知,促進課堂教育效果顯著提高。而且這節課我充分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理念,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遊戲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讓學生框數的遊戲,並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

2、學習方式改變,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找規律的內容具有活動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規律”的內容不能用“對或錯”來簡單地判斷其正確與否,而是要聽學生介紹“找的規律”有無道理,這樣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充分地展開交流,注意傾聽其他同學講的有無道理,聯繫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出判斷,不斷地、及時地優化自己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獲得發展。

3、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着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