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2W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1

《容積和容積單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

我首先出示一組物體(如杯子、筆盒、小包裝盒等),提問:這些物體有什麼特點?生答:可以把其它物品裝在裏面。再提問:我手上的魔方可以把其它物品裝在裏面嗎?生答:不可以。在這一組對比的過程中,學生明確了:能容納其它物體的物體(如杯子、筆盒、小包裝盒等),稱為容器。再出示兩個體積相等而容積不同的杯子,裏面分別裝滿水。引導學生髮現所裝水的體積不同,引出容積概念。用裝半杯水的杯子,讓學生觀察,判斷此時裏面的水的體積是不是這個杯子的容積。最後讓學生解釋課本中容積中“所能”一詞。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我先讓學生拿出蒐集一些飲料瓶、藥瓶、牛奶盒等容器,找出L(升)、l(毫升)等字樣,引入容積單位。感受容積單位是用來計量液體的體積。容積單位(L和l)的和體積單位之間的轉換。準備了一個小注射器,讓學生直觀感受1l是多少。然後倒進一個1立方厘米的容器了,你發現什麼?原來1毫升=1立方厘米。同樣,實驗演示學生感受1升=1立方分米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測量、自學、合作交流、遷移類推等學習活動,整個過程學生興趣盎然,較好地掌握了“容積”這一新概念,感受到1升和1l的多少,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2

如果問某一個成年人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或者讓其估計一下某一個物體的容積,我想大部分人不會有很大的把握來回答。也許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只知道其進率是多少。為什麼會這樣,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成人在小的時候完全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師採用的是灌輸的方法,沒有讓學生進行真實的體驗。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看到商標的標識,而沒有工具進行稱量。《容積和容積單位》是五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體積和體積單位及體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能夠避免上述出現的問題,我在設計教學時融匯了北師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對這部分內容的處理,選取了兩套教材中較好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及呈現方式,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知道容積的含義,認識容積單位,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並且能比較準確地估計出物體的容積是多少。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在課堂中我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尊重學生,相信他們能行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從而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知識基礎,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不能把學生的頭腦當作一張白紙,任其自由描畫。而應充分的相信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完成所學的內容。五年級學生已經獲得了

大量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所以本節課學生能做的教師決不代替做,學生能説的教師決不提前説,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因此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體會容積和體積之間的關係,推倒容積單位之間的關係等,都是通過學生自己去概括總結,發現獲得。教師真正起到的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

二、人人動手參與操作,做中發現。

美國華盛頓一所學校,一進門有這樣三幅橫簾:“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些都是強調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學研究表明,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人人動手參與操作,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發現。與其指示學生如何做,不如讓學生自己試着做,邊做邊想。在教學容積和體積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時,我讓學生做一個實驗:把1升水到入1立方分米中,把1毫升水到入1立方厘米中,看看同學們有什麼發現?通過親自動手,親自觀察,我相信會給學生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過程中,我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這會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這樣,學生對知識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質也會得到和諧發展。

三、培養良好的估算習慣

現實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數學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往往不需要非常精確的結果,有時受條件的限制我們也無法得出精確的結果,這就需要人們進行比較準確地判斷。因此估算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節課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更是難以像質量那樣很容易的得出精確的數據。因此在學生建立1升和1毫升表象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估算。讓學生能比較準確地估計出物體的容積是多少。同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所學內容的應用價值,我選取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如:牛奶,飲料,洗髮液等。又讓他們對自己經常用的水具進行估計,知道自己一天喝多少水。而且我也讓學生知道人一天大約要喝1000—20xx毫升的水。使他們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有這樣密切的關係。從而激發學生學好估算的興趣。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3

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體積單位的進率之後學習的,是建立在學生對“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上課之前,我先讓學生蒐集一些飲料瓶、藥瓶、牛奶盒等容器,學生已有初步認識,再通過操作演示,讓學生直觀感知“升”與“毫升”的區別和聯繫後,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過教後反思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教學注意:

一、複習引入。

先是引導學生對已學的體積知識進行復習,然後通過出示實的長方體和空的長方體,向學生暗示“體積”與“容積”這兩個概念,並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學習新知,共同探究。

首先,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容積,接着讓學生自學課本,使學生知道計量液體的體積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單位。並進行了以下活動:(1)將一瓶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滿幾杯。(2)估計一下,一紙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紙杯水大約是1l。(3)説一説,哪些物品上標有毫升和升。用做實驗的方法來得出結論。然後,教學了例5,讓學生明白,長方體和正方體容器容積的計算方法,跟體積的計算方法相同。但要從裏面量長、寬、高。這也是求它本身體積的區別之處。最後,教學了形狀不規則的物體(如西紅柿、梨?)怎樣求得它們的體積。

三、鞏固練習,針對不同的題,設計了單位換算,強化了容積和體積的概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操作、測量、看書、遷移類推學習活動,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地位。教學效果還可以,回顧起來有如下幾點體會:

1、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一個容器的體積與容積的區別時,新概念與舊概念的區別和聯繫上所花的時間較少。特別是計量容積,一般就用體積單位,這句話,我只是一句帶過,要是能舉例,如(計量這個長方體的容積就用立方分米?)。

2、容積單位(l和ml)的建立,由於做試驗,時間稍長了點。特別是讓學生產生了容積單位只有l和ml,在做書練習九的第3題時,“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返回艙的容積為6,班上有一半的學生誤填了“升”。要是在一開始,就講明,計量容積,常用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如果是液體,還有另一種單位l和ml,效果會更好。

3、練習題的一題多解時,(書52求珊瑚石的體積是多少)對於簡便算法講解得還應放慢點,讓學生理解底面積不變,水位上升的高度之差與底面積的乘積就是珊瑚的體積時,老師應該板書,並指正學生的板書1×8×8=64(立方厘米),不易理解,而是用v=sh,8×8×1=64(立方厘米)更好。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4

容積和容積單位的教學是在體積和體積單位之後,學生對體積有

了一定的認識,體積單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關係,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能用其解決問題。容積的概念較抽象,理解是重點,鑑於此,讓孩子帶着問題去預習,上課直奔主題“通過預習,你知道什麼是容積了嗎?”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師要求“通過別的例子説明什麼是容積”,學生舉得例子都很好,這説明一是他們的預習奏效了,二是生活經驗對他們很重要。然後找到學生所舉物體的共同點“容納別的物體”,繼而抽象出容積的概念,為了加深理解我們還討論了“所能容納”的意思。

用實驗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隻靠看書和老師講解就

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話説得好“我聽過了,我就忘記了;我看過了,我就記住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強調的就是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數學學習中,我們好多時候需要動手操作來理解知識。於是我除了安排書上的活動外,還藉助注射器和量杯去感受1毫升,5毫升,10毫升,1升?

本節課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容積,其實一部

分同學通過對容積意義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經驗是知道容積的計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學是可以通過細心閲讀課本發現的,不僅如此,

還可以讀到體積和容積的聯繫與區別(這也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

總之,這節課是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通過操作、觀察、演示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猜測,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和推理。有意識地創設了各種情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使學生產生了數學學習的成功感。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體積和體積單位之後學習的,那麼學生就有了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的學習模型。先認識什麼是容積?為了測量容積我們學習容積的單位,然後認識容積單位。這是有關容積的知識,但這節課多一個點,就是容積和體積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於是這節課,我採取自學的方式,理解容積和體積概念有什麼區別和聯繫;用微課的方式,感受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有什麼區別和聯繫。自學容積和體積概念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時,我設計了幾個這樣的問題幫助學生學習:1、什麼是容積?箱子、油桶、倉庫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通常叫做它們的容積。2、容積與體積的區別和聯繫?聯繫:都是求體積的 。區別:體積是從物體的外部算,物體本身所佔空間的大小。容積是從物體的內部算,所能容納的空間的大小。3、對同一個能容納物體的物體來説,體積大?還是容積大?對同一個物體來説,體積大於容積。4、常用的容積單位有哪些?計算容納固體的體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計算容納液體的體積:升(L)和毫升(mL)。5、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區別?體積單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容積單位:計算容納固體的體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 計算容納液體的體積:升(L)和毫升(mL)。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有什麼關係呢?我用一個微課,用生活中的容積單位,刺激學生的大腦,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之間的關係。

本節課的思路清晰,教學素材生活化,自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效果很不錯。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6

今天我們學習了容積和容積單位間的進率這一課。開始,我複習了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知識,為新授作好鋪墊,導入也是運用體積的知識導入的,目的是讓學生去體會容積和體積知識的內在聯繫,新授中我根據知識遷移的規律, 讓學生以自學為主,出示自學提綱,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也有方向地去閲讀課本,並展開討論與交流,主動參與認知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進行適時點撥,循循善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果學習的很輕鬆。

運用有關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知識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繫,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同時通過比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積與容積、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區別。使學生明確體積與容積、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

所以説,教學設計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確實需要融入設計者諸多的個人經驗,並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進行再創造,同時靈活、巧妙地運用教學設計的方法與策略。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好壞,取決於充分的課前準備。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7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五年級數學容積和容級單位教學反思 容積和容積單位的教學是在體積和體積單位之後,學生對體積有了一定的認識,體積單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關係,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能用其解決問題。容積的概念較抽象,理解是重點,鑑於此,讓孩子帶着問題去預習,上課直奔主題“通過預習,你知道什麼是容積了嗎?”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師要求“通過別的例子説明什麼是容積”,學生舉得例子都很好,這説明一是他們的預習奏效了,二是生活經驗對他們很重要。然後找到學生所舉物體的共同點“容納別的物體”,繼而抽象出容積的概念,為了加深理解我們還討論了“所能容納”的意思。

用實驗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隻靠看書和老師講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話説得好“我聽過了,我就忘記了;我看過了,我就記住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強調的就是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數學學習中,我們好多時候需要動手操作來理解知識。

本節課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容積,其實一部分同學通過對容積意義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經驗是知道容積的計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學是可以通過細心閲讀課本發現的,不僅如此,還可以讀到體積和容積的聯繫與區別。

總之,這節課是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通過操作、觀察、演示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猜測,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和推理。有意識地創設了各種情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使學生產生了數學學習的成功感。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8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概念的重要載體。教材非常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本着“依據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發展,在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中充分感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藉助情境,初步感知體積

課的開始,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觀看動畫片《烏鴉喝水》,從中提出藴含的數學問題---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烏鴉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擠壓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時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我讓學生比較兩個容易分清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在教室裏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體佔的空間大?哪些物體佔的空間小?”進一步把“佔空間”、“大小”這些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繫起來,喚起學生對日常所見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後比較兩個難以分清的物體所佔空間大小。

二、在觀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藉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是佔有一定的空間。如讓學生猜想:把一個土豆放入裝滿水的杯中會有什麼現象發生?然後讓學生明白為了驗證猜想,必須得驗證,培養學生對科學嚴謹的態度。通過驗證得出,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二是通過“水面升高了”來體驗“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使“物體佔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小正方體按要求“搭一搭”,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

三、觀察比較,促進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

對容積概念的教學,我還是採用觀察的方法,在觀察中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容器”,明確了什麼是容器後,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所能容納”,這時我利用水杯中裝有一些水的例子來説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容積與體積的意義有什麼區別是本節課的難點,我為了能讓學生區別體積與容積意義的不同,我做了一個實驗:用兩個瓶子,一個瓶子裏裝滿水,一個瓶子裏裝了一些水,讓學生説説哪個瓶子裏水的體積就是瓶子的容積。我還讓學生結合課件説説冰箱的體積與容積分別指什麼;我又找了兩個外形一樣大小,但容積相差很大的盒子,讓學生知道體積一樣大,容積不一定一樣大,讓學生在辨別中區別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四、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提升概念

我安排了玩一玩:一團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長方體,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兩個物體哪個體積大?為什麼?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對橡皮泥任意變形,深化對“形狀改變,體積未變” 這個比較抽象內容的認識。

為了加深學生對體積與容積的深層次理解,設計了“判斷題和選擇題”這一教學環節,2個習題非常有針對性,進一步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選擇題將“物體的表面積、體積、容積”三者融為一體,讓學生在似乎探險的歷程中,進一步感受表面積、體積、容積三個概念各自不同的內涵,再次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但這節課也有一點遺憾:1.教學體積、容積的概念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自主學習,由教師把概念直接拿出,沒有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教師的提問欠缺有效性,導致學生難以回答。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9

“容積和容積單位”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體積單位的進率之後學習的,是建立在學生對“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上課之前,學生根本不知道上什麼內容,當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進教室的時候,還有學生問我“老師,你上科學課啊?”所以,我覺得,學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實的。通過操作演示,讓學生直觀感知“升”與“毫升”的區別和聯繫後,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過教後反思認為有以下教學注意點:

1、根據體積計算公式,求得的結果應帶體積單位。如果要求的容積結果是“升”或“毫升”,必須化單位。

2、做一做第2題要注意算法多樣化。除用現有體積 - 原有水的體積 = 珊瑚石的體積外,還可以利用轉化思想,根據增加的水的體積就是珊瑚石的體積來列式。

兩天的教學也並非一帆風順。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升(l)與毫升(mL)這樣表示對嗎?

教材明確將升用大寫字母“L”表示,而毫升卻用小寫字母“ml”表示。這與以往千克(Kg)與克(g)明顯不同。有學生質疑“升用小寫字母l表示行嗎?”、“毫升(mL)這樣寫對嗎?”通過查閲相關資料: 升(l)與毫升(mL)這樣表示都對。

2、容積與體積單位的使用範圍不明。

由於本課重點是認識容積,對升和毫升強化較多,因此教材第3題填“航天飛船返回艙的容積”時,許多學生還侷限在液體容積單位的選擇中,沒能正確選擇合適的容積單位填空。當我以教材50頁“計量容積,一般就用體積單位。計量液體的體積,如水、油等,常用容積單位升和毫升”向學生解釋時,他們例舉書上習題反問我。

生1:第10題是求微波爐的容積,微波爐一般是用來熱食物的,又不是用來裝水的,為什麼問題是容積是多少升呢?”

師:微波爐可以用來熱湯、加熱液體,所以它的容積用升作單位。

生2:那微波爐還不是可以用來加熱飯、饅頭。返回艙裏還不是可以放水。

……

雖然,我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幫助學生通過邏輯推理得出航天飛船返回艙的容積是 6升(即6立方分米)太小,不符合生活實際。説明當容積太大,無法用“升”或“毫升”表示時,可選用體積單位“立方米”。但是在具體應用中,學生仍舊反映除液體外,他們還是分不清哪些計算結果要化成容積單位升或毫升,什麼時候該填體積單位或容積單位。如53頁第5題求冰櫃的體積,如果題目沒寫明容積是多少升,學生就很可能只算到立方厘米就結束了。在課堂作業中要學生填單位名稱:一個游泳池的容積是1500()。很多學生看到是水池,就填寫了“升”。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反思10

《容積和容積單位》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體積的概念及常用的體積單位,明確了體積單位間的進率,並且能夠較熟練地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而且,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在教學了本節課之後,我對本課進行了反思。

在教學設計上,依據20xx版新課標的要求,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學段特點,我在課上多次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實驗、等數學活動,注重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在課的開始,我利用“猜猜那個盒子裝的多?”的小遊戲來導入,在學生不同的猜測下,教師進行驗證。學生看到結果與自己的想像不同,從而感受到體積大的物體不一定裝的東西多。教師順勢指着盒子的內部空間,積的概念,導入本節學習內容。通過這個小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讓學生感受容積的概念,理解容積表示的具體含義,並能初步辨別容積與體積概念上的不同。

在探究容積單位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掂一掂1L水,然後教師出示容積是1立方分米的盒子,讓學生猜想如果把這1升水倒進這個盒子裏,可能會發生什麼現象?根據學生的猜測,教師演示:將1升水慢慢倒入盒子中,使學生直觀發現1升=1立方分米。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猜想、驗證的活動中,建立了1升和1立方分米的等量關係,為後面的單位換算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學生的數學經驗。

在感受1毫升水時,我設計了學生的小組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這樣的小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思維活動,而親身實驗得到的結論會使學生的記憶更深刻。實驗後,學生得到1ml=1cm3。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操作與觀察對比中體會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關係。在小組合作中,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增強學生的動手意識。

在對升和毫升的關係這一教學環節中,我並沒採取直觀實驗的方法,而是讓學 生根據1L=1dm3,1ml=1cm3來試着對升和毫升之間的關係來進行推導。由於有了前面實驗的基礎,以及對舊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夠很快地推導出1升=1000毫升,而且學生能夠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思考過程。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充分發展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並且使學生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為學生的後續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教學容積的計算方法時,我採用的是教師直接揭示的方法。而課後經過反思,我認為,如果這部分知識採取讓學生自學的方式,學生學習的效果也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