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36K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多篇)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

對於《圓錐體積》的教學,我前些年按傳統的教法:用空心圓柱、圓錐裝沙的實驗,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確有不妥之處,其一用“容積”偷換“體積”的概念,淡化了學生對“體積”的理解。其二在實驗中,把“容積”看作近似地等於“體積”有失科學的嚴密性,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不利。由於自己的守舊,一直沒能突破,沒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發我的進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提醒學生,學習不能死守書本、不知變化、人云我雲,要不拘泥、不守舊。那麼我們教師自己更應該打破條條框框、突破教材、創造性的靈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導“手腦聯盟”,他説“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就是要學生手腦並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能給學生創造人人蔘與,既動手又動腦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不同的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3、實驗後的交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力的催化劑。在交流中,學生通過比較、思考,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關係,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

總之,我們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和揭示數學原理和方法,我們的數學課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2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徵,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以往幾次,都是按老方法進行,一開始教師就準備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先比較它們的底面積相等,再分別量出它們的高也相等。進而由老師做實驗,把圓錐裝滿水(或沙)往圓柱裏倒,學生觀察倒了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接着推導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重點強調求圓錐的體積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節課上下來非常輕鬆,非常順利,時間也充足,作業效果也還不錯。可是到了綜合運用問題就出來了:忘記乘三分之一的,計算出錯的,已知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求高時,直接用體積除以底面積的,出的錯誤五花八門。

再上這節課時,我加強了以下幾個點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教學新課時,我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並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2、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為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3、學生做圖形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審題,先確定是什麼圖形,再想相應的計算公式,最後根據公式列出算式。這樣對於後面的綜合運用題,學生有了這種固定思維模式,就不會亂列式,

4、列出算式後,不要按部就班的從左算到右,先觀察算式的特點,尋求簡單的計算方法,把口算和計算有機結合。如:3.14×(4÷2)2×8時,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後再計算3.14×32。又如:×3.14×(4÷2)2×9時,先口算×9=3,(4÷2)2=4,3×4=12,再計算3.14×12。這樣就大大地減少了學生計算難度,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3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習了圓錐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第一部分,複習圓錐的特徵和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反思:複習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便於運用已學知識推動新知識的學習,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

第二部分,便於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先讓學生用轉化的思想大膽猜測,能否把體積計算方法轉化成已學過的立體圖形來推導圓錐體積公式呢?學生猜測之後,讓學生拿出手中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然後同桌討論得出結論,全班交流。再進行第二次實驗,同桌交換圓柱或圓錐倒進沙子之後,同桌討論,全班交流,老師引導學生兩次實驗的結論有什麼不同,經過學生的討論,師生歸納出:圓錐的體積等於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強調V=3SH的前提條件是等底等高。

反思:這一環節讓學生用轉化的思想猜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慾望。緊接着讓學生兩次動手實驗,親自體驗知識的探究過程。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便於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實驗,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得出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否則這個結論不成立。

全課反思:英國教育家思賓塞説過:“在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真正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成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這節課,我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放手讓他們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突破教學難點,理解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看着孩子們聽到老師的稱讚,他們那開心的笑臉,我想:只有讓孩子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只做引導者和合作者,引導得當,合作愉快時,那我們就真正起到了教書育人的作用,還有誰不想學習數學這門有意義的課程呢? 1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4

1、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非常順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推導出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原因之處有:(1)猜想: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使學生初步建立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教師預設學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這一關係,“那麼三分之一這一關係怎樣推導呢”引起以下怎樣推導圓錐的體積這一過程。

(2)在推導過程中,帶着思考題(思考題實際就是學生實驗的過程),讓學生帶有目標進行實驗,讓學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學具準備充分,各小組選擇水、沙子,增強趣味性,主動性,積極性高。

(4)公式推導完之後的一個反例子(出示一個非常大的圓柱和一個非常小的圓錐),讓學生明確並不是所有的圓錐的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強調了等底等高。

2、練習題由淺入深,判斷題主要是要加深學生對概念、公式的運用和理解,第2題是書上的一組題,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計算,這三道題分別是告訴底面積和高、底面半徑和高、底面直徑和高,把幾種類型都呈現出來。最後一題是動手實踐題,一要考察學生的公式運用情況,二要考察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策略,雖然沒做幾道題,但我覺得:解決問題比什麼都重要。

3、本來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參與實驗,考慮到可能會得出錯誤結論而影響體積公式的推導,所以把這一環節省去。設計了一組大的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讓學生明確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這樣的關係。

4、時間分配上不到位,例題的處理中,考慮到本節的重點是理解公式並運用公式,所以沒花多的時間,由於數字教大,部分學生沒做完。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5

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延伸,所以再學生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以後,我有意識地讓學生來解決圓錐的體積,有的同學説圓錐的體積公式是V=sh,也有的同學説不是V=sh,而是V=sh÷3,當我問及為什麼是V=sh÷3時,這位同學説,是書上是這樣説的。我知道這位同學在老師講新課之前,他已提前預習了。接着我把提前準備好的兩個學具擺在學生面前,找人上來操作,讓學生從實際操作中驗證圓錐的體積公式到底是V=sh,還是V=sh÷3。因為數學由於語言的嚴謹性,我説“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這句話是否正確。有不少同學通過剛才的試驗,絕大多數同學都説這句話是對的。然而也有極少數同學認為這句話不夠嚴謹,還應該加上“當圓錐與圓柱等底、等高時,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1/3。”通過辨析,我讓學生不僅明白了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讓學生明白圓錐體積公式與圓柱體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繫。

一節好的數學課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通過試驗總結、歸納、體驗,通過活動“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