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55K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教學反思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教學反思1

第一部分:觀察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

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是一種置換反應。因為鐵的化學性質比銅活潑,所以把鐵釘浸人硫酸銅溶液後,會把單質銅置換出來,附着在鐵釘上,同時一部分鐵溶解到溶液中,生成硫酸亞鐵。其反應的現象是:浸人溶液的鐵釘表面有紅色物質附着,這就是從硫酸銅溶液中被置換出來的單質銅,淺藍色的溶液顏色會逐漸變淺。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後,溶液逐漸變為紅褐色。

操作的時候,要求學生用鑷子夾住鐵釘的一端,把鐵釘的一部分浸人硫酸銅溶液中,觀察發生的現象。要注意,提醒學生不要直接用手接觸硫酸銅溶液,這是化學實驗的基本要求。

當學生看到硫酸銅溶液慢慢改變顏色的時候,肯定在思考其中的原因,當學生觀察到鐵釘上有紅色的物質附着在上面的時候,他們肯定會考慮得更多。溶液的顏色為什麼變淺了?紅色物質是什麼?這個變化是化學變化嗎?這是學生很容易產生的問題。教科書提出,讓學生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假設。怎樣尋找證據?我們要引導學生,分析觀察到的現象,並把它轉化為證據,教育論文《六年科學下冊《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教學反思》。

比較溶液的顏色變化,説明了什麼?説明溶液不是硫酸銅溶液,或者説硫酸

銅的含量已經減少,有另外的物質形成了,這是一個證據。鐵釘上的紅色物質是怎麼來的?沒有浸人溶液的鐵釘沒有附着紅色物質,説明紅色物質是溶液中析出來的,它是鐵嗎?我們平常看到的鐵是灰白色的,銅是紅色的,那麼鐵釘上的紅色物質可能就是銅了,這是另一個證據。根據這兩個證據,我們可以初步判斷,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的反應產生了新物質,這個變化是化學變化。

實驗室配製硫酸銅溶液的方法:將無水硫酸銅(白色粉末)或者五水硫酸銅(又叫膽礬,藍色晶體)溶解於水中,即可得到硫酸銅溶液。250C時,硫酸銅在水中的溶解度為23.05克,水溶液呈藍色。

第二部分:初步歸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這部分內容,屬於對前面幾節課的初步歸納,特別是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初步認識。學生對化學變化的判斷,往往先從現象上去發現,進而探求其中原因。那麼,化學變化伴隨着哪些現象呢?教科書選用了四種最常見的現象:

1、改變顏色:用澱粉與碘酒的反應、鐵生鏽的現象來説明。

2、發光發熱:用蠟燭燃燒的現象來説明。

3、產生氣體:用小蘇打和白醋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來説明。

4、產生沉澱物:用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來説明。

學生看了這些現象之後,會遷移到觀察其他物質的變化,從而判斷其他的一些變化,如果有相同的現象,可以初步判斷此類的變化類型,當然要確定是否是化學變化,仍然要尋找證據,確定產生了新物質,才能下正確的結論。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教學反思2

在上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經歷了許多物質變化的過程,看到了許多物質反應的現象。已經積累了一些實驗操作方面的經驗

在教學開始,我引導學生通過圖片回顧前面的實驗,提出物質變化的兩種形式,在學生回憶做過的實驗中產生的現象時,通過歸納產生的現象,尋找證據來證實物質變化過程中是否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一部分活動是整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説它是重點,是因為整節課安排了這兩個實驗:

1、把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

2、硫酸銅溶液與小蘇打混合。説它是難點,是考慮到學生是否能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尋找足夠證據來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課前我認真地準備材料,用瓶子配置好硫酸銅溶液,準備好鐵釘,並且用砂皮打過,使鐵透出本來的銀白色(也有説灰白色的,純鐵本身的顏色應該是銀白的)。教學時,我讓學生觀察了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的特徵。當我提出把兩種物質接觸,鐵釘和溶液會有什麼變化呢?教學後發現學生除了有一些比較科學的猜想如:鐵的顏色可能會發生改變,溶液可能會變淺等等(這些猜想一方面直接來自與書本,一方面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科學素養,能夠給予合理的猜測,還有一些猜想的誤區:如認為鐵釘顏色發生改變是生成了鐵鏽。

我讓學生將鐵釘放置在溶液中2分鐘,再取出鐵釘,觀察鐵釘和溶液的變化。多數學生看到了鐵釘的顏色變成了暗紅色,並且這種暗紅色會隨着時間逐漸變的更暗,幾乎看不出紅色。接着,學生觀察溶液的變化,而只有一兩個小組認為溶液上有一些沉澱物或表面有一些漂浮物,並且有一個小組觀察到溶液顏色變淡了。我肯定了這些發現,表揚了這些學生細緻的觀察,並且向全班提出了問題:硫酸銅和鐵釘的反應屬於化學變化麼?你能利用什麼證據證明?

要弄清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暗紅色的物質是什麼的問題,首先我引導學生排除了是鐵的可能性,而後我把生鏽的鐵放置在水中後給學生觀察,也排除了這些是鐵鏽。那麼到底是什麼呢?學生這個時候已經被我吊起來了,他們有些急切想知道,當然這個時候有些學生已經隱約猜測出這是銅,這部分學生其實已經相當厲害了。我拿出一根粗的導線,把絕緣皮撥開,讓學生把看到的東西和導線的顏色做比較,學生終於明白了這是銅。這部分銅從何而來,學生通過思考可以迅速地知道銅是從硫酸銅中跑出來的,補充説明叫做解析。這樣一來,學生知道了覆蓋在表面上的是銅,自然對於殘留在溶液底部的物質也能很快得出。至於溶液顏色為什麼會變淡,我從硫酸銅原來的顏色比較,如果溶質中銅的成分少,自然溶液的顏色也就淡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增強探究的有效性,才能讓探究真正成為國小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才能達到科學探究的目的。教師一定要真正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既不要高估學生的潛能,更不能低估學生的潛能。要讓學生在傾聽過程中,發現與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於質疑,使學生思維相互撞擊,加深理解。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教學反思3

今天下午,在實驗室和兩個班的學生一起主要通過硫酸銅和鐵釘的實驗,研究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這個實驗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問題,並嘗試瞭解決,但結果仍然不明顯。

第一個班級的教學:

先出示硫酸銅的晶體,讓學生觀察後説出觀察到的現象。(這個環節可刪除,沒多大的意義)然後每組一隻燒杯、一根玻璃棒,讓學生在硫酸銅的晶體中注入50毫升的冷水。(根據硫酸銅的溶解度,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這個晶體還是從國中找來的五水硫酸銅)根據硫酸銅溶解度,實驗操作時採取了低於硫酸銅溶解度的配比,課堂上仍花費了很長時間,學生通過攪拌溶解完硫酸銅晶體後,教師又提供鐵釘和繩子,讓學生自行邦住鐵釘後一半浸沒在硫酸銅溶液中,學生很快就發現了變化:鐵釘的顏色變為“灰黑色”。大部分學生認為這是鐵釘“生鏽了”。是一層鏽覆蓋在鐵釘上,(此處,教師已準備講解處理,並未深究,而是引導學生:你認為這是生成了新的物質-----鏽了,也就不是硫酸銅了,那你認為發生了什麼變化呢,你提供證據解釋自己的觀點嗎?生:浸沒在硫酸銅溶液中的鐵釘變色,生成新的物質----鏽)教師解釋硫酸銅和鐵釘反應,生成了新的物質單質銅和硫酸亞鐵。然後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的歸納整理。(由於實驗的時間有限,硫酸銅溶液中的硫酸亞鐵生成也不是很明顯。)

第二班級的教學

由於前一個班的學生已有的硫酸銅溶液,這個班級就直接使用了,(考慮到溶解費時,同時課前自做發現一杯溶液可以使用兩三枚鐵釘做實驗,並對硫酸亞鐵的生成也有更好的直觀效果)這樣就大大節省了時間,第一環節就同時出示了晶體硫酸銅和硫酸銅溶液,讓學生觀察,有什麼發現。接下去,就發放鐵釘和繩子,讓學生實驗,由於第一個班級的實驗效果不明顯,這個班級的教學中,就又提供了一枚用砂紙磨過的鐵釘同時做實驗。(主要考慮,鐵釘是總務處拿來的,表面已被氧化,生成氧化鐵,猜測對置換反應有一定的影響)

但兩枚鐵釘在反應中都不能出現教材中金黃色的單質銅的覆蓋效果,而大多是灰黑色的,自己課前作了一個浸泡了近兩小時的鐵釘,溶液幹了後學生認為是“土黃色”的,最後學生對硫酸銅的溶液的生成物質還是未能有效關注,因為溶液中沒有混濁物產生,學生當然就視而不見,兩個班級的實驗中都未能真實反映出整個反應的現象,最後還是靠教師的講解收場。

都説科學要實事求是,不能以解釋為主,但沒有辦法。實驗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不過在巡視過程中,發現一個組,鐵釘剛放入1---2分鐘左右,他們拿出來觀察,結果有一個近似於課本上的效果,但學生不能由此推斷是銅,因為還不是很接近單質銅的顏色。)

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1、硫酸銅的溶液的濃度不夠;

2、鐵釘一個已經變面上有氧化鐵生成了,另一個鐵釘用砂紙磨過後,也不行,因為砂紙磨過遇水確有生灰黑色的情景(猜測大概是水中的氧原子與鐵反應形成的氧化鐵多於單質銅的緣故)

3、實踐的'把握上,按理論時間越長,置換出的銅應越多,但可能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