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精品多篇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温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複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温度。

【教學難點】

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教師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麼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瞭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彙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麼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參考資料: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一是温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温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温度為20-25℃,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當於種子自身風乾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三是充足的氧氣。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二

【教學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的第5課。學生通過前面四課的學習,探究了構成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感受到在水中的物體有浮力存在。從本課開始,學生着重研究浮力問題,分析物體沉浮的祕密。第5、6兩課將引導學生從浮力和重力的的關係,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本課主要是學習用實驗探究浮在水面的物體、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測量方法;分析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課探究下沉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於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感受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並會測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每小組)】:

小水槽(借用物體沉浮套件中的水槽,並在其外壁貼上容積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3塊、彈簧秤、細線、滑輪(可借用簡單機械實驗盒中的滑輪)、小竹棒(長度略短於水槽的寬度)、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請同學們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感覺。

2、根據學生彙報,板書:像泡沫塑料塊這樣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課題)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線繫着的泡沫塑料塊:同學們已經學過用彈簧秤測物體的重力,請測一測泡沫塑料塊的重量,並把數據記錄下來。

2、此時的泡沫塑料塊一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試畫泡沫塑料塊的受力圖,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讓泡沫塑料塊靜止在水面時,它的重量會相同嗎?

4、測量泡沫塑料塊靜止在水中的重力。質疑:是重力等於零嗎?

5、解釋: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上時,重力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時,浮力=重力。(貼圖示板畫)

三、測量上浮物體在水裏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不同感覺。

2、為什麼把泡沫塑料塊按入水裏突然鬆開手它就會快速上浮?(浮力遠遠大於重力)

3、當我們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既然浮力遠遠大於重力,那麼,它受到的浮力等於什麼?能用彈簧秤測出來嗎?

4、看課本第13頁的示意圖,小組討論:“浮力=重力+壓力”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三

教學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運動,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因為地球自轉的結果。

2、能根據已知“北極星相對不動”等事實證據,推測地球繞地軸自轉,而且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3、做模擬實驗研究北極星。

4、主動和小組同學合作探究北極星“不動”的祕密。

5、體會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證據,有助於更好地解釋現象。

教學重點:

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教學難點:

北極星看上去“不動”的原因。

教學準備:

硬紙片兩張,水彩筆,地球儀,轉椅,四季星座運行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談話:人們在夜間觀星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北極星不動,而其他的星星都圍繞北極星運動。

二、探究北極星為什麼“相對不動”:

1、看圖:(P82頁兩副圖)這兩副圖有什麼相同之處?

(1)星星都在怎樣運動?是否都有一個“圓心”?

(2)“圓心”是否在天頂位置?是不是與天頂有一定的傾斜角度?

2、討論:照片中為什麼北極星保持“不動”?

(1)小組交流

(2)模擬實驗一:在一個紙板上畫出北極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後轉動紙板,觀察北極星是否不動,其他星星都圍繞北極星運動。再用一個紙板當作地平線,然後旋轉紙板,觀察,哪些星星能被觀察到,哪些不能被觀察到,從這現象中能想到什麼?

(3)模擬實驗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所以我們在夜間能看見星星東昇西落,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怎樣能在自轉的地球上看到北極星“不動”呢?

用一個轉椅代表地球,在教室牆上貼一顆星星當作北極星,請一位同學坐在轉椅上,當眼睛盯着北極星看時,北極星好像是不動的,如果視點落在哪一顆星星上,周圍的星星就會圍繞哪一顆星星運動。

(4)觀察陀螺運動,想象:陀螺轉動時,圍繞着一個假想的軸。能想象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5)模擬實驗三:在一個球上貼幾個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讓球自轉的同時,想辦法讓小人能看見教室一面牆上的“北極星”不動。

(6)閲讀P83頁的資料,研討一年中北極星“不動”的原因。

三、拓展:

1、觀察地球儀,思考:地球儀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鐵軸要做成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轉還有什麼特點?填寫P83頁的表格。

板書設計

北極星不動的祕密

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並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度。

【教學重點】

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並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

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

有關圖片,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説明了什麼?

2、引導:看來有些時候還需要摩擦力的幫忙,那麼摩擦力社麼時候是對我們有利的,什麼時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導:因此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4、揭題:那麼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減少摩擦力呢?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麼?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麼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麼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三、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麼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彙報。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雨水和徑流會把地表的泥土帶走,使土地受到侵蝕。

侵蝕使地表的地形地貌發生改變。

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用文字、圖畫、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描述實驗中的現象。 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在小組內交流結果和想法。

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注自然界的侵蝕現象。

【教學重點】認識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作用。

【教學難點】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濕潤、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報紙、

塑料薄膜、小鏟子、降雨器(飲料瓶,瓶蓋上扎孔)、水。

教師演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或錄象、介紹實驗操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種經常發生的天氣現象。下雨時,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會不會對土地產生影響?土地會發生什麼變化?雨水會發生什麼變化?

2、學生討論交流。

3、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這些問題。

二、雨如何影響土地

1、我們先來看兩幅圖。(出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

你能説説你看到的景象嗎?

你平時看到過類似的景象嗎?

你認為出現這樣的景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2、模擬實驗:下雨。

學生觀察實驗裝置,明白實驗器材所代表的含義。

教師課件出示介紹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學生觀看學習。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實驗前仔細觀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態;實驗時注意觀察“降雨”過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徑流”的情況,並做記錄;實驗後描述實驗中的現象並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小組交流、彙報。

3、小結、拓展。

雨水會不會影響土地?

教師出示圖片,學生觀察並思考:斜坡上的這許多小細溝是怎樣來的,這許多小細溝中彙集的水流又會怎樣改變地形。

三、影響侵蝕的因素

1、如果我們剛才實驗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長滿樹木,

如果降雨量很大,結果又會怎樣呢?為什麼?

2、學生回答。

3、接下去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影響侵蝕的因素”吧。我們能設計實驗進行研究嗎?

4、學生小組選擇一個研究的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前的討論交流。

5、學生小組嘗試撰寫實驗方案,教師提示這是對比實驗,方案中要注意明確不同條件和相同條件,實驗器材的選用和實驗裝置的設計。

四、課外拓展活動

還有什麼影響侵蝕的因素呢?希望你們課後能繼續觀察與研究。

五 教學札記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六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討論,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係,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知首“生物與生物之間也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提問: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麼?(水、陽光、空氣等)。

2、引導: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響的。這段時間我們重點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誰吃誰:

1、教師出示校園常見動植物樣本(也可以借鑑書本的圖片),説:這是在一簇花叢中發現的生物,有薔薇、小草、樹葉、蚜蟲、瓢蟲、蚯蚓、毛毛蟲、小鳥等。

2、問:為什麼在同一個區域會出現這些動物和植物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3、學生自由説,教師隨機用簡樸的文字和箭頭表示這種關係。(薔薇或草--蚜蟲--瓢蟲--小鳥;落葉--蚯蚓--小鳥;薔薇--毛毛蟲--小鳥)

4、講述: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係,叫做食物鏈。食物鏈中能自己製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者間接消費別人製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讓學生劃出書中12面相關句子)

三、田野裏的食物網:

1師講:田野裏有很多生物,這些生物之間存在着複雜的食物關価。(課本13圖)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複雜的食物關係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

2讓學生討論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影響其他多種生物的生存?

四、練習:

1、薔薇花叢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蟲、瓢蟲、落葉、小鳥、蚯蚓、請岀一條食物鏈,這條食物鏈中--是生產者,----------

---是消費者。

------------

2、請你寫岀其他食物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