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科學課件【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5W

五年級科學課件【多篇】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一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測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2、能根據測量數據進行分析,並作出自己的判斷。

科學知識:

1、知道心跳、呼吸和運動是有聯繫的,運動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後恢復到正常狀態。

2、瞭解自己正常情況下 1 分鐘心跳、呼吸的次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研究運動對身體的影響,意識到事物和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繫的。

2、意識到採集、分析數據是科學探究的一種重要方法。

教學重難點: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

教學準備:手錶、記錄表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 、師:每當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時,你的心情怎麼樣?

生:高興、興奮、緊張……

師:你的這種心情從身體狀況的哪方面表現出來的?

生:心跳加快,臉紅……

師:相對於體育課來説,我們現在處於什麼狀態下?

生:安靜狀態。

2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們現在都處於安靜狀態下,如果讓他們運動起來,你猜測他們會有什麼變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氣粗……

3 、師:你們體育課上做過原地高抬腿運動嗎?怎麼做的?

生:大腿和身體呈 90 °夾角。

師示範動作。

4 、師:請男生準備好,隨着老師拍手的節奏做原地高抬腿運動,動作要做標準了,女生站立不動。(計時 1 分鐘)現在我們再來觀察他們的表情有沒有變化?有什麼樣的變化?

生:男生臉上有汗、臉變紅了、氣喘粗了……

師:你自己有什麼樣的感受?(問男生)

師:你有這樣的感覺嗎?(問女生)

5 、師:為什麼他們的感覺會不同?(請他們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運動,而女生沒有做運動。

6 、師:為什麼運動後我們的呼吸就會變粗呢?

生:我們的心跳加快了,同時使呼吸加速。

7 、師:運動後我們的呼吸和心跳次數比安靜時的呼吸和心跳次數快多少呢?怎樣知道呢?

生:進行測量。

8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測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課題。

二、自主學習:

1 、測量在安靜狀態下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 1 )師:要想準確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誰知道怎樣計算呼吸的次數?

學生討論並彙報。

師:測量呼吸時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範)。這兒老師是用誇張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看到,但在實際測量的時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況進行。每個同學和老師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數可以怎樣測量的呢?

生:用手摸、聽、測脈搏……

( 2 )師:我們今天用測量脈搏的方法來測量心跳次數。用我們的右手搭在左手手腕的內側偏上的地方,找到脈搏(示範),每個人試試,要準確地找到你的脈搏。

( 3 )師:測量呼吸和心跳次數的方法我們已經學會了,為了能進行數據分析,我們要把測到的數據記錄在表格裏面。(出示表格)這張表格你們知道怎麼記錄嗎?

生:講述表格的看法、寫法。(師適時補充)

( 4 )師:現在我們要開始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了,先測量哪種狀態下的?

生:安靜狀態下的。

( 5 )師:表格裏面要求我們填寫同一時間內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我們第 1 次先測量 1 分鐘呼吸的次數,第 2 次再測量 1 分鐘心跳的次數。

師:注意呼吸次數的計算方法,找準自己的脈搏。準備好了嗎?開始(計時 1 分鐘,測量兩次)。

學生各人自己測量數據,並記錄,算出平均值。

生:彙報所測數據,計算平均值。

2 、測量自己在運動結束時,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次數。

( 1 )師:安靜狀態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有了,接下來要測量什麼數據了?

生:運動狀態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數。

師:運動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在我們的運動一結束就要進行,等到休息後再測量數據就不準了。還有,老師在這兒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記錄同一時間內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生:嘗試説。

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請一、三大組只記錄測量呼吸的次數,二、四大組只記錄測量心跳的次數。

( 2 )師:我們仍舊用原地高抬腿的方法進行測量運動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測量時要注意,請你按照老師拍手的節奏做原地高抬腿運動。每位同學一定要把動作做標準了,否則就不能準確測量出呼吸和心跳的次數了。(計時 1 分鐘,老師調整好學生所站的位置)

( 3 )測量呼吸和心跳次數。(計時 1 分鐘)

學生各人自己測量數據,並記錄,計算出平均值。

學生彙報所測數據。

( 4 )師:安靜狀態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數以及運動結束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我們都有了,有了這兩組數據我們能做什麼事?

學生進行比較。

師:你們比較一下,發現什麼?

生:運動結束時呼吸和心跳的次數要比安靜狀態下的速度快。(説出具體數據)

( 5 )師:我們除了用表格進行數據比較之外,還可以用圖形進行數據比較。這兒有一個座標,橫線表明在什麼狀態下,豎線表示呼吸或心跳的次數,我們現在就要把表格中的數據轉換成圖形,看老師是怎麼做的。(以某一學生為例説明條形圖的畫法)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圖形中的一種,叫條形圖,大家看用這種方法比較數據有什麼優點? (明顯、清楚、一目瞭然…… )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二

教學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運動,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因為地球自轉的結果。

2、能根據已知“北極星相對不動”等事實證據,推測地球繞地軸自轉,而且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3、做模擬實驗研究北極星。

4、主動和小組同學合作探究北極星“不動”的祕密。

5、體會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證據,有助於更好地解釋現象。

教學重點:

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教學難點:

北極星看上去“不動”的原因。

教學準備:

硬紙片兩張,水彩筆,地球儀,轉椅,四季星座運行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談話:人們在夜間觀星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北極星不動,而其他的星星都圍繞北極星運動。

二、探究北極星為什麼“相對不動”:

1、看圖:(P82頁兩副圖)這兩副圖有什麼相同之處?

(1)星星都在怎樣運動?是否都有一個“圓心”?

(2)“圓心”是否在天頂位置?是不是與天頂有一定的傾斜角度?

2、討論:照片中為什麼北極星保持“不動”?

(1)小組交流

(2)模擬實驗一:在一個紙板上畫出北極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後轉動紙板,觀察北極星是否不動,其他星星都圍繞北極星運動。再用一個紙板當作地平線,然後旋轉紙板,觀察,哪些星星能被觀察到,哪些不能被觀察到,從這現象中能想到什麼?

(3)模擬實驗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所以我們在夜間能看見星星東昇西落,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怎樣能在自轉的地球上看到北極星“不動”呢?

用一個轉椅代表地球,在教室牆上貼一顆星星當作北極星,請一位同學坐在轉椅上,當眼睛盯着北極星看時,北極星好像是不動的,如果視點落在哪一顆星星上,周圍的星星就會圍繞哪一顆星星運動。

(4)觀察陀螺運動,想象:陀螺轉動時,圍繞着一個假想的軸。能想象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5)模擬實驗三:在一個球上貼幾個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讓球自轉的同時,想辦法讓小人能看見教室一面牆上的“北極星”不動。

(6)閲讀P83頁的資料,研討一年中北極星“不動”的原因。

三、拓展:

1、觀察地球儀,思考:地球儀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鐵軸要做成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轉還有什麼特點?填寫P83頁的表格。

板書設計

北極星不動的祕密

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温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複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温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參考書5面)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教師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麼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瞭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彙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麼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參考資料: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一是温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温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温度為20-25℃,最高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當於種子自身風乾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三是充足的氧氣。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科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説話。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參考書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説説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麼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麼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採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裏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並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麼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麼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後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麼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

4、説説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生物在一定區域內相互影響、相互依存,會形成一個生態羣落。

過程與方法:根據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製作生態瓶,並堅持對生態瓶進行治理和觀察。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相互聽取意見、共同協作、綜合治理和觀察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

設計一個生態瓶建造方案。

【教學難點】

根據設計方案製作生態瓶,並堅持對生態瓶進行管理和觀察。

【教學準備】

大飲料瓶、剪刀、建造生態瓶需要的材料、活動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熟悉池塘裏的生物環境:

1、參看書14面的池塘圖,並回答下面的問題: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魚類,蝦,軟條類如田螺河蚌,水鳥類如鴨,水生昆蟲,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條件?

(3)池塘裏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哪些幫助?

(4)動物為植物 生長做了哪些貢獻?

(5)我們還可以在池塘裏找到哪些非生物?它們對生物有什麼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氣、水、泥土、巖石等)

2、概括:像池塘裏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羣落。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羣落。

二、設計生態瓶:

1、説明:我們現在要模仿池塘羣落建造一個生態瓶,研究其中的關係。

2、學生討論:該怎樣設計這個生態瓶呢?問題提示:

(1)你們準備讓哪些生物來生活?

(2)什麼樣的生物可以在這個有限的空間裏生活?

(3)假如要有動物,那它們的食物來源是什麼?

(4)除了加生物外,還需要其他一些東西嗎?

(5)生物放入的順序需要考慮嗎?

3、為了讓這些生物在生態瓶裏生活的更好一些,我們還應該考慮些什麼?(生物品種搭配和數量多少問題)

4、給每個小組發設計紙,用圖文結合法記錄下設計方案,注意標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種類、數量等。

三、製作生態瓶:

1、説明製作步驟:

(1)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乾淨的沙(如要加幾塊小石子也就在這時候放)。

(2)裝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裏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

(4)再放入小動物。

(5)把本組成員的名字做才標籤貼在生態瓶的外面。

2、根據討論的設計方案,選擇材料完成製作生態瓶。

3、小組商量決定生態瓶放置的地方並分工進行管理和觀察記錄。注意天天觀察生態瓶裏發生的變化,並做好記錄。

五年級科學課件:形狀與結構 篇五

1.折形狀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識別複雜形狀由哪些基本形狀構成。

2.能夠將自然界的生物形狀與人使用的物品進行形狀比較。

3.能夠開展實驗探究物體形狀與承受力大小的關係。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複雜形狀是由簡單形狀構成的,認識一些簡單形狀。

2.知道改變物體的形狀承受力的大小也會改變。

3.瞭解一些不易變形的物體承受力。

4.知道改變形狀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應用很廣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狀和結構,感歎它給人們帶來的啟示。

2.體驗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樂趣。

3.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生產,生活問題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探究物體形狀和承受力大小的關係。

教學難點:

使蛋殼的切口儘量平直。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模型:圓錐體、圓柱體、立方體、球體、蛋殼8個半圓,紙筒24個,兩塊板(師提前必須預做實驗P18)

生準備(1)三角形紙筒、四邊形紙筒、六邊形紙筒、圓柱形紙筒(高度一樣,底部周長一樣,紙張一樣,圖畫紙好)(2)帶幾張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四種基本圖形

1.(出示各種圖片或實物)

談話:自然界裏有各種各樣的物體,他們有着各種各樣的形狀,你能説出下列物體是有那些形狀構成的嗎?

2.講述:物體有各種形狀,但大多數物體是由圓錐體、圓柱體、立方體、球體四種基本形狀構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狀的紙的承受力。

1.談話:紙是我們最常見的材料之一,你能想辦法給紙張改變一下形狀托起一本書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老師讓學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種筒形紙。

4.談話:我們怎麼來比較這幾種不同形狀的紙,誰的承受力大呢?

5.學生講述方法。

提醒:比較的時候在哪些方面應該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較結果?

6.談話:我們用書本檢測承受力,因為書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測試時,要輕拿輕放,儘量減少書本對紙筒的撞擊力,放書本是要對準紙筒中心,以防傾倒,一個紙筒只能做一次實驗,不可重複使用,因為紙筒被重物壓皺後,承受力大幅度下降,會影響測試數據的準確性。

7.學生實驗,並做好記錄。

紙筒形狀

承受力

紙筒形狀

預測

實際

三角形

正方形

六邊形

圓筒形

8.小結:

三、瞭解各種形狀在生活中的應用。

1.P18圖,提問:下面物體是根據什麼原理做成的。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2.討論: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物體也是有牢固的形狀?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殼)薄薄的雞蛋殼好像弱不經風,猜猜多少本子能將它壓塌呢?

2.演示,P18圓筒實驗,人站在上面。

(兩個演示實驗都是先預測老師再演示)

3.看了剛才兩個實驗,你有什麼想法?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留心觀察身邊各式各樣的物體,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改進它們的缺點?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六

【教學重點】

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説話。

【教學準備】

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乾土、濕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麼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

2、學生自由發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並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後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濕潤的環境?

1、過渡:那麼,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濕潤的環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表自已的。

3、教師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濕潤。

(2)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3一5分鐘以後打開盒蓋觀察,並記錄觀察結果。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

四、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裏。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説説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4、拓展: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説説相關的例子嗎?

五、課外作業:

1通過學習, 請選擇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 進行飼養並將你伺養小動物的情況記錄下來, 看看你能不蝕

能發現一些小動物的習性。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案2:食物鏈和食物網

國小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雨水和徑流會把地表的泥土帶走,使土地受到侵蝕。

侵蝕使地表的地形地貌發生改變。

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用文字、圖畫、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描述實驗中的現象。 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在小組內交流結果和想法。

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注自然界的侵蝕現象。

【教學重點】認識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作用。

【教學難點】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濕潤、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報紙、

塑料薄膜、小鏟子、降雨器(飲料瓶,瓶蓋上扎孔)、水。

教師演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或錄象、介紹實驗操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種經常發生的天氣現象。下雨時,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會不會對土地產生影響?土地會發生什麼變化?雨水會發生什麼變化?

2、學生討論交流。

3、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這些問題。

二、雨如何影響土地

1、我們先來看兩幅圖。(出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

你能説説你看到的景象嗎?

你平時看到過類似的景象嗎?

你認為出現這樣的景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2、模擬實驗:下雨。

學生觀察實驗裝置,明白實驗器材所代表的含義。

教師課件出示介紹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學生觀看學習。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實驗前仔細觀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態;實驗時注意觀察“降雨”過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徑流”的情況,並做記錄;實驗後描述實驗中的現象並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小組交流、彙報。

3、小結、拓展。

雨水會不會影響土地?

教師出示圖片,學生觀察並思考:斜坡上的這許多小細溝是怎樣來的,這許多小細溝中彙集的水流又會怎樣改變地形。

三、影響侵蝕的因素

1、如果我們剛才實驗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長滿樹木,

如果降雨量很大,結果又會怎樣呢?為什麼?

2、學生回答。

3、接下去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影響侵蝕的因素”吧。我們能設計實驗進行研究嗎?

4、學生小組選擇一個研究的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前的討論交流。

5、學生小組嘗試撰寫實驗方案,教師提示這是對比實驗,方案中要注意明確不同條件和相同條件,實驗器材的選用和實驗裝置的設計。

四、課外拓展活動

還有什麼影響侵蝕的因素呢?希望你們課後能繼續觀察與研究。

五 教學札記

五年級科學課件: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奧祕 篇八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比較現代自行車與過去自行車的差別中發現自行車的傳動方式。

2、能夠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一些傳動裝置的結構和作用。

3、能夠對兩種傳動方式進行比較。

4、會組裝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方式。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傳動裝置及傳動裝置的作用。

2、知道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結構和功能。

3、瞭解自行車是怎樣傳動的。

4、認識玩具和常見機械的傳動裝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於進行有關傳動的研究活動。

2、能夠留心觀察所見到的機械傳動方式。

教學準備:

自行車、齒輪、鏈條、皮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集中話題

1、你們知道自行車為什麼會向前進嗎?

2、交流。

3、比較兩種自行車的差別。

4、重點觀察現代自行車。

5、讓學生交流使自行車向前進的動力來源。

6、教師講解部分結構,齒輪、鏈條。

二、探索和調查

1、自行車是如何利用齒輪和鏈條行進的,請學生畫出示意圖。

2、展示、交流示意圖。

3、製作鏈條傳動的模型。

4、展示製作的模型。

5、講解鏈條傳動的概念。

6、讓學生解釋,鏈條傳動需要哪些基本構件。

7、讓學生説,鏈條傳動的作用。

8、如果沒有了條,兩個齒輪之間可以構成簡單機械嗎?

9、出示齒輪傳動裝置。

10、講解齒輪傳動的構成和名稱。

11、比較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的區別。

12、觀察傳動裝置的正轉和反轉。(大輪帶小輪和小輪帶大輪的區別)

13、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在生活中分別適用於什麼地方。

三、回顧和解釋

1、研究自行車蹬一腳踏板,後輪轉幾周。

2、量量自行車車輪轉一圈,在地上行進多長距離。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