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44K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多篇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篇1

今天教學了積的變化規律,昨天佈置了預習作業:計算、再觀察比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後面三個算式等號左邊與第一個算式左邊比,什麼發生了什麼變化,算出後三題的積再與第一題的積比一比,你有什麼發現? 30*24=720 (30÷2)*24= (30÷5)*24= 30*(24÷6)= 後面三個算式等號左邊與第一個算式左邊比,什麼發生了什麼變化,算出後三題的積再與第一題的積比一比,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在課始交流計算結果與自己的人發現時,習慣於表述成: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縮小几倍,積也縮小相同的倍數。為了驗證大家的發現,我們首先讓大家用書中的例題驗證,再讓大家各舉一個例子驗證得出積得變化規律。但遺憾的是在後面的練習中學生還是習慣於直接計算積卻不用所學的積得變化規律去求積,在我的追問下好的學生想到根據記得變化規律直接用原來的積乘幾求到現在的積。我也反思我的教學中是否有導致學與用剝離的現象,可能在開始的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得出規律的`結果反而削弱了學生對規律本身的理解與實際應用,於是在課即將結束前我出示了題目:根據275*46=12650 直接寫出275*92= 的結果並説明解題思路,到此學生才全部理解了記得變化規律的有用性。雖然是後知後覺但畢竟是真正有了“知覺”了。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篇2

教材分析

?積的變化規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例題、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和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計算器探索積的一些變化規律,掌握這些規律,為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乘法運算的理解以及今後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做好準備。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讓學生依據給出的乘法算式,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一個數,得到的積會有什麼變化,引導學生作出猜想。再出示20×4=80,10×4=40,5×4=20,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規律,提出猜想。

學情分析

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和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計算器探索積的一些變化規律,掌握這些規律,為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乘法運算的理解以及今後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做好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使學生探索並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隨着乘幾的變化規律。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和歸納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體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進一步獲得一些探索數學規律的經驗,發展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並在探索活動中感受數學結論的嚴謹性與正確性,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使學生探索並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以幾),積也隨着乘幾(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

2、教學難點:在探索和發現規律上,能更多的體驗一般策略和方法,發展數學思考。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篇3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例4---“積的變化規律”。在乘法運算中探索積的變化規律是整數四則運算中內容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教材例題以兩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在這個過程的探索中,我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或兩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相關的,受到辨證思想的啟蒙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感覺還不錯的地方:

1、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舉例像書上那樣寫出2組算式,還設計了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發現,這樣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也對後面規律的揭示起到鋪墊的作用。

2、通過規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聯繫的,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3、練習的設計能由易到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輕鬆自如,並且重視每次練習的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在教學2的規律時讓學生探究規律的時間太多,有的時候學生已經説的很好了就不要讓其他學生再説了。

2、教師的提問要精練,例如教師提問“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的知識來解決下面的問題嗎?”可以換成“這節課我們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下面的問題。”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篇4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和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信息窗呈現了篩沙車清理海水浴場的情景。通過介紹篩沙車每分鐘清潔沙灘的面積數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入對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索。課堂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自己探索出積的變化規律,並靈活運用這個規律解決問題。

在探究積的變化規律時,我注重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讓學生在充分經歷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煉。新課標註重學生的“過程與方法”的探究,提倡學生充分地經歷問題的產生、發現、探索的過程。整個過程,學生主動參與,藉助統計表和乘法算式探究積的變化規律,在大量的舉例、充分地觀察中去感悟積的變化與不變的規律,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充分經歷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為了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課堂練習中,我再次出示本課信息窗情境圖。讓學生繼續探究:5輛篩沙車每分鐘清潔沙灘多少平方米?15輛呢?30輛呢?“這個練習迴歸生活實踐,讓學生感受到積的變化規律存在於生活的各個角落。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描述積的變化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於是,我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逐步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今後我們應該注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篇5

?積的變化規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説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想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就乘(或除以)幾;我還通過練習,讓學生感知: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積不變的規律;還讓學生感知兩數相乘,兩個因數都擴大相同的倍數,積就擴大這兩個倍數的乘積倍。如:6×2=12 (6×10)×(2×10)=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為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雖然課堂上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於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後,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今後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為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説的權利,剝奪了鍛鍊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另外,只有讓學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規律,才能熟練、恰當地運用規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貨車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時的速度行駛,4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時呢?12小時呢? 2、一塊長方形的果園,長是18米,面積是108平方米。如果長不變,寬擴大3倍,擴大後的果園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很顯然,這兩道題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是最簡便快捷的方法。而學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積的變化規律,才會活學活用,而不至於再用老方法去繞圈解決,從而使學生更深體會到學數學、用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篇6

?積的變化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國小四年級第三單元的內容。

本節課通過三個層次的學習使學生不但發現了積的變化規律,而且學會了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的規律(或模型)——解釋説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創設讓每個學生自主探索的問題情境。例題創設的情境並非來源於生活,而是來源於數學本身。因此應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儘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投入到問題的探索當中。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寫的算式,並説一説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説明寫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釋自己發現的規律,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相互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識。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練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本節課我始終圍繞學生轉,挖掘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充分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能根據教學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活動,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語言組織不嚴密,有些地方和個別學生的理解有分歧。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並應該根據學生不同課堂表現給予恰當的有針對性的激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