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伯牙絕弦》的教學實錄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05K

《伯牙絕弦》的教學實錄精品多篇

品味知音之情 篇一

1、師: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鍾子期,課文記敍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藉助課後的註釋;聯繫上下文理解;通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麼?(伯牙和鍾子期互為知音)

4、你從哪裏看出伯牙和鍾子期互為知音?(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並繼續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引導理解知己: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説話練習: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讚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後來,當你終於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樣的?(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後交流。

出示課件: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

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説?(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説好啊還可以怎麼説?

(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總結:由此可以看這裏的善哉表示讚歎。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讚歎善哉,理解善哉表讚歎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作業: 篇二

1、明代小説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裏,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樂曲,學生欣賞)伴着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學生再讀課文,試着背誦)

教學目標: 篇三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伯牙絕弦》教學實錄 篇四

師:(板書課題:伯牙絕弦)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篇古文,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誰來讀讀這個課題?

生:伯牙絕弦。

師:念得真準,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難唸的“弦”你也念準了,我們一起來。

(生齊讀課題)

師:“絕弦”是什麼意思?

生:“絕弦”是彈完這一曲,這一生就再也不彈琴了。

師:那麼“伯牙絕弦”呢?

生:伯牙是個人,他把琴絃割斷,從此再也不彈了。

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請大家把課本翻到第137頁,按照自己的感覺至少讀三遍,努力把它讀正確。

(生自由朗讀課文三遍以上)

師:一讀就能明白,課文講述的是誰?

生:伯牙和子期。

師:抓住了這兩個人物,我們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畢竟是古文啊,你們覺得哪些句子比較難讀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點評:學習的起點在哪裏?學情。初讀的標準是什麼?正確。“畢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對學習起點的自覺尊重,也是對初讀標準的堅定捍衞。“生本理念”,既非一廂情願的“儘可能多的尊重學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儘可能多的要求學生”,而是“儘可能多的尊重學生”與“儘可能多的要求學生”的融為一體。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有些語言,我們是因為不理解才覺得它難讀,誰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生:鍾子期去世了,伯牙認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絃也剪了,這一生再也不彈琴了。

師:這裏的“謂”是什麼意思?

生:想。

師: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確實不太好懂,沒有註釋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藉助工具書。(出示)你覺得“謂”在這裏應該是什麼意思?

謂:①稱為;②認為,以為;③評論。

生:認為、以為。

師:那麼“乃”呢?

生:“乃”是“於是、就”的意思。

師:理解了之後,我相信能讀得更好。

(生朗讀此句,讀得準確而且有韻味。)

點評:“預設”越是精細,“生成”越是精彩。這是我一貫的看法和課堂經驗。問題在於,我們“預設”什麼?預設目標、預設重點、預設流程、預設語言、預設練習、預設提問、預設板書……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卻是對“學情”的預設。學情還能預設?如果説前述的種。種“預設”是某種預先設定的話,那麼,學情顯然是無法預先設定的。但是,學情卻可以設想,也必須先做某種設想,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學設計上的生動呈現嗎?我們看“謂”字的教學,顯然是預設精細所生成的課堂精彩。預設學情,方能對症下藥。

師:真有古文的味道。還有哪個句子比較難讀?

生: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覺得這句話比較難讀,是因為要在字和字之間分開,尤其是這個“兮”字後邊要做一下停頓。

師:你知道了怎麼斷句。我想問問你,為什麼要在“兮”字後邊斷句?

生:因為註釋裏説“兮”是個語氣詞。

師:你看,藉助註釋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還能幫助我們朗讀呢。這個“兮”和前邊的“哉”一樣都是語氣詞,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啊——”,在這樣的詞後邊一停頓,一延長,古文的味道就出來了。不信我們來找個同學讀讀。(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讀,讀得很有韻味。)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注意讀好“哉”和“兮”後邊的停頓。(生齊讀)難讀的句子都會讀了,誰能一口氣把這篇古文讀下來?

(生朗讀全文,很有韻味。全場掌聲。)

師:沒讀幾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讀成這樣,我真想説一句:善哉。(笑聲)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師範讀,全場掌聲。)

(生齊讀,朗讀明顯有進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師:我們能從課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鍾子期又真的善聽呢?

生:可以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體會到。

師:怎麼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裏想到高山,鍾子期就説:好啊,高高的猶如泰山一樣。心裏想到流水,鍾子期就説:好啊,廣大的像江河一樣。

師:這兩個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當中“善鼓琴、善聽”的“ 善”意思一樣嗎?怎麼個不一樣,你要能説出個所以然來!

生:這裏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當中的“善”是“擅長、善於”的意思。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聽。

師:你會聯繫上下文學,真好。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裏很常見。這裏的“善哉”是子期聽了伯牙琴聲後一種由衷的稱讚。用我們現在的話説就是——

生:好啊!

師:在古代就説成——

生:善哉!

師:誰來讀一讀,看能不能把這種由衷讚歎的感覺讀出來。

(生讀得很有韻味)

師:善哉!“哉”字後邊一延長,好像琴聲都落到心裏去了。我覺得你不僅“善哉”讀得好!你這個“峨峨兮”“洋洋兮”也讀得真好啊!當你讀着這個“峨峨兮”的時候,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怎樣的畫面?

點評:對古文詞義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個不同的層次,一為“意思”、一為“意象”、一為“意藴”。有些詞,解到“意思”為止,可矣。如“哉”“兮”等。有些詞,既要疏通意思,也要還原意象,如此處的“峨峨兮”“洋洋兮”等。還有些詞,則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藴”三個層面上求得融會貫通,才算切實妥帖,如後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高高的泰山,顯得很巍峨。

師:巍峨高聳的泰山,請你再讀,讀出這種畫面來。

生: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高聳人云的、頂立於天地之間的泰山。

師:體會得真好,把這樣的畫面讀出來。

(男生齊讀,很豪邁、很有感覺。)

師:不愧是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不愧是頂立於天地之間的泰山。第二句誰來讀?

(女生齊讀,很有感情。)

師: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啊!好像讓我們看到了那寬廣的“江河”。呼應着上邊的泰山,這裏的“江河”也不是一處隨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裏是有特指的,我覺得咱們班的同學肯定能猜出來。

生:我認為這裏的“江河”是指長江和黃河。

師:你的古文底子真厚。這裏的“江”是指我們中國最大的江——長江,“河”是指我們中國最大的河——黃河。想到這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跳出了哪些詞語或者詩句?

生:我的腦中跳出了“波瀾壯闊、波濤洶湧”。

師:我聽你説這兩個詞語的時候,一點波浪都沒有。(笑)

生:(很有氣概地)波瀾壯闊、波濤洶湧。

師:就是這樣“波瀾壯闊、波濤洶湧”的江河,請你來讀!

生:我想到了一句詩“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濤風簸自天涯”。(生朗讀)

師:正是這樣磅礴雄偉的泰山,正是這樣洶湧澎湃的江河,一起讀。(齊讀)

師:無論你伯牙彈什麼,我鍾子期都能知道。用課文中的一句話講——

生: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這裏“伯牙所念”的“念”與前面句子當中的哪個字意思一樣?

生:這裏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樣,都是“心裏想”的意思。

師:沒錯。有時候咱們可以用現代詞彙去代替古文詞彙來理解古文的意思。無論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鍾子期必得之。我想問問,鍾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麼?

生:伯牙心裏的想法。

師:看來善聽的子期不僅聽懂了琴聲,還聽懂了伯牙傾注在琴聲裏的心聲。這樣想來,鍾子期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説的也不僅僅是伯牙的琴聲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説出了伯牙的心聲。

生:它不僅説出了伯牙的琴聲,還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懷。

師:什麼樣的志向?什麼樣的胸懷?

生:像泰山一樣屹立在人間的志向,像江河一樣心胸寬廣、能撐萬里船的胸懷。(全場掌聲)

師:原來鍾子期不僅在説琴聲,也説出了伯牙傾注在琴聲裏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樣的胸懷。

師:這樣想來,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僅僅是想,那是“志存高遠”的志,“胸懷大志”的志啊!(板書:志)

點評:伯牙引子期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這是何等的志向與懷抱?!唯五嶽之尊、萬古江河方能喻指。其實,詩以言志、歌以言志、樂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國文化中向來是一種傳統。課文中釋“志”為“心裏想到”,雖近學情,卻廢本意。志者,心之所去也,意為心願所往。作為名詞的“志”,乃志向懷抱之義;作為動詞的“志”,乃心中嚮往之義。兩者皆有“藏於心中的長遠打算”之義。知音,實乃知志也。

師:老師課前去查過資料,我發現好多古書上都説到伯牙琴藝妙絕天下!許多人都以聽到他的琴聲為榮幸,他們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聲的美妙,但是伯牙寄託在琴聲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懷他們能得之嗎?

生:不能得。

師:唯有誰能得之?

生:鍾子期!

師:誰能必得之?

生:鍾子期!

師:這才是——

生: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板書:念)請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有人能真正聽懂你的琴聲,你的內心充滿了無邊的寂寞與孤獨。可是在這裏,無論你彈什麼,無論你寄託着怎樣的志向和情懷,鍾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時,你是怎樣的心情?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想對子期説呢?拿出課前發下的練習紙,請你順着“伯牙得遇鍾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寫。(出示)

“伯牙得遇鍾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練筆,背景音樂《知音》。)

點評:練筆設於感慨“得遇”,好處有三:第一,從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巔峯情感已經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寫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第二,從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對伯牙的不吐不快卻做了某種類似於“休克”的藝術處理,這一文本的未定點、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第三,從課堂的角度看,學生為伯牙代言,將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盡情傾訴,營造出課堂教學的高潮,而這一高潮旋即與接下來的“子期死”形成一種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學充滿了震撼心靈的張力。嗣後的課堂實踐證明,此練筆確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語文教學,焉能放逐“設計”?

師:你想伯牙得遇鍾子期,什麼感覺?

生:非常高興。

師:是啊,欣喜若狂啊!怎麼説?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鍾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間知音唯有鍾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鍾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全場掌聲)

師:以前我是欲覓知音難上難,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師:想知道伯牙當時是怎麼説的嗎?(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

師:(激情朗讀後)好啊好啊,先生你聽我的琴聲,聽到的志向和情懷簡直和我心裏所想的——

生:(齊答)一模一樣。

師:志想像猶吾心,這兩個人之間的默契,用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講——

生:心有靈犀、心心相印。

師:(板書:心)是啊,只有這樣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只有這樣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師:(板書:知音)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話。(出示)老師和大家配合着來讀。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生逐句對讀,讀完後換角色再對讀。)

師:就是這樣的心靈相契。讀着讀着,你發現這些語言有什麼特點?

生:感覺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後半句都是相對應的。

師: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師:這樣的形式好像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的伯牙和子期,一個鼓——

生:一個聽!

師:一個傾訴——

生:一個迴應

師:寫得多妙啊!讓我們彷彿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諧!從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徵,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點評: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對語文教學而言,不但不能忘言,更應辨言、悟言、得言。語言形式從來就不只是一個形式問題,語言形式是更高層面的語言內容,正如學生在教師引領下所悟到的那樣:一句伯牙,一句子期,這樣的形式不正是知音在心靈上“精誠默契於蒼穹”的自然寫照和深刻呼應嗎?

破琴絕弦祭知音

師:傳説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讓伯牙和子期都相見恨晚。他們約定了第二年中秋再來相會,終於等到第二年的中秋,當伯牙興致滿滿地趕來與子期相會,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樂《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對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時高山默默,流水無語,天地之間也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從此還有人能知我之志嗎?(擦去板書:志。)

生:(齊答)沒有!

師:還有人能知我之念嗎?(擦去板書:念。)

生:(齊答)沒有!

師:還有人能知我之心嗎?(擦去板書:心。)

生:(齊答)沒有!

師: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難覓啊!(擦去板書:知音。)一起讀!

(生齊讀此句)

師:伯牙絕弦,那是絕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願望,這真是一曲肝腸斷,天涯無處覓知音啊!

(生再次齊讀)

點評:語言形式是更高層面的語言內容,教學形式又何嘗不是教學內容的更高表現呢?擦去“志”、擦去“念”、擦去“心”,終至於擦去“知音”,簡單重複的教學形式的背後,卻透出一種錐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靈魂的巨大的孤獨。

千古傳唱懷知音

師:同學們,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才使得這個故事更加蕩氣迴腸。從此,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傳誦着它!課文後邊有個資料袋,就講述了這個故事的源遠流長,請你快速地瀏覽一下。(學生閲讀資料)

師:同學們,伯牙和子期,這知音的故事感動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中國人。就在故事發生300多年後的戰國時期,古書《列子》就記下了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記下了這對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齊讀!

生:(齊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師:時間在流逝,500多年過去了,秦朝的《呂氏春秋》依然為我們呈現了這對知音相遇時那最美好的瞬間(出示)——男生一起讀!

男生:(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1000多年後的唐代,人們在古詩中也都為那伯牙的破琴絕弦歎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讀!

女生:(齊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絕弦》教學實錄 篇五

師:心有靈犀可能是對知音最好的註解。正如這個同學所説,那時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他渴望遇到一個真正的——

生:知音!

師:那時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萬次地發出一種呼喚,他呼喚什麼?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處啊?

師:然而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樂的,一定要在音樂事業上走得更遠,一定要有成就,是鍾子期帶給他的希望。

師:因為有了知音,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憧憬。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欣慰的,因為終於有了一位真正的知音。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興奮的,因為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師: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萬千,這萬千的感慨又彙集成一句話,他一定會對鍾子期説什麼?

生:他一定會説,知我者,乃鍾子期也!

師:知我者,子期也!傳説,俞伯牙與鍾子期之間有着深厚的情意,伯牙曾為等待子期在江邊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視為兄長,最後一次相見兩人依依不捨,灑淚而別。此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生:我覺得不只是音樂方面的知音,他們已經是一對生活上的知音。

師:他們已經成為一對人生的知音!

生:我覺得鍾子期和俞伯牙不僅是音樂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為鍾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聲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關心俞伯牙,所以我覺得他們是生命中的知音。

師: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相遇絕不僅僅是音樂方面的心有靈犀,他們的相遇是一顆心和另一顆心的相遇!

生:他們有一種心靈上的交流。伯牙是善於彈琴的,他總是能把他的心情表現在琴聲裏面,而這時鐘子期在旁邊默默地聽着,能夠努力使自己領會琴聲的精神,所以不管在任何方面他們都能夠互幫互助,這對於俞伯牙來説應該是一種很大的快樂和幸福!因為有這麼好的知音在自己身邊!

師:這真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而那樣能夠完全瞭解自己的知音,在我們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夠遇到,真是太難得了。知音歡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歡樂、非常融洽的場面,是嗎?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請同學們感受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

生:(飽含深情地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這個同學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歡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歡樂!的確,多麼歡樂的相聚,多麼難忘的時光!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3、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是怎樣的痛苦,這是何等的決心!伯牙怎麼就會認為世再無知音了呢?

生:伯牙認為鍾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鍾子期沒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終身不復鼓了。

師:伯牙覺得除了子期再也沒有別人了,是嗎?

生:我覺得他們之間已經建立了一種非常深刻的友誼,子期死後,伯牙就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人來作他的知音了。

師:世再無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生:因為只有子期才能聽懂伯牙的心聲,聽懂伯牙心中在想什麼,子期一死,伯牙就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

師: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聽到的讚美都是虛的,不着邊際的,膚淺的,是嗎?

生:俞伯牙和子期的關係是很好的,就像親人一樣,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鍾子期給他帶了希望,結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對生活也絕望了,所以他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了解他的人了。

師:説得真好。在伯牙看來,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第二個人了。伯牙不由得會想,當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無人能像子期那樣贊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再也無人像子期那樣去讚歎——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樣沉重的打擊,這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後以一種最為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生:他在斷絕琴的同時也斷絕了他在音樂道路上輝煌的前程!

師: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全都斷絕了。

生:伯牙在斷絕琴絃的時候,同時也斷絕了他的心絃!他認為已經沒有人能真正懂得他,所以他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把自己給封閉起來了。

師:好一個斷絕心絃!絕得不僅僅是手上拿的弦,絕的分明是自己的心絃!

生:伯牙在斷絕琴絃時也斷絕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嚮往。

師: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斷絕了!

生:伯牙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他的人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沒有一件事情能夠引起他的注意,沒有一件事情能夠引起他的希望,能夠點燃他的希望之火。

師:也就是説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向整個世界關閉了心靈的大門。

生:我覺得還斷絕了他的快樂!因為以前鍾子期聽他的琴聲,子期都能聽得出伯牙琴聲的好處,現在鍾子期去了,伯牙感到非常傷心!

師:所有的快樂都隨着子期的離去而化為泡影!伯牙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希望,斷絕了快樂,斷絕了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尋!只留下一片無邊無際的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你再讀讀這句話。

生:(齊讀)子期死,伯牙謂世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死的不是別人,而是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知音。而這個知音一死,在這個世界上就再也沒有這樣的知音了!再讀這句話。

生:(齊讀)子期死,伯牙謂世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