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將相和教學實錄(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3W

將相和教學實錄(精品多篇)

《將相和》教學實錄:悄悄地,走進故事深處 篇一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掌握“隆重、典禮、絲毫、抵禦、侮辱、拒絕、和氏壁、完璧歸趙”等詞語。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三個成語故事的來歷,理解它們的含義並能使用。

(二)能力訓練點 理清文章的敍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精神以及廉頗知錯就改的好品質中到啟示和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民族文化的語言美和顧全大局、知錯就改的美好品質。

二、學法引導

(-)教法:談話法,導讀法。

(二)學法: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

(-)重點

瞭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

(二)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繫。

第二課時

(-)小結上節課學習內容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敍述順序,知道這篇課文通過講“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記敍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這節課我們一起深入地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檢查自學情況(引導學生討論喜歡文中的哪一個人物)

1.喜歡藺相如。因為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暴,顧大局,識大體,為國家的利益着想,深謀遠慮。

板書:機智勇敢   不畏強暴

2.喜歡廉頗。他知錯就改。

教師總結:這兩個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質,大家都喜歡。但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們就“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先交流一下你們的學習收穫和體會。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具體説明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人?

(l)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説:“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藺相如不僅願意鋌而走險,而且還分析了兩種可能,想出兩種對策。目的就是造成秦國理屈的局面,讓秦王“沒有動兵的理由”,使趙國化被動為主動。可見藺相如不僅勇敢,而且是個深謀遠慮,才智過人的人)

(2)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聽他這麼一説,就把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善於察顏觀色,能洞察對方的心理,隨機應變,果斷地想出了對策。這又表現出了他的機智。)

(3)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説:“我看你並不想交換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説着,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理解“理直氣壯”從中體會藺相如的勇敢。

“撞”可以看出藺相如的勇敢。為什麼?

(撞的力量是很大的。這説明藺相如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突出藺相如的勇敢。)

那麼你們想一想,藺相如真的要連頭和璧一起撞碎嗎?(不是的)你怎麼知道的?

(因為藺相如答應趙王,如果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就把璧送回來。)

那藺相如為什麼這樣説?(他在威脅秦王,嚇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別喜歡這塊璧)

從哪可以看出他特別喜歡這塊璧?(當秦王還沒有看到璧的時候,就想用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無價之寶,當他親手拿到這塊璧時又是那樣的愛不釋手。這些都足以説明秦王非常喜歡這塊璧。因此,他是肯定不會叫他去撞的。)

(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歡璧的心理,才這樣説,這樣做的,我們可以看出他才智過人)

看圖,抓住藺相如的動作、神態、語言描繪一下。

我們在讀這一部分的時候,就要把藺相如的大義凜然和勇敢的機智的精神讀出來。自由讀,指讀。

(4)“藺相如説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典禮的日期。”

(在秦王假意答應給城後,藺相如又提出舉行授璧典禮的主意,既贏得把璧送回趙國的時間,又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換壁的事是真是假,他説話是不是算數。由此看出藺相如非常的機智。)

(5)從“大大方方”這個詞可以看出藺相如勇敢。結合第九自然段,講講你對這段話是怎樣理解的?

(藺相如非常聰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氣,真殺了他,參加授璧典禮的人就知道秦國不講信譽,在這種場合,秦王根本不敢殺他,就把他送回趙國)

師:其實,藺相如説這話是在保護自己,使秦國處於被動局面,可見他非常聰明。

2.理解最後一句話:“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客客氣氣”是非常客氣有禮貌嗎?

這句話寫出了秦王什麼心理?(生氣,無可奈何)

教師小結:秦王本想殺了他,本想愚弄趙國,可是反而被藺相如捉弄了,他現在是啞巴吃黃連有口説不出了。這句話僅僅是寫秦王的心理嗎?突出了藺相如的聰明機智)可見作者用詞是多麼的巧妙。

自己練習讀一讀,體會藺相如的聰明才智。

3.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麼?(為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

師: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國家的尊嚴,藺相如鋌而走險與秦王進行了機智勇敢的鬥爭,既做到了完璧歸趙,又使秦王處於被動的局面,為趙國立了大功,受到了趙王的重用,封他為上大夫。我們看看藺相如在幾年之後的澠池之會上有什麼表現?

4.學習澠池之會。

(l)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有什麼表現?具體談一談你從哪裏看出來的?(通過讀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表現的機智勇敢)

①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説:“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

(“去吧,怕有危險,”有什麼危險?秦王借澠池之會報上一次沒有得到和氏璧的一箭之仇,其實澠地之會是一場非常複雜的政治鬥爭,在趙王和大臣們左右為難時,他審時度勢,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因此趙王才決定動身並讓藺相如隨行)

②當秦王讓趙王鼓瑟,並叫人記下來時。藺相如非常生氣,他走到秦王面前,説:“請您為趙王擊缶。”

(由這句話可以看出藺相如機智,因為藺相如很快就想出對付秦王的辦法。讓秦王為趙王擊缶,也讓人記下來。)這叫什麼辦法?(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同時由這句話也能看出藺相如勇敢。因為藺相如只不過是趙國的一位大臣,但他一點都不害怕,敢走到秦王的面前,面對面地和他進行鬥爭。

③“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這句話中的“拼”字就把藺相如為了維護趙國的尊嚴,臨危不懼的精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他連命都豁出去了,他是多麼勇敢啊!)

誰能讀讀這個句子,把藺相如的勇敢精神讀出來。

怎樣讀才能讀得更好呢?我們看看這句話的提示語裏能加上什麼表示語氣的詞?

(藺相如生氣地説;藺相如怒氣衝衝地説;藺相如怒髮衝冠地説;藺相如咬牙切齒地説。我們就用怒氣衝衝的語氣來讀讀試試。自由練習讀,指名讀,讀出感情)

最後秦王被逼無奈,只好為趙王擊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了下來,説在澠地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2)同學們想一想,澠池之會這場政治鬥爭秦趙兩國是打成了平局,還是決出了勝負?為什麼?

①他們打成了平局。因為秦王先叫趙王鼓瑟,後來藺相如也叫秦王擊了缶。他們都演奏了樂器,一比一平。

③我看是決出了勝負,趙國贏了。因為秦國的力量比趙國強。

(如果學生爭執不下時,老師可作兩點提示:一、秦國比趙國力量強大;二是秦王是一國之王,而藺相如則是趙國的一名大臣。)

③我認為是趙國勝利了。因為秦國是個強國,趙國是個弱國,秦王和趙王一樣為對方演奏了樂器,還是秦王吃了虧。

④趙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擊缶是在藺相如逼迫下才去的。秦王和藺相和的身份不一樣,秦王是君,而藺相如是臣。要求對方的方法也不一樣,這樣也顯得秦王更難堪。

教師補充:“瑟”是古代的一種絃樂器,聲音悦耳動聽。“缶”是古代的一種打節奏的樂器,形狀像個瓦罐子,聲音單調。這兩種樂器比起來,秦王顯得更丟人。

(3)教師小結:同學們都能認真讀書,積極思考,很好。的確,澠池會上的鬥爭是趙國佔了上風。那麼這場鬥爭的勝利應該歸功於誰?

①歸功於藺相如。為什麼?

藺相如在澠地會上表現得機智勇敢,維護了趙國的尊嚴,所以説應該歸功於他。

説得不錯,老師也同意這個意見,同學們再看看書,還有什麼補充嗎?

②廉頗也有一份功勞。為什麼?

(如果不是廉頗帶領大軍在邊境上做好應戰準備,秦王也不會這樣輕易地放趙王回去。可見,藺相如是在廉頗的密切配合下,才出色地完成了這次任務。)

很好,同學們讀書很認真,既注意了主要的,又注意了次要的,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本段。

教師:藺相如機智勇敢地與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又一次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為趙國立下了大功。可見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藺相如在這場鬥爭之後,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廉頗和藺相如開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課文的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

5.學習“負荊情罪”。

(l)你覺得廉頗是個什麼樣的人,説説為什麼。

(2)你覺得藺相如是個什麼樣的人,説説為什麼。;

(3)交流學習結果。

①廉頗知錯就改。(看圖讀課文體會,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②藺相和顧全大局。(讀藺相如的話,體會他寬廣的胸懷和顧全大局的精神。)

(四)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想法

(五)質疑,釋疑

《將相和》教學實錄:悄悄地,走進故事深處 篇二

(本課例為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大家和老師一起學習了《將相和》,課文講了哪三個故事呢?

生(齊):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師:劉老師喜歡聽故事,尤其愛聽歷史故事。《將相和》是選自司馬遷《史記》中的歷史故事,朗讀這樣的歷史故事該用怎樣的語氣呢?

生:應該讀得緩慢些。

生:我認為既然是故事,就要讀出講的味道來。

師:對!講故事要娓娓道來,讓聽故事的人能夠入情入境。怎麼樣才能讀出講的味道來呢?劉老師給大家三個小建議:一是敍述的語言適當慢一點,二是要注意故事裏的人物語言,三是心裏要裝着聽眾。接下來劉老師要聽大家來講故事,聽誰來講呢?

生:分組讀。

師:好!就聽你的,小組讀,請哪個小組來讀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學生紛紛舉手)這一組人氣指數最高,就請你們組。

(小組讀,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語“理直氣壯”、“大大方方”等。)

師:很好,講故事的味道慢慢地越來越濃了。現在要考考另外兩組聽眾: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説,要和那塊璧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請問:藺相如是真撞還是假撞?

生1:如果那時候秦王很和氣地把藺相如勸下來了,那麼他是不會再撞上去的:如果秦王反而拿寶劍逼他。如果秦王猜測到藺相如是假撞,那麼他有可能會撞上去。因為藺相如那時候……

生2: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生3:我認為藺相如是想試探一下秦王。秦王怕撞碎了璧,連忙把他勸住,説一切都好商量,還叫人拿出地圖,把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指給他看。我覺得藺相如是這樣想的,就是想試探一下……

師:你的意思一句話:假撞。對嗎?

生3:試探!

師:你很會咬文嚼字,將來如果當外交官。一定會很出色。

生4:他絕對不會撞上去的,我從第六自然段看出: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説:“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個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個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我從這個“一定”中看出藺相如是十分有把握的,一定會把璧送回去。

師:多有心的孩子!不是説把璧送回來,而是要毫髮無損地“完璧歸趙”,豈能撞碎這無價之寶?那麼藺相如又憑什麼敢於立下這樣的誓言,如此勝券在握呢?

生:我覺得這是秦王的問題了。前面説到,趙王收到的是一塊無價之寶,秦王他一定會想方設法去搞到,他一定會想:唉呀,這可是個絕世好玉啊,我不能讓它浪費了,就這麼讓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拿着往柱子上撞,我一定要先勸住他,不能讓他撞。可能藺相如就利用了這一點。

師:這叫知已知彼。把掌聲獻給這兩個同學。但秦王真的是喜歡這塊玉嗎?他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得到“和氏璧”嗎?和氏璧真的值十五座城池嗎?這些問題,需要深入地思考。課文裏面找不到答案,下課的時候去閲讀劉老師給你們的資料。

現在我們聽下一個故事——澠池之會。現在輪到你們了吧?希望你們聽得比他們更好。當然也希望你們讀得比他們更好。預備齊!

生: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做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師:很好,故事講得繪聲繪色。你們先猜猜劉老師可能會提一個什麼問題?

生1:我覺得老師有可能會提:藺相如為什麼會在澠池會上説,“現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離,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生2:我的問題就是,藺相如憑什麼這麼説?

生3:藺相如為什麼敢和秦王拼命?

生4:藺相如為什麼説:“您跟我……”要用“您”?

師:老師的問題是:藺相如會不會跟秦王拼?是真拼還是假拼?

生1:我認為是假拼。因為秦王身邊有很多侍衞,他不會怕……

生2:我也認為那是假拼,他是利用秦王貪生怕死的心理,

師:你怎麼知道秦王是貪生怕死呢7

生2:因為我從課外瞭解到,秦王大修陵墓,為了長生不老還到處求靈丹妙藥,所以我知道秦王貪生怕死。

師:哦,你的知識真淵博啊,可惜張冠李戴了。這個秦王不是那個秦王。你説的那個秦王是秦始皇,這個是比秦始皇早三百多年的秦昭王。秦始皇貪生怕死,這個秦王不一定,文章當中也沒有依據。

生3(理直氣壯地):我認為是假拼!

師:你瞧,這就是理直氣壯。

生3:因為這是在秦國的地界,假如藺相如跟秦王拼了,趙王也活不成了,身為臣子必須為君王考慮周到。

師:把掌聲獻給這位善於思考的同學。這才叫會思考,這才叫會傾聽,這才叫會讀書。上次他敢拼,他是瞭解了秦王的弱點,喜歡這塊玉,料他不敢逼我。這回秦王是不可能像喜歡“和氏璧”一樣喜歡我們趙王的。

(生大笑。)

師:現在趙王在身邊,拼個魚死網破,國王都沒有了,我藺相如還算一個好臣子嗎?這一次去,是誰促成的呀?大家都不讓趙王去的,只有藺相如贊成去。你能完璧歸趙。你就應該“完王歸趙”吧?

(生頻頻點頭。)

師:現在王都不在了,這玉有什麼用啊?所以説,他是不會撞的。但不會拼,他又憑什麼敢拼呢?就不怕秦王識破這個計策嗎?這個問題書上沒寫,需要進一步思考。我們等下再回頭來解決。這個小組講述的語氣讓我們感覺到了聽故事非常有味道。你們雖然人少一點,但希望要像藺相如一樣,不要在強者面前示弱。預備齊 ——

生: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師:停,我看你們已經很服氣了,再來一次。

生:藺相如對他們説: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

師:停,藺相如在説這段話的時候,他的心情應該怎麼樣呢?如果我們要在“説”前面加個成語,應該加什麼詞好呢?

生:誠心誠意、憂心忡忡、語重心長。

師:我也覺得最恰當的是加一個“語重心長”,語重心長一般用在兩種情況下,一是憂慮,一是十分真誠,此刻最符合藺相如的心情,你們就要讀出這種心情。他們人少了一點,我們一起來。

(生齊讀。)

師:歷史故事,就應該這樣慢慢地講述。故事講完了,那麼劉老師會提什麼問題呢?你來猜一猜。

生1:廉頗為什麼要負荊請罪?

師:有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2:因為廉將軍覺得自己很慚愧,藺相如有這樣的思想,池還想得這麼壞……師:簡單一點説,就是覺得自己做錯了,所以要負荊請罪。生1:他為什麼要負“荊”請罪,而不是穿好衣服,拿着禮物,上門去賠禮道歉,説對不起啊?

師:哦,對呀!到上大夫家去道歉,為什麼要赤裸上身揹負荊條,這多不禮貌呀?為何不是拿着一罈老酒去、帶上高級禮品、衣冠楚楚地去?

生3:他是非常誠心地去請罪的,而且他是負着荊條,因為荊條有很多的刺,背在背上是很痛的。意思是你哪怕打我幾下都無所謂,以顯示他的誠心。

生4:我覺得廉頗聽到藺相如的話應該知道藺相如思想很崇高,不會對老酒一類的禮物感興趣。

師:哈哈,藺相如是個清官,你説得對極了。他的崇高思想是什麼?

生4:不顧及個人的利益,顧及大局的利益。

生5:我認為廉頗認識到自己犯的錯很嚴重。彼此不和的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就會趁機攻打趙國,輕的話會丟失趙國的半壁江山,重的話會全軍覆沒,他也認識到自己犯的錯很大,所以要負荊請罪。

師: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假如是藺相如犯了錯,他會不會像廉頗這樣負荊請罪?

生:不會,廉頗是武將,他會負荊請罪。藺相如是一個文官,他不會揹着荊條,他會用其他的方法來請罪。

師:把掌聲獻給他。揹着荊條是武將、軍人的作風,體現了將軍耿直的個性,對就對,錯就錯,這就是將軍的風度。我們再看看文官藺相如是如何表示自己的真誠的,“以國家大局利益為重”的意思他是如何讓廉頗關口道的?他是不是直接跟廉頗|兑:“廉頗呀,我們要團結呀,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呀!”

生:不是。

師:我們找找藺相如的話。

生:(齊讀)“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

師:他這話是對誰説的?

生:對手下説的。

師:手下的人再把這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裏。這就是文人的計謀,文人的智慧。講故事聽故事都很有味道,但是如果我們走進故事當中,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大家請注意看黑板上三個故事的小標題,“完璧歸趙”的是誰呢?

生:藺相如。

師:“澠池之會”是誰會見誰?

生:秦王和趙王。

師:對,是從秦王的角度概括的。那麼“負荊請罪”的又是誰呢?

生:廉頗。

師:這三個標題,分別是從三個不同的人物角度來概括這三個故事的。而且每一個故事不可能只有一個人物。那麼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在幹什麼?想什麼?我們先看“完璧歸趙”,在“完璧歸趙”的故事裏,秦王主要想幹什麼?

生:換璧。

生:騙璧。

師:對。這個“騙”字很重要。換璧是假,騙璧是真,他是“拿城騙璧”。最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面對秦王“拿城騙璧”的局勢。廉頗在幹什麼?

(生皆茫然,“完璧歸趙”中沒有廉頗出場的文字。)

師:在“完璧歸趙”中。廉頗做了些什麼?

生:我認為他是在跟趙王商議,商議如何去跟他們以璧換城。

生:藺相如不是叫人帶着和氏璧回趙國嗎?我想他可能護送和氏璧。

師:你很會想象。但是沒有文字依據,不可靠。

生:藺相如是叫人送和氏璧,我認為那人把璧送給了廉頗。

師:你這還是想象的,要從文中找到依據。看課文:趙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刻召集大臣來商議。廉頗算不算大臣?

生:算。

師:面對換不換的難題,廉頗他有沒有策略?

生:沒有。

師:當大家都在為難的時候,面對秦王以城騙璧的陰謀,廉頗他是——

生:左右為難。

師:在這個時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廉將軍破解不了的難題,藺相如出來化解了。我們再看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主要做了什麼?

生:藺相如以命相逼。維護了趙王。

師:這個“逼”很好,我們就用這個逼。以命相逼。逼誰啊?逼秦王。幹嘛呢?

生:擊缶。

師:很好。你看,每一個人物在故事當中,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現在你們就知道了,藺相如為什麼會在澠池會見當中敢於以命相逼,他的底氣來自哪裏?

生:廉頗坐鎮國都。

師:課文中有沒有這樣的句子?找到讀一讀。

生:(齊讀)大將軍廉頗坐鎮國都。並派將軍李牧帶着軍隊送趙王一行到邊境,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

師:還有一處。

生:澠池會上,秦王沒有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作好了準備,不敢怎麼樣,只好放趙王回去,

師:沒有廉頗的坐鎮國都,他敢這樣嗎?那真是以卵擊石,匹夫之勇,最後只能魚死網破。我們再看第三個故事,廉頗來負荊請罪時,藺相如是如何做的?

生:藺相如熱情地出來迎接。

師:很好,用了課文中的詞句,藺相如熱情迎接。讀書就要善於從課文中去找答案。廉頗的負荊請罪與藺相如的熱情迎接,讓我們感覺到“和的真誠”。面對趙國文臣武將真誠的和,秦王怎麼樣?課文中沒有寫到,但秦王一定不會無動於衷。

生:我認為秦王肯定是在準備攻打趙國。

師:和氏璧沒有到手。反受了一肚子委屈,豈能善罷甘沐?很好。合理的想象。

生:我想秦王知道他們兩個和好之後肯定很懊惱,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樣要攻趙國更不容易了。

生:我認為秦王會再次挑撥廉頗和藺相如的關係。

師: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生:我認為秦王也想找個像藺相如一樣機智的人,還想把璧給騙過來。

師:那麼秦王面對藺相如與康頗真正合二為一,此時此刻,他的心裏怎樣想呢?生:秦王很苦惱。生:你們幹嘛不繼續吵起來。(眾生笑)生:還在犯愁。生:大發雷霆。生:憂心忡忡。師:對,秦王肯定是坐立不安啊(板書),理清了人物的關係,我們就會發現每一個人物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其他人物的身上得到反映。看課題,《將相和》,第三個故事是寫“和”,那麼前面有沒有寫他們的“和”呢?

生:沒有。

師:我説有。

生:沒有,前面是寫他們不和。

師:有道理,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完王歸趙”立了大功,廉頗就鬧不和。但是,老師覺得前面兩個故事也是在寫“和”。同學們看,廉頗負荊請罪的時候,他被藺相如的哪種品格打動了?

生:以國家利益為重。

師:有一點我不明白的是,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德是怎麼來的?是與生俱來?他為什麼能做到以國家利益為重?

生:藺相如知道秦王經常去進攻別的國家,如果不和的話,趙國危在旦夕,所以他能做到。

生:因為他前面兩次為趙王立功,趙王開始封他做上大夫,再封他做上卿,很器重他,使他要為趙國着想。

師:同學們,我們來看前面的故事。在澠池會上,如果沒有廉頗坐鎮國都,藺相如能夠順利地“完王歸趙”嗎?

生:不能。

生:很可能有去無回。

師:在澠池會上,藺相如一請秦王擊缶,秦王拒絕:再請秦王擊缶,秦王再拒絕:最後不得不以死相逼,秦王也只好擊缶。你們想想,藺相如從澠池回來後,他感受最深的應該是什麼?

生:沒有廉頗,就沒有自己的成功。

生:他應該感受到了團結的好處,

師:對呀!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將“和”的力量,感受到了“和”對自己、對國家的重要。澠池之會。如果他們兩人鬧不和,能成功嗎?

生:不能。

師:澠池會。可以説是文臣武將“和”的完美合奏。我們再看“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有沒有講“和”?

生:有。

師:面對秦王“拿城騙璧”的局勢,大臣和武將們束手無策,面對這場國難。藺相如勇敢地站出來,而且順利地化解了這場危機。如果藺相如不站出來,趙國會怎樣?

生:天下大亂。

生:也許早把和氏璧乖乖地交出去了,

生:也可能秦國大舉進攻趙國。

師:如今,面對秦王以城騙璧的陰謀,藺相如站出來,讓秦王吃個啞巴虧。那麼,藺相如完璧歸趙,化解了趙國的危機,實際上也解了廉頗的圍。經歷這一事件,廉頗應該感受到什麼?

生:感謝藺相如。

生:感受到“和”的重要。

師:廉頗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嗎?

生:有。

生:沒有。

師:當然沒有,如果一開始廉頗就從“完璧歸趙”中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他後來就不會和藺相如“鬧不和”。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其實寫的就是“和” 的開始,但是我們可愛的廉頗將軍卻沒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在澠池之會上,廉頗依舊沒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強大。所以才會有後來的“得給他個下不去”。

同學們,你們現在説説藺相如為何能自覺地做到以國家利益為重呀?

生:因為藺相如體會到了“和”對國家的好處。

生:因為他知道廉頗是愛國的,要和廉頗團結起來。

師:對,因為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將“和”的強大,沒有對“和”的強大的理解,不可能有如此寬廣的胸懷。而我們可愛的廉頗將軍開始之所以“鬧不和”,不是因為他不愛國,也不是因為他不以國家利益為重,而是沒有認識到“和”對個人、國家的好處,沒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強大。你看,當廉頗得知藺相如躲避自己是為了“和”,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就負荊請罪,從此和藺相如結下刎頸之誼。所以。我們今後評價某個人物,不要簡單地説某某人好,某某人不好。品德的問題。許多其實都是認識與瞭解的問題。

《將相和》看似只有結尾在講“和”,其實故事一開始就在講“和”,處處在寫“和”。如果僅僅看到故事結尾的“和”,那只是表面的“和”。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很多很多,有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和”的強大力量。我們中國人自古就鍾愛“和”。俗話説“家和萬事興”,今天我們也明白了“人和國——”

生:人和國家興旺。

師:對!人民團結起來,國家才能強大,國家才能興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孩子們,這就是歷史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課後還有兩個作業,一、在每個故事中,趙王也是一個重要人物,他又主要在幹什麼呢?想什麼呢?課後自己去歸納。二、“將相和”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攜手保衞趙國,可我們知道最後還是秦國滅亡了趙國,統一了中國。這其中還有許多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請大家課後閲讀老師發給大家的資料《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汁原味的故事,比我們的課文更豐富有趣。下課。

(本課例由任妹整理。)

《將相和》教學實錄:悄悄地,走進故事深處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小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將相不和的原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請同學説一説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麼故事?(教師藉機板書)

二、交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出示幻燈片)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2.接着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説願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麼非常着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説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這對錶現人物品質有什麼作用?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麼説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説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麼特點?

(4)輕聲讀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鬥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麼做的,怎麼説的,表現了他什麼品質?

②‚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説:‘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請大家找找比‚理直氣壯‛更勇敢的詞。這兒為什麼用‚撞‛而不用‚磕‛、‚碰‛?

③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麼?

④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麼處處表現的很被動呢?

⑤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説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後,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鬥爭的結果怎樣呢?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説説‚完璧歸趙‛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6)複述‚完璧歸趙‛(提示:複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梗概進行。)

⒋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麼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後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幻燈出示學習方法)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後面兩個故事。

四、觀看錄像剪輯,學習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2.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麼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表現了他的什麼品質?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麼不好推辭?‚推辭‛是什麼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説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麼品質?

(3)秦王又沒佔到趙王的便宜,為什麼不敢拿趙王怎樣?

(4)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麼作用?

(5)同學們,澠池會上,秦王與趙王是打成平局,還是分出勝負?為什麼?

3.小結過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封為上卿,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不和。那麼,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説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他的什麼品質呢?

五、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

2.檢查自學情況。

(1)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

(2)讀一讀:‚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廉頗當時是怎樣説這段話的?讀一讀,體會他的語氣。(讀出廉頗的滿腔怒氣和對藺不服、不敬。)

(3)想一想:藺相如是僅僅靠一張嘴嗎?

(4)廉頗忽然醒悟,‚他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負荊請罪‛是什麼意思?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那這兒為什麼要用‚罪‛?廉頗為什麼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麼好品質呢?

(5)這個故事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你想想他們當時都説了些什麼話?(出示‚負荊請罪‛圖片)請同學演演。

(6)想象説話

①如果當時老百姓看到這一幕,他們會説些什麼?

②這件事傳到秦王或趙王耳朵裏,他們可能説些什麼?

③廉頗的手下看到他負荊請罪,又有什麼感想?

④你看到這動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有什麼想説的嗎?

(7)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3.小結:家和萬事興,國家也是同樣,一個國家,既要有驍勇善戰的武將,又要有能言善辯的文官,大家團結一致,國家才能興旺發達。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七、瞭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説説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並從課文中舉出具體事例加以説明。

2.在讀書筆記上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附:板書設計

相 將

完璧歸趙 勇敢機智

澠池之會 忠君愛國 勇猛善戰 愛國

負荊請罪 胸襟開闊 勇於認錯 顧全大局 知錯就改

《將相和》教學實錄:悄悄地,走進故事深處 篇四

本系列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課文的練習題,家長和學生可以下載打印做一下,鞏固課上學到的知識。

《將相和》一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着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伕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説,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説∶“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説∶“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説∶“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      )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我們倆鬧不和,(       )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衞趙國。

1、《將相和》中的“將”是指______________,“相”是指______________。課文一共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個小故事。課文中的藺相如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品質。

2、寫出下面詞語的反義詞。

削弱(     )    熱情(    )

2、在文中的括號內填上合適的關聯詞。

3、從文中找出一個反問句,並把它改成陳述句。

反問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寫話。廉頗來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時,他們倆會説些什麼話?

廉頗會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藺相如會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相和》二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chēn chēng)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  型),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説∶“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麼一説,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説∶“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説着,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是一切都好商量(liáng  liàng),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  充)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説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1、我會劃去文段中括號內不正確的字和讀音。

2、我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稱讚(      )    誠意(     )    隆重(     )

3、藺相如怎麼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請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並寫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別用“______”和“ ﹏﹏”畫出藺相如要撞璧的動作和語言。

5、我根據理解選擇正確的答案。

(1)藺相如提出要舉行隆重的典禮是為了(   )

a、展示和氏璧是無價之寶。b、贏得送璧回國的時間。

c、使趙國完全佔據主動,秦國理屈被動。d、祝賀秦國取得寶璧。

(2)下面對“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的原因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秦王喜歡和氏璧。b、秦王不怕失信於天下。

c、藺相如又機智又勇敢,秦王很怕他。

6、藺相如為什麼要説:“這塊璧有點毛病,讓我指給你看,”其目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相和教學實錄 篇五

師: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我國戰國時代的趙國。那個時期在趙國有兩個威望很高、影響極大的人,一個是藺相如[板書:藺相如],這個人的姓不好寫,草字頭下一個“門”字,“門”裏面一個“隹”字,這個字念l@n。還有一個人,名望和地位不在藺相如之下,他的名字叫廉頗。[板書:廉頗] 注意這兩個字的寫法。廉頗是個大將,[在廉頗後面板書:將]藺相如是個有名的宰相。[在藺相如後面板書:相] 這個故事是説大將軍廉頗和宰相藺相如起初感情不是那麼很好,但後來一變而為感情很好的朋友。這篇文章主要是説他倆由感情不好而到很好,所以題目就叫做《將相和》。

[板書:將相] 。什麼“和”?

生:[齊答]和好的和。

師:[繼續板書:和] 這個字的口字要寫得靠下一點,凡是左右結構的字,右邊筆畫較左邊少,右邊部分就靠下一點寫[指板書:“和”字的“口”]。這個故事是怎樣引起的呢?它的起因是由於當時聞名天下的一塊寶玉“和氏璧”,[板書:和氏璧] 哪個璧?

生:[齊答] 璧玉的璧。

師:這個故事在哪裏見過?

生:《和氏獻璧》。

師:《和氏獻璧》的最後兩句話怎麼説?[指名學生回答,以下凡不註明的都是指名回答]

生:為了紀念和氏為這塊玉失去雙足而命名為和氏璧。

師:這塊玉之所以稱為寶玉,不只是它玲瓏剔透,質地精良,更重要的是這塊玉在刖掉一個人的雙足後,才被發現的,所以簡稱和氏璧。《將相和》這個故事怎麼引起的呢?當時戰國時期在中國境內分成七個大國,誰能説説是哪七國?

生:齊楚燕韓趙魏秦。

師:哪個國家最強?

生:[齊答]秦國。

師:人們當時提起秦國往往叫它什麼?

生:虎狼之國。

師:虎狼之國[板書:虎狼之國],一方面説明他強,一方面説明什麼?

生:強暴。

師:不講道理。另一方面説明這個國家不守信用,對各個國家也有不同的對策。究竟是怎麼樣呢?看地圖。

生:近攻遠交。

師:遠交哪些國?

生:遠交齊、楚、燕。

師:近攻哪些國?

生:近攻韓、趙、魏。

師:和氏璧原來在楚國,後來落入趙國手中。秦國聽説和氏璧落入趙國,便寫了一封信給趙國送去,説願意拿十五城交換和氏璧。趙王接到這封信就召開了御前會議,商量換不換。這是故事的開頭,由趙王作主席,召開文武大臣會議。我們看是怎樣處理的,文章一開頭第一節就是。我們翻開書看一看[學生開始看書],看到決定之後就行了。看完的坐好[學生默讀,讀完後即自動坐好,約一分鐘,大部分學生都已坐好,教師即開始講課]。我們首先看趙王接到信很着急,召集文武大臣討論很久,得出兩句話。哪兩句?[許多學生舉手,教師指名回答]

生:送去不好,不送去也不好。

師:決定沒有?

生:[齊答]沒有。

師:送去不送去呢?

生:[齊答]沒決定。

師:討論半天沒有辦法(用手勢表示沒辦法)。怎麼説?

生:簡直沒有辦法?

師:送去不好,文章説明得很清楚。送去有什麼不好?

生:這是秦王耍的花招,想把璧騙到手,但又不給城。

師:秦王耍的花招不過是想把寶玉騙到手罷了。“罷了”是什麼意思呢?

生:[齊答]完了。

師:“罷了”換兩個字怎麼説?

生:[參差不齊地回答]而已。

師:送了璧秦王就給城嗎?

生:[齊答]不給。

師:送去不好,白丟寶玉。不送去有什麼不好?

生:不送璧伯秦王以這件事為藉口發動侵略戰爭。

師:不送璧怕秦王以這件事作為什麼?

生:[齊答]藉口。

師:[板書:藉口],什麼叫藉口?

生:不正確的理由。

師:有理由沒有?

生:[齊答]有。

師:[發現學生的回答不恰當,立刻重問一句]有理由沒有?

生:[齊答]沒有[學生顯然對這個詞是不太理解]。

師:沒理由,假託一個理由,而這個理由又是不正確的,這就叫做藉口。過去講過的《草船借箭》,周瑜想殺諸葛亮,限他三天造那麼多箭,“造箭”是為殺諸葛亮的——

生:[齊答]藉口。

師:對,這就是“藉口”。趙國文武大臣爭論了很久,簡直想不出辦法。以後呢?課文中單提一人,誰?

生:廉頗,連那位百戰百勝的大將軍也拿不定主意。

師:連那位百戰百勝的大將軍廉頗也拿不定主意,以後還差一句話……你們能不能補充?

生:別人更甭提了。

師:那別人就更甭説了,這是由趙王作主席討論了半天也實在沒辦法。文章用哪四個字可以説明沒有辦法?

生:束手無策。

師:束手無策[板書:束手無策]。在大家束手無策的情況下——這種寫法是為誰出場而寫的?

生:[齊答]藺相如。

師:藺相如出現了,藺相如出現之後有辦法沒有?誰能在這個地方接着念,念出這段[指名朗讀]。

生:[朗讀]正在非常為難的時候,有人推薦一個官職很小的藺相如,説他勇敢機智,找他夾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差人把藺相如找了來,把這件事情告訴他,並問他有什麼辦法。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説:“秦強趙弱,不能不答應。”趙王説:“如果他不給城,怎麼辦?”藺相如説:“秦王要求拿城來換寶玉,要是趙國不答應,理屈的是趙國;趙國給了寶玉,要是秦國不給城,理屈的是秦國。兩下比較,寧可答應下來,讓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國身上。”趙王問:“誰可以擔當這個任務?”他説:“大王若找不到人,我願帶着寶玉去泰國。如果泰國不拿十五座城交換,我就設法把寶玉送回來,保證完璧歸趙。那時候我國理直,秦國理屈,秦國如果動兵,就更沒有道理了。”

師:結果藺相如有沒有想出辦法?

生:[齊答]有。

師:“介紹”用哪個詞?[指名推薦]

生:推薦。

師:幾個字説明了藺相如?——

生:機智勇敢。

師:[板書:勇敢機智]連同趙國大將廉頗和文武宮在內,討論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把藺相如找來,想了一會兒,比開會時間——

生:[齊答]短。

師:短時間就想出解決辦法,怎麼樣?

生:提出自己的主張。

師:[板書:主張]主張什麼?

生:秦強趙弱不能不答應。

師:不能不答應。藺相如接着陳述自己的理由[板書:理由],他根據的是什麼理由?念念這段話[指名朗讀]。

生:[朗讀]藺相如説:“秦國要求拿城來換寶玉,要是趙國不答應,理屈的是趙國;趙國給了寶玉,要是秦國不給城,理屈的是泰國。兩下比較,寧可答應下來,讓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國身上。”

師:兩相比較,他用了一個什麼詞[用手勢表示兩相比較]?

生:讓理屈名聲背在秦國的身上,這樣解決了大家的什麼顧慮?

生:怕秦國發動侵略戰爭。

師:我們不給送去,理屈的是趙國;送去,不給城,理屈的是泰國。對比的辦法,要讓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國身上。“寧可”理屈背在秦國身上,則不能發動侵略戰爭。我們看“寧可”,你們見過這樣的句子嗎?説一説。

生:寧可玉碎,不為瓦全。

師:還有——

生:[有些緊張]寧可跪着——

師:你説反了[等待了一會兒,那個學生還答不出,其他學生紛紛舉手]。誰能説?[又等待了一會兒,才叫另一個學生回答]

生:寧可站着死,也不能跪着生。

師:對了,寧可站着死,也不能跪着生。在幾種情況下選擇一種,藺相如有幾種方法?

生:[齊答]兩種。

師:寧可送去璧讓秦國理屈。接着藺相如還提出他的結論[板書:結論],誰願意念一念[指名朗讀]。

生:[朗讀]“大王若找不到人,我願意帶寶玉去秦國,如果秦國不拿十五座城交換,我就設法把寶玉送回來,保證完璧歸趙。”

師:對,送去之後,如果秦國真的拿十五城交換,趙國交換不交換?

生:[齊答]交換。

師:如果交換成了,就出現這樣一個局面:城入趙,璧留秦[板書:城入趙,璧留秦],兩者加一個虛詞用什麼?[有個學生回答“歸”,教師説“歸”不好,又有人答“而”]對,而[在城入趙和璧留秦當中加一“而”字],不給城,完璧歸趙[板書:不給城,完璧歸趙]。我們也加一個虛詞是什麼?

生:[齊答]而。

師:不大合適[有一個學生説“則”]。對,“則”,如果秦給城則璧給秦,不給城則璧歸趙,這樣做容易嗎?

生:[齊答],不容易。

師:這當中當然有——

生:波折。

師:還有——

生:鬥爭。

師:要經過鬥爭,誰把這段念一念[指名朗讀]。

生:[朗讀]藺相如到了秦國,在王宮裏大殿上獻上寶玉,秦王只稱贊寶玉好,絕口不提十五個城。他看秦王果然沒有誠意交換,就上前幾步,説:“這寶玉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就把寶玉交給他,他捧着寶玉往後退,退,退,靠近柱子站定了,怒髮衝冠,理直氣壯地説:“我看你並沒有交付十五個城的意思,所以我把寶玉拿回來,你要是強迫我,我的頭和我手裏的寶玉,就一齊撞碎在這柱子上!”説着,託着寶玉,斜看着柱子。秦王怕砸了寶玉,再三説好話,又叫主管人員拿了地圖來,指給他看,説明把哪十五個城給趙國。藺相如又想,秦王這是耍手段,假裝要給那些城,就説:“和氏璧是天下著名的寶貝,趙王送出這寶玉的時候,禮節很隆重,曾經齋戒五天。現在大王也應該齋戒五大,還要舉行授璧典禮,這樣我才敢獻上寶玉。”秦王想強迫藺相如改變主意恐不可能,於是便答應齋戒五天,並且跟他約定日子,舉行隆重的授璧典禮。

藺相如回到館驛,知道秦王仍舊沒有誠意交換,就叫跟他來的人,化了裝,走小路把寶玉送回趙國去。到了舉行授璧典禮的那一天,他大大方方的對秦王説: “秦國從來不守信用,我實在怕受大王的騙,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帶着寶玉回趙國去了。再説,秦國強,趙國弱,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者到秦國去,趙國馬上就把寶玉送來。憑着秦國這樣強大,要是先把十五個城割給趙國,趙國哪裏敢留住寶玉,得罪大王呢?現在寶玉已經送回,你殺了我也沒用!請你和你的大臣仔細商量商量吧!”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好好招待他,送他回國。

師:還有幾句再念一念。

生:[接着朗讀]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封他做大夫。

師:[發現學生讀丟了一個字,有的學生也發現了,便舉了手,這時教師問了一句]封他做什麼?

生:[愣了一下]封他做大夫。

師:什麼?

生:上大夫。

師:這段課文表明藺相如花了不少力量,也表現了他[指名回答]

生:勇敢機智。

師:別人[趙國其他官員]不敢去,他敢承擔這麼大的責任,挺身而出,他的對手是厲害無比、狡猾陰險的秦王。到了秦王大殿上,藺相如的智慧表現在什麼地方?

生:拿玉要砸的那個地方。

師:第一次秦王接玉時怎麼樣?[停了一下,沒讓學生回答]秦王接了這塊寶玉,高高地坐在當中的寶座上,兩邊排列着文臣武將和衞士,很是莊嚴威武。藺相如一個人,雙手捧着寶玉獻給秦王,秦王只稱贊寶玉,這裏有一個很關鍵的字,什麼字?

生:[齊答]只。

師:只是不提什麼。

生:[齊答]十五城。

師:怎麼説?

生:[齊答]絕口不提。

師:連談都不談,這是耍手段。如果商相如説你不給城,還給我寶玉,這樣秦王會給玉嗎?

生:[齊答]不給。

師:不但不給,反而會遭到武士的驅逐。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這叫什麼?

生:隨機應變。

師:對,他説寶玉有毛病指給秦王看,接到玉後,退到柱子邊,他很氣憤。書上怎麼説?

生:怒髮衝冠。

師:[板書:怒髮衝冠] 冠是什麼?

生:[齊答]帽子。

師:“怒髮衝冠”是説生氣時頭髮把帽子都沖掉了。[學生都笑了]沒有這樣的事,這是什麼寫法?

生:[齊答]誇張。

師:“怒髮衝冠”是誇張的寫法,表示非常憤怒。藺相如干脆揭穿秦王的陰謀,你看他是不是莽撞的人?

生:[齊答]不是。

師:如果他拿不到寶玉,他絕對不撞,如果撞了怎麼樣?撞碎活該![學生活躍]他拿着玉這樣一撞就和玉怎樣?

生:[齊答]同歸於盡。

師:當時秦王對他有辦法沒有?當時秦王可以讓武士對付他,但怕他把寶玉砸碎,只好拿着地圖對他説好話,藺相如是不是一個只是能説會道的人?

生:[齊答]不是。

師:他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秦王想讓他把寶玉交出來,他不想交出寶玉,又想出什麼辦法來了?念一唸書上怎麼説的?[指名學生朗讀]

生:[朗讀]“和氏璧是天下著名的寶貝,趙王送出這寶玉的時候,禮節很隆重,曾經齋戒五天。現在大王也應該齋戒五天,還要舉行授璧典禮,這樣我才敢獻上寶玉。”

師:和氏璧是塊寶玉,是不能用金錢的價值來比的,這叫做什麼?

生:無價之寶。

師:[板書:無價之寶] 這塊寶玉給秦王送去的時候,趙王曾經怎樣?

生:齋戒。

師:過去我們曾經在哪裏講過?

生:西門豹治水,講過齋戒。

師:齋戒的時候要沐浴,不喝酒,不吃葷,要恭恭敬敬。趙王既然這樣,秦王也應該齋戒五天,舉行授璧典禮,這叫什麼?

生:[齊答]受。

師:秦王答應了沒有?

生:[齊答]答應了。

師:他為什麼答應?

生:他知道藺相如走不了。

師:秦王想,早兩天得到也可以,晚兩天得到也可以,只要人走不了,璧也走不了,白添一塊寶玉。結果藺相如又發揮他的智慧,回館驛後,讓隨從化裝把寶玉送回去。他為什麼要求用五天呢?

生:可以保證隨從帶璧回到趙國境地。

師:他是有意識的這樣做,過了五天秦國追也追不上了,五天之後他再大大方方地承認。如果秦王講信用,你要璧就把城先給我們。這時璧也不在了,你殺我也沒有用,秦王只得好好款待他。為什麼不殺他?

生:殺之沒用。

師:殺了他也得不到寶玉,白白承擔一個隨便殺人的名聲。秦王得了寶玉就完了嗎?

生:[齊答] 沒完。

師:沒完。他一定會認為趙國好欺負,要了玉之後,還會把城要回來。相如的機智粉碎了敵人的陰謀,維護了趙國的名譽。所以回去後趙王封他什麼?

生:上大夫。

師:趙王封他做上大夫是對的;什麼叫封?[沒有學生舉手] 你們不知道?古代帝王獎賞他做官,給他名利地位叫做封[板書:封]。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