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伯牙絕弦》觀課報告(共10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26K

本站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伯牙絕弦》觀課報告範文,但願能對你的工作學習會帶來幫助。

《伯牙絕弦》觀課報告(共10篇)

第1篇:《伯牙絕弦》觀課報告★

暑假期間,我通過研修平台,觀看了鄒平市樑鄒國小胡秀榮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一課,感觸頗深,收穫良多。

在胡老師的教學中,沒有對本篇文言文的每一個句子進行逐一講解,而是先讓學生通讀整篇課文,然後針對自己的初讀情況提出讀不通、讀不懂的語句,並引導學生互幫互讀。

一、圍繞不同層次地朗讀展開教學。

在課堂上胡老師巧用文本,努力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裏,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心靈浸染書香。胡老師注重以人為本,多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心靈閲讀,在閲讀的過程中切身體會本文所表達的純真友情,體會子期與伯牙之間難能可貴的友情。

二、“讀”中再現情景。

胡老師讓學生自己嘗試斷句,然後加以點撥,並多次找學生讀,從引導學生先讀好一句話再到讀好一段話,減緩了學習的難度。然後,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讀通課文。從而對正確讀好古文這一知識點進行反覆強化,而且將這一知識點貫穿全文。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抓住了學生學習的感情線,整堂課進入了高潮。

三、藉助插圖及背景資料讀活課文。

胡老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後,進一步補充故事發生的背景資料,讓學生體會正因為子期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到伯牙高遠的志向和寬廣的胸懷,才會有伯牙、子期二人之志同道合的知音之情,從而體會伯牙為何在子期時死後一定要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的緣由。

總之,這節課胡老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和藉助課外材料及插圖來幫助學生在閲讀中體會了知音難求,伯牙為知音撫琴、破琴的深情,我們在教學中也可以借鑑這樣的教學方式。

第2篇:《伯牙絕弦》觀課報告★

看完張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後,我感到十分驚奇,整堂課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不由得佩服張老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張老師的課的設計從簡單的文字入手,通過對普通的文字進行揣摩、體味,通過名人詩句的朗讀體驗閲讀讓師生感受知音的含義。張老師從學生介紹桂林的山水入手並介紹了北京的山水,兩者結合,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張老師的課,之所以給我們留下這麼 深的印象,我覺得與教師對文本的挖掘、領悟得深入、透徹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師巧設情境,精心構建教程的結果。

一、整堂課圍繞“知音”一詞展開教學。

通過這堂課,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而且還學會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知音。在課堂上張老師巧用文本,努力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裏,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裏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張老師注重以人為本,多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心靈閲讀,在閲讀的過程中切身體會本文所表達的純真友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子期與伯牙之間難能可貴的友情。如: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

學生講出“知音”這個詞,老師抓住這個機會,並把它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什麼是“知音”並利用學習單學習,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理解。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張老師這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深深的抓住了文本。走進文本。

在教學中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理解“知音”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二、“讀”中再現“知音”

張老師讓學生自己嘗試斷句,然後加以點撥,並多次找學生讀,從引導學生先讀好一句話再到讀好一段話,減緩了學習的坡度。然後,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讀通課文。從而對正確讀好古文這一知識點進行反覆強化,而且將這一知識點貫穿全文。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抓住了學生學習的感情線,整堂課進入了高潮。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越來越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讀書,先求讀熟,再求讀懂。“讀”是“悟”的基礎,也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這節課的教學中,張老師以“讀”為主軸,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的朗讀訓練,引導學生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直至讀出文言文的味道。

張老師的教學語言、評價語言精當巧妙。在指導朗讀中張老師自始至終都能認真聆聽學生的朗讀,並做出恰當合理的評價,如:聽了學生精彩的朗讀後,及時誇獎,如:出了泰山的高,同時你的朗讀水平也高了”;“很好,能讀着下文,念着上文”;“能想着畫面,讀出韻味”……生動有趣的語言激勵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主動性,也幽默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濃濃的課堂氛圍,叫人感到無比佩服。

三、課外拓展讓我耳目一新。

張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課外資料的環節。子期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讀,則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感人肺腑的功效。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讓學生通過讀中感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學生、教師與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達到了突顯語文教學實效的目的。

讓人陶醉的一堂課在《高山流水》 的琴音中結束,回味這堂課猶如走進一幅畫境 ,山的巍峨,水的澎湃,伯牙子期的情誼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我想這就是一節好課的魅力吧。

★《伯牙絕弦》觀課報告(第3篇)

這個假期我有幸觀看了《伯牙絕弦》的教學視屏。教學中張老師自然的課前交流;可親的教態;精湛的教學技能;過硬的語文基本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自然的課前交流。

當一個老師面對一羣陌生的孩子時,孩子們對老師有着天生的好奇感,而他們首先的好奇便是“這老師姓什麼?”。而老師最想的是瞭解學生情況,這樣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臨場調整都學方法。而張老師就很好地抓住了課前的幾分鐘,以支體語言的方式介紹自己的姓,一下子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張老師還通過小導遊的方法,讓學生介紹自己覺得喜歡的景點,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接下來的堂教學做好鋪墊。

二、可親的教態

對於一個老師而言,教態對課堂也有着重要的影響,老師教態可親,學生就學得輕鬆,臨場發揮就越好,越能集中注意力,把精力投入到學習的內容中去。這樣,老師這個課堂的引導者就當得越輕鬆。反之,如果老師過於嚴肅,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比較緊張,過於緊張就會產生疲勞感,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得不到很好地發揮,從而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而張老師整堂課都面帶微笑,很有親和力,看得出學生們學得很輕鬆。

三、精湛的教學技能

張老師在整堂課中,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這也完全緊扣教學中的學生是主體原則。張老師在這堂課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以提問為主線,貫穿整堂課。從開始的引入,到課堂總結,張老師都是以提問形式完成,從課堂氛看,學生回答得很極積,對《伯牙絕弦》中伯牙和鍾子期兩人的友情理解得很透。第二,善於捕捉重點字、詞,並板書講解。“志”,張老師抓住“志”的結構特點,將上面的“士”繁寫,然後解説成兩隻腳,結合下面的心,解説:“志”是心所向往的地方,間接將伯牙和子期的友情比喻出來,深入淺出,學生更容易理解。再如:“知音”的理解,張老師則運用了對話的形式,張老師讀伯牙的內容,而學生讀子期的內容,這樣自然的對讀方式,彷彿張老師就是伯牙,學生就是子期,整個過程,融情於景,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體會“知音”一詞的含義。最再來點眼一筆,讓學生在紙上寫出自己對“知音”的理解,就更能讓學生體會到伯牙和子期的深厚友情,從而緊扣課文中心。第三,背景音樂的選擇也恰到好處,古箏聲起,讓人思絮飄飛,若身於高山,知音相伴。學生又怎不思絮萬千,震顫心靈。

四、過硬的基本功

教師要有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看到張老師在黑板上的板書,我突然好想看有關漢字演變過程的書籍。特別是張老師講“志”的時候,這種願望更加強烈。另一方面,張老師在整堂課中對課文內容的熟悉,能隨口誦讀課文內容,這又怎不算是一種技能。

★《伯牙絕弦》觀課報告(第4篇)

《伯牙絕弦》一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藝術的魅力”這一主題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話,77個字。這篇課文語言精粹,簡潔流暢,適於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感受古文意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審美樂趣。《伯牙絕弦》一課,我聽過很多老師的課,然而張老師的課卻讓我為之讚歎!因為張老師援引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料,為學生奉上了大量的經典古詩文。這讓我們看到他多年來積澱深厚文學功底。於是學生藉助教師提供的資料袋自主學習,深度感悟知音難求,深入理解伯牙為什麼在子期死後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彰顯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

張聰老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十分嚴謹,教態親切自然,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過渡語設計奇妙,特別是他引導學生對知音文化的理解,對“志”這個生字的理解和書寫的指導十分到位,還提供豐富的課外“知音”文化的材料,配上古色古香的古典音樂讓學生瀏覽,他那深厚的語文教學功底,讓人線人一新,帶給學生一節難忘的課堂,也給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張老師的這節課還是一節閲讀課,他採取了“組合閲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構建課內外文本之間的聯繫。使學生以發現性的思維方式感受語言文字表達的情感,探討解決閲讀中的問題。進而促進學生的閲讀力和閲讀品質的提升。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積極的閲讀態度,使學生在閲讀中經歷有意義的閲讀過程,感受閲讀的快樂,提升學生的閲讀素養。知音相逢,千載其一,伯牙絕弦,蕩氣迴腸。古人與學生雖相隔遙遠,但文字中所傳遞出的真摯情感卻跨越時空,叩擊着我們的心靈,值得我們在讀中體驗、讀中感受、讀中理解。峨峨羣山,仁者之樂,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為流傳不衰的文化經典,“高山流水覓知音”所傳遞出的,不僅是摯友間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共鳴!張老師與學生一起,透過語言文字,去觸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潔的情懷;通過組合閲讀,感受文化經典在歷史長河中的恆久魅力,所以張老師為我們獻上了一堂古典文言文精彩的閲讀課。

★《伯牙絕弦》觀課報告範本(第5篇)

《伯牙絕弦》是國小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文章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覓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的心靈呼喚。

聽了張老師的這一節課,感觸很深,張老師通過優美生動的語言,恰似一曲“高山流水”,向同學們娓娓道來。文言文的教學對於老師同學都是難教難學,張老師通過重點詞“知音”,重點句“伯牙破琴絕弦”的深入理解上,學生理解了課文,瞭解了中國的古文化。

張老師的這堂課,從朗讀課文,理解課文開始,引導學生就故事的結尾“伯牙破琴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抓住“善”字,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我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張老師注重了朗讀教學。理解課文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張老師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説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善哉,(    )!”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心靈相通,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張老師引導學生讀出了古文的韻味,在理解課文時,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這真是一節精彩的語文課!

★《伯牙絕弦》觀課報告(第6篇)

看完張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後,我感到十分驚奇,整堂課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不由得佩服張老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張老師的課的設計從簡單的文字入手,通過對普通的文字進行揣摩、體味,通過名人詩句的朗讀體驗閲讀讓師生感受知音的含義。張老師從學生介紹桂林的山水入手並介紹了北京的山水,兩者結合,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張老師的課,之所以給我們留下這麼 深的印象,我覺得與教師對文本的挖掘、領悟得深入、透徹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師巧設情境,精心構建教程的結果。

一、    整堂課圍繞“知音”一詞展開教學。

通過這堂課,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而且還學會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知音。在課堂上張老師巧用文本,努力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裏,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裏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張老師注重以人為本,多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心靈閲讀,在閲讀的過程中切身體會本文所表達的純真友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子期與伯牙之間難能可貴的友情。如: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

學生講出“知音”這個詞,老師抓住這個機會,並把它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什麼是“知音”並利用學習單學習,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理解。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張老師這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深深的抓住了文本。走進文本。

在教學中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理解“知音”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二、“讀”中再現“知音”

張老師讓學生自己嘗試斷句,然後加以點撥,並多次找學生讀,從引導學生先讀好一句話再到讀好一段話,減緩了學習的坡度。然後,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讀通課文。從而對正確讀好古文這一知識點進行反覆強化,而且將這一知識點貫穿全文。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抓住了學生學習的感情線,整堂課進入了高潮。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越來越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讀書,先求讀熟,再求讀懂。“讀”是“悟”的基礎,也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這節課的教學中,張老師以“讀”為主軸,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的朗讀訓練,引導學生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直至讀出文言文的味道。

張老師的教學語言、評價語言精當巧妙。在指導朗讀中張老師自始至終都能認真聆聽學生的朗讀,並做出恰當合理的評價,如:聽了學生精彩的朗讀後,及時誇獎,如:出了泰山的高,同時你的朗讀水平也高了”;“很好,能讀着下文,念着上文”;“能想着畫面,讀出韻味”……生動有趣的語言激勵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主動性,也幽默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濃濃的課堂氛圍,叫人感到無比佩服。

三、課外拓展讓我耳目一新。

張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課外資料的環節。子期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讀,則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感人肺腑的功效。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讓學生通過讀中感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學生、教師與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達到了突顯語文教學實效的目的。

讓人陶醉的一堂課在《高山流水》 的琴音中結束,回味這堂課猶如走進一幅畫境 ,山的巍峨,水的澎湃,伯牙子期的情誼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我想這就是一節好課的魅力吧。

★《伯牙絕弦》觀課報告(第7篇)

我有幸聆聽了張鵬老師的《伯牙絕弦》一課,深受感動,心潮澎湃,非常激動。 經張老師的真情演繹, 撥響了聽課老師和學生們的心絃,讓我們為之震撼、惋惜、悲歎。我們彷彿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離去喟然長歎、悲切傷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難求的那種渴望、失落的心境。我想就張鵬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激發興趣。課堂上學生們聽得仔細,學得認真,讀得有感情。同時被故事的內容所打動,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並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如:藉助課文中的註釋和自己手中的資料等學習方法,這對六年級的孩子來説學習文言文已經足夠了。

二、善於引導。張鵬老師注重以人為本,多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心靈閲讀,在閲讀的過程中切身體會本文所表達的純真友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子期與伯牙之間難能可貴的友情。張鵬老師用豐富的語言多次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並用原文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與“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主題明確。張鵬老師一上課就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鍾子期死了,俞伯牙要破琴絕弦?”整節課就是在圍繞這個主題來讓學生深刻理解“知音”。什麼是知音,怎樣才算是知音。張鵬老師還大量運用課外知識來讓學生自主地找出符合主題的答案,同時能增加學生的課外閲讀面。

通過張鵬老師的《伯牙絕弦》這節課,讓我認識到: 只有認真鑽研教材, 基於課程要求、年段要求、學生特點、文本特點制定出可操作、可檢測的學習目標;教學中,注意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運用朗讀、品味、研讀等方法,落實教學目標。 而且每一節課的訓練應有所側重, 不要面面俱到,確立本節課的訓練點,才能更好的落實既定的學習目的。

★《伯牙絕弦》觀課報告範文(第8篇)

本次觀看的講課是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在我的面前,張老師講解了一篇名為《伯牙絕弦》的文言文,現將自己的關課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總體評價

這節課選自六年級上冊,主要以講授,互動,訓練完成。總體而言,該老師基本功紮實,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引導出所講內容。充分利用黑板、計算機多媒體,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表現在學生面前。着重與學生互動,通過了解學生的思維走向來完成整個教學內容,同時也開發了學生的表達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實現了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二)主要優點

1、課程資源的利用

該教師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根據實際教學條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所利用的教學資源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心裏特徵和學科認知發展水平,具有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教學資源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語言真實。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2、課堂氣氛營造

上課開始之前,該老師用一小段時間來與學生互動,以自我介紹為切入點,並與學生洽談北京和桂林的山水,使學生處於一種放鬆,思維活躍的狀態。在教學中,能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調動起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保持高度學習這篇文章的信心。體驗到學習這篇文章的樂趣。關注每一個學生,盡力發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教學內容和步驟安排合理,老師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與學生互動交流,儘量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3、師生雙邊互動

在本次教學中,師生的雙邊互動尤為突出,使學生大腦都保持在思考狀態,同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次課堂中,師生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師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這種師生與生生間的多向交往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提高了學生的智力活動水平。

4、教學目標的設置與達成

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了有利於逐步提高學生的基本文言文素養和基本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注意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意見

再完美的教學,也會有瑕疵的地方,我覺得張老師這節課有些不足的地方,在這裏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A、應該增加一些課程資源,而不僅僅是用黑板和計算機多媒體來完成。

B、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應更靈活多樣一些。

(四)自我反思

觀課就像照鏡子。參加這次觀課活動,也使我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從中受到很大啟發。

營造學習氛圍和與學生互動是我要加強的地方,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輸,而是應該循序漸進,引導學生來自主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同時也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時時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這樣,師生才能關係和諧,感情融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自然教學目標也能輕鬆達成。

(五)結束語

今後,我將通過持續的教學觀察與反思,加深對教育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認識,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果。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成為一個不斷進取的、具有創新精神的語文教師。

★《伯牙絕弦》觀課報告(第9篇)

1月20日,我在線觀看了《2014國小語文青年教師教學觀摩活動》中,由北京來的張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一課,感觸頗深。因為最近在看於永正老師的《我們怎樣教語文》一書,所以我便從於老師“五重教學”之“重感悟”這個維度去觀察張老師怎樣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感悟這篇文言文去進行觀摩,並從中發覺,張老師是抓住一個關鍵詞“知音”來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

在張老師的教學中,沒有對本篇文言文的每一個句子進行逐一講解,而是先讓學生通讀整篇課文,然後通過文章的結尾——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來讓學生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自己的閲讀和理解來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張老師巧妙的引導學生從理解“知音”一詞入手,幫助學生深挖子期與伯牙之間是怎樣的“知音”,引導學生理解子期乃伯牙在世上唯一的知己,唯有子期能聽出伯牙所彈琴聲表達的志向,從而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也解決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意義。

張老師還採用分角色讀課文,以文造鏡,引導學生體會正因為子期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到伯牙高遠的志向和寬廣的胸懷,更深地挖掘學生對知音的理解,體會伯牙子期二人之志同道合的知音之情,從而體會伯牙為何在子期時死後一定要破琴絕弦的原因。另外,張老師還給學生準備了一些材料來幫助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讀這些材料來體會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的緣由。最後,張老師還用伯牙在子期墓前撫琴悼念的場景來幫助學生體會伯牙對子期死的悲傷和破琴的決絕,以及歷朝歷代一些作家痛失知音時所寫的詩文,體會古人們痛失知音時的悲傷。通過對比這些詩文,體會“正因知音難求,而今知音已死,撫琴再無知音能夠理解曲中深意,伯牙才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的含義。

總而言之,張老師就是抓住“知音”一詞,通過朗讀課文和課外材料來幫助學生在閲讀中體會了知音難求,伯牙為知音撫琴,最後為知音破琴的深情的。我們在教學中也可以借鑑這樣的教學方式——抓住關鍵詞。就比如上次聽雙陽國小陳蘇莉老師執教的《貓》,她便是抓住“古怪”一詞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

★《伯牙絕弦》觀課報告(第10篇)

最近聽了劉老師的《伯牙絕弦》一課,感觸頗深。這是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雖然文章只有短短的七十多個字,對於國小生來説,古文深懊、難懂,教學更是枯燥、乏味,興趣索然。但是郎老師的課撥響了學生們的心絃,讓聽課的老師們也為之震撼、惋惜、悲歎。這堂課是上得比較成功的。劉老師對文本的挖掘領悟得深入、透徹,並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在不知不覺中傳遞給學生,真正實現學生、教師與文本的對話。

劉老師的教學語言、評價語言精當巧妙,課堂中老師自始至終都能認真聆聽學生的回答,面對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回答時很有個性,老師不是一律用“説得好!”、“真棒!”等一類浮淺的詞語誇獎了結。而是針對學生具體的優點來鼓勵學生,並做出恰當合理的評價,如:聽了學生精闢的回答後,及時表揚“你的語言組織的很全面,很好”等……生動有趣的語言激勵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

課堂上,她全身心的投入,帶着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那生動的講解,使自己完全進入角色,似乎在演繹“自己”的那段悲壯感人的故事。

在課堂上老師巧用文本,努力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裏,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裏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老師注重以人為本,多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心靈閲讀,在閲讀的過程中切身體會本文所表達的純真友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子期與伯牙之間難能可貴的友情。如: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再如,讓學生想象:伯牙在斷絃的時候,還斷了什麼?

教學中,體現出教師為主導作用,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注重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生通過不同形式來完成老師的問題,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探討、展現自我、口頭表達等能力。如老師在指導讀後就讓學生藉助註釋自學文言文,等學生彙報交流後教師引領學生一句句理解,以及重要字的解釋。表現出很強的駕御課堂能力。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抓住文章的“文眼”,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內涵。而本課,其文眼即為“知音”。突破“知音”的關鍵句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老師對本文的文眼抓得準確,抓得到位。如為了讓學生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時就對教材進行了拓展,以清風、明月、春雨、白雪等等事物來讓學生明白“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再加上巧妙地板書設計,使學生很自如的悟出“知音難覓”的主題思想。

尤其是最後的拓展有效,讓學生收集有關“知音”的名言佳句,不僅把以前所學知識聯繫起來,而且養成了收集資料的好習慣。

總之,我認為劉老師的這堂課備課不僅僅是充分,而是達到了鑽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境界,課堂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是一節優質課,值得學習。

本站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幾篇範文,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伯牙絕弦》觀課報告相關內容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