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1W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一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作文吧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疑問“為什麼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入手,從追悼會引出生前的四個故事,最後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

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堂課,教學時加大了朗讀訓練的力度。也成為這節課訓練的主要內容。默讀,小聲讀,師生角色朗讀,引讀,重點句子反覆讀,形式多樣。

由於自己對於講清魯迅並沒有把握,加之沒有對自己準備的多媒體材料作充分的瞭解,造成了課堂短暫冷場。雖然是一名語文老師,但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有欠缺。我還認識到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的良心負責。要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節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二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有常規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種多樣,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學要求、不同教學對象而有所變化。《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逐段講解,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先講第一部分和最後一個部分。抓住作者驚異的問題“伯父為什麼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呢?”和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這兩個問題來設計教學思路。這樣抓住文章的“因”與“果”,再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在本節課裏,我除了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字斟句酌,從不放過。如對第三段開頭兩句話的歸納——時間、風勢、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對“淌”“流”“滴”等詞語的辨析比較;對“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的推敲,無不精雕細鏤。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另外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課文。在本節課裏,我結合課文製作了一段黃包車伕在嚴寒的黃昏拉客覓食的悽慘情境的課件,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鳴,收到了應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學生智力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愛因斯坦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在講課中,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這樣既幫助學生悟出課文的真諦、又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

但由於學生生活在這個年代——生活條件優越,物質條件豐富。對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處於社會低層的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還是很難理解到位的。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三

有遺憾的課堂留給我們的是什麼呢?除了遺憾,還應該有進步的空間吧!

——題記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對於老師同樣適用。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課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充分準備所以犯了許多不應該的錯誤。

之所以決定上一課時,除了因為之前聽了很多一二年級的識字課,老師們平常交談中想知道高年級一課時是怎樣上的。也因為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有的老師一、二課時沒有明顯區分,課時目標不清晰,所以在我們五六年級集體備課的時候,我上一課時的想法得到了認可。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除了進一步明確了一課時的課時目標,還出現了一個問題:我總怕上的內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語文點”。當時就有老師告訴我:“不要怕沒內容上,40分鐘一晃就過去了。”後來的課證明了這句話是相當正確的。

這節課我採用直接導入的方式引出課題,然後帶領學生對比三個題目感受原題目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崇敬。接着安排了三次讀,初讀識字;再讀,整體感知;三讀,瞭解敍述順序。結果下課鈴響了以後,三讀還沒有開始。

我感覺這節課上,自己的語言多了。另外,雖然留給學生的活動時間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節約下來完成第三次讀課文。比如,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詞在指名領讀,這個步驟完全可以省略,而當時我居然喊了兩個學生來讀,這裏就花了6分鐘左右。還有當堂聽寫的環節,完全可以聽寫完後學生兩兩互改,統計各小組滿分人數加分,應該用5分鐘左右可以完成,而當時我一一給滿分的學生檢查,也耽誤了4分鐘左右的時間。就是由於前面花在初讀識字的時間多了,所以後兩次讀的時間不夠。

課結束以後,我一直遺憾於自己沒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課堂,因為“再讀”和“三讀”才是這節課的亮點,但是,由於之前的考慮不充分導致課程節奏拖沓囉嗦,課堂效率不高。怎樣才能使下一次的課不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到了以下辦法:

1。充分準備。

2。一定要想清楚這節課的目標是什麼,重難點是什麼,在那個部分花的時間應該多些。上課要有直奔目標的感覺,不能在“路途”中隨意耽誤。

3。為了保證課堂的高效,有些任務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應該留到課後完成。

4。如果是這樣公開展示的課,還是應該把每個環節要花多少時間計算好,這樣才不會出現我這次上課的情況。

5。把平時的每節課都當成比賽課來練習,增強時間觀念,提高課堂有效性。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四件事,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偉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伯父深切的愛戴之情。對於國小生來説,這篇課文的時代背景是比較遙遠的,這位偉人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我在執教這一課時,努力做到從孩子的視角認識魯迅。

我在備課時做了如下考慮:一、整堂課緊緊圍繞“伯父是怎樣一個人”展開,開頭由魯迅的外貌描寫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魯迅,學生認為魯迅是一個嚴肅傳統的人。接着通過“痛別伯父”和“笑談‘水滸’”兩個部分讓學生認識魯迅是一個深受人們愛戴、幽默風趣、關心下一代的人。這樣兩個部分的學習,與上課之初學生對魯迅的認識形成反差,更加加深了魯迅在學生心中的影響。二、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在學生完成導學單“課前預習”時,我發現用小標題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對我們班的學生有些難度,因此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用小標題概括內容的方法,層層遞進,降低學生的難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痛別伯父”時,我帶着學生一起學習,學習用“抓住關鍵詞句感悟法”和“朗讀感悟法”來解讀課文。而“笑談‘水滸’”部分則放手讓學生運用剛才説學的兩種解讀文本的方法來自主學習,再小組內交流,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學生能緊緊抓住“伯父摸着鬍子,笑了笑,説:‘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個關鍵句來感悟。在學生自主解讀的基礎上,我加以引導,效果更佳!

想想容易,做做難!課堂總是瞬息萬變的。上完課後,我也發現我的課堂存在着以下問題:時間安排不當,這是最嚴重的問題。由於我基礎部分所花時間太多,尤其是字詞部分和魯迅介紹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導致最後的小練筆沒來得及完成。這樣的問題在公開課上是不應存在的,以後我會多加註意。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五

不久前,我上了一節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質疑導學法組織教學。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並且看看有什麼問題,讓他們寫在書本旁。

在反饋時我叫同學們把自己讀課文中遇到的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後問大家喜歡研究哪一個問題,並讓研究同一個問題的同學組成學習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結果證明這一教學方法取得了成功,學生不僅提出了許多有價值、值得研究的問題。同時在研究時小組成員積極合作共同探討,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研究的很有深度,對文章的內容提出了許多有個性的見解,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這個片斷中使我認識到了學生的潛能是無窮,只是我們沒有去認識到,沒有去進行挖掘,教學中我們常常擔心學生沒能把老師講的聽明白,不能把教材內容掌握好,因此教師常常包辦學生的學習。其實,我們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他們完全有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學習。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六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説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本着以情感為主線,充分挖掘句子內涵,以讀悟情,主要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受對伯父的愛戴和懷念之情。

如學完第一個小故事,教師就飽含深情地導讀:“親切的話語還在耳邊迴響,可是今天,伯父卻躺在萬國殯儀館的禮堂裏,回憶往昔,周曄更加悲痛,那怎麼讀這句話呢?”(課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在讀完第二個小故事時,老師又説:“就是這樣一位幽默詼諧、富有鬥爭精神的伯父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我們”怎麼能不傷心呢?誰把這樣的感受讀出來?再讀‘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段話。而在學完“救助車伕”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用低沉的聲音與學生交流:“親愛的同學們,就是這樣一個憂國憂民、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的伯父去世了,這是多麼令人悲痛的事呀!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再來讀讀這段話:“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我就是這樣把對伯父的愛戴和懷念之情作為一條情感主線,通過反覆朗讀從而由體會周曄的悲痛心情遷移到我們自己對這樣一位伯父的愛戴與懷念的體驗,因而在角色轉換中體驗感情,在反覆品讀中流露真情。

另外,這篇課文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裏我及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鬥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説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我還簡單地介紹了魯迅的《啊Q正傳》和《狂人日記》加深學生對魯迅的認識,從而更好理解這個句子。效果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