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管理思想史》學習心得 用至善理念對衝企業文化中的佛繫心態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1W

《管理思想史》學習心得

《管理思想史》學習心得 用至善理念對衝企業文化中的佛繫心態

--用至善理念對衝企業文化中的佛繫心態

2018C5班   甄紅

日前,通過對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史的深入學習,結合筆者所在公司的企業文化,簡要談談王陽明哲學思想對企業文化形成過程中的正面引導和對衝錯誤思想的作用,不足之處尚請批評指導

當前,在一些企業文化中,有着需要我們提高警醒、及時加以引導的不良心態,其中以 “佛系”心態為代表。所謂“佛系”,是個網絡流行詞,大體是指看淡一切、與世無爭,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甚至是逆來順受、能忍自安的處世哲學。不少人從“佛系”二字引申,聯繫日常工作生活、待人處事的種種,便有了“佛系青年”“佛系員工”“佛系買家”“佛系點贊”“佛繫戀愛”的對號入座。

在日常生活中“佛繫心態”一下,這無可厚非,尤其面對一些無關原則、不壞底線的小事,少一點錙銖必較、針鋒相對,多一些大肚能容、一笑置之,不失為豁達。但如果在一個企業裏,人人追捧“佛繫心態”,在企業管理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產品質量上馬馬虎虎,在產品研發上不精益求精,在開拓市場上不奮力競爭、知難而上,對企業的發展會有着消極影響。

我們知道,價值觀直接決定着人的判斷標準和行為模式,比如在文革時期,‘寧要社會主義的貧窮,不要資本主義的富裕’,就是一種價值觀,在當時這種價值標準下,大多數人就會窮得理所當然,窮得洋洋得意了,改革開放後,鄧小平的‘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也是一種價值觀,當這種價值觀成為主流後,人們就爭先恐後的去脱貧致富了,這就是價值觀的威力,讓我們假設,一個推行“佛繫心態”的企業,一羣無慾無求的員工,秉持着共同貧困的價值觀,花費最少的資源,以一種極度簡單的方式生活,這樣的企業是不是能夠得到發展、獲得市場機會、擁有核心競爭力呢?我們可以想象,當人們都秉持着“佛繫心達”這樣的價值觀時,企業發展目標將永無實現之時。

如何扭轉員工這種“佛繫心態”到正常軌道上來呢?在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思課程中,通過老師的精彩講解,和自己對王陽明心學的理解和認識,筆者認為引入王陽明“至善”理念可以起到很好的對衝作用。

那麼什麼叫至善呢?古之聖人都有不同看法,但大都奉朱子的闡釋為聖典,認為“至善”是最高的善。這個“至善”要求人們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然而王陽明,其對“至善”之理解,則頗不同。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也。至善之發現,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隨感隨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則之極,而不容少有議擬增損於其間也。少有擬議增損於其間,則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謂矣。自非慎獨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與於此乎?後之人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測度於其外,以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則,支離決裂,人慾肆而天理亡,明德、親民之學遂大亂於天下。(《大學問》)

問:“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後志定。”曰:“然。”(《傳習錄》捲上,陸澄錄,87條)

顯然,王陽明主張在心上言“至善”,以為即是“良知”,且批評朱子“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測度於其外,以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

聖人之間的爭論我們不去評説,但是王陽明用“良知”為本心,知行合一,來指導如何“至善”,則是一大理論進步。俗話説摸着良心辦事,也就是勸人向善的。

舉個例子,很多女同志都有做媽媽的經歷,孩子出世之前,會買很多育兒方面的書,或者和有經驗的人學習等等,這是外求。但光靠幾本書和問別人得到的那些經驗,能把孩子真正養好嗎?顯然是有問題的。最重要的是做母親的,把一顆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總會有些情況是書本上沒有的,那怎麼辦呢?做母親的只能見招拆招。孩子一有異動,就馬上想辦法,竭盡所能,這樣才能把孩子養好。比如今天孩子自己玩到馬路邊上,手冊裏沒有這種情況,既然沒有,做母親的就不管了,反正被車碰到了,也不是我的錯。有這種心態的母親,顯然不是合格母親。同樣在公司裏,許多員工工作就是按照手冊、按照流程把這事情做好,心不在上面,我在這個辦公室,隔壁着火了,反正也不是我放的火,崗位職責裏也沒寫這一條,那就無所謂了,該喝茶喝茶,該看報紙看報紙,這顯然算不上心有良知。

對於做子女的來説,讓生養我們的父母能夠冬暖夏涼,有衣穿,有飯吃,不讓父母操心,不給父母添麻煩,這就是一種至善。經營企業,打造出高質量的產品,不讓消費者和客户的利益受損,這就是一種至善。消費者和客户就是企業的衣食父母,是他們購買了企業的產品,支持企業長大,沒有消費者,沒有客户,企業就會消失。

然而有些子女,對父母不管不問,有些甚至和父母大打出手;有些企業,對產品粗製濫造,不管質量,只管利潤,給消費者造成了長期的傷害,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企業,表面表演的很好,可實際背後又是另一套。所以説,良知是至善的前提條件,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是目標也是方法。

至善是在哪裏呢?如何可以臻於至善?王陽明説,至善是天道,在萬事萬物,至善是心之本體。對於我們來説,只能通過恢復本心之至善來同於天道之至善,而不可能是通過明白萬事萬物之定理來達到天道之至善。在外物上用功,就掉入了孟子講的向外逐求的陷阱。只有在本心上用功,才可能使得本心光明。具體的功夫就是盡天理、去人慾,“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就達到至善了。

當達到無一毫人慾之私的時候,心中沒有雜念,進入惟精惟一的心境,人心便和天道合,良知便光明瞭。在我們做事的時候,心中沒有功利心、計較心也就沒有了焦慮、恐懼、糾結,達到心無雜念的狀態時,就是一種愉悦的心理狀態,想問題更清楚了,做事情也更精緻了。巧奪天工的作品都是在這種心無雜念的狀態下做出來的。

做到至善容易嗎?不容易!所以王陽明説就算是聖人也時刻要“精一”,時刻提醒自己,待人事物,真心真意,專心專一,通過學問思辨的功夫,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努力去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至善在心,精研專一,我們做事,我們工作,我們交朋友,我們創業,我們打工,我們長大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我們學習,我們思考,我們實踐,不是為了獲得一個名聲,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而是為了在這世間走一回,就算受到了無數的打擊,失敗,誤解,傷害,仍然保持熱情,仍然問心無愧。

綜上所述,通過系統地學習王陽明心學理論,在企業文化的形成和打造中引入王陽明哲學思想,其內容主要有三:一是心外無理。這個理不是物理,而是倫理,當然中國古代思想中往往認為物理與倫理有某種相通的地方。二是知行合一,其實更強調行,不行則非真知。這種重視實踐的指導思想,流傳到江户時代的日本,對後來明治維新的思想界有相當的助益。三是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用來對衝“佛系”文化對企業文化的侵蝕和對廣大員工價值觀的不良影響,引導公司員工遠離“佛系”心態,用良知來對標思想,用至善來指導工作,用心去感受公司作為一個大家庭所賦予每個人的責任,推動企業向前發展,實現社會的共同進步。

2018C5班  甄紅

2018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