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22W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多篇)

庖丁解牛順應自然規律的議論文 篇一

順其規律,方得收穫

在《庖丁解牛》中,庖丁對於自己高超的技術,大抵是這樣講的:我所修煉的道理滿分作文網超過了技術,順着牛體的結構,才能將肉脱下。這就啟示我們:順其規律十分重要。

那麼什麼是《庖丁解牛》中的“因其固然”呢?我們都知道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他所推崇的思想是順其自然,這與庖丁的“因其固然”是相通的。無非是順應自然規律,沿着一條路走,順應牛體的自然結構去解牛。將這事比作一葉小舟吧,若逆着水流向上,很難到達目的地。而如果順應自然規律,順着水流飄蕩,那樣即使你沒有槳,也可以離自己的目的地越來越近。這就是“因其固然”,順着其本來的樣子。

為什麼我們要像《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一樣順其自然?魯迅先生曾説過“這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便是原因。順着規律前行如開闢新路,成功的希望也就從渺茫中走來了。倘若這些人們不順應自然規律,從天上走,那想來也有些忍俊不禁,結果自然是事與願違。從魯迅先生的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得到希冀。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也説:“順應自然科學規律是一切物理及任何事物開端的必然要求。”《海的女兒》這篇童話我們可以説讀得滾瓜爛熟。故事的主人公小美人魚正是渴望一雙能在陸地上行走的腿而違背了自然規律,沒有因其固然,所以才會在七彩的陽光下變成泡影。這便是違背了自然規律,沒有做到因其固然,所以要付出的代價。這一切也表明了為什麼我們要因其固然,順應規律辦事。

因其固然是否意味着麻木不仁,墨守成規呢?不是的。我們應該學會怎樣因其然。首先要合理判斷。在因其固然前,我們應先判斷什麼是“固然”。也就是哪個才是自然規律,若是判斷錯誤,便不能順應自然規律。其次,靈活運用。辨別了什麼是自然規律後,便開始順其規律。這就不得不提到《庖丁解牛》中庖丁順應事物的方法:庖丁特意避開大骨,沿着牛肉中的條理。他也告訴我們應該避開鋒芒,沿着更加順暢的那條路走下去。做到這兩點便可以做到真正的因其固然。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款,因其固然。順應自然條理,避開鋒芒,便可以讓我們自己也擁有高超的“解牛技術”。

庖丁解牛作文 篇二

從事審計工作十餘年,重讀《庖丁解牛》一文,感受頗深。庖丁解牛,由表及裏,由生疏到技熟,由心領神會到形神兼備,字裏行間無不透露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光芒,更是寓含了人生事業追求的三個境界。誠如梁惠王所言: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對於我們從事的審計事業而言,她是審計人心中永恆的追求。對於為審計事業默默奉獻的審計人來説,從進審計機關到成為審計事業的頂樑柱,都要經過庖丁解牛一般的歷程。

套解庖丁解牛故事的話來説,審計人員經歷的三個境界是:“所見全賬”、“目無全賬”、“心中有賬”。

第一個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審計人員第一次接觸審計工作,躊躇滿志,滿以為學以致用,所學的知識總算派上用場了,但審計現場滿目帳簿,憑證一大摞,頓生無從下手之感。這個過程,就賬審賬,雖能發現一些問題,但很難發現那些深藏不露的問題。

第二個境界:“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熟能生巧,隨着審計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每到一個單位,就會對該單位帳務的處理結構瞭如指掌,對收入支出的增減變化一目瞭然,對常規性的問題隨手可指。這個過程,依賴於帳務審計,對涉及帳務的違法違規問題手到擒來,但對大案要案和深層次的問題還缺乏有效的掌控。

第三個境界:“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伴隨審計閲歷的不斷增加,理論水平的不斷提升,解決和處理複雜問題能力的不斷提高,不再注重一般賬目的審核,而是着力於摸清被審計單位的業務往來和內控制度,通過找準管理的薄弱環節進行深入調研分析,然後達到“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的效果。這個過程,做到了心中有賬,通過縝密的邏輯思維,抓住重點環節突破對方防線,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人生事業達到第三個境界,固然在於精通技熟,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但根本在於對事業的熱愛和心中固守的那份執着,這種境界只有德才兼備者才能達到。

讀《庖丁解牛》,最佩服的是庖丁的敬業精神,作為審計人,就要有這種精益求精、勇於上進、敬業奉獻的精神。

唯如此,才能達到遊刃有餘的至高境界。

庖丁解牛作文 篇三

這個暑假,我和媽媽一起看了一本書,書名叫《莊子的故事》,裏面的故事有“大鵬高飛”、“庖丁解牛”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屬“庖丁解牛”這個故事了。

故事大約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人叫庖丁,他殺牛的技術很好。梁惠王知道了這件事,就親自去看他殺牛。只見庖丁舉起刀,在牛的身上輕輕地碰了碰,牛就應聲而倒了。

媽媽告訴我,莊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哲學家,他的哲學理念和老子一脈相承,我們現在的很多寓言故事和成語,很多都是出自(莊子)。他的處世哲學有很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看了這本書,我再想想自已,真的很羞愧,我做事情總是得過且過,學習也是完成任務,更談不上尋找規律了。可這裏庖丁做事是那麼的認真,那麼肯動腦筋,最後依照規律,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殺牛者。想到這裏,我回頭對媽媽説:“媽媽,我也要像庖丁一樣,從基礎的事情中,不斷練習,從而找到規律,讓自已在學習中更上一層樓。”説完,我朝媽媽眨了眨眼,媽媽看了看我,笑了!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 篇四

讀罷《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我對莊子的養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善刀而藏之”,即在處理問題時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認清自己的工作中的規律,累垮了身體,併成效甚微。這些人正像是“烏鴉喝水”這則寓言故事中的那隻烏鴉。這隻烏鴉想要喝杯子裏的水,但當它把嘴伸進杯子裏時卻發現夠不到。它費了半天的勁,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徒勞無功。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與“族庖”。他們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質及道理,只知道蠻幹,“歲更刀”、“月更刀”,技藝沒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盡,可謂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我們能掌握這些規律與方法,並付諸實踐,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那隻烏鴉,它後來想到了一個主意:把一些小石塊銜進杯子裏,這樣水面就會上升,自然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喝到水了。於是它成功了。不妨比較一下同一隻烏鴉處理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不難發現,前一次烏鴉費的力氣要比後一次多很多,而且沒有成功;後一次它發現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本質,幾乎沒有費什麼力氣就獲得成功。這跟庖丁用刀的道理一樣:遇到“節者有間”,則“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每至於族”,則“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解牛有時會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好比行事遇到障礙,便要巧妙地避過,且加倍小心謹慎,集中精神去應付。於是事情便可得到解決。庖丁用這種方法,“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這就好比人生處世,面對種種困難,仍能保持完好的生命而不受損。庖丁之所以用刀美妙絕倫,是因為他掌握瞭解牛的規律及方法,“得養生焉”。

我們要學會使用“養生之道”,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全自己的身心,遊刃有餘地養生——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理解各門學科的學習要領,不採取“題海戰術”,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高效率的學習。

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我們要學會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在社會上,我們要順應自然,遵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時要以客觀規律為前提。這樣才能建設起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莊子稱讚庖丁解牛“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誠然,人生中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也應當是一種藝術,應當有其自身的節奏與韻律。社會中的`人既要投入地生活,又要“善刀而藏之”——詩意地享受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