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行政管理學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13W

第一篇:行政管理學摘要(讀書筆記)

行政管理學讀書筆記

廣西佛子礦業有限公司

行政管理學筆記(楊檳光整理)

楊檳光 第 1 頁 2014-4-6

行政管理的涵義:指國家通過行政機關依法對國際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實施的有效管理。

行政管理學特點:政治性、綜合性、規範性、實踐性。

行政管理學的產生:行政管理學是一門現實性、政治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國外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中後期,形成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

行政管理學的發展:1、初創階段(19世紀初到20世紀20年代) 2、成長階段(20世紀30至60年代) 3、科學化階段(本世紀60年代以來)

行政環境的涵義:指直接或間接作用或影響行政管理主體及其活動過程、活動方式的外部要素的總和。

行政環境的特點:1、廣泛性 2、複雜性 3、差異性 4、變異性

行政環境的分類:以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可對行政環境作不同的分類。 行政管理與行政環境的關係:1、辯證關係 2、若干基本關係

當代中國行政環境特徵分析:1、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的政治環境 2、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經濟環境 3、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文化環境 4、優勢與不足並存的自然環境 5、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國際環境

行政組織的特徵:1、系統性2、服務性 3、權威性 4、法制性 5、動態性行政組織的要素:1、職能目標 2、機構設置 3、人員構成 4、權責分配 5、資金設備 6、管理方式 7、運行過程 8、法律規範

行政組織的類型:按職權和管轄範圍的大小分為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工作性質、內容和作用分為領導機關、職能機關、直屬機關、輔助機關諮詢機關、派出機關。

行政組織的橫向結構:又稱部門化、分部化結構,指同一層級各部門之間構成的分工合作的關係形式。

行政結構存在的問題:1、縱向層次過多 2、橫向部門劃分過細、人員膨脹提供了條件 3、管理幅度失調 4、機構急劇膨脹,嚴重背離了“小政府,大服務”的方向。 5、人員嚴重超編,財政負擔沉重

行政領導的涵義:一般有2層涵義:其一,作為動詞講,是指領導活動,即“率領、引導”的意思;其二,作為名詞講,是指領導者,即專門從事指揮和協調活動的人或機構,或者説是實施領導活動的個人或集團。

行政領導的基本職能:指現代領導者必須做好的幾項最主要工作。1、設計目標和規劃 2、健全組織和規範 3、正確選才和用人 4、加強監督和控制。 行政領導的產生方式:1、選任制 2、委任制 3、聘任制

行政領導者的素質要求:1、政治思想方面 2、道德品格方面 3、文化知識方面 4、實際能力方面 5、身心健康方面。

行政領導班子結構優化的內容:1、專業知識結構配套 2、能力結構合理 3、氣質結構諧調 4、年齡結構形成梯度 5、性別結構要適當

行政領導班子結構優化的原則:1、注意整體素質,發揮整體功能原則 2、能位相稱,配備合理原則 3、合理分工、管理幅度適當的原則 4、及時調整,不斷培養原則

廣西佛子礦業有限公司

行政工作人員具備的條件:1、政治思想條件 2、文化知識條件 3、能力條件 4、身體條件

行政工作人員權利:按其性質的作用可分為兩大類:一、行政工作人員作為社會勞動者應有的個人基本權利(1、獲得合理工資報酬的權利 2、享受各種福利待遇的權利 3、休息的權利 4、職業保障權利 5、維護個人權益的權利 6、辭職的權利);二、由執行公務需要產生的行政工作人員的特殊權利(1、職權保障權 2、工作條件保障權 3、接受教育培訓權 4、行政參與權)。

行政工作人員的義務:按其也可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一般義務,即遵守職業道德的義務(1、盡職盡責的義務 2、服從命令的義務 3、遵守法紀的義務 );二是特殊義務,即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1、忠於國家的義務 2、嚴守職業機密的義務 3、公正廉潔的義務)。

行政決策的程序:1、調查研究,提出問題 2、系統分析,確定目標 3、收集資料,擬定方案 4、評估方案,總體權衡 5、審慎抉擇,優選方案 執行決策,追逐反饋。

行政決策的原則:1、科學性原則 2、民主性原則 3、全局性原則 4、效益性原則 5、實踐性原則 6、規範性原則

實現民主化和科學化的影響:1、信息資料和信息管理 2、目標決策與方案決策的一致 3、決策的個人因素和決策羣體 4、決策者同專家以及執行人員的關係 實現民主化和科學化的途徑:1、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 2、健全與完善行政決策體制 3、建立科學的決策程序和決策方法

行政執行的基本原則:指對整個行政執行活動起着指導作用的基本準則,它是對行政執行活動中的客觀規律和概括和總結,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行政指揮:指行政領導者按照既定的目標和計劃,對所屬下級的行政活動進行指導,以實現行政目標的行為。

行政控制:指行政領導者,以行動計劃為標準,衡量實際工作,採取必要措施糾正偏差,確保決策目標實現的管理活動。

行政溝通:指行政組織和行政人員,交流和傳遞行政信息,增進了解,同一認識的活動。

行政諧調:即協商調節,是一種協商調節的活動,指行政組織或行政領導運用各種措施和辦法,調節本系統各組成部分及行政人員之間的關係,使之相互配合,以便共同實現行政目標的行為。

行政監督的特點:1、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施行政監督 2、廣大人民羣眾積極參與行政監督活動 3、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實施監督 4、行政監督具有直接、及時、靈活、迅速的優點。

行政監督的作用:1、行政監督對行政管理的政治方向起着保證作用 2、行政監督對改革開放總方針的貫徹執行起着保障作用 3、行政監督對實現行政管理法制化起着促進作用 4、行政監督對於行政管理及其實施的科學化與民主化具有推動作用 5、行政監督對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起着保護的作用。 行政監督的原則:指在監督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行為規範和活動準則(1、適用法紀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2、依法獨立行使監督權的原則 3、既要維護法紀尊嚴,又要有利於改革開放的原則。

行政監督的基本形式:1、列席有關會議 2、受理羣眾舉報 3、實施檢查 4、提出監察建議 5、提起申告 6、受理行政申訴

第二篇:行政管理學筆記

行政管理學

張永桃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重印

第一章 緒論

一、 對行政的含義的四種定義:

1)三權分立的視角:以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把管理國家

的活動分為立、行政、司法三類,主張三權力的相互制衡。認為行政是政府行政機關所管轄的事物。台灣學者將此觀點謂之“法律執行説”。

2)從政治與行政視角:認為政治是國家意志活動的領域,主

要指國家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指實現國家目標的方法和技術,主要指國家政策的執行。美國學者古德諾的名著《政治與行政》之指出國家功能兩分法,認為“在所有的政府體制中都存在着這兩種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既國家意志的表達功能和國家意志的執行功能”,前者謂之政治,後者謂之行政。

3)從管理功能的視角:在懷特

4)

第三篇:管理學讀書筆記2

樑小民的《讀經濟學書》讀書筆記 樑小民著,2014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剛讀完了樑小民教授所寫的這本書,他向讀者推薦了一些經濟學書,但這些書並不都是經濟學書,還有管理學的書,更令人意外的是其中所包括的文學,樑小民教授通過看文學作品來發掘其中的經濟學原理,這很值得我們學習,正所謂“經濟學無處不在”。

看完這本書後,做個回顧,温故而知新。

第一部分 讀經濟學書,從教科書

學經濟學,無論是作為專業還是作為業餘愛好,都應該有一個紮實的基礎。奠定經濟學基礎的唯一捷徑就是讀好一本教科書。

樑小民教授在北大經濟系西方經濟學專業讀研時,杜度教授給他們用的教材是richard g. lipsey和peter o. steiner的《經濟學》(第六版),這本書結構清晰、框架合理,適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而且文字簡潔、通暢,易於閲讀。 樑小民教授提出了選一本好的教科書的五個標準:第一是內容全面,能涵蓋當代經濟學的所有基本概念與理論;第二是內容新,版本新,能反映經濟學的最新進展;第三是邏輯結構合理,對基本概念與理論的介紹準確、透徹;第四是舉例豐富、讀起來生動有趣;第五是文字通暢,不僅原書的英文通暢,而且中文本的譯文也要信雅達。

1、經濟學教科書的楷模——《經濟學》

二戰以前,歐美大學流行的教科書都是以英國劍橋學派領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為藍本的。這本書初版於1890年,最後一版(第八版)出版於1920年。由於馬歇爾所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絕對主流地位,大學裏或者直接使用《經濟學原理》作為教材,或者用的是根據這本書的內容改編的教科書。這本書的內容是古典微觀經濟學。20世紀30年代,壟斷競爭理論的出現是微觀經濟學的重要補充和發展,標誌着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完成。略後一點,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出現,又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學的面貌。

薩繆爾森既熟悉新古典經濟學(他的《經濟學分析基礎》正是用數學方法對新古典經濟學內容的綜述和發展),又是最早接受凱恩斯思想的人。他把這兩部分結合成為新古典綜合。這被稱為經濟學史上第三次重要的綜合(第一次是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的綜合,第二次是馬歇爾的綜合)。

《經濟學》的總體框架包括四各部分:經濟學研究的對象與方法、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與其他經濟問題。儘管後人對這種體系提出質疑。尤其認為這種體系人為的把經濟學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部分,割斷了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但至今沒有人能從根本上推翻這個體系。

薩繆爾森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回答了一些經濟學簡介認為寫教科書不入流的看法。一個人問一個耕地的農民為什麼要耕地,農民説是為了賺錢。問另一個耕地的農民為什麼要耕地,農民説是為了尋找創造性的樂趣。

2、百萬美元一本書——《經濟學原理》

這本書的英文版我已經讀過,曼昆教授對整個體系的把握能力,以及幽默的語言令人佩服。他用淺顯的語言來描述經濟學原理,就是沒有一點經濟學知識的

人也能看的懂他的書。特別是書中的大量例子來自於現實生活,加深了我們對經濟學的理解以及教會了我們怎樣在平時的生活中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各種現象。他在開篇中歸納的經濟學十大原理,貫穿於整本書的始終,使我們掌握了原理的一般方法。

看了樑小民教授的介紹後知道了書內容之外的一些內容,還根據我和樑教授對書本理解的差距來吸取教訓,以後閲讀文章時能有所改進。

美國德賴堡出版社決定出一本不同凡響的教科書,於是以140萬美元的高價招標。哈佛大學年輕的經濟學教授曼昆中標了。這麼高的稿酬真令人不敢相信。《經濟學原理》作為教科書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有創新,被稱為是能替代薩繆爾森《經濟學》的新一代教科書,甚至可以説是教科書歷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應該説,與其他篇幅巨大的教科書相比,《經濟學原理》內容並沒有那麼複雜,或者説稱不上是百科全書式的。但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重點突出,把中心問題講深講透;二是不斷修改,增添新的初學者必須瞭解的內容。

在宏觀經濟學部分,結構不同於其他的教科書。在介紹宏觀經濟基本指標後,本書與其他教科書先從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開始分析短期問題不同,先講長期宏觀經濟問題,再進入短期分析。把長期安排在短期之前有兩個好處:一是短期經濟波動是圍繞長期增長路徑的背離,先了解長期問題再瞭解短期問題就容易多了;二是經濟學家對長期問題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分歧主要在短期分析上,先講一致,再講分歧,有利於對分歧的理解與把握。

曼昆教授的這本《經濟學原理》最大的特點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這才是真正的大師。

3、精品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

邁克爾·帕金並不是大師級經濟學家,與薩繆爾森、斯蒂格利茨、曼昆這些同類經濟學教科書作者相比,在經濟學界水平和名氣都差的多。超一流的經濟學家可以依靠自己的學術地位和名氣提高教科書的知名度,這是一種品牌效應。帕金沒有這種效應,但他寫的書被許多名牌大學作為教材,更顯得這是一本優秀的書。一本優秀的教科書應該全面系統的反映本學科的基本概況。從內容來看,應該有一個嚴密而且邏輯性強的體系結構,應該能概括出本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還應該反映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帕金的《經濟學》具備了這些特點。如果説曼昆的書更適於非財經專業和一般讀者,那麼這本書更加適於財經專業和想對經濟學有更多瞭解的讀者。

書中的每一個概念、原理都有相應的事件,讀起來現實感強、不空洞,理解起來當然容易了。作者的文字表述也甚好,語言簡潔、通俗,如行雲流水。圖形使用彩印,各種變動容易掌握。

4、讀一本經濟思想史——《經濟理論與方法史》

每一個學習經濟學的人,甚至每一個對經濟學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一本經濟思想史的教科書。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經濟思想史的研究都是一個冷門,寫出的書也不暢銷,難以吸引有才華而又耐得住寂寞的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最有名的經濟思想史就是蘇聯學者盧森貝的《政治經濟學史》了。但這套書寫成於上個世紀30年代,不是客觀地介紹歷史,而是按當時的意識形態的要求歪曲歷史。它以批判為主線,體系陳舊、內容片面,早就該退出歷史舞台了。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經濟分析史》(許多經濟學家言必稱經典的三大巨卷)。但這本書偏重於經濟分析方法的演變,而且在熊彼特去世後由他夫人整理的生前講稿,缺乏系統性,讀起來不易。

美國學者小羅伯特·b·埃克倫德和羅伯特·f·赫伯特合寫的《經濟理論和方法史》。這本書儘管有不足之處,但還是可以看,而且讀過後會有所收穫的書。這本書的長處首先在於全面系統,它從古希臘寫起,一直到當代。它的脈絡非常清楚,按各篇分為前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時期、新古典時期以及20世紀的經濟學範式。粗略讀一下就會對經濟學演進的主要階段有個大致的瞭解。説這本書全面有兩個含義。一是各個學派都有所涉獵,既有各個時代的主流思想,也有非主流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二是包括了過去被人們忽略的一些經濟學家。這本書的另一個長處是論述公正、客觀,它以介紹為中心,並有公允的評論,而不是以某種教條為指南或用今天的眼光枉加否定前輩經濟學家。作者對不同時代不同學者或流派的思想理論的起源、發展及其橫向相互影響關係和縱向相互繼承關係進行了細緻的梳理、系統的比較和分析,體現出紛繁複雜的經濟思想的內在聯繫。他把經濟學家放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中來評論他們的得失。

這本書的書名是《經濟理論和方法史》,表明作者不僅關注理論,而且還關注分析方法。經濟學分析方法是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方法論的演變與思想的演變是不可分割的。許多思想史的著作偏重於經濟思想,而忽略了方法論。這本書理論與方法的演變並重。作者不僅對每一個經濟思想的產生與發展有翔實細緻的考察,而且還着重經濟學家觀察經濟現象的角度和進行經濟研究的方法,揭示不同流派思想和理論分歧背後的方法論基礎。這對讀者學習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經濟思維,提高認識與分析問題的能力,無疑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5、經濟學家爭論什麼——《現代宏觀經濟學指南》

英國經濟學布賴恩·斯諾登和彼得·温納齊克的《現代宏觀經濟學指南》介紹了各個學派之間的爭論與關係。

就專業經濟學家而言,他們在微觀經濟學方面的一致性要遠遠大於宏觀經濟學,在實證經濟學方面的一致性要遠遠大於規範經濟學。即使在大家公認爭論最為激烈的宏觀經濟學領域,對長期問題的看法也基本一致,分歧就是在短期問題上。弗裏德曼就指出,經濟學家對實現穩定這一目標並沒有分歧,爭論在於對各種問題的解釋,以及相應的政策主張上。當然這並不否認經濟學之間存在分歧,而且這也是本書的重點。

作者認為,經濟學家之間的分歧更多地集中於理論問題、經驗證據和政策工具的選擇面。

第二部分 經典,不讀也該知道

經濟學經典就是在經濟思想史中開創一種學説,或作為一個學派的代表作,或者對經濟思想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並被一代一代人所閲讀的著作。經典是許多重要理論的“源”,其他解釋性著作都是“流”。讀了經典知道“源”,自己才可以寫出“流”。只要解釋性的著作,有可能被誤導。

1、經濟學的開山之作——《經濟論》

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有兩本堪稱開山之作的經濟學著作:《經濟論》和《雅典收入》。色諾芬(xenophon,約公元430-355)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

《經濟論》是用記錄蘇格拉底和克利拖布勒斯、伊斯霍瑪斯對話的形式寫出來的。有人據此把它作為《蘇格拉底言行錄》的續篇。其實這本書是色諾芬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獨著。這本書是至今仍受高度重視的一個原因是它對“經濟“這個詞的解釋。

《經濟論》一書的副標題是“關於財產管理的討論”。關於這一問題的結論體現在這樣一段話中:“財產管理是一門學問的名稱;這種學問好像是人們能夠用以增加財產的;財產似乎是等於一個人的全部所有物;我們還説財產是對於維持生活有用的東西,也弄清楚有用的東西仍是所有那些我們懂得怎樣使用的東西。”色諾芬認為,“財富是一個人能夠從中得到利益的東西。”從兩個角度來看待財富——帶來效用與交換。

對於財富的來源,色諾芬強調了農業的重要性,他在文中得出結論:農業是其他一切技藝的母親和保姆。因為農業繁榮時,其他一切技術也都興旺,但在土地不得不荒廢下來的時候,無論是從事水上工作或非水上工作的人的其他技藝也都將處於垂危的境地了。並在《雅典收入》中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們貿易”。 在如何增加財富的問題上,色諾芬談到了三種影響財富增加的因素:分工、人才與技術。

2、市場經濟的聖經——《國富論》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原名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書名錶明它要研究什麼是國民財富以及如何增加國民財富。

3、一部新世紀的綱領——《共產黨宣言》

4、讀一本邊際效用學派的書——《資本實證論》

19世紀70年代邊際效用的出現被認為是經濟學中爆發了一場全面革命的標誌。這場革命使經濟學從古典經濟學強調的生產、供給和成本,轉向現代經濟學關注的消費、需求和效用。

邊際效用學派的代表人物應該使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洛桑學派的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和奧國學派的門格爾。但是這次所選的書卻是奧國學派龐巴維克的《資本實證論》這是因為傑文斯、瓦爾拉和門格爾的書都布不太好讀,龐巴維克的《資本實證論》是邊際效用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系統,而且較為好讀。凱恩斯曾把經濟學家分為兩類。一種是具有原創力的,他們的思想屬於開創性,有思想深度,但著作較為艱深。另一種是具有綜合力的,在總結前人思想方面貢獻很大,儘管缺乏更多原創性,但他們的著作更容易讀。龐巴維克就屬於後一種。 在歷史上有客觀價值論和主觀價值論之爭。邊際效用論是主觀價值論。龐巴維克認為,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需要(或稱慾望)和需要的滿足。需要只有在消費某種物品時才能得到滿足。所以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就是效用。 6、創新時社會進步的動力——《經濟發展理論》

《經濟發展理論》的副標題是“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週期的考察”。熊彼特首先分析一種循環流轉的均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企業總支出等於總收入,沒有利潤,也沒有資本和利息,生產過程循環往返,周而復始,也

談不上經濟發展。發展是“從內部自行發生的變化”,是打破原來靜止均衡的動態過程,它產生於替代傳統方式和打破原來平衡狀態的內部變革。這種變革就是創新。創新包括五種情況:“⑴採用一種新的產品;⑵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⑶開闢一個新的市場;⑷掠取或控制原料或半製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⑸實現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創新要能進入經濟循環流程,即成為影響經濟活動的事情,必須要有資本。銀行家為創新的實現提供資本保證,是新資本的創新者。

熊彼特用創新的概念解釋經濟發展和利潤與利息的來源。一個企業創新所帶來大利潤引起其他企業仿效,這就形成整個社會的創新浪潮,從而引起整個社會前進。熊彼特用創新理論解釋經濟週期。他把經濟週期作為不斷打破舊均衡實現新均衡的動態社會進步過程。在經濟學中,創新理論是非常獨特的,既不於新古典經濟學,也不同於凱恩斯主義。創新理論強調了經濟制度內在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生產技術和管理變革在社會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強調了企業家的獨特作用。 7、真正的創新之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凱恩斯所要解決的就業問題。他認為,決定就業水平的是國民收入。凱恩斯理論的中心正是要解釋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以又稱有效需求理論。有效需求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利率。他在理論上的創新正是在於用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對資產未來收益大預期和心理上的流動性偏好來解釋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8、進步從認錯開始——《通往奴役之路》

9、一本必須知道而不一定要杜度經典——《經濟分析基礎》

10、農業走出困境之路——《改造傳統農業》

11、為“投資飢渴症“號脈——《短缺經濟學》

科爾內把計劃經濟概括為“短缺經濟”,用“軟約束”來分析企業行為,用“投資飢渴症”來説明資源配置失誤的原因,用“父愛主義”來概述政府與企業關係。

12、發展的中心是自由——《以自由看待發展》

李光耀認為,經濟河社會發展並不一定需要政治自由,甚至政治自由有時還會阻礙經濟發展。如果要窮人在政治自由和滿足經濟需要之間作出選擇,人民總是會選擇後者。這種觀點被稱為“李光耀命題”和“李光耀推論”,是他和馬哈蒂爾共同推崇的亞洲價值觀。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對這種觀點作出了否定回答。在1998年9月出版的《以自由看待發展》中論述了自由發展觀:自由是發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進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以人為中心最高的價值標準就是自由。發展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個人自由的實現。

13、宗教與市場經濟——《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14、從低信任社會到高信任社會——《信任》

第三篇 雅俗共賞,在輕鬆閲讀中學習

當代經濟學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是運用了越來越複雜的數學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越來越專業化。數學和抽象思維能力成為經濟學專業的入門資格。另一方面經濟學正在從象牙塔中走出,面對豐富的現實生活。這既包括用經濟學解

決實際問題,又包括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把經濟學知識介紹給普通公眾。我比較欣賞後一種經濟學,與實際生活比較接近,能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

1、市場經濟的入門讀物——《自由選擇:個人聲明》

2、大經濟學家的小文章——《生活中的經濟學》

3、市場經濟是一種觀念——《不在神聖的經濟學》

人們談到市場經濟時總是關注它的制度建設和運行等“形而下”的東西。其實,市場經濟“形而上”的東西首先是觀念。

巴羅把斯密的市場經濟概括為兩點:一是相信每個人利己的行為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會實現整個社會的福利。這一點很多人都接受了。更重要的是第二點,即使市場經濟出現了問題,也要靠市場機制本身去糾正,而不能求助於政府或其他能力。斯密的市場經濟觀念正是巴羅這本論文集的一條主線。

4、走出蕭條之路——《蕭條經濟學的迴歸》

克魯格曼的這本書介紹了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拉美和亞洲的衰退,以及圍繞這些問題的爭論。但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不是要做那些新聞記者式的報道紀實,而是要探討其原因,尋找走出蕭條之路。

過去20年間,主流經濟學家揚棄了凱恩斯的需求分析為中心的需求經濟學,把研究重點放到技術進步和長期發展上。這些問題並不是不重要,但“短期中的現實世界已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危機,所有問題都涉及需求不足。”從這一現實出發,“如何增加需求,以便充分利用經濟的生產能力,已經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正是本書題目《蕭條經濟學的迴歸》的含義。

克魯格曼指出,“從本質上,蕭條經濟學意味着兩代人以來,宏觀經濟需求管理方面第一次出現問題,即私人支出不足以利用現有的生產能力,越來越成為世界大部分地區通向繁榮的障礙。”因為“在一個沒有足夠需求的世界裏,自由市場原則是很難運行的。”

美國經濟學界有談水邊經濟學家(芝加哥-明尼蘇達)和海水邊經濟學家之間關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之爭。

這本書中對中國問題。首先克魯格曼指出“能夠挽救中國的原因在於它的貨幣是不可兑換的;其次,中國近期面臨需求不足,失業嚴重等問題,且不説是是否可以稱為衰退式通貨緊縮,藉助一下凱恩斯主義式的國家干預,刺激總需求還是有必要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僵化和教條。

5、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滿》

6、經濟學可以這樣講——《賣桔者言》

7、在生活中學會博弈論——《策略思維》 個人強烈推薦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通俗易懂性和趣味性,美國博弈論權威之一迪克西特和青年學者奈爾伯夫寫此書的目的式“用描述性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理論證明。” 8、披着狼皮的羊——《看不見的心》

用小説的形式介紹經濟學是一種創新。這幾天我正在拜讀這本書,大概已看了一半,小説的故事情節很一般,但書中男主角山姆把經濟學應用到生活當中來使別人相信並接受很值得我們學習。看完這本書後,我將會寫個詳細的讀書心得。 樑小民的《讀經濟學書》的最後兩部分:

一是,啟迪而不是模仿,這是有關描寫管理的書,我興趣不大,就沒仔細閲讀。他推薦了邁克爾·波特的《競爭策略》、彼得·杜拉克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基業長青》、《贏利》、《富甲美國》、《誰説大象不能跳舞》、《小總裁大企業》、《鞋王耐克》、《差距》、《大敗局》、《水煮三國》。

二是,戴上經濟學眼鏡看文學。

第四篇:管理學讀書筆記

《科學管理之父》讀後感

弗雷德裏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學管理運動的創始人,被公認為“科學管理之父”,亦有人稱他為“理性效率的大師”。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深深地紮根在一系列科學試驗的基礎上。

1856年3月20日,泰勒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傑曼頓的一個“貴族教-清教徒”的世家。1874年,泰勒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哈佛大學,但很快又因眼疾和神經性頭痛,加之不滿父母對自己事業的包辦,輟學從工。次年,泰勒進入費城恩特普利斯水壓工廠當模型工和機工學徒。期間,他親身感受到了工廠中被他稱之為“不好的工業狀況”——包括工人磨洋工、管理低劣以及勞資之間缺乏融洽氣氛等一系列問題。1878年,泰勒轉入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公司,開始繁忙的工作生活。泰勒在米德維爾鋼鐵公司的12年(1878-1890)是從事試驗的12年,這些試驗為他的工廠管理制度和金屬試驗奠定了基礎。泰勒在與工人的一系列鬥爭中充分認識到,制定新的工業計劃對防止勞資對抗及其重要。他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工作的科學探索。1886年,泰勒加入了美國機械工程協會。1890年,泰勒正式離開工作了12年的米德維爾鋼鐵公司。1893年,他一管理顧問的身份進入伯利恆鋼鐵公司。之後,他一邊進行金屬切割試驗,一邊推行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1901年,他離開伯利恆鋼鐵公司,把大部分時間用於寫作和演講來宣傳他的制度。泰勒先後發表了《計件工資制》、《工廠管理》、《論金屬切削技術》、《科學管理原理》和《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的證詞》等管理學著作。

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可以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科學管理是一次偉大的思想革命

泰勒認為在工人中普遍存在着“磨洋工”的現象和單憑經驗的做事方法。勞資雙方應當共同努力,增加產量,摒棄“在任何作業中,大量增加產量對工人不利”的謬論。同時,雙方需要在對待盈餘的態度上發生重大轉變,即將精力集中於如何增加盈餘而不是如何分配盈餘。對工廠內的所有事情,包括每項工作所採用的方法、工具和完成每項工作所需的時間等都要用準確的科學研究和知識來代替舊的個人判斷和個人意見。科學管理是勞資雙方的一次偉大的思想革命,是勞資雙方在態度上和觀念上的偉大轉變,將對勞資雙方產生重大影響,對雙方產生同樣有益的成果。如果雙方不能夠從思想上做出一次完全而徹底的革命,科學管理就不會存在。

二、 科學管理原理

泰勒否定了把公司紅利或特定類型的管理制度作為標準,認為管理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使僱主實現最大限度的利益,同時也使每個僱員實現最大限度的利益,也就是説,高工資和低勞動成本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它包括:

1、 科學的工時研究

所謂工時研究,就是對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用的時間進行精細的研究,其前提在於進行科學的動作研究。工時研究首先要把一個完整的動作細分成若干個小步驟,讓工人按照設計好的動作完成每一個步驟,然後記錄工人完成這些細小步驟所用的時間,最後把這些時間加起來,其總和就是這個完整動作所耗費的時間。為此,泰勒分別進行了生鐵搬運試驗、運送沙土試驗、砌磚試驗和金屬切割試驗。他科學地挑選研究對象,進行基礎動作分析,將一項工作分解為若干項動作,合理地挑選工時研究的時機,使用精確地工具,採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處理好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但是,泰勒認為最快工時應該是一個合理工時,以不損害工人懂得安全和健康為前提。初看起來,把工作如此細的劃分為這麼小的基本動作和單元,其中沒有哪一項基本動作的耗時會超過五到六秒,未免有些荒唐可笑。然而,泰羅認為對類似剷土這種技術進行快速而徹底的工時研究,這樣的細分程度實質上可以簡化工作,既可以使工時研究加快,也可以使工時研究更加徹底。通過對工時的研究,泰羅使工人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人的工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工廠的生產成本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工時研究一方面使生產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工人們的工作更機械化了,工人從工作中得到的快樂也少了。

2、 科學地挑選和培訓工人

在科學管理中,企業應當科學地挑選工人,並提供系統的教育和培訓,以促使其成長。無論是對資方還是個人而言,這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對工人而言,原來是二等或三等的工人,在經過培訓之後,可以成為一流的工人;許多原來只能從事簡單工作的人,經過培訓之後,可以從事更為複雜的工作。對資方而言,工人的進步將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在科學管理中,科學地挑選和培訓工人扮演着相當關鍵的角色,它是把科學和工人有效結合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實現“高工資和低勞動成本”目標的重要保證,因為最終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使工人能夠大幅度提高其勞動生產率。

3、 採用新的工資制度

以往,資方採用了一系列的工資制度,例如,計日工資制,普通計件工資制,利益均沾工資制。但由於存在種種的缺陷,工人“磨洋工”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資方和工人為此也爭吵不休。針對這一問題,科學管理主張採用一種新的工資制度,即差別計件工資制。差別計件工資制,是對同一種工作設有兩個不同的工資率:對那些用最短時間完成工作質量高的工人,按較高的工資率計算;對那些用時長、質量差的工人,則按較低的工資率計算。較高的工資率應當使工人比在同一機構中的工人每日的平均收入多些。這個方法與普通的計件工資制完全相反。工人在舊的計件工資制下,他們如若提高勞動生產率,其工資水平就會降低。差別計件工資制很好的實現了“高

工資低成本”,使工人的利益和資方的利益得到很好的統一,使工人的工作熱情高漲。差別計件工資制在米德維爾鋼鐵廠實行的十年中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並且在這十年中沒有發生一起工人罷工事件。

4、新的科學管理職能

在科學管理中,資方和工人們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幾乎是均等的,資方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接下來;而在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指責都被資方推到工人身上。工人做多少具體怎麼做等細節都是由工人自己來決定的。新的職能管理原則使資方和工人之間重新做出分工,原來工人承擔了全部的腦力勞動(計劃職能,即工人該做什麼,具體怎麼做)和體力勞動(執行職能,即現場的實際操作)要互相分離,腦力勞動改由資方承擔。推行“職能工長制”的車間管理方法,以提高生產率。科學管理主張把原來由每個監工所承擔的粗放式管理改由八位職能工長來承擔,包括工序和線路調度員,指示卡辦事員,工時和成本管理員,車間紀律檢查員,班組長,速度管理員,檢驗員,修配管理員。職能工長制的思想在企業中加你職能部門和實行專業化管理,起到了相當有益的推動作用。但是新的職能管理制度把一個車間一個工長變成了一個車間八個工長,由一個人監督變成八個人監督,這直接導致了工人們的心裏壓力增加,從而也影響了工人們的精神方面的工作環境,是工人們容易發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工長的增多也會使各個工長之間在對某項事情上發生矛盾。

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對管理學思想的發展和管理實踐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首先,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使得企業管理經由漫長的經驗管理階段邁入了科學管理階段。主要表現為科學的工時研究取代了單憑個人經驗的做事方式,科學地挑選工人取代了工人自己挑選工作,科學地培訓工人取代了學徒制,科學地制定工作定額取代了經驗判斷。其次,管理組織形態的升級。由於管理職能和執行職能的分離,企業中開始有一些人專門從事管理工作,這就使得管理理論的創立和發展有了實踐基礎。然後,以體制取代勝任的個人,從而使生產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動了生產的發展,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在這個時期發展的需要。最後,標準化管理思想。標準化的工作定額,標準化的操作方法和標準化的工具、設備、材料、作業環境,使車間內形成一種常規,有助於在整個工廠的範圍內實現最佳的秩序。

不可否認,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也存在其固有的侷限性:(一)、泰勒對工人的看法是錯誤的,他認為工人的主要動機是經濟的,工人最關心的是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即堅持“經濟人”的假設;(二)、泰勒的科學管理僅重視技術的因素,不重視人羣社會的因素;(三)、“泰勒制”僅解決了個別具體工作的作業效率問題,而沒有解決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如何經營和管理的問題。這些侷限性即時個人的侷限性,也是時代的侷限性。

儘管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存在着一些侷限性,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價值。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雖然用現在的眼觀來看並不是很完善的,但在當時他的思想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產成本的降低和工人工資的提高。我們不可用苛刻的標準去評判他,因為他受到了當時時代的制約,總之,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在當時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對現代管理思想的發展和實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學管理是文化的產物,反過來又使其文明成為一個在工業、社會和政治方面充滿活力的成人。可以説,泰勒無愧於“科學管理之父”的稱號!

第五篇:學校管理學讀書筆記

《學校管理學》讀書筆記

根據校長培訓班的學習要求,我利用教育教學工作之餘,認真閲讀了蕭宗六教授編寫的《學校管理學》這本書。通過研讀與思考,我更多地瞭解當前學校管理的基本內容、管理理念、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進一步加深了對學校管理理解,為推行有效的學校管理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蕭教授的《學校管理學》的結構內容。全書由五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學校管理學基本理論,包括學校領導體制、學校管理過程、學校管理原則和學校管理方法;第二部分闡述了學校管理理念,包括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依法治校;第三部分闡述了學校人員管理,包括校長管理、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第四部分闡述了學校工作管理,包括德育管理,智育管理、體育衞生管理、美育管理、勞動技術教育管理、社會實踐活動管理、教務管理、教育科研管理、總務管理、學校、家庭、社會的溝通與協調;第六部分闡述了學校評價。本書繼承了學校管理學研究切實、致用的一貫宗旨和傳統,同時針對新時期學校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提出了三個學校管理理念: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依法治校。為學校管理者指明前進的方向。

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這話雖然過分誇大校長的作用,但至少説明了校長在學校管理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實行校長負責制以後,校長的辦學自主權擴大了,對學校影響更大。”因此,學校要發展,就必須擁有高素質的校長。

1、校長要有實事求是和開拓創新精神。“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學校。”首先校長要有實事求是精神。對待學校的人和事,是則是,非則非。不弄虛作假,報喜不報憂,只講空話,不幹實事,只圖虛名,不講實效,校長的威信無法樹立,難以調動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校長應該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堅持真理,改正錯誤,腳踏實地的引領師生做好學校的各項工作,這樣學校才能發展。其次校長要有創新精神。意識超前,運籌帷幄,敢於打破常規,把先進的辦學理念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投身學校改革,不斷追求卓越。校長要有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不折不扣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執行國家的教育政策法規,依法治校。校長要樂於奉獻,廉潔奉公,率先垂範,甘苦與共,敢於承擔責任,勇創成就的精神。學校需要創新,以創新促發展,作為學校的引領者,校長就要高屋建瓴,尋求新辦法、新舉措、新理念,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努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和教師的創新教育,開創性地進行教育實踐,走一條有特色辦學之道。因循守舊,安於現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校長是不可能開創學校新局面的。

2、校長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素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所學校,先要評論他的校長。”校長必須具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積極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的政治思想素質修養,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為行動指導,把握正確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確立正確的辦學思想與辦學理念,為祖國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教育方針的貫徹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一個個人主義嚴重,吹拍逢迎,追名逐利的校長;一個對己、對人、對事不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校長,絕不是一個好校長。

3、校長要有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的意識。學校管理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校長即使才高八斗也不可能一個人把方方面面的事情處理好,必須依靠廣大教職工去完成。在學校的管理過程中,只有發揚民主,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機制,讓師生人人都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形成寬鬆的民主管理氛圍,才能激發廣大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從而調動他們工作積極性。民主管理對校長而言,應當表現為甘當公僕、民主施政、民主決策、合理分享權力等方面。在學校管理的過程中,我們除了重視制度管理外,更要重視情感管理。制度管理可以約束人,但不一定能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情感管理可以加深校長與教師的親合力,促使教師忘我工作,現實學校的育人目的。作為一校之長,平時儘可能多些同教師零距離的接觸、溝通,傾聽教師的呼聲,瞭解他們工作、生活中的需求,以及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合理的儘可能滿足、採納;適當開展一些有益的校內校外文體活動,融合幹羣關係等。

4、校長要崇尚追求。校長科學合理的追求,是學校發展進步,創立品牌學校的動力,也是校長不斷地自我完善的過程。 “校長是教師的教師”,要向教育教學專家型的方向發展,這樣才能有效地指導學校的教學活動,引領學校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要有成為優秀校長和成為名牌學校校長的追求。優秀校長應具備優秀的教育領導能力和個性品格。校長的教育領導能力包括分析決策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業務實施能力、改革創新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校長的個性品格應表現在政治過硬,道德高尚;樂學好問,知識淵博;多謀善斷,講究藝術;胸懷坦蕩,心存大愛;實事求是,公平正直;創新精神,廉潔奉公等。一所品牌學校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優秀的校長在精心經營。一所品牌學校一定有它的特色,也是校長畢生追求的目標。沒有追求,安分守己,得過且過的校長,絕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校長。

5、校長要有統籌時間能力。“時間就是效益”,校長要善於時間,用較少的時間辦較多的事情,提高時間的利用率。首先要善於掌握自己的時間。必須瞭解自己耗用時間的狀況,定期分析自己耗用時間的價值,分析浪費時間的原因,並採取措施克服浪費時間的現象:如分清主次工作,在計劃工作用時,把握工作的內在聯繫;按個人時效特點進行工作等。其次要善於處理上下關係中的時間因素。向下級人員佈置任務,要有時限,以保證按時完成;尋約下級人員談話,要把握時機,善於節約用時;對待下級人員的請示彙報要處理及時;發給下級填寫的表格,要儘可能簡化。再次要善於安排學校全局活動的時間。制定學校活動的時間表,對各種活動均有明確的時間安排,以保證各類成員的工作、

學習和生活能有序地進行。增強組織學校會議的時間觀念,不開無準備的會,開會時不忘時間價值,爭取最大時效。理想與現實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當今的校長當中,特別是農村中國小校長中,有的雖然身為校長,卻對校長角色的定位不準。事事親躬,為我獨尊;處事武斷,缺乏民主;少管教學,少問教研;言而無信,行而無果;心胸狹窄,逃避責任;心無大志,快樂時光等。這樣的領導作風和處事方法,很難打開學校工作的局面。因此,我們只能通過學習來充實自我,通過實踐來完善自我,通過創新來突破自我,逐步走向優秀校長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