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公共行政學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4W

第一篇:《公共行政學英文經典》讀書筆記

公共行政學讀書筆記

《公共行政學》讀書筆記

閲讀了這本英語書籍,給我印象深刻的是第1課和第29課,前者因為作者不僅是一位美國總統,有着優美的文筆,而且還開創了行政管理學的先河;後者是因為《重塑政府》一書對於中國目前的國情也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威爾遜的《行政學研究》一文,第一次將行政管理從政治學研究中剝離,可謂行政管理的開山之作,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他指出行政學的研究目標在於兩點:一是政府能夠做什麼;二是政府怎樣有效率地做。行政學受到重視首先是在以法國和德國為主的歐洲大陸,他們試着促進政府的合理化、親民化來避免羣眾推翻自己,從而建立新的民主主義政權。這種以國王為權力中心建立起來的有效率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開闢了政府的新形態,同時由於權力集中這一優勢,也便於開展有效率的政府工作。而英美,尤其是美國,其政府形態是三權分立,互相監督,政府對數以萬計的民眾負責,權力分散於各個投票的民眾,因此在促進政府效率這一塊,有一定的困難。基於這一困難,威爾遜分析美國的實際情況,認為文官制度改革是基礎措施之一,威爾遜説“建立民主制度,必須對文職人員進行競爭性考試”。其次要區別憲法問題和行政管理問題,憲法問題更具有自由性,是對宏觀理念的研究,行政問題是研究政府執行中的具體細節。最後要建立安全有效的行政監督——公眾輿論。最後一部分,威爾遜提出了研究行政學最恰當的方法是,將不同政治形態的行政機構加以對比研究,以客觀的角度分析美國行政管理的優勢和劣勢,取其精華去其糟

粕,為自身所用。

本文就以下四個方面,以個人感悟為主對《行政學研究》一文展開討論。

一、主要內容

文章主要從行政學研究的主要目標、行政學研究的歷史、特殊困難、行政的實質、行政管理中的任務和行政學研究方法等六個方面來闡述行政學這個新的學科。

威爾遜

二、寫作順序

整篇文章的寫作順序由淺入深,從行政學的歷史開始,逐漸深入到行政學的實質及其困難,進而針對困難提出解決策略,最後縱觀整個行政學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三、精彩語句感悟

1、如何研究一門學科。

“但是,我們在進入這種研究之前,需要做到下列幾點:(l)考慮其他人在此領域中所做過的研究。即是説,考慮這種研究的歷史。(2)確定這種研究的課題是什麼。(3)斷定發展這種研究所需要的最佳方法以及我們用來進行這種研究所需要的最清楚的政治概念。 如果不瞭解這些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好像是離開了圖表或指南針而去出發遠航。”

這段話,簡單明瞭地説明要了解一門學科,首先要從它的歷史入手,其次要考慮這門學科究竟研究什麼,最後要學會這門學科最佳的學習方法。

剛剛開始的行政管理學研究生生涯,對作為一個跨專業的學生來説無疑是一項挑戰,這挑戰機遇和危險並存。學習得好,可以將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學習內容融會貫通;稍不認真,就很容易掉隊。讀威爾遜的《行政學研究》,第一個收穫便是這個簡明扼要的學習經驗

2、政治課程的意義。

“正如黑格爾所説的,任何時代的哲學“都只不過是抽象思維所表現的那個時代的精神。而政治哲學也和其它任何種類的哲學一樣,只不過是舉起了反映當代事務的一面鏡子。”

這段話,讓我若有所思,似乎有點理解了政治課的意義。課本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是一種抽象思維,它所反映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和事務。因此,我對這門稍顯抽象的課程多了一份好感,至少理解了它存在的意義。

3、知識怎樣“為我所用”

“如果我們要應用這種科學,我們必須使之美國化,不只是從形式上或僅僅從語言上美國化,而是必須在思想、原則和目標方面從根本上加以美國化。它必須從內心深處認識我們的制度,必須把官僚主義的熱病從血管中加以排除,必須多多吸入美國的自由空氣。”

“只要我們能夠從根本原則上認識其在環境條件方面的全部根本差別,我們就能夠完全和有益地引進他們的行政科學。我們僅需要用我們的憲法把它加以過濾,只需要把它放在批判的文火上烘烤,把其中的外國氣體蒸餾掉。”

這兩段話是闡述怎樣將國外優秀的行政科學吸收並運用於美國行政體系中。通過這段話,我感悟到知識應該怎樣“為我所用”——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改變,而是要將它的思想本質同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4、學習中要有“思辨”精神

“對於輿論來説,掌握它的人總是佔絕對優勢的,而要改變輿論則幾乎是不可能的。各種制度在第一代人看來,只不過是似乎可以實現某種原則的權之計。下一代則把它尊崇為有最大可能實現這一原則的近似辦法。而再下一代則把它崇拜為這一原則本身。幾乎並不需要三代人就釀成了這種神化現象;作孫子的常把他祖父猶疑不定的試驗看成是大自然固有結構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這種容易產生混亂的狀態,也許可以説明尼布爾[9] 的這樣一種説法。他説:`自由絕對是更多地取決於行政管理而不是取決於憲法`。乍看起來這種説法似乎基本上是正確的。顯然在有關自由的具體實施方面,其方便條件的確更多地是取決於行政安排而不是憲法保障,雖然只有憲法保障才能維護自由的存在。但是(再仔細思考一下)即使只分析到這裏,難道這種情況就是真實的麼?自由並不存在於簡易的職能行動之中,正如同智慧並不存在於安適與活力之中一樣,而安適和活力是與一個強壯的人的四肢活相聯繫的。存在於人的心目中或憲法中起支配作用的各種原則,才是自由或者奴役狀態的最活躍的原動力。”

這兩段話都説明了同一個道理:任何既成事實、研究成果,我們都應該批判地理解、吸收。在學習中要有“思辨”的精神,多想一想它為什麼是這樣,它還可以是怎樣。對前人的經驗和成果,不是通篇接受,而要抱有謹慎的態度。

四、承前啟後

威爾遜《行政學研究》這篇文章,是行政管理的開山之作,是行政學與政治學研究分界的里程碑。它總結了歐洲和英國的行政學歷史,為美國以後的行政學研究開闢了新道路。三、幾點思考

1. 關於政治與行政的分離

本文中威爾遜提出政治與行政的分離,主要是為美國行政本土化做理論支撐,便於“引進”外國的行政管理方式。

但是,政治和行政並不能完全得分離。在當時的西方民主國家普遍實行的政黨制度下,一個政黨贏得大選,在組成以本黨成員或聯盟者為主的議會同時,勢必要組成以本黨成員為主的政府。在重要職位上都會進行人員的更替,以實行本黨的相關政策,這樣一來,行政無法拋開政治對其的影響,也無法達到威爾遜提出的“純正”。

再次,依據威爾遜的主張,政治體制雖不同,但“良好的行政管理規則只有一種”。然而,行政管理的方式和行政結構的設置都是依據本國的特有的政治體制設置的,脱離開原有的母體,此種設計未必會發揮最初的效用。

威爾遜的“政行二分”是美國一種“策略的需要”。在功能角度上的分離是肯定的。

2.關於行政學研究的內容

結合全文內容來看,威爾遜主張行政學研究的內容包括行政職能、人事行政、行政監督、行政責任、行政道德(“淨化官場中的道德氣氛”)、行政體制等

3.關於行政監督

威爾遜在論述“行政管理與公眾輿論關係”(上文第8點)中指出“公共輿論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起什麼作用?準確的答案似乎是:公共輿論將其權威批評家的作用。”“對於監督形成整治和行政基本政策的一些力量來説,公眾批評則是安全有益的,是不可缺少的。

行政研究應該去發現一些施工中批評獲得這種控制,同時又擺脱所有其他干擾的最佳方式”

這也體現出了威爾遜關於行政監督的主張,即發揮公共輿論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監督功能,以規範和制約行政人員的行政行為。簡言之就是輿論監督機制。

4.關於文官制度(公務員制度)

同上,關於行政管理與公共輿論的關係論述也引出了威爾遜對美國文官制度的主張。首先, “文官制度改革是行政改革的序曲”;其次,有效“控制”公共批評,防止公共輿論對行政的過渡干涉,“改進作為政府推動力量的公眾輿論,我們就必須準備好一批作為政府?工具?的官員”,需要建立“一支訓練有素、良好行為進行服務的官員隊伍”,“在所有方面對公共輿論有敏鋭的反應”。、

威爾遜認為理想的文官制度是“他有教養,理智而充滿活力,與此同時又通過選舉和經常性的公開協商同公眾的思想保持密切的關係”。

美國在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經濟迅速發展,然後直接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經濟的發展促使政治發展朝着集權卻又多元化發展,120多年前,威爾遜發表了《行政學研究》,研究了歐洲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美國國內的政治和行政進行分析,對於這種情況做較深入的觀察將會是很有教益的,《行政學研究》是公共行政學這門學科產生的標誌性文獻,也是近代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對於民主國家來説,組織行政管理要比君主國家困難得多。如果要想使主權者在執行任務的熟練技巧方面或者在使政府職能達到完美的平衡狀態方面,接受任何速成的訓練則是不可能的。這使政治制度變得複雜,行政管理使得“組織”這種人民統治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了,必須更加規範地發展。

地球人都知道,美國政治以三權分立為基礎,威爾遜在《行政學研究》中思想的表述,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從更為具體的政治背景來看,威爾遜體系形成直接的原因主要是政黨政治和文官制度,在文章中作者對歐洲幾個重要國家的政治制度有詳細深刻的分析,從而得出美國式的行政學規劃佈局,猶如作者在最開頭説道“我認為任何一門實用科學,在沒有必要了解它時,不會有人去研究它”,根據當時美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同時也本着實用主義的出發點,文章給出關於“實際工作中解決細節問題”的論述,進一步深入探討政治和行政的關係,分析歐洲國家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政府來形式行政權利,討論美國的行政方向,使它在思想、原則和目標方面從根本上加以美國化,吸入自由民主的空氣,排除官僚主義的風氣,這是資本主義行政制度在美國土壤上開出的花朵,同時也為將來的政治和行政制度種下了新的種子。

在整個20世紀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中,《行政學研究》一文提出的基本思想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一切關於公共行政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安排,都必須考慮政治與行政二分的框架。但是,威爾遜的行政學成就所代表的是工業社會的政治文明,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突飛猛進的發展給世界引入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當人類開始走向後工業社會的時候,關於公共行政的新理論及其實踐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美國政治在世界舞台上也越來越讓人為之矚目,影響了世界發展新的格局。

從時間維度看,威爾遜架設了溝通19世紀和20世紀行政學演變的橋樑;從空間維度看,他架設了歐洲大陸特別是法國、德國行政研究與美國行政研究的越洋的橋樑;從學科維度,他架設了政治學、管理學、歷史學、法學、經濟學等交叉領域間的橋樑,從而使行政學研究的中心從歐洲轉向美國 。

他認為政治與行政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行政活動是政治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行政活動領域是一種事務性的領域,屬於技術範疇,而政治活動則要重大和複雜得多,政治領域內充滿混亂和衝突,這遠非行政活動所能相比。

文章中旁徵博引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方面的內容,對行政問題有深入探討和突破性的貢獻,這樣的經典之作是非常值得讀和進一步研究的。光從美國的背景和世界發展的趨勢上來看,不足以探究清楚文章的全部內容,但它給了我們很多借鑑。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暴富起來的工業資本巨頭利用手中的財富進行“權錢交易”,希望用政治來更大作用於經濟的發展,再從中獲利,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弊端,而這對於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中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必要要帶來政治體制的改革,使行政更加高效,對行政學研究的必要性和目的的研究,為我們今天的行政改革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指明瞭改革的方向,對當代行政學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眾所周知,行政學的研究可以給解決政府越位問題以指導性的意見,這需要政府管理部門深刻認識、科學定位和有效分解政府的管理權限和管理範圍,把不該由政府承擔或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職能轉移出去,實現政府與企業、社會、市場之間的合理分工、有機協調和高效整合。解決政府錯位問題,就要求理順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職責權限管理,合理界定政府及其各職能部門的職能便捷和權責範圍,避免因分工不當、責任不明導致政出多門、交叉錯位、運轉不協調等問題。解決政府管理缺位問題,要求把應當由政府辦的事情真正抓起來,承擔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共責任和政府使命,避免管理出現斷檔、公共服務出現真空。

文中有一句話是“與制定一部憲法相比,貫徹一部憲法變得愈來愈困難了”,對行政學的研究可以給貫徹憲法、執行黨和政府的決策帶來推進作用,中國政府是一箇中性政府,不像西方的兩黨或多黨制度那樣代表着一部分人的利益,我們的政府是為最廣大的人民羣眾謀利,有着遠大的目標。…… (省略數言)

隨着行政體制的改革和完善,一定會對民主體制的改革起到促進作用,這就進入威爾遜所説到的政府經歷的三個發展時期的第三個時期,既擁有最高權力的人民在使他們掌握權力的新憲法的保障下,着手發展行政管理工作的時期。我國行政制度的改革要為我們所要進行的工作做一種思想準備。它將通過樹立公共機關受到公眾信任的神聖尊嚴,使官場生活中的道德氣氛得到矯正。它還通過使機關變得公正不阿的辦法,開闢一條機關事務有條有理的道路。通過端正機關工作的動機,文官制度改革有可能使機關改進其工作方法。文章中的很多思想都對我們國家的行政體制改革具有寶貴的借鑑意義,經典和閃光的著作能簡省自我摸索的時間,而它提供給我們的就是閃光的思想和經驗。

最後,用威爾遜在《行政學研究》中的原文來結尾,“行政管理研究的目的就在於把行政方法從經驗性實驗的混亂和浪費中拯救出來,並使它們深深植根於穩定的原則之上。”我們不會讓他失望,肯定會走得更穩、更遠。

第二篇: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讀書筆記

《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本書中的

多元公共行政組織觀

陳明德

前言

公共行政學是一門以狹義政府即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為主要研究對象,涉及領域廣泛、內容豐富、綜合性和動態性較強的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相對獨立的學科。因此,公共行政學應當有其獨特的有各種範疇組成的領域,一般來説,基本研究範疇有以下幾個方面:行政原理、行政職能、行政權力(授權)、行政組織、人事行政(公務員制度)、行政領導、行政決策、行政計劃、行政程序、行政執行、行政技術、行政行為、行政效率(有效性)、機關管理、公共財政(財務行政)、物財行政、行政責任、行政監督、行政道德、法制(治)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等範疇。其中,公共行政組織“始終是公共行政學的最基本的問題之一”1,“作為最為重要的社會公共行政組織形態之一”2,“是公共行政研究者和實務者必須首先考慮的中心問題”。

可以説,迄今為止,羅森布魯姆、克拉夫丘克的《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本書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公共行政經典著作之一”4。從多元的研究途徑角度,本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面理解公共行政的基本知識框架,它一直存在三種主要的公共行政研究途徑,即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同時試圖把三種研究途徑整合起來,解釋每一種途徑在當前公共行政活動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這三種途徑分主張不同的價值體系,提供了不同的實現其價值體系的組織安排,每一種途徑在如何認識和理解人的方式上級持不同的看法。公共行政,既是管理問題、政治問題,又是憲政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公共行政的現實問題。其中,公共行政中的組織問題也不列外,本書也將行政組織在三種途徑下的意義與表現。著者認為“公共行政是關於提供服務和對個人及團體施以限制的組織性活動,因此公共 1

23 張國慶主編:《公共行政學》,162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教軍章等著:《公共行政組織論》,2頁,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3 戴維·h·羅森布魯姆(david nbloom)、 羅伯特·s·克拉夫丘克(robert chuk):《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15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4戴維·h·羅森布魯姆(david nbloom)、 羅伯特·s·克拉夫丘克(robert chuk):同上書,2頁。

行政是需要組織的?組織問題是公共行政研究者和實務者必須首先考慮的中心問題”1。本論文通過閲讀《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來探討多元公共行政組織問題。

一,公共行政組織的管理途徑

本書認為,從管理和類似企業管理的視角探討公共行政組織的人們往往會盡可能地縮小公共行政與私營部門管理之間的差異,按照他們的觀點,“公共行政組織

2就如同一個大企業一樣,應該按照同樣的管理原則與價值進來管理”。在本書看

來,時至今日,是公共行政的一部分的,行政組織研究的管理途徑也已經發展成為兩種派別,即傳統管理途徑和新公共管理途徑。

根據著者的分析,公共組織的傳統管理觀點大部分脱胎於韋伯和泰勒的“古典”途徑,然後被古利克和厄威克繼承了。傳統管理途徑主張公共組織的結構應採取“官僚模式”的組織結構,官僚組織重視勞動分工的重要性,勞動分工能使員工在完成任務是達到專業化。專業化促使每一員工均成為各自工作領域的專家,儘管一個人的工作可能是組織的全部活動的一小部分。專業化產生協調的要求,官僚組織便依賴“科層制”達到協調的目的。官僚組織的另一個特色是以找各種正式層級建構組織,“協調專業分工的組織應該是層級控制的?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科層制權威應該有控制力”3,如此每一員工的功能與責任便可以清晰界定4。另一個行政組織的主要特是“認為任何既定的政府功能在本質上都存在一種最有效率的組織方式。因此,它可以以目的(例如教育、健康和福利)、過程(工程、會計)、顧客或物質(農民、老兵、窮人或自然資源)、或地域(州、區域、城市、鄉村地區)為基礎建立組織”5.

在新公共管理途徑,著者認為,“新公共管理途徑主張組織結構應整合組織內部的各項行動,使各分工單位均能夠像企業那樣服務市場中的各類顧客;同時,組織也應儘量將權力授予各分工單位,使之成為服務供應中心。這樣,整個組織結構將趨向扁平化(或者説是層級減少),且各分工單位也具有更多的自主性。至於組織內部的協調問題主要是經由單位間或個人間的競爭所產生,而非層級間的命令指揮...隨着行政人員對顧客的需要有更大的迴應性,隨着民營化要求公共行政人員更加註意與私人服的提供者的協商和對私人服務的監督,組織與外在環境的界限變得模糊”6。新公共管理途徑強調,成功的行政需要清楚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所 1

2同上書,151頁。 同上書,17頁。

3同上書,185頁。

4同上書,19頁。

5同上書,185-186頁。

6同上書,27頁。

需的彈性過程,組織結構設計的目的在於促進績效,組織應該由下而上設計,而非

1由上而下,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張分權化,主張減少管理層級。可以説,以績效為

基礎的組織(pbos)是由新公共管理推動結果導向組織的結果,以及組織文化的變遷是目標管理、全面質量管理和以績效為基礎的組織能夠運作的前提2。

二,公共行政組織的政治途徑

在本書看來,一旦把公共行政視為一種政治過程,公共行政研究之政治途徑所強調的價值體系便必然不同於公共行政研究的傳統管理途徑,政治途徑所推崇的價值觀是“代表性”、“政治迴應”、“責任”等,同時政治途徑認為,這些價值不僅是建立憲政的重要元素,也應將其貫穿於政府各個層面的運作之中,公共行政自然也不能例外3。因此,公共組織也是一種政治問題,本書也從組織結構方面對公共行政的政治途徑作了具體的闡釋。

在組織結構方,本書首先認為,基於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政治迴應性(responsiveness)與責任(accountability)等價值,公共行政的政治途徑對於組織結構的看法也與管理途徑觀點不同,政治途徑強調公共行政中的政治多元主義(political pluralism)4,公共組織和政府行政機構應該是多元的,組織目標應當是複合的而非一統的,或應當同時建立多個不同的組織5。正如塞德曼所言,此種觀點下的“政府組織就如同一個微型社會,不可避免地反映着現實多元社會中的不同價值、力量,甚至衝突。那種同質的、沒有摩擦的組織結構的理想是一種危險的幻想”。換言之,在政治力量佔據行政組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項目、權威、使命、機關的多元、重疊本來就是政府運作的常態6。

其次,這種公共行政的多元主義觀點背後,隱含着這樣一種基本的看法:由於行政部門成了國家政策制定的中心,行政組織的結構應該這樣建構,即能夠使代表社會不同政治、經濟和社會團體利益的代表相互對抗。依照政治途徑的觀點去做,公共行政的結構是政治化的,不同的團體在此追求不同的利益。因為行政的結構變成了和政黨一樣的平台,不同團體之間衝突的解決也沒有確立明確的先後次序,這樣,重疊的使命和計劃成為平常的事情,機關便成為相互對立的地方,衝突的解決交由立法機關、行政首長、機關間委員會和法院負責。由於要回應不同利益代表的政治要求,機關的數量會膨脹。同時,代表性則更進一步要求在政府行政機構內的許多組織單元應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能夠使不同的單位將工作焦點集中於向其 1

2同上書,189頁。 同上書,196頁。

3同上書,32頁。

4同上書,32-33頁。

5 同上書,200頁。 6 同上書,33頁。

選民或顧客提供代表意見。有時自主性行政組織機構是在政治壓力和行政領導下展

1開工作;在其他時候它被直接寫入法律規範之中。但是,公共行政之政治途徑的

行政組織也仍然會存在某種狀況,如有人認為它會造成政府“無法管理”,導致管理的“浪費”、“無效率”等,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公共行政組織問題的本質就是強調政治價值的政治問題。

三,公共行政組織的法律途徑

羅森布魯姆與克拉夫丘克在本書中認為,“公共行政研究的法律途徑主要是將公共行政視為特定情境中應用法律和施行法律的活動”,最近已經發展成為公共行政的一種重要研究途徑。其興起的源頭主要有三個:其一是行政法,它由法律,行政命令,中央行政機關如人事、預 算、服務等機關的具有約束性的指令和憲法決定構成,它主要是指管制一般行政過程的一套法律和法規。其二是公共行政“司法化”(judicialization)之發展,它主要是將行政運作程序視為與司法程序一樣,目的在於確保個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行政決策以裁決的形式由聽證檢查官(hearing examiners)或行政法官(alj)作出。行政機關的行為方式日益趨近於法院的工作方式,結果,法律價值開始在行政活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三是憲法,憲法不但“對公民相對於行政機關的程序性權利、隱私權、平等保護權利、基本人權以及公民自由等進行了界定”,而且“當公共行政官員處理涉及公民個人福利、公共僱傭關係及公共教育機會之終止時,應當遵循憲法的程序性正當程序(due process)” 2。

在公共組織結構方面,本書認為,“法律途徑的公共行政所偏好的結構是抗辯程序”3。所謂抗辯係指對立雙方經由提出事實程序來證明本身立場的正確性,而此過程必須是在無偏私的仲裁者(如法官或陪審團)前舉行,由其對抗辯雙方的陳述進行衡量並最終決定哪一方的證據有充分的説服力。不過,著者也認為,在公共行政中,抗辯程序一般被修正,以賦予正反兩方陳述意見和提出證據時更多的彈性空間。因此,傳統法官聽訟的方式便轉變為聽證檢查官(hearing examiners), 換言之,公共行政組織就好比一個獨立的仲裁機關,接受來自不同立場的意見,並主動釐清事實真相,最後作出公正的裁決。另外,當行政活動涉及政府福利的分配與處理時,也常常運用這種運作模式。但由於這種結構強調聽證檢查官的相對獨立地位和無偏私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削弱了傳統管理途徑對層級制的倚重,尤其是對“命令之統一性”的強調,所以雖然聽證檢查官的上級可以就接受哪些案件對其作出指示,但已不可能命令他怎樣運作或作出什麼決定了,聽證檢察員所作出的裁決往往成為行政機構行為的限制。因此,這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同於其他途徑 1

2 同上書,33,201頁。 同上書,35頁。

3同上書,37頁。

的價值:它把服務於顧客變成了一種法律程序;它妨礙效率、經濟、效能的實現,同樣也妨礙代表性、迴應性、政治責任的實現,其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的權利,防止行政行為對個人權利的非法的、違憲的侵害1。

總之而言,著者肯定,公共組織的法律途徑是存在的,而且和管理及政治途徑具有實質上的不同。他強調獨立性而非科層控制,強調程序的公平和管理而非效率,強調個人的權利而非團體的代表性。在替代性爭端解決問題上,他主張共享權威和迴應性,甚至這是以某種程度的責任喪失和對專家的依賴為代價的,雖然它也能達成許多目標,公共組織的法律途徑經常受到尋求實現管理和政治目標者之攻擊2。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説,公共行政組織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領域,公共行政組織的研究至少有管理、政治和法律等三種不同的研究途徑,同時這些研究途徑之間時而相互衝突,時而彼此互補。儘管本書認為公共組織在事實上很難同時滿足所有管理的、政治的及法律/憲政的要求,或強調某一方面常常引起關注其他方面人士的批評,但是已經清晰地解釋每一種途徑在公共組織活動中是什麼表現出來的,使公共行政組織的研究具有挑戰性與吸引力。因此,本書的確是值得公共行政的研究者和讀者認真閲讀的一本著作。

參考材料

1. 戴維·h·羅森布魯姆(david nbloom)、 羅伯特·s·克拉夫丘克(robert chuk):《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 張國慶主編:《公共行政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同上書,38頁。 同上書,209頁。

第三篇:《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讀書筆記

讀《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所想09政行四班 黃揚名 20140603059

由於要辦相關手續、準備考試的關係,沒有能夠仔細的精度此書,只是在大概通讀的情況下,加上一些課程學習及參考閲讀的一些相關文獻所想的一些東西,在行文上可能推敲不足,望老師批評指正。

《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是一本經典的行政管理書籍,作者從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描述、闡述和分析公共行政,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深刻、全面理解公共行政的分析框架,內容涉及公共行政的概念、公共管理的職能、公共組織、公共人事管理、公共預算、公共政策分析、公共行政與民主憲政以及公共行政的未來等。作者集中指出看待公共行政要有三種視角,即管理視角、政治視角及法律視角。所以接下來的一些思考也主要從這幾個方面來提出。此外,個人一向認為要了解一個人就需要了解他寫的東西,同樣瞭解一本書就必須瞭解他的作者,所以首先是對作者羅森布魯姆的認識。

戴維·h·羅森布魯姆是美國著名行政學家,現為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美洲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公共行政學教授、美國國家行政科學研究院院士。曾獲美國政治學會約翰·高斯獎和公共行政學會德懷特·瓦爾多獎。他曾是美國行政學會主席和美國《行政學評論》主編,並曾擔任克林頓總統的人事顧問。《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可以説是他的代表之作,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

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的確包含着有計劃的活動,它關注政治和政策制定,主要集中於政府的行政部門,它不同於私營部門的行政,它主要關心法律的執行。”因此,他把“公共行政”界定為:“公共行政乃是運用管理、政治以及法律的理論和過程來實現立法、行政以及司法部門的指令,為整個社會或者社會的局部提供所需的管制與服務功能。基於對公共行政的這一定義,在本書中,羅森布魯姆指出看待公共行政應該有管理()、政治和法律三種視角,並且從組織結構、對個人的觀點、認知途徑、預算、決策、行政責任與行政倫理等諸方面分別對公共行政研究的管理途徑、政治途徑和法律途徑進行了闡述,進而相應地提出了公共行政研究應該對政治、管理和法律這三種不同的途徑進行整合。

一、 關於管理視角的公共行政

在管理視角下,其實作者又有將其分為兩個方面,即傳統管理途徑和新公共管理途徑。

首先就傳統管理途徑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研究的傳統管理途徑可以追溯到19世紀美國的文官制度改革者,他們將這種途徑作為組織公共服務的方式。在這些改革者看來,文官制度改革所要求的是“政府事務中具有商業性質的部分應當以一種完全企業化的模式運作”,為了實現企業化的經營,政府就得“非政治化”,可以説傳統管理途徑的思維和邏輯主要是建立在政治與行政二分法基礎之上的。本書中,羅森布魯姆分別從組織結構、預算、決策、管制行政以及行政責任與倫理等方面對傳統管理途徑的表現形式進行了分析。

在組織結構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研究的傳統管理途徑主張公共組織應該採取“官僚制模式”的組織結構,因為這類組織架構的基本設計原則確實在於盡可能以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大的產出;

在預算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研究的傳統管理途徑對效率、經濟、效能、科學的承諾和追求導致此途徑支持建立理性的預算體系。在這樣的預算體系中,“成本效能”是編制預算時考慮的重點。在公共行政的這種傳統管理途徑下,不同政府功能的財源分配以及不同層級的分配主要取決於成本利益關係;

在決策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研究的傳統管理途徑主張理性決策,主張在行政決策過程中,公共行政官員廣泛地考慮各種可能的備選方案後,應當從中選出最符合成本效能的方案。不過,由於這種途徑比較注重各種科學專業知識的運用,所以它常常不太重視公眾的廣泛參與;

在管制行政方面,公共行政研究的傳統管理途徑也強調的是效率、效能和經濟價值,羅森布魯姆認為,從管制的角度來看,人們認為管制的效能是指避免重大的失敗,而所謂的失敗,是指公眾認為的“危機或醜聞”。那麼,如何對管制行政進行管理以使其既可以保持效率和經濟又可避免醜聞和危機呢?在他看來,按照傳統管理途徑的觀點,那就是要在規章的執行和決策上採取保守的方式,避免廢除法規,放緩新法規和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步伐。他認為,從管理的觀點來看,過分的謹慎小心會損害管制行政的效率和經濟,而成功的管制是那種在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基礎上具有彈性的管制;

在行政責任與倫理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為了與其強調效率、經濟、效能等價值相一致,公共行政研究的傳統管理途徑極其強調保持組織統一的必要性,並以此作為確立責任機制和指導組織倫理的手段。具體來説,第一,它強調應當詳細分配公共行政官員的各項職務,並明確地區分權力與責任;第二,它強調嚴格的從屬關係,部屬必須真實地服從長官的命令;第三,它非常關注適當的控制幅度問題;第四,它常常鼓勵要通過組織的社會化過程及專業化的訓練等途徑來使得部屬對組織及其長官忠誠;第五,它依靠正式的紀律監察制度來確保責任及服從;第六,它因為非常重視財務規範化和僱員績效而特別倚重組織內部的審計制度。在羅森布魯姆看來,以上措施的確有助於促進行政責任及道德並且為當今絕大多數政府和私營機構所採用,但是它們也因其只重視保護管理價值而忽略了從政治意義上對政府信譽的保護,其關注點明顯地存在狹隘性。

其次是新公共管理途徑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新公共管理途徑與傳統管理途徑的發源相類似,也主要是改革取向的,其目的在於改善公共部門的績效。新公共管理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受到重視,如今已經成為美國乃至許多西方國家公共行政的主導管理途徑。它在組織結構、預算、決策、管制行政以及行政責任與倫理等眾多方面都有着同傳統管理途徑不同的觀點,簡單來説就是引入市場機制,重視公共服務的產出,強調官員對社會公眾的響應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導在人員錄用、任期、工資及其他人事行政環節上實行更加靈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二、關於政治視角的公共行政

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研究的政治途徑源自學者對美國“新政”時期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公共行政脱離政治的批判。因此,與強調公共行政之“應然”層面的傳統公共行政研究不同,公共行政研究的政治途徑強調的是從經驗觀察的角度建立理論。在他看來,一旦把公共行政視為一種政治過程,公共行政研究之政治途徑所強調的價值體系便必然不同於公共行政研究的傳統管理途徑。政治途徑所推崇的價值觀是“代表性”、“政治迴應”、“責任”等。公共行政研究的政治途徑認為,這些價值不僅是建立憲政的重要元素,也應將其貫穿於政府各個層面的運作之中,公共行政自然也不能例外。他從組織結構、預算、決策、管制行政以及行政責任與行政倫理等方面對公共行政的政治途徑作了具體闡釋。

在組織結構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基於代表性、政治迴應性與責任等價值,公共行政研究的政治途徑有着與管理途徑不同的觀點。政治途徑強調公共行政中的政治多元主義,換言之,在政治力量佔據行政組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項目、權威、使命、機關的多元、重疊本來就是政府運作的常態。在羅森布魯姆看來,這種公共行政的多元主義觀點背後隱含着這樣一種基本的看法:由於行政部門成了國家政策制定的中心,行政組織的機構應該這樣建構,即能夠使代表社會不同政治、經濟和社會團體利益的代表相互對抗。依照政治途徑的觀點去做,公共行政的結構是政治化的,不同的團體在此追求不同的利益,因為行政的結構變成了和政黨一樣的平台,不同團體之間衝突的解決也沒有確立明確的先後次序,這樣,重疊的使命和計劃成為平常的事情,機關便成為相互對立的地方,衝突的解決交由立法機關、行政首長、機關間委員會和法院負責。由於要回應不同利益代表的政治要求,所以機關的數量會膨脹。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之政治途徑的行政組織觀點也招致了許多批評,有人認為它會造成政府“無法管理”,也有人認為它會導致管理的“浪費”、“無效率”等等。但是,在他看來,這種狀況仍然會存在,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公共行政組織問題的本質就是強調政治價值的政治問題。

在預算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研究的政治途徑把預算不是視為事務性的運作或靜態的文件, 而是視為一個政治問題。按照政治途徑的觀點,正式的預算分配計劃則更是代表着政治系統. 對於各種價值順序的正式偏好,而不僅僅是出於成本效能分析或顧客滿意的考慮,預算本身是不同團體競逐公共資金的結果,這種競爭的結果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它與不同羣體、政治人物的力量變化以及公眾政治觀點的變化相聯繫。

在決策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研究的政治途徑支持漸進決策的理念,其假設前提是政府決策過程中存在政治多元主義、有限理性問題,而且,行政人員可用的時間與資源也常常受到高度的限制。因此,在面對一般性的政策目標時,公務員僅能採取有限的迴應對策,而這種觀點反映在實務上,則是公務員似乎永遠在進行一些持續的、片斷的同時也是影響有限的決策。此外,基於這種觀點的決策,其必要性主要取決於政治力量的支持或反對,而不是根據成本效能分析或科學分析的結果。

在管制行政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過去,管制機構的任命普遍存在着這樣一

種現象,即任命那些政治上惟命是從的人,這些人的主要意圖是尋求重新任命的機會,避免樹敵,倒不是為了結交朋友。如今,放松管制和管制改革運動以及公共利益團體和立法部門對管制行政的監督改變了政治取向的管制行政。這種改變過程中出現了三個主要的價值觀:一是更加關注大部分民眾的利益,或者擴大管制行政的社會代表性;二是把管制規章和政府行為對政府所要保護的利益所產生的影響的前瞻性評估放在重要位置;三是在聯邦層級把行政機關的規章置於國會的審查之下,以從程序上增強國會委員會和小組委員會對行政機關的影響力。

在行政責任與行政倫理方面, 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研究的政治途徑儘管在基本觀點上與傳統管理途徑有所不同,但是卻與新公共管理途徑具有某種一致性,即它們都強調應當在公共行政機關之外另行建立確保行政責任的機制。在他看來,過去,這主要是經由政黨分肥式的任命來實施政治控制,而現如今,政治途徑則須依靠一般立法監督、預算控制、職位輪換、代表性和公共參與、“走向公開”以及“陽光下的政府”等另外的機制來確保行政責任的實現。他認為把內在取向和外在取向的監督方式相結合可以為當前公共行政倫理與責任問題提供一個較好的混合選擇模式。當然,羅森布魯姆也清醒地認識到,公共行政研究的政治途徑與傳統管理途徑及新公共管理途徑通常會產生衝突。

三、關於法律視角的公共行政

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研究的法律途徑主要是將公共行政視為特定情境中應用法律和施行法律的活動,它有着令人崇敬的傳統,最近已經發展成為公共行政的一種重要研究途徑,其興起的源頭主要有三個:第一是行政法。它由法律,行政命令,諸如人事、預算、服務等中央行政機關的具有約束性的指令和憲法決定構成,主要是指管制一般行政過程的一套法律和法規。第二是公共行政“司法化”的發展。它主要是將行政運作程序視為與司法程序一樣,其目的在於確保個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行政決策以裁決的形式由聽證檢查官或行政法官作出,行政機關的行為方式日益趨近於法院的工作方式,結果,法律價值開始在行政活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三是憲法。憲法不僅對公民相對於行政機關的程序性權利、隱私權、平等保護權利、基本人權以及公民自由等進行了界定,而且對公共行政官員處理涉及公民個人福利、公共僱傭關係以及公共教育機會之終止時應當遵循的正當程序作出了規定。法律途徑的公共行政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不太

重視管理途徑所極力主張的成本效能觀點。就此羅森布魯姆也從組織結構、預算、決策、管制行政以及行政責任與行政倫理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在組織結構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法律途徑的公共行政所偏好的結構是抗辯程序。所謂抗辯係指對立雙方經由提出事實程序來證明本身立場的正確性,此過程必須是在無偏私的仲裁者(如法官或陪審團)前舉行,由其對抗辯雙方的陳述進行衡量並最終決定哪一方的證據有充分的説服力。不過,在公共行政中,抗辯程序一般被修正,以賦予正反兩方陳述意見和提出證據時更多的彈性空間。因此,傳統法官聽訟的方式便轉變為聽證檢查官的運作模式。在他看來,儘管這種結構形式常常用於管制性的行政範疇當中,事實上,它在公共行政中有着更為廣泛的存在;

在預算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公共行政研究的法律途徑強調的是憲法的完整性以及各項憲政權利的保障,他通過一系列典型的案例對此進行了闡釋。就憲法的完整性而言,羅森布魯姆以1998年的“克林頓訴紐約市案”為例作了説明。他指出,在此案中,法院推翻了國會賦予總統針對某些聯邦開支和税收尺度的“項目否決權”,其依據是爭論中的條款———1996年的《項目否決權法案》違反了憲法程序,因為它賦予總統在一項法律已經實施後隨意改變它的權力。而對於各項憲政權利的保障來説,羅森布魯姆則以“密蘇里州訴詹金斯案”為例説明了聯邦法院也常常判定各州應採取必要的行動來確保民眾的憲政權利不受侵害。

在決策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司法裁決過程通常是漸進的,每一個新案的事實往往都是根據過去判例產生的可以適用的法律原則進行評估的,即便是個案本身並無前例可循,法院仍然會傾向於從歷史中尋找可以比照適用的情境。在他看來,對於公共行政研究的法律途徑而言,決策可以説是在一種較窄的框架下作出的,或者説是對不同事實權衡後的裁定,這種特徵能夠使法院在應用以前判例之概念和方法的同時對其過去的決策進行某種修正,同樣,這種決策方式也保證了司法原則的穩定性並且能夠產生出良好的決策。

在管制行政方面,羅森布魯姆認為,就方法、程序和組織而言,美國的管制行政是高度法制化的,管制行政的法制性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管制會對個人、團體以及企業的權利產生影響, 它關係到財產的使用和處置問題,而且,管制規章對其他行政機關、各級政府的政策或行為也具有約束作用。此外,與政治途徑和管理

途徑的價值追求不同,法律途徑的管制行政強調的是抗辯關係、當事人的法定義務與權利、程序的公平以及管制行政決定的合理性等價值。

在行政責任與行政倫理方面,羅森布魯姆指出,鑑於在憲法的價值與要求和傳統管理途徑及政治途徑對公共行政的看法之間經常存在衝突與矛盾,所以,聯邦司法系統不僅連續創制了一系列公民的憲政權利,而且還調整了有關公共行政官員對違反這些憲政權利的責任標準。不過他最後強調指出,在任何情況下,僅僅對法律的遵從並不能替代倫理道德的約束。

隨着公共行政將愈加複雜、更受政治觀點的影響和主導、更加強調法律的重要性等發展趨勢,羅森布魯姆從管理、政治、法律多方面的視角去分析公共行政這一複雜問題,使其研究途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我認為是值得讚許的。在我們生活當中真正的公共行政當中,也應該把這三種途徑結合起來思考,才能更加好的分析並解決公共行政問題。當然,不能忘記的是羅森布魯姆此探究是根據美國的行政狀況來分析的,而我們的國家要做好這一方面,則是在其基礎上充分考慮我們的國情和實際,譬如羅森布魯姆的分析中很少提及文化及傳統問題,而作為有着幾千年行政傳統和淵源文化的中國,應該多考慮這些方面的影響,甚至不妨在其基礎上增加傳統文化途徑視角。

第四篇:公共行政學讀書報告

《公共行政學》讀書報告

讀了張國慶主編的《公共行政學》(第三版),受益匪淺。這本書使我對於公共行政學的內涵及其研究範疇和研究對象有了明確的認識和理解。該書詳細敍述了國內外對於公共行政學的研究理論成果和最新的研究進展,讓我對該學科的歷史和現狀有了更多的瞭解。該書主要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行政原理與行政體制 第二部分:行政程式與行政技術 第三部分:行政行為與依法行政 第四部分:行政發展與發展行政。

第一部分主要在闡釋公共行政學以及相關學科發展歷程的基礎上,介紹和討論那些涉及公共行政原理的最重要的理念性的問題,那些關係國家公共行政制度的最基本的規範性的問題。比如説行政權力,行政職能,行政決策等等。在這裏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和討論政府公共行政管理過程中一些與規範性、有效性、靈活性直接聯繫的範疇。這些範疇大體上是中央政府即國家行政機關和各級地方政府即地方國家行政機關, 在實施公共行政管理過程中經常遭遇的不可迴避的管理問題。主要從行政執行,行政方法、行政效率,機關管理,公共財政這五個範疇作了詳細的論述。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和討論了公共行政學與相關學科交叉研究的某些問題。指出國家行政主體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健全相關行政法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主要介紹和討論發展中的公共行政研究問題,包括現代政府能力,當代中國行政改革,西方國家行政改革的理論背景,典範革命與官僚制典範批判,政府理論創新,修正政策與改革政府,以及存在的問題與爭論。

在此,我僅對“現代政府能力”構成與建設問題談一下自己的感想。

當今, 政府能力是實現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資源,是國家競爭力和國家持續發展能力的基本組成部分。 積極合理地確定和擴展政府的公共行政職能, 提升政府宏觀公共行政能力, 使政府能夠不斷形成和輸出優質公共產品, 對於國家的發展進步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如何界定政府能力呢?

從公共行政的角度説, 政府能力是國家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指國家行政機關在既定的國家憲政體內, 通過制定和執行品質優良、 積極有效的公共政策, 最大可能地動員、 利用、 組合、 發掘和培植資源, 為社會和公眾提供

廣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 理性地確立社會普遍遵從的正式規則並積極引導更為廣泛的非正式的社會規則, 維護社會公正和秩序, 形成有效調整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的制度及其機制, 進而促進國家快速、 均衡、 持續發展的能力。.

它構成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政府能力實際上就是用來衡量行政主體提供公共物品、 維護社會秩序等行政行為的有效性, 它決定着公共行政有什麼樣的過程和結果, 進而決定着國家能否快速、 均衡、 持續的發展。

它貫穿於整個行政過程。政府能力是經過政府與社會的互動, 貫穿於獲取資源、 整合資源、 配置資源和運用資源的動態過程中, 它作為責任能力與實物能力的結合體, 具體在每個行政環節和行政活動中都不同程度的體現其強弱、 大小和優劣。

它不是政府的自我認定。政府能力不僅體現為政府以強制性、 規序性等為特徵的用以維持政治統治有效、 合法的能力, 也體現為政府以公共性、 服務性、 迴應性等為特徵的社會服務能力。因此, 政府能力不是政府的自我評價, 而是社會與公眾對公共行為的迴應性評價。

它不能進行矢量性比較。政府能力直接體現為公共行政的效能、 效率、 效果和效用, 但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不能進行矢量性比較, 只能通過公共行政的外在行為表現及其社會效果進行價值判斷, 而此價值判斷是與政府的公共行政職能和公共行政權力的設定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同時,關於現代政府能力的構成,張國慶在書中給出了三種,即1.經濟管理能力,具體包括:推動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維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財政收支平衡的能力、有效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2.政治和社會管理能力,具體包括: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的能力、達成社會諒解和實現社會整合的能力、實現和維護基本社會公正的能力、促進社會均衡發展的能力。3、行政組織管理能力,具體包括:有效的反應和應變的能力、適應環境創新發展的能力、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如何建設和提升政府的能力已經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因為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間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政府的宏觀公共行政能力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認為建設和提升政府能力應從一下幾點去把握:

(一)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 提升政府服務能力

公共服務市場化是指通過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合作, 利用競爭機制、 價格機制、 供求機制與約束機制,調動社會資源參與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過程, 從而實現政府以較少的資源與較低的成本來實現提供數量更多、 質量更高的公共服務之目的。公共主體多元化, 政府不再是唯一執掌權力的組織和部門, 公共權力隨公共主體的社會化而社會化, 眾多非政府組織都成為部分公共權力的執掌者。 公共主體多元化、公共權力社會化, 實質也就是公共管理服務化, 服務將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管理體系的主題, 政府將以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和監督其他公共管理主體執行公共政策、 提供優質服務為中心。

(二)政府系統內部職能規範化, 提升政府運作能力

首先要合理劃分政府機構各平行職能之間的權責關係, 推進政府系統內部橫向職能配置的合理化:一是落實政府的核心職能和非核心職能相分離的原則。二是落實政府職能配置的平衡原則, 強化綜合協調中心。三是正確運行決策與執行分開的原則,以提高決策的質量與執行的效率。其次要推進政府系統內部縱向配置的合理化:合理分權和權力下放。合理的分權和權力的下放, 可以使政府從各種繁瑣的事務中擺脱出來, 使政府能夠集中精力履行其核心職能, 使政府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導航者和宏觀調控者的角色上, 從而提高中央政府的能力。另外,權力的下放還可以有效地安排和確定地方政府的責任, 為地方政府改善服務和提高業績提供激勵, 因而也有助於地方政府能力的形成。

(三)政府組織機構規範化, 提升政府自我創新發展能力

良好的行政機構不僅可以提供正確的政策投入, 而且還能以最小的代價提供關鍵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政府組織結構要隨着社會的進步、 科技的發展、 分工的深化而不斷改進, 政府結構不斷向高附加值化、 高技術化、 高集約化演進, 從而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資源, 更好地滿足行政環境需要的一種趨勢。目前, 政府組織結構規範化主要考慮如下兩方面:第一, 組織結構高效能化, 即以最少的資源投入獲得較高的能量產生, 從而為社會提供較大公共物品和服務, 以最小的成本達到與環境的平衡。第二, 政府組織結構知識技術密集化, 即通過建立電子政府、 發展學習型組織等措施在政府系統中能最大限度地應用人類知識創

新、 理論創新和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

(四)政府能力結構合理化, 提升政府自我適應協調能力

政府能力結構的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經濟、 社會發展戰略目標要求下, 實現政府能力供求結構平衡、各種外顯能力以及能力內部各要素能協調發展, 以取得較好結構效益, 以提升政府自我適應協調能力。首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政府可能擁有的資源, 使其在政府部門、 機構之間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才能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多的產出。其次要和行政環境的能力需求結構相適應, 以實現能力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平衡。能力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矛盾是經常存在的, 其原因在於需求結構總隨着行政環境的變動而變動, 而供給結構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往往不能及時地完全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為此要通過調整供給結構的辦法來促使二者的平衡。再次各種能力形式之間在運作上要相互銜接、緊密配合。 最後要有利於政府能力結構向高級發展。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條件下, 為取得長遠的國際競爭力, 有必要使政府能力結構逐步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 以適應參與全球競爭的需要。

第五篇:行政學的範疇讀書筆記

根據專題小組安排,我粗略研讀了《國外公共行政理論精選》和懷特的《行政學導論》,對這兩本書中19世紀初到中葉時期部分行政學學者們關於“行政學的研究範疇”理論進行了總結和重點提煉,並提出一些非學術性讀書感悟。

簡單介紹下這兩本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國外公共行政理論精選》一書,彙集了近100年來行政管理學各個發展時期的最有影響的一些經典著述,自1887年威爾遜發表的《行政學研究》到1983年賴特發表的《八十年代政府間的關係:政府間關係的新階段》,共選編了26篇文章,內容涵蓋了公共行政研究的重要性、公共行政科學研究面臨的具體問題、公共行政科學的研究方法、運用行政管理理論解決政府實際問題、一些具體的管理科學和方法等等,詳細地呈現了期間行政管理學從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這一行政管理研究領域範式變化的過程,使讀者從第一手材料廣泛瞭解行政管理學各種有代表性的理論和觀點。1926年倫納德·d·懷特《行政學導論》一書的出版標誌着行政學作為一門學科地位的確立,是世界公認的第一本行政學教科書,體現了懷特為對行政學理論系統化的努力,為行政學的學科體系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

《國外公共行政理論精選》中大多數文章都是介紹早期學者公共行政學的研究理論,在這一時期行政學研究特點有,將政治、行政二分法作為研究理論基礎,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到了行政方面;不重視非正式組織和行政管理過程的研究,注重對正式的政府機制即官僚體制以及法律規則制定的研究,即以官僚製作為研究的主要領域;強調以效率原則作為最高標準,要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既有效率,又負責任,就必然建立起權力集中、指揮統一、體系完整、分工明確、責職分明的政府系統,因此,幾乎所有的管理原則都可以概括為“效率標準”。

在上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對行政學的研究內容更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即針對政府行政出現了什麼問題,就有相應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還有就是注重對行政學的各組成理論進行研究,如,威爾遜對行政與政治的關係的研究,古克力對財政預算、組織理論的研究,馬斯洛的激勵理論研究等;第三是學科研究的交叉性,威爾遜、古德諾從行政與政治的關係角度,從組織理論和財政學的角度(古力克),懷特從管理學的角度並結合了韋伯的官僚制理論。

《行政學研究》,威爾遜將行政學從政治學分離出來,提出“政治學研究圍繞着政治體制、國家的性質、主權的本質和地位、民權和王權、政府實質和目的,忽略了”如何富有啟發性地、公平地、迅速而又沒有摩擦地實施法律“的問題,即”行政管理“,該文標誌着行政學的誕生,他認為:行政管理的領域是一種事務性的領域,它與政治領域的那種衝突與混亂相距甚遠。 將政府管理作為專門學科來研

究 是國家在個別和細微事物方面的活動,行政管理是技術性職員的事情。

古德諾《政治與行政》.古德諾繼續威爾遜之後,對政行二分理論進行系統的闡述並提出了他的政治與行政協調發展理論,.兩種基本政府功能,即國家意志的表達和國家意志的執行,即“政治“和”行政“,行政既是司法的又是政府的,政府行政的功能有執行法律、統計和半科學的功能(指從事行政技術性工作)。

赫林在《公共行政和公共利益》 中論述了公共利益‘就是指導行政管理的者執行法律時的標準,把統一、秩序和客觀性引入行政管理之中。

古利克在《組織理論按語》 書中提出了公共管理七項職能posdcorb,即計劃(planning)、組織(orgnizing)、人事(staffing)、指揮(directing)、協調(co-ordlinating)、報告(reporting)和預算(budgeting);

懷特 在《公共行政學研究導論》一文中闡述了行政是一門建立在管理基礎上的科學,是現代政府的中心問題;公共行政就是完成國家的各個目標過程中對人與物的管理。

此外,“組織理論之父“韋伯的官僚制理論,官僚組織體現了專業化分工、等級制、對法理化規則的遵從、非人格化的特徵,闡述了官僚制是一種理性的和有效率的管理體制。又如馬斯洛的《人的激勵理論》,提出了人的基本需要階梯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一旦低一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人們就尋求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提出了通過了解這些基本需要的相對滿足程度,開展行為激勵的主要原則和目標。進而從組織行政、人事行政上豐富了行政學的研究範疇。

下面就懷特《行政學導論》關於行政學範疇的研讀作一討論,在該書中,懷特指出,無論是在市政府、州政府,或是聯邦政府行政過程都具有一種基本的一致性,所以無須對此問題作“層次”上的分類。如果用市行政、州行政或聯邦行政等名詞來表示某種區分的話,那麼這種區分實際上並不存在。書中認為,行政是一個單獨的過程,即不是把行政想象為市行政、州行政或聯邦行政,而是把行政當作各級政府的一種共同的過程。行政中的基本問題,包括公務員創造才能的發展、工作的勝任、廉潔、負責、合作、財政、監督、領導資格、紀律以及各級政府的行政程序等均屬於行政學研究之範圍。作為西方行政學發展史上的第一部系統教科書,將行政學的研究重點轉向了行

政管理內部,轉向技術性細節。豐富了行政學的內容,但與此同時,似乎也喪失了威爾遜、古德諾那樣的寬闊歷史視野和一以貫之的邏輯體系。

懷特認為,國家行政管理的目標或目的有五個方面:

(1)行政的目的“系管理人員與物料,完成國家創設之目的也。”

(2)行政的目的在於官員和僱員的處置下,對各種資源加以最有效能的利用。各種資源中,既包括物質資源,也包括人力資源。

(3)行政是公務的執行,良好的行政千方百計地追求的是:消除浪費、保護材料和能源,迅速而圓滿地完成公眾的目標,既要節約又要保證僱員的福利。

(4)行政法主要屬於法律的範疇,其主要目的是對個人權利的保護。而公共行政的目的,則是對公共事務進行有效能的管理。

(5)增加行政權力也需要增加防止濫用權力的保障措施。只要官員犯錯誤、偏私、貪功的可能性存在一日,保障個人權利作為一個目標,就與某些政策的實行同樣重要。

書中預言,傳統上以立法為政治三權中的核心看法,在不久的將來必將被一種更現實的分析所取代,這種分析將建立政府作為行政的任務,政府是在與立法與司法劃定的範圍內運行的。

從研究對象來説,公共管理學不再像公共行政那樣更多地將自己限制在對政府行政機關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範圍擴展到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組織方面;

從研究焦點來説,公共管理學從以往公共行政的“內部取向”轉變為“外部取向”,由重視機構、過程與程序的研究轉到重視項目、環境、戰略與績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