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人際關係論文參考(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6W

人際關係論文參考(精品多篇)

人際關係論文參考 篇一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學生都擁有了5.手機、筆記本等高科技產品,在課外時間甚至逃課沉迷於網絡世界的遊戲中,更有甚者夜不歸宿、通宵達旦,也有的同學課堂上沉迷於小説或電子書,用手機上網打遊戲等荒廢了學業。當今部分大學生整天都在個人的小天地成為了宅男宅女,不喜歡和他人溝通,把自己當成生活的“小皇帝”。久而久之室友之間產生隔閡,互相疏遠,自然關係處不好。

80年代的大學生生活條件相對艱苦,經歷文化大g命的困苦,他們深知大學聯考機會的來之不易,更加珍惜進入高校繼續讀書深造的機會,他們在學習上大部分刻苦鑽研專業知識與技能,生活上保持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大學的學習生活基本上沿着宿舍—食堂—教室的“三點一線”生活,早上6:00起牀,10:30熄燈的嚴格學習作息時間使其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據瞭解,很多大學生在熄燈後用自制的小油燈繼續學習到深夜,走路、排隊買飯都在背單詞。同時,80年代的大學生更懂得擔當社會責任,肩負着振興中華的重任,因為中國經歷了“左”、“右”的錯誤及文化大g命的**,將中國經濟推到了崩潰的邊沿,尤其是文化大g命的十年使得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於是,當時的大學生更加努力學習,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他們深知只有相互支持、團結互助,中華民族才能騰飛。

當今90後大學生,部分因學習生活獨立能力較差,過分地依附其他同學,這樣狹隘的“依賴型”交往方式不符合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即保持適度的距離感。過於親密的交往會佔用他人的時間和空間,不利於個人隱私的保護,從而導致交往的厭煩,久而久之,隨着厭煩情緒的積累,矛盾就會逐步產生。與此同時,部分大學生過於強爭好勝,受功利主義和虛榮心的影響,喜歡拉幫結派,搞小團體主義,孤立他人,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這種易造成壓抑的宿舍氛圍,從而導致宿舍成員間的關係疏遠,人際關係緊張。80年代的大學生在於人交往時懂得一種距離產生美的意境,他們都會為自己的室友留有一定的私人空間。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畢竟會有個人內心不想為人知的隱私。而且80年代的大學生基本上處於多子女家庭,因此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和意識,能夠正確處理獨立自主與團結互助的關係,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

當今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日趨緊張的原因

(一)一般原因

1.1大學生人際交往知識和技能的匱乏。人際交往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需大學生用心推敲與經營。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需要交往知識和技能的引導。經歷十年寒霜苦讀的大學生,在書山題海中掙扎出來,根本沒有閒暇的時間和精力專門學習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能,其人際交往知識和技能是原始的、經驗性的,他們對人際交往的認知、應對策略、藝術和技巧知之甚少。在現實的同學交往關係中,往往憑感覺、直覺、情緒、經驗來處理自己所面臨的紛繁複雜的人際問題,這種僵硬的交往技巧很難適應新環境下複雜的交往實踐,甚至會弄巧成拙,導致各種衝突的發生,嚴重影響着大學生宿舍成員的和諧相處的關係,破壞了温馨的宿舍氛圍。

2.學校管理和教育上的缺失。宿舍是高校中最小、最重要的組織單位,然而在管理上,學校偏重對學生遵守紀律和各種規章制度方面的管理,而對大學生人際關係方面出現的問題較少過問。宿舍管理人員誤認為宿舍不出現安全問題,不觸到“高壓線”,就是“平靜的湖面”。而隱藏在內部的緊張宿舍關係得不到最佳時間內的有效解決,會釀成打不開的“死結”。碰到宿舍人際關係問題,管理員和輔導員也只是通過調宿舍的方式、從表從解決問題,並沒有從學生內心深處化解矛盾,治標不治本,無法從根部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涉及道德實踐能力的培訓和和諧人際關係培養等內容甚少,導致大學生交往知識的匱乏,也是造成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日益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時代原因

1.1部分獨生子女的狹隘交往觀。90後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有極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善於張揚個性,創新能力較強,但寬容、謙讓、合作的品質相對欠缺,導致產生以自己為中心的狹隘交往觀,在與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易發生碰撞、衝突。同時,很多家長把孩子當作“小皇帝”來供養,費盡心思為孩子提供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使他們產生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不良習慣,這種不良習慣在人際交往中難以被人接受。另外,由於父母望子成龍的心理,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不甘落後的思想,使他們在潛意識中把身邊同學視為競爭者,而不是合作的朋友。而80年代的大學生基本上出於多子女家庭,能夠把宿舍其他成員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宿舍看成一個温暖的家。

2.貧富差距拉大、地域經濟不平衡。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加之高校擴招,宿舍成員來自於不同的區域、城市、家庭,其成長環境有着明顯的差異。如來自大城市的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物質生活寬裕,生活上無拘無束,思想開放,喜歡追求時尚潮流。而來自偏遠農村貧困家庭的大學生生活則秉持節儉原則,思想比較單純,習慣於淳樸的生活。生活環境的差異使得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大不相同,而且一經形成根深蒂固,很難改變,在同一宿舍生活學習的大學生涯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交往極為頻繁,在公共物品的使用、個人作息時間的安排、宿舍衞生和個人衞生等諸多方面,難免會引起矛盾衝突。而在80年代雖然各個家庭的經濟收入也不同,但其差距沒有當今差距如此之大,而且當時的大學生思想相對簡單純樸,生活上以節儉為主題,自然一系列矛盾的`發生可能性相對比較小。

3.市場經濟加劇了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市場經濟講究競爭機制、優勝劣汰,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普遍意識到在校期間獲得更多的榮譽將成為將來就業的砝碼,同一宿舍成員基本上來自同一專業、同一班級,因此他們成為競爭對手。在各種評獎評優問題上,學生開始更多地考慮到今後的就業等利益問題,於是出現了惡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甚至在各種評獎過程中出現了拉票等不良現象。而在80年代,只要考上大學就萬事大吉了,國家幫辦一切,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小。而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當代大學生面臨殘酷的淘汰和嚴峻的就業壓力,使其忽略了競爭和合作的統一,過分強調競爭,宿舍成員成為競爭的對手,極易造成宿舍成員關係的不和諧。

建構融洽和諧宿舍人際關係的對策

(一)大學生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是相互平等的個體,大學生在與室友交往時要互相尊重,真誠待人,遵循平等、尊重、誠信的交往原則,只有播種真誠,展示真實的自己,才能收穫對方的坦誠。其次,要學會欣賞和讚美他人,能夠主動積極地向優秀同學學習,彌補自身的不足與缺點。心理學研究表明,讚美的話語會給他人來快樂,積極的情緒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衝破人際間的冷淡,消除人際關係的僵局與尷尬,使宿舍更加和諧融洽。最後,要準確把握距離尺度,堅持適度原則,合理運用距離效用,尊重別人的隱私。同時還要塑造豁達大度、培養宿舍成員的心理互容,倡導宿舍成員的互助精神。

(二)學校要轉變對宿舍區的管理與教育理念

學校不僅要對宿舍區實施總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更要深入學生宿舍一線,多瞭解細節問題,多關注和引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心理諮詢機構和心理保健網絡,使大學生能夠找到合適的釋放方式及時地疏壓,化解心理壓力,不因為心理問題而造成性格扭曲,儘可能將宿舍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中。另一方面,在宿舍管理上,可以轉變管理觀念,試着打亂專業、打破年級安排同一宿舍混住,這樣既可在專業上得到互補,有利於不同年級的溝通交流,又避免了因利益衝突而造成宿舍矛盾。此外,對於宿舍矛盾不能只通過調換宿舍從表面解決問題,應深入糾紛內部,瞭解事情的原委,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三)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圍

宿舍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要努力營造高雅的宿舍環境,將宿舍辦成文明、衞生、優雅、舒適之家。可以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譬如:宿舍文化大賽、温馨之家評比等活動,增強大學生生活的趣味性、增進室友彼此間的感情和團結協作意識。

人際關係論文參考 篇二

【摘要】

近些年來,隨着社交網絡的迅速崛起,它對人們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是我們傳達信息與交流的一種工具,更通過其“以人為本、低成本、無中心、裂變式”的傳播模式和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改變着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思考方式。在中國,作為社交網絡主要擁躉的大學生,在使用社交網絡的過程中,他們的人際關係也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

【關鍵詞】

社交網絡;大學生;人際關係

社交網絡,即社交網絡服務,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譯,中文直譯為社會性網絡服務或社會化網絡服務,意譯為社交網絡服務。從字面的意思來看,社交網絡裏也就是網絡+社交的意思,其功能是通過網絡這一載體把人們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具有某一特點的團體。近些年來,以現實人際關係為基礎的社交網絡發展迅速,日益受到網民與商家們的追捧。國外的Facebook,Myspace,Twitter;國內的人人網,開心網,QQ校友等社交網站如雨後的春筍般破土而出,發展極為迅速,用户規模呈爆發式的增長。

如今,社交網絡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是我們傳達信息與交流的一種工具,更通過其“以人為本、低成本、無中心、裂變式”的傳播模式和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改變着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思考方式。本文通過對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習慣的研究出發,意在探討社交網絡對當代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影響。

一、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的有利影響

1.1社交網絡製造了更多的話題供大學生們交流

社交網絡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也加強了信息傳遞的及時性。社交網絡由於其傳播信息互動性強,參與度高,受眾面廣的特點造就了一個“全民記者”的時代。這無疑使得思維靈活,愛好新鮮事物的大學生有了更多的話題可以討論進而拉近了人們思想上的距離。信息不再由專業的人員所壟斷,人人都可以通過社交網絡迅速獲知;並且這些信息也不再由於其專業性強而不能被廣大羣眾所理解,社交網絡總是能簡單而快捷地傳遞他們,進而被大多數人理解與接收。

2.以現實人際關係為基礎的社交網絡提高了人們的交往頻率

與以往虛擬社區(如天涯、貓撲)中脆弱,虛假,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不同,社交網絡大多是依靠現實生活真實的人際關係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比如人人網便是通過現實生活中學生們的同學以及校友關係而發展壯大的,這樣的交流環境更加真實、可靠,值得互相信賴。在提供了這樣一個良好的交往環境的同時,社交網絡也消除了人們空間地域上的限制。這會使得在交往過程中更容易對對方吐露心聲而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就像人人網的宣傳語一樣:“因為真實,所以精彩”。

3.“分享式”傳播能增進同學們之間的互相瞭解

社交網絡之所以受到熱捧的一個原因在於它使得人人都有了話語權,人人都可以就某一事物發表看法甚至於披露自己的一些私人信息為他人所知。移動媒體終端與社交網絡的結合更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他人互動,分享信息。由於這些“經歷分享者”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是我們的同學或者朋友,我們可以隨時瞭解他(她)的所見所聞,並與之進行交流互動,這大大拉近了同學們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彼此的瞭解。

4.社交網絡與電子商務相結合降低了人們的人際交往成本

人際交往過程中需要人們的共同經歷來增加彼此之間的熟悉度,在社會中,人們往往會通過吃飯,旅行,應酬等措施來達到這一目標。大部分大學生尚不能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較高的收入,在人際交往的開銷方面往往比較拮据。目前社交網絡與電子商務的互相結合在拓展出了極大商業空間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大學生們的人際交往成本。比如當糯米網上線時,人人網和北京成龍電影院便合作推出了40元包含兩張電影票、爆米花和冰激凌的團購活動,活動第一天便賣出了30萬張電影票,創下了當時團購網站的記錄,其中參與活動的大部分便是北京的大學生。

二、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的不利影響

凡事有利既有弊,社交網絡在使人們交往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時,也由於其功能特性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

1.1社交網絡的“社交化”解構了信息

社交網絡的主要功能還是社交,所謂社交便是泛泛而談,並不能有利於話題的深入以及人們思維的提升。社交網絡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更加註重的是“為大眾所知”,而並不是“將有用的信息為大眾所知”。思維性強,邏輯嚴密,深奧的信息為了便於傳播和娛樂大眾被解構成了膚淺、庸俗、無聊的片段。但諷刺的是,專心認真地想表達自己思想的人數卻在不斷下降,人們不再用心地去寫一篇日誌或者評論,而是瘋狂地挖掘生活中瑣碎無聊的小事力求娛樂大眾。

2.去個性化導致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信任危機

雖然大多數社交網絡是以現實中真實的人際關係為基礎而建立的。,但在這一方面社交網絡企業的規章制度並非十分嚴密,比如新浪微博,雖然開放了微博實名制,但這卻不是一個硬性的規定。這使人們可以選擇隱藏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身份,重新構建新的自己身份認同與個人社交網絡,產生“去個性化”的心理,進而肆無忌憚地攻擊、辱罵他人,甚至通過詐騙等非法手段竊取他人信息而引發網絡犯罪。同時,即便他人的真實身份在社交網絡中是真實可信的,由於近些年來網絡水軍與網絡推手的出現,人們使用社交網絡對熟人防範之心較弱的心理更容易被這些別有用心之人所利用,進而引發網絡犯罪,輿論綁架等諸多社會問題。

3.社交網絡有時使人們更加孤獨

一項由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發起的,對象是18至34歲的年輕人的調查顯示,被調查對象中有1/3習慣在網絡上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聯繫,而非真正去探望他們、進行面對面交流。社交網絡給人營造出了一種虛假的社交繁榮場面,但這些人際關係大多數是多而無效的,你可以瞭解到關於他人的許多信息,但這並不一定能增進你們之間交往的緊密程度,就好像我們的社交好友中雖然有着國小同學,但實際上我們幾乎從來都沒有聯繫過。有時候,這種人際關係甚至可以通過金錢進行購買,你擁有的好友以及訪問量可以通過聘請專業團隊進行修改。人們雖然在馬桶上,在牀上,在餐桌上不斷刷新着屏幕上的社交主頁信息,但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之中,還是在網絡之上,與他人的距離並未見得有所縮短。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更容易導致人們的受挫心理,進而使人們感覺到孤獨。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保證。社交網絡對於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影響是巨大的,這種影響我們必須重視。很早就有人提出過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對於社交網絡而言,這樣的説法也同樣適用,它消除了人們空間、時間距離的同時,又淺化了人們的交往深度,它在傳播信息的同時又解構了信息。但總得而言,社交網絡只是人們進行交流的一種工具,它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關鍵在於人們如何去使用它。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關係主體本身的真誠友善,熱情主動這一點並沒有因為社交網絡的方便快捷而有所改變,無論我們採取何種方式進行交流,我們都需要堅守人際交往中平等民主、互利共享、至誠至信、激勵相容的原則,這樣我們的心靈才會隨着空間、時間隔閡的消除而變得更近。

【參考文獻】

[1]劉蕾、淺論網絡交際對大學生心理髮展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12)。

[2]邵慰、大學生網絡依賴與社交恐懼的關係及其對策[J]、市場週刊理論研究,2004(02)。

[3]劇鳳書,丁向東、論當代大學生網絡人際關係[J]、管理探索,2010(07)。

[4]尼爾波茨曼、娛樂至死(第二版)[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1

人際關係論文參考 篇三

一問題提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教育發展主要目標中明確提出九年義務教育在校生鞏固率要從20xx年的90、8%提高到20xx年的93.0%,到20xx年在校生鞏固率要達到95.0%。研究發現,農村國中生厭學、流失現象依然存在,成為實現中長期發展規劃的一大障礙,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

農村國中生在校學習情況是衡量他們是否優異的重要標準。隨着教育教學觀念的改變,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已由過去僅看學業成績轉變為多方位多角度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業成績、心理健康狀況、師生關係、生生關係等成為考察學生健康成長的指標。學生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在校的學習狀態除受到教師、同學、校園文化、學校硬件建設、學校的品牌和質量等客觀條件影響外,最關鍵的因素是心態、性格、氣質、自己調節自己控制能力等,即自己因素。自己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屬於內因,是自己最終發展高度的決定性因素。自己調節是個體健康成長的關鍵,是目前農村中國小教育關注的重要課題,正確引導學生自己調節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

二研究意義

自己是人成長過程中最容易引起注意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過去教育學一直在研究學生的學習問題,但大部分都是從自己以外的因素入手,比如教師的教學方法、教育資源的配置、課堂教學情境的合理安排等。本文基於對自己的研究,從自己調節的視角探討農村國中生的學習狀態,旨在探尋一條從學生自己出發,自己控制、自己調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可控性,增強學生學習幸福感,促進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人際關係的可行之路。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利用SPSS統計軟件統計自己調節對人際關係與學習成績的影響,從而探討教育教學的啟示。主要研究自己調節對性格形成時期的國中生人際關係的影響,以及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在教育實踐中如何利用這種規律實現教育的目的,高效地達到教育的目的。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並解決教育中存在的農村國中生厭學、學習倦怠等不良現象,從根源上提高教育的效率,增強教育的目標性和針對性。

(二)研究方法

採用問卷調查法、文獻綜述法、訪談法探查農村國中生自己調節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以及對學習成績的作用,調查數據採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自己調節與學習並針對問題探討現象背後的教育啟示並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

1.1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為農村國中生的自己調節狀況及在校學習成績。被試的真實姓名用學號代替,保證了數據的客觀性。

2.訪談法。針對農村中學生、部分教師與家長進行面對面訪談。通過訪談了解農村國中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基本表現,歸納總結農村國中生所處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的特點,保證了研究的真實性、可靠性。

四自己調節概述

自己調節指的是自己意識對心理與行為的控制和調節作用。自己調節系統是以自己意識為核心,對各種心理現象和行為的調節。主要表現為:始動或阻止行為;心理活動的轉移;心理過程的加速或減速;積極性的加強或減弱;動機的協調;根據擬訂的計劃進行監督檢查行動;動作的協調一致等。自己意識是意識發展的最高階段,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出現較晚,並以系統的形式存在着。自己調節系統對個性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自己調節的表現

自己調節在認知、情感及意志活動方面均有所體現。其中在認知方面主要表現為自己觀察既包括觀察自身,也包括觀察他人,也就是主體和客體;自己分析即個體把從自身思想和行為所觀察到的情況加以分析,在這基礎上加以綜合、歸類、分析,並找出哪個是個性品質中最本質的特點,哪些是非本質的特點;自己評價,個體對自身能力、道德品質、行為及其他的社會價值的評估。正確的、合理的自己評價使主體對自己採取分析的態度,將自己的力量匹配進入不同難度的任務或者環境的要求;不正確、不合理的自己評價對工作、學習、人際交往等活動產生不利結果。在情感方面表現為自信感和自尊感。在意志和活動方面主要表現為自己檢查即個體在自己意識中將自己活動的目的與活動結果相互比較、對照的過程,它起到了計劃與目的同步實現的作用;自己控制即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主動加以控制的過程。通過自己意識達到控制自身的目的。自己控制水平與一個人的個性心理品質密切相關。

(二)自己調節學習模型

1.1Zimmerman關於自己調節學習的循環模式

自己調節學習的理論眾多,其中社會認知心理學家Zimmerman的觀點最具影響力。Zimmerman提出的“自己調節學習的循環模式”,包括四個互相關聯的部分:自己評價與監控;目標設置與策略計劃;策略執行與控制和策略結果的監控。首先,自己評價與監控指的是學生是通過對前期學習結果和學習表現的觀察和記錄,來判斷自身的學習。學生可以在自身的學習觀察和記錄中發現問題從而不斷解決問題,實現進步。其次,目標設置與策略計劃指的是學生分析自身學習任務,設置具體學習目標和學習規劃,或改善現存應用的策略。再次,策略執行與控制指的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使用某種適宜的策略,並保證使用的準確性和精確性。學生的學習策略具有一定的遷移性,可以在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學習任務中使用。最後,策略結果的監控指的是學生通過把學習策略與學習結果聯繫起來,來判斷學習策略的有效性。只有瞭解了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之間的相關關係,他們才會更加重視學習策略,從而可以提高自己運用自己調節學習策略的能力。

rich 自己調節學習模型

Pintrich在社會認知觀點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自己調節學習模型理論框架,他主要探討了分類和分析在自己調節學習中發揮不同作用的過程,並有一系列學術著作。在Pintrich的模型中,自己調節過程是按照以下四個階段來進行的:計劃,自己監控,控制,評估。在四個階段中自己調節活動被逐漸建構到以下四個領域:認知的、動機或情感的、行為和情境的。在這一模型下,四個階段代表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所要經歷的一個整體,但它們並不是按等級建構的。這些階段可以並行發生,併產生較強的相互作用。另外,Pintrich還指出並不是所有的學習任務都明確地涉及到自己調節。有時,有些任務的表現並不要求學生們像他們打算的那樣有計劃的進行控制和評估;執行過程也可以實現自動化,成為學生習得經驗的功能。

五結果與分析

本文調查對象為湖南3所中學的國中學生,年級為1~3年級,每年級各60名。問卷回收174份,男生95人,女生79人,其中有12份問卷為無效問卷。人際關係所得分數越高人際關係越不好,也就是個體與同學和教師的關係比較緊張。自己調節分數越高個體的調節能力越強。

通過表1可以得知,本文所調查的農村國中生只有49%的被試人際關係指數超過3.0,也就是存在人際障礙。

通過表2可以得知,本文所調查農村國中生自己調節能力基本呈正太化,自己調節能力很強和很弱的`被試均佔少數。

通過表3可以得出,本文所調查的農村國中生有30%左右的被試成績不理想,70%的被試成績良好。

利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自己調節與人際關係存在顯著性相關,相關係數為0、868,p值為0、000,雙尾統計結果為顯著性相關。人際關係與學習成績的相關係數為0、009,p值為0、913,顯示二者之間不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相關。自己調節與學習成績的相關係數為0、680,p值為0、002,顯示二者之間存在顯著性相關。

六教育對策

以上研究表明,自己調節直接影響農村國中生的學習成績,因此可以就自己調節能力的提升來幫助農村國中生提高學習成績,加強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己教育和自主學習能力,強調學生如何才能學會學習,無非就是要使學生進行自己調節學習。學生自己調節學習的促進可以從建立學習目標、掌握學習策略以及增強自己效能感等方面入手。

第一,促進農村國中生掌握學習目標,使其明確學習能夠掌握新的知識、發展農村國中生掌握學習技能、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能夠影響學生形成掌握學習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教師評價。有很多老師慣於用相對評價的方式去評價農村國中學生,即在評價一個學生時,將這個學生放在羣體中與其他人進行比較,如學習的排名,思想品質優良與否,這就影響學生形成表現目標。如果我們在評價時更注重每個學生自身點點滴滴的進步和成長,使學生更關注自身的發展與提高,這樣就會更利於促進農村國中學生進行自己調節學習。

第二,培養農村國中學生的自己效能感。影響農村國中學生自己效能感的重要因素是學生本身的成敗經驗和對成敗原因的自己認知。另外,相對評價對自己效能感帶來的影響也是消極的。因為把個體放到羣體中去比較,會使很大一部分人感到自己的失敗。即使成績較好的個體也會因其保持在羣體中靠前的位置而處於較高的焦慮狀態之中,這對個體自己效能感的形成及自己的提高是不利的。人在失敗時會對原因進行原因分析,心理學將其稱之為歸因,這是一種主觀認識。如果學生將失敗歸因為能力這一穩定內部因素,自己效能感就會降低;如果歸結為努力程度、學習策略這種可自己調節的內部因素,自己效能感就不會降低。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師也應該注意讓農村國中學生將行為的結果與努力的程度聯繫在一起,這樣就能保證學生的自己效能感,使學生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並注意掌握學習策略。

第三,有意識地讓學生掌握並使用學習策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學習策略,但不全面,甚至不恰當。例如,原詞原句記憶對有些內容是適當的,但對所有內容的記憶都採取這種方法則是不適當的。因此,教師必須結合學科內容有意識地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認知策略和認知調節策略,同時還要給學生提供使用策略的條件。例如,學生學會了歸納和組織學過的知識,教師就應該讓學生練習做歸納,而且允許他們自己有不同的歸納和組織。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要我們明確培養學生自己調節學習的重要性,把握好影響學生自己調節學習的因素,並採取適當的教育措施,就能使學生成為參與並控制學習過程的自己調節主體,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人際關係論文參考 篇四

[摘要]高校體育部門如同一個小社會,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教師之間、教師之間彼此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人際關係網絡,和諧的人際關係是推動高校體育工作的內驅力,對高校體育工作意義重大。文章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提出了在體育教師中營造和諧人際關係的一些新構想。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師管理和諧人際關係

高校體育部門是一個小社會,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教師之間、教師之間彼此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人際關係網絡。這個小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社交圈,並且隨着工作、學習、生活的需要,以及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遷、人事關係的變動等影響,各自的社交圈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每個人都希望在其中生活得愉快、幸福,尤其是部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希望在自己所負責的事業方面獲得成功、得到認可。這就需要有一個在工作上彼此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關心、互幫互助,在成績面前相互謙讓的和諧的人際環境。

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新老教師之間加強交流和相互學習,保持教師情緒穩定,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和諧人際關係有助於管理者之間產生共識,在教學管理上能形成強大合力,從而保證教育教學工作質量。但是,和諧的人際環境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個人在實際工作中,依據對社會、他人、集體的瞭解和認識,通過積極的交往活動創造出來的。管理者在處理人際關係中,不同於一般社會成員的突出點就是協調藝術。管理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通過協調人際關係,進而協調人與物、人與事的關係,從而實現管理的效益。對於高校體育部門的管理者而言,營造和諧人際環境、建立和諧人際關係,有助於凝聚教師的。力量,提高管理效益。

一、高校體育教師管理中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原則

1.1“公心”原則。作為管理者而言,要有一顆“公心”。所謂“公心”,顧名思義,與私心相對,就是想問題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不是個人,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利益,而是一個羣體、整體的利益。管理者要以一顆“公心”對待所管理的部門和羣體的成員,也就是以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辦事情。不因私交影響公事,不因成見和偏見影響公務。不徇私情,不厚此薄彼,一碗水端平。可以説,“公心”原則是管理者營造和諧人際環境和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原則。

2.平等原則。所謂平等原則,就是管理者在對待和處理自己與被管理對象的關係時,應該以平等的理念、平等的思想,與被管理者進行交流和對話。管理者並不是居高臨下的發號施令者,而是組織協調者,其地位和員工是平等的。只有以平等的原則來對待管理工作,才能夠真正拉近與員工之間的距離,實現真誠的交流,跟員工打成一片。這樣才能樹立威信,才能讓員工心悦誠服,開展工作才會事半功倍。高校體育部門的管理者,要和教師融為一體,心心相通,平等對待教師。

3.人本原則。所謂人本原則,就是以人為本。對於管理者來講,就是以員工為本。高校體育部門的管理者,就是要以教師為本,設身處地為教師考慮,想教師之所想,急教師之所急,解教師之所難,關心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在生活、工作和事業發展方面的實際困難,為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和空間,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温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教師感到家的温暖,凝聚起強大的力量。

二、高校體育教師管理中和諧人際關係的品質塑造

1.1培養寬容品格。在部門中,評職稱、評先進、評獎金,這些事都非常敏感,倘若教師們具備了寬容的品格,遵循互諒、互讓、互敬、互愛的原則,保持平靜的心境和寬厚的品格,自覺以整體利益為重,注意從先進者身上學習長處,就能使整體保持穩定、融洽的秩序。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管理者,尤其要具有博大寬容的胸懷,這是管理者重要的心理條件。寬厚待人的實質就是對他人的長處不嫉妒,對其短處不歧視。有的教師沒有評上職稱,一時想不通可能會向管理者發脾氣、動肝火,管理者要能夠沉得住氣,以寬容的態度設身處地替教師們着想,充分理解他們。寬容猶如潤滑劑,能減小摩擦係數,避免精力內耗,增強凝聚力。當然,寬容並不是無原則的遷就,不是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照顧情緒式的相容,而是要把對同志的寬容與對錯誤的批評統一起來,把對事和對人區分開來。這就需要管理者辦事要公正,對人不應有親疏之分,對事不要有抑揚之嫌,處事無私心雜念,秉公辦事,寬厚待人。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

2.保持良好心態。有的同志不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往往源於心理障礙。一是嫉妒心理。有的同志看到別人在品德、才華、成就、名聲等方面超過自己,就不服氣,千方百計詆譭別人。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者,必須通過種種途徑使教師明白,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着塑造下一代靈魂、成就祖國棟樑之材的重任,應該有雅量和胸懷。因此,必須摒棄嫉妒心理,要敞開自己的心扉,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二是急怒心理。有的教師出於自負,總認為自己的見解高於別人,不掩飾地表現出對別人意見的反感乃至火氣橫生,盛氣凌人,嚴重破壞了和諧的人際關係。消除急怒心理,一要克服急躁心理,二要時刻注意抽掉自己心中易燃的“薪柴”,以熄滅憤怒之火,免除人際關係中的“火災”。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者,與教職工的關係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法定的上下級關係;另一方面,是需要相互尊重與信任、關懷與愛護、理解與同情的民主平等的同志關係。因此,管理者與教職工發生矛盾、產生分歧時,更應學會以緩制急,以緩制怒。三是唯我心理。有的教師常常以自己為圓心,以個人小圈子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一切都圍着個人的小圈圈打算盤,這樣的人往往人際關係很糟糕。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要把自己擺在對方的位置上,“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體驗、理解別人的困難,克服唯我心理,增進相互理解,縮短人際距離。

三、高校體育教師管理中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方法

1.1真誠相待,相互支持。以誠待人是處理任何人際關係的有效方法。真誠,就是實在、真摯,以心換心,將心比心,不搞虛情假意、不欺騙、不做作。真誠是人的內心情感和情操的自然流露,只有真誠才能感染人、打動人,使人心悦誠服。對於高校體育部門來講,無論是管理者也好,還是教師也好,都應該真誠相待。管理者應具備的良好職業品質,是建立管理者與教師良好關係的關鍵,這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途徑。此外,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也很重要。只有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才能形成凝聚力和合力。管理者要真誠地關心每位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維護和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支持和幫助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教師也要大力支持管理者的工作,體諒管理者的難處,積極承擔管理者分配的工作任務,為管理者分憂解難。

2.知人善任,發揮所長。知人善任是優秀管理者必備的素質。只有知人,才能善任。也就是隻有先了解別人,才能知道別人適合幹什麼、擅長幹什麼。高校體育部門的管理者,要深入瞭解每一位體育教師所具備的能力特點,瞭解每位體育教師的長處與短處,儘量揚長避短,使他們面對學生時都能出色地發揮才能。比如,有的體育教師學歷雖不高,但語言親切、教育學生非常耐心,擔任低年級教學工作就比較合適;有的體育教師知識淵博,講話富有哲理,帶高年級學生易受歡迎;有的體育教師年輕又有社會活動能力,適合擔任體育活動組織工作等。只有量才而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人才資源,使每位體育教師各盡其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優異成績,從而激勵其更好地投入工作,形成良性循環。

3.暢所欲言,發揚民主。對於一個部門和集體來説,決策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有決策就會有政策、計劃和方案的產生,而相應的政策、計劃和方案的實施,肯定會帶來相應的後果。這個後果涉及和影響到的是整個部門和集體成員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等各個方面,這個後果往往會產生連鎖反應。因此,高校體育部門的決策,關係到每個體育教師的切身利益。在決策時,應倡導民主決策,鼓勵教師對本部門的各項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共識。還應倡導團結協作、友愛互助的精神,尊重和依靠每一位教師的智慧和力量完成部門工作。平時,管理者與教師之間要多交流,上下貫通,集思廣益,努力創造一種輕鬆和諧的人際和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1]洪琪,硃紅兵、試析建立和諧圖書館的人際關係[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7)。

[2]潘舜瓊、高校圖書館內部和諧的構建[J]、醫學信息學雜誌,2007(5)。

[3]黎晗、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6(12)。

[4]郭學德、幹部教育培訓新形勢下的黨校教學工作和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干理論思考[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6)。

[5]楊海霞、人際關係是學校和諧的關鍵[J]、華章,2007(12)。

[6]劉潞平、管理藝術與人際關係[J]、中醫藥管理雜誌,2007(1)。

[7]彭移山、試論體育教學中人際關係的協調發展[J]、湖北體育科技,2002(6)。

人際關係論文參考 篇五

摘要:大學生人際關係心理障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首因,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其身心健康、個人成長有着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大學生人際關係障礙的主要表現,並從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方面出發,對其人際關係心理障礙的克服及自我超越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關係;心理障礙;自我超越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由於交往而發生的一種心理關係。不論是親密關係、疏遠關係,還是敵對關係,統稱為人際關係。因此,人際關係實際上又是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人際關係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的許多需要都在人際交往中得到滿足,它的好壞反映了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物質和精神需要能否滿足的心理狀態。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即是在大學學習、工作、生活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主要有師生關係、同學關係、朋友關係等。如果這些人際關係不順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剝奪,或滿足需要的願望受挫折,因而會產生孤立無援或被拋棄的感覺;反之則會因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自信。

1、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意義

(1)大學生人際關係現狀

當今大學生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不是學習和就業,而是人際交往。北京市曾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做了3次較大規模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人際關係適應不良或交往不良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首因,佔40%以上,已經超過擇業的壓力和學業的壓力。

(2)不和諧的人際關係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

建立良好而真誠的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徑。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減少心理上的不適感,實現心理平衡。大學生大多在校寄宿,同室夥伴之間的交往狀況往往決定一個學生對學校生活的滿意程度。在融洽的宿舍裏生活的同學,因人際關係和諧,往往心理健康程度高,心情舒暢,專心學習,樂於交往與助人。反之,人際關係不和諧,感情不融洽,甚至衝突、仇視,彼此勾心鬥角,心理壓力便會增大,導致壓抑、冷漠、猜疑、退縮、迴避、畏懼、敵對等消極情緒和內心體驗,嚴重阻礙其心理健康發展。

(3)大學生職業成功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係

渴求事業成功是每個學生的追求。有人做過研究,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交往。科學的進步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其中人際交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選擇條件。

2、大學生在人際關係中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

(1)缺乏主動交流的心理能力

人際關係作為人們之間的心理活動,是主動的、相互的。部分大學生由於缺乏這種主動交流的心理能力,而對於陌生人,尤其異性,表現出害羞、主動迴避、畏縮現象。在別人面前面紅耳赤、目光緊張、心跳加快、講話吞吞吐吐、難以自我控制等。

(2)部分學生存在內向性格

部分學生由於從小性格內向,缺少交往,不善於交際而表現為膽怯、多慮、不合羣等。在學校裏上課不敢發言,除了要好的同學外,與大多數同學很少接觸,常常獨自活動,遠離人羣,看到老師繞道而行,儘量迴避學校集體活動。通常這些學生的自尊心很強,做事力求絕對把握才行,所以不敢冒半點風險,因而多是受環境和別人主行的支配,缺乏主動性,久而久之更羞於與他人接觸。

(3)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

自卑,即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才華等作出過低的估價,進而否定自己。部分學生由於相貌、智力、受教育的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等不如他人而產生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在交往中,雖有良好的願望,但是總是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因而對自己沒有信心,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別人的不快歸為自己的不當。有自卑感的人往往過分自閉,為了保護自己,常表現得非常強硬,難以讓人接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格格不入。

(4)心理承受能力差

一些學生由於從小在父母的關懷和愛護下長大,一遇到交往方面的挫折,如初戀失敗、當眾出醜等,就變得膽怯怕生、消極被動。

大學生應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完善個性結構中的優秀品質,克服不良因素,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3、大學生人際關係心理障礙的'自我超越

(1)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意識

良好的人際交往意識對人際關係的意義非同小可。儘管大學生們每天也都處在各式各樣的交往環境中,但不是每個大學生都有良好的交往意識。不少學生只是被動地處於交往中,有的學生甚至遠離人羣、自我封閉。學校教育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勇於交往、善於交往和樹立正確的交往動機的良好交往意識,讓學生認識交往的重要性,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識,才能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

(2)要增強自信,消除自卑

在人際交往中正確地認識自己和別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錯誤的自我估價中,對人際關係妨礙最大的,莫過於自卑。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信,他便在交往中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學校培養學生在交往中應該熱情友好,以誠相待,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於矜持,謙遜而不矯飾作偽,要充分顯示自己的自信心。只有樹立完全的自信,才能完全放鬆,從而顯得坦然自若,沉着鎮定。

(3)學會人際交往的技巧和策略

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也是影響人際關係的原因之一。在人際交往中,語言的交流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部分大學生由於年輕氣盛,在與人進行語言交流時總是滔滔不絕地説個不停,往往忽視了傾聽對方的發言,與老師、學校領導、用人單位等交流時,若言語盛氣凌人、不注意傾聽,造成的後果及給人的印象將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在傾聽時常常出現以下情況:

①很容易打斷對方講話;

②發出認同對方的聲音。較佳的傾聽卻是完全沒有聲音,不能打斷對方講話,兩眼注視對方,等到對方停止發言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然而,最佳理想的情況是讓對方不斷地發言,越保持傾聽,你就越握有控制權。

(4)不要過多計較別人的評論,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

每個人為人處世受到別人的評論是很正常的,不要輕信主觀感受,不要浪費時間去揣測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人家評論,不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都應看成是對自己的一種促進。同時也不應該以一時一事來評價一個人的好或壞,因為“借一斑而窺全貌”並不總是適合於所有人和事,個別和局部並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與人交往中應具有寬宏的胸懷,要有“讓人不為醜,饒人不為痴”的大度大量,不為社交中細小矛盾糾纏而斤斤計較。

(5)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你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可能緊張、羞怯時,就會引起機體強烈的焦慮,並處於高度緊張的自我防衞狀態,使他人覺得你對他有一種不信任的感覺,這樣就阻礙了彼此關係的發展。例如,部分新入學的同學,由於對周圍的人和環境都缺乏瞭解,因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一種高度緊張的自我防衞狀態,直到他們熟悉了周圍的環境及同學,才真正比較放鬆,真正適應。學校教育就應該多創造一些學生交流和鍛鍊自己的機會,從而使他們能夠鎮定下來,早日融入集體生活。

4、大膽實踐,實現人際交往的良性循環

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是可以改變的,大學生可以通過後天的練習和訓練來發展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當然,純粹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改善個體的人際交往狀況,但並不一定能促進個體的人際相處關係,大學生人際關係障礙的改善除了有賴於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大學生自己主觀的努力。在個人心態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核心實際上是一個人逐漸克服“自我為中心”的過程。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己。如果自己身上存在着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這種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才是人際交往的內涵之所在。

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豐富是人際關係的豐富,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自己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只要大學生正確認識和重視人際交往問題,就能夠實現自我超越。

人際關係論文參考 篇六

內容摘要:大學是培養人才的一個搖籃,其中培養大學生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正是當代社會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視的一課。當代大學生正處於探索人生、掌握專業知識、認知社會的階段,其人際交往的質量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校的生活、學習。然而,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克服影響其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障礙,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競爭的時代,藉助與學習他人的智慧來完成自身人生的奮鬥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人際交往指的是個體同身邊人之間的一種行為與心理的溝通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人們彼此的交流各種情感、思想、意見、態度和觀點,並且帶着很強烈的目的性。而人際交往過程又存在着主觀性、複雜性、實踐性、互動性、社會性等特點。

當今大學生羣體屬於一個心理幼稚並且又擔負着巨大壓力的羣體。面對來自於社會、環境、學校與個人等方面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會守常與社會平衡,保持一種較平衡的心理狀態。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現出失落、茫然與壓抑,常被無名煩惱所困擾,或者因為無端的恐懼而變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導致了人格錯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潰等。儘管這一些學生在大學生之中所佔的比例並不算大,但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問題。

二 心理健康的標準

簡單的來講,沒有不適應的症狀,便是心理健康。對當代的中國大學生來説,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能夠歸納為以下幾條適合標準。

1.性格健全。對外界、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態度符合社會規範,協調穩定,具備了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熱愛學習,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能夠從社會和學習活動中獲取滿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觀察、思維、記憶、操作和想象等綜合能力上達到一定水平,能夠勝任大學學習、生活與工作,並且能夠表現出較積極的創造性。

3.自我意識統一。能夠了解並且接納自己,即能夠正確地認識、要求和評價自己,承認並且喜愛自身的本色。對於自身的長處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對於自身的缺點不迴避,且不自卑。能夠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信仰的支配之下,認清自身人生的意義,形成切合實際的抱負與高尚的理想。

4.情緒穩定協調。能夠穩定、持續地保持愉悦的情緒,自信的心境,有着充分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充滿着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活力。能夠保持心理的協調與平衡,不為消極情緒所困擾,能夠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礙。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與勤奮去取得成就,從而獲取成功的喜悦。

5.人際關係和諧。樂於與他人交往,能夠用尊敬、友愛、信任、諒解、寬容等積極的態度同他人相處,既熱情於給予他人的愛與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愛與友誼。對人真誠、忍讓、寬容、和善,喜愛集體活動,歸屬進一定的集體中,並且在集體生活之中尋找樂趣。

6.行為表現得體大方。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着不同的行為表現及心理特點。行為表現符合其自身年齡特點,是其心理健康的標誌。青年學生應當開朗、活撥,步伐矯健並充滿活力。然而老氣橫秋與委靡不振,並不符合其年齡的特點,屬於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三 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調適

1.害羞的心理調適

具備害羞心理的大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問題。對於害羞心理障礙治療應當以心理治療為主,可以採用暗示療法、行為療法,並且結合了有效的社交與技能訓練來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增強自信,多去參加集體活動,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利於避免和預防害羞心理的產生。

2.自卑的心理調適

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確的自我認識。當大學生因人際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時,可以通過參加活動、傾訴、聽音樂等方法來擺脱不良的心境。因為這一種方式一方面發泄了自身的不良情緒,同時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際交往的機會,無形之中培養了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學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這樣,克服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種措施才能夠得以暢通無阻,發揮出最大作用。

3.戒備的心理調試

大學生應當對於戒備心理存在着正確認識,不需要顧慮重重,產生交往恐懼。應當培養自信心,只有充滿了信心地去與人交往,才不會對於交往充滿了恐懼。當大學生髮現自身出現了不適當的心理戒備時,要迅速地剋制自我,要告訴自己,無端懷疑是不合適的,會給自身的人際關係帶來不好的影響。大學生在有一些時間需要適當地進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閉心理,坦誠地同交往對象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祕密,能夠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也能夠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備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緩解。

4.孤獨的心理調適

大學生需要克服其孤獨心理,首先就要做到開放自我,多與外界進行交流,以誠相待。其次,要大膽的交往不怕挫折,善於在交往的挫折中、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增強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學生需要加強並培養自身的愛好與興趣,有了愛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會感受到孤獨。最後,大學生應當儘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緒,由於自卑導致的孤獨狀態,就像作繭自縛,不衝破這一層繭,就很難走出孤獨。

此外,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常見問題還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之中出現了一些缺點、還有一些做的不夠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應當以包容、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對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應通過真誠溝通,而不是大加指責。

四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1.學校方面對於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學校是對於學生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只有注重了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人際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大學生人際交往在教育訓練方法上主要包括了個體輔導、團體活動訓練、案例討論以及研究。

①個體輔導。個體輔導指的。是針對了學生個體所存在的交往問題實施個別指導,以求改善他們交往的現狀,促進他們的交往能力向健康發展的方法。

②案例討論和研究。案例討論和研究是在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課堂教學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對於學生實施交往能力訓練的主要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根據教學的目的,採用案例討論和研究來組織學生實施研究、學習的方法。

③團體活動訓練。團體活動訓練特點主要是適用於有着共同交往問題或者是有着共同的心理困擾的人,而成長之中的大學生的確有着共同的心理問題及交往問題。團體活動訓練的主要優點在於了團體成員的互動,形式多樣、實踐性強、適用而廣、生動有趣。隨着人際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強,這種方式也必會成為高校生人際交往訓練過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學生自身對於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①提高認識。大學生應當正確地去認識自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而且對於交往過程之中的問題;從客觀的角度來出發去評價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積極樂觀的觀念來看待人際交往,贏得他人的友誼和熱情;學會理解和包容,維持交往環境的融洽與和諧。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學生應當樹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體態語言和行為規範,與人溝通交往需要講究談話和語言藝術,善於去傾聽對方的談話,做到真誠、虛心和耐心。還有就是大學生需增強人際交往吸引力,形成優良的人際關係,把握好對象的特點,靈活應對,有的放矢,擴大其交際圈。

人際關係論文參考 篇七

【摘要】

在百度中輸“大學生孤獨鬱悶”,[1]就能夠找到相關網頁大約1,510,000餘篇。在大學生個人行為方式調查中,把“享受孤獨”當作普遍而自覺的行為方式的大學生佔到了被訪羣體的82.6%。我們很有必要去關注一下由大學生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帶來的孤獨鬱悶情緒,分析孤獨鬱悶與人際關係中的人際吸引原則,增進人際吸引的因素,以及親密關係和愛情的關係,並幫助大學生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也從很多方面擺脱孤獨鬱悶,以及減少孤獨鬱悶引起的很多自殺、侵犯行為等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孤獨;鬱悶;人際吸引原則;親密關係;情感困惑。

如今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不良是導致大學生孤獨鬱悶的重要原因,“踏着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裏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傾訴衷腸”已經越來越成為許多大學生的生活軌跡。這種看似標新立異、瀟灑不羈的生活方式卻真實地折射出了大學生孤獨、迷惘的心理困惑。人際關係方面的人際吸引原則,增進人際吸引的因素,以及親密關係和愛情這些環節,是影響大學生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面,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孤獨鬱悶情緒,甚至自殺,攻擊或者殺人等行為。

1.1大學生孤獨鬱悶與人際吸引原則。

人際吸引的原則有交換原則,交互原則,自己保護原則,我們就從這三個原則談談人際關係以及如何會產生孤獨鬱悶情緒。

1.11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

交換的原則是,[2]如果在與某個人的交往中,我們獲得得收益大於成本,我們就會和他繼續交往下去,並且對這種交往的評價也較高;如果在交往中付出多,收益少,則交往有可能中斷,我們對這種交往的評價也低。人際交往是雙方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

而好多孤獨鬱悶的大學生往往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為了搞好關係,過於遷就別人而不顧及自己的感受,從而久而久之引起自己內心的不平衡,從而使這種人際關係割斷。一種是性格過於強硬,和別人的交往中喜歡控制別人,並且自私自利,不喜歡與別人分享,從而也造成自己的人際關係不良,產生孤獨鬱悶感。另一種是自己評價偏低者[3]常感到自己不可愛、缺乏魅力、生存無價值,使個體對人際交往缺乏信心,自己的交往需要難以滿足,也感覺不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不敢去付出,很害怕被貶低和被別人欺騙,無法預想自己的付出會不會得到回報,從而產生孤獨感。

1.12人際交往中的交互原則。

人們懷着這樣的一種心理傾向,即喜歡那些同樣喜歡自己的人。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也往往是喜歡讚美別人,肯定別人,用優勢視角去看待其他人的人,他們有着吸引人的人格氣質,也有着給別人温暖和關愛的個人特質,能夠去傾聽和同理別人,這樣也往往可以贏得別人對他們的喜歡。而那些孤獨鬱悶的大學生,往往性格孤僻,大多數以自己為中心再加上語言技巧的缺失,使他們不受人接納和喜歡,這樣形成惡性循環。

1.13人際交往中的自己價值保護原則。

自尊是個人對自己的情感和評價,是對自己價值的判斷。當評價的結果是肯定的,自己價值感得到確立時,個體就獲得較高水平的自尊;反之,自尊會受到傷害,出現自貶。在人際交往中,尤其是一對一的交往中,我們往往不喜歡去遵從別人而放棄自己的一些東西,除非對方有足夠的理由和能力去説服你態度改變,這是一種自己價值的保護。孤獨寂寞者往往是高自己價值保護者,但自己又缺乏去説服別人的能力,而往往導致自己不能夠接納別人也不能夠別人接納。

2.大學生孤獨鬱悶與增進人際影響的因素。

增進人際影響的因素有個人特徵(容貌、能力、個性特徵)和相似性、互補性、熟悉性、臨近性。這些影響因素可以促進人際關係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如果運用不恰當又會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2.1先從個人特徵方面來談。

2.1.11容貌是影響別人對你評價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般來説,任何一個陌生人的外表通常是我們最先觀察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們能得到的惟一線索。外表包括相貌、體格、髮型、服飾、氣質等等。大學的同學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家境,當然更有不同的外表,而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大學生又比較在乎外表的作用。那些外表出眾的人往往比外表不好的人更受人歡迎,也就相對的孤獨鬱悶者少一些,而外表很差的人,如女生太醜陋,男生太矮等在一定程度上孤獨鬱悶者較多。

2.1.12能力也是影響人際的重要因素。

人們更喜歡那些有能力的,而對那些平庸的無能的人較排斥,能力是一步步培養出來的,但目前的教育狀況,好多同學尤其是農村的同學從國小到高中為了考大學一頭扎進書堆裏,其他方面的能力培養的較少。好多學生因為別人不喜歡自己也不去喜歡別人,但自己又沒有什麼能力,導致人際關係淡漠,自己容易孤獨鬱悶。

2.1.13個性特徵方面。

內向、害羞、自尊心低、社交技巧差的人往往容易寂寞。一些有着自卑心理的同學往往過於敏感,也害怕被傷害和被拒絕,無法與其他同學建立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係。自己表露低的'人也往往容易孤獨寂寞,總是無法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有着這樣性格的同學也容易孤獨鬱悶。

2.2就相似性和互補性來談。

增進人際影響的因素有相似性,互補性和熟悉性,剛步入大學的大一新生,無論是在宿舍還是在班級形成小幫派,老鄉或者性格相似的人在一起。在校園裏有好多的社團,因為喜歡這種活動而進了一個社團,併成為好朋友的也有好多的同學,比如足球協會,跆拳道協會,電子科技協會,志願者協會等等。一個宿舍[4]或者一個班級的同學可能不和諧,很大程度上因為彼此的相似性不夠多,再加上彼此不能相容,心不夠寬,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我們就拿宿舍來説,在寢室裏,作息習慣的問題就是一個大問題,有的人喜歡十點睡覺,而有的人一熬就熬到夜裏兩三點,而喜歡早睡的人往往由於那個晚睡的人制造出一些聲音,或者有燈光,他睡不着。久而久之,雙方在這方面如果形不成相似性,就會出現裂痕和矛盾。

2.3互補性方面。

好多情侶或者家庭因為互補走到一塊,也有很多同學因為互補而成為好朋友,人們也確實會因為互補彼此喜歡和依戀,如果把丈夫分為四種:父親式、兄長式、弟弟式和兒子式,把妻子分為四種:母親、姐姐式、妹妹式、女兒式,而往往父親式的男性會與女兒式的女性結婚,調查顯示互補的家庭是比較和睦的。那些孤獨鬱悶的同學往往只看到自己身上的亮點,別人身上的缺點,或者看到自己和別人身上的缺點,看不到優點,這樣互補就不再發揮作用,而是成為不相容的因素了。

3.大學生孤獨鬱悶與情感困惑。

人類的愛情包含着四個要素:關心、尊重、責任和理解。Sternberg將愛情分為7種形式: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他認為愛情由三部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而作為大學生來説,更多的是激情和親密,沒有承諾,即使有承諾也是一紙空文。對愛情的渴望,對性的好奇是大學生生理已經成熟但心理不成熟的特殊表現。今天的大學生談戀愛同居甚至結婚都已經不是什麼祕密。潘綏銘教授的著作《性愛十年》一書中對大學生的性態度和性行為的實際情況做了調查,事實證明大學生有性行為的比例已經不容忽視。大學生既渴望現代的刺激,又擺脱不了傳統的制肘,他們的行為受着雙重價值系統的支配:一方面是師長、父母的諄諄教誨要以學業為重,要有戀愛道德,另一方面是擁有愛人、享受性愉悦的誘惑。大學生的愛情面臨另外一個很大的困惑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大學裏流行一個順口溜:“我愛的人名花有主,愛我的人慘不忍睹”,這句略顯刻薄的調侃反映了大學生對感情的困惑。再理想的愛情也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殘忍與世俗,雖然這個時代沒有硬性的分配製度棒打鴛鴦,然而面對現實的地域、就業,大學生情侶勞燕分飛的也不是少數。

人際關係論文參考 篇八

【摘要】

寢室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目前寢室人際關係並不和諧,存在着很多問題,並且構成了一定的社會危害。本文欲尋求解決之道,並引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文化,用“家”文化的文化內涵來解決大學生寢室人際關係緊張的局面。

【關鍵詞】

“家”文化,寢室管理,人際關係,大學生

寢室,作為大學學生管理中的最小單位已經顯示出其重要作用,寢室人際關係的好壞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心理承受能力。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大學寢室人際關係的構建逐漸遭到破壞,寢室的不團結不穩定因素日益彰顯,大學寢室人際關係的構建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得不引起我們有關學生管理工作者的注意和思考。

1大學寢室人際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寢室是大學生人際關係最為緊張和密集的地方,是大學生生活和休息的主要場所。目前的大學生80%以上為獨生子女,家長的嬌慣和社會的寵愛往往讓這些孩子在心理上以自己為中心,他們無法接受與他人共享生活空間的現實,在內心深處就對同宿舍同學有一種排斥與戒備心理,因為接觸頻繁,室友成為假想敵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1.11排斥、戒備心理影響人際交往

獨生子女的優越感深深根植於當代大學生的心中,每個人都在家中恃寵而驕,再加上社會輿論的導向,讓當代大學生產生了一種我是“小皇帝”“小公主”理所當然的認知心理,再加上當代大學生的敏感心理,戒備之心就事出有因了。

1.12個人習慣帶來生活不協調

大學生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由於生活在不同地域,隸屬不同民族,又各自按自己地方、民族、家庭生活的不同方式養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慣,這些不同的生活習慣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和碰撞,由於個人習慣的不同帶來的寢室人際交往難題也就層出不窮了。

2大學寢室人際關係問題帶來的危害

面對這些人際關係問題,我們不能聽之任之,其非但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很多麻煩,甚至給學校和社會帶來極大危害。

2.1人際關係緊張造成學生心理負擔

寢室是大學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場所,寢室人際關係是大學生人際關係交往的初始,更是大學生主要的人際關係,在一個人際交往緊張的氛圍中生活勢必會造成精神緊張,帶來心理負擔。

2.2演變社會危害

長期的孤獨和心理負累會導致人個性的一些偏差。久而久之甚至會出現危害社會的事件,比如某農業院校在寢室中發生的殺人案件,某同學因睡覺呼嚕而被室友嘲笑甚至傳到網絡上,因長期被室友嘲笑,寢室人際關係十分緊張,該同學就養成了孤僻的個性,這件事成了導火索,該同學在凌晨3點多用事先準備好的刀刺入了錄下他呼嚕的室友身體,本該和睦融洽的同學演變成了悲慘的兇殺。這僅為一例,寢室室友間發生的吵架、動用管制刀具甚至被逼發瘋的事件近幾年層出不窮。

3目前寢室日常管理現狀

既然大學生寢室中問題層出不窮,危害又如此之大,學生管理工作當中就應該加大寢室管理力度。幾乎每個學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都很重視寢室管理,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便是寢室管理很重要,寢室是學生在學校的家,管理好寢室便可為學生提供一個温馨的學習環境。儘管如此,目前的寢室日常管理方式依然相對落後,很多方面並不符合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3.1管理模式落後

大學生公寓是一種新事物,是我國高等院校擴招後所產生的一種新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也是我國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產物。[1]可是在管理方式上卻依舊延用高校過去那種“封閉式”、“家長制”傳統管理方式,而且在這種高壓的管理模式之下根本不利於管理者和學生的溝通,從而很難發現學生中潛在的人際關係問題。

3.2管理者管理觀念落後

大學生寢室的管理者主要由兩種人員構成,一種是主管學生輔導員,一種是公寓管理員。

(1)前者雖具備足夠的學生管理知識與管理理念,但是繁忙的工作以及身為教師的驕傲感很難使他們真正走入寢室,經常把自己置於管理者的地位,輕則規章、重則制度,擺脱不了“家長制”“一言堂”的。傳統觀念,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響。

(2)後者雖然時時與學生生活在一起,但是這些人更多的是學校外聘的臨時工作人員,既沒有較高的業務素質,更不具備學生管理能力,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工作無非是規章制度的執行者,學生是被執行者,既如此,便難以與大學生產生正常的思想交流與情感溝通,往往與學生之間在管理問題上發生衝突,甚至有激化矛盾的可能。

4尋求突破途徑

面對着新形勢、新問題,寢室管理必須尋求突破途徑。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歷史進程的必然。筆者認為應該加大對學生的教育,返璞歸真,向老祖宗求取真經,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歷久不衰的奇葩,是我們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筆者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尋覓到“家”這一獨特文化內涵,在學生管理中引入“家”文化概念,用“家文化”教育學生,使學生寢室關係達到和諧狀態。

4.1“家”文化引入寢室文化——“室友”化“血緣”

“家”,對於中國人來説有一種特殊的意義,我們説“家國一體”“國家”,就是這種特殊意義的展現和延伸,林語堂認為中國文化又一個攻之不破的真正堡壘,即中國人的家。可以説不理解“家”文化就無法理解中國文化,就不能解開中國文化延續五千年曆久不衰的真正祕密所在。“家”是血緣,“家”是歸宿,任你遠行天涯,依舊要心心戀戀一個温馨的所在——家,任你皇族貴胄,依舊要遵循遊戲規則“家天下”,所以,“家文化”便如同血液一般流淌在每一箇中國人的血管中,我們要把“家文化”引入寢室文化就是要把這種精神的認同引入寢室,把室友關係轉變為血緣關係,把人際關係轉變為家庭瑣事。大學生遠離父母親人,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那便讓“家”這個概念盤亙在寢室,盡力營造出家的氛圍。

4.2組織活動進寢室——醖釀“家”的情理邏輯

有了“家”的形式,便要創建“家”的情理邏輯。“家”的情理邏輯是非理性的,“兒不嫌母醜”“情人眼裏出西施”哪一個是理性的?現代人就是太理性,太現實,反而丟棄了老祖宗的美好的東西。我們就是要營造出這樣的情理邏輯,家人之間何必計較?全憑感性豈太理性?以寢室為單位進行活動,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室友之間的這種非理性情感。

4.3輔導員進寢室——解決“家家難唸的經”

輔導員不是執法者,要轉變觀念,走進寢室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傾聽,要斷清官難斷的家務事,解決“家家難唸的經”。我們給學生自由的空間,給學生自主管理的權限,不代表我們要放任管理,學生畢竟還是學生,在念不好自家的“經”的時候就要我們輔導員老師介入。輔導員老師要做調解員,要做心理諮詢師,做思想政治指導者,送政治思想教育進寢室,送心理服務下寢室,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解決學生的心理偏差。

5結論

“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力量,是由血緣、情理支撐起的中國人心靈的歸宿,它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中度過了五千年的光陰歲月,必將繼續伴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90後的新生代自然也在“家”的護衞下幸福的成長,雖不擅人際交往,卻難掩血緣親情,對其進行“家”文化的教育不僅僅可以幫助他們進行正常的寢室交往,構建良好的寢室氛圍,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在西方文化嚴整侵蝕的今天能夠重拾傳統文化,迴歸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使傳統文化再閃光輝。

人際關係論文參考 篇九

1.1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總體狀況為了更好地瞭解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的狀況,首先對其總體狀況進行了分析。從IRIDQ測量問卷上的得分情況可知: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的平均分為12.36,其中無困擾組(IRIDQ得分為0~5.36)的教師13人(佔11.6%),普通組(IRIDQ得分為9~13.12)的教師71人(佔63.4%),嚴重困擾者組(IRIDQ得分為15~28)為28人(佔25%)。説明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總體狀況一般,被調查的教師中有1/4的教師目前存在嚴重的困擾。

1.2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年齡特徵為了探討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的年齡特徵,根據研究需要,將調查對象分為三個年齡段,22~30歲為Ⅰ組,31~40歲為Ⅱ組,40歲以上的為Ⅲ組。結果顯示: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隨着年齡的增長呈現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趨勢,且Ⅰ組年齡段的人際關係較Ⅱ組、Ⅲ組年齡段的人際關係更和諧一些。同時從表2可以看出:Ⅰ組分別和Ⅱ組、Ⅲ組存在顯著性差異,Ⅱ組和Ⅲ組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1.3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性別特徵為了解中學體育教師的人際關係在性別上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通過T檢驗對不同性別之間的測量結果進行了比較。從表3可見: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測量數據顯示,男性教師的人際關係略好於女性教師。總體來説,男性和女性在性格上存在很大差異,男性比女性具有攻擊性,他們的冒險精神比女性強,在面對危險時更容易迎頭而上。還有在興趣和職業偏好上的男女也存在性差異,男女的興趣愛好各不相同,女性好像文靜很多,男性比較急躁。男性在冒險活動、運動中比女性應該更感興趣。而女性在家庭活動和辦公室工作比較喜歡。因此,儘管討論的同是體育教師這一羣體,上述提到的性別上的差異,同樣存在於體育教師這一羣體中,但是正是由於這一些差異,導致了他們在生活工作中相處的羣體也不同,男體育教師更多在是在運動中交流感情,促進關係,且生活圈相對於女性更廣一些;而女性體育教師更多的'則是在聊天、逛街、聚餐中增進感情,維繫關係。因此,體育教師的人際關係在性格上不存在差異,且男性優於女性也是符合常理的。

1.4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職稱特徵為了解中學體育教師的人際關係在職稱上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通過T檢驗對不同職稱之間的測量結果進行了比較。從表4可見:不同職稱的中學體育教師的人際關係存在着顯著性的差異(t=-1.986,P<0.05),且具備高級職稱的教師人際關係大大優於中級職稱的教師。高級職稱的評定相對中級職稱的評定條件苛刻,但凡能滿足高級職稱評定資格的教師其教齡相對較長,思想行為成熟穩重,業務上相對成熟,學術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在本專業中也是骨幹教師,教育教學成績突出,學校肯定,同行認可,學生尊重。在人際交往中,能夠更好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積極主動的與人交往,自我認可度也較高;而中級教師在生活中、工作中較高級職稱教師存在更大的壓力,由於相對比較年輕,個人問題、家庭問題、育兒問題、職稱晉升等問題都成了中級教師需求思考的問題,而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無形中讓中級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積極維繫同事、朋友之間的感情,合適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高級職稱的教師人際關係大大優於中級職稱的教師,且二者在人際關係這個項目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1.5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職務特徵為了瞭解職務這一個維度對於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的影響,根據研究需要,將教師分為普通教師和擔任了某職務教師(下文及下表將其簡稱為“領導”)進行比較,從而來分析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的職務特徵。從表5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普通教師對於人際關係的測量結果要優於擔任領導的教師,且二者存在顯著性差異(t=-2.382,P<0.05)。得出這一結果,可能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通過對心理學專家的訪談得知,社會上所認為的人際關係的好壞與自己對於自我認識人際關係的好壞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這樣一説,就不難理解,中學體育教師中擔任領導的這一羣體,對於自身人際關係的評價並不高,這可能與其工作中的壓力,以及由於工作而引起的家庭問題等一系列問題引起的,説明其周圍真正可以讓他們放鬆身心,不帶面具交流的朋友不多,從這個層面上來分析的話,其人際關係較之普通教師更差些,也是合理的。而普通教師較之領導層,沒有那麼多壓力困擾自己,自然在人際關係的自我認可度上要更高一些。

結論

1.中學體育教師的人際關係總體情況一般,被調查的教師中有1/4的教師目前存在嚴重的困擾。

2.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隨着年齡的增長呈現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趨勢,且22~30歲組年齡段的人際關係更和諧一些,且與其他兩個年齡段組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3.中學體育教師人際關係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男性教師的人際關係略好於女性教師。

4.不同職稱的中學體育教師的人際關係存在着顯著性的差異,且具備高級職稱的教師人際關係優於中級職稱的教師。

5.普通教師對於人際關係的測量結果要優於擔任領導的教師,且二者存在顯著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