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哲學與人生的思考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8W

哲學與人生的思考論文【精品多篇】

解析哲學與人生的關係論文 篇一

我們現在試圖思考道德。當這個簡單的詞語被不假思索地混跡於眾多句子中的時候,可以讓人想到許多道德理論或説教;而作為一個光禿禿的題目,它從它的熟知用法中被疏離出來,成為一個陌生者,成為被打量的對象,或者更準確地説:它打量着我們,以它陌生的眼光透過層層熟悉的面具。它光禿禿地站在那裏,對於我們來説僅僅成為一種開啟的可能性:一個揚起的手勢或一個張開的口型。

我們於是爭取到一種微弱的可能性,得以聆聽道德的聲音,在它的突兀站出所撕裂出來的寂靜裏。所以膽敢用而且僅用這兩個簡單的字來作為標題,既是出於對語言的失望與無奈,也是出於對語言的絕對意義上的尊重和依賴。尤其對於這樣一個簡單的原詞語,更多的是出於後者。因為作為揹負着沉重文化遺產的後來者,我們本來是沒有權利僅僅以這樣一個簡單的原詞語來作為一篇文章的題目的;但這説的只是我們,而就一個原詞語本身來説,恰恰是它揹負着沉重的文化遺產這種狀況本身賦予它一種理由和責任去重新簡單地站出來,迫使人們重新思量它的意義。

因為所謂文化遺產終究是歷史的“我們”所創造的,而一個原詞語在一種絕對的意義上講是任何文化創造的一種被給予的語言上的條件。所以,就“我們”而言,或者説出於對語言的失望與無奈,這個題目説的是:它可以是在思考任何別的東西,但不是道德;而就道德這個原詞語本身而言,或者説出於對語言的絕對尊重和依賴,這個題目試圖説的是:它只思考道德,而不是任何別的東西。

現代人經常談論現代人或現時代的道德淪喪,並因此而沮喪。然而真正堪憂的不是現代人或現時代的道德淪喪,而是道德本身的淪喪。道德淪落到倫理道德,因而喪失了它的真義,這是現時代和現代人道德淪喪現象的根本原因。

倫理道德關注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可以是“有道德的”,也可以是“沒有道德的”,道德是一種“品性”,擁有或者不擁有它被描述為與人交往的兩種倫理狀態,就好象有錢沒錢是經濟交往中的兩種狀態。

而且對它的擁有還可以有量的區別:有的人擁有較多的道德,有的人擁有較少的道德;某件事體現較多的道德,某件事體現較少的道德。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有一種收集整理道德規範的倫理學,它把道德按照日常的方式理解為現成固有的、不會改變的東西,它以故事、寓言、諺語等等文學方式使其自身成為日常倫理道德理解的語言表達:這種表達或者是把抽象的道德原則形諸具體的情境和行為,或者是把生活中的道德經驗提煉為簡約抽象的道德原則與規範,前者成為膾炙人口的教化故事,後者成為有口皆碑的倫理準則,這兩者往往是同時進行的。隨着這種道德語言的成型與習慣化,道德越來越被倫理化,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生活的倫理化,乃至世界的倫理化,也就是説自然越來越被理解為人的世界,而且世界越來越被當作人與人發生x系的舞台與背景,甚而至於只被當作空洞的時間和空間。所以,道德以一種“最富有道德的”方式被倫理化的過程,倫理道德取得它強大的教化力量的過程,也就是本真的道德被淪喪和本真的自然被遺忘的過程。道德世界的建立,也就是自然隱退和道德淪喪的開始。

另一方面,倫理道德世界的主流文化出於對道德倫理化進一步深化的需要,也開始對倫理道德視道德為事實、從而只對它進行加工整理這樣一種狀況開始不滿,這種不滿導致了對道德的根據、來源或本質的尋求,這種尋求表現為兩種互相爭奪支配權力的共生同謀:宗教的與哲學的道德闡釋。

如果説樸素自然主義是隱退的自然的殉葬品,或者説它對道德的倫理化所做的抗爭是以一種隨自然的隱退一起隱退的話,那麼可以説宗教是第一個試圖從正面衝破倫理道德世界的力量。然而由於這種力量原本就是在倫理道德世界的温牀上孕育出來的,它既沒有見證到道德的倫理化,也沒有經驗到自然的喪失,它只是對這個倫理道德世界感到不滿,但它並不真正知道它的不滿究竟來自何方,所以它偽造了一個彼岸世界作為倫理道德世界的對立面,這個世界是超自然超道德的,它是自然和道德的來源和根據。但是宗教不知道它所要超越和為之尋求根據的自然已經是隱退了的自然,道德已經是淪喪了的道德,所以它對所謂自然和道德的超越和奠基實際上加劇了自然的隱退和道德的淪喪。

一方面,彼岸世界的無限權威以及人親近甚至達到這種權威的可能性極大膨脹了人類的自我中心幻想,助長了人對於自然的忽略與蔑視;另一方面,道德的倫理化不但沒有從根本上被揚棄,反而被神聖化為通往彼岸世界的津樑,所以雖然宗教本來是作為倫理道德之世俗權威的挑戰者面目出現的,而且雖然倫理道德世界的權威知道在宗教的極端空虛和傲慢的核心裏道德並不佔有任何重要地位,宗教還是被倫理道德世界引以為最親密的同盟。

但是對倫理道德根據的尋求並不一定要以一種假裝蔑視和企圖超越倫理道德世界的神聖面貌出現,它還可以表現為一種堅持在倫理道德主體自身內部尋求根據的崇高形態,這被叫做哲學的道德觀。由於這種道德觀是道德倫理化的直接的和正面的結果,而它也將它的思想觸角深入到宗教的領域,所以它不象倫理道德世界本身那樣直接以宗教為親密的同盟,而是以與宗教相互爭執對倫理道德世界的解釋權的方式在倫理道德世界的屋檐下與宗教共生同謀。

作為自我根據的道德觀,哲學道德有兩種形態:據理的自律道德或從心的自律道德,分別以客觀的理或者主觀的心作為倫理道德的根據或基礎,以之為道德的倫理化作出解釋和提供論證。它們不停地互相批評,但實際上它們至少在兩點上是一致的:一是都強調自律:從心的道德固然是自律,據理的道德也強調道德之理雖然客觀,但也是人心之客觀,與物理之客觀有別,與宗教彼岸之不可以人心思議亦有別。

二是它們共同的興趣不在於記錄整理倫理道德的“老人言”,而在於為倫理道德提供理論基礎或根據;它們從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日常倫理道德如何才能被合理地論證和建立起來,也就是問:人為什麼要遵守道德規範?人的行為或者人的內在品性為什麼是要符合道德的?論證、建立、遵守、符合這些詞表明它們沒有問到更根本的問題:道德首先是否應該被理解為或被規定為倫理道德?這個問題本應優先於倫理道德的合理性問題。

但是這兩種道德觀實際上取消了道德。無論在科學性的道德策劃裏,還是在藝術化的價值創造裏,倫理道德或哲學道德的消極的客觀限制固然被打破,但同時任何積極的限制也被取消了,也就是説原來以倫理化的道德形式曲折地殘存下來的一點本真道德的遺蹟也被徹底地拋棄,於是道德完全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多餘的詞彙:在嚴格的社會科學用語裏它與風俗習慣、人情世故等等放在一起成為有關法制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等等標準考察之外的非常規變數。

在這種科學策劃指導下的社會工程實施中,它被用作精密的標準技術手段如法律條文、經濟預算之外的輔助性的民間調解手段,而且科學社會確信這種輔助手段的需要僅僅是暫時的,因為按照“社會進步”也就是科學化的要求,道德的原則最終都要被全部轉寫為可操作的、可控制的、可廢立的、無歧義的精確形式。所以無論在社會工程實施中出於操作性的技術細節原因是否還暫時被利用,它在科學策劃的眼裏只不過是一種原始的遺蹟、落後的象徵,如果説除了暫時之用外還有什麼價值的話,那便是一種觀賞價值或文物價值,是一種有趣而且無害的古蹟旅遊資源一類的東西,這種東西在越落後的地方越豐富,而在一個充分進步發達的社會裏,也就是説在一個充分數字化、精確化、機制化的現代性社會裏,這個因素在嚴格的社會的算計、策劃和工程實施裏是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計的。

類似地,在藝術創造式的道德理解裏,或者説在為自己創造道德的自我癲狂的藝術活動裏,道德實際上成了一個貶義詞,一個笑話,一個現代派的搞笑的藝術品。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一種科學和藝術的相爭-同謀,因為在科學技術操縱的世界裏,據説對美的熱愛、對詩意的感受、對藝術的虔誠是現代人唯一可能用以抗拒科學權威、抵制技術統治的稻草,是人類最後的救主,但實際上對純粹美感的狂熱追求正如對精確控制的無限提高一樣,是現代人徹底喪失了本真道德尺度之後的痛苦而麻木的、瘋狂而冷漠的、清晰強烈而盲目愚鈍的自我膨脹。這個膨脹的自我可以表現為審美的主體,也可以表現為算計的主體,而這兩種主體相互爭執的可能條件在於:就其根本而言,二者都是追求控制和創造世界之權力的意志。

這種意志本身除了什麼都不是之外並不是任何東西,它是無限吸附和無限膨脹的自身虛無的旋渦,以自己為中心瘋狂而冷漠地旋轉,在這個旋渦中自然被脱水甩幹、被震裂粉碎、而且以“進步發展的加速度”離心而去。除了服務於它的控制、創造和同化,這種自身旋轉從不真正尊重任何異於自身的他者,它只在乎它自己的感覺:美感或者感覺材料的當下主觀確定性,是現代美學和實證科學共同的第一原則。接下來便是表達、創造或者參數設置與結果控制。

當然從外觀看起來,現代科學和藝術作為一個權力意志的兩種表現還是有所區別的:可以説前者是在冷漠掩蓋下的狂熱,後者是在狂熱掩蓋下的冷漠;或者説前者是打着客觀旗號的主觀,後者是打着主觀旗號的客觀棗當然主觀客觀這樣的詞語是宗教-哲學相爭-同謀時代的用語了,而現代科學-藝術的相爭-同謀則主要不再是“觀”點上的相爭-同謀,而是行動上的了。行動也是現代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原則。兩種貌似不同的行動表現着同一個意志,兩種實質相同的行動爭搶着同一個權力。在它們的爭搶所營造出來的權力制衡假象裏,危險被最大限度地掩蓋、擴大和蔓延。

在它們的爭搶所營造出來的虛假自由裏,選擇實際上是一個騙局:無論崇拜藝術還是迷信科學,個人都被迫捲入現代性的人類膨脹過程中,成為人類這個病菌羣落中的一杆菌體棗對於本真的自然來説,人類豈不是已經成為一個病菌羣落了麼?!至於那些左右大腦半球同樣發達,科學與藝術並尊的“健全”現代人,就該是病菌羣落中的杆(幹)將了。

所以當奄奄一息的人呼籲要發展環境科學、實施環保規劃、發掘環境之美以拯救自然的時候,人的盲目自大還是那麼驚人地大,人的自轉還是那麼不可厄制地快!只要那以精確和控制為導向的現代科學技術和以自我表現和自我創造為特徵的現代藝術仍然停留在互相攻訐或者狼狽為奸的現狀,而不是各自反思乃至從根本上一併加以揚棄,那麼任何環境科技、規劃或者美學都不過是病急亂投醫、治標不治本,一時的止痛只能換來更大的陣痛乃至最終的崩潰。

這就是為什麼一定是道德問題,而不是政治、政策、經濟、立法、環保科學、環境美學等等問題,與當前的危機有最根本的聯繫。上面已經分析了科學迷信和藝術崇拜作為現時代的意識形態,其本身正是危機之源,根本不可能依靠它們來解決問題;至於現代政治和經濟,也沒有希望以某種調整或策略來解決問題,因為現代政治和經濟生活的基礎並不是別的,而正是科學迷信和藝術崇拜。

現代政治和法律制度起源於人有權力主宰自己、而且應該促進更大限度的主宰自己這樣一種觀念;現代經濟制度起源於人有權力製造、加工和利用一切自然物、而且應該不斷髮展擴大這種加工利用這樣一種觀念。於是民族國家的自治、公民的人權或對人類本性權利的佔有成為“進步”的代名詞,而這種意義上的進步則被視為最終極的政治價值;在經濟方面,則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產值的翻番、財富的累積成為唯一的和最後的經濟價值。

總而言之,帶有強烈侵略性和驅迫性的“進步”、“發展”本身成為最高的和唯一的價值。“更快、更高、更強”,“just do it”是這個時代的典型口號,在其根底上正是藝術崇拜和科學迷信的意識形態。“可持續性發展”這樣一種口號似乎表達了對發展價值觀的某種反思和節制,但這種反思和節制是遠遠沒有觸及問題之根本的,而且它本身甚至就是問題的表現:作為現代政治和經濟的一個策略與規劃,它説話的落腳點還是發展,而且是“可持續的”發展,這意味着暫時的放他一馬是為了今後持久的征服,而從根本的價值觀層面來看,一切並沒有改變:從長遠來看,自然終究不過是勞動的對象,是等待人去賦予他價值的,雖然現在他太累了,人們呼籲説讓他歇歇吧;人的勞動則是價值之源,因為人永遠是最高和最後的目的,所以勞動是絕對合法和永遠光榮的;勞動帶來財富,所以追求和創造越來越多的財富也永遠是合法和光榮的。

其它的嘗試:面對人類失去了限制的自我膨脹所帶來的危險,有人主張重新請回已經死去的宗教、哲學或者倫理道德觀念來作為一個他者以制約現代人的審美型和技術型的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正如我們上面已經分析過的那樣,這所有一切由於都是建立在道德倫理化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它們毋寧就是導致今天人類自我中心極度膨脹的直接歷史原因,更遑論解決今天的問題!

今天問題的關鍵在於認識到,包括上述種種形態在內的道德淪喪是導致自然隱退和人類危機的根本原因,所以重新理解道德的含義將是可希望的解救途徑。可是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説道德的真義是什麼,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上面對種種道德淪喪形態的剖析批評當中我們已經展現出了一些什麼,否則上述剖析批評就是不可能進行的,也是不可能被理解的。現在的問題在於如何從正面“直截了當”地告訴人們説:喂,聽着,道德就是……但是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的話,上面的剖析批評就是不必要的了。

解析哲學與人生的關係論文 篇二

【摘要】哲學是愛智慧,智慧是既有最高水平的認識能力,又有最高水平的處理各種人生矛盾的能力,既能趨利避害,又能堅持原則。我們要以智慧為嚮導,通過哲學與人生的教學,啟迪學生的人生智慧,讓學生把哲學作為人生的行動指南。同時,使學生通過哲學與人生的學習,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哲學與人生也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關鍵詞】智慧 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人生行動指南

哲學一詞(philosophy),philo(愛),sophia(智慧),意為愛智慧。源於古希臘語(Φιλοσοφíα),由“Φιλο”(愛)和“σοφíα”(智慧)組成,其意思是愛智慧。中國古代,哲學也是讓人聰明,給人以智慧的意思。那麼,什麼是智慧呢?智慧和聰明有什麼區別呢?其實,智慧和聰明是有很大區別的,聰明只是説明了一個人的智商比較高,認識力比較強,反應比較敏捷。而智慧從智商來講,比聰明更高,認識更加透徹,看得更高,更遠,所以,有時有智慧的人需要大智若愚,正如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章裏所説“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這就是一種大智若愚的境界。其次,聰明的人不一定就會處理好人生中的各種事情,而有智慧的人則能巧妙處理好人生中的各種事情,各種矛盾,也就是情商很高,那才是有智慧的表現。再次,有智慧的人應該是在大是大非,大善大惡面前能有清醒認識,能作出正確選擇的人,不會是因利益而喪失原則的人,也就是德商很高的人。而聰明的人就有可能因利益而做出喪失道德,喪失原則的事。這時,聰明就變成了小聰明,而智慧則永遠是大智慧。聰明的人僅僅有才,而有智慧的人則是既有才,還有德。總之,智慧就是既有最高水平的認識能力,能夠高瞻遠矚,洞察秋毫,又有最高水平的處理各種人生矛盾的能力,既能趨利避害,做出最佳選擇,又能堅持原則,以高標準的道德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學習哲學就是要學習怎樣用智慧指導人生,使人生能在任何境遇都能獲得完美的結果。人的境遇都不一樣,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一樣,而且每個人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而有智慧指導的人生和沒有智慧指導的人生是不一樣的。許多人都很聰明,但卻聰明反被聰明誤,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缺乏智慧。所以哲學教育應該使學生獲得智慧,創造完美人生。《哲學與人生》的教學,應該以智慧為中心,引導學生如何以智慧指導人生,開啟學生人生智慧,把智慧作為人生行動指南,或行動向導。現行中等職業教育《哲學與人生》教材,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人生行動結合起來,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人生行動,可以使學生受到很好的教育。我認為在教學中,可以更加突出智慧和人生行動的結合。可以分四部分來講,第一部分:宇宙和人生。第二部分:辯證地處理人生矛盾。第三部分:提高認識水平,創造美好人生。第四部分:提高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生。下面我分別就每部分怎樣以智慧為中心進行教學作一一闡述。

第一部分,首先,從宇宙和人生。我們可以先從宇宙到人的產生,再講宇宙和人的關係。也就是唯物論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唯物論就是講物質和意識的關係。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就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對客觀實際作深入、細緻、全面的調查、瞭解、研究,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對症下藥。事實求是,就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比如,四季循環,晝夜更替,自然都有節奏,人的生活也應如此,該休息就要好好休息,該學習,運動就要好好學習,運動。有些中職生違背自然規律,該休息不休息,該學習不學習,最終人生將很可悲。客觀物質世界是人類產生的搖籃,但人又可以利用客觀世界,在認識客觀物質世界的規律的基礎上去改造客觀世界,為人類服務,使人類不斷髮展。在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方面,勤思考,重實踐,熱情,主動,大膽,培養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堅強意志,樹立必勝的堅定信念,都能很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又必須以認識水平,能力的不斷提高為前提。所以,作為中職學生,要不斷去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綜合能力。在這裏,我們又啟發了學生該怎麼做。

第二部分,辯證地處理人生矛盾。其實,辯證法裏有很多指導人生的智慧。比如,用普遍聯繫的觀點看問題,我們中職生就要處理好各種關係,包括各種人際關係,要把自己融於集體之中。有些中職生就是不能很好認識和處理各種人際關係,要指導學生如何處理同學,老師,朋友,父母,兄弟姐妹等關係,如何處理個人和集體,個人和社會的關係。這些都是人生智慧。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用發展的觀點看自己,許多中職生國小,國中都落後,但到了中職學校,學習自己喜愛的專業,只要努力,一定會大展宏圖。另一方面,我們在過去沒有發揮出來的潛能到中職階段得到充分發揮,我們就能得到大的'發展。這些都能對中職生起到教育和鼓勵作用。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要求我們認識到矛盾是普遍的,要正確處理好生活中的各種矛盾,人生就是在處理矛盾中發展的,處理好各種矛盾,我們就能發展自己,處理不好,人生就不能很好發展。一分為二的看問題,認識人和事,都要既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要全面地看問題。再如,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就要從自己身上去找發展的原因,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做得不夠,不斷總結,不斷提高,這樣才能發展自己。量變質變規律,我們現在的教材沒講,其實,這部分可以專門提出來講。因為這部分應該有很多對學生有指導意義的人生智慧。量變是質變的基礎,所以我們要注重量的積累,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涓涓之水、匯成江海,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水滴石穿,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等等。這些都可以給學生很好的智慧啟迪。做如何事,我們都要注重量的積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去學,不斷去做,才能成功。適度原則,做任何事,都要把握好一個度,過猶不及。該退則退,該進才進,該衝鋒時就要勇敢衝鋒。做任何事都要適度,就是學習,也不能不休息地去學,這樣反而學不好。吃飯吃多了會不消化等等。這些,對學生都有很好的教育和啟發作用。 第三部分,提高認識水平,創造美好人生。第一節,實踐和認識的關係。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要注重實踐,不斷實踐,在實踐中提高認識,提高能力。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所以我們要勤於讀書,勤於學習,不斷提高認識水平。讀書學習和親身實踐同樣重要,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信息社會時代,讀書就顯得更為重要。第二節,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事物的認識絕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必須要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樣,對事物的認識才更加深刻,正確。如果僅僅停留在表面,就會被現象所迷惑,甚至上當受騙。對自然事物的認識是這樣,對社會現象的認識更是如此。特別是我國搞市場經濟,許多人被金錢所迷惑,做出一些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事來,我們更要善於辨別是非善惡,真假美醜,更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論部分,對中職學生來講,學這兩節是最有用的,學這兩節也足夠了。我認為沒必要學更多內容。

第四部分,提高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生,也就是人生觀,價值觀。這部分講三節:第一節,構建和諧人際關係。馬克思説:“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離開了社會,人就不能成為人。所以,我們要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其次,要遵循社會的行為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社會的紀律,道德,法律,都必須要遵守。要不然,社會就沒法正常運轉,就沒有我們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的環境。第二節,樹立崇高理想,確立人生目標。理想是指路明燈,是前進的方向。在市場經濟時代,許多人失去了理想,也就失去了指路明燈,沒有了方向,使自己的人生變得黑暗,沒有價值,甚至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走向犯罪的道路。所以,理想對我們非常重要,特別是青少年,理想使我們的人生變得美好,光明,輝煌,沒有理想,我們的人生則暗淡無光。第三節,努力奮鬥,實現人生價值。人的價值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只有為社會做出了貢獻,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在市場經濟時代,為社會作出了貢獻,社會也會給我們回報,就使我們的價值得到社會的承認。同時,我們的知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甚至身心健康都得到了發展,也是我們價值的實現。

總之,我們要以智慧為嚮導,通過哲學與人生的教學,啟迪學生的人生智慧,讓學生把哲學作為人生的行動指南。同時,使學生通過哲學與人生的學習,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哲學與人生也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8頁

[3]《孟子梁惠王上》

解析哲學與人生的關係論文 篇三

人生觀問題離不開世界觀和歷史觀。對待人生一些根本問題的回答都是與世界觀、歷史觀相聯繫的。共產主義人生觀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關於人生意義、價值、目的的基本觀點,完全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依據的。

首先,人生觀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對人的本質、人與自然關係的正確理解。正是在這個基礎點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共產主義人生觀奠定牢固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世界的本質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觀點,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義時突破了歷來着眼於人的生物性和人壽長短的侷限。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同於其它動物與自然的關係。人在自然界中處於一種特殊地位,原因在於人是能進行自覺勞動的創造性動物。人的創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動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人化的世界,創造了自然界本來不存在的東西。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樣不是永恆的。人的生命的意義在於它的創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盡幹壞事,又會被世人感到太長。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發揮它的創造作用為社會作出貢獻,這種生命光輝而充實。人的生命的創造意義並不僅僅限於生時。不少人生時寂寞、窮困、潦倒,甚至為人誤解,頻遭摧殘,可死後被重新發現,再現輝煌。許多學術著作亦復如此。生時無法出版,死後成為不朽之作。這説明生命的長短並不是人的生命意義的關鍵所在。

人不僅是創造性的動物,而且是社會性的動物。這兩者是不可分離的。馬克思説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新版第1卷第56頁)這就是説,離開了社會,離開了人與人的相互關係,是無法説清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如果僅僅把人看成孤立的個體,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暫時點燃的蠟燭,很快化為灰燼。從人的社會本性出發,把人作為社會成員來考察,就會看到,人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卻是久遠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由人類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應該把它燒得更旺。這同時也就是把個體的生命由暫時變為永恆、有限變為無限。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沒有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會本質的正確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與死的問題,是人生觀中最重要、最難解決的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從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兩方面對生與死的問題作了回答。

人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是自然存在物,它與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現象一樣,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終。人的自然壽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長生久視、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義的幻想。辯證法的規律是理解生與死的鑰匙。毛澤東把死稱為辯證法的勝利。

對生與死的理解不能僅僅以自然規律為依據,而必須求之於社會規律。同樣是生,有的生得偉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樣是死,有的死得偉大,有的死得窩囊。所謂重於泰山、輕於鴻毛講的就是死的意義問題。這個死的意義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可以説,英雄與懦夫、留名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分界線往往決定於對死亡的態度。中國古訓臨難毋苟免,講的就是氣節,也是對待死亡的態度。死亡中最壯烈最感人的是為事業、為正義而獻身,死在刑場和戰場上。我們不僅要以哲學家的 通達服從自然規律來對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氣概以視死如歸的勇氣對待為正義和真理而獻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後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是對死的認識的最高境界,是對死的意義理解的通達至極,是勇者與智者的結合,是以對自然規律與歷史價值認識為依據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