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軍事理論課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69K

軍事理論課論文精品多篇

軍事理論課論文 篇一

《論培育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心理學途徑》

【摘要】培育軍人核心價值觀,是當前部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其培育途徑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培養與激發官兵親社會行為,來推動與促進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本文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了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與特徵、親社會行為與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以及培育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心理學途徑。

【關鍵詞】軍人核心價值觀;心理學途徑;親社會行為;移情訓練

1 親社會行為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徵

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又稱利社會行為,指符合社會期望並對行為者本身並無明顯好處,而行為者卻自覺自願給行為的受體帶來利益的一類行為。其因素包括:幫助他人,符合社會期望,自覺自願。親社會行為包括利他行為(altruism)和助人行為(helping behavior), 助人行為比利他行為外延大,利他行為是最高意義上的親社會行為。[1]

2 親社會行為與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

2.1 親社會行為與軍人核心價值觀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軍人核心價值觀是在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積澱、整合、提煉出來的, 反映全軍官兵共同的理想目標、精神信念、文化傳統和行為準則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羣體意識。旨在樹立官兵科學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塑造良好的個人品德, 形成全面、和諧、規範有序的羣體行為規範。

官兵親社會行為是“德”的最高層次的行為體現, 它能真正使人的情感得到淨化, 使人的思想得到昇華, 使人的素質得到提高。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 人的價值在於奉獻。親社會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奉獻。廣大官兵用自身的親社會行為來發揚我軍的人文精神, 創造部隊崇高文化,自覺自願的服務部隊,無私奉獻,建設國家。

2.2 親社會行為推動與促進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2.2.1 親社會行為倡導忠誠精神:親社會行為所表現出的品質,即誠信、守信和服從,自覺自願的為國家和社會的事業盡心盡力,而不圖回報,促使官兵對黨忠誠,真心誠意、盡心盡力,促使官兵從內心的深層體驗中,將黨置於崇高的地位。

2.2.2 親社會行為倡導親民愛民:親社會行為倡導熱心為他人服務,真誠幫助他人,從而促使官兵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重於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與人民羣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為人民無私奉獻。

2.2.3 親社會行為倡導為祖國服務: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個體,組成國家的基本單元,親社會行為符合社會期望,具有社會性,即人們為了維護社會羣體的共同利益而產生的積極的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倡導人人都報效國家,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堅決捍衞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和人民民主的國家政權,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2.2.4 親社會行為倡導獻身使命:親社會行為具有利他性,即自覺自願地奉獻,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回報,這促使官兵勇於為祖國獻身,認真履行革命軍人神聖職責,愛武、愛崗敬業、不怕犧牲、英勇善戰,堅決履行國家和人民賦予的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2.2.5 親社會行為倡導官兵崇尚榮譽:親社會行為是一種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回報的行為,它使人們不再追逐物質利益,而是從心靈深處崇尚榮譽,自覺珍惜和維護國家、軍人的榮譽,視榮譽重於生命,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革命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提高素質、全面發展、爭創一流、建功立業,貞守革命氣節,嚴守軍隊紀律。

3 激發官兵親社會行為,培育軍人核心價值觀

親社會行為是一種利社會的行為,其行為符合社會的期望,是人與人之間形成和維持和諧關係的重要基礎,本身具有積極性。大力培養和促進官兵的親社會行為,是培育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心理學途經。

3.1 加強品德教育,培養與激發官兵親社會行為:

品德即道德品質(moral trait),是一定社會道德關係的體現,具有社會性的特徵。人的品德作為個性或人格的特殊表現,不是人的生理上的自然屬性,而是人的社會屬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會特質。[2]品德教育,主要就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官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人們進行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價值取向教育, 發揚對國家和人民的奉獻精神,為現代化部隊建設以及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

3.1.1 學會抵制誘惑:真正意義上的品德或道德,應該是能夠抵制壓力或誘惑的影響而不違反道德規範,即使在沒有被別人發現或不會得到懲罰的情況下也是這樣。在沒有外部監督的情況下,能夠抵制誘惑的重要原因是其內部有堅持道德規範的動機。而品德教育就是要使官兵從其道德規範動機層面上,自覺自願的抵制各方面的誘惑,積極投身到部隊建設中。

3.1.2 學習道德價值和行為:學習道德價值和行為,向官兵傳遞關於羣體忠誠和羣體參與的積極態度,傳遞關於親社會行為在羣體成員進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信念,並把這種信念轉化成為實際的親社會行為的道德實踐。

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借鑑價值澄清理論,即:“人們通過經驗獲得指導行為的一般準則。這些準則往往能指導人們的生活,我們或許可稱之為價值觀。”[3]在人的價值觀形成過程中,通過分析和評價的手段,幫助人們減少價值混亂,促進同一價值觀的形成,並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地發展官兵思考和理解人類價值觀的能力。它主張價值觀的形成不是灌輸,而是通過澄清的方法,在評價過程中實現的,是通過選擇、讚揚和實踐過程來增進富於理智的價值選擇的。

3.2 加強官兵移情訓練:

移情是一個人設身處地的為他人着想, 識別並體驗他人情緒和情感的心理過程。移情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動機來源, 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促進因素, 具有引發助人行為和抑制攻擊性行為等親社會功能。[4]移情是諸如助人、撫慰、關心、合作、分享等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基礎,它激發、促進人們的親社會行為。[5]

訓練移情可以增強道德喚醒和道德壓力並作用於道德判斷, 從而激發利他主義動機,提高親社會行為水平。具體實施中,可以採用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role-playing) 是一種使人暫時置身於他人的社會位置,並按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態度行事,以增進人們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學技術。[6]

參考 文獻

[1] 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458頁

[2] 俞國良。社會心理學 [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474頁

[3] 美。路易斯•拉斯思等, 魏賢超譯, 價值與教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24頁

[4] 美。霍夫曼。弗洛伊德主義與文學思想[M]. 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5] 丁芳。培養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方法當議[J].山東教育科研,2000年

[6] 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最新軍事理論課程論文選修作業 篇二

河北工業大學

課 程 論 文

課 程 名 稱 軍事高技術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考 查 學 期 2015/2016學年 第1學期 考 查 方 式 課程論文 班 級

姓 名 學 號

成 績 指 導 教 師 單 海

軍事高技術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Aaaa 摘要 軍事高技術的發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戰爭的進程乃至影響戰爭的最後勝負。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於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特別是對於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作戰樣式以及軍事戰略指導方針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高技術戰爭已經作為現代戰爭的基本樣式登上了舞台, 其主要特徵是: 武器裝備戰術技術性能高;戰爭立體化水平高; 電子對抗激烈程度高;指揮控制自動化程度高; 作戰保障複雜, 戰爭消耗高以及最重要的現代戰爭戰略思想的變化。這其中的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軍事高技術的發展程度。所以大力發展現代軍事高技術是贏得現代戰爭的關鍵。

恩格斯指出: 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主要是受國防資源、人口、科技水平、經濟狀況以及地理位置等幾個因素制約,而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水平是諸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正因為如此,高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軍事領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高技術戰爭作為現代戰爭的基本樣式登上了舞台。成為制勝現代戰爭的關鍵。本文將主要探討軍事高技術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軍事高技術使得現代戰爭的進行方式和軍事戰略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而影響了戰爭天平的傾斜。

現在偵察和監視技術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就已經開始了戰爭主動權的爭奪。現代偵察和監視技術是一個航天、航空、地(水)面偵察一體化,白天、黑夜全天候,陸、海、空戰場全方位的現代偵察系統。在太空,各種偵察和監視衞星可以晝夜不停地進行偵察和監視。例如:電子偵察衞星可以探測和搜索無線電信號和雷達信號,用於測定雷達位置、信號特徵,竊聽和記錄敵軍事通信信號,確定電台位置等;在空中,各種有人駕駛飛機、無人駕駛遙控飛機、氣球和飛艇構成了現代航空偵察系統。有人駕駛偵察機可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靈活選擇偵察地區和目標。例如,美國SR一71 偵察機,最大時速可達3700 千米,目前還沒有比它更快的戰鬥機;TR一3A 戰術偵察機裝有側視雷達,它沿國境線飛行時,可拍攝到對方國土50 多千米縱深的目標。在地面,由裝甲偵察車、戰場偵察雷達、戰場偵察傳感器、地面監聽站等構成地面偵察系統。裝甲偵察車加裝了激光指示儀、熱像儀、微光電視等先進裝備。戰場偵察雷達具有探測距離遠、測量精度高等特點。戰場偵察傳感器能對地面目標運動引起的電、磁、聲、地面震動和紅外

輻射等物理量的變化進行探測。

現代隱形和偽裝技術對於有效的保存自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目前,除了用新技術改進傳統的天然偽裝、迷彩偽裝、植物偽裝、人工遮障偽裝、煙幕偽裝、假目標偽裝、燈火與音響偽裝外,一些新型的性能更加優越的偽裝技術和器材出現在戰場上,如超級植物毯、高技術迷彩、高技術塗料、新型多功能偽裝遮障、新型氣溶膠發生劑、智能蒙皮等。隱形技術是指通過消除或降低武器裝備等目標的信號特徵,使其難以被發現、識別、跟蹤和攻擊的新興軍事技術。目前發展出的主要有雷達隱形技術、紅外隱形技術、電子隱形技術、可見光隱形技術和聲波隱形技術。雷達隱形技術主要通過改進外形結構設計、使用雷達吸波和透波材料、抑制兵器自身的電磁輻射和應用多重反射技術等措施,使隱形兵器對雷達波的有效反射截面得到大幅度下降。紅外隱形技術是通過降低紅外輻射強度、改變紅外輻射特徵和實施紅外干擾等手段消除目標與背景之間的熱輻射差距從而達到隱形。電子隱形技術主要是通過減少軍事目標上的無線電設備的電磁輻射等辦法來降低被偵察到的概率。可見光隱形技術是通過減少控制目標發動機噴口的火焰和煙跡信號、控制目標照明、燈光控制使目標與背景之間的亮度、色度和運動反差特徵,從而降低被探測的概率。聲學隱形技術主要是通過降低軍事設備在運動中的噪聲來達到隱形,如對於潛水艇可以通過增加旋槳葉數,以減小對周圍介質的擾動噪聲。此外,目前還發展起了一種等離子隱形技術。

精確制導武器在現代戰爭中能夠精確的殺傷敵方高價值目標,加快己方贏得戰爭的進程。精確制導武器是指用智能型的制導設備控制下發揮作用的武器。其特點是直接命中概率高,具有自主制導能力,作戰效能好。目前主要有制導導彈、制導炮彈、制導魚雷和制導地雷等。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使傳統的海、陸、空三維戰場擴展到外太空和電磁領域。戰鬥也不再是地面線式戰場上進行,呈“流動” 狀態。戰場範圍、縱深加大。傳統的作戰樣式發生了改變,可以實現超視距、多目標的精確打擊,提高了全天候、全天時作戰能力。

電子戰的使用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樣式,豐富了作戰手段,提高了作戰能力,同時也加大了防禦和反偵察難度。電子戰是指在戰爭中敵對雙方為爭奪電磁頻譜的使用權和控制權而採取的對抗或作戰行動,也稱電子對抗。電子戰的主要形式有通信電子戰、雷達電子戰、光電電子戰、計算機電子戰和C4I 電子戰等。無線電通信電子戰,是敵對雙方利用普通的無線電通信設備及專門的通信對抗設

備,在無線電通信領域內進行的電磁鬥爭。目的在於截獲敵方無線電通信情報、阻礙或削弱敵方無線電通信,保障己方無線電通信設備能正常工作。雷達電子戰,就是交戰雙方為保障己方雷達有效工作,並極力破壞對方雷達正常效能的發揮而進行的雷達偵察與反偵察、干擾與反干擾、摧毀與反摧毀的鬥爭。光電電子戰是利用光電設備或器材,通過光波傳輸的作用,截獲、識別敵方正在工作的光電輻射源信息,並繼而採取各種手段削弱以至破壞其光電設備的效能,同時保證己方光電設備正常發揮作用。計算機電子戰,是指利用各種手段和措施對敵方計算機系統的缺陷進行攻擊,或竊取其情報資料,或對其進行破壞、擾亂、欺騙,並保證己方計算機設備系統的有效工作。C4I 電子戰,是敵對雙方利用計算機網絡對敵方的計算機指揮控制系統進行的進攻和防禦的鬥爭形式。

而高技術在軍事指揮自動化方面的應用則能夠將前面介紹的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有機融合在一起,發揮“1+1>2”的作用。對制勝現代戰爭至關重要。戰爭離不開指揮。一部戰爭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就是一部指揮手段不斷改進的歷史。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開始跨入信息社會,軍隊由機械化邁向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指揮自動化系統便應運而生。軍隊指揮自動化技術是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設備,把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與情報、監視、偵察等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多功能的統一系統。最常見的是C4ISR 系統。如果把打擊力量放進去的話就是C4ISRK。指揮自動化系統有戰略C4ISR 系統和戰術C4ISR系統之分,但近年來發生的幾次高技術局部戰爭使戰略和戰役的界限逐漸模糊了。處理情報是指對原始情報進行分類、研究、分析和綜合。為了加快情報處理的速度,指揮自動化系統中的情報處理系統往往是通過電子計算機自動處理完成。

最為重要的是高技術的應用影響了現代戰爭的軍事思想的變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成功地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戰後不久美國便提出了軍事上的遏制戰略,企圖以原子彈作為一種訛詐的手段,控制西歐和日本,向亞、非、拉地區擴張,以稱霸世界。幾年後,前蘇聯原子彈、氫彈的爆炸成功,使之改變了戰略方針,強調軍事上的積極進攻。核壟斷的格局被打破後,美國針對兩國高技術發展的不平衡狀況,又提出大規模報復戰略,強調第二次打擊的力量。當美蘇兩國的高技術差距逐漸縮小、基本處於均勢的情況下,美國又提出“在核威懾條件下,側重打常規戰爭”的戰略。隨着高技術的迅猛發展,美國又制訂了“ 星球大戰” 計劃為主體的“高邊疆”戰略,主要目的在於建立一道能夠保護美國

及其盟國不受核彈襲擊的防禦屏障,這一計劃包括監視、目標搜索和跟蹤、定向能武器、系統分析與作戰管理以及支援計劃等項目,旨在綜合運用各種高技術武器,建立大縱深、多層次的反導系統。隨着“ 高邊疆” 戰略的確定,美國的軍事戰略研究正在孕育着第五次調整浪潮,以對過去整個世界戰略力量對比、美軍的戰略理論、戰略思想提出重新論證,重新評價,從而確定新戰略防禦思想、空間戰略思想。根據高技術兵器在軍隊中的裝備,美軍在戰役上還不斷髮展完善空地一體作戰理論,重視進攻性常規戰略,準備在多條戰線上打贏戰爭。歷史經驗證明,先進的軍事戰略思想往往在戰爭的一開始就已經定下了戰爭的勝負的基調。

高技術不僅僅影響了現代戰爭的進行方式而且最主要的是影響了現代軍事戰略思想。所以高技術的軍事應用程度是現代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參考文獻:

[1] 沈永平。軍事高技術知識[ 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8 。 [ 2] 劉 偉, 曹雪峯。航天技術把戰爭帶入太空[ J] 。現代兵種,2002 ,(10):55-56 。 [ 3] 周曉羣。信息戰———未來戰爭新的作戰形態[ J] 。艦船電子對抗, 1998 ,(4):14-15 。 [ 4] 牛宏偉。略論高技術戰爭中的軍事謀略思維[ 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1999 ,(6):58-60 。 [ 5] 陳 健。網絡戰的威脅與對策[ J] 。艦船電子對抗, 2001 ,(6):29-31 。

大一軍事理論課論文 篇三

《入伍新兵培養“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幾點思考》

摘要:新時期,胡錦濤同志提出要圍繞強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養“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這是我軍思想政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塑造中國特色現代化軍隊的重大戰略,將對我軍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戰略影響。

關鍵詞: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入伍新兵

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是我軍應長期秉承的根本準則和始終遵循的精神路標。軍人核心價值觀是軍隊在其軍事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適應統治階級、政黨要求的根本價值觀念。入伍新兵作為軍隊中的一個特殊羣體,思想層次各不相同。在當今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激盪碰撞中,緊密結合新兵的思想特徵,有的放矢施教,糾偏扶正引導,努力為其打牢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根基,這對於促進部隊的正常管理、凝聚軍心、提高戰鬥力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針對新兵信賴黨的領導但理性思考不夠的特點,着力堅定“忠誠於黨”的信念

據調查顯示:信賴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擁護改革開放,是廣大青年和入伍新兵的思想主流,但部分新兵對“黨的絕對領導”理性認識不足,對人民軍隊的性質理解不深。因此,應該通過一系列警營文化活動、讀書活動、放映有政治教育意義的經典電影如《建國大業》、《長征》等,讓新兵瞭解掌握我軍發展壯大靠什麼、戰無不勝靠什麼、保持人民軍隊本色靠什麼,從而深刻理解黨建軍、黨育軍、軍姓黨的史實和道理。平時通過開展一些演講比賽和辯論會,讓新兵理解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基本原則,政治紀律要求。此外還可以介紹一些優秀士兵的光輝事蹟讓新兵從這些成功經歷中感悟到:軍隊的發展要靠黨的領導,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黨的培育。經常性地邀請軍隊的老首長、老前輩與新兵開展座談交流,以揚傳統、話軍史、頌黨恩,激發新戰士信黨愛黨跟黨走,服從命令聽指揮的內在動力。

二、針對新兵責任意識增強但奉獻精神不足的特點,着力鍛造“熱愛人民”的品質

近年來,武警邊消警部隊在執行抗冰救災、抗震救災、奧運安保等多樣化軍事任務中,進一步彰顯了人民軍隊為人民的性質宗旨,特別是“90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士兵,體現了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受當今社會上價值多元因素影響,不少新兵存在“當兵就是謀出路”“付出就有回報”的功利心理。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採取上大課、看影碟、知識問答等適合青年一代心理特徵的活動,開展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教育,幫助新戰士理解“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的道理。可以結合各個邊消警部隊執行抗冰救災、奧運安保等重大任務,開展大討論,引導新兵繼續發揚堅決完成任務的戰鬥精神,強化愛崗敬業,服務人民的奉獻意識。通過講述一些近期湧現出來的消防英雄的感人事蹟,讓新兵深刻感悟到,救災官兵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重於一切,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品質,進一步理解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端正“為人民當兵,為人民打仗”的服役態度。

三、針對新兵愛國情懷深厚但入伍動機多樣的特點,着力強化“報效祖國”的追求

廣大新兵對扛槍打仗、保家衞國的基本道理持認同態度,有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自豪感,但不排除很多新兵懷揣“農門”、學技術、考軍校等個人“小算盤”。針對這些特點,應對其進行政治授課,教育新兵正確對待“大家”與“小家”、集體與個人的關係,用“報效國家,獻身國防”的大理想帶動個人小理想。通過一系列愛國教育活動,增強新兵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讓戰士明白“有國才有家”的道理,進一步激發愛國奉獻的高尚情懷。大力宣傳和樹立先進典範,引導新兵以典型為榜樣,自覺做到個人利益服從國家、民族和人民利益,摒棄個人主義,用刻苦訓練、努力工作的行動實現“小理想”,推動“大理想”。

四、針對新兵渴望進步成才但吃苦精神不強的特點,着力扎牢“獻身使命”的根基

針對新兵想成才,想進步願望強烈,但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環境怕艱苦、訓練怕吃苦、工作怕辛苦”等問題,充分發揮軍事訓練的教育功能,磨練新兵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激勵他們自覺錘鍊堅強的意志品質。通過開展一些小講評、小活動、小競賽、小觀摩、小評比等活動,在“比、學、趕、幫、超”的氛圍中培養新兵爭優創先的作風,採用部隊教育引導、聯繫家長協助支持、利用社會資源促進的方式,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紮實打牢“當兵不習武,不算盡義務;武藝練不精,不算合格兵”的思想根基,讓新兵樹立從自身做起、忠於使命、獻身使命、不辱使命。

五、針對新兵競爭意識強烈但是非界限模糊的特點,着力濃厚“崇尚榮譽”的氛圍

新兵往往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但因知識、閲歷相對較淺,受社會的不良因素影響,是非界限模糊,紀律觀念淡薄,市儈之氣較濃。針對這些實際,應當通過一系列措施如教唱“軍人道德組歌”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系列歌曲,開展板報評比活動,在潛移默化中用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佔領新兵思想陣地,幫助新兵掌握立身做人的基本準則,形成正確的是非、善惡、美醜評判標準。開展各類競技體育比賽和小典型評比活動,讓新兵在競爭中為榮譽而戰,在向典型學習中激勵自我,理解“榮譽重於生命”的內涵,組織開展“如何認識榮譽,如何創造榮譽,如何對待榮譽”的辯論會或演講徵文活動,引導新兵克服不良習氣,養成良好的軍人品德修養。

總之,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對於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新型軍人,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通過紮實有效的教育,注重從兵之初抓起,使之滲入入伍新兵的內心世界,成為我軍的“精”、“氣”、“神”。

參考文獻:

[1] 張明倉。軍事價值論[M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232.

[2] 崔慶榮。軍人價值觀教育相關概念研究綜述[J ]。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7(2)。

[3] 陳映橋,李德才。人民軍隊向前進[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297.

[4] 張鐵健。着眼全面履行我軍歷史使命構建和培育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J ]。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07(6)。

大一軍事理論課論文 篇四

《論當前高校國防教育的傳承與創新》

摘要:針對當前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高校國防教育應該結合中國國情,注重傳承與創新。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優良革命傳統的同時,國防教育應積極創新,在教學和軍訓的內容上與時俱進,和當前國防形勢緊密結合;在教學手段上與新媒體新技術相結合。

關鍵詞: 國防教育 ;傳承;創新

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性

國之興亡,匹夫有責。國民的國防教育是關係到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工作。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民族興盛的希望,因此,國家重視對大學生的國防教育工作,除了在高校中開展徵兵工作,吸取優秀大學生直接在軍隊中展開培養;同時在普通高校的正常教學工作中,以國防教育為載體,組織大學生進行軍訓,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觀念,樹立艱苦奮鬥的作風,培育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

但是如何做好當前高校國防教育工作呢?高校教育工作者們從當前國防教育的現實出發,提出了不少觀點:有的認為國防教育工作要和大學生素質培養聯合起來,通過國防教育提高學生的意志品質,創新意識等;有的認為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要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傳授軍事知識、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有的認為應該運用電教化教學手段進行國防教育教學。實際上,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國防教育應該結合當前中國國情,注重傳承與創新。

當前高校國防教育應繼承優良傳統

2.1國防教育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

一個健康的大學生首先應具備健全的人格。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長輩的溺愛,再加上當今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學生人格發展有障礙。而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經歷了五千年的社會實踐和思想家們概括提煉而成的,對於個人的人格發展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國防教育中主要培養大學生具備不怕困難的無畏精神、精誠團結的合作精神、努力堅持的剛毅品質、勇於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而這些精神和品質也正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比如孟子説“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心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周易》上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陸游説:“位卑不敢忘國憂”,曹植説:“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我們在高校進行國防教育時,應該從時代精神出發,立足教育實際,積極借鑑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塑造大學生的良好人格發展。

2.2國防教育應繼承中國共產黨的優良革命傳統

在近代歷史上,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抵禦外侮,在國防及國防教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發動人民羣眾領導人民羣眾保家衞國抗擊外敵的歷史。而有效發動人民羣眾的積極性和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國防教育密切相關。

譬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在“九一八事變”和“華北事變”之後,日本人步步緊逼,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先是提出“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的宗旨,積極提出並促成了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成立。在其有效控制的陝甘寧邊區,則提出教育要為抗戰服務,通過演説、報紙書冊、傳單佈告、戲劇、電影等宣傳手段使普通百姓都明白了抗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使之自動的投入到抗戰的洪流中去。

與此同時,學校教育也成為當時國防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地。除了軍事院校外,普通的學校也開設軍事課,進行軍事訓練,培養學生的國防觀念和技能。最重要的是無論是社會宣傳還是學校教育,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都把培育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作為國防教育的核心,通過培養這樣一批品格高尚,具有政治遠見、以民族和社會解放作為人生奮鬥的唯一目標,不怕困難行為堅定的先鋒人物來引領中國革命的前進。實踐證明,這樣一批人不僅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社會和平建設時期也同樣需要。

以民族精神為核心,社會宣傳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歷程中,在國防教育歷史中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在當今高校的國防教育中傳承下來,

高校國防教育的創新

3.1國防教育的內容應該與時俱進,和當前國防形勢結合在一起

雖然當今世界處在和平時期,但是國際形勢複雜而多變,我國的國防任務仍然艱鉅而繁重。國家間的領土與主權問題紛爭不斷,其中近年來頻起爭端的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都對我國當前的國防提出了正面挑戰。高校教師應該利用大學生求知慾旺盛的特點,梳理當前的國防熱點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比如針對南海問題,涉及到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涉及到《國際海洋公約》,涉及到美國、俄羅斯在亞洲的戰略利益;而自南海紛爭出現以來,中國、菲律賓、越南等國都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這些措施又有着什麼樣的目的和意義。這些都可以是教學的內容和學生進行討論,這樣不僅使大學生切實感受到國防問題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並且可以以問題的形式出現要求大學生深刻思考如何解決國家間的紛爭,爭取為祖國的和平出一份力。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政治宣傳使廣大人民羣眾認識到團結抗日的重要性,最終為打敗日本的侵略建立了堅實的羣眾基礎。當前的國防問題雖然不需要全民動員,但是要通過對現實熱點問題的關注使大學生們意識到保證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3.2國防教育的方法與手段應該與時俱進,與新媒體、新技術相結合

以計算機技術為基點的多媒體技術,具有形象、生動、圖文並茂、形聲兼具、動靜結合、操作方便等優點,這種教育技術使得教育內容變得更加鮮活,可以讓受教育者容易接受,從而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移動多媒體載體的發展比如3G手機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受信息,微博、MSN、QQ等通訊技術和社交網站也可以使信息資訊迅速擴展開來。這些新媒體、新技術使得國防教育的宣傳方法和教學手段變得多樣化。

在教學環節,可以利用網絡下載相關的教學知識點,做成網絡課件或者通過網絡課堂和學生討論教學內容,質量上乘的教學課件也可以使教學效果得以切實加強,合適的教育片、宣傳片也能有效激發大學生學習的熱情,開闊學生的眼界。

在宣傳環節,當代高校國防教育常常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在一起。利用QQ、微博、微信等現代通訊技術和大學生經常交流,在宣傳國防知識的同時可以及時瞭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將國防教育和大學生思想教育結合起來,也從時間和空間上將國防教育延長,有效鞏固國防教育的成果。

大學生軍訓的創新

隨着現代軍事技術的發展,高科技越來越在戰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軍訓也應該在內容上與現代軍營的軍事訓練接軌。除了傳統的常規軍事訓練項目外,比如內務整理、隊列閲兵、拉練射擊等,也應該根據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嘗試推廣現代化高科技的競技項目,比如可以選取一部分身體素質好的大學生參加野外生存訓練,也可以選取部分計算機技術較好的模擬網絡戰爭,使大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高科技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

而在體驗的過程中,教師或者教官還可以順便介紹一下國內外先進的軍事理論,可以學習現代戰爭實例,可以從政治學、國際法、軍事學、國際關係學等多方面進行講解,使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理論與技術相結合,理論與現實相結合,有助於他們消化理解國防教育內容。

參考文獻:

傅景雲。國防教育概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王小健。積極探索軍訓新舉措,充分發揮軍訓的育人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陸華。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的國防教育及啟示[J]。東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03)。

劉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及對軍隊文化的影響[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1(04)。

張戈。高校國防教育與大學生素質養成[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10)。

2010年大學生軍事理論課程論文 篇五

2010年大學生軍事理論課程論文範文

隨着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不僅對軍隊的武器裝備作戰理論,編制體制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對軍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構成戰爭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裝備及人與武器的組合方式,都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高技術戰爭,實質上是高科技的較量與對抗。作為戰爭主體的人,誰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並把其科學有效地運用於戰場上,誰就可以獲得戰場上的主動與優勢。

一、正確認識高技術條件下人與武器的關係

人與武器的關係問題,是確立正確的高技術戰爭認識觀的首要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早就明確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的是人不是物”這一科學論證,正確揭示了人和武器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辯證統一關係。在現代條件下,武器裝備的發展不僅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削弱人的決定作用,相反卻顯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這是因為,人永遠是戰爭的主體,這也是我們建立正確的技術戰爭認識軍事人才的關鍵。

(一)高素質的人是高技術戰爭中決定性因素的關鍵要素。 在高技術廣泛運用於軍事領域的今天,高素質的人與低素質的人不是簡單的能力差,而是戰鬥力的質量差,而以不同的二者形成的人的羣體,軍隊,部隊或戰鬥團體,在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上,具有本質的差別。因為高技術戰爭所涉及的技術與科學知識十分廣闊,人的體力與體能在戰爭中的作用大幅度下降,而人的智能作用居於絕對優勢的地位。在科學技術還十分發達的情況下人與武器的結合是件很容易的事,稍加訓練就會提高技能,可以形成和提高戰鬥力。武器裝備也要靠人去掌握和使用。同樣的武器,在不同人的手中將發揮不同的效能。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郎各自得到了蘇聯和美國的一些新式武器裝備,但由於雙方軍隊的素質不高,結果是用先進的武器打了一場落後的戰爭。智能化的武器需要智能化的士兵來掌握。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的全勝與伊拉克的慘敗,二者在科技素質上的懸殊差別是一個重要原因,而霍克導彈現象足以證明這一點。霍無導彈是美國雷錫恩公司1954年研製,60年代初裝備部隊的一種全天侯中低空的地對空導彈。經過近些年的高技術改造,在90年代初仍是比較先進的高技術兵器,它是美陸軍、海軍、陸戰隊標準的野戰防空的中程防空導彈,可以用來攔截飛機,巡航導彈和地對空導彈。海灣戰爭前夕,美軍賣給科威特140枚導彈及發射控制系統,當科威特陷落後,這140枚霍無導彈自然成為伊軍的戰利品,但由於霍克導彈採用了先進的制導方式,操作與發射過程十分複雜,由於伊軍缺乏技術人才,儘管在90年8月份佔繳獲到手,但一直到1991年1月17日戰爭爆發,還沒有掌握操縱,控制與發射的本領。儘管戰場十分需要防空兵器,但由於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只能讓其在庫中睡大覺,造成了巨大的浪費。霍克導彈現象則進一步説明高素質的人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相反,低素質的人儘管再多,但它的作用很小,有時甚至是沒有作用。有的同志説戰爭就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其實不然,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第二個問題:

(二)人的數量優勢不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優勢,戰鬥力不僅來自人質量,也來自人的結合體-武器的質量。

在武器裝備水平較低的時代,兵力兵器的數量是軍力大小強弱的主要標誌數量優勢可以彌補質量上的劣勢,成為制約戰爭勝負決定性因素。“多兵之旅必勝”幾乎成為戰爭制勝的名言,而現代高技術的今天,是用數量無法彌補的。海灣戰爭中,佔盡兵優勢的伊軍,由於軍力,經濟和政治組織力方面的質量差,不僅一次象樣的抵抗都沒有,簡直成為戰場上的聾子,瞎子和靶子,只是被動挨打,絲毫沒有還手的餘地,因此人的決定性因素-不在數量優勢。高素質的人與武器結合,才能生長和提高戰鬥力。

(三)人心向背在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更為突出。

毛澤東同志歷來把人心向背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來看待,這也是他建立無產階級戰爭觀的基本出發點。在高技術戰爭的今天,人心向背,戰爭的正義性問題仍在戰爭勝負

中起着重要{}作用。海灣戰爭更為深刻的説明這一點。

(1)從戰爭的起源上,是由於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因而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特別是伊拉克置聯合國十項決議而不顧,一意孤行,形成了100多個國家參加反伊的聯盟和30多個國家組成多國部隊;

(2)從戰爭力量的形成上,由於伊拉克的侵略行徑,在全世界空前孤立,幾乎全世界都反對伊拉克,伊拉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而多國部隊似乎具有了戰爭的“正義性”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再不像美軍侵略越南,奇襲利比亞那樣遭到世界及國內的反對與遣責,原因不正是伊拉克的人心向背問題嗎?就連生活中也是這樣,如一個需要積極向上的整體,某名同志不顧制度及要求,自行行事,犯了於集體“摸黑”的錯誤,必然招來全體的反對。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思想切不可有絲毫的動搖。

二、人的因素在現代高技術出現的幾種新的特點 (1)人的因素將更多地通過“物化”形式表現出來。

現代軍事科技的發展,使人的作用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內和更高層次上得到充分發揮。如人藉助“外腦”和其他先進的技術裝備,成倍地提高大腦的功能;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廣泛運用,把人的“智力”開發推向一個新領域;“機器人”參戰也由幻想變為現實等等。這些都足以説明,人的因素的作用,將更多“物化”形式表現出來。

(2)人的因素在“寂靜戰場的的對抗中更加突出”

以往的戰爭,眾人們習慣考慮雙方打起來之後如何戰勝對方。而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則要求把和平時期各個領域的廣泛較量,即在“寂靜戰場”上的較量,視為“熱戰場”較量砂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作為戰勝對方的新手段。當今世界,威懾理論的廣泛研究和運用。憑藉高精尖技術兵器,力圖給對方構成一種威懾,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人的素質,觀念及軍事理論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

(3)人的因素將更多地在間接對抗中發揮作用。

新的技術兵器大量運用於戰場幾乎是強制性地改變着傳統作戰方法。打贏現代化戰爭不僅要靠直接操縱者,而且要靠保障者和組織者。人的因素將更多地表現為鬥智鬥謀。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方式和作戰方法的改變,作戰理論的更新,歸根到底是人創造活動的結果。

就連技術發展的美國1986年《作戰綱要》指出:“戰爭是由人而不是由機器去進行並取勝的。一如既往,人的因素將在未來的戰役戰鬥中起決定作用”。

三、現代軍事人才產生的途徑

1、在嚴格訓練中成才。軍事人才要經過系統嚴格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軍事知識的教育,更要經過直接或間接的軍事實踐的鍛鍊。戰爭條件靠戰爭實踐學習戰爭,在和平時期則要靠訓練,靠苦練,鄧小平指出:“在沒有戰爭的條件下,要把軍隊的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提高軍隊的;軍事素質和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做到“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

2、努力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在新的歷史時期,我軍肩負着抵禦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穩定和統一任務。現代戰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需要更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毛澤東説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軍事技術,努力探索未來高技術條件下克敵制勝的戰法。

3、堅持多形式多渠道自學成才道路。培養現代高素質軍事人才,除上述主要途徑外,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實際出發,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闢軍事人才的新途徑,謀求21世紀戰略主動,在軍隊建設上,實現收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實現質量建軍,科技強軍的戰略思想。 贊同1| 評論

軍事理論課程論文 篇六

論述我國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與加強國防建設的關係

國防,即國家的防務,是指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衞國家的主權、統

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地方活動。國防意識,則與國防需要相適應而倡導和產生的以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為標誌的羣體行為觀念。它不僅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轉化為一種巨大的物質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軍事上的可轉化為戰鬥力,在經濟上可轉化為生產力。國防意識的強弱,歷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衰的主要標誌。國防觀念關係到國家的存亡,民族的興衰,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國防教育,極力宣揚“大國防”觀念,動員全民投入和關切國防事業。與當代大學生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關係。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當代大學生尤其如此,他們是民族的脊樑。加強對大學生的國防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能極大地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在當代大學生的鼓舞和帶動下能凝聚全中華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難都能戰勝和克服。

民族精神是一個有着豐富歷史內涵的與時俱進的概念,具有傳統性和現代性。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而又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而中華民族精神則是滲透於其血脈、貫穿於其歷史、熔鑄於其文化的性格特徵、意志品質、社會心理及其所藴含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它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歷經五千年的發展,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國防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必不可缺的基本教育,是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衞國家的主權、統

一、領土完整和安全,對全體公民進行的一種具有特定目的和內容的教育活動。高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與加強國防建設有着密切的關係。

我國高等教育的宗旨,是為社會主義事業培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是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在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承擔着重要的歷史使命。高等院校是信息、知識、人才的聚集地,承擔着中華民族精神的傳遞任務,在科技發展、經濟繁榮和文化傳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不僅要培育大學生良好的專業素質,而且要培育他們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能夠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弘揚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只有把中華民族精神灌輸給他們,樹立起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起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才能使大學生真正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隨着全球化的發展,高等院校受到了很大沖擊,不良風氣對學生成長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例如高校的產業化趨勢明顯、高校的學術不良行為氾濫,使大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功利思想在發展。要迅速扭轉這些風氣,必須依靠切實可行的制度進行規範,而要徹底消除這些影響,就必須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以及“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教育,實質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同樣讓大學生理解其中的含藴,並激勵大學生奮發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有利於大學生抵禦一切消極思想和外來文化的侵蝕,有利於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利於大學生自覺捍衞民族尊嚴和民族利益。

國防教育是一個歷史的範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加強新時期高校國防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一項重要舉措,從戰略全局的高度來看,深化高校國防教育對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大學生的思想有着重大的作用。

高校國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屬於精神價值範疇。國防教育中所表現出來的國防精神實質是公民對祖國安危、對民族富強的一種道德情感和責任意識。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迫切需要弘揚和培育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愛國主義,尤其要在大學生中形成穩定的富有時代特徵的民族精神。

通過國防教育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具有便利條件。戰爭總是圍繞着國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進行的,中華民族長期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

一、抵禦外敵的鬥爭史,本身就是一部教科書。特別是人民軍隊中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更成為激勵人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強大力量。而這些內容,正是高校國防教育的基本內容。大學生是高知識羣體,易於接受,容易感染,能迅速將許多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的國防教育,更能激發大學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責任心。 高校國防教育努力培育大學生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品質,尤其是國防教育中的集中軍事訓練環節,離不開嚴格的紀律約束、友好的合作精神和積極的奉獻精神。這些精神一旦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對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大學生有着重大的意義。讓他們瞭解到自己的使命及責任,明瞭自己揹負的東西,才有勇往直前的勇氣及信心。不會因挫折停步不前。

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教育手段、教育環境的特性,決定了國防教育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最佳途徑。高校國防教育是集思想性、知識性和技術性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其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大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將學習馬克斯主義的國防觀、戰爭觀,學習中國軍事思想、學習信息化戰爭、學習軍事高技術等內容,同時接受軍事技能訓練。這些內容從政治到經濟、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門類齊全,豐富多彩。通過這樣的教育,有利於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有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這樣的知識,也有利於開闊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高校國防教育的目的與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目的是一致的。國防教育是為了適應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需要,增強國防觀念,在教育過程中,既能讓大學生學習到理論知識,又能認識到國防與國家安危、民族榮辱興衰的密切關係;既能加深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認識,又能接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首先,這是世界形勢發展的需要。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使大學生樹立全面的國家安全觀,當今世界,國家安全的含義是多方位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等都對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影響。文化力量貫穿於其中,其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而文化力量實質就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高等學校,是文化的集中地,加強大學生國防教育,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是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途徑。

其次,這是大學生成長的特殊階段所決定的。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特殊時期,當代大學生處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人們的思想日趨活躍,影響着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社會生活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腐敗現象,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導致不良信息的傳播,給大學生成長帶來了負面影響。面對這些新情況,必須加強高校國防教育,通過國防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之心、強國之志,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全民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大學生對國防教育有深刻的認識,才能激起其愛國熱情。才能更深刻的瞭解國家建立的艱辛,才會用心的去守護它、愛護它、保護它,不讓外來勢力有可趁之機。才能不辱使命,讓我國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高校軍事理論課程論文 篇七

“三位一體”體系下的高校軍事理論

摘 要: 開設軍事理論課是普通高校在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國防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強化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形式。文章在分析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軍事理論課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基於“三位一體”體系下的高校軍事理論課的課程定位、教學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

關鍵詞: 軍事理論課 課程建設 “三位一體”

據國防部統計,2009年全國徵集新兵60萬,有近13萬來自全國各級各類高校,比例超過20%,預計今後大學生將成為我國兵員徵集的主體。高校軍事理論課具有專業化軍事教育課的性質,高校應該明確課程定位,通過軍事理論課教育教學,為學生打下一定的軍事知識和技能基礎,為學生今後在軍營建功立業服務。

1.軍事理論課課程建設的基本情況

作為2010“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預徵工作先進集體”,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堅持科學發展觀統領學生軍事理論課教學工作,切實貫徹全國學生軍訓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學校具體實際,採取政策引導、制度規範、基礎夯實,重點突出、檢查促改、穩步推進的發展思路,初步構建基於“三位一體”體系下軍事理論課程規範化建設的平台,為全面推進國防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自1986年開始,我院每年都堅持按上級要求對入學新生進行為期兩至三週(含入學教育時間)的軍事訓練。從2007年開始,在嚴格執行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聯合下發的《普通高校學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結合我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針對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勇於創新的特點,不斷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逐步構建了軍事必修課為主幹、以軍事類公共選修課和國防教育系列講座為拓展、以國防體育活動為補充的“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些較好的經驗。

二、軍事理論課課程建設的基本經驗

1.充分發揮課程建設政策導向作用,不斷完善課程建設總體規劃。

學生軍訓和軍事理論教學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增強國防意識、強化個人紀律觀念的有效形式。我院歷年來都將軍事理論課教學納入學校的整體教學計劃,軍事理論教學為2個學分,做到統籌安排,統一管理,統一考試,統一檢查評估,制定《學生軍事技能訓練考核標準》,考核成績記入學生檔案。為保證軍訓計劃落實,做到早計劃、早準備。為解決聘請軍事教官難的問題,從1990年開始,我院就與海軍陸戰隊第一旅正式建立共建關係,雙方互幫互訪、互相支持,每年在進行軍事訓練時,部隊不管工作和訓練任務多麼繁重,都給予我院軍訓工作大力支持,選派軍政素質好的官兵來院擔任軍事教官,從而保證了軍事教學工作順利完成。本科學生軍事教官來自海軍陸戰隊第一旅,專科學生軍事教官來自武警茂名市支隊。同時,為了完成好學生軍事理論課的教學任務,我院還先後選派5名軍事理論課教學骨幹到廣東省教育廳舉辦的軍事理論課培訓班學習;同時,我院武裝部每年在課前都召開軍事理論課教師佈置會,要求以二級院(系)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這些教師從事軍事教學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講課生動,在授課時能夠做到授課與舉例相結合,氣氛非常活躍,深受廣大學生的好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保證了教學質量。

2.堅持以課程建設為載體,全面落實軍事理論課教學大綱要求。

(1)堅持以課程建設為載體,抓好課程內涵建設與發展。我院從2007年開始,按照廣東省教育廳、省軍區有關要求,實施“新軍訓”計劃,即按

軍事理論課程論文 篇八

請理論聯繫實際,談談大學生學習軍事理論課的必要性。

從進入大學開始,學校開展了一系列軍訓教育,從開學的軍事技能訓練到軍事理論課程,以此加強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和軍事素質。對我們而言,學習軍事理論課程能加強我們的修養,陶冶我們的情操,開闊我們的胸懷,並且對大學生進行集中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課教學,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正確決策,它既能體現人才培養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和諧統—,增強學生的國防觀念利國防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軍事技能,又有力地促進了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對大學生進行軍事教學,既是適應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加強後備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強化當代大學生國防觀念,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積極探索。

對於大學生學習軍事理論課的必要性以及學習軍事理論課的意義,我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增強國防素質和提升國防意識

高校大學生學習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對國防力量的加強。但是,僅僅是學習知識那是不夠的,在學習知識之餘,我們應該注意到對高校大學生國防意識的加強,這就涉及到了國防素質教育。國防素質教育當然包括知識的積累,失去了知識的人自然就不是國防要素了。可是國防素質教育包括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還有國防意識的提升。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這,恰恰又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點。

關於國防意識的提升這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其關鍵就在於憂患意識。一支沒有憂患意識的軍隊是註定要被消滅的,一個沒有憂患意識的民族是註定要被侵略的,而一個沒有憂患意識的高校大學生更是不適應二十一世紀經濟社會競爭和中國國防安全需要的。離開了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個人的光榮與夢想就無從談起。對於我國現在面臨的威脅,高校大學生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特別是在二十一世紀東西方文明較量日趨白熱化的時候,這種清醒的認識更有助於提升當代高校大學生的競爭力。高校大學生不僅僅是在和國內的人才競爭,也在和國際上的人才競爭。而我國的高校大學生在國防素質教育方面的不足則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了。由於全球化的趨勢的日趨明顯,國家在和平年代的較量已經由軍備競賽變成了經濟競賽。而高校大學生畢業之後首先為國防做貢獻的方向可能就是經濟方面。不論願不願意,任何人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也就不得不參與到國民經濟中來。只有接受了較好的國防素質教育,才可能感受到商業機密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只有接受了較好的國防素質教育,才可能意識到在同等條件下購買國貨對於國家經濟的意義;只有接受了較好的國防素質教育,才可能理解二十一世紀的經濟較量對於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影響。從實質上來説,對戰爭結果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戰爭準備期——和平年代。高校大學生不能因為和平就忘記了戰爭的威脅。正是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必須牢記:什麼都可以再來一次,但戰爭不行。中國輸不起,一次失敗就足以讓全民族幾十年的努力化為灰

燼。

二、強化愛國主義精神

軍事理論課的重要的意義在於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堅守崗位的動力,做好本職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踏實勤懇地創造社會價值,這才是最好的愛國方式,這才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國民應有的理性與智慧。沒有什麼比愛國情感更為珍貴與熱烈,也沒有什麼比理性力量更為強大與穿透。如果把愛國熱情納入理性的通道,那一定可以產生無比篤定、堅韌、持續的力量,來支撐起大國崛起的夢想。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抓住契機,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良好的國民心態,並且把愛國情感與公民意識結合起來,有效引導公民的愛國行為。最後能夠激發公民理性愛國的內在動能,同時,應把公民的愛國情感提升為公民的素質。愛國是一個人內心深處樸素的自發情感。我們必須先從思想的高度上認識我們面臨的局勢:我們雖有輝煌的文明,但仍處於落後的狀態;我們雖已取得了成就,並得到世界的認可,但仍有部分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制度十分仇視,我們應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覺維護已取得的革命成果與建設成就,維護祖國的穩定統一。

總的來説, 我們是生長在新世紀的一代大學生,是肩負祖國建設勇往的一代,我們是幸福的,我們在和平中快樂的成長,父母把我們從天真浪漫的的童年時代小心翼翼地扶我們走過來,在温暖和無微不至的懷抱中,得到了嚴父的教誨和慈母的重愛。對於我們已踏入青年的行列有了獨特的思維完整的性格和較穩定的人生觀,正缺乏一種精神的指列,一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激情。 我們是祖國國防建設的後備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縱觀國際形勢,我們需要培養一種世界的眼光,軍事理論課就是培養我們基本的國防知識和積極投身國防建設和為國效力的精神。 現代戰爭告訴我們戰爭就是人民的戰爭,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必須依靠於人民的力量,我們就是未來戰爭而需要的複合型人才,曾記得一位教官説過:“你們是具有高素質的一代,如果我們的軍隊就是你們,那麼這支軍隊此是一個所向披,不可戰勝的軍人。”

祖國的重任肩負於我們身上,祖國仍需加強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增強民族意識學成報效祖國,祖國明天輝煌關係於我們,我們相信祖國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