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地理的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33K

地理的論文(精品多篇)

地理的論文 篇一

摘 要:

生態式教學充分貫徹了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觀念,符合高中地理的學科思維,對於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能力、弘揚人文科學精神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本文主要對構建高中地理生態式課堂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地理 生態式課堂 構建策略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生態失衡問題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各種羣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生態失衡是指外來干擾超越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不能恢復到原有狀態。高中地理生態課堂是由課堂環境、教師、學生和外部環境(包括政治、社會輿論、大學聯考制度等)構成的。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生態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行的考核機制的偏向大學聯考,導致學校系統的能量流、信息流失衡,導致高中地理教師生態羣自我效能感偏低;二是由於當前社會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理工而輕文”的思想,地理學科夾在文理科之間,無法成為高中學科中的主角,地位在無形中降低,外部環境的變化勢必引起地理課堂這個微觀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三是高中地理課堂的內部生態失衡,這主要表現在課堂上教師過多以教材為中心,教法不適當,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差異。由於高中生即將面臨大學聯考,有的教師會片面追求教學效率,這樣就壓縮了學生成長的空間,由此帶來的還有師生關係的異化。

二、高中地理生態課堂構建的原則

(一)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求地理課堂成為促進師生生態主體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的生態系統,一要協調師生生態主體和課堂生態環境的關係,營造舒適的精神氛圍;二要協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係,促進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對話交流,學生之間合作探究;三是提高教師的自我發展能力,倡導多樣性的教學風格。

(二)整體性原則

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堅持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性的統一,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整體發展。首先,地理課程的目標要堅持整體性原則,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制定統一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地理課堂中的諸生態因子協調、調動起來,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滲透。

(三)生成性原則

地理知識不是刻板呆滯的,而是動態的,地理課堂中教師要貫徹生成性原則,及時根據所學知識的特點與學生的周圍事物相聯繫,動態地生成新的教學方案,還要加強教育學之間的交往、互動。比如在學習天氣系統和地貌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當地的氣候、地貌相結合,啟發學生多發言,不斷生成新的知識。

三、構建高中地理生態課堂的策略

(一)注重地理教學的有機整體性

地理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地理書本中個章節的內容也不是獨立的,而是息息相關的。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制定教學目標,還要注重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和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繫,構建開放的知識和開放的課堂,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競相迸發。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摒棄單一的講授法,將小組討論、社會調查等新型的教學方法和講授法相結合。比如在教學“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不良影響,並讓學生就自己的看法進行調查、收集資料,最後相互討論。

(二)創造積極的課堂生態環境

積極的課堂生態環境包括精神環境和學習環境,構建良好的精神環境就需要教師在地理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地理資源信息流,讓學生感受地理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學生開闢積極向上的課堂生態心理空間。良好的學習環境要求教師關注地理課堂情境的動態生成,避免僵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遷移情境,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交流,構建生態式課堂。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

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構建高中地理生態課堂的關鍵一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是維持生態課堂的基礎。教師要明確自己主導者的地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對話,充分利用教育機智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動態交流。比如在學生“城市化問題”這一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將這塊內容分成“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就業困難”等幾塊內容,然後讓學生自發組成探究小組,就本組選擇的內容收集資料、分析數據等,然後各小組之間相互討論交流、相互評價,這樣就能充分發揮生態羣體的動力效應,促進生態課堂的構建。

三、結語

地理生態式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調動、協調課堂上的諸多生態因素,不可顧此失彼,營造和諧舒適的課堂氛圍,創造民主、平等的心理環境,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師生身心的共同、持續進步,營造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學習氣氛。

參考文獻:

[1]譚成權。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新探[J].新課程學習(下),2011(3).

[2]劉猛。對高中地理新課改教學的幾點思考[J].讀與寫(教師教育),2008(01).

[3]吳作誠。談高中地理課的預習――高效地理課堂的基石[J].中學教學參考,2011(15).

[4]秦風洲。淺析高中地理課堂“學案”教學的思考[J].中國教師,2009(S2).

[5]崔桂蘭。新課標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四注重”[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7(10).

[6]吳慶峯。淺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疑[J].華章,2010(9).

地理的論文 篇二

地球孕育了人類,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着這個地球。人類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類艱苦奮鬥的創業史。在創業的過程中,人們利用各種能源賴以生存,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人預言,人類最終是毀滅在自己創造的文明中。“資源短缺”已成為廣大羣眾一個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現在不加以考慮對策,未來人類就沒有出路,總有一天能源會被我們用盡,人類就無法生存。

如今,許多的人不懂得如何珍惜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電,許多破壞臭氧層的物品也消耗飛速,排放的廢氣已經多得難以讓人想象……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是誰?就是我們人類。要做到節能減排,就要從小事做起,人人動起手來,創建美好的家園。我提出以下幾點可行的建議:

一、節約電能。

要注意隨手關燈,可以使用高效節能燈泡。據美國的能源部門估計,使用高效節能燈泡代替傳統電燈泡,就能避免四億噸二氧化碳被釋放。除了電燈,在使用其它電器方面也要注意,儘量選擇低消耗節能產品,不用電器時要切斷或關掉電源,冰箱則讓它處於無霜狀態。

二、節約水資源。

許多廢水都可以循環使用。洗臉、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來擦地板、沖廁所、澆花等。淘米水則是很好的去污劑,可以留下來洗碗筷。沾了油的鍋和盤子要先用用過的餐巾紙擦乾淨,洗起來節水有方便,還可以少用洗潔精,減少水污染。

三、減少廢氣排放。

交通廢氣和工業廢氣是生活廢氣的主要來源。我們出門儘量乘坐公共汽車或出租車,還可以騎自行車,儘量少乘坐私家車。工廠裏的燃燒垃圾、生產商品等而產生的大量滾滾的濃煙瀰漫在城市裏。他們應該把廢氣經過加工和過濾,再排放出來就可以減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後釋放出氧氣,所以我們要大量的種樹。

四、垃圾分類處理。

垃圾分類可以回收寶貴的資源,同時減少填埋和焚燒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廢紙被直接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飲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關的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家用電器可以送到專門的廠家進行分解回收。家裏可以準備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收集廢紙、塑料、包裝盒等,每天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儘量做到“變廢為寶”。

全球變暖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地球正面臨着巨大的挑戰。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讓我們行動起來,節能減排,挽救地球家園的命運,維護人類的一個繼續生存的未來。

地理的論文 篇三

摘要:鄉土地理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拉近學生與地理之間的距離。本文主要針對鄉土地理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關鍵詞:鄉土地理 國中 地理教學 運用

國中地理主要就是讓學生對自然環境以及一些人體和自然規律進行認知學習,所學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有着比較密切的聯繫,但是由於地理學習涉及到的內容比較抽象,一些學生感覺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無法融入到地理學習中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一些教師在國中地理教學中融入了鄉土地理的元素。所謂鄉土地理也就是利用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輕鬆地進行學習。

一、結合鄉土地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任何的學習動力都比不上對於學習內容的興趣,要想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先要讓學生對於地理學習產生興趣。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鄉土地理,讓學生結合自身熟知的事物進行學習。由於自身對於鄉土地理比較熟悉,所以從心理上就會對學習產生更強的自信心,加上鄉土地理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可以真實感知到的,能夠看見和感受到的事物,更會讓學生產生熟悉感。所以,教師在地理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結合和利用鄉土地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親切感,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學效率。

比如,在學習《地勢和地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鄉土地理開展教學,提問“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時候最喜歡去的”。一些學生可能會説“山坡上,因為張家口的山還算是比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夥伴玩樂的地方。”接着,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麼張家口的山比較多呢?”學生可能就想到與地理相關的丘陵地形,聯繫張家口的實際情況,能夠感受到地形對於當地人們生活的影響。推廣開去,中國還有很多其他的地區,不同的地形對於當地的人們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讓學生對中國地形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區人們生活的地形環境是怎樣的,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鄉土地理,進行德育素質教育

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學生會感覺學習的內容與自身的實際生活並沒有太大的聯繫,這些地理知識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遙遠的距離感,因此學習的興致並不是很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融合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家鄉的人文環境、地理環境有清晰的瞭解,在學習與自身生活相關的內容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的風土人情。由於每個學生對於家鄉都會存在着一種特殊的情感,對於家鄉發生的變化也會格外關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總之,以鄉土地理作為學習的載體,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地理學習的神奇魅力,通過一些真實事例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比如,在學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北農村地區的環境以及土壤比較適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長,所以當地的人們因地制宜地發展這些農作物的種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別是在一些地區引進了五彩棉花的種植,更是使得農業種植提升了一個層次。這樣的實際發展狀況讓學生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同時也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和分析,為自己的家鄉開發一些新的農業作物,以帶動當地的農業發展,表達自身對家鄉的熱愛。

三、開展鄉土實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學習和感受地理知識,同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調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識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鄉土地理進行分析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識,還能夠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有更清楚的瞭解。對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探索的同時,能夠對教材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時,其中包括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的學習,如果根據教材進行籠統的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組織開展鄉土實踐,對當地的土壤狀況以及水利資源狀況等進行實際的分析調查,即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對當地的土壤、水資源進行取樣調查,通過實際的學習分析總結當地的資源狀況。從本土地區的資源狀況着手,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當前我國的自然資源狀況,這樣的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總而言之,在國中地理教學當中,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融入鄉土地理知識,讓學生對熟知的事物進行分析理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張君政。鄉土地理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3)。

[2]張德海。讓地理融入生活――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結合鄉土地理的感受[J]。教師,2013(3)。

[3]陳雪梅。鄉土地理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才智,2014(17)。

地理論文範文二:國中鄉土地理教學研究 篇四

摘要:鄉土地理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拉近學生與地理之間的距離。本文主要針對鄉土地理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關鍵詞:鄉土地理;國中;地理教學;運用

國中地理主要就是讓學生對自然環境以及一些人體和自然規律進行認知學習,所學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有着比較密切的聯繫,但是由於地理學習涉及到的內容比較抽象,一些學生感覺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無法融入到地理學習中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一些教師在國中地理教學中融入了鄉土地理的元素。所謂鄉土地理也就是利用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輕鬆地進行學習。

一、結合鄉土地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任何的學習動力都比不上對於學習內容的興趣,要想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先要讓學生對於地理學習產生興趣。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鄉土地理,讓學生結合自身熟知的事物進行學習。由於自身對於鄉土地理比較熟悉,所以從心理上就會對學習產生更強的自信心,加上鄉土地理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可以真實感知到的,能夠看見和感受到的事物,更會讓學生產生熟悉感。所以,教師在地理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結合和利用鄉土地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親切感,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地勢和地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鄉土地理開展教學,提問“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時候最喜歡去的”。一些學生可能會説“山坡上,因為張家口的山還算是比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夥伴玩樂的地方。”接着,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麼張家口的山比較多呢?”學生可能就想到與地理相關的丘陵地形,聯繫張家口的實際情況,能夠感受到地形對於當地人們生活的影響。推廣開去,中國還有很多其他的地區,不同的地形對於當地的人們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讓學生對中國地形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區人們生活的地形環境是怎樣的,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鄉土地理,進行德育素質教育

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學生會感覺學習的內容與自身的實際生活並沒有太大的聯繫,這些地理知識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遙遠的距離感,因此學習的興致並不是很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融合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家鄉的人文環境、地理環境有清晰的瞭解,在學習與自身生活相關的內容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的風土人情。由於每個學生對於家鄉都會存在着一種特殊的情感,對於家鄉發生的變化也會格外關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總之,以鄉土地理作為學習的載體,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地理學習的神奇魅力,通過一些真實事例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比如,在學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北農村地區的環境以及土壤比較適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長,所以當地的人們因地制宜地發展這些農作物的種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別是在一些地區引進了五彩棉花的種植,更是使得農業種植提升了一個層次。這樣的實際發展狀況讓學生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同時也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和分析,為自己的家鄉開發一些新的農業作物,以帶動當地的農業發展,表達自身對家鄉的熱愛。

三、開展鄉土實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學習和感受地理知識,同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調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識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鄉土地理進行分析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識,還能夠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有更清楚的瞭解。對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探索的同時,能夠對教材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時,其中包括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的學習,如果根據教材進行籠統的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組織開展鄉土實踐,對當地的土壤狀況以及水利資源狀況等進行實際的分析調查,即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對當地的土壤、水資源進行取樣調查,通過實際的學習分析總結當地的資源狀況。從本土地區的資源狀況着手,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當前我國的自然資源狀況,這樣的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總而言之,在國中地理教學當中,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融入鄉土地理知識,讓學生對熟知的事物進行分析理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張君政。鄉土地理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3)。

[2]張德海。讓地理融入生活——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結合鄉土地理的感受[J]。教師,2013(3)。

[3]陳雪梅。鄉土地理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才智,2014(17)。

基於泛在學習環境的中學地理教學模式選擇 篇五

基於泛在學習環境探討中學地理教學的模式,對地理教育教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限於篇幅,本文僅就以下四種主要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1、基於探究式問題的中學地理教學模式

探究問題需要基於多種資源,泛在學習環境為實施探究式教學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撐。所謂探究式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參與一系列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並在活動中培養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其內容包括探究性提問、模擬實驗、探究性討論、科學考察和課題研究等。它強調的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而不是一般性的記憶、理解和掌握,更強調學生通過參與探究問題的體驗,加深了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如“世界上哪一個大洲跨越的經度最大?”就屬於探究性提問,在教科書中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直接答案,學生需要在理解經度的概念、瞭解南極洲的位置和地域分佈特點的基礎上,廣泛利用泛在教學資源,通過探究來自我解答。而“城市空間結構”則屬於探究性討論問題,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利用泛在計算及網絡技術平台中的數據庫、專題網站、網絡問答系統和專家諮詢台等多種泛在學習服務資源,實時查閲信息資料,通過分析綜合後得出具有創造性和可行性的。問題解決方案。

2、基於課外實踐的中學地理教學模式

地理課外實踐,是實現地理教育目標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建構主義理論倡導的情景化教學的重要體現,也是一種基於生活化資源的地理教學模式。它可以幫助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釋地理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和地理技能。地理課外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按活動範圍可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大類。校內活動主要包括氣象觀測與天氣預報、地震觀測與預報、天文觀測、教具製作、地理課外閲讀、地理牆報、地理競賽、地理專題講座、地理報告會和地理遊戲等;校外活動主要包括野外觀測、鄉土地理調查(包括自然、經濟、人文、環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參觀與測量及地形圖繪製採集標本(包括巖礦、動植物、土壤等)等。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掌上電腦(PDA)為終端的移動地理信息系統,對遙感技術、全球定位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數據採集技術進行了整合,可形象直觀地獲取與展現地理信息,並將其應用於地理課外實踐教學中,實時顯示與反映學生所處的泛在環境的特徵,因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空間認知與推理的能力。有研究者基於地理認知教育與實踐教學的實際情況,針對地理教學對地理位置與地圖識圖的需求,藉助GIS定位服務和Google MaPs API地圖服務功能,利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通過GPRS、3G、wfii或寬帶網絡,訪問位於校園教育雲的學習資源,構建了泛在學習模式下地理學習的新方案。

3、面向知識建構的中學地理教學模式

地理學科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學科,其涵蓋了歷史、人文、數學、物理和經濟等領域,因而地理教學活動從某個角度講,是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為一體的過程。在網絡等泛在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輕鬆獲取各種與地理學科相關的學習資源,從而對知識建構產生了溢出效應。例如,“大氣環境保護”課程教學就融人了多學科的相關知識,學生藉助網絡能輕鬆實現跨學科知識的交融,有利於學生完善知識結構。

4、面向多元智能的中學地理教學模式

地理學科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寬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包括空間智能、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邏輯一數理”智能和節奏智能等。對於地理學科來説,解決地理問題本身就需要多元智能,中學地理課堂教學藉助於泛在技術更便於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

應將地理教學環境與泛在學習環境相融合,實現數字環境下地理教學模式的創新。另外,在中學地理教材編寫、課堂內外課程的全程設計和模塊教學設計中,都應當充分醖釀並思考各種模式的可用性與實施方式,從而有效地提高中學地理教學的質量。

地理的論文 篇六

【內容摘要】

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的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本文結合思維品質的特點及旅遊地理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分析了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充分利用中國旅遊資源分佈圖、設置障礙、模擬情境等教學方法,探討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以達到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培養學生將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的能力。

【關鍵詞】旅遊地理;思維品質;能力培養;職業學校

教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應用能力,最終達到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高。中國旅遊地理是職業學校旅遊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承擔着向學生傳授旅遊工作所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將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的能力,和其他學科一樣承擔着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任務。該門學科不僅涉及地理學的諸多知識,而且還涉及到同旅遊有關的學科,如社會學、民俗學、地質學、建築學、宗教等眾多學科。學習中國旅遊地理,不但可以掌握中國旅遊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樹立較強的空間地域意識,並且能夠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使學生樹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學生在光輝璀璨的中華文明中受到啟迪,激發愛國熱情,成為具有現代服務與管理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本文將結合教學實例探討旅遊地理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一、旅遊目的地景區實地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激發學生思維的最活躍因素之一。旅遊地理知識本身具有豐富性、趣味性、實用性、綜合性、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特點,對學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使旅遊地理的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把教學活動同學生今後要從事的旅遊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如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今後從事的工作有更直觀的體驗和感受,通常要安排一次旅遊目的地景區實地講解。教師在旅遊景區講解時要做到講解全面,從地理知識、景區歷史沿革、文化背景等方面聲情並茂地進行現場導遊講解,使學生增加對旅遊地理課程的興趣和熱愛。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配合景點講解,教師還可以將錄製好的、圖文並茂的景點視頻發到班級QQ羣裏。在景區,結合手機的視頻,教師帶領學生邊遊覽、邊講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旅遊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旅遊地理的認知,為培養出合格的、有較強專業素養的旅遊從業人員作準備。

二、充分利用地圖,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中國旅遊地理的內容是與中國一定地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各地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對各地旅遊特色的形成影響至深。旅遊地理課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樹立較強的空間地域意識。因而學生不僅要會識別地圖,更為關鍵的是要樹立較強空間地域意識。換句話説,每個學生的心中都要有多張地圖,如中國行政區劃圖、中國旅遊交通圖、中國旅遊資源分佈圖等。而中職生和普高生相比,在主動性、積極性、學習能力等方面還有所欠缺。上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結對子、一對一的指圖識圖,還可以再讓學生回答所指地點有什麼美景、美食等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如在上課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一道“特殊”作業,要求學生在教室地面空白處畫出一幅中國行政區域圖。在佈置作業之前,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負責一個區域。對於這樣特殊的“作業”,學生感覺很是驚奇,帶着迷惑、好奇的心情完成作業。

在畫圖過程中,各組學生潛意識中會比較圖的質量,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團隊競爭意識。佈置讓學生獨自畫出中國行政區圖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增強學生對中國行政區劃熟悉的過程、樹立空間地域意識。通過畫圖,實現三個教學目標。第一,熟悉、記憶中國的行政區劃及其所在地理位置,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記憶能力是很重要的思維能力之一。第二,隨着學習旅遊景點數目不斷增多,面對眾多旅遊景點所在地理位置的記憶也出現了困難。教師可充分利用畫在地上的行政區劃圖,像玩跳房子的遊戲一樣,把每一個省份、自治區當做一個“小房子”,教師每提問一個景點,要求學生能夠迅速從一個“小房子”跳到另一個“小房子”,以遊戲的方式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識記地圖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熟練掌握景點地理位置後,進行旅遊路線的設計,而旅遊路線的設計始終離不開地圖。通過利用地圖設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髮揮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在“玩中學”,“學中玩”,使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高。

三、巧設障礙,培養思維的獨立性

思維的獨立性是思維的內容、途徑、方法的重要一環。教學活動中要設計一些思維障礙,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戰勝困難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儘可能採用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教授“黃山”這個景點時,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假如你是一名導遊員,你會怎樣向遊客介紹黃山呢?請撰寫一篇黃山導遊詞並進行現場導遊模擬講解。學生需要結合教材、網絡或其他文本資料進行蒐集、整理黃山導遊詞。一篇優秀的導遊詞,不僅需要旅遊地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還需要導遊實務等其他相關學科中學到的知識才能完成。通過佈置作業,給學生設置了一道道“障礙”,學生在越過“障礙”的過程中,不僅要查閲大量資料,還要對資料進行篩選、語言上的組織和再創作,形成獨特講解風格導遊詞。在上課檢查學生現場模擬講解導遊時,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在模擬講解過程中要注意表情、肢體語言的使用,語言要幽默、語速快慢得當、抑揚頓挫和親和力等導遊講解技巧。教師和其他學生充當“遊客”,對講解的景點進行提問。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過程中,學生們積極發表不同看法,相互補充,不斷完善,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類似作業的完成,學生不僅温習了旅遊地理學科知識,而且還將其他學科的知識也應用到課堂上,使所學知識形成體系。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在挑戰自我的過程中收穫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四、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對於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教學只憑教師的語言或教材的文字符號,從一個抽象概念到另一個抽象概念,很難激起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深層興趣,尤其是對於旅遊地理這種應用性的學科更是如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在創設的情境中,讓學生來分析、判斷問題,把問題層層解開,最終尋找到正確的答案。在講授宗教古蹟類景區時,教師設置的問題是“假設你是一名導遊,帶團到五台山旅遊,見到僧人時最常見的見面禮儀是什麼”?學生在經過教師點撥、思考後回答:“合十禮”;接着教師繼續設置情境,“假如你自己就是一名僧人,你能夠示範施禮的動作嗎”?有了前面的啟發,學生做出了規範的“合十禮”動作。教師繼續播放有關“藏族民眾對藏傳佛教無限尊崇、在寺廟前深度行禮”的視頻,並且設置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説到五體投地這個成語,實際上五體投地是佛教中的最高禮儀,“五體”指的是人體的哪五個部位”?請學生思考後回答並示範動作。

學生面對情境的設置參與意識強烈,興奮點不斷強化,大腦潛能被充分釋放,思維的主動性增強,在教學過程中同時也將職業教育思想融匯在學習過程中。再比如,講授到江南風姿、山水園林———華東旅遊區安徽省旅遊資源時,課前把學生分成若干課題小組,準備了包括交通工具、酒店、景點、遊客類別等相關內容的數據材料和圖片資料,供學生查閲。上課時教師先對安徽省的概況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接下來的時間由學生做主角,請他們以導遊員的身份,通過對課本的探討、研究分析,設計四條針對不同特色旅遊團隊的遊覽路線,要求每條路線配上簡單路線圖,具體要求如下:A.如果遊客是從未到過安徽的國內遊客,應如何根據他們的需要組織安排線路?B.如果是一個歐美團隊,且其中的大部分是第一次到中國旅遊,你在安排線路進行講解時要突出哪些方面?C.如果是一個老年旅遊團,你該如何安排?D.如果是一羣以學生為主的夏令營活動,你在安排旅遊線路時要注意什麼?在上述問題的`引導下,再加上學生對安徽主要景點有了較清晰的瞭解和掌握,他們很快進入到情境之中。面對來自不同地域的遊客,如何讓來到安徽的遊客在離開安徽時留下“美好安徽”的印象呢?各組的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問題,這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層。通過上述情境教學,以動手、動腦的探究式教學方式,在活潑、緊張、高效的課堂氣氛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探究性和思維的主動性。

五、對比分析,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旅遊地理教材涉及景區眾多,具有空間性、地域性、綜合性和複雜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對比、組合,使學生狹隘的思維擴展延伸為廣闊性思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中,列表比較分析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如華北旅遊區、華中旅遊區、華南旅遊區等八大旅遊區可以在地理位置、旅遊資源優勢、氣候類型、最佳旅遊季節等方面進行比較,巖溶地貌和熔巖地貌進行比較,花崗巖地貌和石英砂巖峯林地貌、丹霞地貌進行比較等等。把分散在各章的同類知識點串聯起來,通過對比分析“同類知識點的不同點、異類知識點的相同點”等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對同類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維度探究,加強思維的交錯和發散,鍛鍊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

六、設組競爭,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採取必答、搶答、互問互答的方式,是提高學生思維敏捷性的最好途徑之一。學生小組之間不僅形成一種競爭意識,同時培養了小組成員間的團隊合作精神。旅遊地理教學內容涉及的景點眾多,知識點之間基本上都是獨立存在,少有共性。教師在課前準備競賽題目時,可以把要競賽的內容進行分類,比如説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點有哪些?我國哪些地方的建築擁有“世界建築博物館”之稱?哪些名山屬於丹霞地貌?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等等。這些內容可以作為搶答題或必答題來進行設置。另外一種競賽題型是分組設計旅遊線路。要求各小組之間根據線路進行互相提問。比如,旅遊路線經過哪些省份?省份的簡稱是什麼?省會是哪?沿途會經過哪些鐵路線和水路線?途徑哪些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等等。學生在考問別人的同時,自己首先要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實際上也是處在被考問狀態中,時時準備解答其他小組可能提出的質疑。在這種模式狀態下思維得到了積極的開發,學習情緒異常興奮,達到了理想的學習目的。

再比如,在講解旅遊地理學的概念時,也可以設置競賽題目分小組搶答的方法進行學習。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置,如“旅遊地理學起源於什麼時候?”、“什麼叫旅遊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的學科性質?”。教師預設的問題,要求學生課前必須進行教材閲讀,找出答案,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討論做好充分準備。上課時,教師提問,由小組代表進行搶答,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補充。當各小組對他組答案有分歧時,教師可以指導小組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教師再對問題進行點評、補充。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意識不僅得到了加強,同時培養了思維的敏捷性。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所作為,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思維品質培養,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陳錫疇.中國旅遊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葉瀾.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8

[3]王鳳華.觀念更新: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先決條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9.

地理的論文 篇七

摘要:

本文首先簡述了前五次生物大滅絕的自然原因,之後引出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由人類引發這一觀點,圍繞這個想法進行論證。據此例舉現今為避免即將到來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生物大滅絕 人類 責任

人類現在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研究前五次生物大滅絕上,卻很少有人想到將要到來的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所以我選擇了這個課題來研究。

自從人類出現,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以後,開始肆意對生物資源進行開發,注重其使用價值,卻忽略了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潛在價值,使地球自然形成的生物系統遭受了人為的干預和破壞。 科學家估計, 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 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 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 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了。 經粗略測算,400年間, 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 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就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以下是一組來自國家環保總局的最新數據 :中國被子植物有珍稀瀕危種1000種,極危種28種,已滅絕或可能滅絕7種;裸子植物瀕危和受威脅63種, 極危種14種,滅絕1種;脊椎動物受威脅433種,滅絕和可能滅絕10種……生物多樣性受到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威脅。

當生存問題擴展到全世界物種,我們人類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能給下一代留下什麼?是豐富多彩世界,還是生物種類日益貧乏的地球?迅猛攀升的數字敲響了警鐘,不少人驚恐的在心中問道:不曾孤獨來世的人類,難道註定要孤獨的離去?答案也許可以從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長的話中找到——“地球不屬於人類,而人類屬於地球”。

眾所周知,恐龍曾是中生代的霸主,但最後還是滅絕了,在地球上不復存在,雖然原因眾説紛紜,但滅絕的事實是肯定的。各種各樣的例子都表明一個問題:最高等的動物一定會滅絕,而且比低等動物滅絕的早。最先出現的細菌一直到現在還存在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人類現在正處於恐龍這個位置,是新生代的統治者,我們這個物種註定要滅絕,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大家都知道,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至今已經歷過五次全球性生物大滅絕,已有99%的生物滅絕:最早的一次滅絕發生在5.8億年左右;最大的一次是2.5億年前,發生在西伯里亞的火山噴發,致使全球95%的生物滅絕;第四次是1.6億年前,發生在墨西哥的由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核爆炸,使地球温度升高,造成地球50%的生物滅絕;第五次是距今0.6億年前,南極冰島火山噴發,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氣體濃度加大,使地球上的恐龍滅絕,比人大十幾倍的恐龍時代永遠消失!

人類只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地球的生物大滅絕,要麼來自於外來星球的撞擊,要麼來自於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往往是核反應的結果,第六次全球生物大劫難,也不排除人類引發的可能性!當大劫難到來時,最容易逃生的是海里的生物,和空中能飛的鳥類,人類能否成功避免生物大滅絕的厄運?等待着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人類對地球的維護也是重要因素!避免星球的撞擊,減輕火山爆發造成的危害,或許還有一線希望!

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小行星撞地球的事件,目前有近700顆近地小行星被列入危險名單,為此人類應提前做好準備。隨着科技飛速發展,人類已完全有辦法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小行星撞擊地球可使人類免遭滅頂之災。一顆質量11噸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能量,相當於1萬顆百萬噸核武器爆炸。對此,世界各國早已開始研究應對方法。要有效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首先需要監控有可能飛近地球的小行星,精確預測近地小行星的飛行軌道。美國國會1998年通過決議,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實施名為“太空衞士”的計劃,力求定位地球周邊直徑不小於1千米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並確認哪些小行星可能會對地球造成威脅。目前該計劃已經完成,地球周邊約有1000顆符合條件的小行星,其中93%已被定位。

各種研究資料表明:地球生命在演化過程中慘遭滅絕,自然因素是原因之一。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使恐龍消失,哺乳動物出現。每次生物大滅絕都造成超過一半的物種消失,經歷滅絕危機後的地球需要1000萬年才能恢復元氣。即將發生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現代人類經歷的第一次滅絕,這次滅絕將由人類引發,具體表現為:植物生存環境被破壞、氣候發生巨大變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環境過度使用和被污染等因素,造成許多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

為儘量避免這種不利狀況,就意味着人們應保護環境,但保護環境並不代表着不開發資源,而是合理的利用現有資源。如何避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被動點的措施是進行保護,同時我們應主動的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科技水平避免星球撞擊,減輕自然災害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危害。

人類應儘快認識到這種現狀,面對可能來臨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穩定性,減少污染物和有害物質的排放,避免人類受到自然危害的侵擾。

參考文獻:

1.國家環保總局的最新數據

2.《人類將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3.航天專家、《國際太空》雜誌執行主編龐之浩研究員接受專訪語錄

地理的論文 篇八

摘要:

我們已走進了信息時代,無論生活、工作和學習都已無法離開信息技術。高中地理教學也是如此。將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相結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解決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所面臨的難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地理;信息技術;教學

一、研究背景

當今社會,以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當中,並且影響、改變着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如今,國家急切需要全能型人才。為了完成新時期教學的任務,為了迎接信息新時代的挑戰,更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應該結合新時代的信息技術,更改傳統的教學模式,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新課改之後,高中地理的教學內容和要求等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此時更加要求教師做出相應轉變,一改陳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新時代的信息技術運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學當中去,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效率。隨着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校都已經配備了多媒體教室,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多媒體教學的有利條件。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有些教師擁有多媒體教學的條件卻不懂得利用,他們不重視運用信息技術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效率。因此,如何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當今的高中地理教學相結合成為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結合的意義

正確運用信息技術,有利於當今高中地理的教學。在地理課堂上,教師熟練並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與不同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可以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總體看來,共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興趣是由於機體的需要而產生的穩定內動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寓教於樂,使得教學內容活潑生動、妙趣橫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於高中地理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高一學習“俄羅斯”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放映不同旅遊照片、短視頻,如海參崴不凍港、喀斯特巖溶地貌等多種地域風情,激發學生對俄羅斯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二)促進教學方式的改變

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通過教師的語言表達、圖畫展示等方式讓學生自主想象不同的景象、地球的自轉和時區變化等抽象的過程。但是,通過現代的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直觀地展示這些抽象的過程,並簡單地創設出不同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學習提供大量的資源,進而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時區問題是高一地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語言表述,教師往往無法清楚、透徹地描述出天體運動等自然現象和時間因時區不同而更換的抽象現實。但通過先進信息技術的幫助,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到相關的視頻供學生觀看,使學生深刻體會天體運動和時區的轉換,有助於學生理解不同時區的差異性,進而解答時區變換的地理難題。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高中地理提供了很多網絡資源,既包括認識理解型的教學內容,又包括練習型的習題等。很多時候,學生可以自己在網上進行搜索學習,尋找自己想要的資料、圖片、視頻等資源,為自己學習提供幫助。學生還可通過這一探索過程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的結合方法

(一)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創設出更好地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以興趣盎然的狀態學習,記憶力增強,想象力豐富,從而使學習效率得到相應的提高。例如,在講解自然地理中火山地震一課時,教師可通過放映三維動畫等方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自然力量的巨大破壞力。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如下思考:火山、地震帶的位置有哪些?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是什麼?人類能否利用火山?再如,講解“山地的垂直地帶性”一課時,教師可以將泰山、長白山等山地的資料引入到教學當中,展現出一座山峯的不同高度所展現出的不同景象,既能通過旅遊美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又能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山地垂直地帶性的內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解決傳統教學面臨的難題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涵蓋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多個領域信息的綜合利用和某些地理事物的演化過程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只能通過描述、畫圖、模型等方式進行講解,並不能高效完成教學任務。但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手段的充分結合,可化抽象為具體,輕鬆彌補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感官方面的不足,突破難點,輕鬆完成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一課時,傳統教學需要畫出俯視圖、正視圖、切面圖等多個圖形供學生理解,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教學效果不顯著。而當今,教師可以通過Flash動畫的演示,讓學生理解背斜、向斜是由於地殼運動使水平地層彎曲變形生成的,並看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緩慢鏡頭,理清地理事物演變的過程。

(三)實現初高中相關內容的銜接

藉助信息技術進行地理教學,可以形象生動地演示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既能對新知識點加以鋪墊,又能對舊知識點加以總結,加深學生對新舊知識點的理解,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

(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由於地理的涉及範圍廣、內容複雜,很多時候需要學生主動挖掘。對此,學生可以網絡為基礎,通過收集、查閲相關資料,建立課題模型,發表研究成果等方式達到網絡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探討研究,探查地理現象的本質。例如,在學習新能源時,教師可以在講解完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後,讓學生搜索相關資料,瞭解不可再生資源,並進行相互討論,深入探究不可再生資源的特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對能源問題的理解,使學生更加珍惜資源、愛護環境。

(五)培養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蒐集、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和思索身邊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綜上所述,在嶄新的教育形式下,我們應該具有全新的教學方式,把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探索出全新的教學模式,解決傳統高中地理教學中所面臨的難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

地理的論文 篇九

摘要:

目前,我國高中地理教學還存在認識不正確、學習不科學、依賴性強等問題,針對這些實際問題,筆者主要通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思維和提高學習效益等措施,進而改善高中地理教學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學習思維 多元化 地球知識

高中地理是一門認知地球科學的重要學科,高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進展卻並不怎麼順利。通過長期的教學活動的實踐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看出,學生普遍的感到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廣泛、學習的難度較大。高中學生在學習地理學科時所反映出的狀況非常的不理想,因此,應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的實施策略。

一、學習現狀和遇到的典型問題

1、缺乏正確的認識。

在國中階段,地理學科一直以來都因為所佔的分數比例比較小而長期被學生輕視,大多學生都把地理學科看成一門不重要的學科,並且在高中的學習當中也繼續漠視地理學習的重要性。思想是不重視地理學科的學習,再加上高中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難度較大,導致了學生們在地理學習中產生了牴觸情緒甚至畏懼地理學科的學習。高中地理結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點,不再像國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記硬背就能夠考一個不錯的分數,而是更加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

2、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

高中地理不再是一門純粹的文科學科,而很多學生顯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許多學生以為只要通過不斷的記憶就可以學好高中地理,這就導致了很多的學生對基礎的地理知識背的滾瓜爛熟,而在考試當中卻不知道該如何做題。因為高中地理對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會讓很多的學生感覺到自身的努力沒有得到與之相應的回報,進而對地理學科產生厭倦感,有的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3、學科思維差。

高中地理是一門綜合了許多學科的知識和特點的邊緣性學科,學科的內容更是非常的廣泛。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時,學生大都缺乏對問題多角度、深層次和客觀的思考,對地理學科中所遇到的問題缺乏邏輯分析。

同時,在平時佈置給學生們的課後作業中,學生也反映出對地理問題的思考不但不夠全面、同時還缺乏深度。多個方面都展現出學生的地理學科思維能力差,不利於未來的地理學科的學習。

4、過度依賴老師。

在高中地理學習當中,因為所學的知識內容繁多同時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許多的學生都是能跟隨着老師的教學節奏走來追趕課程的進度。這導致許多學生缺乏對知識內容的獨立思考和相關性的聯繫,學生只能聽老師講一個知識點,學生就學一個知識點,最後只剩下滿篇的筆記和一片空白的大腦。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科中缺乏積極學習的動力,沒有自主獨立思考問題的精神,同時過度依賴老師導致學生的地理邏輯性不強、學科分析能力不足等問題。

二、解決教學中問題的策略

1、激發學習興趣。

對地理的熱愛才是努力學習地理知識的持續動力,而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熱愛首先要的到科任老師對其的認同。所以,地理老師應該給予每一個學生平等的對待,用心去教授學生知識內容並讓其感受到老師的人格魅力。同時,傳統式的灌輸教學讓學生會覺得課堂教學枯燥煩悶,沒有興趣去學習和理解地理知識,因此,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結合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來給予學生新鮮感,刺激學生的學習地理知識慾望。

2、培養學科思維。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要積極運用巧妙地提問鼓動學生積極思考,提升地理教學課堂的效率。在具體的地理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學生所掌握的各種信息和地理所學知識水平,引導學生思考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高中的地理學科不僅具有理科性質,同時也具有文科的特點,因此,在地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層層遞進、不斷深入的思考一個問題,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為其良好的地理學科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

3、提高學習效益。

高中地理學科的學習難度是比較大的,學科中存在許多的讓學生無法直觀就能夠理解的圖表、各種地理運動過程等難點。很多學生由於長期無法理解這些知識內容,逐漸積累起一種對學習地理的厭煩情緒,甚至放棄地理學科的學習。而多媒體教學能夠通過各種軟件很直觀的向學生闡述各種各樣的地理知識內容,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就能夠理解到複雜的地理知識。老師可以有效的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技術,讓學生在短暫的課堂教學中就能夠理解並記憶知識內容,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結束語:綜上所訴,高中地理作為一門既文又理的綜合學科,其本身的知識內容廣泛且學習難度較大,同時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並且相對於其它學科更加有趣。地理教育工作者應當審視自身教學活動中的不足,通過符合學生自身水平的教學方法激發其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地理學科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以及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張亞晶 . 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及對策探析 [J] 赤子 ( 上中旬 )。2016.17

[2] 史晶晶 . 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及對策探微 [J] 讀與寫 ( 教育教學刊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