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3000字以上(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8W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3000字以上(多篇)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3100字範文:《試談軍事理論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篇一

高校軍事理論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都是增強大學生國民素質的有效措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高校軍事理論課堂中貫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兩者進行結合,對大學生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自覺接受國防軍事教育均會有積極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將會更加明顯。

1軍事理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聯繫

高校軍事理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兩種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目的均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與保衞者,兩者有着本質聯繫。

1.1指導思想一致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分別對其指導思想進行了界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與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性質在本質內涵上有着一致性,兩者均是以馬列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究其實質,兩者均是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指導。

1.2教育內容關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是為了團結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奮鬥。大學軍事理論課是通過教學與訓練,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軍事理論知識與基本的軍事技能,增強大學生國防觀念意識,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組織紀律性,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總體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正確的社會情操和堅定的愛國熱情。軍事理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兩者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相互關聯,相輔相成。

1.3教育效果共享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實現大學生個人層面努力學習、全面發展,社會層面引領社會正能量,與全體人民共同奮鬥,國家層面自發地用行動報效祖國,以推動國家的進步與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大學軍事理論課培養學生個人層面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社會層面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國家層面的愛國主義意識。由此可見,開設軍事理論課和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均能使大學生在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實現精神提升,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進行,能起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作用,教育效果具有很高的共享性。

2軍事理論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

在軍事理論課堂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使學生在對現代最新軍事科學技術、國防知識與國防建設,以及未來戰爭的知識學習之中不知不覺進行了社會主義思想的洗禮。

2.1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之一,應通過各種方式,高奏愛國主義主旋律,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軍事理論課通過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國防建設成就等內容的學習,瞭解中國古代、近現代軍事思想的精髓,瞭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軍事著作,瞭解我國國防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和現代化的國防體系等,使大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軍事理論教育,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以及對祖國和人民軍隊的感情,使每個學生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增強愛國精神,增強為國奉獻的意識。

2.2和諧理念教育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表明,沒有強大的國防,國家必然遭受列強的入侵。但同時,“國雖大,好戰必亡”,慎戰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一種重要的聲音。在軍事理論課中我們要通過歷史闡述清楚,中國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即和諧,中國人熱愛和平,沒有侵略的基因,主張與他國和睦相處。中國近幾十年崛起發展的事實表明,只有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才能走向繁榮富強。胡錦濤同志於2005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和諧世界”理念。在全球建設“和諧世界”與在中國建設“和諧社會”其最終追求是一致的,是中國的核心價值觀,適用於任何地方。中國致力於建設和諧社會,必定為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增添新的動力;而中國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必定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2.3平等、公正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平等、公正的理念,這也體現在我國的外交政策中,我國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在政治上,中國主張不干涉別國內政,國無大小一律平等;在經濟上,中國主張互惠互利,通過平等的經貿往來,達成雙贏的結果;在文化上,中國主張中西文化各有優劣,不搞文化霸權,應相互借鑑,相互取長補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實現文明共享。軍事理論課教學中,以鮮活的歷史事例來闡述中國的這一外交政策,表明國際層面如此,在我們國家的社會層面也如此,這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公正觀念是一致的。

2.4法治、敬業教育

對大學生實施軍事技能訓練,貫徹“軍事化集訓、條令化生活”的指令要求,依據軍隊條例條令和規章制度,制定出一系列符合集訓隊的管理規定,體現集體的力量、團結的力量。嚴格制度、嚴格紀律會成為大學生積極進取,鍛鍊自我的橋樑。大學生追求的不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團隊的整體實力。遵守紀律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服從集體培養敬業精神,這是一種法治、敬業精神的教育。通過這樣的“有效”的教育與引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法治、敬業精神,是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有效手段。3軍事理論課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法

3.1創設和諧氛圍

當前中國的信息環境十分開放,90後的大學生們個人獨立意識很強,講究思維獨立、個性解放,對枯燥的思想灌輸往往採取玩世不恭的態度,任何人將政治觀念強加於他們是很難行得通的。我們要創設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倡導一種人人平等、和而不同的師生關係,老師平等地同大學生對話,關心學生、培養學生,與學生做朋友。從教學氛圍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尊重大學生的利益要求和個性發展需要,又潛移默化地灌輸教育內容。課堂上要通過有意識地設置一定的文化氛圍,巧妙地藉助語言、文學、藝術等工具,使大學生了解軍隊的傳統及官兵的權利和職責,瞭解中國歷史和政治制度,瞭解國家的兵役制度,懂得在政治問題上發生分歧時,如何忠於國家政府等等,通過這種和諧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進行薰陶和感染,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正確行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入腦、入心。

3.2運用現代手段

運用現代手段在軍事理論教育中灌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上豐富教學形式,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例如播放電影、短片、影像資料、歷史資料等,使大學生在形象生動的內容中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課堂外豐富溝通方式,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手段。現在的90後都是“手機黨”、“低頭族”,軍事理論教師應靈活掌握微信、微博等現代傳播方式,通過與學生即時溝通、設置討論話題、開設專題網站、佈置課後作業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往往事半功倍。

3.3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是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和諧相融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和利用校園文化載體,實行無意識教育,教育效果會非常明顯。在軍事理論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依靠單個的老師在課堂教育或課後與學生溝通還遠遠不夠,這需要軍事理論教研室甚至學校層面集體行動,加強相關的校園文化建設,有意識地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教育管理方面從與軍事國防教育直接相關的新生軍訓、軍事理論課開設、大學生徵兵入伍宣傳到間接相關的新生入學教育、主題班會、學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課、體育課等等;課外活動從節慶文藝匯演到社團活動;校園媒介從板報、展覽到廣播站、校園網等均可納入其中,這項工作需要軍事理論教研室和學校加強設計,通盤考慮,資源用活了,就能創設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無痕、薰陶有成的巨大作用。

字以上軍事理論論文:《淺談新形勢下中國朝鮮半島戰略調整的變化、動因及趨勢》 篇二

摘 要:朝鮮半島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緣政治位置,隨着國家間聯繫的日益緊密,在政治局勢上出現了新的情況,中國在朝鮮半島的戰略調整上也體現出了新的變化。近幾年中韓關係逐漸的走向了合作往來,中朝關係持續冷淡,出現這一系列的變化有其必然性,對於未來中國朝鮮半島戰略的發展趨勢,仍然要建立在全球性的戰略視角,在保障國家利益的而基礎上,積極的尋求和平發展的道路,妥善的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促進中朝、中韓在外交關係和貿易往來上的突破,建立雙方合作的朝鮮半島戰略關係。

關鍵詞:朝鮮半島戰略;中朝關係;中韓關係

一、新形勢下中國朝鮮半島戰略調整的變化

(一)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提升

在2014年訪問韓國,表現出中國對於中韓關係的友好,在現階段複雜多變的世界格局下中國這一外交表現體現了朝鮮半島戰略上變化,中韓關係走向了友好合作的階段。2015年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格局出現新的情況,在機遇與挑戰並存中,面對來自於美國重返亞太和實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環境下,中國需要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中朝合作伙伴關係就是其中重要的戰略規劃。中國在外交關係的建立上體現了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以合作共贏的新型合作關係下,中國表現除了大國的擔當。在中韓關係的建立上,通過增進互信、鞏固友誼的基礎上,以提升兩國的國民福利水平,實現東北亞的穩定和平發展的推動性作用。在中韓合作伙伴關係的建立上,力圖實現“政經雙熱”,在經濟上加強貿易合作,在政治上對於日本問題和朝鮮核問題進行廣泛的合作。總體來説,中韓戰略合作關係表現的非常的樂觀,應該實現更為長遠的合作戰略的規劃。

(二)中朝冷淡關係持續僵持

在中朝關係上始終是體現的較為的冷淡,這種狀態一直在僵持着。自從抗美援朝之後,中朝關係始終是保持着友好的,而且在朝鮮發展的各個方面中國給予了大量的幫助。自從金正恩上台以來,中朝關係發生了變化,在貿易上中斷了很多的往來,在外交上也沒有互訪,雙方屬於僵持階段。朝鮮在2013年進行第三次核試驗,無疑給中朝關係抹上了一層寒霜,不僅如此,朝鮮在一些事情的做法上讓中國感到了心寒,朝鮮沒有對於中國志願軍的感激之情,在2000年的奧運會舉辦權上投予他國,朝鮮多次的核試驗都是在未告知的情況下進行的,朝鮮無理扣押中國漁船進行敲詐勒索的行為,包括朝鮮逃兵強殺中國邊民事件中,中國採取的都是低調的處理。對於朝鮮多次的無禮和背信棄義的行為,中國拒絕再做出無謂的付出,在國際社會對於朝鮮的制裁,在對待“脱北者”的政策上都表現出了強硬的態度。但是朝鮮半島的安全和穩定對於中國戰略發展有重要的地位,中國政府對於朝鮮的態度始終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

二、新形勢下中國朝鮮半島戰略調整的動因

(一)中朝脣齒相依戰略安全關係

中國朝鮮半島的戰略調整關係到國家的安全,關係到中國切身的利益,由於朝鮮的多次無禮行為表現,中國表現出極大失望和失去耐性。中朝在戰略安全上始終是脣齒相依的關係,朝鮮三次核試驗對於中國來説造成了安全威脅,作為領邊國家,朝鮮還沒有深刻的認識到中國的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在新的發展形式下,中國秉承着友好合作的原則,積極的尋求新的發展,但是朝鮮在兩國的外交和經濟貿易上都表現不友善的態度,而且屢次的挑戰中國的外交底線,對於這種態度,中國在朝鮮半島的戰略上需要重新進行思考。

(二)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美韓關係走向了緊張的情況,美國的外交政策出現了新的變化。而中國始終是秉承着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通過和平共處實現和周邊國家的外交往來,為世界和平穩定、經濟的多邊發展做出積極的探索和努力。中國以大國的氣派表現出了外交上的友好,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很多周邊國家出現了戰略恐懼的心理。美國重返亞太及亞太再平衡戰略給中國外交關係的穩定帶來了不安定的因素。在朝鮮半島戰略上,中國始終是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的,調整朝鮮半島戰略能夠體現大國的友好,為建立更好的周邊關係創造便利。

(三)日本外交政策的影響

日本政治右翼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在戰後日本並沒有表現出對於戰爭的懺悔,反而多次的參拜靖國神社,挑戰世界人民的底線,中日關係始終在低谷中。而中韓關係在這樣的環境下得到了發展,美日韓的同盟關係得以存在裂縫。美國對於日本的行為並未有任何的反對,反而是以日美同盟關係放縱其行為。釣魚島事件又讓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不僅如此,安倍在解禁集體自衞權以及修改憲法的行為是公然的對中韓等亞洲國家的挑釁。中日關係的惡化、中韓關係的密切使得美日韓同盟關係的不穩固,在朝鮮半島戰略的調整下,同盟關係很可能就被打破。

(四)俄羅斯外交政策的影響

中俄兩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普京政府表現出了極大的友好。從普京執政以來,中俄在戰略合作關係上首要的問題就是阻止美國實施國家導彈防禦計劃。對於俄羅斯而言,朝鮮半島的戰略安全問題涉及到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安全,朝鮮對於中俄而言地緣政治安全都很重要。在戰略目標上中國和俄羅斯有着共同的戰略利益,因而在新的發展時期,建立中俄合作的戰略伙伴關係能夠實現和美國的抗衡,在朝鮮半島戰略調整上尋求積極的發展。

三、新形勢下中國朝鮮半島戰略調整的趨勢

(一)增強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

中國的朝鮮半島戰略發展應該注重對於自身影響力的提升,在國家利益的實現上以和平穩定為基礎,以強硬的態度推動半島無核化,在這一目標上和國際社會達成共識,尋求同盟。中朝關係的冷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國的戰略影響力不足,在對待朝鮮半島問題上應該擴大自身的戰略影響力,注重對於國家利益的開率,制定合理的朝鮮半島戰略目標,保持堅定立場,打破冷淡狀態。

(二)推動朝美問題的改善

中國朝鮮半島戰略的調整需要考慮到中朝關係、中俄關系、中韓關係、美日韓關係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繫。隨着中國的飛速發展,大國威脅論在國際上盛行,中國始終保持的是大國的氣派和風格,在外交上積極尋求友好穩定,因而根本不存在大國威脅論。在朝鮮半島問題的處理上,中國對於美國和周邊戰略應該實現協調。朝鮮想要超出和擺脱中國的影響,而韓美關係在朝鮮半島問題的處理上傾向性也是極為的明顯。朝鮮半島戰略上中國的影響力沒有發揮出來,受到了牽制,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上,中國必須要實現統一戰略規劃。

(三)發展中韓之間的關係

中韓戰略合作關係表現了韓國對於朝鮮問題上的傾向性,中朝關係的冷淡一方面是因為朝核問題,另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的在經濟支撐的減弱。但是朝鮮問題上,想要實現朝鮮半島的和平和穩定必須要通過朝鮮自身的經濟發展。中韓關係的建立,主要體現在貿易關係和政治關係方面,而美國對於安全體系的主導對中國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包容性。這使中國更加迫切地提升自身在安全事務上的影響力,試圖彌補所謂的“安全短板”。①中國朝鮮半島戰略調整的實現路徑便是促成中韓朝經濟貿易圈。從戰略影響上提升中國對於韓朝兩國的牽制力才能夠實現實力的抗衡,是的亞洲經濟增長的活力。

結論

中國朝鮮半島戰略的調整需要綜合性的考量國家間的利益關係,對於朝鮮中國始終應該不放棄,積極的改善冷淡僵局。在中韓關係上繼續尋求貿易上的合作,建立在政治上的穩固關係,以經濟的發展合作推動地區安全的實現,以保障朝鮮半島戰略實現的成效。(作者單位:湘潭大學研究生院)

註解:

① 周方銀:“周邊環境走向與中國的周邊戰略選擇”,《外交評論》2014 年第1 期,第34 頁。

參考文獻:

[1] Anastasiya Bayok(娜絲佳)。衝突轉變與東北亞地區安全――以朝鮮半島衝突為例[D]。華東師範大學,2012-05-01.

[2] 駐韓美軍“戰略靈活性”調整及其影響[D]。辛準。延邊大學,2012-05-25.

[3] 劉潔冰。美韓、美日同盟及其在美國亞太戰略中的作用研究[D]。遼寧大學,2015-05-01.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3200字範文:《當前國際戰略格局與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選擇》 篇三

【摘要】當前國際戰略格局為“一超多強、多邊共生”,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多極化是其必然趨勢。基於這種戰略格局,黨中央於十六大做出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判斷,並於十七大提出了和平發展戰略。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之舉。

【關鍵詞】國際戰略格局;和平發展戰略;重大戰略機遇期

一國的國際戰略制定,受制於該國的性質和一定時期的國內形勢,同時也必須適應當時的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蘇東鉅變、冷戰結束宣告着兩極格局的終結。在這之後的十幾年,國際戰略格局已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一超多強、多邊共生”,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多極化是其必然趨勢。基於這種戰略格局,黨中央於十六大做出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判斷,並於十七大提出了和平發展戰略。

一、當前國際戰略格局及其走向

上個世紀90年代伴隨着蘇東劇變、冷戰結束,持續近五十年的“兩極對峙”格局宣告結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際戰略格局已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一超多強、多邊共生”。“一超多強”形容的是力量對比,即當今世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同時還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區性強國。“多邊共生”反映的是國際行為主體特別是大國之間的相互關係,即當今大國之間平等獨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關係。

“多邊共生”的大國關係,其形成是基於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這一世界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國的經濟緊密聯繫在一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美國的經濟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其他國家的經濟反過來也可以影響到美國。冷戰結束後,老布什總統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號,但他沒有意識到在各國經濟往來日益加深、經濟合作日益重要的新時代,要“遏制”一個國家談何容易!另外,國際政治民主化主張世界各國通過協調對話來解決國際爭端,任何國家不能獨斷專行,不能動輒訴諸於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形成“多邊共生”的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大國關係是不難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11”作為一個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大國之間合作這一趨勢。“9·11”之前,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的國家安全觀和安全戰略沿襲了冷戰時期的慣性思維,努力在大國中尋找敵人,盡力防範對其領導地位形成挑戰的其他大國或大國集團的出現。但“9·11”充分説明,非國家主體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構成要素,恐怖主義它不會因某國的某一政府或某一組織的內部瓦解而結束,只要它的產生根源(種族)仇恨存在它就不會消亡。而且在恐怖分子非對稱手段襲擊下,即使掌握絕對優勢軍力的國家也無法確保本國的“絕對安全”。“9·11”事件使世界各國認識到一個國家要維護本國安全,除了維持必要的軍力外,還需要尊重別國的安全,少樹敵、不樹敵,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對待別國、尊重別國的安全和主權,才是對本國安全的最好保障。可以説,“9·11”事件後,世界大國之間合作多於對抗,國際環境趨於好轉。

儘管現在是“一超多強”,但多極化是大勢所趨。多極化趨勢的判斷一方面是基於當前世界主要大國其力量對比的變化,世界五大經濟中心:美、歐、俄、日、中,美的地位在下降而其餘四者在上升。美國迷失了國家未來發展方向,而中、俄、印、巴、東盟等在經過理性反思和審時度勢之後大體找到了符合國情的復興之路。另外,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的大趨勢下,美國“一超”的單極格局也是難以長久的。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自不用説,美國已經意識到南北差距問題給美國經濟帶來的負面作用。在國際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各大國都力求在國際事務中具備發言權。毋庸諱言,當今世界任何重大地區和國際問題只有美國的參與才能解決,但美國要解決任何重大地區和國際問題也離不開其他國家尤其是大國的支持和合作。單極格局形成不僅需要存在一個唯一超級大國,而且其他多數國家尤其是主要大國還必須承認它具有中心地位,服從其領導。然而在國際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其他多數國家尤其是大國既不承認美國的中心地位也不服從其領導。由此可見,“一超多強”的戰略格局最終將會被多極化所代替。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就預見性地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格局將來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1]。也正是基於此種戰略格局,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21世紀頭20年為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論斷。為了抓住這百年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十七大給出了和平發展戰略。

二、中國和平發展國際戰略

國際戰略是一個國家為了爭取有利於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國際環境,於對外關係中制定的帶全局性的策略謀略。國際戰略的制定,受制於該國的性質和一定時期的國內形勢,同時也必須適應當時的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

和平發展戰略,發展是終極目標。之所以把發展定為終極目標,一方面是基於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順應世界時代主題和國際戰略格局的要求。在當前“一超多強,多邊共生”的戰略格局下,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的時代潮流下,和平的力量超過戰爭的力量,世界各國均致力於國內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合作多於對抗,機遇大於挑戰,可以説是國家發展的一段絕佳時期。

相對於發展,和平具有雙重含義:一是中國發展的方式訴諸於和平手段,二是中國發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發展的這一目的從胡錦濤同志的“和諧世界”理念中可以窺豹一斑。“和諧世界”強調國與國的和平、人與人的和睦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合作共贏,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維護和平、共同發展的決心和信念。另外,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是中國關於大國崛起方式的創新之路。從世界歷史來看,幾乎所有民族和國家的崛起和強盛,都無一例外地與征伐、殺戮和資源掠奪緊密相連。正是因為如此,面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經濟成就,西方一些國家出於冷戰思維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想方設法遏止中國發展,嚴重惡化了中國的發展環境,最直接最明顯的就是使中國的對外經貿受到的損害。據商務部統計,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國,這使得中國連續10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每年有400億至5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2]為此,黨中央提出了和平發展新戰略方針。“和平發展”有助於打消外界的誤解和疑慮,“始終不渝”彰顯着中國執行這一戰略的立場和決心。

三、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

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3]。走和平發展道路,一方面是中華民族的本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中國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從中國當前外交領域的各項方針政策來看,在和平發展這一主戰略的主導下,中國的各項外交戰略無一不閃爍着“和平發展”的智慧之光,為中國充分抓住寶貴的戰略機遇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證。世紀之交,我國與世界各國廣泛建立、發展了“夥伴關係”。各種夥伴關係的建立正是黨中央和平發展戰略在外交領域的具體應用,它有利於使中國避免自我孤立或公開樹敵,有利於拓展中國在外交上開展活動的空間,有利於維護中國的國家安全以及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同時,以和平發展

戰略為主導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也為中國建立和維持一個良好而穩定的周邊環境。

可以説,和平發展戰略是黨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學的判斷國際形勢,從中國和世界的實際出發,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作出的戰略抉擇。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全球每七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呼籲發達國家應客觀公正看待中國的競爭力[EB/OL]。

[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