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精品醫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6W

精品醫學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醫學論文 篇一

從醫學論文的命題起就一定要符合科學性的原則。取材可靠、客觀真實,有計劃、有設計、有對照,並通過計算,對象選擇、分組處理,評定應是雙盲、隨機、客觀。這樣的結果有説服力,科學性強。

科學本身不能想當然,也不能憑主觀願望,更不能臆想或編造。因此,從選題、設計、觀察研究到結論,每一步都要有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和嚴密的方法。選題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設計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隨機性,觀察研究要真實、準確和全面,強調推理的邏輯性和結論的嚴謹性。結果應忠於事實和原始資料,討論的內容不誇張、不失實。即數據準確、引文準確、用詞準確,內容觀點正確無誤。避免概念不清、論據不足、自相矛盾、層次不合理、觀點不明確。不任意取捨,不摒棄偶然現象。

醫學論文 篇二

1.1為了減少疾病的發生,濫用抗生素

養殖者為減輕疫病帶來的損失,不得不大量投入抗菌獸藥與病原微生物抗衡,有的甚至是陪伴終生,如肉雞生產。抗生素在使用的時候,因根據家禽的疾病而進行用藥,在用藥的劑量和療程的長短上也是有控制的。但是,現在的許多的畜主,由於對這方面的醫療知識不夠,所以在使用是、抗生素的時候,盲目的增加藥物的劑量,治療的時間;不管家禽的病是哪方面的,就胡亂用藥。從而使家禽的免疫力大大的降低。

1.2為追求經濟效益,不顧及休藥期

現在很多的畜主由於其專業技術知識不足,濫用、誤用獸藥的現象時有發生。一味的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不顧及他人的身體健康,用藥不規範,或者在休藥期間就使用畜產品等。在1997年農業部了《允許作飼料藥物添加劑的獸藥品種及使用規定》的通知,通知中明確規定了相應的停藥期[2]。但有的養殖户沒有一個相應的停藥期。由於操作使用不規範,造成他人的身體健康。例如:奶牛在患乳房炎的時候,由於乳房呈現紅、腫、熱、痛,排乳不暢,乳房裏的奶子呈現塊狀,帶濃汁呈黃色等,此時,應該對症治療,補液、消炎、促進壞死物體的排出;但是在治療的同時,病奶牛的奶子絕不能使用,因為此時的奶子中不僅含有腐敗因子,更有更多的藥物殘留;即使是過了治療期,但是還有一段時間的休藥期,在這期間,奶牛的代謝能力較弱,排泄相對較慢,所以在這期間,奶牛的體內儲存了較多的藥物殘留。因此不可使用休藥期間奶牛奶子。

1.3違禁動物藥品的使用及添加劑超標

目前很多獸藥、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和經銷商,為了搶佔市場,違法向飼養户出售違禁藥物或合有違禁藥物的飼料添加劑,以此追求高額利潤,養殖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違禁藥品。比如:在水產品中使用的氯黴素、呋喃酮和甲硝唑等;前兩種藥事廣譜抗生素,在水產養殖上場被用於防治細菌性傳染病,後一種藥主要用於治療幾種滴蟲感染;但由於氯黴素存在抑制造血功能的毒副作用,呋喃唑酮和甲硝唑存在致癌性和致遺傳變異等毒副作用。飼料添加劑的使用也沒有統一的操作規範,常有添加劑中毒事件的發生;如:市場常出現的蘇丹紅、鹽酸克倫特羅(俗稱“瘦肉精”)等[3]。也有的養殖户為追求高額利潤,超標使用飼料添加劑,造成殘留。如:微量元素銅的超標使用,適量的銅會促進豬,牛等家禽的生長,但是銅使用過多,致動物蓄積性的中毒;通常表現為過多的銅在肝臟蓄積,導致嚴重的貧血和黃疸;而且還進一步刺激腎而引起病變;銅還可刺激胃腸道,引起腸炎等。

1.4獸藥產品質量差

近年來,偽劣獸藥的存在既影響了動物疾病的治療,又因加大了用藥量,使藥物殘留的機會增多;而且市場上一半的獸藥使用商品名,其標籤上並未註明藥品的化學名稱和含量,還有生產單位、經營單位不負責任,產品的宣傳和標識存在着違規現象,致使畜主在使用過程中發生誤用的可能性增大。造成了家禽的代謝紊亂,導致藥物殘留。

1.5動物性食品質量的監管力度不夠:

由於獸醫衞生檢察和有關行政部門通常只對畜禽產品是否有傳染病、寄生蟲病、外觀是否衞生和是否注水等較為關注[4],而對藥物殘留問題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加之藥物殘留的檢測儀器和設備價格昂貴,檢測成本高,而且藥物殘留的檢測在全國亦屬剛剛起步,對飼養、屠宰流通的畜禽產品監測還停留在只檢疫不檢殘留的階段,對食品質量的監管力度還不夠。

2應對措施

2.1加強獸藥的立法和執法

畜禽肉產品中藥物殘留與使用藥物的種類、劑量、時間及動物品種、生長期有關。為了保證畜牧業的正常發展及畜產品品質,發達國家規定了用於飼料添加劑的獸藥品種及休藥期。我國農業部也已相繼頒佈了獸藥、飼料添加劑等一系列法規,公佈了一部分藥物在畜禽組織中的最高殘留限量及休藥期,同時也明文規定了禁止使用如興奮劑、鎮靜劑、激素類做飼料添加劑。此外,對不規範用藥的單位及個人施以重罰,最大限度地降低藥物殘留,使獸藥殘留量控制在不影響人體健康的限量內。通過加強獸藥的立法和執行,嚴格規範獸藥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2.2加強對藥物生產和使用的管理

對獸藥的生產和使用進行嚴格管理,制訂藥物(包括藥物添加劑)管理條例,確實做好獸藥的具體管理工作。規定獸藥、飼料添加劑、農藥等化學物質均需檢驗其有效性與安全性,而且必須在取得食品動物組織中藥物殘留方面的有關資料後,再考慮批准生產。生產實踐中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對控制動物性食品藥物殘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甚為重要,所以應該限制常用醫用抗菌藥物或容易產生耐藥菌株的抗生素在畜牧業生產上的使用範圍,不能任意將這些藥物用作飼料藥物添加劑。提倡一些畜禽用的抗生素,如:弗吉尼亞黴素、越黴素A、潮黴素B、莫能菌素、鹽黴素、拉沙裏菌素、馬杜黴素、伊維菌素B、黃黴素等。這些不作醫用的抗生素除具特有的抗菌和抗寄生蟲作用外,對動物有刺激生長的作用,而且藥物不易吸收,因而不易在動物的肉、蛋和乳中殘留。

2.3淘汰不安全的獸藥品種,嚴格限制飼料藥物添加劑品種

淘汰經實踐證明不安全的獸藥品種,並設計高效安全的化學藥品取代之,這是防止藥物對動物產生直接危害,並控制獸藥和其他化學物及其代謝產物在畜禽體內殘留,通過動物性食品對人體產生有害影響,以及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2.4加強動物食品中化學物質的檢測

我國從農業部到各省市均已設立了動物食品中化學物質檢測、監察機構,除檢測動物食品中藥物殘留量外,同時還要對源頭飼料生產部門進行監督檢查,不允許投放不該使用的藥品,不允許隨意提高藥物濃度。凡違規或超標的,可終止其生產,停止其市場銷售。

2.5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宣傳

依靠備級政府機構開展廣泛的多種形式的業務培訓,通過廣播、電視、書刊、互聯網等新聞媒介多方面食品中獸藥殘留的危害性,自覺遵守“獸藥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同時讓消費者對動物性食品安全性的要求成為自發行為。還應加大推廣合理使用獸藥配套技術的力度,提高獸醫臨牀診斷技術和用藥水平,加強飼料廠及養殖場(户)對藥物和其它添加物的使用管理培訓,嚴格規定必須遵守獸藥的使用對象、使用期限、使用劑量及休藥期,禁止使用違禁藥物和未被批准的藥物,限制或禁止使用人畜共用的抗菌藥物。

2.6建立和完善獸藥殘留監控體系

獸藥殘留的監控,對保證畜產品質量、維護人體健康、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有着重要的意義。如果獸藥殘留監測工作滯後於生產的發展,上市產品仍沒有開展藥物殘留監控,發達國家將有可能拒絕進口我國畜禽等農副產品,這將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應加大獸藥殘留監控投入,儘快建立和完善獸藥殘留監控體系。加快部級、部級及省地獸藥殘留機構的建立和建設,形成中央至地方完整的獸藥殘留檢測網絡,以便於開展動物性食品中藥物殘留的常規檢測。組織獸藥安全評價,及時淘汰對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構成威脅的產品,完善禁用獸藥清單。大力推行獸藥GMP(《藥品生產質量規範》),加快殘留檢測和限量標準制訂工作。統一國家獸藥殘留限量標準。同時,應廣泛開展獸藥殘留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獸藥殘留研究與監控的整體水平[5]。

2.7大力發展集約化畜牧業

積極推進集約化畜牧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建設。在企業內部建立生產質量檢測中心,從源頭上根本解決粗放型畜牧業存在的濫用、誤用和惡意使用獸藥的不良行為;建立一整套規章制度,如動物疫病檢疫制度、藥物使用登錄制度、藥物使用檢查制度、停藥期制度、屠宰加工藥檢制度、動物糞便無害化處理制度等。大力推廣綠色畜禽產品生產,建立畜禽產品綠色生產基地,組織實施無規定疫病區縣的建設工程,減少特定疫病和疾病的發生,從而減少獸藥的使用。

醫學論文 篇三

病灶細菌的分離培養一般分為以下幾步進行:第一步是預增菌,即對細菌進行數量的擴增。第二步是選擇性增菌,目的是提高目標菌的數量。第三步是對平板上肉眼可見的特徵性菌落進行確認,並進行革蘭氏染色觀察細菌的形態;進行各種生化實驗等作出初步地鑑定。不同種類細菌含有發酵不同糖(醇、苷)類的酶,因而對各種糖(醇、苷)類的代謝能力也有所不同,即使能分解某種糖(醇、苷)類,其代謝產物可因菌種而異。檢查細菌對培養基中所含糖(醇、苷)降解後產酸或產酸產氣的能力,可用以鑑定細菌種類。細菌可產生各種各樣的酶,這些酶可以特異性地分解相關底物,使培養基呈現出某種顏色或在紫外線下發出熒光,因而,我們只需在培養基內加入人工合成底物,根據菌落的顏色和熒光的情況即可知道是何種細菌。一般情況,人工合成底物由顯色基團和細菌可代謝物質如糖苷類、氨基酸或肽類兩部分組成,通常情況下底物為無色。在特異性酶作用下游離出產色基團併產生熒光或顯示一定顏色,用紫外燈觀察菌落產生的熒光或直接觀察菌落顏色即可對菌種做出鑑定。

二、基於抗原抗體結合的檢測

細菌的內部和表面含有大量的抗原決定簇,因此可以利用抗體抗原的結合原理利用抗體標記細菌,然後用標記酶(如辣根過氧化物酶、鹼性磷酸酶等)與抗體結合,酶催化的呈色反應可以間接反映細菌的種類和數量。目前,很多重要的病原物均有相應的抗體,如抗HCV、抗HAV、梅毒抗體、抗HIV、優生優育TORCH系列等。該法具體程序為採用預先包被了的細菌單克隆抗體的微量塑料板,加入增菌液處理的樣品,反應後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劑,作用完畢後用酶標儀測定OD值來判定結果。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結果,供試樣品首先必須進行預增菌、選擇性增菌,以便提高檢出陽性率。此法除保留抗體、抗原反應的高度特異性外,由於標記酶的酶促反應的放大作用,使測定的靈敏度更高,檢出細菌極限範圍在105-106cfu/ml。

三、基於遺傳物質的鑑定

1、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聚合酶鏈式反應英文簡稱PCR,是近年應用較為廣泛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尤其適用於培養困難或傳統的血清學方法不易檢測的病原細菌。該法的原理是:地球上每種生物的遺傳物質是不同的,聚合酶鏈式反應就是擴增生物中的特異性基因片段進而對生物進行鑑定的,例如沙門氏菌就有多個特異性基因,陳洪認為,編碼細胞膜外膜含鐵細胞受體的基因對沙門氏菌診斷有特異性;還有學者認為gyrA基因和rcsC基因之間的插入序列為傷寒沙門菌所特有,對傷寒有診斷意義,可以利用這些特異性的片段製作檢測探針,目前,根據上述基因設計引物用於人體或自然界中細菌的檢測,並形成了試劑盒作為商品銷售。聚合酶鏈式反應需要的條件有引物、模板和四種脱氧核苷酸,反應過程包括高温變性、低温退火和延伸三個階段,經25-30個循環,一個DNA分子就可擴增106以上。該技術由於其具備快速、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可不用進行細菌的培養等特點。

2、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方法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簡稱AFLP,是目前廣泛應用的DNA指紋技術之一,AFLP通過PCR擴增基因組限制性酶切片段並進行電泳分析。具體步驟是先用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基因組DNA,接頭序列和相鄰的限制性位點序列作為引物結合位點,然後將雙鏈接頭連接到DN段的末端,進行電泳呈現不同的譜帶。由於AFLP可以使某一個體出現特定的DNA譜帶,而在另一個體中可能無此譜帶產生,因此,得到的DN段多態性可作為一種分子標記指紋,為研究細菌屬乃至株間的親緣關係提供了有效手段。AFLP結合了RFLP和PCR技術特點,具有RFLP技術的可靠性和PCR技術的高效性,但該法不但成本較高,而且需要操作者具備較高的檢驗技術,目前一般醫院尚難應用。

四、16sRNA鑑定法

不同原核生物的16srRNA古老且同源,既含有保守序列又有可變序列,保守性反映生物物種的親緣關係,為系統發育提供線索;可變性則揭示生物物種的特徵核酸序列,是種屬鑑定的分子基礎,其序列變化與進化距離相對應,在細菌種屬分類鑑定中廣泛應用。Edman等利用16srRNA技術將孢子病菌與其他38種真菌分子進化樹進行比較,證實其為獨立的一屬。我國學者曾用16srRNA作探針,對來自貴州省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209株傷寒菌進行核糖體分型(RT型)。結果顯示,這些菌株分屬於26個RT型,以RTl和RT2型為優勢,提示貴州地區傷寒存在眾多的克隆羣,這可能是貴州省傷寒多年來發病率一直居高的原因。核糖體分型技術雖然特異性較強,敏感性也較高,不需要特定的儀器,但操作較繁雜,需要較熟練的技術。

關於醫學論文 篇四

科學的生命在於創新,沒有創造就沒有發展,一篇醫學論文要有新意,有新內容、新觀點、新方法、新經驗等等。這樣對別人(閲讀者)才會有所啟發,有所收穫。所以要求論著的學術內容有別於過去已發表過的文獻,應有所獨創、有所發現或發明。例如在基礎研究方面,選題新、方法先進,有新發現,新觀點;在臨牀研究方面,病例更多,觀察更深,診斷治療方法有創新,效果更好,提出新見解等等。這樣的論著才有刊出的價值。許多文稿投寄期刊後未被來納,主要就因為它們只是重複了過去的文獻或教科書的內容,缺乏新意或創見。

創,多指前人沒做過或沒發表過的,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凡達到國際水平、國內首創,即符合創造性。新,指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襲。如果是模仿和重複已有的,要仿中有創,推陳出新,即從新的角度闡明新的問題(如老藥新用、古方今用)。有水平的醫學論文必須是先進的經驗或有新的見解。這樣的論文投寄後被採用的機會就大的多。

醫學生論文 篇五

本文作者:張雯陳文華闞世鋒作者單位: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目前我國現有各類殘疾人約8300萬,還不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急性病恢復期患者,真正得到康復服務的人不足10%。由此可見社會對康復的需求量之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後傷員的康復工作突顯成效,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同時暴露出中國康復醫學發展的滯後,與我國經濟發展、其他臨牀學科的發展明顯不匹配。衞生部提出,促進康復醫學的發展,充分發揮康復醫學早期介入、扶助臨牀的作用,為傷病急性期、恢復期存在軀體或內臟功能障礙的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復醫學專業診療服務。2008年3月國家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將殘疾人康復納入國家基本醫療衞生制度和基層醫療衞生服務內容,逐步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這些是康復醫學發展的動力,也預示着康復醫學發展的廣闊前景。

康復醫學和臨牀醫學關係密切,互相滲透。例如心肌梗死、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等,患者需要早期活動和功能鍛鍊,以縮短住院時間,提高功能恢復的程度。疾病急性期開始的所有醫療內容都含有康復的意義,承擔醫療第一線任務的綜合醫院是康復的最佳場所,以提高人的整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康復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現階段的醫療思想仍以“治病救命”為主,臨牀醫師對康復的觀念較為匱乏。

21世紀臨牀醫學生,在學習期間就應該掌握康復醫學的基本概念與技能。康復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社會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使得越來越多的高、精、尖技術應用於康復領域,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如何結合學校原有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生源情況,針對本學科特點,採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培養臨牀醫學生的疾病康復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挖掘自身潛能,培養創新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我們現階段康復醫學教學對象為臨牀醫學生,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康復醫學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操作技能,致力於使學生能夠結合臨牀知識,充分理解康復醫學的重要性,以便在將來的醫學實踐中綜合應用,康復醫學是迫切需要整合教學的,但目前學校的課程設置尚無法滿足這種需求,且根據大綱的要求現有的課時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教學功能上應該向教會學生學習的方向上轉換。在教學中引進PBL概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師生間的互動,強調學生對於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小組為單位,強調團隊工作,以病人為中心,增強同學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培養新時期素質全面的優秀的臨牀醫學生。

醫學類論文 篇六

【關鍵詞】脈經性質醫經

《脈經》魏·王叔和撰。就該書的性質而言,日·丹波元胤的《中國醫籍考》將其著錄於“診法”類。中醫學界多承此説,認為《脈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之脈學著作。然該書自序曰:“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訣,合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鹹悉載錄。”因此,該書系以“類例相從”的方法,對魏以前經典醫籍做了一次歷史性的總結,是一部彙集魏以前醫籍之大成的經典著作。本文擬從七個方面論述《脈經》當屬醫經類著作的性質。

一、從歷史看

1.秦漢為醫經與經方分立時期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綜合性分類目錄。其“方技略”著錄的是與醫藥衞生相關的書籍,分為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種。其中房中、神仙兩種,章學誠在《校讐通義·漢志方技》中指出“房中、神仙,則事兼道術,非複方技之正宗矣”。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當時醫學圖籍主要分列為醫經、經方。其中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醫經”類著作共計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其小序言:“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指出,醫經是記述中醫學基礎理論的一類書籍。以《湯液經法》為代表的“經方”類著作共計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其小序言:“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指出經方是記述利用中藥組方配伍製成方劑的一類書籍。醫經與經方分立,體現了當時學術發展的狀況。

2.漢末為醫經與經方融合時期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晉·皇甫謐在《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序》中亦曰:“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張仲景參考《素問》六經分類理論,又稟承《湯液經法》之方劑,開創六經辨證論治體系,將理、法、方、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傷寒雜病論》改變了長期以來醫學理論與臨牀技術相對獨立的局面,是醫經與經方相融合的劃時代的經典著作。

3.魏晉為醫經、經方與鍼灸融合時期

《易》曰:“觀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見矣。”何謂聚?皇甫謐曰:“事類相從,聚之義也。”因此,叔和“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鹹悉載錄”。《脈經》一書以“類例相從”的方法對魏以前經典醫籍做了一次歷史性的總結,是一部彙集魏以前醫籍之大成的經典著作。該書首次將醫經、經方、鍼灸有機地融合於一體,使臨牀治療從單一的方藥,發展到方藥與鍼灸相結合。如《卷二·平三關病候並治宜第三》:“寸口脈洪大,胸脅滿,宜服生薑湯、白薇圓,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管、期門、章門。”從這種意義上分析,將《脈經》定位於脈學專書,實謬矣。

二、從命名看

東漢·許慎《説文解字》:“脈,衇,或從肉。”“衇,血理分衺行體中者。”段玉裁注:“理分猶分理……衺行體中,而大候在寸口。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也。會意。”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認為,人體和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天人相應的觀點,體現了中醫學的鮮明特色。自然界的水系,對應於人體,則是人體中條條經脈。“脈”指血分理斜行於體中的分支經脈。可以説,《脈經》之“脈”即指人體內的經脈。

叔和認為,脈學理論精深微妙,脈體難以辨別。切脈的錯誤會直接導致治療的失誤。以此名書,並非只言脈,而只是為了強調經脈的重要性。正如張燦玾《中醫古籍文獻學》指出:“詳此文,其書雖曰《脈經》,不僅言脈而已。唯因‘脈理難精’,故特以此命名,示持重耳。”

三、從書目著錄看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將《脈經》著錄於“明堂經脈類”。《通志·藝文略》則將其著錄於“脈經”類,而《通志·藝文略》的“脈經”一類,實際上是繼承《漢書·藝文志》中的“醫經”類,收錄理論性醫學著作。《國史·經籍志》則將《脈經》著錄於“經論”類目之下。據此可知,早期書目將《脈經》作為醫學理論性著作,屬“醫經”之範疇。

四、從撰寫原因看

據《脈經·自序》,王叔和編寫《脈經》一書有三個主要原因:其一,“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叔和認為,脈學理論精深微妙,脈體難以辨別。切脈的錯誤會直接導致治療的失誤。其二,“醫藥為用,性命所繫。”叔和認為,醫藥是性命攸關之事,不能有一毫之疑。其三,“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舊經祕述,奧而不售。”叔和認為,前代遺留下的醫學文獻難以利用,且流傳不廣。“遂令末學,昧於原本,互茲偏見,各逞己能。致微痾成膏肓之變,滯固絕振起之望,良有以也”。鑑於上述三個原因,王叔和乃“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訣,合為十卷”,著成《脈經》一書,庶使末學“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夭橫”這一目的,這不是一部診斷學專書可以做到的。

五、從成書基礎看

叔和《脈經》,除根據《黃帝內經》及扁鵲、張仲景、華佗諸家所撰醫籍外,還廣泛參考了多種前代醫學著作。今從其具體內容中可見者有。

(1)《素問》、《針經》,見卷三及卷六引經文。

(2)《四時經》,見卷三。

(3)“扁鵲曰”、“岐伯曰”等,見卷四第五。今皆不見於別書,蓋當時均有單篇別行之書。

(4)《張仲景論脈》,見卷五第一。

(5)《扁鵲陰陽脈法》、《扁鵲脈法》、《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等,均見卷五。

(6)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之條文,則分別見於卷

七、卷

八、卷九中。

(7)醫律、熱病陰陽交部、熱病並陰陽部、少、厥逆部、陰陽竭盡部、重實重虛部、陰陽相附部。以上諸名,見於卷七小字註文,皆不見別書著錄。然其內容,大都見於今本《傷寒論》中,亦或仲景弟子所撰《四逆三部厥經》,所收乃師《傷寒雜病論》中部分條文,今亦別無所據,尚待考。

(8)《仲景評脈論要》,見卷七。詳此部分條文,大都不見於別書,疑係張仲景別有論脈之書,亦或系原《傷寒雜病論》中部分內容。

(9)《手檢圖》,見卷十。

考上述所載之書的性質,大多歸屬於“醫經”類。叔和之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次文獻整理工作,即在吸收已有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經驗進行的整理工作,就其性質講,亦當屬“醫經”類。

六、從編撰體例看

“類書”者,將多種文獻分類彙編以供查尋之書。《舊唐書·經籍志》標以“類事”,宋《崇文總目》始名“類書”。類書具有收錄內容廣博,以雜見稱;片斷摘取原文,內容不完整;分門別類編排,便於檢索等特點。

詳王叔和《脈經》,均是以多種別家之書為素材,以分類編排為體例,打破原書編次,重定部居,匯為一書。雖然與唐宋以後之純工具性標準類書相較,尚不盡合,但此種編輯體例,當是受秦漢三國時期初期類書性圖書編輯體例及編纂方法的影響,故亦醫學中之早期類書型書籍。張燦玾《中醫古籍文獻學》稱:“該書收集晉初及晉以前有關文獻,‘各以類例相從’之體例,編纂而成,實則亦一類書型醫書。”

七、從內容看

《脈經》全書十卷,一百零四篇,亦宋·林億等校定本。其中卷

一、卷二及卷四論脈;卷三論臟腑;卷五載張仲景、扁鵲、華佗等論脈及察聲色;卷六論五臟六腑病證;卷七載張仲景等論傷寒;卷八及卷九載張仲景論雜病;卷十為手檢圖。

該書述二十四脈之體象、辨三關陰陽、奇經八脈病、三部九候、臟腑病候及察聲色等,內容頗詳,特別是收載仲景遺論,尤為詳盡。從上述內容不難看出,該書“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當屬“醫經”類著作。宋·林億盛讚此書曰:“敍陰陽表裏,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神門,條十二經、二十四氣、奇經八脈,以舉五藏六府、三焦、四時之痾。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使人佔外以知內,視死而別生,為至詳悉,鹹可按用。其文約、其事詳者,獨何哉。”

因此,將《脈經》一書定位為一部脈學專書,不能全面揭示其學術價值的所在。《脈經》是一部彙集魏以前醫籍之大成的經典著作,當屬“醫經”類。

【參考文獻】

1王叔和。脈經[M].上海:科技衞生出版社,1958:3.

2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1083.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776.

4張燦玾。鍼灸甲乙經校注[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98:17.

5王鳳蘭。漢末六朝醫經和經方的融合[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5,11(1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