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醫藥養生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9W

中醫藥養生論文精品多篇

中醫養生學習心得體會 篇一

通過這學期對中醫養生的學習,我收穫不少,學到了許多以前不曾知道的養生知識,並從中受益匪淺,我相信這些對我今後提高身體素質,健康長壽能夠起到很大的幫助。

我先講一個小時候的親身經歷吧。我母親在懷孕期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妊娠反應,在此期間,她只能吃稀飯。當時由於家庭貧困,沒有別的食物補充營養。因此,我出生以後經常感冒,並且經常感到頭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時候四肢發涼。有一次姑媽介紹了一個老中醫,讓我爸媽帶我去看病。那位老中醫給我看過以後説我的病是由先天陽氣不足引起的,氣不足則血氣不通,所以才會四肢發涼。在天氣轉涼的時候,邪氣就會乘虛而入,而陽氣不足導致晚上睡覺時頭部成為身體中最為脆弱的一環,邪氣從肩部和頸

部進入,進一步到達頭部,這才是我長期頭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後,那位老中醫為我開了多副中藥。接着,拿出一些經過祕方製作的藥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腳。最後是進行拔火罐、鍼灸和推拿,同時建議我泡枸杞和桂圓乾日常飲用,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後,我的體質好了許多,到現在甚至連感冒也很少發生(因時間較久,以上治療方法不一定準確,全憑記憶)。自此以後,中醫在我心目中變得神奇而又神祕。

這學期學習養生知識後,我終於初步瞭解了一些

中醫知識,並且我也為今後的養生製作了一份簡單的安排。在今後,我會注重食療,順應四季、陰陽變化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等方面進行綜合調養的養生。説起起居,就牽扯到我們這不正確的作息了。現在的學生經常晚睡熬夜,這對膽、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響身體健康。因此,我們應儘量順應時辰,了

解五臟六腑與各時辰的關係,才能比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覺得只要看得開一點,儘量放鬆就行了。現代人要想養生,必須學會放鬆心情,而放鬆心情則必須學會放下煩惱的事,學會忍耐。最後我總結一下這學期學到的養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保持有益的飲食習慣;保持適當的運動量。

中醫養生要從小做起,時刻做到,只有這樣,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壽。因為只有當你身臨其境去接觸了中醫養身學,你才會懂得養生其實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門學問。

最後,非常感謝陳老師這學期的辛勤教學,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聽你的課。

中醫養生論文 篇二

中醫養生術療效研討

如果陰陽不調,身體就會產生疾病;只有陰陽相互平衡,身體氣血運動上下及諧,並總是處在“平衡”,才能身心健康無病。所以,傳統養生術的治病原理,必須也存在於陰陽變化之中。對陰盛陽虛病人,就應選擇練習動功,其經由練功各身體不斷變化,起到舒筋活絡功能,以求助陽勝陰;而對陰虛陽亢病人,則應選擇練習靜功,就是採取坐、卧、站等身體姿勢,意念集中以及各種呼吸方法習練,以求養陰助陽。陰陽相互平衡體現在傳統養生術中就是指動作方向上與下、開與合、屈與伸、俯與仰對稱;動作速度快與慢、鬆與緊互根互用;呼吸中呼與吸相互依存;意念導引中興奮與抑制相依相存等。

調理臟腑

身體功能活動中心是五臟,五臟作為身體化生之所,它們之間相互協調、維持人生命活動。臟腑功能狀態是否正常,決定身體身心健康及疾病,臟腑失調是身體失去身心健康病理基礎。傳統養生術習練中,所有動作是以腰作為主宰命門相火旺盛,腎氣則充溢。腎陽相火是其他臟腑生理活動原動力。中國傳統醫學以作為“心主身之血脈”,傳統養生術習練,強化了氣血運動功能,使周圍毛細血管開放增多,體質強化。五行中,肝屬木,肝木喜暢達而不宜抑鬱。傳統養生術注意動靜結合,放鬆入靜,能使肝氣舒及條達,肝火自降。傳統養生術中許多功法。如腹式呼吸,能使胃液等消化腺分泌增多,強化了氣血循環,改變了腹內壓,以此對腸胃起到“按摩”功能。綜上所述,傳統體育保健能使臟腑調及,這就是傳統養生術何以能全面強化體質道理。傳統養生術能使身體中樞及內分泌產生變化。習練後作為中樞介質多巴胺活性降低。習練者會輕鬆、安寧。這意味衰老過程變慢,系統功能強化。所以,傳統養生術能夠調理臟腑,延年益壽。

扶正怯邪

中國傳統醫學以作為,元氣充盈是否,能夠決定人身心健康。元氣興旺,進而臟腑協調;元氣不足,導致一系列疾病產生。在中國傳統體育習練之中,如練功中意守丹田及命門,由,所以經由意守及呼吸習練,使腎中元精益固,自充元氣。傳統養生術靠身體能力,經由呼吸習練,來調節身體各部分機能,使得元氣充沛,能夠更好地激發臟腑進行有效生理活動,進而有利於身體身心健康。祖國醫學對身心健康認識,以作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就是説疾病產生於病邪,而且取決於維持身心健康能力。可見命門在身體中重要位置。傳統養生術許多功法,非常注意強化命門功能,動作、呼吸都用命門習練作為中心。傳統養生術本質就是習練身體正氣,提高身體抗病邪能力,起到防病、治病、延年功能。

調節情志

中國古代養生理論以為,“情志”,就是人精神心理狀態。“外邪”之會形成身體疾患,影響身體身心健康,重要原因是“七情”過度起落,導致了身體抵抗能力下降,“外邪”乘虛而入。所以,為了身心健康長壽,避免疾患,需要保持清靜,正氣就可以順暢,能安寧於內而不外馳,疾病就無法侵入了。在傳統養生中注意“心神宜靜”、“意念引導”、“崇尚自然”理念,使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求達平和,進而調節了精神,使人身心健康到協調發展。經由心理調適,能排除雜念,入靜放鬆,由身體放鬆及呼吸調節,自身精神處在能動狀態,對各種刺激能做到心理應對,進而進入到無慾念之中,感受到擺脱緊張節奏之後,保持心理平衡,求達身心健康。所以傳統養生術有調節情志,促進身心身心健康功能。

中醫養生綜述論文 篇三

《 中醫養生倫理芻議 》

【摘要】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歷經幾千年的積澱,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養生方法,藴含着豐富的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醫;養生;倫理

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養生思想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傳統文化的洗禮和薰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藴含着豐富的倫理思想。

1中醫養生的倫理意藴

1.1中醫養生的內涵所謂“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一詞,源出自《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講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時之變,保持陰陽平衡,實現培養生機、健康精神、延年益壽的目的,從而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是為了個人的健康和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這麼簡單的事情。也就是説養生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下,其與外在客觀條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養生理論就認識到了自然環境與健康長壽之間存在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如《呂氏春秋》中論述了水質與健康的關係:“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與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與傴人。”[1]《黃帝內經》則提出了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認為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水土有利於人的健康和長壽。中國先哲還認識到了健康長壽與先天遺傳有着密切的關聯:“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養生學作為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學科,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並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中國養生學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節約、慎用生命的能量,以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的。明代張景嶽認為“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後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也就是説一方面先天遺傳與健康的關係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為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養”。

1.2中醫養生的特徵與現代西方醫學不同的是,西醫強調“與疾病做鬥爭”,即用化學方法對人體的干預、對疾病的鬥爭和除惡務盡的態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現器質性病變。而事實上,人體在出現器質性病變之前,在能量層面已經表現出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功能性失調。現代醫學對器質性病變之前的問題卻無能為力,而中醫養生着眼於“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徵是它對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順應自然的信念、陰陽調和的態度以及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1.2.1順應自然的信念道家認為順天者壽。違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長壽的第一大敵人。《呂氏春秋・重己》閃耀着順應自然的思想光輝,大凡生命長久都是順應它的天性的緣故。使生命不順的東西是人的慾望,所以聖人一定首先節制慾望,使之適度。房屋大了,陰氣就多了;台子高了,陽氣就盛了。陰氣多就會得腿腳行走不便的毛病。陽氣盛就會得肌肉萎縮活動困難的疾患。這是陰陽不適度帶來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築高台,飲食不求豐盛珍異,衣服不求過厚過暖。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脈理閉結氣血就會不通暢。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可見,實現健康長壽的路徑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這是已經證實了的人類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確的道路。

1.2.2陰陽調和的態度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陰陽是宇宙中兩個最基本的關係。陰陽和諧是萬事萬物和諧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諧,則什麼都談不上和諧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3],説明萬物、人事皆以陰陽和諧為存在的條件。所以説陰陽和諧是根本之道,是客觀規律。陰陽和諧論影響了中醫對健康的看法,如果人體是陰陽和諧的,那就是健康的。“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4]判斷人體健康與否的首要條件,就是看陰陽是否處於一種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陰陽平衡便是陰陽雙方在消長和轉化的過程中,雙方誰都既不太過也不太衰,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正常狀態。在中醫看來,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陰陽關係出現了不協調,所以對待疾病的態度應該是調和陰陽而非“與疾病做鬥爭”。

1.2.3過猶不及的中庸觀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體現,它的生命觀、健康觀、治療觀等,都是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具體化。從一定意義上説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觀反對“過”和“不及”,認為“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因為物極必反也。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中指出物極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乃天地之常也。《呂氏春秋・重己》曾論述到:從前,先輩聖王修建庭廊園池,只要能夠遊目眺望、活動身體就可以了了;興造宮室台榭,只要能夠避免乾燥和潮濕就可以了;製做車馬衣裘,只要能夠安身暖體就可以了;備置飯菜酒漿,只要能夠適口充飢就可以了;創作音樂歌舞,只要能夠娛情養性就可以了。……他們之所以要這樣,並不是喜好節儉,厭惡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適當的調節。不一味地放縱,無過無不及是養生的一個最高境界,也是養生的基本理念。

2中醫養生的倫理定位

2.1貴生養生思想根植於道家的貴生思想,只有貴生,才能養生。養生亦即貴生賤物、重生輕物。也就是説生命本身是最可寶貴的,貴於生命之外的東西,即一個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諸如功名、利祿、道義和理想等。因為生命高於一切,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故“死王樂為生鼠”也。一個人如果貴生輕物,那麼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卻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健康和長壽。如果一個人貴物輕身,那麼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卻可能失去生命。會有誰願意殺身以易衣,斷首以易冠呢? 《呂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所以,“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5]

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比千金”。在貴生的基礎上,人們才會去學習養生。養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長壽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質,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養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舒適和方便毋庸贅言,但同時也帶來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説經濟和技術並不必然帶來健康和長壽,“夫道者年皆百歲。”意思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一個“養”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獲得健康長壽最基本與最巧妙的關鍵技術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説是倫理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甚至把“學道”和“養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視養德。在中國,不論儒家、佛家還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強調道德修養對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在《莊子》中有“德全而神不虧”的思想;《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的思想,認為人的健康長壽和道德相關。孫思邈更是發揚了這個觀點,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 。

仁者指博愛濟眾,樂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寧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養德”看作“養生之根”。“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

其次,重視養心。中醫認為,心乃“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中醫養生強調“重在養心”,養心的核心,就是讓心態平和,清心寡慾,減少各種慾望,讓氣血按正常的規律運行。如果雜念重生,心神動盪不安,就會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調順,氣血勻和,陰平陽祕,所以能健康長壽。心理安寧,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壽。

當今世界,利益至上,當思太白先生的“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的境界,才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7]

參考文獻

[1]《呂氏春秋・盡數》。

[2]《景嶽全書・先天后天論》。

[3]《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4]《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5]《呂氏春秋・貴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有關中醫養生綜述論文推薦:

中醫養生論文 篇四

摘要:為建立更好滿足目前大學健康教育,提高身體素質,改善不良健康狀況的體育課程體系模式,本文通過一學期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教學實踐對比,從大學生健康問題特點、體質健康標準(8項)和3項基本身體素質發展狀況等方面,分析與證明實驗班課程體系模式較傳統授課班級的優越性與可行性。

關鍵詞:大學生 養生鍛鍊 課程體系

一、大學體育課程安排實際情況

大學體育課程為每學期16周,每週1次課(2學時),即每學年共計上32次課,64學時。由於受到法定節假日、雨雪天氣等不可抗因素的影響,學生實際上體育課每學年平均在24次左右,每學期平均12次課,總計24學時。

二、目前大學生健康基本狀況

學生的體育技能、科學鍛鍊的知識常識非常匱乏。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持續下降,學生肺活量水平、體能素質持續下降。與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學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學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績分別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遠成績分別下降了2.72釐米和1.29釐米[1]。天津市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近視和肥胖仍是主要的健康問題[2]。而針對此問題我們重新設置了課程結構和模式,由5次理論課和實踐課組成,作者認為僅僅靠單純的實踐課的鍛鍊不能達到增強大學生體育技能和鍛鍊習慣,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作者還認為若要增強大學生的體育技能和科學鍛鍊的知識,只有提高學生的自我鍛鍊認識能力,端正體育教育目標,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啟迪學生自覺,指導和支持學生自主體育,實現體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機結合,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體質下降問題和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科學鍛鍊的常識。

三、本次研究主要內容

(一)通過對本校一、二年級不同專業9個班級(其中女生一年級2個班)大學生健康狀況與身體素質實際調查分析大學生健康狀況特點。

(二)通過(男生班)一學期試點班與對照班的教學效果對比,分析證明新課程體系模式的優越性與可行性。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健康狀況與身體素質結果(縱向)分析

1、試點班(3個班,83人)生理健康原始狀況與一學期後的生理健康狀況結果分析

大學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問題依次是精神失常、氣機紊亂、臟腑失調。我們還發現:通過一段時間的體育課,學生的身體狀況都有好轉。

2、對照班生理健康原始狀況與一學期後的生理健康狀況結果分析

對照組大學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問題也是精神失常。通過對比得出,通過一段時間的體育課,學生的身體狀況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3、試驗班學生身體素質狀況測試結果與對比分析

從實驗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班大學生男生身體素質成績1000米和引體向上測試成績均不及格,總體評價只有69.516分。通過對比明顯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體向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其他身體素質也有很大的提高。

4、對照班學生身體素質狀況測試結果與對比分析

從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對照班大學生男生身體素質成績1000米和引體向上測試成績均不及格。通過對比數據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體向上都沒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其他身體素質也無明顯提高。

(二)女生(新生2個班,不同專業)健康狀況與身體素質發展特點與趨勢的分析

新生原始生理健康狀況測試結果。對照組大學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較突出的問題是傷精耗血,臟腑失調,精神失常較為嚴重。通過對比表中各項對比得出,通過一段時間的體育課,學生的身體狀況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五、總結

為建立更好滿足目前大學健康教育,提高身體素質,改善不良健康狀況的體育課程體系模式。作者通過一學期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教學實踐對比,從大學生健康問題特點、體質健康標準(8項)和3項基本身體素質發展狀況等方面,對本校一、二年級不同專業9個班級(其中女生一年級2個班)大學生健康狀況與身體素質實際調查分析大學生健康狀況特點發現:

(一)對照組大學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精神失常。通過一段時間的體育課,對照組學生的身體狀況都有不同程度加重。同時,對照組大學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較突出的問題是傷精耗血、臟腑失調、精神失常較為嚴重。通過對比得出,通過一段時間的體育課,對照組不論是男學生還是女學生的身體狀況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二)實驗組大學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問題和對照組的情況相似,依次是精神失常、氣機紊亂、腑失調。

通過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健康問題特點、體質健康標準和基本身體素質得出,通過一學期時間的養生鍛鍊體系課程的教學,學生的各項身體狀況都有好轉,且變化明顯。綜上所述,實驗結果證明實驗班(養生鍛鍊)課程體系模式優於傳統體育課程體系模式,實驗班課程體系模式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湯利軍,季瀏。大學體育課:計步器測量學生MVPA時間標準研究[R]。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

[2] 谷麗穎,馬寶起,丁金富。天津市國民體質監測抽樣方案的設計[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1)

中醫養生學習心得體會 篇五

雖然這門課的課時很少,自己也只是學習了一些皮毛而已,但是僅僅一些皮毛就讓我大大增長了見識,而且所學的都是很有用的知識,瞭解了這些基礎之後可將之運用到生活中去實現我選修這門課的最初目的。

接下來我想就自己所知道的關於中醫養生的知識以及網上搜索的相關輔助信息加以中和,從平衡、超然、習慣三個方面來談一下中醫養生。

平衡不僅僅在進食上。人與自然,休息和休憩,進取和退卻,七情六慾都要平衡。人就是水裏的魚,氣氛就是人的水。咱們可以清楚地覺失掉魚在遭受污染的水裏生涯是如許地噁心。但對自己的環境卻經常沒有感覺。當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遭受嚴酷破壞的時候,咱們所有的團體勤勞都將變的一文不值。所以人和自然環境要諧和。人不勤勞,吃進去的能量得不到消耗,肯定導致進出的不平衡,進而導致一系列的疾病。然而太辛苦,不注意休憩,或超負荷任務,也肯定導致身材外在的機理失掉平衡,疾病也會來臨。特地是情感適度地沉湎在某個方面,也肯定要打亂優秀的肉體形狀。咱們在向他人祝願的時候,經常會説祝你快樂。闡流暢樂是一種最佳的肉體形狀。然而大喜過旺,就不免不“快樂死”。更何況整日憂慮、煩惱、驚慌、焦慮,冷淡,怎麼能使身材健康呢?

超然是一種置身於物外的境地,是理性應答曲折的形狀,是勝而不驕,敗而不餒的品質。世界上心靈遭受鍛鍊的人是最痛苦的人。這種人要麼是從高處跌落到公開的人,龐大的反差使他的靈魂倍受煎熬。要麼是訴求無奈實現的人,一生鬱郁不失意,真的是很痛苦的。人間之人也都被世事纏繞着,誰也免不了因得意而癲狂,因失意而懊喪。所以每團體都應當有優秀的心理準備,在需要置身物外的時候,就可以置身物外。把幸運和倒黴看淡,自然還能找到幸運。所以説,超然也是一種可以在龐大的肉體平穩中找到閒適的身手。

咱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勸解---要有一顆往常心。有了往常心,心態就温和了。心態温和了,自然要少生多少閒氣。不生機、少生機。氣機就順暢。氣機順暢當然就心緒快樂,心緒快樂就説暗處於優秀的肉體形狀,健康當然就成為肯定。

習慣是什麼?習慣就是一以慣之。比如吸煙的人,早上一醒悟來,先躺在牀上,騰雲吐霧一番好愉快哉(哈哈)。比如愛晨煉的人每天都要進來跑跑步,打打拳。比如愛思索的人,任何一件小事,一句話都能夠使他發生新的想法,等等等等所有常態的行為就都屬於習慣。然而必須是健康的習慣才有益於健康。喝酒是人間十分罕見的飲食行為,妥帖喝點酒對健康有益有害。然而有些年輕人經常酗酒,經常喝的井井有條,一是抽象不好,二是經常因酒誤事,三是物極必反,酗酒一定會損害身材。因此酗酒就不能説是好習慣。

習慣是一種規定。規定在則能墨守成規,能墨守成規當然就少了牴觸,少了牴觸。身材這架機器就能一般任務。一般的任務形狀就是健康的形狀。

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注重。比如抽煙有害健康,似乎形成共識。然而很多抽煙的人一經戒煙,反到使身材出現不適。這其實是一下子改變習慣出現的生理紊亂。也反證了習慣對於人的健康有如許地主要。那麼曾經有了抽煙的不良習慣,還不能改的太快,而要漸漸地改變,漸漸地適應,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再比如多吃肥肉等油膩的食物,是導致血管病的主要原因。然而有報道説:一位將近百歲的老人,一生就是愛吃肉,而且是肥肉。每天都要吃一斤肥肉。這又該怎麼註釋。這能夠和團體的先天素質有極大的聯繫。但我想還是一個生涯習慣的效果。人的器官也是有適應性的。象一團體的才能一樣,有後勁可挖。只要成為習慣,能夠就增加了趨利避害的才能。這個案例也從另外的角度,證實了習慣對於健康是何等的主要。 然而看法到養生主要的時候,也經常進入中年期。這個時候注重養生固然還能受益,但終究是有些遲了。所以我有個口號,那就是“保護身材,從小做起”。怎麼樣使咱們的兒女從小就懂得養生,那就不僅僅是個養生的話題,而首要的是需要來一次勝利的教育了。

誰都知道心態和健康有極大的聯繫。然而可以做到心態好卻真的不是一件宂雜的事件。

養生其實並不難,張傳授有個十分清楚的觀點,他説“養生是一種健康的生涯習慣”,由這一句話又衍生出了另一個觀點,即“養生生涯化,生涯養生化”,其實講的還是習慣。 所有病象都是外在失衡的外在體現。人,營養缺失肯定會弱不禁風,然而營養過剩也會導致疾病。就是咱們所常説的貧賤病。有養生專家斷言,明天大少數人是吃死的。此言模稜兩可。人體是一個需要不斷供入能量的機器。然而這個能量怎麼供應,供應多少,原本是有考究的。然而因為科技還沒有開展到完整盲手段時代,所以不能夠都在嚴厲的業餘指點下進食。然而大體的平衡還是可以根着感覺走。最起碼要掌握一個不偏不廢。這是在進食上講的平衡。

中醫的哲學基礎是陰陽五行。假設將陰陽五行再概括一次,我感覺就兩個字---平衡。西治療病的基本大法實踐上就是“調節”。就是將不平衡的形狀調整到新的平衡的形狀。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温之,熱則涼之。謀求的是一種平衡。生理平衡了,病自然也就消除了。 還有一個效果----為什麼説健康的生涯習慣就能養生?這應當和人體的生理運動有關。人體是一個機器,也是由很多組件組成的。咱們都知道有心、肝、脾、肺、腎。有胃、大小腸、膀胱、膽。還有腦、筋脈、五官(七竅)、四肢、胸腔、骨骼。再往細裏説有津、血、氣、細胞等。其中的臟器都是依照自然的合作有規定地任務着。比如胃是接受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它什麼時候任務,有多大能量一是取決於先天。有的人生來身材就棒,食量大,身材衰弱,而有的人生來就瘦小有力。這就是先天。更主要的是取決於先天的濡養,取決於一個優秀的習慣。有很多人,年輕時不注意,或暴飲暴食,或飢飽不均。愛吃的、好吃的,吃個死。不愛吃的,不好吃的卻又死不吃。或許是早餐不進食,或許是加夜宵。或許是食不定時,嗜食辛辣等撫慰性滋味。都能夠使胃無所適從。久之肯定要帶來疾病。咱們在生涯中都有這樣的閲歷。就是一旦改變習慣就會感覺很不習慣,做起事來也不如過去隨手。假設任務不法則了,就會發生消沉厭煩的心情,進而給自己帶來一些反面影響。咱們身材裏的器官固然沒無看法,然而有性情。違犯了他的性情就要找省事。所以培養優秀的習慣是健康的主要保障。至於什麼是優秀的習慣,概括起來我想有這麼多少點:葷素搭配、以素為主。粗細搭配、不偏不廢。遠離毒品,煙酒少陪。定時定量,油膩五味。勞逸有度,依山傍水。起居守時,循規蹈矩。

其實天下的事件,都講的是個平衡。平衡了,自然就諧和。不平衡了,肯定就成為牴觸。當牴觸開展到足以完整推翻原先的平衡形狀時,更新換代就成為肯定。

誰都不能夠真正掌握這個世界,誰都不應當謀求偉大。以超然的姿態應答生的考驗,就不會被結果戰勝。這就是超然對於健康最大的關愛。

中醫養生學習心得體會 篇六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俗話説:“醫食同源,藥食同行,先到廚房,後到藥房。”食療治病,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由於中醫治病,重視陰陽寒熱辨證食療亦當先了解食物的屬寒屬熱,屬陰屬陽,才能有的放矢。藥食同源藥物與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論是進補還是藥膳,都離不開中藥的搭配,因此,在選擇藥膳之前,加深對中藥特性的認識是絕對必要的,也是進補的先決條件,否則,選擇不當,不但無法達到進補的預期效果,還可能弄巧成拙。

一、藥材的“四氣”“五味”

温熱寒涼是藥材的四種藥性,也稱四氣。它是從藥物作用在人體方面的表現概括而來的,也就是説,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例如黃芩和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喉嚨痛等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即表明這兩種藥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熱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對於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將它歸納為具有熱性的藥。因此,常聽人説某種藥非常燥熱,或是非常寒涼,不能多吃,這些也許只是針對某些人或在某些情況下如此。需要採用什麼藥材,必須依據個人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定。

五味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苦鹹,這是藥食的五種基本滋味。這五種藥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發散、行氣、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紅花等。

甘:補益、止痛、調和藥性。例如:人蔘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甘草調和諸藥等。酸:收斂、固澀、生津。例如:烏梅斂肺止咳、五味子斂汗等。

苦:通泄、燥濕。例如:杏仁降泄肺氣、枇杷葉降泄胃氣、蒼朮消除濕氣等。

鹹:瀉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與五臟的生克關係

飲食五味與五臟的生克關係也應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髒氣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則可傷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傷腎,多食辛可傷肝,多食鹹則傷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氣,有散發之性,多食就會耗氣,氣病要慎,不能過量;鹹味善走血,用量過大則血行凝滯,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動心火,多用則火,骨生於腎,故骨病應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滯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滯,故肉痛時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斂作用,多食則引起筋脈拘急。飲食要葷素適宜,五味兼備才能使脾胃調和,五臟收益。

三、藥食同源

俗話説,藥補不如食補,藥食同源,如紅棗健脾,山楂助消化,梨滋陰潤肺,蕎麥是消渴病人的好食品。糯米、黑米性味甘温,具有益氣補血、暖胃健脾,滋陰潤肺之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體虛乏力的病人。中醫還根據疾病辨證和食物性味,採取以動物的內臟來補養人體的臟腑,如貧血目疾夜盲症。肝虛可用豬肝,腎病用豬腰,遺尿用豬膀胱,腎病用豬肚等。在辨證施膳時要遵循中醫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進行食性的選擇配膳。寒涼性食物,如小米、赤小豆、綠豆等,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可用於熱證的調護。熱性温性的食物,如糯米、黃米等,甘温食物,具有温中、補陽、祛寒之功效,可用於寒證病人的調護。辛散類食物,如葱、韭、姜、蒜、辣椒等,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於風寒感冒患者的調護。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各種水果及一些瓜類多有清熱、瀉火、解毒等功效,可用於温病熱盛傷津者的調護。

四、均衡營養,合理膳食

人體是一個整體,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視其外,應知其內臟、皮膚、毛髮、指甲等的改變,必是臟腑功能失調或衰減而致。機體功能能量的平衡全賴於氣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能否建運脾胃正常運轉的重要之處在於飲食有節度、按時適量、不過飢、過飽、過熱、過冷、不擇食、偏嗜、注意飲食平衡,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飲食調護中,注意為患者提供豐富多樣的食物,避免單調飲食品種,不僅要有雞、魚、肉、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質、半流質、軟食、普通飲食及特製的營養液等。患病之體,臟腑功能紊亂,脾胃多受累,使運化功能減退,給予清淡食品,不僅易於消化吸收,亦可減輕胃腸負擔,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但是單純素食、蛋白質含量較低,維生素和鐵、鋅等微量元素吸收減少,利用率較低,不能滿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病理要求,只有在素食的基礎上搭配適量的葷腥之品,才能滿足病體之需注意切忌過量。

運用中醫食療基本理論指導飲食調護,是中醫臨牀辨證施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藥療、食療相結合,是中醫臨牀護理的一個特點。在臨牀辯證準確下做到藥食相須,寒温相宜,五味相適,就能提高療效,使病人儘快康復;反之則影響藥效,加重病情。在護理過程中如何指導病人進行食療是非常重要的。

中醫養生論文 篇七

摘要:老莊重身貴生的養生智慧為現代人內心世界的和諧提供了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對於現代人心理健康保健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當代大學生可以通過了解老莊的養生思想,加強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識,不斷提高心理失衡時的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實現自我完善。

關鍵詞:老莊 養生思想 大學生 心理健康

當代大學生是否缺失應有的生命意識教育,的確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老莊養生智慧高揚生命大旗、重視身心保健以達成心理的和諧,主張超脱名利之外、以獨立逍遙的態度來面對挫折,從而實現對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正是當代大學生加強自我心理保健樹立生命意識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珍視生命,保持和諧健康的心靈世界

受社會上各方面思想的影響,大多數大學生認為成功是建立在物質功利基礎上的功成名就,這使得大學生的成就感和成功觀在多重文化滲透的今天失去了應有的平衡。特別是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説,畢業就意味着失業。社會的要求、家長的期盼就成了很多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嚴峻的職業壓力使得就業已經成為大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憂慮的問題。大量的失業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會對社會構成衝擊。有研究認為,即使在基本生活尚有保障的情況下失業達到6個月,人們也會出現心理問題,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困難或者人際關係緊張等問題,失業者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感。特別是對於那些積極追求成功、急於實現自我價值的大學生來説,在追求人生成功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失去寧靜,失去耐心,出現空虛、孤獨、痛苦、抑鬱、絕望。種種原因導致大學生心理失衡,急於追求成功的心理讓一些大學生的內心變得浮躁,壓力越大,最後發泄出來的力量就越大,可能一言不和甚至一個眼神就可以成為憤怒的導火索,引發激烈的爭吵,甚至造成暴力傷害。尤其對於積極營造成功人生的大學生來説,可以借鑑老莊的養生思想,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珍視自己的身體生命,在不斷努力攀登的路上。能不因身外之物、一己私利喪失人的自然真性,從物慾追求中迴歸到自然中陶冶情操,從物慾的世俗困擾中超脱出來,在困難挫折中求得心理平衡,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一份寧靜、超然的心境,從而消除憂慮、煩惱和恐懼,並使心靈得到充分的和諧,維持心理的健康與平和。

老莊養生思想強調珍視生命的存在,反對心為形役,注重內在的精神生命及其境界,要求形神合一、不相分離。主張以超然物外而逍遙自得的心態,超越世俗對所謂物質名利、事業成功的追求,獲得個人內心的平靜,達成身心的和諧統一,使生命達到最大程度的和諧與自由。老子的重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重視,而是將“身”置於高於一切的位置,在身與名、身與利、身與天下的價值對比中,老子的。價值尺度是指向前者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老子對“生”的態度可概括為珍惜生的狀態,希翼生的永恆。“老子的珍生傾向同其貴德重身意識一樣,反映了他對生命存在的珍重,是其生命本位觀的具體體現”,體現了老子的人生智慧中的升化方法,即否定現實目標的價值,消除失敗感,並將各種欲求訴諸於對生命本身的追求,這無疑從很深的層面上消除了人們的心理壓力。莊子繼承了老子重身貴生的思想,並進一步提出了養護生命之道,認為一個尊重生命的人應該愛惜生命,不論貧賤富貴,只要順其自然,就能達到心靈的恬靜寧和。莊子視生命的價值高於一切,反對輕視生命,反對一切有損生命的事情和行為,甚至認為人們不應該為追求無限的知識而損傷自己的生命,以生命追求無限之知識實不可能,且危及生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老莊主張“貴生”,認為人生命的價值高於一切,反對人被名或貨所累,認為一個人若是過分地關注名譽、貨利,就一定要付出巨大的精神和身體的耗費,即所謂“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主張“全身”,“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所謂全身而退,以避免禍害,善於養生的人處處小心,要勇於抽身引退。莊子與老子一樣貴生,他認為人要想成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的真人。首先必須善於“全生”。莊子提出“無用之用”的全生法。《莊子人世間》篇中用一個楊樹“以無用求大用”的例子對此作了生動的註解:一株不材之木,而正因為它無材可用。才無人砍伐,它由此才得以全生全壽。沒有健康的身體條件,就沒有健全的心理狀態,這符合現代的心理衞生原理。從這個意義上講,挖掘老莊的養生思想,就很有現實意義。老莊養生思想認為一個尊重生命的人,就應該懂得如何養護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所重,即心靈的自由。“正是道家的境界之道和儒家的倫理之道構成了中國人進退自如、和諧理想的自足自恰的人生之道”。順境裏從儒學吸取進取的力量,逆境裏從道家尋找安撫心靈的妙藥,精神皆有所歸攏和寄託,能夠增強知識分子對挫折、迫害的承受能力,這大概就是中國許多知識分子在追隨孔孟的同時不願放棄者老莊的原因。當代大學生在積極追求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征途中,面對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在求學、生活、感情等遭遇失敗和挫折的時候不妨學習道家調治身心的養生智慧,借鑑老莊重生養生的思想,珍重生命,重視身心保健,從而在遇到挫折失敗的時候增強心理調適能力,保持身心平衡,以出世的心態做人世的事業,在追求名利的路上給自己的心靈一個放鬆的機會,正確認識自我,卸下心理包袱,輕裝上陣,去迎接一個美好的未來。

二、增強大學生應對挫折的心理調適能力

“挫折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是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遇到無法克服的障礙而干擾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情緒反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尤其現在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沒受過挫折,面臨壓力就會選擇逃避,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心態。20世紀90年代末,姜憲明等學者對江蘇省部分高校學生的心理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對挫折缺乏全面的認識,部分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弱,33.2%的學生認為挫折給自己造成了不良心理影響。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或者對成功的強烈渴望造成的挫折感使他們產生了迷茫、空虛、鬱悶的心理現象,如不及時調適,使之得以排解,對人生的失望就可能使他們走上不歸路。由此可見,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到應對挫折能力的重要性,並切實增強自身的應對能力。若對挫折的消極反應得不到及時糾正,就會對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構成危險,成為自殺行為的心理基礎。人生十之七八都會遇到不同的挫折。挫折是難免的,耐挫力較強的大學生在挫折面前越不會過於緊張,沒有強烈的情緒困擾,能夠儘快地找到適應和對付挫折的辦法,從而保持心理行為的正常。而耐挫力弱的大學生對挫折過分敏感和緊張,稍遇挫折就驚慌失措,並且容易長時間陷入不良情緒中不能自拔。生活中出現一些不順利、不愉快,學習和交往 中存在一些挫折、失敗本來是正常的事,但他們對挫折缺乏正確的認識,並不是很嚴重的挫折打擊都容易造成心理和行為的失常。其實耐挫力是可以通過平時的訓練提高的,大學生只要正確地認識挫折,冷靜客觀地分析挫折的原因,不斷調整自己,樂觀、豁達地看待人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自身的耐挫力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老莊的養生思想注重養身智謀以沖淡心理上的挫折感,實現心理的和諧健康,具有很強的心理保健功能,對於提高大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和認識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其思想中含有很多養心健神的寶貴財富,歷來為醫家重視。老子力主‘恬淡’、‘清靜’、‘素樸’、‘知足’,以此來作為養心之根本”。不僅可以培養人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可以使人保持內心的平靜,調諧自己的心態。針對社會中人喪失自我於物欲、迷失本性於世俗的現象,老子闡述了修身養性的道理,提倡復歸人的自然本性,拋棄物慾而保持心靈的寧靜,“致虛極,守靜篤”,通過“致虛”、“守靜”擺脱外界因素的影響,進入超功利狀態,而反樸歸真,“復歸於嬰兒”,即恢復到無知無慾的純樸自然的境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嬰兒”即“滌除玄覽”之心、赤子之心、童心:“滌除玄覽”就是要擯除種種主觀慾念、雜念,保持內心的虛靜安寧。莊子也強調虛靜養生的重要性,概括併發揮了老子關於“虛靜”的思想,認為:“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莊子由老子虛靜思想引申出“心齋”和“坐忘”的養生法,其共同的特徵是靜心。“心齋”、“坐忘”可用莊子自己的話進行概括,即:“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要言之,其核心在於徹底去除雜念、慾念,由實人虛,進人物我兩忘、與物同化、虛靜空明的狀態。在莊子看來,最好的養生應是恬淡無為、自然而然的養神之道。“現代醫學和心理學認為初級的靜心可以起到放鬆肌肉和神經的作用。高級的靜心則可達到雜念全消心境清澈透明的境界,‘心齋’和‘坐忘’對緩解心理壓力的意義在於每天強制性地使自己在特定的時間裏,暫時脱離各種社會活動,減少聯想雜念,心態放鬆,使自己處於空靈寂靜、温馨喜悦的狀態,從而使身心得到很大的調整,經過持續不斷的坐忘,使自己的身心結構發生變化,感到七情八難不復存在,入於物我兩忘、物我同一、天人一體的境界,使身心得到很大的改善,這正是西方心身醫學和行為醫學希望使人們達到的心理健康境界,不僅在顯意識上明顯放鬆了精神,而且在潛意識層次上進一步消除了深層次心理壓力帶來的影響”。

另外,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挫折,老莊以主觀的強烈的自我尊重、特立獨行的評價標準和絕對的逍遙行為風格來超越挫折的體驗。老子説:“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澹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在老子看來,只要保持了自己精神的獨立,擁有獨立的人格狀態,順從自然的本性,就可以以逍遙事外的態度來超越挫折的侵擾。莊子則進一步發展了老子遺世而獨立的思想,他堅決主張:“遺物離人而立於獨。”所謂“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遊乎塵垢之外”,聖人不從事瑣細的事務,因而遨遊於世俗之外,心靈超出物質世界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處於一種超功利精神狀態。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即使面前荊棘密佈。他的思想也不會有負擔,還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做一番精神上的“逍遙遊”。老莊的灑脱心態無疑具有非常浪漫的色彩,體現了其重身貴生的思想。人們面對無可挽回的挫折局面時,積極地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安慰自己,保持心理上的穩定。老莊哲學對人們的心理調適、精神修養和達到內心世界的和諧具有獨特的指導作用,但是和任何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它既有精華亦有糟粕。所以我們應當認識到老莊的養生思想有消極的一面,是以退縮自保的外事之道,特別是主觀超脱的精神勝利的方法來實現的,在學習老莊養生智慧的時候應該基於對生存意義的深刻領悟,而不要陷入阿Q式的自我麻醉。

中醫養生論文 篇八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要求,高等院校在公共藝術課程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各種途徑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瞭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1]。那麼,近些年來美育教育在中醫藥類院校中開展得如何,在特色中醫藥類院校中美育教育開展有哪些途徑和方法,本文試從學校教師素質、課程設置、學生接受等方面,分析美育在中醫藥類院校中的開展情況,並針對中醫藥類院校美育教育開展,談一些淺薄的認識。

一 中醫藥類院校大學生美育教育現狀分析

(一)學校開設美育課,學生漠視美育課

蔡元培説:“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大學美育是完善大學生知識體系和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美育教育更是醫學生醫德積澱的內在要求。美育的缺失必然導致大學生審美能力的不足和審美情趣的低下,有的學生專業本領很過硬,但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2013年4月復旦醫學院的投毒案,説明一些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能力,這背後與長期以來社會上只重視自然科學教育忽視人文素養教育有關。無論是學生自身還是學校、社會,都應該儘快亡羊補牢。在學校層面重視人文素養,尤其是要加強美育教育。此外,學生也要擯除以往人們固有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全面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從生活中發現美、感悟美。

(二)高素質美育教師的短缺是美育教育的瓶頸

高素質美育人才的短缺造成美育教育教材等不能滿足高校美育課的教育教學。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美,就是人性。善良情感和誠摯態度的具體體現。”審美應該貫穿於醫學,醫學也應滲透着審美,在特色中醫院校更需建立適合中醫學生學習的美育教育教材體系,高素質的美育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豐富學習情趣,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心靈得到淨化,對生命給予全面的人文關懷,“至善方能至美”,這也是積極構建“和諧醫患”的基本要求。

(三)中醫藥類院校學生接受美育情況分析

中醫藥類院校中文理兼收,文科學生對美育課反響較好,理科學生因為對於文學藝術等課程不太重視。“陽春白雪,和者甚寡”,理科學生上課時表現得過於沉悶,多數學生關注的是專業的學習,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交流溝通較少。文科學生相對來説在公共藝術課程上與教師互動較為積極,而且很容易與教師尋找到藝術的共鳴點,美育課程開展效果比理科班顯著。這一點也凸顯出美育教育在初高中階段的匱乏,以及文理分科以後對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產生的影響。其次,學生盲目學習美育課。重視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影視鑑賞課程,輕視具有文化底藴的音樂、美術、書法等鑑賞課程。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上呈現出一股浮躁之氣,無形中影響着學生的價值取向,表現在美育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喜歡上影視鑑賞課,僅僅停留在眩人耳目的影視作品上,不願意更多地去深思藝術作品的深層次意藴,單純從外在的感官選擇審美的對象,表現在公共藝術課程當中,學生在選課時多數會選擇影視鑑賞課,在影視鑑賞課上只追求播放更多的影視作品,不願意去深入鑑賞,深層次去分析解讀作品,流於表面化。另外,高年級的多數醫學生處於“滿眼都是藥,缺乏色彩與音樂”的狀態。美育的培養和潛移默化也就逐漸成為空談。

二 中醫藥類院校開展美育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藝術與醫術、醫道與藝道的融通

中醫藥大學必然與綜合性大學有所區別。國醫大師裘沛然先生曾經這樣説道:“醫學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在中醫院校中開展美育教育,要切合實際情況將藝術與醫術、醫道與藝道巧妙地融合匯通在一起,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在美育的學習中感受到醫道的博大精深。學生更願意聽到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博學多識的藝術家醫學家,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結構,更多地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將美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

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有着內在的關聯,在中醫院校開展美育課程,要緊密圍繞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這一主線,讓學生在美育課程的學習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文化自豪感。中國古典音樂、中國傳統書法、繪畫與中醫之間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古時候曾有聽音樂、觀繪畫治療疾病的案例,同時又有兼具書法繪畫與醫術的醫學藝術家,譬如傅山在醫學領域裏有着巨大成就,他在內科、婦科、兒科、外科都有很高的技術,尤其以婦科為最。其著名的代表作有《傅青主女科》《傅氏幼科》等。他的畫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所畫的山、水、梅、蘭、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畫徵錄》評價道:“傅青主畫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可,以骨勝,墨竹也有氣。”他的字畫滲透了自己孤傲崇高的氣節,流溢着愛國主義的氣息,在中國古典書畫藝術中頗具特色。醫學與藝術有着相同之處,流芳千古的藝術家和醫學家多數是具有深厚學養。在中醫院校開展美育課,美育課教師需要尋找到與學生更多的文化認同感,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已勢在必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藝術與醫學文化的契合,來激發學生學習藝術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學到藝術本領。

因此,在高等中醫藥類院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文化課程,加強中醫傳統醫德教育,增強中醫人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樹立良好的中醫藥類院校品牌形象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課堂引導為主,學生活動為輔

美育教育的實施要以美育課程為主體渠道。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項關係到中華民族素質的系統工程,有着政治思想教育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課堂教學是美育的主渠道[2]。在課程建設方面,要把美育課提到與思政課、人文素質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對待,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中醫院校美育的課程建設,如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選編適合目標培養的課程教材等。在教學質量控制上,把美育課納入課程考核體系中,使之佔一定比例的學分,同時作為人才培養評估的組成部分。 加大美育實踐類課程的比重。如,音樂、舞蹈、書法、繪畫、京劇等藝術類課程,加強實踐課程的比例,多方位立體化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切身感受到美育的力量。比如,書法繪畫的實踐練習在中醫類院校當中意義頗為重要,學生可以通過藝術實踐的鍛鍊,感悟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對於理解中醫文化有着促進作用。中醫本身就是中國哲學的另一種體現方式,與中國書畫有着內在的聯繫。“美術可以表見文化,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王國維認為,“使吾人超然於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於吾人,無利害之關係而後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實物而後可。然則作美術何是以當之乎”[3]。所以,在中醫類院校開展美育教育,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多開展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相關的課程和內容,使學生在學醫的過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體悟到中醫的智慧,兩者相互交融相互促進。

(三)立足通識文化教育,依靠專業知識教育

醫學院校中從事學生教育的教師隊伍是實施美育的主要策劃者和執行者。美育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公共藝術課上,其他各學科中都包含有豐富的美的意藴。專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可以更多的從美的角度來設計課程,如課件的精美製作、板書的工整書寫等,將美育教學於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春風化雨般的學習中受到美的沁染。

加強美育建設既要依靠專業教育同時更要立足通識教育。公共通識課與美育課有着密切的聯繫,大學生人文藝術素養的提升,有賴於思政課教師、公共藝術教師及大學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正如蔡元培所説:“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損,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學生在通識課學習過程中提高對美育的認識,充分發揮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美育與其他專業教育有所不同,但可以滲透到各個專業教育當中。在學校教育中形成合力,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領略到人生的真、善、美。

(四)從社團活動方面引導學生開展美育教育

中醫藥類院校的社團有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優勢,主要以繼承和弘揚中醫傳統為主,同時有豐富的文藝團體,大學生杏林文學社、書畫社、舞蹈社、動漫社、攝影協會等。大學生要通過文藝活動的參與,來充分發揮個人的藝術創造天賦,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現自己的藝術才華。只有親身參與、體驗,才能真正領略到美的內涵。

美育教育不能完全依賴課堂教育,要以課堂教育為主導,學生活動為主體。目前多數高校團委都有學生社團活動,美育教育的主要陣地除了美育課之外就是學生社團活動。大學生加入社團基本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美育活動的開展可以依靠社團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社團活動中藝術特長得到發揮,與人溝通的能力得到提升。通過豐富多采的審美教育活動,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完善品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 [G]//教育部政策研究與法制建設司。中華人民共和國 現行教育法規彙編2002-2007:下卷[M]。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8:595-596

[2]範玫,孫曉安。醫學院校更應重視美育[J]。遼寧教育研 究,2004(09)92-93

[3]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王國維文集[M]。北京:中國文 史出版社,1997:3

中醫養生學習心得體會 篇九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和了解,我對中醫養生有了實質性的認識,“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我們養生,也要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通過不同的調養護理方法,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俗話説,求醫不如求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對中醫養生學習,並在生活上努力實行,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中醫四季養生,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天人合一”的理念,説明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規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現象,並揭示出人類應當如何在陰陽不停變換的四季中,恰當地調養自己的身體的陰陽,以順應四季變化,達到陰陽平衡、氣血暢通、健康長壽的目的。 比如我們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熱的食物或藥物來補養脾腎的陽氣,秋季氣候乾燥則要多吃一些滋陰清熱的食物以補充身體的津液;春夏季節又有不同,這就是四季養生的大意,也是做好四季養生所必備的中醫養生知識。

中醫養生是一個大學問,並且通過最近對中醫養生的學習,我也總結了不少自己體會到的中醫養生之道,得出了一些養生的方法。首先,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也就是養精神,調情志,故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動需要臟腑之氣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過來説,調養精神,調節情志,也可養護臟腑之氣,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養生防病的重要保障。其次,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的本能,誰還不會吃嗎?但實際上,大多數人真的沒有學會科學地吃,所以才會吃出那麼多的疾病。現代營養學

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飲食多樣,營養平衡。第三,大自然是人類的守護者,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所以養生就必須順應自然。如果不順從這種規律,大自然和人就都會遭受災害;順從它,自然就和諧,人就不會生病,這樣做的話,就是得到了“道”,即養生的本質。

同時,“人的睡眠實際就是一種歸根,一種覆命,即恢復生命的活力,是人體陽氣得到收藏、得以蓄養的過程,沒有覆命,生命就難以延續。”所以,保證充足的睡眠,尤其在炎熱的夏季調整好睡眠,是保持健康、延緩衰老的重要保證。

此外,中醫養生中提倡多做鍛鍊,多做户外運動,多與人交往,多想積極開朗的事,這樣心情才能暢達;而“養靜”就是要心情平靜,不急不躁,通過自我調理或户外運動等方式把心中之抑鬱燥熱散發出來,正所謂心靜自然涼,心寧而神安,從而達到養生的最終目的。 在向老師學習的過程中,我也瞭解到適當正確的堅持對氣功的練習對中醫養生養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氣功的鍛鍊可以對人體的強化鍛鍊能夠起到促進的作用。故我認為在我們加強對中醫養生的學習和了解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氣功的學習和鍛鍊。氣功在保健方面有獨特的功效,他是通過主動的內向性運用意識活動的鍛鍊,改造、完美、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變為自覺智能的實踐。且與體育鍛煉相比,氣功更強調人的心理狀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中醫養生是一個漫長的階段,此期間需要我們的努力堅持,並且在生活,處事,心態等方面時時保持好的習慣。比如,在膳食營養方面,

我們不應該不注意國情,盲目崇洋媚外,太過沉溺於肯德基,麥當勞等一些垃圾食品,應該多食一些我們先人總結下來的有利於我們養生的綠色食品,那對我們進行中醫養生起到一定的食療作用,有利於我們的身體護理和保健,進而對健康長壽也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通過學習中醫養生,我發覺了自己在過去的許多不好的生活養生習慣,那些有利於身體健康和保健的惡習,但在今後的生活,我學以自己所學的中醫養生知識,促進,監督自己改正,從而達到中醫養生的目的,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使自己更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