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數學國中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2W

數學國中論文(新版多篇)

數學國中論文 篇一

處於國中階段的學生既面臨升學壓力,又處在青春期,心理狀態可以説是處於人生中最為不穩定的階段。數學這一學科在整個國中階段、整個學生的學習生涯來説,是最為困難的階段,很多學生在面對有一定難度的數學題時,難免會產生懼怕心理,這種心理不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心理會對他們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心理健康,很可能這種懼怕心理會伴隨他們一輩子。所以,要使國中的數學教育得以成功進行,在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極為重要和關鍵的。那麼,如何在國中的數學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已有的文獻中查閲,對這一方面的研究並不多見,而且已有的文獻中大多隻是從理論方面來討論,很少從實踐方面來總結。筆者根據多年的國中數學教學經驗總結出了幾點,希望對同行有所幫助。

二、影響國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

處於國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但在家的時間以及家長的一言一行對他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特別是現在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家庭已出現了明顯的分化,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出現了“三多”現象:一是外出務工的家長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長多;三是對孩子教育缺乏正確認識的家長多。這三多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可以説是極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時,現在很多家長缺乏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經驗,對子女過度照顧,特別是物質方面,而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特別是成績方面。還有一種現象是現在單親家庭、離異家庭越來越多,這使孩子心靈受到極大傷害,極易出現消極情感,並且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社會生活。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二)學校

近年來,雖然全國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轟轟烈烈,但其實,在很多地區,由於之前心理教育師資匱乏,並且,學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學生心理問題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資料的有限,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另外還有部分教師的教育方法過於簡單粗暴、處理問題不公、偏愛現象,這也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三、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實踐

學生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保持穩定的情緒,積極的心態,能夠在面對挫折時有不畏懼的精神,能夠與朋友同學和睦相處,能夠積極面對環境帶來的任何一項挑戰。所以,國中數學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心態,讓學生在積極、健康的學習氛圍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

(一)建立和諧人際關係

健康的心理應是與同學、朋友能夠和諧相處,而這種健康的心理源於健康的心理課堂。教師的人格、教師一舉一動、課堂的學習氛圍都會影響到學生。和諧、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平時儘量淡化評價,而是進行實際指導,尤其是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進行積極的指導,會給學生帶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

(二)發揮學生本身的力量

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對學生的地位輕視,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參與和熱情往往進行壓制。為此,在國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變角色,讓學生成為主體,自己成為主導,把學生向前台推,引導他們敞開心扉暢談心裏話,盡情發揮。課堂應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培育下,學生髮揮其所長,補充其所短,強壯其身體,充滿其情志的積極、健康的課堂。在課堂中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一定是重中之重,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信心,在面對學習中、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時,才能不畏,才能做到淡然,這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學生具有勇氣和信心。而在目前,相當一部分學生經受不起在學習中遇到的挫折,不要説國中生,就是在大學裏學生跳樓自殺等情況時而發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其早期發展中挫折教育的缺失。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習進行挫折教育,要讓學生懂得人生的長河中,有很多不愉快、不順利的事情,只要我們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迎接光明,讓學生明白不能應為面前學習上暫時的困難和挫折而喪失學習的信心。教育學生要拿出勇氣和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應看到自己所擁有的特長與優勢。

四、結語

數學國中論文 篇二

1.設計中缺乏人文性的內容

這主要體現在在教學目標中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中,很多時候初數學教師認為,數學課的教學就是從知識性出發,由知識過渡到具體的應用——做題。因此在以往數學課主要的任務就是做題、解題。當然這樣設計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其中缺少了人文方面的一些影響,課堂的形式必將會過於的單一。

2.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的缺乏

在很多時候在數學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最為困難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尋找某節課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一般教師,就是直接的在課標中找到一段話將這個環節應付過去,至於這些話的含義教師很少的過多的探究和思考。將這部分的設計最為一種形式和模式來看,實際上這部分是對一節課宏觀、整體上的一種昇華和知識、技能的提煉,這也是教師其基本素質中一個主要的考察標準之一—教育學理論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

二、國中數學課程教學如何有效進行有效教學設計

1.關注學生,從導入環節入手充分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際上導入環節的作用很重要,這個環節是新知識學習的準備階段,也是將學生注意力引入到課堂知識學習的重要環。在這個環節中實際上是可以滲透一些人文思想的,例如在進行正負數的加減運算方面的知識的學習中,就可以將我國關於經濟增長、物價下降等方面和正負數運算有關的內容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由此來滲透一些關於人文化方面的知識,以培養學生關心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思想、態度。當然這樣的應用還有很多,這需要我們教師在具體教學設計的環導入環節的設計方面多花一點心思,儘量的實現一些育人與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識。

2.教師應該多學習教育理論知識並鑽研課標

數學國中論文 篇三

傳統的數學教學認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具有濃厚的科學主義傾向,忽視了數學教育的文化價值,給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應試教育則更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數學課程的本來面目,認為數學就是做題,歪曲了數學原應有的過程:經歷、體驗、探索等,讓許多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與之相對應,新課程改革前的國中數學教育在課程、教材、教法和考試製度上,都存在着教育的行政化和教師意志的主導化現象,使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常常不是以學生為主體來組織和實施。大綱和教材將代數、幾何分開,各自要求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理論上仍有要求過高的現象,並且在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應用上注意不夠,在數和形的應用上聯繫不夠緊密。“不考試就不教”使大綱和教材中的選學內容流於形式,這也不易做到因材施教。比較是發現差異的有效途徑,差異是探尋改革方向的原點。一方面,國中數學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強調學生有計劃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注重數學知識產生的歷史(即問題解決的過程)及其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強調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學習內容從基於數學知識的學習轉化為批判思維和基於選擇、決策的學習,教學背景是仿真的或現實的,教學媒體是多媒體,師生間的信息傳遞是雙向多項交換。新課程的顯著特點是不確定性,包括教學目標、結果、對象、內容、方法、過程、評價等的不確定,給教師留下更多的創新餘地。另一方面,新課程注重微觀結構的研究,提倡設立數學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實踐課程等校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數學史的介紹,展示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重視數學能力培養,“數學應用是一種數學意識,一種基本觀點和態度”,恰當的應用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國中數學新課程改革順應了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我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於1999年3月正式組建了國家數學課程標準研製工作組。工作組經過專題研究、綜合研究、起草標準和修改初稿四個階段,歷時近一年時間,研製形成了《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義教標準》)。《義教標準》的內容包括背景、基本理念、總體目標及分學段目標和課程實施建議,較好地體現了國際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從國中數學的學科地位來分析,第一,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有數學素養的社會成員。是否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是具有數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標準,具有數學素養的人往往善於分析、綜合比較,善於概括判斷、推理論證、歸納總結,這些科學思維方法必須在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訓練中加以培養。第二,在國中課程中,數學是一門主要課程。它為其他課程的學習提供思想、方法和語言,是一門工具學科;同時,其他課程也為國中數學課程提供應用的問題和實驗的條件。國中數學課程的宗旨是向學生傳授在日常生活、生產、服務和進一步學習中能夠長遠起作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簡稱“雙基”),在提高學生運用數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通過對數學的學習、實驗和應用,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樹立數學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運用數學的意識。

三、對國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三點要求

(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徹底還給學生。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盡力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簡單地説就是要積極引導學生帶着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並通過自己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自主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授課時要圍繞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去創設問題情境,實現師生平等互動,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將授課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幾個容知識性、趣味性、挑戰性於一體的問題,使學生在探究、歸納中發現規律,主動獲取新知,切實改變“滿堂灌”和“模仿例題,反覆訓練”的傳統教學手段。所謂師生平等互動,就是要改變以往教學活動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創造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間,讓數學教學真正成為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二)定位教師的教學職能,完成教師的角色塑造。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做為新型教師,教師是配角,學生是主角。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創造一個接納的、支持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其次,教師要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學習品質更加高尚。最後,教師還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在現代信息社會裏,課程資源較為豐富,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課程安排的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所以教師應當有課程重組的意識和能力,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要力量,應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好一切可用資料,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

(三)實現新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推進教學改革。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國中數學新課程的整合,有利於優化教育教學過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營造理想的教學環境。在大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交流的基礎上,出現了一大批優質課件,教師獨具匠心的設計和嫻熟的操作技能為學生數學活動的開展創造了條件。另外,有的軟件公司已經結合新課程的實施研製出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軟件,其互動性、情境性和大量的數學活動素材為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實踐表明,學生對用多媒體上課很感興趣,有些學生會主動向教師請教這些多媒體教學軟件如何製作。如果適時培養學生製作多媒體教學軟件,會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所以計算機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有利於學生動腦、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樂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之中。

數學國中論文 篇四

多年來,我國的數學教學始終遵循着演繹推理的模式,從公理出發-定義-假設-定理-證明——推論。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信息,但學生只知結果,不知道過程,或熱衷於一些小技巧,長期使用不利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學習主動性的培養。而用數學實驗手段進行數學教育的思想方法是,從若干實例出發-手工操作或在計算機上進行大量的實驗-發現其中可能存在的規律-提出猜想-進行證明。根據這一思想方法,國中數學實驗教學的一般步驟如下:

1.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只有難易程度在“最近發展區”內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推動探究活動的進行。阿特金森在他1958年的一項試驗中也已經得出結論:問題情境的適宜度是50%左右,即實現目標的可能性是50%時,主體的反應強度最大。學習情境無論太易或太難都不會使學習者達到最好的動機激起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國中數學實驗中,要以學生的認知結構為依託設計數學問題,或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學生設置實驗課題,創設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知識建構的過程。創設情境是國中數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的第一環節,也是實施其他環節的首要條件。

1.2實驗活動動手操作

實驗活動是指教師給學生提出實驗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親自用手工或計算機完成相應的實驗,努力去發現與所研究問題相關的一些數據中反映出的規律性,對實驗的結果做出清楚的描述。實驗活動是整個數學實驗過程中的核心環節,它是在第一環節所創設的情境中展開的,在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和第三環節提出猜想兩大環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通過“做數學”來學習數學,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一般的問題特殊化、膚淺的問題深刻化,這樣做有利於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姿態在“實驗空間"中觀察現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此外,實驗活動能夠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其內在規律,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實驗去獲得感性認識,培養數學情感和想象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嚴謹的科學態度。

1.3提出猜想討論交流

提出猜想是指學生在理解了學習課題後,通過實物模型、虛擬模型、直觀觀察、實驗分析、數學靈感等各種途徑和方式,根據已有的信息或新得到的信息,提出解決課題的假説。本環節是整個國中數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數學實驗的高潮階段,它是學生在實驗環節中產生的,是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和規律提出的,是國中數學實驗教學的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體現,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的過程。波利亞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過猜想的作用:“僅僅把數學視為一門論證科學的看法是偏頗的,論證推理是數學家的創造性工作成果,而要得到這個成果則必須通過猜想”。討論交流是現代數學教學中一個新的課題,數學已作為一種文化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走向交流理解的數學教育是面向未來、面向國際化教育所需。在數學實驗教學中,一方面,我們要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產生猜想;另一方面,讓學生之間通過討論,使學生在爭論中更進一步的深入的修改、補充甚至是糾正猜想,從而形成正確的猜想。同時在討論交流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以使學生的表達更具有條理性和邏輯性,而這正是新課標對學生提出的要求。

1.4驗證猜想得出結論

驗證猜想是指在提出猜想後,一般要用實驗的方法、演繹的方法或舉反例的方法來檢驗猜想的正確性。驗證猜想是國中數學實驗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是我們獲得正確結論的關鍵步驟,是對數學實驗成功與否的判斷。猜想有可能正確,也有可能錯誤,教師要啟發誘導學生證明猜想或舉反例否定猜想。得出結論即將學生從實驗中獲得的知識進行整合,使之條理化、系統化;使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疑難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使學生從實驗中獲得更為廣泛和全面的體驗,促成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具體的實驗活動得到“昇華”。以上教學步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着實驗的內容、實驗的目的、實驗的手段的改變而有所改變。

2統計與概率的教學案例分析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今天,陳老師和周老師都想去看電影,但只有一張電影票,大家能否替我們想個辦法,來決定誰去看電影?(學生紛紛獻計獻策)。若採取擲硬幣的方法(甲同學的建議),任意擲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如果正面朝上,那麼陳老師去:如果反面朝上,那麼周老師去。大家想一想:擲硬幣的辦法對雙方公平嗎?(在學生簡單的理性思考後,確定實驗方法。)

(2)實驗活動動手操作

同桌兩人合作,做20次擲硬幣的遊戲。要求:一人負責擲硬幣(以舉手的姿勢拋硬幣);一人負責記錄數據,並藉助計算器計算正面朝上的頻率(正面朝上的次數與總次數的比值)。

(3)提出猜想討論交流

彙總各組實驗數據,分別計算實驗累計進行到20次、40次、80次、120次、⋯⋯400次時正面朝上的頻率,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學生在實驗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過程中,實現兩個不同範圍的合作互動。首先,在與同桌合作過程中,達到小範圍的學生間的互動,初步建立隨機觀念;然後,在累計全班的試驗結果的過程中,實現互動的範圍擴大,體會隨着試驗次數的逐漸增加,正面朝上的頻率變化幅度逐漸變小,差不多穩定在頻率為0.5處。)

(4)驗證猜想得出結論

通過對自己的實驗結果及歷史上數學家的實驗數據的分析,我們體會N-任意擲一枚均勻的硬幣,在大量的重複實驗中,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就比較穩定,趨向於0.5。如果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小用P(正面朝上)來表示,則P(正面朝上)=1/2,這也稱為一枚硬幣正面朝上的概率。(利用生活中的概率,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形成概念。在國中數學實驗中,學生由於親自動手操作,從一個旁觀者和聽眾變成了一個參與者,因此對實驗結果、產生結果的原因、新的知識、方法等等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