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數學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1W

數學論文新版多篇

數學論文 篇一

1、提高PPT課件製作綜合技能,整合多媒體課件素材

1.1、PPT課件是一門不分學科的通用製作技術

做為數學教師的筆者,總是把數學PPT課件製作學習掛在嘴邊,其實,這是站在學科本位的角度來狹隘的看待PPT課件,如果從大學科角度從整體教學思維出發,PPT課件是一門不分學科的課件製作技術,是一門通用的課件製作技術。從PPT軟件功能角度來説,相對比flash、authorware、director、swishmax等軟件來説,它簡單易學,功能強大,可融合各種多媒體素材製作出功能強悍的交互課件來輔助教學,尤其是製作週期短、效果良好,深受廣大學科教師喜愛。據不完全統計90%以上的學科教師都能應用PPT製作出滿足日常教學的課件,可見其廣泛性和通用性。

1.2、PPT軟件本身就是一個整合工廠,不是加工廠

有很多學科教師對PPT軟件的功能過於期待和誇大,其實,PPT軟件本身就是一個整合工廠,不是加工廠,對於數學PPT課件來説,它就是把PPT課件相關的多媒體素材,如文字、聲音、視頻、圖片、動畫等按着課件框架結構、教學流程、教學需求等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PPT課件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説,PPT就是一個課件整合工廠,不是純粹的加工廠,即使隨着PPT版本和功能的強大,增添了許多文字、圖片等主題樣式功能,但也不足替換第三方專業的素材處理軟件,數學教師只有明確這一點,才能更理智對待PPT軟件,理性開發PPT課件,也能很好的規劃自己PPT課件的學習提高方向。

2、合理利用網絡PPT課件資源,豐富數學課件素材資料庫

網絡海量資源為國小數學PPT課件製作開發提供了素材保障,大部分的課件素材都能查詢到,並進行簡單的修改處理就能很好地輔助教學應用。這裏一定要精通百度查詢技巧,能高效地找到PPT課件資源,併合理下載應用——個別數學教師經常埋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是苦於找不到適合的現成的課件素材而煩惱,在文庫只要本着分享共贏的理念,還是能查詢下載到90%以上的PPT課件,這樣下載修改再整合個性化教學理念,就快捷地完成一個精美的PPT課件。除此之外,做為數學科教師常年應用PPT課件輔助教學,在PPT課件製作過程中就要注重積累、豐富數學課件素材資料庫,有條件的學校可能會提供一個課件資料存儲的服務器,全校教師的課件素材資源都可以共享存儲,隨用隨查詢調用。如果學校不具備這樣的硬件條件,那學科教師就做好課件素材備份留存工作,在當今大硬盤大容量的背景下,教學應用的課件素材應該對容量需求量不會太大,幾十G的空間足夠了。實踐證明,只有創建一個滿足學科教學需求,包括各種圖片、影像、音樂、音效、字體、課件製作軟件源代碼等素材資源豐富的學科課件素材資源庫,才能便於教師快速、高效的製作課件,良好地服務於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3、確保PPT課件製作的嚴謹性,PPT課件製作過程的科學性

PPT課件雖然簡單易學、操作靈活,能快捷地開發出輔助課堂教學的課件,但也要嚴格按着課件結構和課件開發流程進行PPT課件開發,這樣才能確保PPT課件製作的嚴謹性,PPT課件製作過程的科學性。PPT課件的製作是一個嚴謹的過程,一般包括製作前期、製作期和製作後期三個階段。製作前期應從蒐集PPT課件資料入手,科學地蒐集資料、蒐集科學的資料,這其中包括文字、圖片、聲音、音樂、視頻等資料。之後對這些PPT課件素材資料進行系統的分類、整理、分析,篩選出合適所要表述內容以及觀看使用這個PPT課件的學生的特點的資料。認真設計PPT課件的各個環節,包括片頭、主界面的每一部分以及結束部分想要達到的效果,儘量把PPT課件的每一部分內容作用發揮到極至,製作佔用空間小卻實用的課件,只有這樣嚴謹地按着PPT課件製作流程開發,才能提高PPT課件製作開發效率,提升PPT課件教學輔助有效性。

4、結語

綜上所述,國小數學教師要提高信息技術整合素養,掌握PPT製作數學課件的技巧,充分發揮其在數學課堂輔助教學的最大優勢,促進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升。

數學論文 篇二

(一)營造一種影響力較強的思維氛圍

營造一種較好的氛圍對學生朝着積極地、健康的、樂觀的方向發展起着較強的。作用,因為它作為一種潛在的運動形態對學生的心緒和情感進行感染和影響,以此來達到作用學生的行為和認識的目的。加強對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培養,摒棄過去的只傳授數學知識的培養的觀點,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求知慾、學習獨立性以及學生創造性思維上來,只有在學校內部營造一種良好的思維氛圍,創建良好的思維環境,營造學生專心學習的課堂氛圍,保證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下擁有無限的思維空間,才能以此來達到開闊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想象力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習慣

首先,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的勤於想象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比知識更重要,對於學生來講,擁有寬廣的、自由的想象力,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是培養思維的關鍵所在。另外,要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夠用數學的知識來科學的解釋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這樣就能夠在鞏固學生書本知識的同時又提升學生思維自覺性,增強學生基本的推理能力。

(三)增強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還應該多設置一些一題多解的題型和教學案例,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充分的將自己的思維方式體現出來,並對學生提供的多途徑的思維方式給予肯定和贊同,以此來為學生打開進入思維大門的鑰匙。例如,一個長方體容器內盛有水,水面高2.5釐米,容器底面積是72平方釐米。在容器中放入稜長6釐米的正方體鐵塊後,水面沒有淹沒鐵塊。這時水面高多少釐米?常用的方法是:設水面升高了X釐米。列出方程:72X=36(X+2.5),解得X=2.5。2.5+2.5=5(釐米)。另一種方法是先算出鐵塊的底面積6×6=36(平方釐米),72÷36=2,這就説明鐵塊底面積佔了容器底面積的一半,因此鐵塊和水的底面積是1:1關係,那他們的體積也是1:1關係。如果把鐵塊當成水,那麼水的體積就變成(72×2.5)×2=360(立方厘米),360÷72=5(釐米)。還可引導學生當鐵塊放進容器後因為鐵塊和水的底面積是1:1,所以水的底面積就變成72÷2=36(平方釐米)水的體積是72×2.5=180(立方厘米)180÷36=5(釐米)。通過一題多解的變化來激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

(四)增強學生的獨創性思維

中高年級國小生的思維剛剛脱離對教師的依賴性,不過,稍微不注意,就會被教師牽着思維走,所以應該不斷的培養學生堅持己見的能力,並能夠向權威挑戰,培養學生打破定向思維的能力,推陳出新,並鼓勵他們多思考、多提問。例如,甲、乙兩地的鐵路長240千米,一列火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3/5小時行駛36千米。照這樣計算,這列火車行駛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時?按常規行程問題是:先求出火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時間,即36÷3/5=60(千米)。再根據路程÷速度=時間,得出240÷60=4(小時)但我班有位學生是這樣做的:他先求出火車行駛1千米要多長時間?3/5÷36=1/60(小時),再算出行駛240千米需要的時間,240×1/60=4(小時)他這種獨創性的解題方法受到全班同學的讚賞。

(五)注意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總體發展性的關係

學生擁有了獨立思維能力以後,就會出現個體差異,數學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向學生講述數學知識,還要進一步深入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差異性,針對這些差異性展開教學,保證每位學生都在過去的基礎上有所進步。總之,國小生隨着知識的累積,其思維品質也在過去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這也就為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進入成熟階段打下了基礎。教師也需要依照學生不同階段的個體差異性,培養其特有的數學思維能力,提升數學課堂學習質量。

數學論文 篇三

摘要:數學課也存在閲讀理解的問題,數學閲讀理解能力是發揮數學潛能的重要前提。從數學閲讀理解的過程看,它包含了四個層次,在每個層次上學生都會面臨困難;在教育中就應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包含建構結構化的知識,適當的元認知訓練等。

關鍵詞:國小數學教育;數學閲讀理解;數學文本;知識建構;元知訓練等

閲讀理解不旦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學習任務,數學課也經常存在閲讀理解的問題,在教學中需要訓練學生的閲讀能力。因為在數學中不光有數字運算,還有空間關係和邏輯思維的問題。而閲讀理解能力常常是解決數學問題,特別是數學文本問題的必要前提。本文將討論數學閲讀理解的內涵及在國小數學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對策等問題。

一、國小數學閲讀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閲讀是對文本的加工和理解過程,國小數學也涉及文本的問題,如應用題、文字題、圖表等,這些數學文本由數字、抽象符號以及語言詞彙等構成。在目前,我們教師也意識到國小生閲讀跟數學技能的水平很不對稱。有的學生面對文字題、應用題時就“傻眼”了,難以應對。例如當學生直接計算兩個數字的積或者商時,他們可以準確無誤地完成;然而,把這兩個數字放在文字題中時,他們就不知道是應該求積還是求商。事實上,很多學生對數學中的基本語言甚至關於解題要求都不能準確理解。如:“請問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頁才能超過小華?”有許多學生就不能正確理解問句中的關係詞“最少……才能超過”。很顯然,數學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經制約了數學潛能的發揮。因此要提高學生數學的綜合運用能力,就要指導他們如何閲讀數學文本。

數學閲讀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數學中的語言總是非常簡潔,一些數學概念、數量關係通常是隱藏的,含蓄的。國小生在閲讀數學文本時,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過自己的數學知識,補足或擴展題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義,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車間生產了200個零件,第二車間比第一車間少生產4個,兩個車間一共生產多少個零件?”解題時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較”關係,即根據“第二車間比第一車間少做4個零件”這一條件,計算出第二車間的個數,然後理解題目中的“組合”關係,將兩個車間生產的個數求和,雖然問題文本中只有兩個數字,卻包含了“比較”和“組合”兩層數量關係,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這些學生將其中的比較關係的方向搞反了,從而導致理解錯誤。因此,在數學活動指導中應該有意識的提高學生對數學文本的閲讀理解能力。

二、國小數學閲讀理解的過程理解

國小數學文本由數學語言、詞彙以及以非常簡潔的形式符號組成,國小數學文本理解過程至少有四個層次:

第一、正確理解詞彙和符號。國小數學應用題常常用一些詞彙來表述,這些詞彙有些是數學中的專門術語,有些則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因此,指導學生準確理解這些詞彙的內涵是正確理解問題的前提。對於數學術語的理解要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來自生活中的常用語的概念來説,放在數學中就有了新的內涵,即由“日常概念”變成了“科學概念”。然而國小生卻往往不去注意兩者之間的差別而誤解其意義。例如:“垂直”在日常語言中最基本的含義可能是指與水平或地面垂直,於是有的學生以為在數學中也應該這樣理解“垂直”的含義,這顯然沒有抓住“垂直”作為科學概念時的內涵。國小生對這些符號的掌握必須是準確的,並且達到自動化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解決問題。

第二、正確解決詞彙和符號之間的“互譯”問題。

在實踐活動中,用詞彙表示概念與用符號來表示概念之間需要相互翻譯。如在解決應用題時,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據算式來編應用題,這樣就涉及到了詞彙和符號之間的互譯問題。目前國小生在這方面常常面臨許多困難。

第三、在應用題、用符號表示的數學方程表達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號關係和數量關係的問題。如在四則運算中,同時出現了加、除、括號等,這就必須理解這些符號的關係,才能確定計算的順序。

第四、國小生對數學問題的閲讀理解最終還是要構建合適的問題模型。在詞彙、符號、語法結構的水平上去理解問題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驟,最終還是要形成一個合適的問題模型才能解決它。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問題的給定條件和要達到的目的之間總是包含了很大的差異,這就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將已有的概念性知識、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識聯繫起來,來彌補這種缺口的差異,形成關於問題的內在表徵模型,最終達到解決問題。

三、國小數學閲讀的困難和對策

國小生在數學文本的理解中面臨的任務以及困難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導致學生數學閲讀困難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根據主要原因的不同採取有針對性的指導對策。

1.在數學理解的不同步驟上加以訓練。

國小生對數學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層次,因此,在實踐中每個學生的數學閲讀困難也是不一樣的,要根據不同學生安排有針對性的訓練活動。國小生理解的困難可能是不能理解數學術語和符號或者不知道將兩者互譯,還有可能是不善於理解數學的“語法結構”等。

對策:對不能理解詞彙和符號進行互譯的學生,指導過程中要訓練他們用多種方式理解和處理同一個數學主題。如:可採用根據一個應用題文本列出幾個算式;或者反過來,根據一個算式編出多種數量關係結構或類型不同的應用題。對於不善於區分不同數量關係的學生,可以讓學生根據其中包含的集合關係(算術應用題中的組合問題、比較問題、變換問題)的數學題進行分類;也可採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來訓練學生對數學表達方式的敏感性。總之,要根據學生在每個數學閲讀層次上面臨的具體困難,加以適當的訓練。

2.指導學生構建“活的”、結構化知識。

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是提高數學閲讀能力的前提,在實踐活動中國小生對數學文本的理解之所以會出現問題,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於解釋文本信息的足夠的已有知識;學生已有的知識雖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選擇合適的知識點與問題情景聯繫起來;學生對問題理解與題目表達的含義不一致。

對策:根據以上原因,在實踐指導中要發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結構的知識體系。如:可以引導學生用畫“概念”和“概念網絡結構”的方法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和組織化,將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學習與條件性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如:老師不僅要講解一道題目的計算方法,還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應用這些方法等,這樣知識才能變成“活的”、可用的知識。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多瞭解一些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及生活經驗,可以為問題解決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如:學生對銀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計算方法有一定的瞭解後,在課堂上遇到類似問題可能就更容易應對。

3.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適當的元認知訓練

國小生在理解數學問題或文本時,其認識活動不僅是指向外在問題文本,還指向自己的認識活動為對象的認識,就是“元認知”,就是對認識活動的認知。在對數學問題理解過程中的元認識活動包括很多內容,如事先計劃預測結果、時間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質疑、自我評價等,從以往的實踐證明,許多學生不善於理解數學文本,可能是因為元認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對策:提高數學閲讀理解中的元認知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過數學習作訓練學生的元認知。Fuentes認為:在目前,國小生都是學習現成的數學教本,解決教師或書本上提供的問題,實際上可以把這些工作部分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如讓學生學習編寫數學練習題並給出答案,這樣他們就要斟酌如何表述問題,如何調整自己的思路,讓別人明白,從而訓練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此外,加強口頭解題的思維訓練,這樣有助於維持問題理解的注意力,也有利於不斷調整自己的理解活動。最後,培養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評和修改,同時也可以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國小數學閲讀理解能力是發揮數學潛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數學課中應該重視閲讀理解教學。從過程看,數學閲讀理解包含了前後相依的四個層次,在每個層次上學生都可能面臨困難,我們應該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包括建構結構化的知識、適當的元認知訓練等。

數學論文 篇四

數學作為國小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會孤立於生活之外產生作用,也不能從教材和課堂教學中與現實生活自發產生直接的聯繫。顯然,對《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不能只是明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是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琺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而是要從這樣的教學目標定位中,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讓他們真正的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瞭解感觸生活,這是數學教師應該探究的課題,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數學教師採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因此,筆者結合長期的國小數學教學實踐和當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設想以求教於方家。

一、依託教材,促進學習材料生活化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指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繫,把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的一種教學方式。這裏所指的學生實際生活並不單是單純學生生活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完全再現,而是一種數學化的生活情境。國小數學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進行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學習材料生活化可以依託現行教材,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為的狀態。和許多研究者的認識一致的是,目前國小數學教材內容仍然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學習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將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建構屬於學生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一般應用題時,筆者這樣重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課一開始就請學生描述學校周邊道路環境狀況。二是選擇信息。在學生所列舉的眾多信息中選擇出一條“為綠化道路環境,在校外公路栽種樹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三是自主探究。學生提出問題中很多是學生已知領域,讓學生自己解決。四是教師引導。告訴同學們“這批樹木的成活率是98%。”從而提問“成活率”和“98%”的含義,讓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討論。這樣重組,貼近學生所關注的現實生活,學習材料來自師生的熟知信息,體現了生活數學的現實性。這樣就能很好地解決“死知識”適應“對話教學”之間的矛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讓教學根植於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有價值的案例,從而適合學生髮展的數學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

二、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

數學知識最終服務於生活,迴歸於社會生活。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積極鼓勵學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活動經驗和方法,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間的聯繫,不斷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個只注重求知過程、只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訓練數學技能,而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在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教師要儘可能使每一個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帶着數學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進而懂得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總能找到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繫,抓住了聯繫,就能把活學到的知識進行活用。但這種思維習慣也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培訓。如學習比例應用後,我們設計了一個將配液加水或加鹽的實驗操作活動:“要把10%鹽水50千克,配製成20%的鹽水。該怎麼辦?學生通過精確計算,動手測量得出使鹽變多(加鹽)或使水變少(蒸發)的規律。再如在學習“百分數意義”後,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班有30%左右的學生在家使用電腦上網,其中2/3的學生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而1/3的學生卻在玩網絡遊戲。看到這一現象,談談你的看法。這樣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思考、解決身邊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了思想教育。適當地進行一些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使學生自覺地把所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聯繫起來,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情感,培養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的意識。

三、關注日常生活,捕捉學生的興趣點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數學問題。數學的身影在生活中每個角落,數學的價值來自日常生活。數學教學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景相結合。通過生活問題的解決達到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技能。技巧的目的。對國小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體驗的積累。讓學生在數學知識之前儘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釐米、米等長度單位時,可以從比高矮實際事例人手使學生明白了長度單位對於精確測量的意義,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工具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然後動手測量圖釘的長度、食指的寬度、書本長度、平伸兩臂的長度、給爸爸媽媽測量坐高,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度等。

這些知識是學生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數學,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到了原來數學就自己的身邊,身邊就有數學,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同時也增強了數學的親和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數學論文 篇五

摘要:國小教育中,數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學科,但是由於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因此很多國小生在對這門學科的學習中會比較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國小數學學困生這一問題也對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並且直接影響到了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當前階段對於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已經成為學校和教師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本文針對國小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並對此提出轉化策略。

關鍵詞:國小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隨着近些年來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小階段的教育中也明確的提出: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國小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不出現偏科的現象。目前國小階段的教育中,語文和數學還是最主要的兩門學科,相對於數學課程來説,國小語文因為有較強的故事性,所以更容易被國小生所接受。很多國小生會認為學習數學很枯燥,除了背加減乘除法的口訣就是背一些數學公式,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給國小數學的教學工作增加了諸多困難。實際教學中,學困生的問題或多或少存在於每個班級,然而學困生的形成大多數都不是因為學生智力的問題。如何轉化學困生,是當前我們國小數學教師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1國小數學學困生的成因

1.1學生缺乏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國小生難以學好數學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態度,大多數學困生會因為覺得數學學科枯燥乏味,因而在學習數學時會比較隨意,往往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遇到難題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此外,還有的學生因為在其他學科的學習成績也比較落後,從而導致自信心的缺乏,認為自己不夠聰明,學什麼都學不好,面對數學更是產生了畏懼心理[1]。這些都是造成學困生不能學好數學的主要因素,同時也讓很多國小數學教師大感頭疼。

1.2教師教學方法有待改進:説到數學教師,很多學生的第一印象都會覺得數學教師大多數都很刻板嚴肅,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距離感。很多國小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也很少有感情投入,關注的重點往往只在對知識的講解上。還有少數教師只喜歡數學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甚至還有厭惡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從而造成這些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厭學心理。再加之本來就比較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在心理上更加牴觸數學,最終導致學生更加難以學好數學。

1.3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學習習慣需要學生通過長期的實踐來逐步建立和養成。對於學生而言,學習習慣的好壞對他們的學習效果有着巨大影響。大多數時候,學生的學習品質都是由他們的學習習慣所決定的。學生如果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如: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以及學習意志不強等問題,而在這些問題的影響下,學生更難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此一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大多數學困生的不良學習習慣都表現為: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願意主動思考問題、無法獨立完成數學作業、沒有良好的讀題和審題習慣以及完成解題後沒有檢查和驗算的習慣。

2國小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2.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是科學和嚴謹,同時數學還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學科,這也是學困生不能學好數學的主要原因。要讓學生學好數學,就需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的展現給學生,使其能夠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情趣得到提高。由於國小生年齡還小,通常都比較好動,容易對身邊的新鮮事物感興趣。因此,國小數學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國小生的這一特點[2]。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課後作業,讓他們回家之後利用廢紙張自己動手製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盒子各一個,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裁剪和粘貼製作紙盒,製作過程中可以參照自己的鉛筆盒和家中的收納盒等。最後要還要在課堂上表揚做得好的學生,以及耐心的指正做得不太好的學生。這樣一來,既幫助學生加深了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授課內容的理解,也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還達到了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2.2改進教學方式:教師要積極改進當前的教學方式,教學流程要根據教材的特點進行合理的設計,同時要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組織和開展例如:分組討論、合作探究以及動手操作等多種新式的教學模式。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數學知識更加直觀,從而讓學困生也能夠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從中體驗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且接受所學的內容,以此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多為學生介紹有關數學的發展史和小故事,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此外,教學時還需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不同數學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於數學學困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差,教學過程中要儘量從他們的實際水平出發,深入淺出的進行教學,適當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標準,儘可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的數學基礎上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2.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有效的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有良好的表現時,要及時的給予表揚,並且儘量的為其創造條件使其能夠重複出現,從而使學生形成習慣。對於那些不良的表現,教師也要及時的給予否定,使其出現的機會減少。教師要同時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分析,以此增強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進而達到促進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制定學習目標,並且經常對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驗收,發現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時的進行修改。尤其是在目標制定的初始階段,不能給學困生制定過高的學習目標,要讓他們從中能夠體會到完成目標時的成就感。教師要及時給予他們表揚和鼓勵,幫助其養成給自己制定學習目標的好習慣。

3、結語

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數學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細緻有效的開展這項工作,既要幫助他們改變對數學學科的思想認識,同時還要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才能讓他們熱愛數學,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劉豔芝。探究國小數學教學對學生興趣的培養[J]。中華少年。科學家,2017.(01):120-121.

[2]趙廣江。國小數學教學方法與學習心理分析[J]。林區教學,2017.(01):83-84。

數學論文 篇六

摘要: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保證。國小低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應讓學生養成聽、説、讀、寫的好習慣。

關鍵詞:

國小數學;低年級;學習習慣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瞭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好奇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提高學習效率的保證。國小低年級是基礎教育起始階段,更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教師埋怨學生“不會説”、“不會聽”、“不會想”,沒有想到如何使學生“會説“”會聽”“會想”。還有的教師認為學生説得不完整,“浪費時間”,“不如我説給他們聽”,剝奪了學生説、聽、想的權利。課標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因勢利導、適時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已有許多教師寫文章指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也列舉出培養哪幾方面的良好習慣,值得借鑑。在國小數學低年級的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怎樣培養呢?具體到課堂教學又應怎樣操作呢?

一、會聽

聽是學生首要任務。聽什麼,怎麼聽?剛入學的國小生在這方面是不瞭解的,教師要注意培養。

1、聽老師在講什麼?讓學生學説一遍。聽老師講錯什麼?讓學生指出來(説出來),這樣培養他們專心聽講的好習慣。

2、聽小朋友們在説什麼?讓學生學説一遍。聽小朋友哪裏講錯了,你有什麼不同意見?你想怎樣説?這樣養成專心聽講的好習慣。

3、在聽的培養訓練中,教師切記:教師説話的語速要慢,使學生感到親切;語句要短,學生容易掌握;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認真聽,認真記憶,不打斷學生的説話。對學生的語言,要有明確的要求,並及時給予評價。“聽”的習慣培養要貫徹到教學的每個環節、每一堂課中。

一、會説

“説”在課程總體目標中有明確的闡述“: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對低年級的具體要求:“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説”“、想”“、聽”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繫、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總之,“説”功的訓練,由學生不知從何説起、不會説、不完整、不準確地説,通過教師的輔導、引導,使學生逐步地會“説”,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會寫

低年級的寫字很重要。教室的板書和範例是楷模,教師寫得怎樣,學生就寫什麼樣。寫字要認真,不是一句空話,這要教師一筆一畫地教,不但要工整清楚,而且要正確無誤。一個數字、一個符號都不能馬虎。不能隨隨便便找一張紙來寫,有的學生寫完就扔掉,這種習慣很不好,不但浪費了紙張,也忽略了在草稿紙上計算也應養成的良好習慣。

三、會做

“做”指的是操作。

1、操作不僅有利於動作思維、形象思維,也有助於抽象邏輯思維,促進大腦兩半球的和諧發展。通過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操作不是可有可無的,有的教師認為學生操作浪費時間,不好組織等,這就需要教師更新觀念。學生的操作就是動手活動,學生觀察某物體或操作某學具,認真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從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有關數學知識,使之不斷提高,增進理解力。

3、操作要注意方法的指導。操作前,教師要講清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方法,操作要選擇恰當的內容,操作要和語言相結合,操作中可以互相交流,通過有序的操作後,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操作的結果進行抽象概括,得出結論。操作要適時、適量和適度,使學生在豐富的表象基礎上,及時抽象概括,使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總之,國小低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應讓學生養成聽、説、讀、寫的好習慣。

小結:只有給學生更多讀書、動腦、動手、實踐、探索的機會,才能培養出更多有思維能力的創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