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經管專業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36W

經管專業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經濟管理專業畢業論文 篇一

【摘要】

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縣鄉基層的財政困難問題。造成我國縣鄉財政困難的原因很多,從根源上看是由於財權事權不對等所導致的,其解決就是尋求縣鄉政府間財權事權的合理配置。

縣鄉財政困難的現況

年建立的以分税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管理體制初步理順了中央與省級之間的財力分配關係。但同時出現許多地方縣鄉財政困難現象,財政收支矛盾尖鋭,實際債務負擔沉重,財政風險膨脹,這不僅影響了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而目。嚴重影響了地方的社會穩定和政府權威,進而影響經濟的高速發展。

因此,當前的縣鄉財政困難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建立一個有效的財政制度,緩解縣鄉財政的困難,再通過縣鄉財政支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這不僅關係到公共財政體系的建立,財政職能的實現,還牽涉到農村税費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敗。

縣鄉財政困難的根源:財權事權不對等

財權上收,縣鄉政府財源減少。

財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國1994年分税制財政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 中央75%,地方25% 的財政分配製度,實際上就是將地方財力通過二次分配上收中央。從結果來看,財力上收的效果明顯。地方級財政自給能力由1987年的1.O3降到2015年的O.59,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級為 1.6%,地市級為5.1%,縣級為3.4%,鄉級為4%。從鄉鎮、縣級、地市級到省級,層層需要依靠上級政府轉移支付資金 過日子 。這樣一來,在縣鄉財源減少和財權不斷上收的雙重衝擊下,縣鄉財政困難明顯。

事權下放,縣鄉政府事權負擔過重。

縣鄉財政事權負擔不合理主要表現為縣鄉政府承擔了許多本該由中央、省級政府承擔的事權負擔,如農村義務教育、公共衞生、社會保障這些大額支出事項,將這些事權責任都壓到縣鄉財政頭上,導致其沉重的負擔。由於行政集權體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 我國高層級政府對下級政府享有絕對的權威,而上下級政府的財政卻是相互獨立的,上級政府很容易把各種事權責任儘量推諉到下級政府,即 事權下放 。

如中央只給承諾不給錢,將一些政策負擔轉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謂 中央請客,地方出錢 的情況。我國上級政府諸種 下放事權 的行為大大增加了縣鄉基層政府的財政壓力,對當前的縣鄉財政困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解決縣鄉財權事權不對等的幾點思考

為了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問題,必須改革和完善現行財政體制,堅持事權與財權相結合的原則。從建立公共財政的角度,科學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使每一級政府所擁有的財權與事權相對稱,支出與責任相統一,要事隨錢走,財力與責任掛鈎,從根本上改變上級層層剝奪縣鄉財力的狀況。

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確定各級政府事權與財政支出範圍。

我國政府間的財政關係缺乏憲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級行政官員只重視上級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視本地民眾的實際要求,這必然導致我國政府間的財政關係缺乏內在的穩定性。

因此,應加快推動我國法制化財政的建設步伐,以法制來規範和監督財政。

要確保政府行為的規範,應科學合理地界定縣鄉政府的事權範圍,使之明確,並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改變目前縣鄉政府集中過多的事權,與其掌握的財權嚴重不對稱的現狀,促進財政的法制化發展。界定政府之間的事權,應以公共產品的受益範圍為標準,屬於全國受益範圍的公共產品應由中央政府來提供,屬於地方受益的公共產品,再按受益範圍的大小由相應級次的政府來提供,跨區域的事務由中央協調,與受益地方共同承擔。

對於科學合理界定政府間的事權範圍,以對義務教育的支出為例,應該實行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共擔的辦法,切實減輕基層財政的負擔。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財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項目之一,對大多數縣鄉財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目前,法律規定財政的教育支出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的速度,而目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實行的是 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 的管理體制,這種體制與其重要地位是不配套的。因此,應該把 以縣為主 改為 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資 ,這樣才能發展事業的同時緩解縣鄉財政困難。

保障縣鄉政府的財力,強化其財源建設。

目前來看,縣鄉政府通過可以發展民營經濟,利用民營經濟的優勢來增加財源。民營經濟因為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越來越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強烈的吸引力和極大的競爭力。首先,要引導規模企業實現規模發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從上到下實現以大帶小策略。其次,要通過建立新型的農村互助組織,利用縣鄉政府的信息優勢,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户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羣體規模,擴大富裕面。

最後,要激勵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基層政府可以利用集體土地產權收益、公共財政催化三種核心力量啟動農户自身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本積累機制,促進財源建設的多元化發展。

儘快解決縣鄉財政債務問題。

首先,要明確縣鄉的債務規模,只有明確了才能有效控制。對於鄉鎮、村債務,要認真清理,分清性質,分清責任,不能將所有債務都由縣鄉財政償還。對賬外的非財政管制原因所造成的隱性債務部分,應該堅持 誰受益、誰負擔 的屠-貝0,清查現有政府債務,明確其規模、結構和責任人,落實到具體債務人、責任人等,主動科學地清理財政債權與債務。

其次,要加強對債務的監管,完善縣鄉財政管理辦法。認真清理核實縣鄉債權債務,將鄉鎮各項債權債務逐 登記報縣政府備案,有步驟地減少債務增量、控制債務存量。一是要建立債務預警機制,即不同的縣鄉及財政部門要根據自身債務承受能力,研究出正常的、可控的、能夠承受的負債臨界點,對可能出現的政府債務風險及早預警。二是建立債務化解長效機制,要通過深化改革,規範鄉鎮政府經濟行為,堅持實行村務公開,大力推行村級財務會計委託代理和村賬鄉代管等制度,控制政府和部門經費支出的增長,加快債務化解進程。

做好對財政體制運行過程中的問責,完善責任追究機制。

要加強財政立法和財政監督的力度,保證政府間財政關係的穩定性和嚴肅性,杜絕各級官員的不規範行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實施對財政體制運行過程的問責。通過問責,可以保證財政資金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用途進行使用,避免人為因素干擾財政政策措施的運行,維護財政政策措施的準確性、效益性和及時性。

要想使得財權事權真正實現對等,就需要科學合理地界定縣鄉政府的事權範圍,並且以法律形式確定,落實法律政策的實施情況。在落實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問責,建立責任追究機制,要確保政府行為的規範。對於類似上級政府把各種事權責任推諉到下級政府等違反規定的行為,不僅要發現,更要通過責任追究機制及時糾正,落實到具體部門、具體人員,約束政府官員的不良行為,實現財權與事權的對等。

管理專業畢業論文 篇二

【摘要】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縣鄉基層的財政困難問題。

造成我國縣鄉財政困難的原因很多,從根源上看是由於財權事權不對等所導致的,其解決就是尋求縣鄉政府間財權事權的合理配置。

縣鄉財政困難的現況

年建立的以分税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管理體制初步理順了中央與省級之間的財力分配關係。

但同時出現許多地方縣鄉財政困難現象,財政收支矛盾尖鋭,實際債務負擔沉重,財政風險膨脹,這不僅影響了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而目。

嚴重影響了地方的社會穩定和政府權威,進而影響經濟的高速發展。

因此,當前的縣鄉財政困難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建立一個有效的財政制度,緩解縣鄉財政的困難,再通過縣鄉財政支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這不僅關係到公共財政體系的建立,財政職能的實現,還牽涉到農村税費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敗。

縣鄉財政困難的根源:財權事權不對等

財權上收,縣鄉政府財源減少。

財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國1994年分税制財政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

中央75%,地方25% 的財政分配製度,實際上就是將地方財力通過二次分配上收中央。

從結果來看,財力上收的效果明顯。

地方級財政自給能力由1987年的1.O3降到2015年的O.59,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級為 1.6%,地市級為5.1%,縣級為3.4%,鄉級為4%。

從鄉鎮、縣級、地市級到省級,層層需要依靠上級政府轉移支付資金 過日子 。

這樣一來,在縣鄉財源減少和財權不斷上收的雙重衝擊下,縣鄉財政困難明顯。

事權下放,縣鄉政府事權負擔過重。

縣鄉財政事權負擔不合理主要表現為縣鄉政府承擔了許多本該由中央、省級政府承擔的事權負擔,如農村義務教育、公共衞生、社會保障這些大額支出事項,將這些事權責任都壓到縣鄉財政頭上,導致其沉重的負擔。

由於行政集權體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 我國高層級政府對下級政府享有絕對的權威,而上下級政府的財政卻是相互獨立的,上級政府很容易把各種事權責任儘量推諉到下級政府,即 事權下放 。

如中央只給承諾不給錢,將一些政策負擔轉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謂 中央請客,地方出錢 的情況。

我國上級政府諸種 下放事權 的行為大大增加了縣鄉基層政府的財政壓力,對當前的縣鄉財政困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解決縣鄉財權事權不對等的幾點思考

為了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問題,必須改革和完善現行財政體制,堅持事權與財權相結合的原則。

從建立公共財政的角度,科學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使每一級政府所擁有的財權與事權相對稱,支出與責任相統一,要事隨錢走,財力與責任掛鈎,從根本上改變上級層層剝奪縣鄉財力的狀況。

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確定各級政府事權與財政支出範圍。

我國政府間的財政關係缺乏憲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級行政官員只重視上級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視本地民眾的實際要求,這必然導致我國政府間的財政關係缺乏內在的穩定性。

因此,應加快推動我國法制化財政的建設步伐,以法制來規範和監督財政。

要確保政府行為的規範,應科學合理地界定縣鄉政府的事權範圍,使之明確,並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改變目前縣鄉政府集中過多的事權,與其掌握的財權嚴重不對稱的現狀,促進財政的法制化發展。

界定政府之間的事權,應以公共產品的受益範圍為標準,屬於全國受益範圍的公共產品應由中央政府來提供,屬於地方受益的公共產品,再按受益範圍的大小由相應級次的政府來提供,跨區域的事務由中央協調,與受益地方共同承擔。

對於科學合理界定政府間的事權範圍,以對義務教育的支出為例,應該實行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共擔的辦法,切實減輕基層財政的負擔。

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財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項目之一,對大多數縣鄉財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

目前,法律規定財政的教育支出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的速度,而目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實行的是 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 的管理體制,這種體制與其重要地位是不配套的`。

因此,應該把 以縣為主 改為 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資 ,這樣才能發展事業的同時緩解縣鄉財政困難。

保障縣鄉政府的財力,強化其財源建設。

目前來看,縣鄉政府通過可以發展民營經濟,利用民營經濟的優勢來增加財源。

民營經濟因為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越來越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強烈的吸引力和極大的競爭力。

首先,要引導規模企業實現規模發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從上到下實現以大帶小策略。

其次,要通過建立新型的農村互助組織,利用縣鄉政府的信息優勢,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户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羣體規模,擴大富裕面。

最後,要激勵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基層政府可以利用集體土地產權收益、公共財政催化三種核心力量啟動農户自身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本積累機制,促進財源建設的多元化發展。

儘快解決縣鄉財政債務問題。

首先,要明確縣鄉的債務規模,只有明確了才能有效控制。

對於鄉鎮、村債務,要認真清理,分清性質,分清責任,不能將所有債務都由縣鄉財政償還。

珠三角經濟發展對高職工商管理專業教學組織的影響 篇三

(一)對專任教師的選拔與培訓

優化師資結構,提高隊伍素質,使之能夠勝任專業教學任務,從而更好地服務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目前,從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生態現狀看,“雙師”教師比例較小,有企業工作背景和創業經驗的更少,難以適應高職教學的需要。通過分批對教師進行行業崗位技能培訓,使專業課教師都能夠既上理論課又能指導學生實踐課,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每位教師都能夠承擔1至2門實訓課程的教學任務。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珠三角相關企業對應專業崗位進行鍛鍊,以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具體可以通過脱產實習、寒暑假實習、影子實習等方式實現。

此外,通過提高企業專業人士兼職的比例,聘請企業專家和技術能手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尤其是實訓部分的教學,是保障實踐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對實習實訓教學環節的管理

1、虛擬實訓軟件

構建以“工商管理實訓軟件”為基礎的校內實訓項目,用於學生的校內實訓模擬,把主幹課做為模擬實訓的主要課程,使教學更加貼近社會實踐,對於學生掌握和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實訓實習基地建設

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室模擬實習和校外實習兩部分,它不僅是高職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提高學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校內利用場地打造學生創業基地,校外實訓和頂崗實習、帶薪實習都是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主要途徑。必須重視實踐教學,使學生敢動手,能動手,會動手,真正掌握操作技能。

(1)實驗、實訓、實習開出率必須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比例。

(2)利用現有的校外實習基地完成一到兩個產學研結合項目,組織教師帶領學生廣泛參與,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專業課要按教學計劃規定的課時完成課內實訓任務,切實改變填鴨式教學方法,向啟發式與互動式的教法轉變。

(4)努力提高學生課外實踐能力,組織學生廣泛參與社會調查、企業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

3、課程建設

(1)精品課程。加快精品課程建設速度,形成工商管理專業精品課程核心體系。根據市場需要和高職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定位,將職業證書教學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對理論課時偏多的專業課程進行壓縮,增開新的有助於就業、有助於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課程,按照能力模塊調整教學計劃。

(2)教材。儘量選用近兩三年出版的省部級優秀高職高專教材作為教學使用教材。

(3)現代化教學手段。近年來,多媒體及現代網絡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效果。這種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促進了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取得了極為突出的教學效果。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整合各任課教師的多媒體課件,做到資源共享,實現教師多媒體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三)對教學質量的控制

1、內審制度。組建工商管理專業內審小組,建設內部質量控制制度,按照統一要求完成授課和對學生的考核,保證畢業生的質量。

2、外審制度。由工商管理教學指導委員會定期委派外審專家對各學校進行審查,包括抽查、審核學生學習成果的情況以及教師評價的情況,提出整改建議等。

3、企業反饋制度。珠三角中小企業定期向畢業生所在學校反饋畢業生使用情況,學校及時對相關教學環節和過程進行調整。理的工商管理人才,併為進一步攻讀工商管理類本科及研究生(MBA)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進行專業課程設置時首先要滿足珠三角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其次要滿足學生終身教育的需要,培養寬口徑、多出路的畢業生,最後還要兼顧課程配置的前瞻性和創新精神以及對企業家精神的培養等。

經濟管理專業畢業論文 篇四

摘要: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地,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正確認識縣域經濟發展問題,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解決三農問題都有重要的意義。

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縣域經濟同城市經濟之間發展不協調

縣域經濟之間,經濟基礎好、資源豐富的縣比較富餘,財政資金雄厚;而經濟基礎較差,資源匱乏的縣,財力緊張,有的甚至舉步維艱,幹部職工工資發放都有困難。

不僅如此,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之間的發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一是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城市經濟,並且這種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

二是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 兩層皮 問題仍然存在。

一方面,城市對縣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強,輻射的傳導機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觀上仍然存在着城市與縣域爭項目、爭資金、爭資源等問題,城市與縣域仍然相互獨立。

三是城市與縣域在產業整合、分工協作等方面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協作機制和緊密的產業鏈與配套關係。

傳統農業的效率低下

傳統農業是指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

當前,中國縣域傳統農業可以歸納為6個特徵:一是農業在縣域經濟中佔有很高的比重。

二是農業發展片面追求產量和產值的增長,而對市場需求以及與此相聯繫的農產品質量、農業結構升級和農業效益等關注不夠。

三是農業的種養、加工、流通相脱節,利益關係不緊密。

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規模家庭經營方式。

五是農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低下,技術進步水平不高。

六是農業仍然是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

建國以來,儘管中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穩步增長,但是,由於人口的增加,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不足,大量農業富餘勞動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導致中國農業發展緩慢。

縣域工業尚未發揮主導作用

目前大多數地區縣域工業不僅發展緩慢、總量過小,而且檔次也比較低,突出表現: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強,生產經營的基本方式仍然是 收穫 初加工 銷售 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經營,真正能夠發揮較大帶動作用的深加工企業仍然很少。

二是產品檔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導產品和優勢產品少,難以形成積累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嚴重製約縣域工業的發展。

三是縣域工業發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模式的影響,遲遲走不上發展的坦途。

縣域民營經濟發展遲緩

縣域民營經濟發展遲緩主要表現為:從民營經濟自身來看,主要問題是: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產業分佈不合理,多數集中在第三產業中的餐飲服務業;以家族式管理為主,管理上的非規範性和非科學性問題較為明顯;自身發展潛力有限,大部分民營企業產品結構不合理,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產品檔次低,市場前景不廣闊;借貸能力低,多數民營企業預期收益不明顯,自有資金少,由此導致其償貸能力低,甚至部分民營企業缺乏還貸意識和法制意識,信譽度低。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提出如下幾點對策:

解放思想,確立新的發展理念

在新階段實施縣域新突破,加快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從某種意義講,最缺的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

因此,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加快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的首要動力。

我們要聯繫工作實際,要衝破各種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約束及體制機制性障礙,徹底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營造寬鬆良好的軟環境。

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經濟

結合縣域實際,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特色經濟,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和富民強縣的重要途徑。

特別是比較落後的縣要實現快發展、大發展,必須立足本地實際,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思路,找準重點,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遊則遊,走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培育重點企業,形成特色,創出品牌,促進縣域產業從多樣化轉為特色化,把比較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

要把特色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形成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發展產業鏈條和特色經濟,以此推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培育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發展縣域經濟要緊緊抓住培育龍頭企業這個 牛鼻子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優化資源配置,圍繞主導產業,積極扶持壯大,形成規模經營。

重點培育和扶持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帶動輻射力也強的龍頭企業。

要把農副產品深加工作為發展重點,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第二,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興辦龍頭企業,興辦貿工農、種養加、農科教相互滲透,有機結合的聯合式龍頭企業。

特別是要積極引導大型企業進入農業產業化領域,真正成為龍型經濟發展的龍頭。

第三,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模式,我國農業產業化有多種多樣的模式,例如, 公司 農户、基地 農户、公司 基地 農户、專業協會 農户 等不同的模式。

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加快推進工業化,使農村富餘勞動力大規模地轉入工業和城鎮,這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國內經濟大縣強縣發展實踐所證明的。

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説,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進程,首先要堅持比較優勢原則,調整縣鄉工業與城市工業的分工關係,堅持工農結合,城鄉互動,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走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道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用高科技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其次,要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市縣產業有機整合,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和合理的配套協作關係。

全力發展民營經濟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必須把民營經濟放在突出的位置。

首先,要徹底轉變和根除對民營經濟的偏見,牢固確立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主體、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生力軍這種主導意識。

其次,政府要在加快體制創新,強化政策扶持,鼓勵科技創新,引導集約發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為縣域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會環境。

再次,發展縣域民營經濟,要同縣域國有、鄉鎮企業改革相結合,鼓勵民營經濟積極參與國有經濟改革,逐步使縣域經濟民營化;要同發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相結合,引導、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組建各種形式的農村經濟組織,使它們成為中堅和骨幹;要同能人帶動相結合,以技術能人、經營能人等縣域各類能人為核心,支持他們在組織生產經營、開拓市場、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帶頭作用,鼓勵他們成為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的領軍人物。

參考文獻:

[1]李偉民。為發展縣域經濟支招[J]。中國統計,2015,01.

珠三角地區產業特點及現狀 篇五

(一)珠三角地區產業特點

1、中小型企業佔絕對比重

2011年《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將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具體標準根據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以零售業為例,從業人員3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2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2]中小企業一直是推動珠三角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2009年,廣東省中小企業户數達到81.34萬個,居全國第二。[3]從企業規模來看,以200萬美元到500萬美元的中小型企業居多。[4]

2、形成鮮明的產業族羣

產業族羣指的是一種空間聚集現象。目前,珠三角有404個建制鎮,其中1/4有產業集羣特徵,包括以紡織和服裝產業聚集的佛山、中山、東莞,以陶瓷和建材產業聚集的佛山、潮州、雲浮,以電子信息產業集羣的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以及以汽車產業集羣的珠三角汽車消費市場等。珠三角地區的彩電產量佔全國1/2強,家用冰箱產量佔1/3,紡織業居全國第二。

3、製造業、服務業比例高於內地水平

改革開放後,珠三角的製造業曾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一度帶動了整個區域經濟的騰飛。隨着國家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珠三角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產業結構,即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低於全國水平,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不同程度地高於全國水平。其中第二產業的高密度發展使其不僅遠高於全國水平,也是世界最高水準。

(二)珠三角產業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

1、優化產業結構成為必然

早期的珠三角企業發展十分迅速得益於廉價的勞動力、原材料和較低的生產技術成本。第二產業雖然發達,但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珠三角的外向型經濟打擊沉重,導致企業陷入困境,出現了大量加工貿易型企業破產和非正常撤資現象。因此,2011年成為了珠三角企業轉型升級的分水嶺,傳統代工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犧牲環境的'污染企業逐漸遭到淘汰。發展科技型、服務型等中小企業成為時代的必然。

2、人才競爭愈加激烈

珠三角企業提高生產力水平,產業的轉型升級必然導致更高的勞動報酬,以及日益加劇的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同時企業更加註重自身長遠規劃和內部的精細化管理。對珠三角中小企業而言,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型、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使得企業人才競爭愈來愈激烈。通過對珠三角465家中小企業未來1-5年對管理人才需求的調查發現,未來供應鏈管理、生產運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管理是珠三角中小企業管理人才需求的重大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