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淺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79W

淺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畢業論文 篇一

《 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維度研究 》

生態文明建設畢業論文範文:《生態文明建設下村屯綠化建議》 篇二

摘要:我國目前面臨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嚴峻現實,針對這種情況,中央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戰略。本文正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探究村屯綠化工作,並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村屯綠化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它要求人與自然要和諧,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為後人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而村屯綠化工作既是響應黨中央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路徑,更是提升村屯綠化覆蓋率,改善農村居民生態環境的強力措施。

1村屯綠化工作的必要性

村屯環境長久以來一直是污染治理與環境監管的死角,幾乎處於“自治”狀態,再加上污染治理措施、設施以及公共環境服務遠遠無法滿足村屯現實需要,進而造成村屯環境狀況不佳。因此開展村屯綠化工作[1],綠化、美化村屯環境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開展村屯綠化工作,也是各級林業局積極響應黨中央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地方生態效益發揮的強力保障,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是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強大助力。

2村屯綠化工作建議

2.1轉變舊觀念,確立新理念

村屯綠化工作需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按照建設生態良好、生活富足的文明社會要求,將村屯綠化作為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村居民居住環境,建設生態文明農村的重要內容來抓。首先,確立村屯綠化新理念[2],轉變傳統的植樹造林工作注重綠化荒山的觀念,充分利用各個村落自身的環境優勢,大搞村屯四旁植樹等村屯綠化工作。其次,轉變綠化美化工作是林業局園林部門工作的傳統觀念,確立城鄉一體化、農村城市化新的建設理念,將村屯綠化工作作為各個鄉村的自覺行動。最後,轉變林業局園林部門關於村屯綠化工作的傳統觀念,切實確立全社會、鄉村全員參與到村屯綠化工作中來的新理念。在村屯綠化工作實際開展過程中,不但需要號召鄉村全體成員參與到村屯綠化工作中來,還可以讓有義務植樹任務的企事業單位也參與到農村村屯綠化工作中來。

2.2加強管理,整合資源

在村屯綠化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還要注意加強各項管理,整合各種資源,形成村屯綠化工作合力。比如做好資金預算管理、各項財政資金整合以及保障綠化用地等。首先,各縣建設局要切實做好村屯綠化工作的基礎服務以及村屯綠化規劃的指導工作,各縣林業局要確保各個鄉村能夠選擇和栽植適合當地環境的苗木,並協助各個鄉村購買種植所需各種苗木、果樹等,最後幫助一些貧困的村落合理修復生態環境。其次,建立長效機制以加強管護村屯綠化建設。[3]在設計村屯綠化方案的過程中,應引導全村羣眾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來,充分體現全村羣眾的主體地位,爭取他們的意見,確保村屯綠化建設方案更加科學合理,這也有助於吸引全村羣眾積極參與到後期綠化建設工作中來。最後,要想做好村屯綠化工作,還需要對農村居民開展各種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提升他們的管理技術和技術知識,使他們能夠在村屯綠化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3因地制宜,生態優先

開展村屯綠化工作,還需要結合各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為,採用靈活多樣的綠化形式和科學合理的綠化佈局,使村屯綠化既能反映鄉村特色的綠化風貌,又能反映鄉村地形特徵和時代特點。對原本存在的綠化成果要充分利用好,做到保護與發展並重,建設與改造並舉。比如在開展村屯綠化工作的過程中,地方林業局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既要尋求發展,又要保護好鄉村原有的綠化成果、古樹名木和森林資源。生態優先則是指要將改善村屯環境作為村屯綠化工作的首要目標。在村屯綠化工作中,要以村屯綠化為主,突出喬木樹種的比例,做到喬、灌、花、草、藤的科學搭配,針闊混交,常綠與落葉結合,從而建設一個功能齊備、層次豐富、結構合理的村屯綠色生態系統,構建一個優美的村屯綠化景觀體系,將村屯綠化工作的生態效益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此外,還可以儘可能多栽種一些生態經濟型樹種,大力發展庭院林業經濟,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既美化村屯環境,又能夠給鄉村居民帶來一定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何武江,崔巍。遼寧省村屯綠化現狀與發展對策[J]。遼寧林業科技,2012(06):46-47+57.

[2]黃麗花。淺談廣西柳城縣村屯綠化建設[J]。農業與技術,2015(06):60+63.

[3]楊山山,劉林福,宿勝華,等。村屯綠化之我見[J]。內蒙古林業,2016(01):28-29.

大學生生態文明論文 篇三

一、生態文明觀的內涵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的發展容易導致資源的過度開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經濟飛速增長的背後,由於偏重追求效率的生產模式以及粗放型增長方式,忽略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導致了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受了較為嚴重的破壞,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生態形勢非常嚴峻。培養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對生態文明建設尤為重要。樹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首先要明確何為“生態文明觀”。生態文明觀是人類認識人、自然、社會三者相互關係的基本觀點和態度,是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時,不能置身於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將自身凌駕於自然界之上,應當認清與自然的關係,把自身與自然當成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統一體。樹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就是要對其進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教育。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現狀

大學生羣體是一個具有較高知識層次和思想覺悟的羣體,不少學生對環境問題較為關注,這表現出當代大學生具有較為強烈的環境危機感。然而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現狀仍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不成體系。由於生態文明教育在高校並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大學生在主觀上雖然有着學習生態文明觀的渴望,並且有着初步的生態文明意識,但對於生態文明的認知仍是感性的,缺乏系統的全面的學習,無法形成深層次的、成體系的`認識。其次,高校對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培育不成常態。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的今天,許多高校已經開設了環境保護的相關專業和課程,然而生態文明觀作為每個學生應該具備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素質,僅僅對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其應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覆蓋到全體學生的常態化教育。再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不成規模。由於大學生容易受到當下流行的“拜金主義”等社會思潮的影響,加之自制力較差,且大學校園裏關於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活動也不是很多,很容易導致過度消費等違背生態文明觀的行為的產生,即使有學生在生態文明意識驅使下,進行環境保護活動,其影響力及持久性也較為有限,沒有在大學生人羣中形成規模。

三、樹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意義

現代工業的發展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為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説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近年來,“霧霾”等一系列環境污染事件無不應正了這一説法。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所取得的富有創造性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由此看來,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1、樹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今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不僅需要其掌握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求其具有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能夠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要求其能夠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能否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念,就構成了當代大學生是否全面發展的衡量尺度之一。

2、樹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可促進高校人文生態環境的改善

高校是大學生的培養基地,其對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反之,大學生是高校中除教職工外的主要人羣,是高校中佔比最大的一個羣體,大學生的言論及行為對高校的人文生態環境同樣影響巨大。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樹立可以使學生髮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反對奢侈浪費的風氣,能促進高校人文生態環境的改善。

3、樹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可促進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國民生態文明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大學生是祖國的青年一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其能否擁有適應未來發展的觀念,能否培養起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對於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大學生生態文明論文 篇四

1、調查過程和方法

筆者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的現狀進行了一項調查,本次調查採用問卷形式,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9份,有效率為99%,調查對象為合肥市5所高校學生。調查內容涉及受訪者的日常行為(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否關注垃圾的分類、是否踐踏草坪、是否關注塑料袋降解性)、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瞭解情況、大學生對生態文明是否與自己有關、大學生獲取生態文明知識的途徑(相關課程、參與環保社團、宣傳、電視等)、大學生對於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態度(積極制止、舉報投訴、不願多管、無所謂)、大學生意)。

分別從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行為及態度、對當前生態文明的滿意程度等方面設計了26項選擇題,題量適中,難易程度一般,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調查對象生態文明意識的現狀及特點。

2、調查結果分析

此項調查的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和意識方面呈現出如下特點:生態文明知識欠缺、生態文明意識未能轉化為實際行動、大學生對目前生態文明現狀的滿意度不高。

2.1生態文明知識欠缺

大學生在生態文明方面知識欠缺,同時也反映出學校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缺乏。簡單的表現是對基本環保知識的欠缺,如有些同學對於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等都不瞭解。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瞭解程度,不瞭解的人數佔34%,瞭解的佔66%,如:循環經濟的3R原則、世界水日和世界環境日等生態文明知識,30%的大學生的答案是錯誤的,這些問題並不難,但是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回答的正確率卻不是很高,這説明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水平一般,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掌握還不牢固。

2.2生態文明意識未能轉化為實際行動

在調查中,絕大多數同學表示自己有這樣的意識,但在實際生活中,亂扔垃圾的現象卻隨處可見,生態文明意識沒有最終落實到行動上。關於大學生對於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態度的調查顯示,大學生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行為有所欠缺,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也只是處於一種非經常化、非主動化的狀態。經常採取各種生態環保行為的比例沒有超過28%,主動制止違背生態文明行為的只有被調查學生的24%,對於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佔53%的人持“不願多管”的態度,5%的人“舉報投訴”,還有18%的人認為“無所謂”。但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意願比較強烈,有62%的被調查學生願意成為一名環保志願者。

從受訪者的日常行為以及大學生對於生態文明建設是否與自己有關的兩項調查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與自己有密切的關係,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有一定的生態文明意識,但是將生態文明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比例較低。如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與自己有關係的比例達到85%,然而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如偶爾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比例45%,偶爾踐踏草坪的比例高達84%。可見,當代大學生缺乏踐行生態文明的主動性。

2.3大學生對目前生態文明現狀的滿意度不高

部分大學生肯定了我國生態文明的總體現狀較好的同時,也肯定了不同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取得的成績,但是對於這些成績大學生並不太滿意,認為還有改善的空間。合肥作為中部經濟較發達地區,大學生對本市的生態文明滿意度主要集中在比較滿意上,但是從宏觀的角度上即對整個國家的生態文明狀況的滿意度不高。綜上所述,此項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有所欠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大學生作為具備一定環境知識、生態文明意識和法律常識的羣體,理應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同時也要成為環保民主監督方面的重要力量,不應僅僅止步於對自己行為的約束,更重要的是影響和帶動整個社會共同投身於生態文明建設。當前大學生在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意識欠佳,這一現狀和大學生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骨幹力量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因此,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和生態文明意識、提升大學生參與環境保護行為的水平,加強生態保護的知行轉化能力刻不容緩。

3、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建議與對策

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新時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要求。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應該從學校教育、具體實踐和自我修養三個方面入手,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大學生活,並將這一理念付諸實踐。

3.1學校開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構建生態文明校園

學校環境教育能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高校應針對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欠缺、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的現狀,開設相關的生態文明知識系列課程和定期講座,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生態文明知識教育,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環境保護和責任意識。只有讓大學生懂得生態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利用的資源能源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才能在大學生的心靈深處構築起牢固的生態屏障。高校開設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並不是對生態文明作最簡單的描述,而是要將生態文明知識與當今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及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給予大學生關於生態文明的最科學、最嚴謹的知識講解,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和生態文明意識。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學校能否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至關重要。

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建設美好的校園環境和創造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時時處於一種良好的生態氛圍之中,能使學生在優美的環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因此,通過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有利於大學生健康成長。為此,學校黨團組織應積極開展有關生態文明活動,加大生態文明的宣傳力度和規模,提高生態文明活動的質量,培養大學生自願參加生態文明活動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在活動中真切體驗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例如,學校可以利用專題講座,觀看生態科普電影、電視片、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充分融入到一種以保護環境為己任的氛圍之中。高校可以通過各種學生社團組織進行生態文明知識及其重要性的宣傳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感化學生,將生態文明價值觀念融入校園文化,構建生態文明校園,使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

3.2組織開展生態環保活動,使生態文明意識落到實處

實踐對於心靈的啟迪要遠大於書本知識。實踐比書本更真切,更能啟迪人的心靈,與大自然的零距離接觸,也更能培養大學生對自然的情感,樹立和增強生態文明的信念。古人曾説:“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能讓我們獲得在書本中所收穫不到的知識。因此,“高校應在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堅持實踐育人,將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學生文明意識的有效載體”,經常組織開展生態環保活動,加大活動的頻率和規模,培養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生態文明本身是一個實踐認知的過程,可以通過實地調查和觀察活動對我國生態文明現狀進行親身體驗,讓學生更深刻地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通過實踐活動,實現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對學生進行興趣培養和品德教育,引導學生養成“綠色”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重在參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不奢侈、不浪費,節約用水用電,不隨手扔廢棄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踐踏草坪等等。

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實踐活動中提升自己的生態文明素質。同時,逐步使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大學生的共識,自覺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在活動中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素養,提高生態文明的踐行能力,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將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活動過程中堅持“育人”為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品質。

3.3加強生態文化修養,自覺保護生態環境

加強生態文明知識的學習,積極參加學校開設的生態保護課程,瀏覽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和網頁,瞭解生態文明知識、政策、方針及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和重要性,不斷豐富自身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注重自身生態文明素質的培養。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倡導適度消費、循環消費,養成不浪費、不破壞的良好生活習慣,選擇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系統,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生態環境,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各種環保活動,注意平時的生活小節,節約用水用電、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從現在做起,努力建設一個美麗、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校園,注重循環利用,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積極推進和參與學校及全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生態文明思想。中國古代樸素的生態文明理論主要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為核心,主張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價值,把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至上要義,其精髓主要是:尊崇自然“好生之德”,效法天地“厚德載物”。古代樸素的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來源之一,也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寶貴資源。加強自身的生態文化修養,還依靠紮根於內心的生態環保理念,所謂君子“慎獨”。就是要運用道德的規範作為調節機制,需要人類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來保證。當然,單純地依靠內心的革命是不現實的,所以,為了走出生態危機的困境還需要法律的約束和保障,強化對學生的環境法制教育,使他們知法、懂法、守法,成為我國環境保護方針政策的宣傳者和執行者。

4、結語

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應參與其中,相互交流、協作、提高,彼此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大學生自覺地投身於生態文明建設中,參與學校開展的各種生態環保的活動,讓自己在這些活動中提高生態文明意識,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文明理念,同時也要將這些意識付諸實踐,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重在參與,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做一個生態文明的領導者和實踐者。只要人人蔘與,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取得豐碩的成果,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也必將不斷提高。

生態文明建設畢業論文範文:《水利工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篇五

0引言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子孫後代、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在資源日趨匱乏、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生態系統功能日趨退化的嚴峻形勢下,必須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尊重、順應、保護自然。在“五位一體”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中,更應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夢想。①水利工程作為農業的命脈,國民經濟的基礎,優先發展的基礎產業,對我國防洪、發電、航運、城市供水、調水、漁業、旅遊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促進了工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在推動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上更是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水利工程建設規模的擴大,對環境的影響日益突出,因此,水利工程建設引起的生態問題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本文為此重點闡述水利工程對生態文明建設所產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供參考。

1水利工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影響

水利工程包括蓄水工程、提水工程、調水工程、地下水源工程、集雨工程等。以修建大壩為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作用如下:

1.1灌溉效用

灌溉是將貧瘠地區改變為能支持大量人口生存的肥沃地區的重要手段。在當今世界,灌溉是淡水的最大消耗利用方式,關乎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迄今世界上一半的高壩是專門或主要為灌溉而修建的。在一些地區,水庫大壩的儲水功能使得其發揮灌溉的作用,灌溉作用在旱災的時候尤其顯著,會大大減輕旱災帶來的破壞。同時,水庫的儲水功能可以更好地配置水資源,灌溉成為未來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

1.2發電效用

作為低成本、可再生的電力資源,水電被人類接受並提倡。它是一種非消耗性的用水。一旦建成,水電運行成本低、壽命長,特別是對決定性的河流工程和不必考慮淤積的水庫工程。它與生物、地熱、風力、海浪、太陽能等發電形式一樣,被視為一種清潔能源。在許多國家水力發電是大壩建設的重要原因,特別對發展中國家來講,水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1.3航運效用

相比於公路、鐵路和空中運輸,航運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污染最小,不需要昂貴且不利於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大壩建設可以使河流流態更均一,在庫區或水庫下游形成可航場所,有助於改善航運。航運用水是河道內非消耗性用水,因此建有水壩的河流的航運期要長於無調節的河流。綜上所述,修建水利工程可以發揮、灌溉、發電、航運等積極影響,同時抵禦洪水威脅,緩解了地區性乾旱,挽救了生態危機,保證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2水利工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消極影響

水利工程是人類在充分掌握水的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採用工程措施以及經濟、行政、法制等手段,對自然界中的水進行調節控制、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等工作的總稱。在興建和運用水利工程中,對周圍的生態環境將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需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尋找減免或改善不利影響的措施。水利工程可能帶來的生態文明建設負面影響有以下一些方面:

2.1對泥沙的影響

水庫蓄水後,流速降低,河水挾沙能力減弱,水體中的懸浮物質以一定量沉積下來,其中最顯著的特徵是形成水庫三角洲,它是入庫水流所挾帶泥沙在庫尾段沉積所形成的扇形堆積體。挾沙水流進入水庫末端後,水深和水面寬度迅速增大,流速減緩,泥沙隨水流擴散沉降於庫底,堆積抬高到一定程度後,淤積體向庫區漸次推進,平面上呈摺扇形。泥沙運動引發的水庫回水沉積作用促使水庫三角洲的形成,一方面減少了水庫的調節庫容,影響了水庫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還造成庫尾段回水上延和淤積面作相應升高,有時導致防汛困難、兩側被淹或地下水抬高浸漬土地。

2.2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按照生物種類,可將水利工程建設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影響分為對陸生生物和對水生生物。大壩修建、水庫興建後,由於會淹沒大片陸地,不可避免地對陸生生物的覓食地、生長棲息地造成威脅。具體現狀為森林植被遭到破壞,野生動物因棲息地的改變而被迫遷徙,節肢動物、兩棲動物等的避難所消失而造成物種數量的減少和某些珍稀物種物種的消亡。②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流域的水文特徵和水質參數發生改變,造成魚類數量減少、水域細菌滋生、藻類過量繁殖等問題。水庫大壩截斷江河湖泊,魚類洄游通道被切斷,對洄游性魚完成其生活週期產生障礙,河流的梯級開發會加重這一影響。③同時,魚類的繁殖也受到水庫存在運行的干擾,魚卵的孵化成功率降低。

2.3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大壩修建後可能會誘發地震、發生庫岸失穩、水庫滲漏等不良地質災害。水庫誘發地震是指在水庫蓄水後,使庫區及其鄰近地帶地震活動明顯增強的現象。地質中原有的內外應力引起不穩定因素,與興建水庫的工程建設活動相互作用。地震震級小,震源淺,但震中強度高,對庫區附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形成威脅。水庫蓄水過程中及蓄水後會產生水庫滲漏。水庫滲漏減低了水庫效益,有時並引起鹽漬化、沼澤化等現象。④庫中滲水沿壩體壩基中的裂隙滲漏時,會產生垂直於滑動面的滲透壓力,減小了滑動面上的法向荷載,從而使其產生的抗滑力減小。滑動面上的法向滲透壓力和壩肩巖體中的側向滲透壓力在水平面上的分量,增加了壩肩巖體的水平向推力。根據抗剪斷強度公式:=()+:抗滑穩定安全係數:抗剪斷摩擦係數:作用於滑動面以上的力在鉛垂方向投影的代數和:作用於滑動面以上的滲透壓力:抗剪斷凝聚力:壩體與壩基接觸面面積:作用於滑動面以上的力在水平方向投影的代數和抗滑穩定安全係數會因為和的增大而減小,不利於壩基、壩肩以及下游的邊坡穩定性。

3水利工程造成生態文明建設負面影響的對策及建議

3.1轉變水利發展工作思路

我國水利發展經歷了從工程水利到資源水利的轉變,水利的內涵也隨之不斷充實擴大。如今,在水利發展的各方面和水利建設的各個環節,要始終堅持和“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方針,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快水利建設工作從傳統轉向現代,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轉變為保護自然的生態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

3.2加大水利環境保護

水利環境保護是自然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水利事業的一個重要領域。在水利建設的各個環節中,應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具體分析研究各類水利工程引發的環境問題,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治理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堅持興利與除害相結合,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益。⑤從當地的客觀自然條件和用水部門實際需要出發,全面落實水利工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努力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小到最小。

3.3推進水利信息化工作

水利部門是一個信息應用相當集中和重要的行業。生態安全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通過水利信息化工作,建立先進完善的水土保持和水資源生態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密切監測和掌握生態安全的現狀和變化趨勢,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相關的決策依據,實現水利建設與經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

4結語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保障,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水利工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因此在建設水利工程的過程中,各部門應努力發揮水利工程的積極效益,克服水利工程建設的消極影響,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畢業論文 篇六

《 長壽區生態文明建設思考 》

摘要:本文以重慶市長壽區為研究對象,重點闡述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分析該區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的優勢,採取的措施與手段,面臨的問題與困難,提出對策與建議,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瓶頸問題。

關鍵詞:長壽區;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長壽區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重慶市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同時肩負着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屏障和庫區水環境安全的重要責任。2015年以來,長壽區委、區政府按照重慶市統一部署,制定出台了《長壽區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長壽區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分工方案》(2015~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目標任務,將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任務分解落實到區級各部門、各街鎮和有關單位,舉全區之力,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目標任務。

1主要成果

1.1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

一是不斷優化生態格局。全區耕地保有面積達83.1萬畝,實現佔補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5.4平方公里,森林面積達到9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1%。長壽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677.6公頃,湖泊生境質量持續改善。新增城市綠地198公頃,城區生產、生態與生活空間佈局得以優化。啟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鞏固和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主要生態服務功能。二是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長壽經開區為龍頭,以長壽工業園區為配套,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將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冶金、汽車配套製造、專業物流納入鼓勵發展方向,大力支持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都市農業,持續推進天賜長壽湖、菩提長壽山、濱江長壽谷三個百億級旅遊景區保護性開發,走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道路。三是加強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

2015年,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6.7%。完成區行政中心和區人民醫院共76000平方米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積極推進路燈LED節能照明改造項目。全區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逐步下降。四是大力推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推進長壽經開區循環化改造項目建設和長壽經開區科技創新園建設。着力打造長壽區街鎮工業走廊環保與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智能製造與新能源產業基地、長江生態環境科創基地和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積極發展區級農業龍頭企業20個、家庭農場200家,創辦農民合作組織100個,創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個。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城區清潔能源使用率達98%。優化城市公交線路,引導羣眾低碳出行。五是加速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十二五以來,長壽區累計完成303個減排項目,2015年,全區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減排指標年排放量分別較“十一五”末下降8.47%、8.47%、5.21%、32.37%,進一步為全區經濟發展騰出環境容量。

1.2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一是深入開展環保六大行動。2015年,長壽區緊緊圍繞改善環境質量這一核心和保障環境民生這一要務,全力推進環保“六大行動”。完成5個街鎮、23個村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民生實事,並形成長效機制,區級財政每年撥付440餘萬元垃圾清運專項資金保障整治項目的長期環境效益。積極爭取8000萬元國家補助資金,持續推進長壽湖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治理。紮實推進長化、重鋼等9家化工臭氣污染源攻堅整治,臭氣擾民投訴率下降7.5%;火電、水泥、鋼鐵等重點燃煤企業實現在線監測和污染物達標排放;創建5個揚塵控制示範工地;完成4家企業揚塵深度治理和35家加油站油氣回收整治;整治餐飲油煙污染12家;淘汰燃煤鍋爐1台;淘汰黃標車2741輛。19個街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全覆蓋,並委託至第三方統一管理、運輸。

投入3000餘萬元建立農村垃圾“户集-村收-區運、區處理”系統,實現全區全域垃圾處理全覆蓋。新建1座日處理能力為5噸的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場,全區醫療廢物實現“應收盡收”和規範化處置全覆蓋。二是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5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40天,實現歷史最好。長江長壽段、龍溪河長壽段、御臨河長壽段水體穩定在Ⅲ類水質,桃花河水質由劣Ⅴ類提升為Ⅳ類;19個鄉鎮飲用水源和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合格率實現100%。城區區域環境噪聲、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分別為52.4分貝和65.4分貝,噪聲達標區實現建城區100%全覆蓋。危險廢物規範處置率達100%。三是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完善“政府—部門—園區—企業”四級應急管理和污染事故聯防聯控體系建設以及經開區“裝置級、工廠級、片區級、經開區級和流域級”五級事故污水風險防控體系。2015年以來未出現重特大環境安全事故,未出現羣體性環境信訪事件和赴京、上市等越級上訪事件,轄區生態環境安全形勢穩定。

1.3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步伐加快

一是嚴格貫徹落實新《環保法》。長壽區環保、公、檢、法等部門密切配合、無縫對接,有效打擊和震懾了環境違法犯罪行為。2015年初,對環境違法企業開出最嚴厲罰單3人被刑事拘留;逃避監管非法處置高濃度廢水的企業及主要負責人分別被處10萬元的罰款。自新《環保法》實施以來,長壽區首次對相關環境違法人員實施刑事拘留,首次對相關企業主要負責人開出經濟罰單。二是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2015年,長壽區環保局現場監察企業4000人次、夜間巡查800餘人次、走訪約談企業負責人85人次、實施行政處罰53件,移交區公安局偵辦案件2件;受理各類污染信訪投訴及污染事故糾紛調處917件,處理率和辦結率均為100%,回訪滿意率達95.3%。

1.4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取得突破

一是強化源頭管理。嚴把環境准入關,2015年,共完成建設項目環評審批100個、規劃環評33個,環評執行率達100%,豁免環評項目21個,有力地支持了全區經濟發展。嚴格執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充分發揮排污許可證“閘門”控制作用。全區有350家排污單位實現了持證排污,完成100餘家工業企業排污權有償使用交易,涉及交易金額突破3500萬元。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在積極爭取各級資金的同時,配套投入區級資金1.49億元,採取“以獎代補”或“以獎促治”的方式,切實將生態轉移支付資金用於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民生。三是不斷壯大基層環保隊伍。在全區19個街鎮設立獨立的環保所,配備90名專職環保人員,爭取市級專項資金324萬元為19個街鎮分別配備1台環保執法專用車和必要的環保辦公、現場執法設備,建立健全街鎮環保工作機制和督查、考核及資金保障機制,真正實現了街鎮環保工作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法辦事,逐步實現了全區生態環境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街鎮環境一體化監管網絡。

1.5生態文化得到培育和繁榮

2015年,長壽區各級媒體播報涉長環保新聞30餘件、刊登新聞80餘件,網絡公開信息已達60餘項,長壽環保官方微博、微信粉絲突破7.8萬,全區中國小生態環境保護教育普及率達96.8%;區文聯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創作了20餘部歌頌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精品詩詞、散文、美術作品,全社會生態文明氛圍逐步增強。以“環保十進”活動、“六五”世界環境日、法制宣傳週、生態文明知識競賽、環境徵文活動等主題宣傳活動為抓手,加大生態環保宣傳力度,讓生態理念深入人心。

2建議

1)堅持生態環境優先戰略,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着力解決當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加大宣傳力度,集中全社會力量,認真弘揚生態文化,使生態文明建設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2)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狠抓生態文明建設“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落實,充分發揮部門聯動優勢,逐步形成生態文明齊抓共管、統籌推進的大生態格局。

3)統籌規劃,高位推動。強化規劃引領,推動多規融合,助推特色發展、聯動發展和協調發展。及時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專家庫,把生態文明有機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切實改變目前重口號、輕落實的現狀。

4)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堅持以環保“六大行動”為抓手,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產業投資禁投清單、總量控制和環保排污許可證等制度,認真落實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等環境經濟政策,加快淘汰“兩高一低”落後產能,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升重點工業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有效化解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污染物“增減”矛盾。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〇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賀祥,等。貴州省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淺析:以雷山縣為例[J]。凱里學院學報,2008(06)。

[4]李一含。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J]。企業家天地,2012(3)。

[5]田文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及其建設探析[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8(44)。

[6]趙建軍。論生態文明理論的時代價值[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4)。

生態文明建設畢業論文範文:《農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 篇七

一、農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1、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科學發展觀就是按照客觀規律發展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的基本內涵包括兩個方面:即全面發展和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更是以人為中心,着眼於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各個方面的發展要相互促進、相互銜接,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要求,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相繼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等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把到2020年建設成為生態良好的國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樹立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將“綠色發展”寫入“十二五”規劃並且獨立成篇。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第一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總體佈局的高度來論述。一系列對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和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2、生態文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體現重要成效的需要。

黨的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目標的實現特別是“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實現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只有整治農村“髒亂差”的人居環境,並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逐步恢復和綜合保護才能推進新農村建設。因此農村的生態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它不僅是對新農村建設進行評價的關鍵性指標,更是新農村建設成效的重要體現。

3、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構建“美麗中國”的需要。

“美麗中國”成為報告中最受普通羣眾歡迎、最能使社會各界產生共鳴的的詞彙。我們對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的認識經歷了從“人定勝天”到“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再到建設“美麗中國”這一認識過程,説明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正在發生變化,趨向於更加尊重自然,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美麗中國”首先強調的是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同時它也體現了科學發展的和諧之美。我國農村佔地面積大,人口眾多,所以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對於“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1、農民生態文明觀念缺乏,生態文明建設主觀動力不足。

阜新地區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宣傳和大的環境的薰陶下正在逐步的提高,但整體上看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很難運用科學先進的生產技術,仍然以傳統的加大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的方式來提高農業生產的產量,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能源的同時也給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和污染。農民不能夠從理論、實踐上對什麼是科學發展、怎樣科學發展、什麼是生態文明、怎樣實現生態文明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缺乏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的理念,所以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嚴重缺乏主觀能動性,作為農村主體的農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很少能夠參與進來。

2、生產生活方式的落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

受到長期以來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阜新地區許多村莊裏沒能形成規範的生產生活習慣,依然以分散式的生活方式為主,這樣就很難把生活生產垃圾進行有效的收集處理。所以村民讓生活廢水放任自流、把生活垃圾秸稈、禽畜糞便等隨意堆放。對於生產生活垃圾即便是處理,現在的處理辦法就是用農用車把這些垃圾運到山溝裏,直接倒掉,或將秸稈焚燒掉,長期處於放任自流或自生自滅的狀態。農業生產比較多的停留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狀態,集約化程度低,所以在農業生產中缺乏機械化和科學化。農村的這種生產生活狀況,長此以往會造成水體、大氣等方面的污染,不但建設不了生態文明,還會加劇生態的惡化。

3、鄉鎮企業和城市的工業發展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增加了壓力。

為了發展農村經濟,很多農村都陸續創辦了鄉鎮企業,並且鄉鎮企業的數量在逐漸增多,這就使得農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環境問題。另外,由於城市用地緊張,缺乏用於存放工業垃圾的大片土地以及存在環境污染問題,一些工業企業或是搬遷至農村地區、或是把農村作為它的垃圾處理廠,把大量的工業垃圾堆放在農村。城市工業向農村的搬遷給農村地區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大量垃圾的堆放和工業生產中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也給其造成了嚴重的土壤、空氣和水質等環境污染,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增加了更大的壓力。

4、不健全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使生態文明建設缺乏制度保障。

良好的行為需要制度的約束,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以政府為主體所制定的政策和項目上,更重要的是必須形成健全的可行的有關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使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形成聯動機制。雖然我國已經制訂了《環境保護法》來保護環境問題,但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欠缺,比如沒有明確界定在生態建設問題上政府、企業、個人應承擔怎樣相應的法律責任,很難對農村生態建設產生強有力的督促和約束。另外專業的環境保護機構的設置還不完善,很容易出現基層政府在生態建設工作中職責不清,分工不明,這種情況下很難建立系統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

三、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1、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動力。

作為農村主體的農民是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力量,如果沒有農民這一主體的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很難突飛猛進的進行。所以針對我們上述分析的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普遍不高的現狀,我們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首先應從改變農村建設這一主體對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認識,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意識。我們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可以利用新聞報刊上的一些具體事例現身説法對村幹部和村民進行宣傳,使他們瞭解生態環境的惡化輕則會使人的身體健康受到危害,重則會危及到整個人類社會的繁衍生息,意識到現在某些方面已經出現了問題,只有我們人人關心環境,人人蔘與環境的保護,才能為我們營造綠水藍天,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還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調查培訓活動,深入老百姓當中瞭解老百姓對農村生態建設的想法,及時解決他們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面臨的問題;要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讓他們成為真正的生態環境的建設者和建設成果的享受者,這樣就會提高農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力量。

2、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的相關制度法律法規,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完善相應的制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使農村的生態建設工作能夠有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作為支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從而順利地進行生態環境的改進建設。例如阜新地區十家子鎮盛產瑪瑙,瑪瑙產業比較發達。但是多年來無組織的羣眾自發性開採和挖掘,已經嚴重地損毀了當地的地形地貌和大片的耕地;家庭作坊式的瑪瑙加工業也顯現出了對環境的危害。瑪瑙加工過程中摻雜了許多化工原料的廢水在得不到統一合理的處理情況下,而大量排放已經出現了一部分村民的吃水困難的問題,現在還沒有一個成文的法規來明確規定這種隨意排放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所以村民即便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出現了相對嚴重後果,但為了個人的經濟利益仍然是我行我素。這種類似情況在其他鄉鎮也都存在,當務之急是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地方性的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以這種法律的強制力來保護生態環境,來支撐生態文明建設。

3、加大技術投入,發展循環農業綠色農業。

循環型農業就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運用技術手段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使農業生產的廢物資源化,其目標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從而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阜新地區2014年底畜禽的養殖數量為:豬560萬頭、牛60萬頭、羊350萬隻、禽類7500萬隻,據有關部門測算,1000頭奶牛日產糞尿50噸,1000頭肉牛日產糞尿20噸,1000頭豬每日約排放糞便2噸,1000只蛋雞日產糞便2噸,據此推算阜新地區畜禽日產糞便近20萬噸。如果運用相關的技術來建沼氣池,不僅避免了任意堆放糞便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還解決了農村的燃氣和有機肥問題。阜新市擁有近700萬畝耕地,如果發展循環農業實行秸稈還田技術會替代大量的化肥,發展綠色農業減少大量農藥的使用,這樣就會降低因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對土壤、大氣、水體的污染,避免因大量燃燒秸稈而造成的霧霾等空氣質量問題的出現,使阜新地區不僅可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可建設我們山青水綠的美麗家園。

4、合理引進投資項目,經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農村的經濟發展除了依靠農牧業的自身發展外,還要依賴於外來投資和建設項目來加快發展速度。要以農村經濟建設的需要對外來的投資建設項目加以必要的選擇,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要考慮到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能以犧牲農村的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增長。在項目建設當中,加大監督與管理力度,防範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災害,對於已經引進的存在環境污染的企業應當及時整改,將影響降到最低;合理開發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引進和扶持風能、太陽能、温泉熱能等經濟效益高污染小的生態產業和綠色產業來提高農民收入,減少農村環境的污染,實現經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畢業論文 篇八

《 生態文明建設中文化消費探析 》

一、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文化消費

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度破壞的背景下提出的。西方社會在創造巨大生產力的過程中引發的生態危機,使得學術界不得不把研究視線放在超越工業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上。20世紀中期隨着福特主義的推行和後福特主義的粉墨登場,工業文明帶來了西方社會勞動者工資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曾為少數富有人羣享有的消費特權開始進入大眾消費市場,消費社會逐步形成。消費社會以工業文明創造的大量消費品為基礎,以消費主義消費方式為主要特徵。消費主義把消費作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和追求,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消費行為造成了數量巨大的社會資源的不必要耗損(簡單來説就是浪費),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極大地破壞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此時學術界對消費主義這種消費方式的批判不絕於耳,對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態的嚮往躍然紙上。埃裏克•諾伊邁耶指出,弱可持續性(假定資源可以替代)不能徹底緩解環境壓力,強可持續性(假定資源不可替代)則能從根本上降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傷害。後工業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從弱可持續性向強可持續性漸進的過程。埃裏克•諾伊邁耶把消費模式的轉型看作是實現生態文明和人類永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國內對生態文明的大量研究基於經濟發展造成了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社會現實。近年來國內關於生態文明的研究涉及生態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兩大部分,關於生態文明,學術界主要從歷史演變和要素構成兩個角度對其進行了認識。從人類文明形態的歷史演變來看,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後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是對工業文明摧殘自然環境的反思和文明重構。

也有學者認為,從中國現實的國情出發,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的並行才是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應有狀態。在從理論上對生態文明進行探討的同時,學者們也看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問題。不管是生態意識的確立、生態制度的形成,還是生態行為的體現,都繞不開人們的消費問題。消費是社會產生的基本環節,是人類得以延續的基本活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在於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關注消費,關注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的確立。

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簡單地指生態的恢復與建設、環境的治理與保護,而是一個龐大複雜的大系統。當前世界自然資源衰竭,生態環境破壞,都與人們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生活方式有關,並直接反映在消費上。生態文明消費觀及其模式的確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子系統,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消費觀和全面發展的消費模式、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消費觀和綠色消費模式、和諧消費觀與公平消費模式。

二、文化消費是可持續消費

一個社會的科學發展,必須正視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任何情況。私挖亂採、過度開發等生產消費問題和攀比消費、奢侈品消費、浪費等生活消費問題必須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這些行為嚴重地浪費了社會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黨的報告明確地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凸顯生態問題的嚴峻性。生態問題與消費緊密相關。消費涉及生產、生活兩大領域,是整個社會的聯動。人是消費的主體,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在西方消費主義洶洶攻勢下,在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中,中國消費者在一望無垠的商品海洋中弱化了自我選擇的能力,日漸消磨其主體性。人在消費中主體性的缺失必將導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性不足。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是要形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消費中存在的向自然界過度索取原材料、向自然界大量排放廢棄物等行為,無疑直接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相悖。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能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消費。這樣的消費應該是科學的、合理的、適度的、生態的。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期階段,主要是強調提高單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即弱可持續性消費為主。

在弱可持續性消費取得顯著成效的階段,在已有成果基礎上及時大力度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就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步驟。弱可持續性強調自然資本可以為人造資本代替,利用人造資本部分地替代自然資本,提高單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強可持續性強調自然資源的不可替代性,要求改變消費觀念、消費內容、消費方式,根本上降低消費者的物質消耗量,以實現資源利用的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從我國現實的國情出發,現有消費模式向弱可持續性消費,最終向強可持續性消費轉變,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條必經之路。文化消費是可持續性消費。文化消費不但包含專門的精神、理論和其他文化產品的消費,也囊括了消費工具和手段的消費;既包含對文化產品的直接消費,(如電影電視節目、電子遊戲軟件、書籍、雜誌的消費),也包含為了消費文化產品而消費各種物質消費品(如電視機、照相機、影碟機、計算機等),還需要各種各樣的文化設施,如圖書館、展覽館、影劇院等。

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的趨勢日見端倪的21世紀,文化以其特有的強大的社會引導和整合功能,在當今經濟市場化過程中將釋放出巨大能量,文化已經成為一種軟實力,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成為綜合國力的象徵。這種轉變過程中,文化產業必將逐步發展壯大。通過文化產業的全面升級與創新,讓消費者走進劇場、電影院、音樂廳,尤其是着力發展電影、動漫、遊戲、演藝等文化產品,將“文化蛋糕”做大。

文化消費是經濟、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和奧德費ERG論,當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必然追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實、自我完善等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總是受制於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因此,文化消費水平能夠更直接、更突出地反映出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必須推動文化消費,在文化消費中促進“文化立國”。引導文化消費可以帶動國家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文化消費活動發展、成熟、規模的擴大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規模的大小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導文化消費,促進個體文化消費支出的增加、文化修養和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塑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重視引導文化消費是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自信心、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體現,有利於進一步整合民族精神,提升文化影響力,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在促進科學發展方面,文化消費使得消費不僅僅是因變量,而且也可以是一個自變量,一個導致某種社會結果的原因可以促進人力資本提升與人的全面發展,文化消費影響個人日後的生活機遇和生活質量。文化消費的質和量會直接影響進行消費體驗的受眾羣體,後續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模式與文化素養需求。因此,文化消費本身也必然要求構建不斷提升的高品質文化產品和高雅文化內涵服務的內容與載體。

文化消費是高層次消費,人們的消費不能以“物質福利”為滿足,不能以“必需品”為滿足,而應該滿足日益豐富的、高層次的享受和發展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文化消費,特別是通過接受教育和技術培訓等高層次精神文化消費,才能使他們變成“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曉整個生產系統的人”。同樣,人的價值觀的構建、思想品質的塑造、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藝術修養的培育等都有賴於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費。受到良好的薰陶,人的素質就會發生潛移默化的良好變化。因此,必須十分重視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費,使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達到有機統一,提高消費質量,促進人全面發展。

三、當前我國文化消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這決定了我們必須從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高度來看待文化消費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有三項核心任務:一是以普及生態學知識和樹立生態價值觀為目標的“良心的革命”;二是科技的生態學轉向;三是促成生態經濟和綠色消費的制度建設。這都涉及到人的觀念的轉變,人必須把人看作地球上的一個物種,關愛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生態文明的經濟應該是生態經濟,人類的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必須考慮生態系統的承受力,提倡綠色消費。為了激勵綠色消費,政府可以採用規定主要消費品消費限額、鼓勵文化消費等方式。以消費制度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的觀點是文化消費研究可以借鑑的觀點。“生態消費力”指出:生態消費力是消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態需要而消費生態消費品(包括勞務)的能力。要弘揚生態文明,就必須發展生態消費力。消費力具體分為物質消費力、精神消費力和生態消費力,生態消費力的的發展,能促進物質消費力和精神消費力的發展。針對我國當前消費中出現的破壞生態的各種問題,必須從文化的高度提高生態消費力。

從消費主體來講,要端正價值導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從消費客體來講,要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優美的生態環境;從消費環境來講,要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處理生態環境問題。尹世傑從狹義的消費概念提出“生態消費力”概念,為我們進一步認識這個新概念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合理消費是生態文明的源頭。

合理消費是生態文明的源頭。消費本來是服務於人的需要的,但在市場經濟驅動下,消費更多地體現為商品的價值實現和生產者的利潤獲取。這種以生產為主導的消費造成了環境的極大破壞,必須建立一種既注重消費水平的提高、也注重消費者的道德責任、社會責任和生態責任的健康、適度、科學、綠色的合理消費。這種合理消費必須通過生態消費觀念的新文化培育進行引導。

目前的文化消費市場發展尚不規範、文化產業發展尚未形成規模,產品缺乏創新,模仿、盜版現象猖獗,文化消費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因受文化消費心理的支配(不成熟)、文化消費能力的制約(處於發育期)、文化消費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健全),文化國際競爭的影響(文化實力弱),我國文化消費總量較低、文化消費不足、文化消費結構層次較低(娛樂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費佔的比例偏大,而發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費卻表現不足)缺乏社會和輿論的必要引導及審美需求調整(體制機制不健全)等。

當今之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信息、技術、知識不斷髮展。在這種形勢下,偏低水平的文化消費,結構失衡的文化消費,就意味着可能在國際競爭中落後,甚至被淘汰。因此,大力提倡健康的結構合理的文化消費,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費水平,是實施文化戰略的關鍵一環。要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培養文化消費主體。

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消費市場的制度建設。文化主管部門應該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市場化,為不同所有制企業營造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維護文化消費市場的正常秩序。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已漸從規模速度型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增長,文化產業憑藉獨特的產業價值鏈、快速的成長方式及廣泛的滲透力、影響力和輻射力,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文化消費主流化趨勢日漸端倪。從當前羣眾消費需求角度考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代替了模仿性排浪式消費,以“文創”引領的“中國創造”時代已經來臨,引領文化消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中國文化正在向娛樂文化轉型,從文化欣賞向文化工業轉型,從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轉型,從階層文化向泛大眾文化轉型,促進文化消費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在黨和政府大力扶持和各方積極推進下,我國文化產業逐漸成長為國家戰略性、引導性產業。經濟環境日新月異、產業融合態勢日漸端倪、文化產業自身的特點漸趨催生新的發展要求,湧現出大量新的問題,對政府管理體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政府管理要聚焦發展需求做出調整進行創新以拓展更為有利的體制政策環境引導文化產業發展,引導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加強文化消費的法律建設,合理進行文化消費的行政管理,積極倡導全社會形成健康文明消費模式,推動全社會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